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主義下的臺灣(2022新譯版) (電子書)

帝國主義下的臺灣(2022新譯版)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矢內原忠雄
图书标签:
  • 臺灣史
  • 帝國主義
  • 殖民地
  • 日本殖民時期
  • 歷史研究
  • 社會史
  • 政治史
  • 文化史
  • 20世紀臺灣
  • 新譯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永遠列名臺灣史閱讀書單
日本統治臺灣時期的「禁書」,今日為理解日治臺灣史的「起點」
2022新譯版,迎接經典的再理解和新啟發

  本書自1929年出版至今,諸多立論已成學界定說,是日治臺灣研究的標竿之作。作者矢內原忠雄統整分析了1895年之後的整體史事,而著重能夠解釋全局的經濟議題。身為東京帝大經濟學教授,他敏銳的看出殖民政府必須讓臺灣對帝國有利,於是努力引進資本主義並百般維護,一切政策皆由此核心擘劃實行。以此觀點,日治時期的政治、產業、金融、司法、文教等看似互不相干又紛雜多端的單獨事實,便有了前後一貫的脈絡。

  書中分析臺灣的現象時,同時參照朝鮮、爪哇和印度等地的殖民統治。將臺灣的內外環境並陳,不僅更能理解殖民當局背後的考量,也能以客觀依據凸顯臺灣處境的獨特之處。臺灣的糖業和爪哇或古巴相比,優勢劣勢分別為何?這影響了會社的經營方向,進而觸動總督府的政策,甚至日本帝國的關稅修訂。臺灣總督府真的是專制政治嗎?臺灣人能參與的政治權力究竟是大是小?和同受日本殖民的朝鮮相比,讀者便有清晰概念。

  殖民政府為了統治需要,調查整理了綿密的統計數據,矢內原從這些資料中歸納出現象,再賦予意義、建立自己的詮釋,進而形成對帝國主義的批判。本書1929年10月於東京出版,臺灣總督府警務局隔年1月即下令禁止在臺上市、流通,直至1945年日本結束在臺灣的殖民統治為止,此書都無法在臺公開販售。甚至在1939年以後,日本本國的出版商也在軍部勢力的壓迫之下,不再販售此書。

  今日隨著臺灣史逐漸深化於義務教育課程中,《六三法》、「米糖相剋」、「內地延長主義」等詞彙已成學子應考須熟記的關鍵字,但是對其他世代而言可能全然陌生。這些基本概念皆可回溯至本書中更完整的脈絡,因此是填補知識斷層的不二之選。現代學者也必須承接矢內原的成果而加以延伸或修正,所以閱讀此書也是掌握當代研究的必然選擇。

  新譯版依據日文原文重新翻譯,並於必要處註解,排除今日讀者理解文本時可能遇到的障礙。譯者並撰寫〈解題〉一篇,說明矢內原所處的學術環境如何影響其研究取徑,而後世研究對於此書又有何評價,讓讀者更整全的掌握本書內容。

