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與星散 (電子書)

親愛與星散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賴鈺婷
图书标签:
  • 爱情
  • 科幻
  • 电子书
  • 未来
  • 星际
  • 治愈
  • 成长
  • 轻小说
  • 浪漫
  • 悬疑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與你之間,是親愛但終將離散的星星。
一期一會。但願我們對於愛,都無愧悔。
 
  ★入選「21世紀上升星座:1970後台灣作家作品評選」賴鈺婷最新散文集★
 
  《親愛與星散》是從回望啟程的勇氣之書。賴鈺婷潛沉多年,在成為母親之後,重新爬梳他人與自我的親密關係。在逝去的父母身上,察覺生命的流轉,無常而有情;在一對雙胞胎兒子的眼目中,探顧青春的無可倚恃,卻也圓滿自己的缺憾;在學生們的周遭,意識到創作與陪伴的本質相似,僅能是靈魂之間的靠近練習。
 
  「書寫如果有意義,最大的意義,應該指向自己。
  做為抒發、釐清、療癒、救贖。為了遺忘或備忘。」──賴鈺婷
 
  散文是自剖與自癒的過程,她探看景物流轉,寄託情思想望,情感藉由記憶傳 遞,以書寫深情銘記。只是,只是生命的課題,除了相伴一段,從沒有人可以代為作答。所謂父母、子女、師生一場,終歸是親愛與星散……
 
親愛推薦
 
  王盛弘|作家
  石曉楓|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向陽|臺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
  吳鈞堯|作家 
  陳栢青|作家
  廖玉蕙|作家暨語文創作學者
  蔣亞妮|作家
  ——親愛推薦(按姓名筆畫順序)
 
名人推薦
 
  我們終究是要相互告別,獨自一人走向彼岸,然而通過文字的書寫,那些彼此靠近的親愛時刻,都被永永遠遠鐫刻在紙端。——郝譽翔|作家、臺北教育大學語文創作學系教授・專文推薦
 
  鈺婷的散文,好看、耐讀。她一路流瀉的真情,容易讓人反觀自照,即使「星散」,仍可以「親愛」……——汪詠黛|台北市閱讀寫作協會創會理事長
 
  從賴鈺婷還叫花露水的時候讀她的作品,直到新作中,她回望青春,勇敢剖開生命的年輪,我聽見裡頭的風聲雨聲,才知道她這幾年面對人事流變,走過的來時路,步步辛苦。她述說生命的圓滿與缺憾,心念流轉,情感收放自如,筆調哀而不傷,我喜歡這本書。——果子離|作家
 
  這是一本三代人的真情之書,也是賴鈺婷的心靈盼顧。溫厚、虔誠,直是她臨鏡映照,回眸和前望的祈禱,人間悲歡盡在其中。——林文義|作家 
 
  賴鈺婷的文字裡有一股清香淡雅的甜美氣味,情真、誠篤、自然,那是良善性格揉合其中的顯現,也是她寫作的活水源頭。——阿盛|作家 
 
  《親愛與星散》在幾條時間線穿梭,死之苦痛與生之喜悅交錯,它讓深埋情感出土,離散得以重聚。《親愛與星散》是愛的詩篇。——唐毓麗|高師大國文系教授
 
  每一個字都落在愛與疼的位置,無論是從夢境爬回來的,或是在現實中擁抱著的,都是傾注一輩子的深情。鈺婷的文字宛若一部《慈經》,是寫給星散的與親愛的心靈札記。——陳美桂|北一女中退休教師
 
  彼岸花開花謝,此岸果熟蒂落。生命是一條大河,隨緣而流。如來如去,能聚會散。留下的僅是微微閃現的花露,凝滴成水,於暗黑之中,似星光燦燦。人間有情,深深祝福。——傅月庵|資深編輯人
 
  從不斷在追悔與孤獨中回望早逝的父母,到走出傷痛、帶著雙胞胎幼兒四處行走的幸福,乃至教育現場對各種學生困境的不捨,賴鈺婷的溫柔筆觸,一貫鏤刻著「用情至深」的感人力量。——廖振富|國立臺灣文學館前館長
 
