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家寫給所有人的絲路史:遊牧、商業與宗教,前近代歐亞世界體系的形成 (電子書)

歷史學家寫給所有人的絲路史:遊牧、商業與宗教,前近代歐亞世界體系的形成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森安孝夫
图书标签:
  • 丝绸之路
  • 历史
  • 游牧民族
  • 商业
  • 宗教
  • 欧亚
  • 前近代
  • 世界体系
  • 历史学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世界權威顛覆史觀完整濃縮
中亞歷史學者森安孝夫 集數十年學術大成之作
不了解中央歐亞絲路的歷史,就無法擺脫西方中心的窠臼!
 
火藥革命以前,「馬」主宰了歷史發展的走向
策馬奔馳的遊牧民,建立縱橫歐亞大陸的絲路網絡
協調游牧與農耕世界的資源,打造商業、宗教、文化交流的盛世
拋棄西方中心史觀,才能勾勒最完整真實的全新世界史
 
  過去,歐亞大陸的騎馬遊牧民掌握了歷史的關鍵,利用自身的機動力,建立星羅棋布的絲路交通網絡,搭起連繫中國、印度、西亞、歐洲等文明的橋梁,打造協調各地資源的遊牧國家,最終促成前近代世界的形成。不只政治、軍事力的通行,粟特和回鶻商人,以及佛教、摩尼教、瑣羅亞斯德教等諸多人群,也將商業、文化、宗教傳播到絲路的每一個角落。
 
  本書作者森安孝夫教授憑藉著深厚的歷史學與語言學造詣,帶我們了解帶著我們深入了解這群騎馬民族,如何建立起橫跨大陸的「前近代世界體系」?古回鶻文的書信,如何揭開日常商隊貿易的真相?震驚國際的日本摩尼教畫像,如何解開絲路宗教文化交流的謎團?讓我們一起探索這段馬背上的世界史。
 
好評推薦
 
  林聖智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金老ㄕ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專欄作家
  謝金魚 歷史作家
 
  「森安教授早年致力解讀絲路上失傳的語言,在日本與歐陸深厚的內亞史傳統之上,開展了獨樹一格的學術體系,更難得的是,他也能深入淺出地書寫知識普及文章,若想認識絲路,從森安教授的著作入手絕對不會錯!」──謝金魚,歷史作家
  
