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一百年(上、下) (電子書)

晚清一百年(上、下)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十年砍柴
图书标签:
  • 晚清史
  • 近代史
  • 中国历史
  • 历史
  • 电子书
  • 清朝
  • 历史研究
  • 文化
  • 社会
  • 政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當中國走向世界★帝國便只能衰頹
「忠心」與「愛國」,於是鋪成帝國邁向終焉的道路。

想要救國,
卻逼死將領、敵視現代化;
說是愛國,
卻將舉國上下都變成仇敵。

經世之才,
在這個時代只好成為帝國的恥辱;
愈是清醒,
愈是落得一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為什麼當中國從閉鎖走向開放,帝國就會滅亡?
  晚清,過去的教科書都當作是一段屈辱史。但沒有人比當時的知識階級、精英更清楚,當時的中國,正在走向世界。

  不以鴉片戰爭為起始──而是鴉片戰爭以前,走向衰頹的清帝國,便已經在面臨內亂外患的情況下,被迫繼續走向世界。所以雖然出現像是端王載漪、像是剛毅、像是趙舒翹這樣的人,明知義和團不可用,卻還是期待透過這股「民氣」抵抗政治變革、抵抗開放的腳步;但也出現像是李鴻章、像是張之洞、像是黃遵憲、像是郭嵩燾這樣的人,希望能夠協助中國,與世界接軌。

  但當中國走向世界,就是帝國滅亡的開始。不管是列強希望打開門戶,或是政治上開放派與保守派的政爭,或是我們熟悉的變法、自強運動、互保,都讓「清」這個帝國逐漸衰弱,維繫近三百年的帝國,於是走向滅亡。

  ◎課本上提過的那些人、課本上不曾聽過的那些事
  你或許聽過曾國藩或李鴻章,但你未必知道──當時這些最頂尖的官僚精英,正在面對什麼樣的挑戰。

  本書作者十年砍柴點出:若以曾國藩、李鴻章二人為例,他們接受的是最傳統的儒家教育,卻必須面對「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孔、孟不曾教導過的海外諸國、船堅炮利,甚至各種政治與經濟上的思想變革,對這一代的知識份子造成的衝擊之巨大,可說過去數千年的士大夫皆難以想像。但十年砍柴也指出:

  「曾國藩、李鴻章逐漸瞭解並尊重當時通行的國際外交準則。曾國藩生前所辦的最後一件大事,是批准容閎關於選拔幼童去美國學習的建議。可以說,從產業、外交到科技教育,曾、李師生二人是中國近代化最早的重要開拓者。」

  但即便如此,在政爭之下,不但曾國藩、曾紀澤千夫所指,李鴻章在甲午戰敗後被貶;八國聯軍後,又被清政府調回中央,與列強周旋。清政府少不了李鴻章,以翁同龢為首的清流派,卻在促成甲午戰事後,但替清政府爭取到三國干涉還遼的李鴻章卻反被指為「漢奸」。

  除了李鴻章外,出使英國的郭嵩燾,被指中「洋毒」;阻擋慈禧進用義和團被殺的徐用儀、許景澄、袁昶,則因為平反後外國公使弔唁葬禮,反而被疑心不忠。這些過去在課本上出現過,或從不曾出現的人,他們或者以生命、以名譽作為代價,支撐這古老而龐大的帝國;而那些愛國的清流,卻也在同一個時代,以愛國為名,迫不及待地為帝國畫下句點。

  ◎梳理第一手史料、還原晚清一百年的世情、人情糾葛
  作者十年砍柴,本名李勇,畢業於蘭州大學中文系,也是中國著名的文史作者。本書中,作者梳理大量的第一手史料──除了《曾國藩日記》這樣的著名作品外,也從清晚期重臣張集馨《道咸宦海見聞錄》、郭嵩燾《郭嵩燾日記》;晚清進士,在清政府、北洋政府皆曾任官的朱彭壽《舊典備征──安樂康平室隨筆》、王闓運、郭振墉等所著《湘軍志》等作品中,整理出清晚期官場攻防、政治集團之間對應交手的第一手資料。

