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夏金元史──多元族群的衝突與交融 (電子書)

遼夏金元史──多元族群的衝突與交融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帆
图书标签:
  • 遼史
  • 夏史
  • 金史
  • 元史
  • 遼夏金元
  • 歷史
  • 民族史
  • 中原民族
  • 少數民族
  • 文化交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突破中國史框架,用更為廣大的視角
審視過去被視為「外族」、「征服王朝政權」的遼夏金元

  馳騁草原的馬上民族從部落聯盟走向專制王朝,這樣的轉變,如何撼動了東亞乃至全世界?

  在中國歷史上,北亞草原散居著不同的游牧民族,他們以部落聯盟的姿態與南方中原王朝或交往、或征戰,長久以來被視為邊塞的不安定因子,是被稱作「胡」、「虜」的「化外之地」。直到十世紀,這樣的局勢出現了歷史上未曾有過的變化。

  本書以遼、西夏、金、元四個政權為主體,試著突破以往中國史的框架,剖析這些游牧族群如何建立帝國體制、施行統治技術,以及經過長期的衝突與交融,呈現兼容多元族群的帝國特色,並對後來的明清政治發展造成深遠的影響。

  ▎游牧民族的世界
  北亞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建立起部落聯盟的政治型態。為了生存所需,他們與南方農耕族群時有貿易互動,卻又時而發起侵奪行動,因此被中原王朝視為邊境擾動的不安要素,甚至貶抑其為無文化可言的「化外之民」。

  十世紀初,耶律阿保機躍馬持弓,建立東抵怒海、北絕大漠的「大契丹國」。騎兵鐵蹄不僅踏破中原邊防,策馬的長鞭聲更鼓動党項、女真、蒙古相繼崛起,呼嘯著游牧民族統略中土、席捲世界的時代已然來臨!

  ▎多元帝國的統治
  要統治一個廣納多族群的大帝國,「治天下」豈是容易之事!於是這些征服者創制自己的文字,既用以書寫自身的文化與歷史,也翻譯來自不同族群的文化結晶。無論是西夏文的佛經、女真文的論語、八思巴文的碑刻,都深刻地記錄著帝國璀璨的多元文化。

  除了文字語言外,大帝國更延攬來自不同民族的人才,還採取因地制宜的統治措施,在不同族群保留自身社會生活的同時,又可以為政府輸入新鮮的血液,構建出富有活力的多元帝國。

  ▎跨界的亞洲史視野
  有別於漢人傳統的王朝更迭史,或者中國史、日本史的國別史,遼夏金元為亞洲史提供了真正的跨界視野。北亞民族所建立的多元帝國,跨越了原有的民族、國家、文化邊界,其統治的人民,無論其生活型態是游牧或農耕,信奉的是佛教、道教、基督教還是伊斯蘭教,都在廣袤的帝國之中得以接觸。中亞的商人能夠在漢人的城市中做生意,西藏的僧侶進到蒙古草原弘法,西亞的教士出現在太平洋畔的港口。

  游牧民族的帝國,不但是打開中國史到亞洲史的門扉,更是連結亞洲史與世界史的橋樑。

本書特色

  1. 由張帆等五名專家學者合作編寫,為市面上少見的遼夏金元史專業著作。

  2. 帶領讀者重新認識游牧民族及其創建的國家、王朝,見證北亞草原、內亞帝國的多元民族互動,建立跨文化的開闊視野。

  3. 符合108課綱的趨勢,將中國史放入東亞史,以更為多面向的方式理解歷史。過去被視為「外族」、「征服王朝政權」的遼夏金元,不再只是以武力入主中原的政權,更是擁有自己的傳統社會、文化脈絡的國家,存在於多元並立的東亞世界。

齊聲推薦

  劉祥光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
  陳昭揚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徐欣薰  高中歷史教師
 
好評推薦


  Cheap   百萬訂閱歷史頻道Youtuber
  「遼夏金元四個王朝,都是中國歷史上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這些國家有自己的語言與文字,與中原文化相異甚遠。各國家與民族間的互動,有許多有趣的議題,值得一讀。」
 
