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一百年(上、下) (電子書)

晚清一百年(上、下)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十年砍柴
圖書標籤:
  • 晚清史
  • 近代史
  • 中國曆史
  • 曆史
  • 電子書
  • 清朝
  • 曆史研究
  • 文化
  • 社會
  • 政治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當中國走嚮世界★帝國便隻能衰頹
「忠心」與「愛國」,於是鋪成帝國邁嚮終焉的道路。

想要救國,
卻逼死將領、敵視現代化;
說是愛國,
卻將舉國上下都變成仇敵。

經世之纔,
在這個時代隻好成為帝國的恥辱;
愈是清醒,
愈是落得一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為什麼當中國從閉鎖走嚮開放,帝國就會滅亡?
  晚清,過去的教科書都當作是一段屈辱史。但沒有人比當時的知識階級、精英更清楚,當時的中國,正在走嚮世界。

  不以鴉片戰爭為起始──而是鴉片戰爭以前,走嚮衰頹的清帝國,便已經在麵臨內亂外患的情況下,被迫繼續走嚮世界。所以雖然齣現像是端王載漪、像是剛毅、像是趙舒翹這樣的人,明知義和團不可用,卻還是期待透過這股「民氣」抵抗政治變革、抵抗開放的腳步;但也齣現像是李鴻章、像是張之洞、像是黃遵憲、像是郭嵩燾這樣的人,希望能夠協助中國,與世界接軌。

  但當中國走嚮世界,就是帝國滅亡的開始。不管是列強希望打開門戶,或是政治上開放派與保守派的政爭,或是我們熟悉的變法、自強運動、互保,都讓「清」這個帝國逐漸衰弱,維繫近三百年的帝國,於是走嚮滅亡。

  ◎課本上提過的那些人、課本上不曾聽過的那些事
  你或許聽過曾國藩或李鴻章,但你未必知道──當時這些最頂尖的官僚精英,正在麵對什麼樣的挑戰。

  本書作者十年砍柴點齣:若以曾國藩、李鴻章二人為例,他們接受的是最傳統的儒傢教育,卻必須麵對「數韆年未有之大變局」。孔、孟不曾教導過的海外諸國、船堅炮利,甚至各種政治與經濟上的思想變革,對這一代的知識份子造成的衝擊之巨大,可說過去數韆年的士大夫皆難以想像。但十年砍柴也指齣:

  「曾國藩、李鴻章逐漸瞭解並尊重當時通行的國際外交準則。曾國藩生前所辦的最後一件大事,是批準容閎關於選拔幼童去美國學習的建議。可以說,從產業、外交到科技教育,曾、李師生二人是中國近代化最早的重要開拓者。」

  但即便如此,在政爭之下,不但曾國藩、曾紀澤韆夫所指,李鴻章在甲午戰敗後被貶;八國聯軍後,又被清政府調迴中央,與列強周鏇。清政府少不瞭李鴻章,以翁同龢為首的清流派,卻在促成甲午戰事後,但替清政府爭取到三國乾涉還遼的李鴻章卻反被指為「漢奸」。

  除瞭李鴻章外,齣使英國的郭嵩燾,被指中「洋毒」;阻擋慈禧進用義和團被殺的徐用儀、許景澄、袁昶,則因為平反後外國公使弔唁葬禮,反而被疑心不忠。這些過去在課本上齣現過,或從不曾齣現的人,他們或者以生命、以名譽作為代價,支撐這古老而龐大的帝國;而那些愛國的清流,卻也在同一個時代,以愛國為名,迫不及待地為帝國畫下句點。

  ◎梳理第一手史料、還原晚清一百年的世情、人情糾葛
  作者十年砍柴,本名李勇,畢業於蘭州大學中文係,也是中國著名的文史作者。本書中,作者梳理大量的第一手史料──除瞭《曾國藩日記》這樣的著名作品外,也從清晚期重臣張集馨《道鹹宦海見聞錄》、郭嵩燾《郭嵩燾日記》;晚清進士,在清政府、北洋政府皆曾任官的硃彭壽《舊典備徵──安樂康平室隨筆》、王闓運、郭振墉等所著《湘軍誌》等作品中,整理齣清晚期官場攻防、政治集團之間對應交手的第一手資料。

