走讀明治維新(下):見微知著,娓娓道來民生工商宏偉生活之古今脈絡 (電子書)

走讀明治維新(下):見微知著,娓娓道來民生工商宏偉生活之古今脈絡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牛奶杰
图书标签:
  • 明治维新
  • 日本近代史
  • 民生
  • 工商
  • 历史
  • 文化
  • 社会
  • 电子书
  • 历史研究
  • 近代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細細品味歷經滄桑、繁華的維新趣事

  3C聖地秋葉原來竟是蔬果集散地!
  你去過「銀座」,但你知道「金座」和「銅座」嗎?
  日本庶民美食紅豆麵包的出現,歸功於武士的廢除
  吳服店,如何變身現今聞名的百貨公司?
  馬拉著火車在鐵道上跑?這是什麼狀況?
  牛奶,居然曾經只有貴族喝得起


  跟著牛奶杰看天皇行幸各地
  交通建設 民生政策 工商發展 船堅砲利 其他長遠影響

  從日本旅遊中 探索明治維新的足跡
  明治維新之於日本的重要性
  說是使其奠基為今日全方位之強大也不誇張
  你一直以來喜歡的日本文物、建設、風土民情
  或許或多或少也承襲於這個具劃時代意義的現代化革新
  當我們將目光焦點集中在最新最好玩的事物上時
  不妨也放大旅遊觀點
  深入歷史文化蘊涵的百般況味

  歷史向來不只是過去的事,
  是和現在的一切息息相關的事
  日本文化原來如此


  ‧江戶時期日本完全沒有鐵道建設
  現在大家對日本旅遊的印象,大多會覺得交通很方便鐵道四通八達。儘管日本現在的確是鐵道大國,但在江戶時代其實是完全沒有鐵道與火車營運的,目前的路網規模,都是啟動明治維新後才開始發展的成果。

  ‧你去過「銀座」,但你知道「金座」和「銅座」嗎?
  銀座在江戶時代就是熱鬧的街區,地名由來是幕府在此設立銀幣的鑄造所,而通稱為銀座(同理,其它地方還有金座與銅座)。當局在1869年(明治2年)修改江戶時期的舊町名,正式將此地編為「銀座一丁目」至「銀座四丁目」。

  ‧日本庶民美食紅豆麵包的出現,歸功於武士的廢除?
  武士木村又兵衛在失去身份地位後,被安排前往長崎學習製作麵包。學成後,開設了麵包店,其次子並研發出紅豆麵包,但當時吃麵包的平民很有限,市場反應並不熱烈。後來是趁著明治天皇在公園賞花的機會,將紅豆麵包獻給天皇,才一舉打響了這款麵包的知名度,廣受人們矚目。

  ‧大阪通天閣原來是重製品
  現在看到的大阪通天閣原來是第二代重製品,通天閣第一代在二次大戰時燒毀,並響應響應政府「捐鋼鐵報國」的政策,將鐵塔拆除交由軍方處置。

  ‧土佐稻荷神社的神紋=三菱集團「三片菱形」的著名商標
  土佐稻荷神社所在地的北堀江這一帶,在江戶時代為土佐藩的倉庫群,明治初年讓渡給彌太郎,被視為三菱財閥乃至現在的三菱集團發祥地。有趣的是,三菱集團「三片菱形」的著名商標,也是土佐稻荷神社的神紋。玩家到此一定要睜大眼仔細找找!

  ‧「明治」食品原來發跡於台南
  如今已成為日本業界大樹的明治製糖株式會社,在1906年12月成立之初,其實總社與工廠是設於台灣台南麻豆的總爺糖廠。戰後,他們在台灣的糖廠如同其它業者撥交給台糖,在日資產繼續由明治製糖株式會社經營。成為當初從台灣起步、如今在日發揚光大的「灣生企業」!
 