  我和鈺婷結的是文字善緣。她用真摯凝鍊的文筆,銘記人生之悲喜,讓讀者深受感動,與她同掬一把淚。——蔡怡|作家
 
星光彼岸的低语:一段关于追寻与失落的旅程 书名: 星光彼岸的低语 作者: [此处留空,或填写虚构作者名] 类型: 文学小说/成长小说/哲学思辨 字数: 约十五万字 --- 卷一:迷失的罗盘与远方的呼唤 故事的开篇,我们将置身于一座被时间遗忘的古老小镇——“静水镇”。镇子四周环绕着沉默的群山,时间在这里仿佛凝固,生活规律得像日复一日的潮汐。我们的主角,艾略特·维斯珀,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他继承了祖父留下的一间几乎空置的钟表店,沉重而冰冷的齿轮声成了他唯一的伴侣。 艾略特并非不热爱生活,他只是感觉自己被困在了一个为他量身定做的、却又密不透风的玻璃罩里。他渴望的,是一种更广阔、更真实、能与内心深处某种“未命名渴望”产生共鸣的生命体验。 这份渴望具象化于一个偶然的发现——一本残破的航海日志,夹在祖父一个坏掉的八音盒深处。日志的主人名叫“塞拉斯”,一个据说曾在十九世纪末叶消失在南太平洋的探险家。日志中充满了对未知天体的描绘,对“光影之径”的执着追寻,以及一些难以破译的星图符号。这些文字如同冰冷的火种,点燃了艾略特内心深处的躁动。 静水镇的生活开始变得无法忍受。镇上的居民对他“不务正业”的沉迷嗤之以鼻,认为他应该专注于修好家里的生计。他的童年好友,莉拉,一个务实而坚韧的药草师,试图将他拉回现实,她代表着艾略特可以拥有的安稳与温情。然而,莉拉的爱,尽管真挚,却像一根温柔的锚,阻碍了他驶向那片未知的海洋。 在一次与镇上老图书馆管理员的交谈中,艾略特得知了一个关于塞拉斯的传闻:塞拉斯寻找的“光影之径”,并非地理上的航线,而是一种关于“存在本质”的哲学探索,据说这条路通往一个被称为“群星之下的回响”的地方。 艾略特决定离开。他变卖了钟表店里所有不具备纪念意义的工具,只留下了祖父留下的那块无法校准的黄铜罗盘,以及塞拉斯的日志。 卷二:破碎的镜像与城市的迷宫 告别了静水镇的暮色,艾略特踏上了旅程。他的第一站是“新柏林”,一座充斥着霓虹灯光和快速更迭潮流的超级大都市。他本以为城市的光芒会指引他找到“光影之径”的线索,却发现这里只有光污染和无止境的噪音。 在城市里,他邂逅了奥菲莉亚,一位行为艺术家,她以捕捉和重现“瞬间的失落感”为生。奥菲莉亚的世界是碎片化的、表演性的,她对艾略特讲述的星图嗤之以鼻,认为那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欺骗。 “你在寻找的‘回响’,艾略特,”奥菲莉亚在一次即兴表演后告诉他,“你其实在寻找一个能证明你存在的影子。但影子永远追不上本体。” 在奥菲莉亚的影响下,艾略特开始体验一种新的迷失——不是地理上的迷失,而是身份认同的消解。他尝试成为城市中的流浪者、临时工、甚至是一个街头哲学家。他用城市里的废弃材料重塑了塞拉斯日志中描绘的某些星象模型,但这些模型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显得格外荒谬。 这段经历让他深刻理解了“散”的含义:当所有外部的参照物都消失时,个体如何确定自己的坐标?他与奥菲莉亚的关系如同两颗相遇又迅速分离的流星,彼此短暂地照亮了对方的轨道,却无法真正结合。 卷三:失语者的学院与知识的陷阱 根据日志中的一个模糊指示,艾略特前往了被誉为“知识堡垒”的“阿卡迪亚学院”。这座学院建立在荒凉的苔原之上,汇聚了世界上最顶尖的符号学家、历史学家和宇宙论者。 