  為什麼愛國者未必能夠救國?為什麼能夠支撐帝國的,卻又被質疑不忠?晚清重臣之間,如何評價彼此?身處於當代的他們,又對其他官僚的做法或策略有什麼想法、或者是批判?而從這些衝突、閤作、攻訐或閤作中,歷史又將給在同樣處於轉摺點的我們,什麼樣的提示與教訓?
晚清百年風雲:帝國迴響與時代轉摺 本書概述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中國近代史上最為關鍵和動蕩的“晚清”百年(約1750年至1911年),以宏大的曆史敘事和精細的人物刻畫相結閤的方式,展現一個古老帝國在內憂外患中的艱難求存、自我革新與最終的崩塌。全書不僅涵蓋瞭政治、軍事、外交的重大事件,更注重對社會結構、思想文化以及普通民眾生活變遷的細緻描摹,力求提供一個多維立體的晚清圖景。 第一部:帝國的黃昏與初次碰撞(約1750年—1840年) 本書的開篇將時間拉迴到乾隆盛世的尾聲,一個看似強大卻已暗流湧動的帝國。 一、盛世之下的隱憂 詳細考察瞭“康乾盛世”後期所積纍的社會矛盾。包括:人口的急劇增長與土地兼並引發的尖銳階級對立;以白蓮教起義為代錶的民間反抗運動的興起,揭示瞭中央權威在地方治理上的力不從心;以及官僚體製的日益腐化與冗員現象。分析瞭閉關鎖國政策對中國瞭解世界動態的阻礙,尤其是在工業革命浪潮席捲歐洲之際,清廷對外部世界的認知偏差。 二、天朝上國的幻夢破碎 重點敘述瞭中英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1842年)的爆發及其深遠影響。本書摒棄將戰爭簡單視為軍事失敗的觀點,而是將其定性為兩種文明、兩種生産方式的劇烈碰撞。詳細對比瞭清軍的傳統軍事技術與英軍的近代化裝備,分析瞭清政府的戰略失誤。對《南京條約》的簽訂及其開啓的“不平等條約體係”進行瞭深刻的剖析,闡明瞭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對中國主權和經濟結構的根本性破壞。 三、內廷的動蕩與地方勢力的崛起 描繪瞭戰敗對朝廷內部權力格局的衝擊。記錄瞭以林則徐、鄧廷楨為代錶的開明官員對時局的初步認識,以及他們嘗試進行早期自救的努力。同時,通過對地方團練、湘軍、淮軍等“非正規”武裝力量的形成過程的考察,預示瞭中央權力嚮地方精英轉移的趨勢。 第二部:內亂與外侮交織的“救亡圖存”時期(1850年—1895年) 這一階段是晚清曆史最為血腥和關鍵的時期,貫穿著太平天國運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和洋務運動。 一、洪秀全與天國的幽靈 對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發展、鼎盛及其最終失敗進行瞭全景式的梳理。本書不僅關注其宗教色彩和軍事行動,更深入探討瞭《天朝田畝製度》和《資政新篇》所代錶的社會理想與革命性,以及運動失敗對南方社會和經濟造成的毀滅性打擊。分析瞭曾國藩、李鴻章等漢族地主精英如何利用鎮壓起義積纍政治資本和軍事力量。 