  為什麼愛國者未必能夠救國?為什麼能夠支撐帝國的,卻又被質疑不忠?晚清重臣之間,如何評價彼此?身處於當代的他們,又對其他官僚的做法或策略有什麼想法、或者是批判?而從這些衝突、合作、攻訐或合作中,歷史又將給在同樣處於轉折點的我們,什麼樣的提示與教訓?
晚清百年风云:帝国回响与时代转折 本书概述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关键和动荡的“晚清”百年(约1750年至1911年),以宏大的历史叙事和精细的人物刻画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一个古老帝国在内忧外患中的艰难求存、自我革新与最终的崩塌。全书不仅涵盖了政治、军事、外交的重大事件,更注重对社会结构、思想文化以及普通民众生活变迁的细致描摹,力求提供一个多维立体的晚清图景。 第一部:帝国的黄昏与初次碰撞(约1750年—1840年) 本书的开篇将时间拉回到乾隆盛世的尾声,一个看似强大却已暗流涌动的帝国。 一、盛世之下的隐忧 详细考察了“康乾盛世”后期所积累的社会矛盾。包括:人口的急剧增长与土地兼并引发的尖锐阶级对立;以白莲教起义为代表的民间反抗运动的兴起,揭示了中央权威在地方治理上的力不从心;以及官僚体制的日益腐化与冗员现象。分析了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了解世界动态的阻碍,尤其是在工业革命浪潮席卷欧洲之际,清廷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偏差。 二、天朝上国的幻梦破碎 重点叙述了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的爆发及其深远影响。本书摒弃将战争简单视为军事失败的观点,而是将其定性为两种文明、两种生产方式的剧烈碰撞。详细对比了清军的传统军事技术与英军的近代化装备,分析了清政府的战略失误。对《南京条约》的签订及其开启的“不平等条约体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阐明了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对中国主权和经济结构的根本性破坏。 三、内廷的动荡与地方势力的崛起 描绘了战败对朝廷内部权力格局的冲击。记录了以林则徐、邓廷桢为代表的开明官员对时局的初步认识,以及他们尝试进行早期自救的努力。同时,通过对地方团练、湘军、淮军等“非正规”武装力量的形成过程的考察,预示了中央权力向地方精英转移的趋势。 第二部:内乱与外侮交织的“救亡图存”时期(1850年—1895年) 这一阶段是晚清历史最为血腥和关键的时期,贯穿着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 一、洪秀全与天国的幽灵 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发展、鼎盛及其最终失败进行了全景式的梳理。本书不仅关注其宗教色彩和军事行动,更深入探讨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所代表的社会理想与革命性,以及运动失败对南方社会和经济造成的毁灭性打击。分析了曾国藩、李鸿章等汉族地主精英如何利用镇压起义积累政治资本和军事力量。 二、再开国门与“城下之盟” 详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之役)的经过,重点分析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如何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得传教、内河航行权等一系列主权被侵蚀。对圆明园的焚毁,不仅是物理上的破坏,更是精神层面的巨大屈辱。同时,分析了俄国在这一时期攫取的大片领土的复杂外交背景。 三、洋务新政:师夷长技以自强 详细介绍了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及实践过程。分门别类地考察了“求富”和“求强”两大板块的成就与局限性:从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到开平矿务局、轮船招商局等官督商办企业的建立;从创建新式海军(北洋、南洋、福建水师)到派遣留学生,旨在挽救清朝统治的实用主义尝试。 四、甲午一役的终结与新旧交替 对中日甲午战争进行了细致的军事和政治复盘。本书着重分析了洋务派建立的“新式”军队在实战中暴露出的系统性问题——如管理混乱、军费挪用、权力制衡失衡等,揭示了改革的深度不足是失败的根本原因。战败对中国知识分子和政治精英的震撼是空前的,促使他们认识到仅在技术层面进行改良已无法挽救危局。 第三部:最后的挣扎与帝国的谢幕(1895年—1911年) 本阶段展现了列强瓜分狂潮下中国社会对“救亡图存”的深刻反思,以及体制内外的激烈变革尝试。 一、瓜分狂潮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描述了《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对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咄咄逼人态势。重点探讨了“公车上书”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维新思想如何从精英阶层迅速扩散。详细记录了戊戌变法的发生、短暂的成功以及残酷的失败,以及慈禧太后和保守派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二、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 对义和团运动的社会根源、宗教狂热和反帝爱国情绪的复杂混合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清廷“东南互保”政策的权宜性,以及八国联军入侵和《辛丑条约》的签订,这一系列事件标志着清朝彻底沦为“半殖民地”政权,其合法性受到致命打击。 三、庚子励精图治与清末新政 记录了战败后清政府被迫推行的“清末新政”——包括预备立宪、裁汰旧制、兴办新学、建立新军等一系列旨在“脱胎换骨”的改革。分析了这些改革在收买人心上的努力,以及其自身的内在矛盾:既想学习西方体制,又想保留君主专制,最终加速了自身权力基础的瓦解。 四、革命洪流与共和曙光 重点关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的成长及其与改良派的论战。对同盟会的组织及其在海外的宣传活动进行了考察。最后,以武昌起义为引爆点,详尽记述了辛亥革命爆发的偶发性与必然性,以及最终清帝退位,标志着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时代的终结。 结语:历史的回响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总结晚清百年历史的宏大主题:旧制度的僵化与新思想的萌发、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救亡图存的努力与妥协的代价。它不仅是对一个王朝的终结的记录,更是对一个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阵痛与抉择的深刻反思。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十年砍柴


