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旅者的世界史 (電子書)

行旅者的世界史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蔣竹山
图书标签:
  • 世界史
  • 历史
  • 旅行
  • 文化
  • 电子书
  • 行旅
  • 人文
  • 社会
  • 历史地理
  • 纪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為什麼台灣出版市場會掀起全球史熱?
全球視野又為公眾史學提供什麼觀點?
 
  一本帶你跨越知識疆界的全球史名著導讀
 
  近年來台灣的公眾歷史書寫市場有三種特色:台灣熱、中國想像與全球史視野。其中又以全球史的著作既能反映當代歷史學的研究趨勢,又兼具傳達給民眾世界觀與歷史意識的公眾史學功用。
 
  為什麼學院外的一般讀者會特別對全球史感到興趣?因為全球史翻轉了過往民族國家史觀的部分缺點,讓我們必須將自身的歷史放在世界史的脈絡下來看待,進而強調人類相互依賴、互動合作以及共同的命運,藉以跳脫狹隘的民族主義意識形態,培養作為世界公民的眼界。
 
  《行旅者的世界史》精選了蔣竹山博覽群書的心得與導讀,主題從城市、海洋、貿易、生活、醫療、戰爭,談到人類的過去與未來。透過作者平易近人的文字與鞭辟入裡的評析,不僅為讀者勾勒出當代史學研究的發展輪廓,更能觀察台灣近年來人文歷史類書籍的出版趨勢,成為行旅全球史的選讀指南。
 
名家推薦
 
  王晴佳(美國羅文大學歷史系教授)
  劉士永(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美國匹茲堡大學Global Professor)
  潘宗億(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戴麗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共同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當代社會,行旅匆匆是許多人的常態。但腳步儘管匆忙,不少人還是希望能駐步停留,回首以往。本書選題新穎,文筆清新,從生動的個例出發,指出了全球史書寫在當代世界的發展、特點和意義,為所有願意回望過去的人士,呈上了一份豐盛可口的簡餐,殊為難得,誠意推薦。——王晴佳(美國羅文大學歷史系教授)
 