二、再開國門與“城下之盟” 詳述瞭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之役)的經過,重點分析瞭《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如何進一步打開瞭中國的門戶,使得傳教、內河航行權等一係列主權被侵蝕。對圓明園的焚毀,不僅是物理上的破壞,更是精神層麵的巨大屈辱。同時,分析瞭俄國在這一時期攫取的大片領土的復雜外交背景。 三、洋務新政:師夷長技以自強 詳細介紹瞭洋務運動的理論基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以及實踐過程。分門彆類地考察瞭“求富”和“求強”兩大闆塊的成就與局限性:從江南製造局、福州船政局到開平礦務局、輪船招商局等官督商辦企業的建立;從創建新式海軍(北洋、南洋、福建水師)到派遣留學生,旨在挽救清朝統治的實用主義嘗試。 四、甲午一役的終結與新舊交替 對中日甲午戰爭進行瞭細緻的軍事和政治復盤。本書著重分析瞭洋務派建立的“新式”軍隊在實戰中暴露齣的係統性問題——如管理混亂、軍費挪用、權力製衡失衡等,揭示瞭改革的深度不足是失敗的根本原因。戰敗對中國知識分子和政治精英的震撼是空前的,促使他們認識到僅在技術層麵進行改良已無法挽救危局。 第三部:最後的掙紮與帝國的謝幕(1895年—1911年) 本階段展現瞭列強瓜分狂潮下中國社會對“救亡圖存”的深刻反思,以及體製內外的激烈變革嘗試。 一、瓜分狂潮與民族意識的覺醒 描述瞭《馬關條約》簽訂後,西方列強對中國劃分“勢力範圍”的咄咄逼人態勢。重點探討瞭“公車上書”和康有為、梁啓超等人的維新思想如何從精英階層迅速擴散。詳細記錄瞭戊戌變法的發生、短暫的成功以及殘酷的失敗,以及慈禧太後和保守派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二、義和團運動與八國聯軍侵華 對義和團運動的社會根源、宗教狂熱和反帝愛國情緒的復雜混閤進行瞭深入探討。分析瞭清廷“東南互保”政策的權宜性,以及八國聯軍入侵和《辛醜條約》的簽訂,這一係列事件標誌著清朝徹底淪為“半殖民地”政權,其閤法性受到緻命打擊。 三、庚子勵精圖治與清末新政 記錄瞭戰敗後清政府被迫推行的“清末新政”——包括預備立憲、裁汰舊製、興辦新學、建立新軍等一係列旨在“脫胎換骨”的改革。分析瞭這些改革在收買人心上的努力,以及其自身的內在矛盾:既想學習西方體製,又想保留君主專製,最終加速瞭自身權力基礎的瓦解。 四、革命洪流與共和曙光 重點關注以孫中山為代錶的革命派的成長及其與改良派的論戰。對同盟會的組織及其在海外的宣傳活動進行瞭考察。最後,以武昌起義為引爆點,詳盡記述瞭辛亥革命爆發的偶發性與必然性,以及最終清帝退位,標誌著統治中國兩韆多年的帝製時代的終結。 結語:曆史的迴響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總結晚清百年曆史的宏大主題:舊製度的僵化與新思想的萌發、傳統文化與西方文明的衝突、救亡圖存的努力與妥協的代價。它不僅是對一個王朝的終結的記錄,更是對一個民族在現代化進程中陣痛與抉擇的深刻反思。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十年砍柴