  如果你曾感嘆臺灣人遭受殖民壓迫,本書揭露當帝國推行資本主義化時,不只影響臺灣,也讓日本消費者、納稅人和農業移民付出代價。

  如果你知道日治時期研發出了蓬萊米,本書會告訴你為何小小的稻米竟然讓臺灣強大的製糖會社陷入經營危機。

  如果你覺得臺大曾經是帝國大學頗為氣派,本書會指出在臺灣設立帝國大學為何是「腳小頭大」的教育制度,臺灣的整體文教政策又如何顯露出濃厚的帝國主義,並為資本主義服務。

  如果嘉南大圳讓你想到八田與一的貢獻,本書能讓你從帝國主義的視角觀察水利工程的意義和影響,進而更深刻、寬廣的認識帝國主義下的臺灣。

得獎與推薦記錄

  ●  於2001年列為岩波書店「傳給21世紀日本人的名著」之一

  ●  「臺灣知識分子的聖經」——王育德,臺灣獨立運動領袖、作家

  ●  「映照臺灣人想像的共同體的鏡子」——若林正丈,東京大學名譽教授

  ●  「就問題提起、分析架構、研究結論被普遍踏襲、承認甚至定說化的程度來說,矢內原忠雄該書,可說是日據時期台灣史研究領域中,最基本也最具經典性的金字塔作品。」——吳密察,故宮博物院院長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台湾历史与社会变迁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但与您提到的特定书名无关: --- 书名: 岛屿的脉动:二十世纪台湾社会、文化与认同的变迁 作者: [此处可填入虚构作者名,例如:林子轩] 出版社: [此处可填入虚构出版社名,例如:海风文库] 书籍简介: 《岛屿的脉动:二十世纪台湾社会、文化与认同的变迁》是一部深入剖析台湾自二十世纪初卷入现代性进程以来,在政治、经济与文化层面上所经历的剧烈转型与复杂脉络的学术著作。本书旨在超越传统史学中聚焦于单一政权更迭的线性叙事,转而关注“人”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构建、协商与重塑其身份认同,以及这些内部张力如何形塑了今日台湾的社会结构与文化景观。 本书的核心关怀在于对“现代性”在特定岛屿环境下(即殖民、战后威权统治及民主化进程)的在地化过程进行细致的考察。作者以跨学科的视角,融合了社会学、人类学、政治经济学与文化研究的理论框架,对二十世纪台湾历史进行了多维度的解读。全书结构清晰,共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地展现了岛屿社会从前现代向后现代过渡的艰辛历程。 第一部分:现代化的开端与殖民的遗产(1900-1945) 本部分聚焦于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对台湾社会基础结构的重塑。作者并未将此阶段简单地视为压迫与反抗的二元对立,而是深入探讨了殖民政策在社会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体系重构以及经济结构调整方面所产生的复杂效应。 重点考察了殖民政府如何推行“现代化”议程,包括水利建设、土地调查、公共卫生的建立,这些措施在客观上为后来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关系与地方精英的权力结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部分对“知识分子”群体的兴起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这些受到新式教育的本土精英,在殖民权力与本土传统之间寻求平衡,他们的思想探索与文化实践,构成了早期台湾现代意识的萌芽。作者分析了日治后期出现的“文化协会”运动,揭示了在高度管制的社会环境下,文化活动如何成为表达政治诉求和民族意识的隐秘载体。 第二部分:战后秩序的重建与威权体制的固化(1945-1970年代) 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后,社会结构经历了剧烈的震荡与重组。这一部分详尽地分析了战后初期因接收不当、经济混乱与政治高压所引发的社会动荡,特别是“二二八事件”对本土社会精英阶层造成的断裂性影响。 本书的核心论述之一在于探讨威权体制如何通过国家机器对经济、教育和媒体的全面控制,来构建一种新的社会契约与国家认同。作者通过对土地改革、公营企业发展及出口导向型工业化的分析,揭示了台湾经济奇迹背后的社会成本——即对劳动力的规训以及城乡差距的扩大。在文化领域,本部分着重分析了“中国化”教育政策的推行,以及文学、艺术领域内发生的论战,探讨了在单一意识形态压力下,本土文化如何被迫进入“地下”或采取“象征性抵抗”的方式得以延续。 第三部分:社会变迁的内生张力与本土意识的勃兴(1970年代-1990年代初) 随着经济起飞和中产阶级的壮大,社会内部的压力开始寻求释放的出口。本部分着重考察了自朴素的经济诉求逐渐转向对政治参与和文化主体性的追求的过程。 作者细致地描绘了“党外运动”如何从地方性的议题挑战逐步发展为系统性的政治挑战。更重要的是,本书将社会运动置于更广阔的文化场域中考察。对“乡土文学论战”的深入挖掘,揭示了知识界对于“我们是谁”这一根本问题的集体追问。通过分析现代主义、写实主义等不同美学流派的兴衰,本书展示了文化精英如何尝试摆脱外来宏大叙事的束缚,转向关注日常生活经验、民间信仰与台湾在地风土的价值。这一时期的社会结构开始趋于多元化,城市化进程加速,新的消费文化开始萌芽,并与传统的家庭伦理、宗族关系产生了新的碰撞。 第四部分:民主化进程中的身份政治与文化重构(1990年代至今的侧影)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民主化转型对社会认同带来的深远影响。作者认为,民主化不仅是政治制度的变革,更是一场对“台湾人”身份进行重新定义的社会实践。 本部分探讨了多元政治环境如何释放了长期被压抑的身份叙事,使原住民议题、劳工权利、性别议题等进入公共视野,并对既有的历史教科书内容提出了挑战。作者分析了流行文化,如电影、音乐和文学在后威权时代对“台湾性”的探索与表达,这些文化产品成为了社会大众理解自身历史与族群关系的重要媒介。此外,本书还对全球化背景下,台湾社会在面对全球资本流动与跨国文化交流时所展现的适应性与脆弱性进行了初步的观察,强调了文化韧性在后现代社会中的关键作用。 结语: 《岛屿的脉动》是一部力求平衡宏大历史叙事与微观社会实践的著作。它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扎实的史料和创新的理论视角,也为普通读者理解台湾社会何以形成今日之面貌,提供了一幅复杂而生动的社会图景。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引导读者关注社会结构变迁中的权力运作,以及个体在历史变局中不懈的文化创造力。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矢內原忠雄(1893-1961)