  本名李勇,湖南新邵人,著名文史作家,畢業於蘭州大學中文系。歷任法制日報記者、出版社編輯部主任、新媒體主筆等職,兼專欄作家、公號作者。出版著作有:《閑看水滸:字縫裡的梁山規則與江湖世界》(二○○四年)、《晚明七十年:一五七三-一六四四,從中興到覆亡》(二○○七年)、《皇帝、文臣和太監:明朝政局的三角戀 》(二○○七年)、《閒話紅樓:大觀園的後門通梁山》(二○○九年)、《進城走了十八年:一個七○後的鄉村記憶》(二○一一年)、《自由與寬恕:曼德拉傳》(二○一三年)、《找不回的故鄉》(二○一日年)、《歷史的倒影》(二○一五年)等。

 

图书目录

雷頤序:十年砍柴的「貫通感」           
自序:中年讀史,如飲濃茶             
 
第一編 晚清名臣的家國情懷
大才赤忠難補天:曾國藩、李鴻章的共同悲劇     
李鴻章為何成為「門生長」?            
一八九二年,李鴻章站在人生之巔          
李瀚章:宗族的規矩,大哥還是大哥                 
曾國華:牢騷滿腹的人福薄                         
故園好風水,何必葬揚州:有感於曾公吐槽魏源遷墳   
李續賓:湘軍第一將被皇帝的瞎指揮逼進了絕路       
國家不幸個人幸:左宗棠詩中的桃源勝景只是幻境     
精通一行就有飯吃:從大哥教導諸弟的家信說起       
佃戶的權利:讀曾文正公一則日記有感               
從一封家書可窺太平天國爆發的必然性               
肅六爺拿胥吏也沒辦法:咸豐九年戶部衙門的火災     
君民末世自乖離:清代最後一位重臣的臨終悲鳴       
丁寶楨為什麼敢殺慈禧的心腹安德海?               
郭嵩燾:已中洋毒的大臣,朝廷怎麼可能給諡號       
劉錦棠:身為封疆大吏,為何不能探望健在的母親     
湘軍威名血染成:讀《湘鄉試館記》                 
 
第二編 管理與統治的迷局
清代地方官為什麼那麼害怕「京控」?               
清代大臣死後朝廷的恤典很講究                     
一件冤案引發朝廷和地方督撫在司法權上的角力       
趙舒翹:為效忠太后背棄職業倫理,下場悲慘         
連文沖:起草宣戰詔書的大才子命運,也是一把夜壺   
對官員的「團團夥夥」太后無可奈何                  
禹之謨迫使官員就範的招數太損                     
皇帝痛恨捐官,但這樣的生意他不得不做             
養貪肅貪的遊戲:看咸豐帝怎樣勒索高官             
一八五三年,中華帝國的三個男人                   
一項正規制度為啥走歪:以清朝戶部報銷制度為例     
清末部吏索賄成風,老將軍衝冠一怒沒啥用           
剛毅:《官場現形記》中頻念白字的高官原型          
「吃瓜群眾」為何揪住國子監祭酒的小錯不放手       
看清末新政如何一步步得罪社會所有階層             
明清時的犯官不能想死就死:自殺也須君所賜         
清朝如何京津冀一體化:保定做了近三百年首都副中心 
 