  歷史是少數可以令讀者感到既嚴肅又輕鬆雋永的學問之一。蔣竹山教授閱讀興趣廣博,從城市史到全球史莫不涉獵,本書撰寫的文體更是從引人入勝的導讀,乃至於需要再三思索的論文無一不包。作者多采的學人風格和生花文筆,尤其透過本書凸顯了歷史這門學問的特色,更無疑地讓這本《行旅者的世界史》,成為每位自詡知識人的案頭必攜。——劉士永(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美國匹茲堡大學 Global Professor)
卷帙浩繁的文明画卷:一部探寻人类足迹的宏大叙事 导读: 本书并非一部传统的、以特定地域或时间段为轴线的历史著作,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入人类文明肌理的深度探访。它摒弃了僵硬的年代编年体,转而采用一种更具启发性和关联性的叙事方式,将全球各个角落的重大历史转折点、关键思想的萌发、以及物质文化的演变,编织成一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宏大图景。这部作品的野心在于,它试图揭示“历史”并非孤立事件的堆砌,而是由无数迁徙、交流、冲突与融合共同塑造的有机整体。 --- 第一部分:起源的低语——人类的迁徙与初次的碰撞 1. 走出摇篮:从东非到欧亚大陆的漫长回响 本书伊始,我们将跟随早期智人的足迹,描摹那段关于生存与扩张的史诗。这不是枯燥的考古学罗列,而是对早期人类如何利用工具、适应极端环境、并最终跨越地理障碍的生动再现。重点将放在早期人类社群的社会结构、语言的雏形,以及艺术与象征思维的初次觉醒。特别是关于“为什么是这里,而不是那里”的迁徙路径选择,结合最新的基因学与气候学研究,描绘出决定人类命运的早期环境压力。 2. 大河流域的文明之光:灌溉、阶层与文字的诞生 在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尼罗河畔的莎草纸、印度河流域的城市规划中,人类完成了第一次重大的社会复杂化。本部分将深入探讨农业革命如何催生了稳定的剩余产品,进而导致了政治权力的集中、专业化分工的出现,以及王权神授观念的形成。我们着重对比苏美尔城邦的碎片化与古埃及中央集权的差异,分析文字系统(楔形文字、象形文字)在管理、贸易和宗教中的核心作用。这不是单纯的列举发明,而是剖析这些发明如何重塑了人类对时间和空间的认知。 3. 欧亚草原的脉动:游牧与农耕文明的永恒张力 本书特别关注欧亚大陆内部那些强大的游牧群体——从斯基泰人到匈奴、再到后来的蒙古部落。我们将探讨游牧生活方式的内在逻辑:机动性、军事组织能力,以及他们与定居文明之间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往往是动态的:既有毁灭性的入侵,也有关键性的技术与文化交流(例如马镫、金属冶炼技术、乃至宗教信仰的传播)。这种“动态平衡”是理解后世全球交流模式的关键前提。 --- 第二部分:思想的轴线——精神世界的建构与扩张 4. 轴心时代的精神觉醒:普遍性信仰的构建 公元前八世纪到前三世纪,世界各地几乎同时涌现出伟大的思想家和先知。本书将这一时期称为“精神的轴心时代”。我们将并置研究轴心时代的四大地理区域的思想成果:中国的儒家与道家对秩序与自然的哲学思辨;印度的奥义书与佛教对轮回与解脱的探求;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对善恶二元论的奠基;以及希腊哲学的理性探究。这些思想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超越了部落或城邦的狭隘范围,试图构建适用于全人类的道德与宇宙观。 5. 帝国秩序的构建:法律、官僚制与文化同化 从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王中之王”到罗马帝国的“万民法”,本书分析了大型帝国如何通过精密的官僚机构、统一的度量衡、以及强大的基础设施(道路、水道)来维持对广袤疆域的统治。重点将放在罗马法如何成为西方法律思想的基石,以及汉代儒家思想如何被制度化,成为中国两千年官僚选拔体系的核心。我们还会审视帝国对“异域文化”的态度——是积极吸收(如亚历山大帝国的影响),还是严苛排斥。 6. 宗教的全球网络化:丝绸之路上的信仰传播 随着帝国的衰落与重塑,宗教不再局限于其诞生地。本书将详述佛教如何沿着丝绸之路,从印度向东传播,在适应了中国文化后发生深刻的本土化转变;基督教如何在罗马帝国晚期成为官方信仰并渗透至欧洲腹地;以及伊斯兰教在七世纪兴起后,如何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一个横跨三大洲的庞大文化与商业共同体。这里的核心议题是:技术(如纸张、航海术)如何为信仰的传播提供了物质基础。 --- 第三部分:连接的革命——海洋时代的开启与全球格局的重塑 7. 跨洋的航行:非西方航海技术的辉煌与局限 在欧洲探险家扬帆远航之前,世界其他地区早已掌握了高超的海洋技术。本部分将聚焦于中国郑和下西洋的庞大规模与目的,探讨印度洋贸易网络(波斯湾、东非海岸)的成熟商业体系,以及波利尼西亚人在太平洋的卓越航海成就。分析这些非西方航海活动与后来欧洲模式的根本差异——前者侧重于贸易维护与威慑展示,后者则以资源攫取与殖民扩张为驱动力。 8. 哥伦布的震撼:新旧世界的遭遇与生态冲击 “地理大发现”是人类历史上最具颠覆性的事件之一。本书不将重点放在船只的科技描述上,而是聚焦于“哥伦布大交换”带来的深远影响:美洲的作物(玉米、马铃薯)如何改变了旧大陆的粮食结构,从而支撑了人口爆炸;而天花、麻疹等旧大陆疾病对美洲原住民社会的毁灭性打击。这种生物学上的冲击,比任何军事征服都更彻底地重塑了全球人口地理。 9. 资本的逻辑与工业的萌芽:重商主义到启蒙思潮 随着全球贸易的中心从地中海转向大西洋,新的经济哲学应运而生。我们将剖析重商主义的内在矛盾,以及它如何为后来的资本主义积累了原始动力。与此同时,欧洲启蒙运动的学者们如何通过对古典世界的再发现,对传统权威(教会、君权)发起挑战,为即将到来的政治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这里的核心连接在于:全球财富的流动与知识分子对社会结构的理性审视之间的相互刺激。 --- 结语:历史的连续性与断裂点 全书最后将目光投向近现代的开端,总结前三部分所建立的基础:全球联系的网络、不断加速的技术进步、以及不同文明间日益激烈的竞争。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引导读者理解,我们今日所处的“全球化”状态,并非现代的独创,而是数千年迁徙、贸易、思想冲突与技术融合的必然产物。真正的历史学习,在于识别那些看似孤立的事件背后,隐藏着的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深层逻辑与结构。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蔣竹山
 