  「世界史是由絲路所創造的──。本書以恢宏的視角與縝密的敘述,精彩描繪出近代之前歐亞大陸歷史無法脫離絲路而存在的事實。
  前近代歐亞大陸的交通路線,由於主要的交易物品是中國生產的絹,故稱為「絲綢之路」。而作者認為絲路不僅僅是連結東西方的交通幹道,更將之重新定義為連結歐亞大陸東西南北的網狀交通組織。藉著縱橫交錯於綠洲、草原、農耕地帶的絲路網絡,收攬遊牧地帶與農耕地帶的前近代世界體系才得以成立。
  本書前半部指出絲路史在人類史中的重要性,並講述了前近代世界體系的特色;後半部則以實際例子來揭露4到13世紀的絲路變遷,特別是關於粟特人與回鶻人的活動、佛教與摩尼教等宗教的傳播,以及9世紀傳入日本之世界圖的解讀等……。
  引領世界絲路史研究的作者,挾帶自信所出版的本書,是立足絲路的世界史概論中最好的一冊。今日,儘管仍舊困難重重,人們努力建立連結歐亞大陸內陸與沿海地區的大經濟圈,而絲路的歷史也可以說是揭櫫未來的藍圖。本書想必在今後將會成為世界史的必讀書目,持續讓讀者為之著迷吧。」──妹尾達彥,日本中央大學文學部教授
史诗回响:中世纪欧亚文明交汇的宏大叙事 这是一部深入剖析中世纪(约公元500年至1500年)欧亚大陆文明互动与转型的巨著。它聚焦于这一关键历史时期,描绘了横跨广阔地域的社会结构、政治变迁、思想传播与物质交流如何共同塑造了一个早期全球化的世界体系。全书以宏大的视野和严谨的考据,探讨了游牧民族的兴衰更迭、商业网络的发轫与成熟,以及宗教信仰在不同文化间流动的复杂过程。 本书摒弃了传统的以单一民族或国家为中心的叙事模式,转而采用“欧亚体系”的视角,强调了地理、贸易和思想是如何相互交织,推动历史进程的。它不仅关注那些显赫的帝国和君主,更深入到商人、僧侣、工匠乃至普通民众的生活轨迹中,力图捕捉那个时代脉搏的真实跳动。 第一部分:游牧的引擎与帝国的张力 中世纪的欧亚大陆,游牧民族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并非仅仅是“蛮族”的代名词,而是连接不同文明区域的活性介质。本部分首先梳理了早期突厥汗国、蒙古帝国等主要游牧群体的兴起背景、社会组织与军事策略。 游牧社会的动态平衡: 作者细致考察了草原生态对游牧政治结构的影响,解释了为何这些松散的部落联盟能够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迅速集结成具有强大动员力的军事力量。重点分析了游牧文化中“长生天”信仰与世俗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共享的军事技术和政治智慧,影响了定居文明的政治版图。 游牧与定居的互动模式: 书中详尽论述了定居帝国(如唐朝、拜占庭帝国、新崛起的伊斯兰哈里发国)与游牧势力之间长期的、动态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并非简单的征服与被征服,而是包含着朝贡、贸易、和亲、文化模仿等多种复杂的政治经济博弈。作者通过对边疆地带(如河西走廊、小亚细亚东部)的案例研究,揭示了游牧的压力如何成为刺激定居政权进行内部改革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外部推力。例如,探讨了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漕运和防御体系的持续挑战,以及由此催生的新型军事和财政制度。 帝国的兴衰与中介角色: 重点分析了蒙古帝国对欧亚连接性的空前强化——“蒙古和平”(Pax Mongolica)带来的短暂统一效应。书中评价了蒙古人作为信息、技术和商品传递者的关键作用,即便其统治最终瓦解,他们所建立的连接网络却为后续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丝绸之路的黄金时代与全球商业的萌芽 本书将“丝绸之路”的概念进行扩展,不再局限于单一的陆路通道,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由海陆网络构成的、相互依存的欧亚商业生态系统。本部分旨在揭示中世纪商业如何超越了简单的物物交换,发展成为复杂的金融、信用和信息网络。 贸易地理与商品流动: 详细描绘了主要贸易路线的地理特征及其对流通商品的限制与选择。陆路方面,重点分析了香料、丝绸、宝石、毛皮的流向,以及它们在不同文化中象征意义的转化。海路方面,则聚焦于印度洋和南海贸易网络的复苏与繁荣,考察了阿拉伯、波斯、古吉拉特邦商人如何主导了东西方之间的海运贸易,以及这些贸易如何促进了沿海城市的崛起。 商业组织与金融创新: 本章深入探讨了中世纪商人的组织形式,从行会(Guilds)到跨区域的商业家族网络(如粟特商人、犹太商人)。书中特别关注了信用工具和汇兑系统的发展,这些创新极大地降低了长途贸易的风险和成本。例如,对早期票据、合伙投资(Commenda)模式的分析,表明了中世纪的商业实践已具备了现代商业的某些雏形。 物质文化的跨界传播: 商业网络的繁荣直接导致了物质文化的广泛传播。作者通过对特定“跨界商品”的追踪,如来自东方的瓷器在拜占庭的流行、中亚的玻璃工艺在中国的传播,以及欧洲的毛织品进入中东市场,来说明贸易不仅是财富的转移,更是生活方式和审美的重塑。 第三部分:信仰的迁徙与思想的熔炉 中世纪是世界性宗教——佛教、基督教(景教、聂斯脱利派、天主教)、伊斯兰教——大规模扩张和深度融合的时代。本书强调,宗教的传播往往与政治和商业的脉络紧密相连,共同构建了欧亚大陆的精神地图。 伊斯兰教的塑造力: 重点分析了伊斯兰教自7世纪兴起后,如何迅速通过军事征服和和平贸易,在北非、中东、中亚乃至印度次大陆建立起一个横跨三大洲的文化共同体。书中阐释了“乌玛”(Ummah)概念如何提供了一种超越种族和地域的身份认同,并促进了科学、哲学和法律知识在阿拔斯王朝等核心区域的整合与发展。对逊尼派与什叶派在欧亚不同区域的分化与互动也有细致论述。 佛教的东传与在地化: 详细考察了佛教从印度向中亚和东亚的传播路径,特别是玄奘等高僧的意义。本书强调佛教在东亚(中国、朝鲜、日本)的发展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经历了复杂的“汉化”或“在地化”过程,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宗派体系(如禅宗),并深刻影响了这些社会的艺术、文学和政治哲学。 边缘信仰的生存与消亡: 同时也关注了那些未能成为主流的宗教群体,如摩尼教、琐罗亚斯德教,以及早期在丝路上传播的基督教分支(如景教)。通过研究这些“边缘信仰”的迁徙与最终的沉寂或融合,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宗教传播的竞争格局和文化韧性。 结语:早期全球化的复杂性 本书的结论部分总结了中世纪欧亚世界体系的内在矛盾与结构特征。它指出,尽管存在广泛的交流,但这个体系始终处于一种“不平衡的连接”状态,区域中心(如巴格达、长安、君士坦丁堡)之间的权力转移和技术差距,是推动历史前行的主要动力。作者认为,中世纪的欧亚互动模式,为我们理解现代全球化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历史参照点,揭示了在技术和信息传播相对受限的条件下,人类社会如何构建起一个相互依赖的宏大结构。这部著作以其跨越文化和学科的广度,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清晰而有力的中世纪世界图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森安孝夫
 