第三編 世情與人情的秘密
理學名臣也不喜歡「癡肥」的大妞                  
新翰林懇親之旅的利益交換                        
以身作則是父母教育子女最好的方式                
這才是生死之交:讀郭嵩燾寫給江忠源的詩有感       
從劉坤一向榮祿請托可窺大權仍然在中樞            
張之洞的遺折得罪了人導致諡號降格                
不讀書的人在張香帥手下做官很難混                
商人買頂官帽有何用:以清代一件命案為例          
「反三俗」的巡撫養了個「坑爹」的兒子            
張謇的知權善變和左孝同的不識時務                
祁寯藻給曾國藩使絆子的猜想:恨天對其弟不公      
族群矛盾釀大禍:一場看戲起哄引發的慘劇           
師道尊嚴有條件:從一位遺老憶師恩說起            
光緒帝大婚,維多利亞女王竟然來「送鐘」          
俞明震:在《蘇報》案中放水,積德蔭及子孫        
英雄怕見老街坊:許應騤為什麼討厭康有為?        
匡超人的成功學:純樸青年進城要如何才有出息      
 
第四編 末世不濟運偏消
才與位錯配的悲劇:郭嵩燾與左宗棠交惡            
起點高的張集馨,為何卻做不到封疆大吏?          
人間不值得:歎息庚子事變中高官被冤殺後兩個細節   
唐際盛為何被曾國荃一封密折罷官回家?            
在常州,想起清末兩位清醒者——趙烈文和趙鳳昌    
光緒年間,蘭州城有兩位湘籍公子——譚嗣同和譚延闓
洞庭波送一僧來:忍辱負重為佛法的寄禪法師        
趙烈文:一眼看穿大清的「中興夢」                
毓賢:一位自以為是而誤國的清官                  
康有為若聽從建議彌合帝后關係,變法結局將如何?  
 
第五編 走不出的歷史困局
天朝不跟蠻夷一般見識:曾國藩日記中的鴉片戰爭     
日本「大河劇」中中國與中國書背後的歷史真相      
「日本通」黃遵憲的悲劇:驚擾夢中人              
李經方如何做了日本天皇的「駙馬」                
逼別人當烈士可恥:比較王炎午和曾廣河的選擇      
耆英的悲劇:在皇帝和洋人之間兩頭哄騙            
洗冤何以難:大錯掩蓋小錯滾雪球                  
滇西北百餘年前一個教案的複雜政治光譜            
從舉子應試看帝國的統治成本                       
江南士子被逼出來的「冒籍」                      
慈禧太后其實很喜歡洋貨,洋制度除外              
被時勢逼到死地的趙爾豐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597475
  • EISBN:978626960938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3.5MB

图书试读

自序

中年讀史,如飲濃茶
十年砍柴


  這是一本我無意中寫出來的書。

  在過去的十年裡,父親和母親先後患重病,數次住院治療,且在不到三年之內,相繼謝世。父母在世,我從未意識到自己已不再年輕,因為心中尚有一份童真氣;父母俱亡,我一下子就覺得自己不再是以前的我了,歲月如流、馬齒徒長的中年心態日益濃烈。

  因為父親和母親多年患病並接踵而逝,所以我在過去的十年內必須一次次返鄉。得益於中國交通條件極大改善──特別是北京到湖南的高鐵開通,我的返鄉較之以前變得更便捷。從二○一○年春天父親患病住院,到二○一五年四月父親去世,再到二○一八年一月母親去世,這些年中我每年要回湖南六七次。從十八歲負笈北上,離鄉三十年間,近些年和故鄉的關係最為緊密,因此我便有意識地留意鄉邦文獻,關注湖湘近世人物,撰寫一些解讀湖湘人物和湖湘文化的文章。