《江戶的黃昏:櫻花與武士刀下的百年變遷》 序章:幕末的風聲鶴唳 本書以一幅細膩入微的歷史畫卷,徐徐展開江戶時代末期,那個看似平靜實則暗流洶湧的時代圖景。我們將目光聚焦於德川幕府統治的最後數十年,探討這個長達兩百餘年的封建體制是如何在內憂外患的夾擊下,逐漸走向崩潰的邊緣。 與傳統史書著重於權力鬥爭和政治博弈不同,《江戶的黃昏》更著重於社會肌理的細微變化,探討在鎖國政策的巨大慣性下,民間生活的樣貌、思想的萌動以及文化的反思。從隅田川上的船隻往來,到街道巷弄間的市井喧囂,我們試圖捕捉那些被宏大敘事所忽略的「微觀歷史」。 一、鎖國體制下的內部矛盾 德川幕府的「鎖國」政策,在維持了江戶時代初期社會穩定的同時,也逐漸積累了無法迴避的內部矛盾。我們將深入分析: 士農工商的階級固化與流動: 武士階層的俸祿制度在貨幣經濟發展下日益窘迫,而下級武士的精神面貌與實際經濟地位之間的脫節,成為社會不穩定的重要因素。商人的財富積累與其政治地位的懸殊,如何催生了新的社會力量? 藩政改革的成效與局限: 探討各藩(如薩摩、長州、肥前等)在財政危機下所進行的自救行動,如重商主義嘗試、軍事改革的雛形。這些地方性的變革,究竟是為幕府體制續命,還是無意中為未來的倒幕運動提供了實踐經驗? 宗教與意識形態的鬆動: 儒學(尤其是朱子學)的僵化與國學(復古主義)的興起。國學派如何重新解讀神話與歷史,建構出「尊王攘夷」的思想基礎?這種文化上的覺醒,如何影響到普通知識分子的政治立場? 二、外壓下的社會震盪 從荷蘭商館的有限信息輸入,到黑船叩關的實質衝擊,外國勢力的介入,如同投向平靜湖面的一顆巨石,激起了層層疊疊的社會反應。 「蘭學」的傳播與影響: 聚焦於解剖學、天文學、軍事科學等領域的知識分子,如杉田玄白、緒方洪庵等人。他們如何冒著風險獲取西方的知識?這些知識在當時的日本社會中,究竟是作為實用的技術,還是帶來了顛覆性的世界觀? 民心之動: 探討外國船隻頻繁出沒對普通漁民、商人乃至地方官員心理層面的衝擊。從最初的恐懼與無知,到後來的焦慮與憤慨,這種群體情緒是如何被政治化,並最終轉化為「開國」或「攘夷」的呼聲? 第二章:庶民生活與文化底蘊 歷史的長河由無數個體的生命匯聚而成。本章將暫時抽離政治的硝煙,潛入江戶、大坂、京都等主要都市的尋常巷弄,描繪普通民眾的「生活史」。 一、都市的脈動:江戶的繁華與壓力 江戶,作為德川氏的政治中心與世界級的大都會,其人口結構、消費模式與城市管理體現了前現代社會的極致複雜性。 「町人文化」的成熟: 歌舞伎、浮世繪、洒落本等文化形態的繁盛,體現了富裕商人和手工業者階層強大的消費能力和對世俗享樂的追求。這些藝術作品,如何成為時代情緒的載體,反映了武士階層的衰微與平民的崛起? 火災與公共衛生: 江戶時代著名的「火災頻仍」現象,不僅是城市規劃的缺陷,也折射出社會資源調配的緊張。探討町奉行所在消防、治安管理上的努力與局限。 飲食的變遷: 豆腐、醬油、清酒等商品化食品的普及,如何影響了家庭結構和飲食習慣?從懷石料理的精緻到庶民的蕎麥麵,飲食文化的層次感。 二、地方的風土與人情 離開政治中樞,我們將視角投向各個藩領地。 農民的韌性與反抗: 在嚴苛的賦稅壓力下,農村社會如何運用傳統的互助機制進行調適?「一揆」(暴動)的爆發模式有何地域差異?探討農民起義背後往往隱藏著對地方官僚腐敗的控訴,而非單純的反抗統治。 地方街道的商業網路: 參勤交代制度對交通與物資運輸帶來的結構性影響。五街道的整備,如何無意中促進了各地區間的文化和商業交流? 第三章:末世的預兆:歷史的轉折點 隨著時間的推移,內部積壓的矛盾和外部施加的壓力最終達到臨界點。本章聚焦於決定性的幾場危機,它們像是歷史的斷層線,標誌著舊時代的終結。 一、飢荒與社會秩序的失衡 數次大規模的饑荒(如天保大饑饉),如何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它不僅造成了人口銳減,更重要的是,它徹底動搖了民眾對幕府「永恆統治」的信仰。我們將分析飢荒期間,地方官府的應對策略與民間的自救行動之間的張力。 二、開國的爭議與政治的癱瘓 黑船來航後,幕府在國家策略上的猶豫不決,暴露了其決策體系的僵化。 「開國」與「攘夷」的激烈辯論: 這種爭論如何撕裂了朝廷、幕府高層以及各地藩主之間的關係?探討「公武合體」與「倒幕」這兩股力量的初期暗流湧動。 「尊王」思想的普及: 國學士人如何成功地將天皇塑造成精神上的旗幟,將對幕府的不滿轉化為對「正統」的呼喚?這種對「王政復古」的浪漫想像,在政治精英中是如何被精心佈局和傳播的? 三、文化的回響:對「黃昏」的預感 在動盪的背景下,藝術創作往往更為深刻地捕捉時代的憂鬱氣質。 文學中的悲觀主義: 探討當時文人如何通過戲曲、詩歌等形式,委婉地表達對時局的擔憂,以及對逝去美好時代的懷念。 武士精神的內耗: 對於那些堅守武士道信念的個體而言,面對西方工業文明的衝擊,他們內心經歷的價值觀崩塌與重塑。 結語:歷史的迴響 《江戶的黃昏》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視角,去理解一個偉大文明在面對內外劇變時的複雜心緒。江戶末期的日本,是一個充滿矛盾與張力的社會:既有對傳統的深厚依戀,又有對新知的渴望;既有穩定的生活秩序,又有崩潰的前兆。理解那個時代的「黃昏」,是理解後續日本如何邁向「明治」的關鍵門徑。我們試圖展現的,是歷史在緩慢而不可逆轉的進程中,那種既哀傷又充滿希望的、屬於人類共同的生命體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牛奶杰