  一九四八年生於福井縣。東京大學文學部畢業,於同校研究所就讀時,獲得法國政府公費留學,赴巴黎留學。曾任金澤大學助理教授、大阪大學教授、近畿大學特聘教授等,現為財團法人東洋文庫監事、研究員、大阪大學名譽教授。文學博士。主要著作有《興亡的世界史05 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回鶻-摩尼教史的研究》、《東西回鶻與中央歐亞》、編著《中亞出土文物論叢》、《從粟特到回鶻──絲路東部的民族與文化交流》。
 
譯者簡介
 
陳嫻若
 
  東吳日文系畢業,曾為出版社日文編輯,目前專職日文翻譯。喜歡閱讀文學,也樂於探究各領域的知識,永遠在翻譯中學習。譯作有:《戰後日本大眾文化史》、《我把青春賭給山》、《豐田物語》、《哲學是職場上最有效的武器》、《地球全史》、《不自由的心》、《怒》、《今天也謝謝招待了》、《喜樂京都》、《塵封筆記本》、《穿越光之小徑》、《海上的世界地圖》、《闇的美術史》、《生還者》等。

图书目录

序章 學習世界史的理由
一 什麼人需要歷史?
二 歷史與權力、權威、宗教
三 現代歷史學的使命

第一章  歐亞世界史的基本結構
一 人類史的潮流
二 歷史時代的濫觴──農業革命到鐵器革命
三 戰爭、交流、全球化的時代──從騎馬遊牧民的出現到現代

第二章  騎馬遊牧民的機動力
一 馬的家畜化
二 歐亞的民族大遷徒

第三章  絲路的世界體系論
一 前近代的世界體系
二 遊牧國家與絲路

第四章  粟特到回鶻
一 宗教之路
二 粟特與回鶻的接觸點
三 從摩尼教到佛教

第五章  回鶻網絡的盛況
一 解讀古回鶻語文書
二 商隊的往來與社會生活

第六章  絲路與日本
一 絲路的終點
二 摩尼教繪畫傳來日本

後記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534368
  • EISBN:978957053448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6.0MB

图书试读

後記
 
  本書雖然在書名冠以日本人耳熟能詳的「絲路」,但內容充斥著複雜陌生的人名、地名,以及未曾學習過的民族與宗教,所以首先向讀完這本書的各位讀者致上感謝。但是容我直言不諱地說,讀完一本書的﹁訣竅﹂,就是遇到艱澀難懂處毅然決然跳過。讀書高手肯定都會這麼做。
 
