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途之外──先秦至西漢不仕之士研究 (電子書)

仕途之外──先秦至西漢不仕之士研究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白品鍵
图书标签:
  • 先秦
  • 西汉
  • 不仕之士
  • 仕途
  • 历史研究
  • 思想史
  • 文化史
  • 中国古代史
  • 学术著作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許多人嚮往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的風骨,然而,隱士們真的這麼瀟灑嗎?
  探究所謂的「隱逸」,實際上便是一個挖掘古代中國士人如何遊走於政治秩序內外,且如何作出選擇的論題。
 
  「隱士」給人風度翩翩的印象,然而許多「隱士」卓然出塵的形象,是魏晉南北朝之後慢慢成形的,在魏晉南北朝之前,知識份子在仕與不仕之間的選擇,時常因為文學的歌頌而逐漸扁平化,細節與脈絡便被埋沒。
 
  全書通過統計、分析,以更全面的視野關注知識分子的人生選擇,而在選擇的背後,可以窺見自中國歷史上,自封建社會走向大一統帝國時,政治權力與知識份子試探互動的過程,並且進一步探究,懷抱理想的知識分子,如何在政治場域中,實踐自己的抱負。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士人阶层在政治舞台之外生活的历史研究著作的简介,内容详实,力求自然流畅: --- 《山林与市井:先秦至西汉“隐逸”士人的社会实践与精神世界》 作者:[此处可填写一位假想的古代史研究者的名字,如:方怀瑾] 出版社:[此处可填写一家假想的学术出版社名称,如:鸿儒文库] 出版时间:[例如:二〇二三年秋月] --- 本书简介 在浩瀚的中国古代史画卷中,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始终是牵动着知识分子命运的两股强大引力。主流叙事往往聚焦于那些经由科举或察举进入权力中枢,在朝堂上指点江山、推动历史进程的“出仕”之士。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选择了另一条道路——“仕途之外”的群体。他们或是怀才不遇,或是卓然独立,在历史的侧影中,以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思想实践,构筑了一个同样丰富而深刻的精神领域。 本书《山林与市井:先秦至西汉“隐逸”士人的社会实践与精神世界》,正是一部致力于填补此种研究空白的专著。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不肯做官者”的名录,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从春秋战国之纷乱伊始,至西汉王朝中叶的数百年间,那些主动或被动地游离于主流政治体制之外的士人阶层。 一、时空背景与研究的必要性 先秦时期,礼崩乐坏,诸子百家争鸣,士人的价值取向呈现出极大的多样性。有积极入世、周游列国以求施展抱负的游士,亦有深知乱世不易,选择避世保全性命与节操的先哲。进入秦汉大一统时期,国家机器空前强固,对人才的吸纳和规训也日益严密。在“独尊儒术”的背景下,个体如何安放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个人志趣,成为一个严峻的时代课题。 本书的研究价值,正在于通过对这些“仕途之外”者的考察,得以一窥汉代社会肌理中那些未被主流意识形态完全同化的角落。他们的存在,为我们理解当时知识分子的群体性心理、士人阶层的自我定位,以及区域性的文化生态,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侧面证据。 二、核心考察的三个面向 本书的研究框架主要围绕“隐”与“逸”的辩证关系展开,细分为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 (一) 哲思基础与道德选择:为何“不仕”? 首先,作者追溯了“隐逸”思想的源头。从孔子“由(邦之德)是故优之,由(邦之不德)是故优之”的矛盾情结,到墨家“兼济”与显学的碰撞,再到庄周“逍遥”哲学的极致表达,本书梳理了不同学派对“出仕”与“避世”的价值判断。重点剖析了在汉代,随着儒家正统地位的巩固,士人如何巧妙地借用道家、阴阳家甚至方术之说,来合理化自己“不应时”或“不屑于”参与具体政务的立场。这并非简单的逃避,而往往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道德立场选择。 (二) 社会实践与生存策略:“隐”居何处? “仕途之外”并非意味着完全脱离社会。这些士人选择的生存空间是多样且充满张力的。本书详细考察了以下几种主要的“隐逸”形态: 1. 山林之隐(自然哲学的实践者): 考察了那些隐居于深山、以耕读为业,并以“清高”形象示人的群体,如西汉早期的部分楚地士人。他们如何在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中,实践其躬耕的理想,并与地方豪强、甚至中央保持着一种微妙的“若即若离”的关系。 2. 市井之“逸”(市井间的智者): 这类群体往往隐居于都市或重要交通枢纽的市井之中,他们可能以医卜星相、方术典籍的传授为生,或以私学教育为业。他们通过控制知识的流动,在民间拥有深厚的影响力,成为地方上非官方的意见领袖。 3. 边缘化的“待时者”: 一部分士人并非是彻底的隐士,而是处于“待用”状态。他们或在地方上充当幕僚,或在京城担任低阶的顾问,以确保自己不会彻底被主流社会所遗忘。本书通过对传记资料的细致梳理,揭示了这种“半隐半出”状态的复杂性。 (三) 精神遗产与文化影响:他们留下了什么? 本书的第三部分着眼于这些“仕途之外”的士人的深远影响。他们的著作、言论,乃至他们所推崇的生活方式,构成了对既有政治哲学的潜在批判。例如,他们对“古之道”的推崇,实则暗含了对当代政治弊病的影射。通过对西汉遗留下来的竹简文献(如马王堆、张家山出土材料中相关记述的分析),本书论证了这些“隐逸”思想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如赋的兴起)和思想史的发展,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群体抵抗政治高压、保持独立精神的“精神底色”。 三、方法论与创新之处 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作者摒弃了传统史学中将“隐士”简单符号化(如“清高”或“迂腐”)的处理方式,而是采用了社会史和思想史相结合的方法。它力求将这些个体放置在具体的社会经济结构中去考察他们的行动逻辑,避免了将“不仕”简单等同于“政治失败者”的倾向。通过对传记、地方志、甚至传闻轶事的交叉印证,勾勒出一幅立体而鲜活的先秦至西汉“仕途之外”的生动群像。 《山林与市井》 是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旨在为理解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精神史提供一个全新且必要的视角。它告诉我们,历史的重量,不仅在于权力的运作,更在于那些选择退守、却在退守中坚守自我的人们所承载的思想重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白品鍵
 