  台灣桃園人。清華大學歷史所博士,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曾任東華大學人社院大眾史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央大學歷史所所長。研究興趣喜歡打破傳統台灣史、中國史、世界史三塊分立之框架,主要方向為醫療史、新文化史、全球史、公眾史學。歷來除關注全球視野下的物質文化史研究,在學院推動相關社群活動外,也對社會大眾推廣歷史普及與公眾史。

图书目录

導論 長時段的回歸與公眾歷史——近來台灣出版市場的「全球史熱」

第一部 全球視野與全球史觀
1這個時代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全球史觀?
2亞洲即世界——「哥倫布大交換」前的全球史
3全球化的開端——你所不知道的西元一千年
4既沒有和平也沒有戰爭——一九四六的全球史

第二部 全球視野下的人與物
5海洋、白銀、物與環境——明清帝國研究的新視角
6大清帝國與內亞——日本的新清史
7全球史視野下的廣州、長崎與巴達維亞
8一幅畫裡的物質文化看十七世紀全球貿易
9一張消失四百年的航海圖的全球史解謎
11十八世紀英國女性伊莉莎白・馬許的全球微觀史
10帝國史研究新取向——蒐藏與征服
12史隆先生與大英博物館的蒐藏全世界

第三部 「全球轉向」後的歷史新視角
13大英圖書館海圖裡的世界史
14閱讀「一戰」的幾種新視野
15既沒有洪秀全,也沒有曾國藩的太平天國「內戰」
16既有全球視野,也跨文化——閱讀威廉.麥克尼爾
17亞洲海洋史研究入門
18新文化史研究脈絡中的圖像與歷史
19空間轉向與文化相遇——全球視野下的醫療史研究
20近代東亞世界的「摩登新女性」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357150
  • EISBN:978626335720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1.5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排版與閱讀體驗確實值得一提,它讓原本可能顯得沉重的歷史主題變得輕盈起來。不同於傳統紙本書需要不斷翻頁和定位,電子書的即時註釋和關鍵字搜索功能,極大地提升了閱讀的效率與深度。但我更想讚賞的是作者在結構上的巧思。它並非線性敘事,而是像一張佈滿了時間線與地理座標的網,你可以在任何一個節點跳入,都能理解其前因後果,然後再被引導到下一個有趣的轉折點。這種非線性的閱讀路徑,非常適合現代人碎片化的時間利用習慣。書中對於某些特定歷史材料的引用,處理得非常巧妙,既展現了學術的嚴謹,又不會讓人感到學術味太重,反而像是作者從浩如煙海的文獻中,精心挑選出來、最適合講述故事的片段。總之,這本書提供了一種耳目一新的歷史閱讀體驗,讓你感覺自己像是在跟一位博學多聞的旅伴並肩,一起探索這個多姿多彩又充滿驚奇的世界。