  七年級生,不敢自稱文青、對很多事也一竅不通,但有自己的小小堅持與偏好,是個不喜歡浪費、支持物盡其用的旅人。因為付了全額的旅費,所以對旅行中會碰到的火車、飛機、車站、機場等大眾交通工具與設施,也都很感興趣。當其他人在心底埋怨交通時間太長時,他從踏出家門的那一刻起,已開始享受「旅情的滋味」(或稱為「旅費的回饋」),而且持續到返抵小窩為止。

  2008年起,在網路上撰寫「杰宿 絮語」與「杰水 輕喃」兩個部落格,分享旅行中的鐵道及飛行趣味,且常愛嘮叨一些老故事。期待在更多玩家的行程中,交通工具可以不只是交通工具,也會是旅行本質的一部分,甚至開始規劃自己心儀的鐵道旅行呢!著有《鐵道趴趴走遍北海道》、《四國趴趴走》、《開始在日本自助旅行》、《跟著鐵道達人輕鬆玩日本》、《明治維新150年散策1、2》。
 

图书目录

G. 行幸篇
G01  浪花之旅 大坂行幸
G02  明治天皇抵達東京 實質遷都
G03  六大巡幸之始:九州、西國巡幸
G04  御召列車 首度出任務
G05  天皇首次行幸房總半島
G06  千年任務 天皇首次踏上北海道
G07  開拓使號搭載明治天皇行幸
G08  大阪內國勸業博覽會 迎向新世界
G09  在姬路走出御幸通
G10  砲兵演習行幸 最後的列車之旅
G11  帝大畢業典禮 也是君主的光榮畢業
 
H. 交通篇
H01  點亮東瀛第一盞航海明燈
H02  擬定鐵道起業方針 打造鐵道大國
H03  前島密與日本郵便制度的啟動
H04  第一條載客鐵路開始列車試運轉
H05  新橋至橫濱間的鐵路正式開通
H06  大阪到神戶的鐵路通車
H07  海之日與青函連絡船
H08  天皇出席京都至神戶的鐵道全通儀式
H09  幌內鐵道開始營運
H10  日本最初的馬車鐵道 在東京開通
H11  日本鐵道上野站開業
H12  澀澤榮一與紅磚事業
H13  四國最初鐵道開通
H14  東海道本線新橋至神戶通車
H15  上野至秋葉原間的貨物線開通
H16  京都路面電車開業
H17  宮島連絡船開航
H18  山陽鐵道神戶至下關全線開通
H19  嘉例川站啟用
H20  開設往來庫頁島的定期船班
H21  日本橋完工啟用
H22  官設鐵道萬世橋站開業
 
I. 民生篇
I01  神佛分離 神道教受到重視
I02  設立造幣局並點亮日本最初的瓦斯灯
I03  後樂園開放民眾參觀
I04  明治政府推動博物館建設
I05  銀座大火 浴火重生
I06  明治改曆 正式採用西方曆法
I07  日本最早的公園開放
I08  牛乳搾取人心得規則公佈
I09  以御用美食姿態登場的庶民美食—紅豆麵包
I10  上野公園開園式
I11  外型逗趣的舊濟生館本館啟用
I12  日本最初的動物園開業
I13  設定東經135度子午線的時間為日本標準時
I14  琵琶湖疏水系統竣工
I15  明治三陸地震 海嘯侵襲
I16  首座西式公園:日比谷公園開放
I17  舊弘前市立圖書館落成
I18  竹久夢二出版《夢二畫集》
I19  野口英世發表細菌學論文
I20  日本首次參與奧運 創下無敵長跑紀錄
I21  第一代通天閣落成
 