  1981年出生於臺灣臺中,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現居桃園,任教於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領域以先秦兩漢時期的士人為主,包含學術思想如何與政治社會文化互動,以及士人如何溝通社會之不同階層等等。研究古代士人的同時,也反思自我以及所學,要如何才能持續的與這個宇宙互動,並彰顯其存在的價值。喜歡讀書也喜歡講故事,幾乎天天跑步,對文學、歷史、攝影、阿卡貝拉、漫畫、電影、各類運動都有興趣。
 
  著有專書《士與漢代文化摶成研究—儒學、吏事與方術的揉合與實踐》,《潛夫論所反映之東漢流民問題》,學術論文十餘篇,以及童書《秦漢魏晉南北朝大富翁》等。

图书目录

謝辭
第一章
「隱」與「不仕」之間:隱士傳統的建立與變遷
一、前言:「隱」的研究探索
二、「隱」與「見」以及「仕」與「不仕」
三、《莊子》書中有道之士及道家型隱逸
四、「不仕之士」:士人的政治抉擇及其社會基礎

第二章
爭鳴與無跡:戰國時期的不仕之士
一、戰國時期「不仕」的多樣性
二、戰國時期的不仕之士
三、小結:想像與現實中的戰國不仕之士

第三章
「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秦至漢初的不仕之士
一、秦至漢初「不仕」的辨別
二、新時代的吏與仕
三、秦朝的不仕與蟄伏之士
四、西漢早期的不仕之士
五、小結:「天地一大變局」中的仕宦抉擇

第四章
「修六藝之術,通萬方之略」:武帝至王莽秉政前的不仕之士
一、西漢「不仕」的辨別
二、尊儒之後的不仕與隱者
三、儒生的不仕抉擇
四、儒生之外
五、小結:西漢盛世不仕現象的變化

第五章
不仕王莽:兩漢之際的不仕之士(上)
一、兩漢之際「不仕」的辨別
二、兩漢之際的儒生與隱士
三、不仕王莽:儒生
四、不仕王莽:儒生之外

第六章
避亂與守節之間:兩漢之際的不仕之士(下)
一、兩漢之際避亂隱居之士
二、不仕更始、公孫述、隗囂、竇融之士
三、不仕王莽並不仕光武之士
四、小結:兩漢之際不仕現象的發展與變化