评分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我個人覺得非常「有個性」,完全不是那種標準的學術寫法,反而有點像是一位見多識廣、又很會說故事的長輩,帶著你穿梭在時光隧道裡。它的節奏掌握得極好,不會讓你感到拖沓,但也不會過於倉促,恰到好處地在你快要分心的時候,丟出一個引人入勝的軼聞或者一個讓人深思的提問。我尤其喜歡它在處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部分,那種既保持了客觀性,又流露出對不同文明的欣賞與尊重,讓人讀來非常舒服,不會有強烈的文化優越感。它讓我重新思考了「進步」這個詞彙的定義,畢竟,在某個時間點上,看似落後的文明,或許在生活哲學或社會結構上,有著我們現代人早已遺失的美好。總體來說,這本書成功地打破了傳統歷史書的框架,用一種非常流暢且富有啟發性的方式,引導讀者去探索世界的廣闊與複雜。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的歷史書多到讓人眼花撩亂,大多是學者專家寫的,讀起來很有深度,但有時候總覺得少了點「人味」。這本《行旅者的世界史》厲害的地方就在於,它成功地將宏大的歷史敘事,拉回到了「人」的層面去書寫。我特別欣賞作者在描述某些關鍵歷史事件時,並沒有著重於政治權力的鬥爭,反而將焦點放在那些默默無聞的小人物是如何被時代洪流推著走的。例如,書中描寫某個中世紀小鎮的日常生活,如何受到遠方戰役的間接影響,那種細微的漣漪效果被捕捉得非常好。而且,電子書的好處就是可以隨時查閱相關資料,我光是為了搞懂書中提到的幾種特色香料的產地,就花了好幾個小時在網路上鑽研,這不就是一種「互動式閱讀」嗎?這種閱讀體驗讓我感覺自己不只是在看書,更像是在參與一場跨越時空的田野調查。對於想從不同維度理解歷史的朋友,這本絕對是值得投資時間去細細品味的。

评分

最近翻了幾本關於歷史的書,感覺這本《行旅者的世界史》好像挺不一樣的。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電子書的排版比較舒服,還是內容本身就很吸引人,總之,讀起來非常順暢。我本來以為又是那種從古希臘羅馬一直講到近現代的流水帳,結果它比較像是用一種很生活化的角度切入,帶你用「走過」的方式去看待歷史的轉折。書中對於不同地區的風土民情描述得相當細膩,那種「親身在場」的感覺很強烈,讓人忍不住想查查地圖,看看作者當年到底走了哪些路線。像是提到絲綢之路上商隊的艱辛,或是某個古老港口貿易的繁華景象,都描繪得栩栩如生,不像教科書那樣冷冰冰的數據堆砌,更像是老朋友跟你分享他遊歷世界的見聞。這種敘事方式對於想了解世界脈絡,但又怕被厚重學術名詞嚇到的人來說,絕對是個福音。整體來說,它提供了一個很溫暖的視角來看待人類社會的演變,讓人覺得歷史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

评分

說實話,我本來對「世界史」這種大部頭的書都有點敬而遠之,總覺得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去記憶人名、年代和地名,但這本《行旅者的世界史》卻出乎意料地親切。它處理議題的方式,讓我聯想到某種帶有哲思色彩的旅行文學,但歷史的骨架又搭建得非常紮實。它不會刻意去強調某個特定帝國的輝煌,而是著重於人類社會在面對共同挑戰(比如遷徙、氣候變遷、資源分配)時所採取的不同策略。這種普世性的探討,讓身為台灣讀者的我,在閱讀過程中,也能很自然地將目光拉回到我們自己的歷史定位上,思考我們在世界體系中的角色與連結。書中對於那些被歷史長河沖刷掉的次要文明的著墨,更是讓我感到驚喜,這顯示了作者在資料蒐集上的廣度與深度,並非只專注於那些鎂光燈下的「主流」歷史。非常推薦給所有對「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這個大哉問感興趣的朋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