  蔡偉傑  深圳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助理教授
  《從馬可波羅到馬戛爾尼:蒙古時代以降的內亞與中國》作者
  「本書由中國大陸遼夏金元史領域的中青年學者合作撰寫,採擷了各種正史、政書、傳記與文集,涵蓋政治、法制、經濟、宗教與文化等主題,能反映編著者對這些朝代的認識。對於學生或一般入門者來說,也有助於提綱挈領,快速掌握重要史實,是目前最新的遼夏金元史入門書。」
 
  許守泯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本書對於遼、夏、金、元諸朝的發展,提供簡明扼要、淺顯易懂的認知,有助於吾人理解非漢政權的歷史地位與重要性,可以多元角度看待歷史發展,是一部作為普及歷史知識好書。」
 
  海中雄  中華民國蒙古文化協會理事長、媒體專欄作家
  「此書以優美易懂的文字寫出邊疆民族建立的王朝歷史,讓臺灣讀者能輕鬆地走入知性之旅。」
 
《烽火连绵:中古时期欧亚大陆的权力变迁与文化碰撞》 本书简介 本书以广阔的欧亚大陆为背景,聚焦于公元5世纪至14世纪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这不是一部聚焦于单一朝代或地理区域的传统史学著作,而是深入剖析了在这个复杂多变的时代中,不同文明、民族和政治实体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冲突与融合的全景画卷。我们将着眼于那些塑造了中古世界面貌的关键力量,探讨权力结构的重塑、贸易路线的变迁、宗教信仰的传播以及技术革新对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一部分:帝国的黄昏与新秩序的萌芽(约公元5世纪—8世纪) 本部分首先考察了古典时代末期,横跨欧亚大陆的古典帝国——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和萨珊波斯——所面临的内外部挑战。我们详细分析了蛮族迁徙(如哥特人、汪达尔人、匈人)如何瓦解了西罗马帝国的传统秩序,以及这些迁徙运动如何催生了法兰克王国、西哥特王国等新的政治实体。重点在于,这些“蛮族”并非单纯的破坏者,而是积极参与了罗马文化和行政体系的改造过程。 在东方,波斯萨珊王朝与拜占庭帝国的长期拉锯战如何耗尽了两大帝国的国力,为新兴力量的崛起创造了历史机遇。紧接着,本书对伊斯兰教的兴起及其早期扩张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我们不将阿拉伯的征服视为简单的军事胜利,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宏大的背景下——一个经济、社会和宗教需求交织的时代。阿拉伯帝国在短时间内征服了从西班牙到中亚的广阔地域,其成功依赖于高效的军事组织、对既有行政体系的继承与改造,以及伊斯兰信仰所提供的强大凝聚力。 在东亚,隋朝的短暂统一及其对南北文化和政治结构的整合,为唐朝的鼎盛奠定了基础。我们特别关注唐朝在对外关系中的表现,如与新崛起的突厥汗国、吐蕃的复杂互动,展示了中原王朝如何在外围压力下调整其“天下”观。 第二部分:草原的呼啸与欧亚的重塑(约公元9世纪—11世纪) 中古时期,游牧民族对定居文明的冲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本部分重点探讨了突厥语族和蒙古语族在欧亚大陆上的大规模迁徙和扩张对既有政治格局造成的颠覆性影响。 我们深入分析了喀喇汗国、塞尔柱突厥的崛起,以及他们如何将伊斯兰教带入安纳托利亚和中亚的核心地带,对拜占庭和波斯文化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塞尔柱人的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更是文化和宗教上的权力转移。 在东欧和东欧平原,罗斯诸公国的形成与瓦解,以及他们与北欧维京人的商业和军事联系,勾勒出一个连接波罗的海与黑海的贸易网络。同时,基辅罗斯的东正教化过程,是探讨文化接受与身份建构的经典案例。 本书还详细考察了中国宋朝的社会经济变革。宋代的科技进步(如火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的应用)和商业革命,使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经济体之一。然而,宋朝面临的来自北方(辽、西夏、金)的军事压力,迫使它发展出一种独特的“重文抑武”的政治平衡策略。我们将分析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如何巧妙地在游牧传统与定居文明的治理模式之间进行调和,形成独特的“多元共治”结构。 第三部分:十字架、新月与蒙古的遗产(约公元12世纪—14世纪) 这一时期标志着欧亚大陆前所未有的连接。本书将十字军运动视为地中海世界内部权力斗争的延伸,并探讨了它如何意外地促进了东西方知识和商品的交流。 核心议题聚焦于蒙古帝国的兴起。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创建的庞大帝国,通过征服实现了史无前例的欧亚大陆联通——“蒙古治下的和平”(Pax Mongolica)。我们剖析了蒙古人对不同宗教和文化的容忍政策(如对景教、佛教、伊斯兰教的接纳),以及他们如何通过统一的行政系统和驿站系统(Yam)促进了东西方间的人员流动和信息传递。蒙古人不仅是征服者,也是文化和技术的“搬运工”。 在帝国分裂后,本书考察了四大汗国(金帐汗国、伊尔汗国、察合台汗国、元朝)各自的发展轨迹。例如,伊尔汗国对波斯文化和科学的贡献;元朝在中国建立的统治,如何融合了蒙古的军事传统与汉地的官僚制度。 在欧洲,中世纪晚期的变化,包括黑死病(鼠疫)的传播,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欧亚大陆的互联互通,凸显了全球化在中古时期的负面影响。本书的结尾,将聚焦于帖木儿帝国的短暂辉煌,以及奥斯曼帝国作为中古向近代过渡的桥梁角色的确立。 结论:冲突、共存与遗产 本书的最终结论强调,中古时期的历史并非一系列孤立的事件,而是一个持续的互动过程。冲突是常态,但文化与技术的交融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核心动力。游牧民族与定居民族之间的张力,宗教信仰间的对话与对抗,以及商业网络对地理阻隔的超越,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知的欧亚大陆的基本面貌。理解这些复杂的互动关系,是理解近代世界格局形成的关键前提。本书旨在提供一个超越传统民族国家框架的、真正意义上的欧亚史视角。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 帆