在这里,他遇到的关键人物是德尔文教授,一位专研古代文明失落语言的语言学家。德尔文教授对塞拉斯的日志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认为那不是探险记录,而是一种高度加密的“反语言”(Anti-Language),一种旨在打破既有交流模式的表达方式。 教授的热情使艾略特一度认为自己走对了路。他投入到枯燥的符号分析中,试图用逻辑和结构来解构“光影之径”。然而,教授对知识的占有欲和对“真理”的独断最终暴露无遗。德尔文教授将塞拉斯的发现视为可以被归档、分类和控制的知识资产,而非一段需要亲身经历的旅程。 “‘群星之下的回响’,孩子,”德尔文教授在一次激烈的争论中说,“它不是一个地方,它是一个被学术界遗忘的脚注。一旦我们用词语定义了它,它就不再具有那种原始的力量了。” 艾略特意识到,过度的分析只会扼杀他最初的感受。知识的陷阱在于,它试图用已知的框架去套用未知的体验,最终将“生命力”提炼成干燥的标本。他从学院中偷走了最后一块关键的星图碎片——那碎片上只有一个手写的词:“倾听”。 卷四:寂静的海岸与真正的凝视 带着对知识的幻灭和对自我身份的重新审视,艾略特最终来到了日志中提到的终点——一片被遗忘的、常年笼罩在薄雾中的海岸线,那里矗立着一座废弃的灯塔。 在灯塔下,他没有发现任何宏大的秘密入口,没有闪烁的传送门,更没有塞拉斯的骸骨。只有无尽的海浪声,以及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绝对的寂静。 他明白了。塞拉斯的旅程并非是地理上的抵达,而是精神上的“内转”。 “光影之径”不是一条可以被航行或被解读的路径;它是当一个人彻底放弃对外在引导(城市、知识、甚至爱人)的依赖后,内心深处自然形成的、与宇宙基本韵律相连接的频率。 在灯塔顶端,艾略特拿出那块无法校准的黄铜罗盘。他不再试图让它指向北方,而是任由指针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由摆动。他闭上眼睛,将那片从阿卡迪亚学院带回来的“倾听”碎片,放在心口。 那一刻,海浪声、风声、他自己的心跳声,以及遥远星系运行的微弱嗡鸣,汇聚成了一首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交响乐——“群星之下的回响”。那不是一个具体的“地方”,而是个体意识与宏大存在之间瞬间达成的共振。 艾略特没有找到答案,他找到了接受“没有答案”本身的能力。 尾声:归途中的新秩序 故事的结尾,艾略特没有选择留在海岸。他带着新的理解,踏上了归途。他回到了静水镇,但回来的已不再是那个迷失的钟表匠学徒。 他没有重开钟表店,而是将那片空地改造成了一个简陋的观测站,他不再修理旧钟表,而是开始记录天空的微小变化。他学会了如何与莉拉相处——不是占有,而是尊重彼此独立的光芒。 他明白了,生命中的所有分离(親愛与星散)并非是目的,而是构成完整体验的必要张力。真正的追寻,是学会与那些“散落的”部分和平共处,并在每一次回望时,发现自己已经成为了那个曾经追寻的、闪耀的光源。 《星光彼岸的低语》是一部关于在现代世界的碎片化中,如何重塑自我坐标,并最终在绝对的寂静中,找到属于自己独特频率的探索之歌。它质疑了知识的绝对性,歌颂了内在经验的不可替代性。 --- 关键词: 存在主义、自我发现、城市疏离、哲学探险、失落的意义、星空意象、个体化进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賴鈺婷
  