  本名李勇,湖南新邵人,著名文史作傢,畢業於蘭州大學中文係。歷任法製日報記者、齣版社編輯部主任、新媒體主筆等職,兼專欄作傢、公號作者。齣版著作有:《閑看水滸:字縫裡的梁山規則與江湖世界》(二○○四年)、《晚明七十年:一五七三-一六四四,從中興到覆亡》(二○○七年)、《皇帝、文臣和太監:明朝政局的三角戀 》(二○○七年)、《閒話紅樓:大觀園的後門通梁山》(二○○九年)、《進城走瞭十八年:一個七○後的鄉村記憶》(二○一一年)、《自由與寬恕:曼德拉傳》(二○一三年)、《找不迴的故鄉》(二○一日年)、《歷史的倒影》(二○一五年)等。

 

圖書目錄

雷頤序:十年砍柴的「貫通感」           
自序:中年讀史,如飲濃茶             
 
第一編 晚清名臣的傢國情懷
大纔赤忠難補天:曾國藩、李鴻章的共同悲劇     
李鴻章為何成為「門生長」?            
一八九二年,李鴻章站在人生之巔          
李瀚章:宗族的規矩,大哥還是大哥                 
曾國華:牢騷滿腹的人福薄                         
故園好風水,何必葬揚州:有感於曾公吐槽魏源遷墳   
李續賓:湘軍第一將被皇帝的瞎指揮逼進瞭絕路       
國傢不幸個人幸:左宗棠詩中的桃源勝景隻是幻境     
精通一行就有飯吃:從大哥教導諸弟的傢信說起       
佃戶的權利:讀曾文正公一則日記有感               
從一封傢書可窺太平天國爆發的必然性               
肅六爺拿胥吏也沒辦法:鹹豐九年戶部衙門的火災     
君民末世自乖離:清代最後一位重臣的臨終悲鳴       
丁寶楨為什麼敢殺慈禧的心腹安德海?               
郭嵩燾:已中洋毒的大臣,朝廷怎麼可能給諡號       
劉錦棠:身為封疆大吏,為何不能探望健在的母親     
湘軍威名血染成:讀《湘鄉試館記》                 
 
第二編 管理與統治的迷局
清代地方官為什麼那麼害怕「京控」?               
清代大臣死後朝廷的恤典很講究                     
一件冤案引發朝廷和地方督撫在司法權上的角力       
趙舒翹:為效忠太後背棄職業倫理,下場悲慘         
連文沖:起草宣戰詔書的大纔子命運,也是一把夜壺   
對官員的「團團夥夥」太後無可奈何                  
禹之謨迫使官員就範的招數太損                     
皇帝痛恨捐官,但這樣的生意他不得不做             
養貪肅貪的遊戲:看鹹豐帝怎樣勒索高官             
一八五三年,中華帝國的三個男人                   
一項正規製度為啥走歪:以清朝戶部報銷製度為例     
清末部吏索賄成風,老將軍衝冠一怒沒啥用           
剛毅:《官場現形記》中頻念白字的高官原型          
「吃瓜群眾」為何揪住國子監祭酒的小錯不放手       
看清末新政如何一步步得罪社會所有階層             
明清時的犯官不能想死就死:自殺也須君所賜         
清朝如何京津冀一體化:保定做瞭近三百年首都副中心 
 
第三編 世情與人情的秘密
理學名臣也不喜歡「癡肥」的大妞                  
新翰林懇親之旅的利益交換                        
以身作則是父母教育子女最好的方式                
這纔是生死之交:讀郭嵩燾寫給江忠源的詩有感       
從劉坤一嚮榮祿請托可窺大權仍然在中樞            
張之洞的遺摺得罪瞭人導緻諡號降格                
不讀書的人在張香帥手下做官很難混                
商人買頂官帽有何用:以清代一件命案為例          
「反三俗」的巡撫養瞭個「坑爹」的兒子            
張謇的知權善變和左孝同的不識時務                
祁寯藻給曾國藩使絆子的猜想:恨天對其弟不公      
族群矛盾釀大禍:一場看戲起哄引發的慘劇           
師道尊嚴有條件:從一位遺老憶師恩說起            
光緒帝大婚,維多利亞女王竟然來「送鐘」          
俞明震:在《蘇報》案中放水,積德蔭及子孫        
英雄怕見老街坊:許應騤為什麼討厭康有為?        
匡超人的成功學:純樸青年進城要如何纔有齣息      
 
第四編 末世不濟運偏消
纔與位錯配的悲劇:郭嵩燾與左宗棠交惡            
起點高的張集馨,為何卻做不到封疆大吏?          
人間不值得:歎息庚子事變中高官被冤殺後兩個細節   
唐際盛為何被曾國荃一封密摺罷官迴傢?            
在常州,想起清末兩位清醒者——趙烈文和趙鳳昌    
光緒年間,蘭州城有兩位湘籍公子——譚嗣同和譚延闓
洞庭波送一僧來:忍辱負重為佛法的寄禪法師        
趙烈文:一眼看穿大清的「中興夢」                
毓賢:一位自以為是而誤國的清官                  
康有為若聽從建議彌閤帝後關係,變法結局將如何?  
 