  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主要研究蒙元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著有《元代宰相制度研究》、《中國古代簡史》、《元代文化史》(合著),合作點校《元典章》,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

陳曉偉

  內蒙古寧城縣人,蒙古族。現為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遼金元史、北方民族史。著有《圖像、文獻與文化史:游牧政治的映像》、《〈金史〉叢考》。參與完成《契丹小字詞彙索引》和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遼史》。古籍整理《聖武親征錄(新校本)》、《金史詳校》,發表學術論文四十餘篇。

邱靖嘉

  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師從劉浦江教授。現為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遼夏金元史。著有《天地之間:天文分野的歷史學研究》、《〈金史〉纂修考》,發表各類學術文章數十篇。

林 鵠

  芝加哥大學人類學博士,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遼代與宋代政治史。著有《遼史百官志考訂》、《南望:遼前期政治史》、《憂患:邊事、黨爭與北宋政治》,以及學術論文多篇。

周思成

  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清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蒙元史、民族史和軍事史。著有《規訓、懲罰與征服:蒙元帝國的軍事禮儀和軍事法》、《大汗之怒:蒙古鐵騎與日本武士的海上交鋒,忽必烈東征的未竟之路》,以及學術論文多篇。

图书目录



第一編 遼朝
第一章 遼朝的興衰
第一節 遼朝的建立與向中原的擴張
第二節 遼宋關係
第三節 從鼎盛到衰亡
第二章 遼朝制度、經濟與文化
第一節 遼朝國家制度
第二節 遼朝的經濟
第三節 遼朝的文化

第二編 西夏
第三章 西夏的興衰
第一節 西夏的建立
第二節 西夏前期的統治:宋、遼時代
第三節 西夏後期的統治:金、宋時代
第四章 西夏制度、經濟與文化
第一節 西夏國家制度
第二節 西夏的經濟與文化

第三編 金朝
第五章 金朝的建立與入主中原
第一節 金朝的建立
第二節 從宗室共治到皇權獨尊
第六章 金朝的鼎盛與衰亡
第一節 金朝的鼎盛
第二節 女真族的漢化與積弱
第三節 金朝的衰亡
第七章 金朝經濟與文化
第一節 金朝的經濟
第二節 金朝的文化