J. 工商篇
J01  九十九商會於大坂立足
J02  横濱每日新聞報創刊
J03  殖產興業的輕工業代表—富岡製絲廠啟動
J04  三菱商會遷往東京
J05  開通首條外國航線與成立日本郵船
J06  設立日本首間洋紙造紙廠
J07  國產啤酒開始工業化釀造
J08  川崎重工的誕生
J09  三菱接手開發軍艦島
J10  住友別子礦山下部鐵道開業
J11  三菱開發東京丸之內
J12  傳統吳服店的百貨公司化經營
J13  明治製糖株式會社成立
 
K. 船堅砲利篇
K01  牡丹社事件之台灣征討
K02  琉球處分與設置沖縄縣
K03  帝國海軍吳鎮守府開廳
K04  明治天皇出席佐世保鎮守府開廳儀式
K05  日清戰爭 政府前進廣島設置大本營
K06  簽署馬關條約 決定台灣命運
K07  海軍重啟海外留學制度
K08  舞鶴鎮守府開廳
K09  帝國海軍榮光:三笠號戰艦
K10  日俄戰爭改變日本的地位
K11  日俄戰爭將領與少女偶像團體
K12  日俄戰爭將領與秋山兄弟
K13  刺殺伊藤博文 改變朝鮮命運
 
L.長遠影響篇
L01  首都玄關—東京車站丸之內站房啟用
L02  東北山中的西化傳奇—山形
L03  明治神宮落成啟用
L04  訂定明治節與文化之日
L05  穿越時空 回到明治之境
L06  馬車軌距的長遠影響
L07  從江戶到明治 傳承老東京的風貌
L08  東京近郊的老屋園區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985222
  • EISBN:978626706550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58.1MB

图书试读

作者序

更多更引人入勝的故事物語


  要將「明治維新」與「現代的日本旅遊」兩種題材結合在一起,其實不容易。感謝出版社願意大膽嘗試,讓這兩本明治維新主題旅遊書可以問世。

  在下冊中,我分享了更多明治維新帶給日本民眾的生活改變,例如開始喝牛奶、吃紅豆麵包、國產啤酒問世、現代化的西式公園登場,以及設置博物館與動物園等。此外,隨著大火重建為城市帶來都市更新、城市衰退而興建疏水系統,以及籌辦大型博覽會等發展契機,也改變了民眾的城市生活風貌。

  更重要的是,由於日本從明治6年開始改用西曆,因此平凡百姓過日子的那個「日子」,也都變得不一樣了。這些有趣的內容,請讀者們一定要瞧瞧!

  比起上冊有較多篇幅交待明治維新過程的內憂外患,以及末代武士與新政府爆發內戰的種種,我想讀者應該可以感受到下冊的內容更貼近日常生活,也更能融入旅行歷程。尤其這本作品有許多關於交通建設的述說(特別是鐵道發展方面),或許旅人在日移動時,正好就用到了這些路線呢!

  隨著遷都東京、交通發展,以及「要讓民眾更加認識現在為天皇主政」等理由,明治天皇也藉由前往各地行幸與巡幸,足跡漸漸踏遍國土。讀者們有興趣也可以跟著明治天皇的步伐,複製當年的巡幸之旅。

  明治時期的演變,引領日本走上船堅砲利之途,與外國勢力的接觸與衝突,點燃了牡丹社事件、甲午戰爭,與日俄戰爭的戰火。日本藉由這些事件,扭轉了與西方列強的傳統關係,幕末時代簽下的不平等條約等枷鎖可望解除,這對於日本的影響也相當深遠。

  明治時代隨著天皇御崩於1912年畫下句點,但有些深遠的影響,是在後明治時代才發生的。因此,若想更加瞭解該時代的全貌,有些現代景點設施也很重要。關於這部份的故事,我集合在「長遠影響篇」跟讀者們分享。

  總之,這本書同樣保持著「原來那個地方曾經發生過這種事」的想法,希望讀者們造訪日本時,能有機會窺探某一地點過去不同層面的故事。聽聞有些讀者誤以為這系列的姊妹作是源自日本出版的翻譯書;另有書店願意將本作陳列於歷史類的書區。這兩種另類的肯定,我感到相當欣慰呢!