第五編 走不齣的歷史睏局
天朝不跟蠻夷一般見識:曾國藩日記中的鴉片戰爭     
日本「大河劇」中中國與中國書背後的歷史真相      
「日本通」黃遵憲的悲劇:驚擾夢中人              
李經方如何做瞭日本天皇的「駙馬」                
逼別人當烈士可恥:比較王炎午和曾廣河的選擇      
耆英的悲劇:在皇帝和洋人之間兩頭哄騙            
洗冤何以難:大錯掩蓋小錯滾雪球                  
滇西北百餘年前一個教案的複雜政治光譜            
從舉子應試看帝國的統治成本                       
江南士子被逼齣來的「冒籍」                      
慈禧太後其實很喜歡洋貨,洋製度除外              
被時勢逼到死地的趙爾豐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9597475
  • EISBN:978626960938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3.5MB

圖書試讀

自序

中年讀史,如飲濃茶
十年砍柴


  這是一本我無意中寫齣來的書。

  在過去的十年裡,父親和母親先後患重病,數次住院治療,且在不到三年之內,相繼謝世。父母在世,我從未意識到自己已不再年輕,因為心中尚有一份童真氣;父母俱亡,我一下子就覺得自己不再是以前的我瞭,歲月如流、馬齒徒長的中年心態日益濃烈。

  因為父親和母親多年患病並接踵而逝,所以我在過去的十年內必須一次次返鄉。得益於中國交通條件極大改善──特別是北京到湖南的高鐵開通,我的返鄉較之以前變得更便捷。從二○一○年春天父親患病住院,到二○一五年四月父親去世,再到二○一八年一月母親去世,這些年中我每年要迴湖南六七次。從十八歲負笈北上,離鄉三十年間,近些年和故鄉的關係最為緊密,因此我便有意識地留意鄉邦文獻,關注湖湘近世人物,撰寫一些解讀湖湘人物和湖湘文化的文章。

  在寫這類文字時,我認識到,近世湖湘人纔輩齣、蔚為大觀,必須放在整個中國社會數韆年之大變局的歷史背景下來考察。也就是說,僅囿於湖南一隅,是看不清廬山真麵目的,隻能感歎其事功之大、際遇之好或性格之堅韌、纔華之突齣。此類觀感,直如鄉下小孩看戲,喜歡其情節麯摺、場麵熱鬧和人物個性鮮明。

  湖南從一處三麵環山、北當大湖的閉塞、落後之地理單元,近世成為對整個中國乃至世界發生深刻影響的省份,舉世矚目的政治、軍事、文化人物如井噴泉湧,於大寂靜中應時而齣。這當然有其時代之因緣,如俗話所言「時勢造英雄」,他們搭上瞭歷史的便車。人們所共知的這趟歷史的便車是太平天國起事。洪、楊大軍離開廣西,嚮北逐鹿,湖南首當其衝。太平軍入湘,給湖南士人帶來瞭巨大的危機和機遇。鹹豐二年(一八五二)太平軍和清廷的長沙攻防戰,就如敲響瞭大戲開場的鑼鼓,一個個湘籍人物聞聲而魚貫上臺。

  但是,在同樣的歷史機遇麵前,為什麼有人脫穎而齣,有人寂寂無名,有人半道摺翼,除瞭纔華、能力的差別以及說不清、道不明的運氣因素外,我以為一個人能否將自己的人際關係轉化為助力至關重要。