第四編 元朝
第八章 元朝的前身:大蒙古國(一二〇六―一二六〇年)
第一節 蒙古的建國和對外擴張
第二節 大蒙古國的內政
第九章 元朝前期的統治:漢式王朝的建立與大一統的完成(一二六〇―一二九四年)
第一節 元王朝的建立
第二節 重建大一統
第三節 治國方針的轉折
第十章 元朝中後期的統治:中衰與滅亡(一二九四―一三六八年)
第一節 政治危機
第二節 遲滯的漢化進程
第三節 財政問題
第四節 元朝的覆亡
第十一章 元朝制度、經濟與社會
第一節 國家制度
第二節 賦役與戶籍
第三節 經濟成就
第四節 土地關係與社會結構
第十二章 元朝民族關係與對外關係
第一節 民族關係
第二節 對外關係
第十三章 元朝的文化
第一節 理學與教育
第二節 宗教
第三節 史學
第四節 文學藝術
第五節 科技

附錄
大事年表
世系表
參考書目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474946
  • EISBN:978626307774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5MB

图书试读



  《遼夏金元史》一書付梓在即,出版方三民書局囑我撰序,略述寫作緣起。本書為三民書局出版「中國斷代史系列」之一種,撰著動議約始於本世紀初,具體年代不復記憶,只記得我似為這套「系列」作者中最年輕者。當時將我推薦給書局編輯的同系劉華祝老師,已於六年前病逝;同為「系列」作者的前系主任王天有老師,辭世更近十年。遷延至今,本卷終於完稿,然殊無欣喜之情,唯感慨慚愧,不能自已。

  從研究生階段開始,我就選定元史作為專業研究方向,後來也多次在北大歷史學系開設元史課程。上世紀末,曾在元史前輩、內蒙古大學周清澍教授指導下,負責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國歷史.元明清卷》元代部分的撰著,是我第一次系統編寫元史教材。於是以為承既有之基礎,增遼夏金之史事,寫作一部遼夏金元史,似乎尚有把握,遂與三民書局冒昧簽約。豈料由於工作繁忙等各種原因,遲遲未能動筆。拖延既久,乃至產生畏懼情緒,感覺自己對這段歷史其實缺乏新見,如強行寫作,無非重複自己舊觀點,或是綜合他人之說無所發明,未免貽笑大方。猶豫之中,幾欲退約。承蒙三民書局不棄庸材,謬寄重托,反復催促,乃聘請幾位青年學者代為撰寫遼夏金歷史,我僅負責蒙元歷史。又歷數年,終成全稿。其間曲折,實可為力小謀大者之鏡鑑。

  全書提綱由我擬定。具體分工為:中國歷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林鵠撰寫第一章及第二章第一節;清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周思成撰寫第三章;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邱靖嘉撰寫第五、六章;復旦大學歷史學系青年研究員陳曉偉撰寫第二章後二節、第四章、第七章;我撰寫第八至十三章。林、周、邱、陳四位晚我十歲至十數歲不等,年富力強,成果豐碩,已為學術界中堅。施以援手,助成全書,感愧之情,難以縷述。尤須言者,四位學者受我之聘後均早早完稿,唯我一拖再拖,綿延不已,實應重致歉意。

  當然最應向三民書局表達感謝並致歉。感謝其容忍與耐心,為我之漫長拖延致歉。而且我撰寫之稿多為掇拾舊說,罕見新意,有負書局厚望。如將來再有機會補充修訂,或可稍減愧疚之情。是為序。