  還未踏上歷史深度之旅的玩家們,快捲起行囊準備啟程吧!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實說,現在市面上探討明治維新的書不少,大多集中在政治體制改革或軍事崛起這些「硬實力」的層面。但這本副標題強調「民生工商」,倒是讓我眼睛為之一亮。畢竟,一場維新要成功,底層的經濟基礎和庶民的生活方式必須跟著轉型,不然光有上層的西裝革履也只是空殼。我個人對早期日本工廠的勞動條件、新型商業模式的誕生,以及普通家庭在面對新式電器、新式教育時產生的心理波動,非常有興趣。如果作者能細膩地描繪出,在那些宏大的國家戰略背後,是無數小人物生活點滴的累積和掙扎,那這本書的價值就大大提升了。我希望它讀起來不要像枯燥的學術報告,而是能像一齣時代劇一樣,讓人沉浸其中,感受到蒸汽機轟鳴聲中的希望與不安,那種生活感遠比單純的條列式改革要來得震撼人心。

评分

身為一個習慣透過比較視角來理解歷史的讀者,我會很關注作者如何處理「古今脈絡」這個部分。明治維新無疑是日本現代化的起點,但它的影響並沒有隨著大正、昭和時期就消失殆盡。究竟在現代日本社會的某些特定現象或思維定勢中,我們還能找到多少明治時代的影子?例如,那種對效率近乎偏執的追求,或是特定的階級觀念,是否都源於那個快速轉型的年代?如果作者能夠跳脫單純的歷史敘事,拉高到文化人類學或社會學的層次,對照當代日本,甚至反思我們台灣社會在日治時期遺緒的對比,那這本書的討論深度就會遠超一般史書的範疇,變成一本可以反覆咀嚼、隨時翻閱來對照現實的工具書。單純的歷史陳述會隨時間褪色,但能連結到當代的洞察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评分

這本關於明治維新的書,光看書名就覺得很有深度,特別是「見微知著」這幾個字,讓人期待作者如何從一些看似微小的事情切入,把整個時代的脈絡梳理得清清楚楚。對我來說,了解歷史不只是要知道大事記,更重要的是要理解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態,那些柴米油鹽、產業變革,才是構成一個時代的血肉。書名裡的「民生工商宏偉生活之古今脈絡」,更點出了這本書試圖連接過去與現在的企圖心,畢竟明治維新對日本乃至整個亞洲的現代化進程都有深遠影響,如果能透過這本書,把我對那個時代的認識從課本上的零碎知識,串聯成一個更宏觀、更有層次的畫面,那絕對是一次收穫良多的閱讀體驗。我特別好奇作者會怎麼處理技術引進與傳統文化衝突這類敏感議題,畢竟任何劇烈的社會變革,都會帶來陣痛與取捨,希望這本書能提供更細膩的觀察角度,而不僅僅是歌頌西化或批判傳統的單面向論述。

评分

「娓娓道來」這個詞用得相當巧妙,它暗示了作者的敘事風格應該是相當流暢且易於親近的,這對於處理像明治維新這樣涉及大量專業名詞和複雜政經背景的主題來說,簡直是福音。很多歷史著作雖然內容紮實,但文字過於生硬,常常讓人讀不到三分之一就不得不束之高閣。我期待這本書能展現出說故事的高手技巧,用生動的語言和恰到好處的譬喻,將那些錯綜複雜的派系鬥爭、技術引進的艱辛過程,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情節。畢竟,歷史的魅力就在於它的人性光輝與黑暗面,如果作者能把西鄉隆盛、伊藤博文這些人物的性格寫得立體,把他們在關鍵決策下的掙扎呈現出來,而不是僅僅將他們視為推動歷史進程的符號,那麼這本書的閱讀體驗,絕對會是享受而非負擔。

评分

書名裡「走讀」二字,頗有一種親身丈量、實地考察的意味,雖然這是電子書,但這種敘事上的「在場感」依然重要。我希望作者在闡述產業發展或城市變遷時,能描繪出具體的空間感。例如,當提到橫濱港的開埠、東京銀座的洋樓興建,甚至是某些傳統產業被新技術取代的場景時,我希望腦海中能浮現出清晰的畫面,彷彿真的走在那條被煤煙燻黑的街道上,聞得到新舊交替時代獨有的氣味。這種結合了歷史地理學和生活史的寫法,能夠極大地增強閱讀的沉浸感,讓讀者不只是閱讀文字,更像是透過作者的眼睛,親身「走讀」了一趟那個風雲變幻的明治時代。這類細膩的場景營造,往往是區分優秀史著與平庸作品的關鍵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