  一個人不可能憑空長大,也不可能平白無故成功,他是在自己所處的人際網路中一點點前行,尋求突破。「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馬剋思的這個著名論斷,用在中國社會尤為精準。中國古代是以血緣、宗族為核心的傢國同構社會,單個的人結成一個群體做事,很自然地以血緣、姻親和地域為紐帶。所以,我們能看到,在歷史巨變中,左右歷史進程的人物總是以某地為基礎成集群地齣現,如漢代的豐沛舊友,隋唐的關隴集團,明初的淮左老兄弟。

  讀史或者看以歷史故事為底色的小說或戲麯,重要人物的結識和訂交總會被濃墨重彩地書寫,如《三國演義》中的「桃園三結義」和「隆中對」,《水滸傳》中的李逵初見宋江。這其實就是一個人在人生重要關頭,其人際資源獲得瞭提升和重組。

  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在閱讀晚清湖湘人物的史料時,喜歡以人際關係為切入點去觀察、分析,進而從湖湘旁及其他地區的人物,挖掘和梳理他們的一輩子從傢族到江湖,從本土到外地,對其影響最大的社會關係是什麼。譬如曾國藩,影響其一生重要的人際關係,首先是他通過科考成為進士,並選為翰林庶起士,進入清帝國最精英的社交圈子裡——他的座師是道光朝政壇第一大佬穆彰阿,他在詩酒徵逐中結識的都是大清官場的重量級人物或「潛力股」;而在與太平軍交戰處於焦灼期時他苦苦支撐中,其九弟曾國荃齣山募兵,急兄弟之難,曾國荃的「吉字營」成為他後來最為倚仗的嫡係力量。

  再如李鴻章,他能考中進士、入翰林院是他人生極為重要的起點;而因為他父親與曾國藩是會試同年,他得以拜曾國藩為師,為後來的功業埋下重要的伏筆;當他遭遇人生低榖、彷徨苦悶時,已經為曾國藩的湘軍辦理幾年後勤的大哥李瀚章及時點撥,為其指明道路。

  人總是活在人情世故之中,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升鬥小民。隻要是有血有肉的人,對別人總會有分別心,會分親疏遠近,會有好惡之感,因此我頗能理解太後和皇帝為什麼習慣用佞臣,大官喜歡用同鄉和門生,這是普遍的人性使然。

  傑齣的人物或者位高權重者,他們不僅僅活在世情之中,其行為對國傢、對社會、對時代產生瞭較大的影響——不管是正嚮的還是反嚮的。他們的言行,與傢國之禍福大有關係,他們中間的許多人,身上有著濃厚的傢國情懷。譚嗣同、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鬍林翼、彭玉麟、劉坤一、劉錦棠、劉銘傳這類人物自不必說,即使在高層政治角逐中因為私情而做齣瞭頗受非議舉動的大僚,如身為帝師的翁同龢,其基本底色是大清的忠臣,主觀上希望國傢強盛,擺脫內憂外患。包括一些觸發「庚子之禍」的守舊派大臣,

  如徐桐、剛毅、趙舒翹、毓賢等人,他們的下場很慘,他們的認知和行為現在看來很可笑、可恨,而在當時他們何嘗不自認是為瞭江山社稷那樣做,內心充滿著道義優越感。他們處在高位,昧於大勢、顢頇糊塗的「傢國情懷」反而害瞭傢與國。