張帆
2022年6月26日於北京暑熱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這類專門探討「邊疆」與「多元互動」的史學著作,在華語學術界已經越來越受到重視,這代表著我們對自身歷史理解的成熟。過去,我們總習慣從「中原王朝」的角度來看待周邊政權,他們彷彿永遠是客體,是被動接受者。但「遼夏金元」的興起,本身就是對這種單向視角最強烈的反駁。這些政權有自己的行政體系、文學創造,甚至有其獨立的歷史演進邏輯。我預期這本書會提供一個更為平視的視角,讓這些被稱為「蠻夷」或「番邦」的政權,真正站到歷史的舞台中央,展現他們的內在生命力。這不僅僅是補齊了中國史的某個斷層,更是讓我們理解到,所謂的「文明」從來不是單一管道輸送的產品,而是在不斷的交流、競爭與妥協中,透過無數面向交織而成的複雜體。這對培養更具包容性和全球視野的歷史觀,是極為關鍵的一步。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排版和檢索功能,對於這樣一本內容龐雜的著作來說,簡直是救命稻草。想像一下,如果這本書是紙本,光是查閱索引或關鍵詞就得花費大把時間。電子載體的便利性,讓我可以隨時中斷,去查閱一下某個我不熟悉的官制名詞,或者對比一下不同史書對同一事件的記載差異。這使得深入鑽研成為可能,而不是被龐大的文字量嚇退。對於嚴謹的歷史研究者而言,電子書的標註和筆記功能也是極其實用的工具。回歸內容本身,我非常期待作者能深入探討「衝突」背後更深層次的結構性原因,而不僅僅是表面的軍事對抗。例如,氣候變遷對遊牧民族的生存策略造成了哪些壓力,進而影響了他們南下的決策?或者,不同宗教信仰(如佛教在各政權中的推廣情況)是如何成為軟性影響力的工具?這些層面的分析,才能真正將歷史寫活。

评分

老實說,要啃下這種層級的歷史著作,絕對需要相當的耐心和時間投入,這不是那種可以隨手翻個幾頁就放下的休閒讀物。從書名就能嗅出濃厚的學術氣息,我想它必然涉及大量的文獻考據和資料的比對,這對歷史愛好者來說是福音,但對一般讀者來說,可能需要隨時備著筆記本來釐清那些錯綜複雜的世系和地名。我特別好奇的是,作者如何處理「多元族群的衝突與交融」這個核心命題。在我們傳統的敘事中,「衝突」往往被放大,掩蓋了在長期共存下必然發生的文化滲透與制度借鑑。例如,遼國的漢化程度如何?金朝的儒學推廣遇到了哪些阻力?元朝在建立龐大帝國後,如何平衡蒙古貴族的傳統與治理廣大漢地的實用需求?我希望作者能夠提供足夠的細節,讓我們看到那些「交融」是如何在基層社會、在藝術、在法律層面悄悄發生的,而不只是停留在朝堂上的政治角力。這需要極高的史料掌握度才能寫得既全面又生動。

评分

這本厚重的史書,光是書名就讓人感受到一股撲面而來的歷史洪流。雖然我手頭的這本是電子書版本,少了翻閱紙本書那種觸摸歷史的實在感,但內容的紮實程度絕對是毋庸置疑的。光是「遼夏金元」這幾個字,就涵蓋了中國歷史上最為複雜、多元且充滿張力的幾個世紀。對於我們這些長期在史觀教育下成長的台灣讀者來說,過去對於這段歷史的理解,總容易被簡化成「異族入侵」或是「統一之前的過渡期」。然而,這本書顯然就是要挑戰這種單一視角。我特別期待它如何細膩地描摹出這些政權——契丹、西夏、女真、蒙古——他們內部的社會結構、文化認同,以及他們彼此間那種既對立又依存的微妙關係。光是想像那些遊牧民族的政治智慧與中原漢地的官僚體制如何碰撞、融合,就覺得這趟閱讀旅程充滿了探險的樂趣。這不僅僅是疆域的更迭,更是文明形態的激烈交鋒,期待書中能展現出那種宏大敘事下的微觀人性掙扎。

评分

閱讀這類主題的史書,總會讓我反思當代台灣社會看待「族群」問題的視角。畢竟,我們的歷史經驗中也充滿了不同群體間的遷徙、競爭與融合。所以,當我看到「遼夏金元」被放置在一個「多元族群」的框架下進行分析時,它立即獲得了某種當代的迴響。這不再是遙遠的中國史課本內容,而是關於「何謂國家」、「如何定義共同體」的深刻探討。我預期這本書會挑戰我們對於「統一」與「邊界」的僵化認知。在那個時代,國家邊界是流動的,人民的身份認同也是流動的,很可能一個人祖宗十八代就有好幾個不同政權的身份標籤。這種流動性正是歷史的魅力所在,它提醒我們,無論是哪個時代,人類社會的運作都不是非黑即白。期望作者在論述時,能保持一種高度的客觀性,避免使用帶有強烈價值判斷的詞彙,讓讀者能夠自由地在史實的基礎上,建構自己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