  臺灣臺中人。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畢業。二○○四年以〈來去蚵鄉〉獲時報文學鄉鎮書寫獎,確立獨特的城鄉散文書寫風格。二○一一年以「臺灣鎮鎮走」專欄,榮獲行政院第三十五屆金鼎獎「最佳專欄寫作獎」。二○○九年獲編寫入《新修霧峰鄉志》、二○一五年獲編寫入《臺中文學史》、二○二一年以《彼岸花》入選「二十一世紀上升星座:一九七○後台灣作家作品評選」。
  
  作品選入《康軒國語6》國小課本《THE TAIPEI CHINESE PEN》《青少年作家作品集:中英對照台灣文學選集》等。著有散文集《彼岸花》《小地方》《遠走的想像》《老童年》。

图书目录

推薦序 親愛的,我們始終未曾分開———讀《親愛與星散》◎郝譽翔
推薦語
 
輯一 星散 
回望彼岸花
思念與永恆的旅途
母親的阿罩霧抒情
此生我會記得這一餐飯
漂流的時光遠旅
等媽祖來
想讓你知道,我還記得你
青春信物
飄零
親愛與星散
 
輯二 親愛
給未謀面的孩子
一朵花的故事
成為母親
鳴鳳古道途中
青龍山玄奘之路散步
再見廬山溫泉
烏來的樂園舊夢
孩子的山林初履
親密的放牧時光
鬼洞裡外
搭海牛車遠走
潮間帶孤獨
 
輯三 靠近的練習
靠近的練習
十六歲的愛農讀本
喊我鈺婷姊的女孩
賭徒的孩子
十七歲小媽咪
女孩的手作愛情
紙條的祕密
優秀的暗影
阿文
不洗澡的大男孩
怪怪女生的困局
動漫男孩
孩子的病
送行
 
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655229
  • EISBN:978626965525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0.5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親愛的,我們始終未曾分開———讀《親愛與星散》
郝譽翔(作家、臺北教育大學語文創作學系教授)
 
  讀鈺婷的新作《親愛與星散》,不禁感到在淡淡的惆悵之中,又流瀉出一股溫暖,彷彿是在安靜而幽深的長夜裡,為讀者點亮了一盞柔美的燭火,是那樣的柔美,哀而不傷。
  
  原來人生的宴席,到最後都是注定要走向離散,然而不論是暫時的分手,或是永遠告別,日後回想起來,竟都是最最親愛的記憶,如夜空之中點點不滅的璀璨星光,所以雖然說是「星散」,卻是恆久的不散。
   
  在這本散文集中,鈺婷從父母的老病逝世,生離死別,再扣合自己個人一路成長的歷程;從昔日天真爛漫的少女,步入如今深思成熟的中年,乃至雙胞胎孩子出世,體會到為人母親的喜悅滋味。於是帶著孩子走入山林鄉間,指認島嶼故鄉的風景,鳴鳳古道、青龍山、廬山到孩子的山林初履,原本熟悉的景致,全都因孩子們一雙雙純真之眼的好奇張望;於是天光乍現,眼前的一切都萌生出了全新的意義。
  
  這是人生的啟蒙,乃至再啟蒙,不論走到了哪一個年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在轉了個彎之後,竟又是柳暗花明。
  
  《親愛與星散》的輯三「靠近的練習」,更是這本散文可觀之處。鈺婷描寫她長年在教學現場所見到的孩子們,從陌生、抗拒,到彼此一點一滴相互靠近,因此窺見了在青春臉龐之下掩抑的創傷、渴望與愛。課堂上每一個沉默的孩子,身後都垂曳著一個巨大的故事,那是生命的重負,甩不掉的包袱,卻也蘊藏著生之力量的源泉。試想,如果不是有這些暗影的存在,又如何能夠映襯出光明的可貴和燦爛?
  