  在寫這類文字時,我認識到,近世湖湘人才輩出、蔚為大觀,必須放在整個中國社會數千年之大變局的歷史背景下來考察。也就是說,僅囿於湖南一隅,是看不清廬山真面目的,只能感歎其事功之大、際遇之好或性格之堅韌、才華之突出。此類觀感,直如鄉下小孩看戲,喜歡其情節曲折、場面熱鬧和人物個性鮮明。

  湖南從一處三面環山、北當大湖的閉塞、落後之地理單元,近世成為對整個中國乃至世界發生深刻影響的省份,舉世矚目的政治、軍事、文化人物如井噴泉湧,於大寂靜中應時而出。這當然有其時代之因緣,如俗話所言「時勢造英雄」,他們搭上了歷史的便車。人們所共知的這趟歷史的便車是太平天國起事。洪、楊大軍離開廣西,向北逐鹿,湖南首當其衝。太平軍入湘,給湖南士人帶來了巨大的危機和機遇。咸豐二年(一八五二)太平軍和清廷的長沙攻防戰,就如敲響了大戲開場的鑼鼓,一個個湘籍人物聞聲而魚貫上臺。

  但是,在同樣的歷史機遇面前,為什麼有人脫穎而出,有人寂寂無名,有人半道折翼,除了才華、能力的差別以及說不清、道不明的運氣因素外,我以為一個人能否將自己的人際關係轉化為助力至關重要。

  一個人不可能憑空長大,也不可能平白無故成功,他是在自己所處的人際網路中一點點前行,尋求突破。「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馬克思的這個著名論斷,用在中國社會尤為精准。中國古代是以血緣、宗族為核心的家國同構社會,單個的人結成一個群體做事,很自然地以血緣、姻親和地域為紐帶。所以,我們能看到,在歷史巨變中,左右歷史進程的人物總是以某地為基礎成集群地出現,如漢代的豐沛舊友,隋唐的關隴集團,明初的淮左老兄弟。

  讀史或者看以歷史故事為底色的小說或戲曲,重要人物的結識和訂交總會被濃墨重彩地書寫,如《三國演義》中的「桃園三結義」和「隆中對」,《水滸傳》中的李逵初見宋江。這其實就是一個人在人生重要關頭,其人際資源獲得了提升和重組。

  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在閱讀晚清湖湘人物的史料時,喜歡以人際關係為切入點去觀察、分析,進而從湖湘旁及其他地區的人物,挖掘和梳理他們的一輩子從家族到江湖,從本土到外地,對其影響最大的社會關係是什麼。譬如曾國藩,影響其一生重要的人際關係,首先是他通過科考成為進士,並選為翰林庶起士,進入清帝國最精英的社交圈子裡——他的座師是道光朝政壇第一大佬穆彰阿,他在詩酒征逐中結識的都是大清官場的重量級人物或「潛力股」;而在與太平軍交戰處於焦灼期時他苦苦支撐中,其九弟曾國荃出山募兵,急兄弟之難,曾國荃的「吉字營」成為他後來最為倚仗的嫡系力量。

  再如李鴻章,他能考中進士、入翰林院是他人生極為重要的起點;而因為他父親與曾國藩是會試同年,他得以拜曾國藩為師,為後來的功業埋下重要的伏筆;當他遭遇人生低谷、彷徨苦悶時,已經為曾國藩的湘軍辦理幾年後勤的大哥李瀚章及時點撥,為其指明道路。

  人總是活在人情世故之中,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升鬥小民。只要是有血有肉的人,對別人總會有分別心,會分親疏遠近,會有好惡之感,因此我頗能理解太后和皇帝為什麼習慣用佞臣,大官喜歡用同鄉和門生,這是普遍的人性使然。

  傑出的人物或者位高權重者,他們不僅僅活在世情之中,其行為對國家、對社會、對時代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不管是正向的還是反向的。他們的言行,與家國之禍福大有關係,他們中間的許多人,身上有著濃厚的家國情懷。譚嗣同、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胡林翼、彭玉麟、劉坤一、劉錦棠、劉銘傳這類人物自不必說,即使在高層政治角逐中因為私情而做出了頗受非議舉動的大僚,如身為帝師的翁同龢,其基本底色是大清的忠臣,主觀上希望國家強盛,擺脫內憂外患。包括一些觸發「庚子之禍」的守舊派大臣,