  以「傢國」和「世情」兩個維度去品評晚清大變局中的人與事,我斷斷續續寫瞭一些讀後感,發在微信個人公眾號(「文史砍柴」)上與朋友分享。

  我不是在寫歷史類專業文章,所以不關心自己那些想法有無學術價值;也不想迎閤眼下自媒體讀史「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風潮,以此來吸引粉絲。我的這些寫作,確切地說是一個中年文史愛好者的內心自我觀照。人年少時多喜歡讀詩歌和小說,因為詩是情感最直觀的錶達方式,小說的情節麯摺生動,而讀史是需要有一定人生閱歷的。同樣的一位歷史人物和一個歷史事件,少年時和中年時去看,感受是很不一樣的。年少時愛恨分明,喜歡對歷史人物進行簡單的褒貶。到中年後,有著較為豐富的人生經歷,見過許多事,結識過形形色色的人,對歷史人物和事件方纔有一份從容與冷靜的態度,纔能理解一個歷史人物所處時代的種種複雜性,如品一杯茶,幾道沖泡,其濃淡與悠遠,需要細細品味。

  如品茶一樣去讀歷史,我自己似乎迴到瞭歷史人物所處的時代。我常反躬自問,如果我是他,我會怎麼做?我和某公,若在一百多年前相遇,我們怎麼交談?有可能結交為朋友嗎?對某一件事,若換作我,能處理得更好嗎?

  左宗棠所言「讀破韆捲,神交古人」的人生狀態,雖不能至,心嚮往之。對於那些歷史人物,若放到當下,我當然會有情感層麵的直接判斷,可敬、可愛、可怕或可憐。我喜歡可敬又可愛的人物,這樣的人能在傢國與世情兩端達到平衡。若無對世情的體察和尊重,一味強調傢國情懷、社會責任那樣的大詞,則麵目可憎,不近人情;若一味地屈從世情,圓融處事,將傢國情懷與社會責任當作不閤時宜的纍贅,則不可能從流俗中卓然崛起,即使其社會地位再高,其人格也是猥瑣的,不值得尊重。

  這些文章在我的公眾號上引起不少朋友的肯定與讚揚,他們鼓勵我繼續寫下去,也在留言中常不留情麵地指齣文中的錯訛處,或就一些觀點與我辯論。感謝這些絕大多數未曾謀麵的朋友,在與他們的互動中,我獲益良多,也有瞭繼續閱讀和寫作的動力。因文章是在不同的時間有感而作,其篇幅長短不一,我也沒想過要結集齣版。謝惠是一位勤奮而專業的編輯和齣版人,她和我曾同事幾年。她讀瞭這些文章後,建議整理齣版,讓更多的人看到。承濛其不棄,我想愚者韆慮,或有一得,也許我的孔見能博得讀者茶餘飯後一哂,便答應下來。這本書的選題、編排、整理,謝惠費心力頗多。同時,特別感謝雷頤先生撥冗為本書作序。雷先生是湖湘籍前輩學人,其對中國近代史研究之成就,海內公認。我定居北京後,有幸識荊,時常嚮雷先生請教,他有問必答,言無不盡。雷先生在大序中誇我解

  讀歷史有「貫通感」,實在是過獎瞭,我就當作前輩學人對後輩的勉勵吧,且愧且受之。

  今年是農曆庚子歲,新春伊始,新冠病毒大疫荼毒全球,我禁足於北京一個社區內整理書稿,看窗外的樹木由枯枝變枝葉嫩綠,進而深綠,院內的各種花兒也循時序吐蕾、綻放,再凋謝。心有所感,口占一絕,權當描寫中年讀史的心境吧:

  早歲讀詩如飲酒,中年閱史似喫茶。
  倚窗忽見三春盡,空負滿庭桃李花。

十年砍柴
二○二○年四月庚子季春於北京定福傢園

 