  於是讀《親愛與星散》,逐篇追隨著鈺婷的生命經歷,竟發現我和她有如此多的雷同之處。我們都身為讀中文系的女子,也都從小就在文字的世界中尋求寄託,都同樣來到中年,已經歷了父母的老病,也深深體會到身為人母的喜悅,以及教養上的用心與疲憊,更長年站在教室的講台上教授文學,但面對著一屆又一屆的年輕孩子,張著純真發亮的雙眼,而我滔滔對他們訴說文學的美好之時,卻又不免油然生出一股疑惑,正如鈺婷在〈靠近的練習〉一文的自問:「文學是什麼? 文意辨析、情意導引、資料講授或闡發探問……」,所以「我所傳遞、口說、演示的種種,那些來自於我的解讀衍伸、思考判斷、要求規範,就是文學嗎?」
  
  文學究竟是什麼?我也不斷自問著。教授文學是我賴以維生的工作,但我選擇這條道路,絕不止於如此而已,尤其當我早就不復是一個懷抱浪漫詩情的文藝少女時,也早已經歷了成長的幻滅。如今的我,跨過了知天命之年,正是窺見了初老的深淵,體會到了臨崖履冰一般顫巍巍的不安、徬徨和恐懼,深恐下一刻自己就要失足或墜毀,而這時,文學真正的意義彷彿才逐漸向我展現。
  
  原來這些文字串起來的,就是我們生命的旅程。而這一路走來,與無數的旅人偶然交會邂逅者,如課堂上安靜坐在台下聽講的孩子們,更是有各自的習題和旅行,必須要在有限的今生裡,獨自演練完成。
  
  因此我很喜歡鈺婷的第一本散文集《彼岸花》之名,恰恰呼應了這本《親愛與星散》,就在於她點出了人生的真相:我們終究是要相互告別,獨自一人走向彼岸,然而通過文字的書寫,那些彼此靠近的親愛時刻,都被永永遠遠鐫刻在紙端。書寫就像是「追尋殘夢的線索,看清茫茫大霧中,纏縛於愛與憾的迷團」。而鈺婷是這樣說的:「我頻頻回望,在如夢之夢的現實邊界書寫。彼岸花開,灼灼其華,哀豔是時間焚燒的聲音。」
  
  於是過了知天命之年的我,讀到《親愛與星散》,心頭又不免被勾引起許多前塵往事,而回首過往,更慶幸有了文學可以做為前導,引領我們穿越一切的愛與憾,歡聚與別離,並且在心中默默說道:親愛的,原來不論走了多久,我們始終未曾分開。
 
後記
 
  散文書寫最困難的部分,是面對自己。
    
  如何拋下顧忌,無怨無悔把自己交付出去。如何不計目光毀譽,剜挖血肉淋漓的記憶。因為牽涉到愛與現實的人生,有個人隱私,有關係對應,有可說與不可說,可解與不可解的幽微。
  
  不僅僅是創作。更多的成分是,我之為我的揭露。問題是,敢不敢,要不要,值不值得,這麼做。
  
  這些年來,我常常問自己。
  
  不是容易坦露自我的人。性格彆扭,慣於隱藏。每到要說要寫之際,總是多慮憂懼,矛盾掙扎。我常常在自我拆解中退縮,清楚看見自己的軟弱。
  
  有時閃躲,有時果敢。書寫是一次又一次寫與不寫的辯證,是對抗怯懦內心的突圍。
  
  開啟自己,誠實與心念對話。坦蕩無畏於書寫,一字一句開鑿光影。
  
  書寫如果有意義,最大的意義,應該指向自己。做為抒發、釐清、療癒、救贖。為了遺忘或備忘。與過去和解或承諾將來。放下或放不下。妥協或爭辯。
 
  寫下的字句,不管誰看見或不被看見,冥冥中會牽引出思索的力量,圓滿缺損的自己。
  
  因為這麼相信著,縱有遲疑,而能鼓舞自己勇敢。
   
  《親愛與星散》是從回望啟程的勇氣之書。是終於能處理多年來內在失親的悲痛,把漂流在時空中凌亂破碎的自己,一片片打撈起來。寫下字句,如同剪黏綴補。那是我一直想縫合告解,卻始終情怯迴避,意念盤旋再三,不敢直視的情感裂隙。
  
  像是自我節制了大半輩子,終於找到安頓的角落,放聲大哭。任由情感溢流,寫的時候,讀的時候,感覺胸口熱漲,連呼吸都疼痛。不顧一切,肆無忌憚,潑灑著長時間積累的情感。感覺一切都太遲了,但相信大膽捧著心念追記一些,總有時光的意義,不會徒勞。
  