第七章
仕途之外:士人的政治抉擇與隱逸典範變遷
一、先秦時期:從伯夷、叔齊到侯嬴、朱亥
二、秦至西漢:從四皓到韓福
三、兩漢之際:從龔勝到周黨
四、結論:再論「隱逸」與「不仕」
引用書目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474229
  • EISBN:978626307779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8MB

图书试读

謝辭
 
  漢代士人與其身處時代的互動,是我自博士論文以來長期關注的議題。2013年博士論文口考時,論文初稿中有一個簡短的論斷,提到東漢士人常有拒絕官職之事,是因為士族興起,為拒絕官職提供了抗拒政府的基礎。當時擔任口試委員的邢義田老師給了我一個提示:能否將東漢拒仕之士人做一個統計?看看其中具有士族背景的數量有多少,為論文中這樣的論斷提供證據。
 
  後來獲得了一些計畫補助,我便將研究的主要課題放在這裡。首先是「HKR人文及社會科學博士論文改寫專書暨編纂主題論文集計畫」(MOE-104-3-3-A024,2015/08/01至2016/07/31),這個計畫幫助我初步統計了幾部重要史書中的不仕之士,並完成了博士論文的修改。可惜後來因各種不可抗的因素干擾,博士論文延遲至今未能出版。接著經過了幾年流浪求職的旅程,一直覺得不仕之士還有許多值得展開探究的部分,因此當我落腳於母校世新大學中文系任教時,便以此為題申請科技部計畫案,並且連續獲得了兩次計畫補助。分別是「秦漢時期不仕之士的社會基礎研究」(107-2410-H-128 -001 -MY2,2018/08/01至2020/07/31),與「東漢時期不仕之士的社會基礎研究」(MOST 109-2410-H-128-034,2020/08/01至2021/07/31)。本書的大部分內容(第一、二、三、五、六章),便是這兩個科技部計畫案的成果。
 
  本書的付梓,除了感謝科技部豐沛的資源投入之外,還包含了許多支持的力量。如二位恩師張蓓蓓老師、劉文起老師,不但是我學術工作的引導者,這十數年來更時時刻刻關心我的身、心與家庭健康。任教於清華大學的同學好友林保全,在求職與申請計畫給了我極大的幫助。而目前任教臺大歷史系的傅揚,則曾經在部分篇章發表時給予寶貴意見。還有許多可能被我遺漏的師友們,很抱歉難以一一言謝。
 
  此外,感謝世新大學研發處的阿蒹學姐與諸位同仁,還有中文系的秘書與助理小綠、阿宅、給勒,以及不少幫我扛著一箱又一箱書的系辦工讀生。一件事情的完成,與這些細碎小事能被順利處理不無關係。感謝三民書局願意承擔我這本著作的出版工作,在學術出版風雨飄搖之際,仍鼎力相助出版了這本學術專書。
 
  當然還要感謝我這幾年的研究助理郭鎮奇、劉鴻毅、姜皓桓、粘謹欣。他們細心的為我翻檢眾多史料原書校對資料,極大程度的節省了我不少工夫。特別是最有小聰明、最調皮搗蛋,我第一個助理郭鎮奇(也就是「奇天大聖-aka世新海王類學妹收割機」,他本人堅持要這樣稱呼他,但我所認識的奇奇某種程度上應該是個純情少年),他負擔的工作量最大,後來的助理工作都延續著他建立的工作流程。讓我在這裡多讚美他一番,希望這本書送到他手上時,他已經順利完成碩士論文準備畢業了。
 
  感謝我親愛的妻子,這幾年與我一起奮鬥。這本書沒有一個字是她寫的,但也沒有一個字與她無關,猶如我與她相遇之後二十年的人生一樣:她無法幫我度過任何一分鐘,但我的每分鐘人生都不只是我自己。
 