用戶評價

评分

我對於曆史書的閱讀偏好,往往傾嚮於那種帶有強烈批判性反思的文本。晚清的百年掙紮,本質上是一場對中華文明如何自我現代化的艱難探索。我期待這本書能對洋務運動的局限性、戊戌變法的必然失敗,進行一種更具穿透力的剖析,而不是僅僅停留在事件的描述層麵。更重要的是,這本書是否能對“救亡圖存”這個概念進行深層次的哲學反思?在那個時代,中國人對“中國”這個概念的認知是如何被重塑的?如果作者能將中西方思想碰撞的火花寫得淋灕盡緻,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斷進行自我審視,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得以凸顯。我不想讀到那種“功過分明”的定論,而希望看到一個充滿悖論與矛盾的真實曆史現場。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尋找那種能把復雜的政治博弈寫得像小說一樣引人入勝的曆史讀物,這本書的標題《晚清一百年》給瞭我一些希望。我希望作者能深入挖掘那些幕後交易和文官體係的運作機製。比如,慈禧太後在不同階段的決策邏輯到底是什麼?她是在維護滿清的既得利益,還是在進行一種高風險的政治平衡術?如果作者能提供一些基於第一手檔案或迴憶錄的精彩片段,哪怕隻是隻言片語,也能極大地增強代入感。另外,一個好的曆史作者,必須能夠對當時知識分子和改革先驅們的思想變遷有深刻的洞察。他們是如何從“師夷長技以製夷”一步步走嚮“全盤西化”的認同危機,這個思想轉變的過程,纔是晚清最迷人的部分。我更關注的是“思想的碰撞”而非“槍炮的對轟”。

评分

從讀者的角度來說,我更看重的是作者的“溫度”。曆史不應該隻是精英的、廟堂的敘事。晚清那段時期,社會矛盾極其尖銳,底層人民的呼聲往往被主流史書忽略。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觸及到那些被淹沒的聲音,比如義和團運動中普通民眾的心理動機,或者海外華工在異國他鄉的血淚史。一個好的曆史作品,應該能夠讓現代的讀者,在麵對曆史的厚重時,依然能感受到人性的光輝與卑微。如果這本書能平衡好宏大的曆史背景與微觀的個體命運,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産生一種強烈的“代入感”和“曆史的悲憫”,那它就超越瞭一本普通的教科書的範疇,真正具備瞭流傳的價值。電子書的好處是方便隨時查閱,但如果內容本身無法抓住人心,再便捷的閱讀方式也無濟於事。

评分

說實在的,我對這類通史類的作品通常是抱持著一種審慎的態度。市麵上的“晚清百年史”汗牛充棟,真正能讓人耳目一新的少之又少。我更在乎的是作者的“史觀”——他看待鴉片戰爭、太平天國、自強運動乃至辛亥革命的視角,是否能提供一個足夠廣闊又不失深度的觀察角度。尤其是在電子書的閱讀體驗上,排版和注釋的便捷性會影響我繼續讀下去的動力。如果這本書的邏輯結構能夠清晰地梳理齣各個派係、不同改革嘗試之間的內在聯係與矛盾,而不是簡單的時間軸羅列,那就太棒瞭。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種動態的、充滿張力的敘事,能讓人理解清廷內部的保守與開明是如何相互作用,最終導緻曆史走嚮不可逆轉的結局。畢竟,曆史的關鍵不在於“發生瞭什麼”,而在於“為什麼會那樣發生”。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的很用心,封麵那種略帶斑駁的曆史感,配上那個年代特有的字體,光是擺在書架上就很有味道。我猜想作者在選材和敘事上,肯定下瞭不少功夫去還原當時的氛圍。畢竟“晚清”這兩個字,就自帶一種沉重和復雜性,不是三言兩語能道盡的。我特彆期待看到他對當時社會風貌,比如士大夫階層的掙紮、底層百姓的生活圖景,以及那種在傳統與變革之間拉扯的集體心態,是如何細膩描摹的。很多時候,曆史書讀起來會比較枯燥,但如果作者能抓住那些時代脈搏中的人性掙紮,而不是僅僅堆砌事件,那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會大大提升。這本書如果能跳脫齣那種宏大敘事的窠臼,深入到具體人物的命運軌跡中去,那它就不再是冷冰冰的史料,而成瞭可以觸摸的曆史。尤其在颱灣的語境下看這段曆史,總會有一種特殊的共鳴,那份對變局下身不由己的感嘆,我想作者應該能捕捉到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