  日本四國愛媛縣人。1916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1920年獲任東京帝大經濟學部助教授,赴歐洲留學後,回國接替恩師新渡戶稻造,擔任東京帝大殖民政策講座教授。

  矢內原認為關於殖民地的經濟學理論必須能夠解釋現場的實際情形,不然就必須修正或更新,因此曾先後至朝鮮、樺太、滿洲和南洋群島實地調查。1924年矢內原就接待了臺灣議會設置運動的要角蔡培火與林呈祿,到了1927年更來臺40餘日,從角板山到花蓮港、從工廠到「番社」,足跡遍布全臺。回國後發表數篇專文分析日本在臺灣的殖民統治,而後再整理成本書。1929年10月此書於東京發行,翌年1月臺灣總督府就禁止在臺灣販賣流通。

  矢內原長期為被殖民者權益發聲,對政策多有批判,因此素為當局所不喜。1937年日中戰爭爆發後,矢內原因批判日本政府發動戰爭,於該年底被迫辭去東京帝大之教職。戰後回到東大經濟學部任教,陸續擔任經濟學部部長、教養學部部長,於1951年獲選為總長。在任職總長期間,積極挺身捍衛大學自治與學術自由,被歷史學者譽為「日本人的良心」,今日東京大學駒場校區設有「矢内原公園」作為紀念。

譯者簡介

黃紹恆


  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系畢業,東京大學經濟學碩士、博士,曾任教於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系、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研究所,現為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院長、人文社會學系教授。著有《臺灣經濟史中的臺灣總督府》、《砂糖之島:日治初期的臺灣糖業史1895-1911》,譯有《經濟史入門:馬克思經濟學歷史理論概述》、《現代經濟史的基礎:資本主義的生成、發展與危機》、《日本經濟史》。

 

图书目录

●  解題:試論矢內原忠雄與東大殖民政策講座——黃紹恆
●  翻譯凡例
●  序

【第一篇:帝國主義下的臺灣】
●  第一章|日本領有臺灣
●  第二章|臺灣的資本主義化
- 第一節  土地問題
〔第一項  日本領臺前的土地制度〕
〔第二項  土地調查〕
〔第三項  林野調查及林野整理〕
〔第四項  森林計畫事業〕
〔第五項  土地的資本原始積累〕
〔第六項  土地的分配〕
- 第二節  度量衡及貨幣制度
- 第三節  資本家企業
〔第一項  外國資本的驅逐〕
〔第二項  資本型態的發展〕
〔第三項  獨占的成立〕
〔第四項  往外部的發展〕
- 第四節  財政及資本主義化
- 第五節  階級關係
- 第六節  臺灣在日本帝國主義的地位〕
〔第一項  資本的移動(投資及吸引資本)〕
〔第二項  商品的移動(貿易)〕
〔第三項  人口的移動(移民)〕
〔第四項  財政上的價值〕
〔第五項  殖民地借貸關係〕
●  第三章|教育問題
●  第四章|政治問題
●  第五章|民族運動

【第二篇:臺灣糖業帝國主義】
●  第一章|糖業與殖民地
●  第二章|臺灣糖業的獎勵
●  第三章|臺灣糖業的資本主義發展
- 第一節  新式工廠的勝利
- 第二節  混合企業的型態
- 第三節  地區性發展
- 第四節  糖業聯合會
- 第五節  販賣及金融
- 第六節  卡特爾內部的爭霸
- 第七節  糖業帝國主義
- 第八節  利潤的泉源地
- 第九節  蔗農
- 第十節  農民組合
第四章|臺灣糖業的將來
- 第一節  國內消費及輸出
- 第二節  糖業及稻作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562786
  • EISBN:978986556280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7MB

图书试读

序(摘錄)