  我對於親緣的感觸,很大一部分來自孩子。從少女時期走來,面對父親、母親、祖母相繼病故,成為孤女。抬頭看著星空,感覺暗夜蒼茫,長路漫漫,再也沒有至親長者在身後照拂,在前方指引。
  
  成家後,有時在夫家的星系光譜中,回望沒有娘家的自己。
  
  每夜睡前對孩子說故事,想到什麼說什麼,說我的童年,說他們的外公外婆,我早逝的雙親,那些留存在我記憶中,遙遠而家常的小事。
  
  在每夜低聲訴說的情境裡,我開始搜索回想,不時添加編造,繪聲繪影說著各種以「媽媽小時候」為發語詞的外公外婆故事。
  
  有次,不知道說了什麼,孩子撇過臉,背對我在黑暗中啜泣。我輕輕拍著他問,怎麼了? 沒想到他說,我不想要媽媽死掉! 我想要媽媽一直陪我!
  
  還不滿五歲的孩子,竟能說出這麼揪心的話。那是二十來歲的我,在父母病榻前,始終不曾說出的依戀。
  
  我在孩子的純淨眼眸中,重新看見自己。漸漸相信,情感可以藉由記憶傳遞下去,而書寫就是深情銘記的方式。
  
  常常覺得自己對於「身分」這件事過敏。對於各種「身為……,所以……」的責任句式,有著莫名的過度焦慮。
  
  考上教職,距今二十年的教學生涯,我一直在練習如何成為一名師者,不斷拿捏寬嚴分寸、轉換角色距離。
   
  二十年間,對應關係的悔與悟。我寫下了幾個心裡始終掛念的身影。
  
  當他們早已離開校園,在各自的世界裡,長成大人模樣,我還記得他們當年少男少女,青春的樣子。我還記得那些日復一日、早修午休之際,青春的雷電暴雨,猜忌、眼淚、狂亂、與全世界為敵的不明所以。
  
  除了相伴一段。生命的課題,從來沒有人可以代為作答。
  
  我還記得那些傾聽與守護的片段,還記得相遇之際,不夠周全,不夠細膩,擺盪在亦師亦友邊界,為師不足,為友不足的自己。
  
  我寫下這些。寫下對應於父母、子女、師生之間的自己。
  
  混雜著膽怯與果敢,堅定與猶疑,我把這些日子以來的風雨陰晴,細細收攏在文字裡。謝謝有鹿文化許悔之社長第一時間給了我溫暖的肯定,責任編輯彥如費心為我設想安排,有鹿夥伴們給予協助建議,在這本書形成之前,他們接住了我惶然的心,給了我走向讀者的勇氣。
  
  謝謝願意為這本書撰寫序文的郝譽翔老師。謝謝老師細膩精闢的解讀,溫柔知解的鼓勵。在序文深刻、微觀的凝視中,我彷彿看見了書寫當下的自己。明亮有時,晦暗有時。斑斕或斑駁都是時光的印記。不要害怕心念無所遁形。
  
  謝謝為這本書撰寫推薦語,我敬重的老師們:汪詠黛、果子離、林文義、阿盛、唐毓麗、陳美桂、傅月庵、廖振富、蔡怡。他們在這本書出版前,贈予我的疼惜關懷,字字句句都深印在我心底,鼓舞我莫忘厚愛,持續前行。
  
  謝謝願意為這本書具名推薦的作家前輩:王盛弘、石曉楓、向陽、吳鈞堯、陳栢青、廖玉蕙、蔣亞妮。他們一直都是我仰望著的文學偶像,我何其有幸,能獲得他們以聲名護持守望的祝福。
  