  而本書嘗試的是,素描從中央歐亞看到的世界史。所有人類的祖先出現在非洲,擴散到全世界。從人類史的立場來看,中央歐亞史與西亞史、歐洲史、印度史和中國史直接相連。這也意味著中央歐亞位於連結前近代各地域世界的位置,同時與日本人及日本文化的起源問題都密切相關。
 
  日本的漢字文化就是承襲中國的漢文化,至少到平成為止,決定年號時都從漢籍尋求出處。﹁文房四寶﹂的筆、墨、紙、硯全是從中國傳來的,飛鳥時代到明治維新,漢文在長達一千四百年的期間,一直是日本的公用語。
 
  但是,若想深入了解日本的歷史,光是專注於中國為中心的東亞史是不夠的,近代以後,歐美的歷史變得重要起來,但是,理解近代之前藉絲路連結世界的中央歐亞史,才是重中之重。所以撰寫本書的目的,正是希望成為一本了解中央歐亞史的指南書。
 
  過去出版的絲路相關論述不計其數,其中也有不少古典名著。但是「歷史」這門學問,是靠著世界各國形形色色的研究者,互相討論、批評、累積各自的成果描繪出來的。而且即使一一揭開某個時代、某個地域的真實面貌,還有無數的史料和事實長眠地下,而我們描繪的歷史面貌也在不斷變化。因此,不論是概論或是中等教育的教科書,雖然不至於十年,但至少每一世代就需要大刀闊斧去修改。
 
  歷史學的概論書都是讀過大量已發表的研究,加以消化後介紹撰寫而成。大多數時候,已發表研究幾乎都是來自於自己之外的國內外研究者論述,所以就像是穿著別人的兜襠布上場相撲一般。由於這種工作不符合我個人的理念,所以,過去發表過的非專業概論書,只有可稱為本書姊妹作的︽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一本。當然,該書也利用了許多已發表研究,但是基本上都是依據我自己的原創學術論文,而我更是把試圖打倒簡直應稱為日本人自虐史觀的「西方中心史觀」(有時甚至是「西歐中心史觀」)的敘述,放在最明顯的位置。
 
  相對於前著,本書在第四章以下,都是以自己的學術論文為基礎,但是從序章到第三章,都是使用已發表研究,與我長年在大學通識課程教過的內容。依據新修定的學習指導要領,二〇二二年起,高中的必修科目刪除了「世界史」,只剩下以日本與世界近現代史為中心的「歷史綜合」,因此高中、大學的教育現場都表示,十分擔心學生會減少對古代、中世紀等前近代史的興趣。我聽到了這種聲音,因此本書寫作的目的之一,也是希望大家重新認識前近代史的重要性與趣味。
 
  我認為支撐日本歷史教育的基幹,在於高中世界史,基於這個強烈信念,前著是針對高中社會科教師(不限世界史,也包括日本史、地理、公民)與歷史系大學生而寫的,對一般知識人士而言可能有一定難度。但是,本書的對象廣泛擴大到一般讀書人,應該比前著好讀許多,當然,是否好讀還是由讀者來判定。
 
  話雖如此,如果能平順讀完本書的讀者,閱讀前著也絕非難事,盼望有幸能等到各位展讀。雖為姊妹書,但是重複處少,應該能得到很多新知。尤其,現在五十歲以上的人士,在高中世界史幾乎從來未接觸過的粟特人,前著第一次全面性來探究這個主題,描寫粟特人不但是國際商人,並且以軍人、政治家、外交官、神職者、藝人等身分,活躍於遊牧國家與中國王朝的樣貌。
 