  相對伊能嘉矩大作《臺灣文化志》處理的主題是「清國治下的臺灣」,我這本書應該可以「日本治下的臺灣」為題。亦即主要研究日本領有臺灣之後,在日本的勢力之下,臺灣是如何的發展。就時代而言,則為伊能著書之接續。我認為相對伊能的著作,本書除了作為主題的時代不同,頁數無法與之匹敵的少之外,在內容上的處理,則有若干特徵。

  第一,本書內容雖說也橫跨經濟、政治、法制、教育等各種問題,不過我最投注心力的是經濟發展,其他方面只是簡略記述。其他方面並非不重要,只是因為我的研究主要是經濟相關課題而已。況且日本統治臺灣各項政策的推行,一向著重經濟發展。換言之,日本對臺灣在經濟上的要求,才是決定各項臺灣統治政策的最有力因素,所以要探討統治臺灣對日本的意義,將研究主力放在經濟關係的分析乃理所當然。

  第二,本書雖然不是不作歷史性的敘述,不過我的主力灌注之處,在於說明事實所具之意義。就日本領有臺灣之後的情勢或其沿革、現狀,不乏臺灣總督府的出版物及其他著作,我希望能以這些官民出版物所提供的事實為材料,嘗試分析臺灣經濟、政治發展的事實關係、探究其社會意義,以說明日本統治臺灣的性質。而此意義及其性質,由於具備獨占資本主義階段的帝國主義特徵,因此本書以「帝國主義下的臺灣」為題。

  如上所述,本書是以經濟為中心,對臺灣社會發展所作的科學性分析,且根據一定的理論嘗試分析社會事實,然後以此具體的分析結果,確立或修正科學性的理論。殖民地的社會科學研究,也不外乎這種方法。不只臺灣,朝鮮、印度、阿爾及利亞等其他的殖民地,也唯有以這種方法才能真正認識其殖民地特性,同時也可究明此時代的國家經濟及政治、世界經濟及政治的活動型態,如實理解其社會意義之所以,我認為在學術上研究殖民地的可能性及重要性便存在於此。因此,本書的主題雖然是臺灣,同時也是對日本帝國,以及進一步對帝國主義殖民政策的研究。也就是以臺灣為具體事例,說明帝國主義殖民政策及日本殖民政策的活動型態。

  作為科學分析的書籍,本書雖然不是提倡政策的政論,不過在事實關係的分析上,還是會明白指出問題的所在及其性質,又於歷史發展的理解上,也會指出今後的發展方向。過去政策的說明、現在政策的批判及未來政策的樹立,唯有對事實的發展有正確的認識才有可能做到,今日及未來的政策取決於過去及今日所顯現的事實與事實發展的方向。正確且銳利分析此方向,正是科學的任務。因此,科學使吾人理解過去,知道現在,同時更進一步預測未來,而以此樹立政策,則是政治家的任務。附帶一言,本書雖然不是政治評論,不過對於殖民地的統治方針,仍帶有若干的「天氣預報」。

  本書論述雖然不足,也確實不足,卻是我在科學研究上的辛勞之作。如果容我披露我對殖民地問題的心情,則是衷心企望「受虐者的解放,沉淪者的向上,以及自由獨立者的和平結合」(拙著《植民及植民政策》〔全集第1卷,頁483〕)之實現。此書就是著者本著這種心情,在學術上的一個盡心作品。

  如同在本文開頭所說,本書是由我已經發表的兩篇論文所構成,雖說也曾作若干的修補,不過今日進一步將之集結成書,係基於友人的勸說,以謀閱讀方便而已。於此序文附言之處,除說明本書之性質外,同時也披露我的想法。

昭和4年(1929年)4月  於東京大森八景坂上
著者

 

用户评价

评分

閱讀過程中,最讓我深思的,是關於「現代化」這個概念在殖民脈絡下被重新定義的過程。我們這一代,從小接受的教育,總將某些基礎建設的建立視為進步的標誌,但這本書迫使我去質疑,這些「進步」的代價究竟是什麼?它不是簡單地將殖民者描繪成純粹的剝削者,而是深入探討了在特定歷史條件下,部分台灣菁英在體制內如何尋求生存空間,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成為體制運作的協力者。這種複雜的辯證關係,讓整個論述變得極其立體和真實,也讓我對我們歷史敘事中經常出現的「非黑即白」的判斷,產生了強烈的動搖。我看見了那種身處夾縫中的無奈與掙扎,那不是單純的賣國或抗爭,而是充滿了妥協、算計和在夾縫中求生的智慧。特別是探討到文化政策的部分,那種「形塑」與「抵抗」的拉扯,讓我聯想到現今社會中,面對強勢文化輸入時,我們自身主體性如何被不斷考驗的處境。這本書提供的視角,非常具有當代意義。