  這本書完成於臺灣疫情最嚴峻的三期警戒其間。因此有太多無法感謝的,是那些在疫情當中犧牲奉獻的醫、護,以及與被捲入其中的所有人。
 
2022.06.01白品鍵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在數位閱讀盛行的今日,要挑選一本值得投入時間的歷史類電子書,門檻其實挺高的。這本《仕途之外》,從書名來看,它似乎避開了傳統史學著重於入世功名利祿的敘事框架,轉而關注那些「落選者」或「自願退出者」的群體。這點非常吸引我,因為主流史觀往往過度美化或批判那些在廟堂之上呼風喚雨的人物,卻忽略了廣大基層知識分子在面對強權或價值觀崩解時的掙扎。我期望這本書能提供一種細膩的社會學視角,去分析在秦漢這個劇烈變動的過程中,是什麼樣的內在驅動力,使得這些士人選擇了與主流格格不入的生活方式。我尤其想看看,作者如何區分「不得已的失意」與「主動的抗議」,這其中的界線,往往才是最考驗史家功力的地方。如果能有對比研究,例如與同時代「仕進者」的心態差異,那就更好了,這樣能讓研究的深度更有層次感。

评分

我對「先秦至西漢」這個時間跨度本身就抱持著高度的好奇。這段時期,文化思潮經歷了從先秦的自由奔放,到漢初的黃老無為,再到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轉變。對於士人而言,這無疑是一個價值體系不斷重塑的時代。我猜測,作者在處理這個時間軸時,必然要面對不同政權下,對「何為賢士」定義的變遷問題。例如,春秋戰國時期的游士,其「不仕」可能代表著對特定諸侯國的價值不認同;而到了西漢,面對中央集權的強大,他們的「不仕」又該如何理解?是堅守某種道德操守,還是對新興官僚體系的疏離?如果電子書的呈現方式能結合當時的地理環境或地方勢力,把這些人物的選擇置於更宏觀的地域政治背景下去考量,那這本書的論述價值就會直線上升。否則,如果只是羅列人物事蹟,那和讀《史記》的列傳部分,差別就不大了。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封面設計,其實挺引人入勝的,那種古典的留白和簡約的排版,一下子就把人拉回那個遙遠的時代感。讀書人嘛,總是對歷史的細節有種莫名的執著,光是看到「先秦至西漢」這幾個字,我就開始好奇作者對這個斷代的掌握程度了。畢竟那個時空是思想大爆發的階段,百家爭鳴後,緊接著就是大一統的確立,士人面臨的抉擇空間,絕對比我們想像的要複雜得多。我特別關注,作者是如何處理那些「不仕」的個案,是單純的避世隱居,還是帶著更深層次的政治理念?如果是前者,那本書可能就偏向人物傳記或文學賞析;但如果是後者,那它就觸及到那個時代士人精神世界的核心矛盾了。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紮實的文獻考證,讓那些隱沒在史冊角落的人物,能夠再次發出聲音,讓我們這些後世的讀者,能從他們的抉擇中,窺見那個時代的另一面光景。畢竟,歷史的重量,往往就藏在那些「未被選擇」的路徑裡。

评分

閱讀這類冷僻主題的學術著作,最怕的就是行文過於枯燥,充斥著難以消化的古籍引文和晦澀難懂的術語。雖然主題是嚴肅的歷史研究,但作為現代讀者,我們仍然期待一種流暢且具有啟發性的敘事。希望這本電子書在學術嚴謹度與可讀性之間找到了平衡點。特別是「電子書」這個載體,如果能善用超連結、註釋的彈出式功能,讓讀者在查閱生僻典故時能即時獲得背景知識,那將會大大提升閱讀的順暢度。我們不是只看書名就下定論的人,但若內容艱深到需要隨時切換到其他資料庫才能理解,那閱讀體驗就會大打折扣。總之,期待作者能用一種既能滿足專業人士的考據需求,又不至於讓一般歷史愛好者望而卻步的語氣,來鋪陳這些「仕途之外」的人生風景。

评分

這本書的定位,顯然是填補了學術研究上的一個特定縫隙。傳統史學對於「成功者」的記載總是汗牛充棟,但對於那些選擇了非主流道路的人的探討,往往是蜻蜓點水、語焉不詳。我對「士」這個群體的精神韌性特別感興趣。在那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價值觀尚未完全鞏固的年代,一個受過教育的人,是如何說服自己或家庭,去面對一條可能貧困潦倒、甚至被視為異類的生命軌跡?這種精神層面的抵抗力,是這本書最有可能提供給當代讀者的啟示。我們生活在一個極度強調效率和可見成就的社會,回望兩千多年前的士人,在資源相對匱乏的環境下,依然能堅持某種「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信念,這本身就具有極大的道德感召力。我希望作者能深入挖掘他們內心的掙扎與堅守,讓這部作品不僅僅是歷史考據,更是一部關於人性選擇的深度剖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