  年過古稀,終於將研究四十年以上的生涯事業《古回鶻書信文書集成》以英文出版後,我已再無遺憾。今後我有個小小願望,是釐清包含絲路地帶在內的這塊大陸上人、馬與文物對於古代日本人及日本文化的形成之貢獻痕跡,然而似乎路途遙遠,未知盡頭。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實說,現在市面上關於絲路的書已經很多了,但大多時候,內容不外乎就是張騫出使西域、玄奘取經,或者單純介紹香料瓷器的貿易細節。我比較在意的是「宗教」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宗教的傳播,往往比商品更具顛覆性,它能改變人們的世界觀和社會結構。我很好奇,作者會怎麼處理這個議題?是會專注於某個主要宗教(如佛教或祆教)的傳播路徑,還是會更廣泛地討論多神信仰、薩滿教,乃至於後來的伊斯蘭教,如何在絲路上彼此競爭、互相影響?特別是,當宗教信仰進入到不同的文化場域後,它必然會產生「在地化」的變異,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捕捉到這些微妙的文化轉譯過程。畢竟,宗教的影響力,往往是持久且深刻地重塑了沿線文明的認同感。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很有份量,「歷史學家寫給所有人的絲路史」聽起來就像是把艱澀的學術研究,用大家都能懂的方式重新詮釋一遍。我猜裡面應該會著墨很多關於絲路沿線那些「遊牧民族」的動態,畢竟他們才是串聯起東西方交流的關鍵角色,不是嗎?我總覺得,課本上教的絲路故事常常都太著重在商品的往來,忽略了那些逐水草而居的部族,他們在歷史上的能動性其實非常大,他們不只是被動地接受中原文化的影響,更是主動的塑造者。我很期待作者能把這部分的「人」的故事講出來,而不是冰冷的貿易路線圖。如果能把匈奴、突厥、蒙古這些不同階段的遊牧勢力,如何與定居文明互動、衝突、融合的過程,描繪得生動立體,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過一般歷史科普讀物了。畢竟,沒有這些生猛有力的遊牧力量,歐亞大陸的交流史根本無法展開。

评分

作為一個常在網路書店瀏覽的讀者,我對「電子書」這個格式本身也有些期待。既然是電子書,我希望它的排版和地圖呈現能夠非常出色。歷史書籍,特別是涉及地理概念的著作,地圖是不可或缺的輔助工具。如果作者精心繪製了不同時期的路線圖,並且能清楚標示出關鍵的綠洲城市、山脈隘口,以及宗教傳播的核心節點,那閱讀體驗會大幅提升。此外,電子書的檢索功能也很重要,如果能方便快速地查找特定術語或人名,對於需要做進一步研究的讀者來說非常方便。我希望這本書不只是文字的堆砌,而是能充分利用數位媒介的優勢,讓複雜的歐亞空間關係一目瞭然。

评分

「前近代歐亞世界體系的形成」這個副標題,立刻讓我聯想到那種宏大的史觀,也就是把歐亞大陸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來考察。我猜測,作者在書中應該會運用到許多全球史的視角,避免了過去那種「中國中心」或是「羅馬中心」的單向敘事。這種分析框架特別迷人,因為它要求我們跳脫國家的界線,去看待資源、技術、疾病甚至信仰是如何跨越地理障礙進行傳播和重組的。我希望看到的是,作者如何細膩地勾勒出,從某個特定時間點開始,這個「世界體系」是如何逐漸建構起來的,中間有哪些關鍵的轉捩點?例如,佛教從印度傳播到中土的路線,或是特定金屬冶煉技術的西傳,這些技術層面的交流,往往比奢侈品的貿易更能體現體系的緊密程度。如果能將這些複雜的脈絡,梳理成清晰的邏輯鏈條,那這本電子書絕對是值得收藏的工具書了。

评分

坦白說,我對「遊牧」和「商業」這兩個關鍵詞的結合非常感興趣。過去的敘事常將遊牧民族視為邊緣的「他者」,但他們其實是歷史舞台上的重要行動者,特別是他們在組織長程貿易網絡中的角色。我猜測,這本書可能不會僅限於大宗商品的買賣,而是會深入探討遊牧社會如何提供安全保障、建立中間性的商業節點,甚至壟斷關鍵的過境服務。這種基於地緣政治和生存需求的商業模式,跟定居文明的商業邏輯應該有很大的差異。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將游牧的軍事力量、政治結構,與商業活動緊密地編織在一起,展現出一個以「移動性」為核心的經濟體是如何運作的,這比單純講述「絲綢」或「香料」的故事,要複雜且迷人得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