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的誘惑:從大洪水到度假勝地,近代西方海洋意象的探索與形塑 (電子書)

大海的誘惑:從大洪水到度假勝地,近代西方海洋意象的探索與形塑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阿蘭‧柯爾本
图书标签:
  • 海洋意象
  • 西方文化
  • 近代史
  • 海洋文化
  • 大洪水
  • 度假文化
  • 文化研究
  • 文学研究
  • 历史研究
  • 环境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當代感官史巨擎阿蘭.柯爾本 揭開西方人眼中森羅萬象的大海面紗
究竟是洪水猛獸的巢穴、世界罪惡的淵藪,
還是療養育樂的仙境、人定勝天的繁榮象徵?
歐洲人如何克服恐懼,投身大海的懷抱,找尋他們身心靈的避風港?
讓我們一同透過文學繪畫、科學醫療與社會脈動,探索人們內心最深沉的渴望。
 
  大海──這塊無邊無際、深不見底的廣闊領域,自古皆是人們未知的深淵。大洪水氾濫的懲罰傳說,正是源自於這塊人類無法征服的海域,自此海洋始終是充滿深不可測的未知恐懼符號,象徵文明社會之前的混亂、更是上帝懲罰與災難的工具。不同於小溪流水,大海不間斷的潮汐與高聳浪潮,破壞了人類試圖留下的痕跡,淹沒了渴望海上航行的水手與眾多旅人,進而形塑了人們對大海的敬畏之情。
 
  當人們對大海的興趣漸增、西方社會開啟世界航海之旅,隨之而來的海洋氣味、惡劣天氣與暈船現象也讓人聞之卻步。十八世紀,隨著科學的進展,他們也逐漸探索海洋的奧秘,了解其對沿海居民的意義,甚至藉此完善了自然科學的研究,探究了地球遙不可及的廣闊歷史。
 
  隨著時間的推移,海岸沙灘成為人們沉思和享樂之地,騎馬、散步、作畫、漫步、紮營、罷工在此隨處可見,起初對海岸的恐懼與敬畏之情逐漸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海洋深遂又神秘的醫療效用──對城市感冒的青年走到陸地的邊緣、跳入海中,精神憂鬱與身體疾病將自然康復!除外,此時興起的浪漫主義風潮,也搭上了追逐海洋的浪潮而起,浪漫主義者在此盡情吸取海洋的渴望,激發靈感、隨興創作,拜倫、雪萊、夏多布里昂等浪漫主義者使海岸成為自我發現與美學的特權之地。
 
  從渾沌未開的萬惡深淵,到歡愉明亮的海濱勝地,究竟近代以降的歐洲人如何克服自身的恐懼,投身大海的懷抱,找尋他們身心靈的避風港?柯爾本從聖經的大洪水開始談起,不限於歷史與科學觀,詳盡地從文學、藝術、旅遊與社會角度來討論海洋對人類身體與心靈上的轉變及影響。人們從海洋汲取靈感創作、體驗全新的感官感受,從懼怕到慾望、自我釋放、裸露於海洋。人類對於海洋又愛又恨,恨海難餘辜、愛海濱勝地;愛新鮮海水、恨河港惡臭,這種複雜情感自古交融參雜,演變成今日現代人看待海洋的觀感。
 
好評推薦
 
  林益仁 臺北醫學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主任
  秦曼儀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陳思仁 臺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謝哲青 作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有別於科學客觀的海洋知識描述,本書提供了一個透過身體感官認識大海的生態人文視野。」──林益仁,臺北醫學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主任
 
  「這本書提供了審視過去的全新方法,一部在我們已知歷史之外的歷史……相當獨特、更加大膽且令人著迷:這就是感官的歷史。」──《世界報》(Le Monde)
 