  謝謝愛著我的家人親友,散文的書寫是永恆的對應,因為有著命運悲歡的底色,才有以記憶編織綿延的文字。
 
  親愛與星散,一期一會。但願我們對於愛,都無愧悔。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實說,我一開始對於這本「電子書」的購入有點猶豫,畢竟我還是比較習慣實體書的觸感,那種翻頁的沙沙聲和書香,是電子螢幕給不了的體驗。但後來決定嘗試看看,主要是因為聽說作者的文筆風格非常獨特,充滿了台灣特有的那種「內斂」的美感,不會把話說得太滿,留下很多想像的空間給讀者。讀完後我必須承認,雖然少了點實體書的儀式感,但它的閱讀體驗確實是流暢的,尤其在通勤的時候,手機拿出來就能看,非常方便。至於內容本身,我覺得它成功捕捉了某種「時代的集體記憶」,那種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人們對於穩定和歸屬感的渴望,寫得非常到位。它不只是一個故事,更像是一面鏡子,照出了我們這些在時代洪流中摸索前進的人們,心底最柔軟的那塊地方。

评分

我發現這本書最大的魅力,或許在於它對「人際關係中的疏離感」描繪得極其精準。它不是在寫大愛或是轟轟烈烈的愛情,而是著墨在那些最日常、最容易被忽略的互動細節裡。例如,兩個人並肩坐著,卻各自看著手機的那個瞬間;或者是一句沒說出口的關心,卡在喉嚨裡的那個狀態。作者似乎很擅長捕捉這種「在場卻缺席」的現代人困境。讀完後,我忍不住去翻閱了幾位書中角色的後續發展,雖然書中沒有明寫,但那種「未完待續」的開放性結局,反而讓人回味無窮。它迫使讀者思考:生活中的許多事情,不就是這樣嗎?很少有事情會有一個明確的「結局」,大多時候我們都只能帶著遺憾或期盼,繼續往前走。

评分

從文學技巧的角度來看,這位作者的用詞簡直是教科書級別的示範。他能夠用最樸實無華的詞彙,構築出極具畫面感的場景,沒有過度的華麗詞藻堆砌,卻字字珠璣。我特別注意了書中對於時間流動的掌握,有時候一頁紙只描寫了幾秒鐘的動作,但情感的張力卻非常飽滿;有時候又是數十年的光陰倏忽而過,卻交代得毫不拖泥帶水。這種節奏的拿捏,顯示出作者對敘事結構有著極為成熟的掌控力。整體來說,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安靜卻有力量」,它不會在你耳邊大聲吶喊著什麼道理,而是默默地,將一種深沉的、屬於我們這個世代的體悟,溫柔地遞給你,讓人讀完後,心裡會多了一份理解與釋然。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我就非常喜歡,那種淡雅的色彩和留白,給人一種很舒服、很沉靜的感覺,好像還沒翻開書,就能先感受到某種淡淡的憂愁。我記得當時在網路上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是透過一個文學部落客的推薦,她特別提到了作者對於時間流逝的描寫非常細膩,這點就很吸引我。畢竟現在的書市上,很多小說都太過於追求情節的戲劇性,反而少了那種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情感厚度。我尤其欣賞那種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咀嚼文字才能體會的韻味,讀起來不會有壓迫感,反而是像在跟一位老朋友聊天,聽他說著那些塵封已久、卻又時時縈繞心頭的往事。整本書的氣氛營造得非常好,讓人不自覺地就沉浸在那個文字建構出來的世界裡,是很適合在一個悠閒的午後,泡杯熱茶,細細品味的類型。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處理得相當巧妙,它不是那種線性的敘事,而是用了許多片段、意象的跳躍,去拼湊出一個完整的情感版圖。這種寫法對某些讀者來說可能需要一點時間適應,需要讀者主動去連結那些看似不相關的章節。我個人非常喜歡這種「需要動腦」的閱讀過程,彷彿自己也成了故事的共同創作者。特別是書中對於「環境與空間」的描寫,簡直是神來之筆,那些老舊的建築物、被遺忘的巷弄,它們彷彿都有了生命,成為推動角色情緒轉折的關鍵元素。這讓我想起自己小時候在某個地方待過的經歷,那種時過境遷的滄桑感,透過作者的筆觸被重新喚醒,閱讀的過程中不時會發出會心一笑,或是輕輕嘆息一聲,非常動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