评分

從純粹的閱讀樂趣來看,這本書的論述結構非常嚴謹,但絕不僵硬。作者似乎很擅長運用小標題和清晰的章節劃分,引導讀者逐步深入主題的核心。我喜歡那種由宏觀到微觀的推進方式,一開始從國際地緣政治的大棋局切入,然後慢慢將鏡頭拉近,聚焦到特定產業、特定社群的微觀經驗。這種層層遞進的寫作手法,讓讀者在掌握全局的同時,也不會失去對個體生命經驗的關懷。它成功地將冰冷的政治經濟學分析,與活生生的人的命運糾結在一起。讀完某一章節後,常常會停下來,望著窗外發呆一陣子,試圖將書中描繪的景象,與自己眼前熟悉的街景做對照。這本書的力量就在於此,它讓你對腳下的土地產生新的、更為深刻的提問,而不只是提供標準答案。它成功地在學術深度與可讀性之間,找到了一個令人驚豔的平衡點。

评分

總結來說,這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2022新譯版)對我這位世代的台灣讀者而言,更像是一份遲來的、卻極為清晰的時代說明書。它不是用來宣洩情緒的讀物,而是用來清醒思考的工具。它沒有試圖討好任何一方的政治立場,而是忠實地呈現了歷史機制的運作邏輯。我必須承認,閱讀的過程充滿了挑戰性,有時候需要回頭重讀幾次才能完全消化其中的概念,但這種思考上的「鍛鍊」,正是它最寶貴的價值所在。它讓我們理解,我們當前的政治光譜、社會焦慮,甚至某些文化上的自我認同困境,都是可以追溯到那個「帝國」的陰影之下的。對於任何想真正理解台灣這塊土地的複雜性,而不僅僅停留在口號層面的人來說,這本電子書絕對是書架上不可或缺的一部作品,它的重量,絕對超越了紙本書的物理限制。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排版和譯注質量,坦白說,超出了我的預期。電子書的載體雖然方便攜帶,但如果內容排版不佳,閱讀體驗會大打折扣。這一次的「新譯版」,在關鍵詞彙的處理上做得相當到位。它沒有為了追求華麗而使用艱澀難懂的術語,而是用一種既學術又貼近一般讀者理解的方式來詮釋那些原典中極為複雜的理論框架。尤其是一些關於國家機器運作的細節描述,譯者似乎非常用心,確保了邏輯鏈條的順暢。我尤其注意到,在處理那些涉及法律條文或殖民地政府公文引用的部分時,譯者經常會提供簡潔的背景註解,這對於一個非歷史專業的讀者來說,簡直是救贖。因為缺乏這些註解,讀者很容易在龐雜的史料中迷失方向。總之,這本書不只是內容的重新呈現,更是一次優秀的閱讀工具的再造,讓人感受到出版方對這部經典的尊重。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老實說,一開始吸引我的,更多是那種歷史的厚重感和一點點禁忌的氛圍。拿到電子書檔案的時候,我其實有點猶豫,畢竟「帝國主義」這個詞彙,在我們這個島嶼上,總帶著太多的歷史包袱和情感重量。但翻開第一頁,那種沉穩的敘事口吻,就像一位資深的老教授,不急不徐地帶你走進那個迷霧籠罩的年代。我特別欣賞作者在梳理複雜的政治經濟結構時,並沒有過度渲染悲情,而是用一種近乎冷靜的筆觸,剖析了殖民體制如何層層滲透到庶民生活的肌理之中。舉例來說,關於日治時期土地制度的改革,書中不是單純批判掠奪,而是細膩地呈現了新舊秩序碰撞時,台灣社會內部不同階層所產生的微妙權力轉移。那種細膩到連農業技術引進後的社會觀感變化,都能被捕捉到的筆法,讓我這個長期生活在後殖民時代的台灣人,讀起來有一種恍然大悟的震撼。它不像教科書那樣枯燥,也沒有過度口號式的論述,更像是一面清晰的鏡子,映照出我們現在某些思維模式的根源。光是光是透過文字就能感受到那種時代的脈動,這本書的文字功力確實了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