  「一部關於大海與海岸變化多端意義,嚴謹又高明的知識分類學。」──《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蔚蓝彼岸的凝视:西方文化中的水域、航行与人类命运(纸质书) 一卷跨越历史长河的文化考古学著作,深入剖析西方文明如何理解、想象并利用海洋、河流与湖泊等水体,以及这些水体如何塑造了人类的精神图景与物质实践。 本书聚焦于古典时代至启蒙运动前夕,西方社会对“水”这一核心元素的认知变迁,它不仅是一部海洋史或航海技术史的补充,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地理学与象征符号学的考察。我们旨在揭示,从神话传说中的创世之水到世俗地图上的贸易航线,水域如何成为西方自我认同、扩张欲望、道德反思和美学表达的复杂载体。 --- 第一部分:混沌与秩序——古典文明中的水域原型 本书的第一部分回溯至西方文明的源头,探讨古希腊、古罗马以及早期基督教文化中对水的原始理解。 第一章:创世之初的洪流与边界 我们首先考察美索不达米亚和希伯来神话中的“原始之水”(Tiamat 与 Tehom),探究洪水叙事(如吉尔伽美什史诗与《创世记》)如何奠定了西方文化中“水即是潜在的混沌与审判”的基调。这些叙事不仅是宗教文本,更是早期人类对不可控自然力量的文化反应机制。 第二章:爱琴海的微观宇宙:希腊人的航行与城邦精神 重点分析古希腊人与海洋的关系。海洋(Pontos)对希腊人而言是生存的必要条件,是连接分散的城邦、进行贸易和殖民的通道。我们详细研究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漫游的象征意义——航行不再仅仅是地理位移,而是个体面对命运、智慧与诱惑的道德考验。讨论了地中海作为“内部之海”(Mare Nostrum 的雏形)在文化交流与战争中的角色,以及希腊人对“远方”(Apeiron)的想象。 第三章:罗马的“驯服”与水利工程的凯旋 与希腊人不同,罗马人对水域的态度体现出更强的工程学和帝国意志。本章分析罗马人如何通过水渠(Aqueducts)将水“引入”城市,象征着文明对自然的征服与秩序的建立。同时,探讨罗马海军在巩固帝国统治中的作用,以及河流(如莱茵河、多瑙河)作为帝国边疆的军事与文化功能。 第四章:基督教神学中的洗礼与救赎之水 转向早期基督教时代,水获得了至关重要的宗教内涵。本章深入探讨“洗礼”(Baptism)的符号学意义:死亡、重生、罪孽的洗涤。河流(如约旦河)不再是地理障碍,而是通往新生命的圣洁路径。对“圣水”和“圣泉”的崇拜如何延续并转化了古典时期的自然崇拜,形成一套新的、以精神救赎为核心的水域伦理。 ---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迷雾与疆域的拓展 中世纪时期,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和欧洲内部的整合,水域的认知充满了神学上的焦虑和地理上的未知。 第五章:圣徒的渡海与地理的边缘恐惧 考察爱尔兰和英格兰等基督教前沿地区,圣徒(如圣布伦丹)的航海传说如何融合了异教元素与基督教禁欲主义。这些“虚构的航行”反映了中世纪欧洲对世界尽头的迷茫,以及对“异教徒”或“野蛮人”聚居地的想象性地理边界。 第六章:内陆水道与封建经济的脉络 本书将目光从广阔的海洋转向欧洲密集的内陆水系。分析中世纪运河、河流在封建庄园经济和早期城市贸易中的关键地位。探讨水磨、渔业以及河道管理权如何成为地方贵族和新兴行会间冲突与合作的焦点。 第七章:地图上的怪兽与知识的空白 本章集中于中世纪的地图学——“T-O”地图及托勒密的再发现。分析在缺乏可靠航海数据的背景下,地图绘制者如何用神话生物(海怪、海蛇)来填充未知的海洋区域,反映出知识的局限性与对未知的敬畏。讨论了“天堂之河”(River of Paradise)和“预言中的基督教王国”在东方水域的投射。 --- 第三部分:文艺复兴与地理大发现前夕的转向 文艺复兴对人性的重新关注,以及技术(如造船术、指南针)的进步,预示着欧洲人对水域态度的根本转变。 第八章:从“冥河”到“机遇之地”:港口城市的崛起 分析意大利城邦(威尼斯、热那亚)在复兴地中海贸易中的核心角色。港口不再仅仅是停泊地,而是不同文化、资本和知识交汇的熔炉。探讨水手的口述历史和航海日志(如航行记录)如何开始取代神学解释,成为描述水域的权威文本。 第九章:视角与深度的革命:透视法在水体描绘中的应用 从艺术史的角度考察文艺复兴早期画家如何处理水面和水下景观。通过对透视法的应用,水体开始被描绘成一个可以被精确测量的、可预测的空间,而非仅仅是背景或象征。讨论了水体透明度和反射光线在油画中被系统性模拟的文化意义。 第十篇:风暴的哲学:自然哲学对水域的重新审视 考察早期自然哲学家(如达·芬奇)对水流动力学和波浪运动的实验性观察。这些观察挑战了亚里士多德的元素理论,试图用机械论的眼光去理解水体的运动规律,为后世的科学探险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 结论:无尽的水域——文化遗产的沉淀 本书的结论部分总结了从混沌到秩序、从神圣到世俗的转变过程。我们认为,在地理大发现爆发前,西方文化已经完成了对水域的内在“工具化”和“理性化”的准备。水域从一个象征道德考验、审判或迷失的领域,逐渐转变为一个等待被征服、测量和利用的物质空间。这些前期的文化构建,为随后的全球殖民扩张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和理论基础。 本书特色: 跨学科视角: 融合了文学批评、艺术史、宗教研究和早期科学史的材料。 文本与图像并重: 细致分析了古典诗歌、中世纪手稿插画和早期地图集中的水域意象。 聚焦前沿: 深入探讨了“大发现”之前,欧洲内部对水域认知成熟的关键阶段。 本书适合历史学、文化研究、艺术史以及对西方思想史和地理学交汇感兴趣的读者。它提供了一副细致入微的文化底图,用以理解西方文明如何学会“看待”和“接近”水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阿蘭‧柯爾本(Alain Corbin)
 