  如徐桐、剛毅、趙舒翹、毓賢等人,他們的下場很慘,他們的認知和行為現在看來很可笑、可恨,而在當時他們何嘗不自認是為了江山社稷那樣做,內心充滿著道義優越感。他們處在高位,昧於大勢、顢頇糊塗的「家國情懷」反而害了家與國。

  以「家國」和「世情」兩個維度去品評晚清大變局中的人與事,我斷斷續續寫了一些讀後感,發在微信個人公眾號(「文史砍柴」)上與朋友分享。

  我不是在寫歷史類專業文章,所以不關心自己那些想法有無學術價值;也不想迎合眼下自媒體讀史「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風潮,以此來吸引粉絲。我的這些寫作,確切地說是一個中年文史愛好者的內心自我觀照。人年少時多喜歡讀詩歌和小說,因為詩是情感最直觀的表達方式,小說的情節曲折生動,而讀史是需要有一定人生閱歷的。同樣的一位歷史人物和一個歷史事件,少年時和中年時去看,感受是很不一樣的。年少時愛恨分明,喜歡對歷史人物進行簡單的褒貶。到中年後,有著較為豐富的人生經歷,見過許多事,結識過形形色色的人,對歷史人物和事件方才有一份從容與冷靜的態度,才能理解一個歷史人物所處時代的種種複雜性,如品一杯茶,幾道沖泡,其濃淡與悠遠,需要細細品味。

  如品茶一樣去讀歷史,我自己似乎回到了歷史人物所處的時代。我常反躬自問,如果我是他,我會怎麼做?我和某公,若在一百多年前相遇,我們怎麼交談?有可能結交為朋友嗎?對某一件事,若換作我,能處理得更好嗎?

  左宗棠所言「讀破千卷,神交古人」的人生狀態,雖不能至,心嚮往之。對於那些歷史人物,若放到當下,我當然會有情感層面的直接判斷,可敬、可愛、可怕或可憐。我喜歡可敬又可愛的人物,這樣的人能在家國與世情兩端達到平衡。若無對世情的體察和尊重,一味強調家國情懷、社會責任那樣的大詞,則面目可憎,不近人情;若一味地屈從世情,圓融處事,將家國情懷與社會責任當作不合時宜的累贅,則不可能從流俗中卓然崛起,即使其社會地位再高,其人格也是猥瑣的,不值得尊重。

  這些文章在我的公眾號上引起不少朋友的肯定與讚揚,他們鼓勵我繼續寫下去,也在留言中常不留情面地指出文中的錯訛處,或就一些觀點與我辯論。感謝這些絕大多數未曾謀面的朋友,在與他們的互動中,我獲益良多,也有了繼續閱讀和寫作的動力。因文章是在不同的時間有感而作,其篇幅長短不一,我也沒想過要結集出版。謝惠是一位勤奮而專業的編輯和出版人,她和我曾同事幾年。她讀了這些文章後,建議整理出版,讓更多的人看到。承蒙其不棄,我想愚者千慮,或有一得,也許我的孔見能博得讀者茶餘飯後一哂,便答應下來。這本書的選題、編排、整理,謝惠費心力頗多。同時,特別感謝雷頤先生撥冗為本書作序。雷先生是湖湘籍前輩學人,其對中國近代史研究之成就,海內公認。我定居北京後,有幸識荊,時常向雷先生請教,他有問必答,言無不盡。雷先生在大序中誇我解

  讀歷史有「貫通感」,實在是過獎了,我就當作前輩學人對後輩的勉勵吧,且愧且受之。

  今年是農曆庚子歲,新春伊始,新冠病毒大疫荼毒全球,我禁足於北京一個社區內整理書稿,看窗外的樹木由枯枝變枝葉嫩綠,進而深綠,院內的各種花兒也循時序吐蕾、綻放,再凋謝。心有所感,口占一絕,權當描寫中年讀史的心境吧:

  早歲讀詩如飲酒,中年閱史似喫茶。
  倚窗忽見三春盡,空負滿庭桃李花。

十年砍柴
二○二○年四月庚子季春於北京定福家園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寻找那种能把复杂的政治博弈写得像小说一样引人入胜的历史读物,这本书的标题《晚清一百年》给了我一些希望。我希望作者能深入挖掘那些幕后交易和文官体系的运作机制。比如,慈禧太后在不同阶段的决策逻辑到底是什么?她是在维护满清的既得利益,还是在进行一种高风险的政治平衡术?如果作者能提供一些基于第一手档案或回忆录的精彩片段,哪怕只是只言片语,也能极大地增强代入感。另外,一个好的历史作者,必须能够对当时知识分子和改革先驱们的思想变迁有深刻的洞察。他们是如何从“师夷长技以制夷”一步步走向“全盘西化”的认同危机,这个思想转变的过程,才是晚清最迷人的部分。我更关注的是“思想的碰撞”而非“枪炮的对轰”。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很用心,封面那种略带斑驳的历史感,配上那个年代特有的字体,光是摆在书架上就很有味道。我猜想作者在选材和叙事上,肯定下了不少功夫去还原当时的氛围。毕竟“晚清”这两个字,就自带一种沉重和复杂性,不是三言两语能道尽的。我特别期待看到他对当时社会风貌,比如士大夫阶层的挣扎、底层百姓的生活图景,以及那种在传统与变革之间拉扯的集体心态,是如何细腻描摹的。很多时候,历史书读起来会比较枯燥,但如果作者能抓住那些时代脉搏中的人性挣扎,而不是仅仅堆砌事件,那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会大大提升。这本书如果能跳脱出那种宏大叙事的窠臼,深入到具体人物的命运轨迹中去,那它就不再是冷冰冰的史料,而成了可以触摸的历史。尤其在台湾的语境下看这段历史,总会有一种特殊的共鸣,那份对变局下身不由己的感叹,我想作者应该能捕捉到吧。

评分

我对于历史书的阅读偏好,往往倾向于那种带有强烈批判性反思的文本。晚清的百年挣扎,本质上是一场对中华文明如何自我现代化的艰难探索。我期待这本书能对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戊戌变法的必然失败,进行一种更具穿透力的剖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事件的描述层面。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是否能对“救亡图存”这个概念进行深层次的哲学反思?在那个时代,中国人对“中国”这个概念的认知是如何被重塑的?如果作者能将中西方思想碰撞的火花写得淋漓尽致,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审视,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得以凸显。我不想读到那种“功过分明”的定论,而希望看到一个充满悖论与矛盾的真实历史现场。

评分

说实在的,我对这类通史类的作品通常是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市面上的“晚清百年史”汗牛充栋,真正能让人耳目一新的少之又少。我更在乎的是作者的“史观”——他看待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自强运动乃至辛亥革命的视角,是否能提供一个足够广阔又不失深度的观察角度。尤其是在电子书的阅读体验上,排版和注释的便捷性会影响我继续读下去的动力。如果这本书的逻辑结构能够清晰地梳理出各个派系、不同改革尝试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矛盾,而不是简单的时间轴罗列,那就太棒了。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动态的、充满张力的叙事,能让人理解清廷内部的保守与开明是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导致历史走向不可逆转的结局。毕竟,历史的关键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为什么会那样发生”。

评分

从读者的角度来说,我更看重的是作者的“温度”。历史不应该只是精英的、庙堂的叙事。晚清那段时期,社会矛盾极其尖锐,底层人民的呼声往往被主流史书忽略。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触及到那些被淹没的声音,比如义和团运动中普通民众的心理动机,或者海外华工在异国他乡的血泪史。一个好的历史作品,应该能够让现代的读者,在面对历史的厚重时,依然能感受到人性的光辉与卑微。如果这本书能平衡好宏大的历史背景与微观的个体命运,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一种强烈的“代入感”和“历史的悲悯”,那它就超越了一本普通的教科书的范畴,真正具备了流传的价值。电子书的好处是方便随时查阅,但如果内容本身无法抓住人心,再便捷的阅读方式也无济于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