  1936年生於法國奧恩省,先後曾於法國康城大學(Université de Caen)、巴黎第一大學(Université Paris I)等大學擔任教職。也獲選為法國大學科學院(Institut universitaire de France)院士。他被認為是專精於研究人們感覺(情緒、情感)的歷史學家,極力發掘過去的感官世界,大部分的作品著重於分析性、愛、恨與身體對歷史研究所帶來的影響,而研究焦點則放在人們對感覺的使用,以及法國社會和社會想像中所呈現的文化形式。此外,他亦曾為文探討「表象史」(history of representation)在歷史書寫中的理論基礎。著有多本感官歷史的專書:《惡臭與芬芳》、《歡場女孩》等書。
 
譯者簡介
 
楊其儒(第一到第二部、結語)
 
  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現為法國里爾第三大學義大利文學系博士生。
 
謝珮琪(第三部第一到第三章)
 
  臺灣大學政治系學士與巴黎第一大學政治系碩士,曾任法文系講師多年,目前旅居巴黎,為自由寫手與譯者,傾力鑽營異鄉人於文化夾縫中的視野。譯有《我的威士忌生活提案》、《我的啤酒生活提案 2》。
 
  臉書專頁:以身嗜法。法國迷航的瞬間 www.facebook.com/peggyetseb
  部落格:J’hallucine peggyetseb.blogspot.fr
 
蔡孟貞(第三部第四章)
 
  1965年生,輔仁大學法文系畢業,法國普魯旺斯大學應用外語碩士。喜歡法文,喜歡法國。譯有《20世紀的巴黎》、《螞蟻》、《肉體的惡魔》、《豹紋少年》、《放手》、《沉淪》、《法蘭西組曲》、《真愛獨白》、《暗夜無盡》、《聖殿指環》、《布拉格墓園》等作品。
 
周桂音(第三部第五章)
 
  巴黎第三大學電影博士。文字作品曾獲林榮三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時報文學獎、九歌兩百萬長篇小說獎決選入圍、拍台北電影劇本徵選首獎等。譯有《一場極為安詳的死亡》、《唯一的玫瑰》、《作家的祕密生活》、《少女與夜》等書。譯文賜教:dromoscopiques@gmail.com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部 對海的無知與牙牙學語的渴望
第一章 恐懼與反感的根源
第二章 海洋崇拜的先驅

第二部 海濱新愉悅的描繪
第一章 海水與身體間的新和諧
第二章 世界奧祕的閱讀與探索
第三章 面對奇景的新鮮感受
第四章 蜉蝣一生的旅程

第三部 社會景觀的複雜化
第一章 港口巡禮
第二章 沙灘百科全書
第三章 人物的透明度
第四章 悲愴海岸與其轉變
第五章 創建海灘

結語
研究方法考量
謝辭
註釋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534467
  • EISBN:978957053456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5MB

图书试读

 
  今日,文化史學者已懂得如何研究過去的社會制度、物質生活與風俗習慣,但仍舊不敢探討其中的情感生成機制。然而,唯有對此面向的深入了解,專家們長期耕耘的學術研究方能開花結果。
 
  學者們的膽怯,是由於在文化史領域當中,文獻的地位和證據的有效性,都構成了特別棘手的難題。若學者僅針對特殊案例進行分析,可能會冒著缺乏代表性、草率歸納結果,與製作出可笑、毫無意義彙編的風險。此外,即便學者已對過去社會裡不同階層、環境間的情感流動加以留意,然而一但其研究樣本僅限於有創造力的社會菁英身上,便會使得文化史的探勘領地銳減。天真閱讀歷史資料來放大微不足道的文獻意義,或欲從先驗(a priori)知識中掙脫,拒絕採用柏拉圖巨匠造物主(démiurge)的觀點,事實上就等同於是在遠離對歷史偉大進程的分析,或偏離詮釋學(herméneutique)的航道。這點在摸索陌生途徑時,更顯得其重要性。
 
  依我的拙見,文化史研究最根本的問題,仍舊是學者們心態上的時代錯置(anachronisme),其中最糟糕的即對過去歷史泰然自若、過份確信或盲目篤定的態度。學習劃定可思考範圍的輪廓、識別新情感的機制與慾望起源、掌握特定時代人類體驗痛苦與歡愉的方式、描述不同社會族群的慣習(habitus),以及尋覓再現(représentation)與鑑賞(appréciation)系統間的連貫性等,均屬文化史研究中缺一不可的課題。了解過去人類的唯一途徑,即採用其視角以體驗其情感。唯有訴諸於此模式,本書方能重新構築自一七五○年到一八四○年間,西方世界浮現、流傳對海岸的渴望。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個人對歷史的脈絡非常著迷,特別是當主題能夠橫跨文學、藝術、甚至某種程度的社會學視角時。這本《大海的誘惑》光是書名就散發出一種張力:誘惑,誘惑著人們去征服、去描繪、去消費。我希望作者能在分析海洋意象的「形塑」過程中,多著墨一些關於「權力」的運作。畢竟,誰有能力「看見」並「定義」大海的模樣?早期的探險家和贊助者,他們眼中的海洋和水手眼中的海洋肯定不一樣;二十世紀的觀光業興起後,那些被精心篩選、美化過的沙灘圖像,又是如何反過來影響了普通民眾的集體潛意識?如果這本書能提供更細緻的文本分析,例如解析幾幅關鍵畫作中,光線、波濤的處理手法如何呼應當代的意識形態轉變,那就太棒了。總之,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種深層次的文化批判,而不僅僅是現象的羅列。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講「海洋」的書,十本有八本都圍繞在環保議題或是生態保育,這讓我有點審美疲勞。這本的切入點顯然是走另一條路,走文化史和意象的演變,這對我來說新鮮感十足。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處理那些「失落的」或「被遺忘的」海洋意象的?例如,在浪漫主義時期那種充滿崇高感(Sublime)的、令人敬畏的、近乎宗教體驗的海景,在戰後那種更強調「人定勝天」或極簡主義的詮釋下,是如何被淡化或轉譯的?我特別期待它能探討「度假勝地」這個概念的誕生。從「危險的邊界」變成「安全的娛樂場所」,這中間的心理學轉變是微妙且巨大的。如果能找到一些早期海邊療養院的廣告文宣或文學描述來佐證,那種對比感一定會非常震撼。

评分

身為一個熱愛閱讀的台灣讀者,面對這類探討西方文化史的書籍,我的標準會稍微高一點,因為我們畢竟是接收者,很容易被簡化、被過度美化的版本所影響。我最重視的,是作者在闡述「探索與形塑」時的論證是否嚴謹。例如,他們如何區分「描繪」與「建構」?是藝術家反映了時代,還是藝術家的作品反過來引導了社會對海洋的看法?我希望能看到更深入的考證,不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描述「以前的人覺得海很可怕,現在覺得海很美」這種簡單的二元對立。如果作者能引用一些比較小眾的、非主流的文獻或圖像資料,來展現海洋意象中那些隱藏的、矛盾的層面,例如工業污染開始浮現時,藝術家如何笨拙地試圖將這種現實融入到傳統的優美構圖中,那本書的厚度立刻就會提升。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讓我聯想到一種追溯根源的渴望。在我們的成長記憶裡,海邊可能就是那種充滿陽光、沙灘、冰淇淋的畫面,是童年夏日最標準的配方。但這本書顯然要帶我們深入挖掘,那「沙灘」和「冰淇淋」背後的歷史脈絡是什麼?是誰決定了我們應該在海邊做什麼、感受什麼?我尤其關注「大洪水」的意象。這個聖經故事在西方文化中影響深遠,它代表著毀滅與淨化,和現代人視海洋為放鬆、逃離現實的「避難所」的觀點,是多麼強烈的對比啊!我希望作者能巧妙地編織這兩極的形象,展現這種從「神話性的恐懼」到「世俗化的享受」之間的斷裂與延續。如果能清晰地呈現這條光譜,讀完後,下次再去海邊,可能就不是單純的放鬆,而是一場與歷史對話的旅程了。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那個深邃的藍色調,光是看著就好像能聞到鹹鹹的海風味。坦白說,我一開始對這個主題有點遲疑,畢竟海洋文學、藝術史這些東西聽起來就蠻學術的,怕會變成那種啃起來很硬的課本。不過,這本書的副標題「從大洪水到度假勝地」立刻抓住了我的好奇心。這不只是單純在講海景畫作或者航海故事,它似乎想勾勒出一條時間軸,看看西方人對海洋的想像,這個在不同時代有著截然不同意義的符號,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被建構出來的。我特別期待它能深入探討,工業革命前後,海洋在人們心中的地位發生了什麼樣的轉變?從早期的畏懼、神祕的未知領域,到後來成為殖民擴張的舞台,再到現代被塑造成一種休閒、療癒的「產品」,這個過程中,藝術家、文學家、甚至社會結構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這種跨越數個世紀的宏大敘事,如果能處理得當,絕對會是一場知識的盛宴,讓人對「看海」這件簡單的事產生全新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