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趣痕聲──聲彩繽紛的STEAM (電子書)

妙趣痕聲──聲彩繽紛的STEAM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振家
图书标签:
  • STEAM
  • 科学
  • 技术
  • 工程
  • 艺术
  • 数学
  • 儿童
  • 教育
  • 电子书
  • 趣味学习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歡迎進入聲彩繽紛的世界!閱讀以後,你的生活將從此妙趣痕聲!
 
  「聲音」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觸的物理現象。從本質來看,聲音就是一種波動,所以不僅蟲鳴鳥叫是聲音、音樂是聲音,甚至是地震都是一種聲音。生物們藉由聲音來傳遞訊息,而人們更是利用聲音來探索世界、傳遞感情。隨著人們在聲音之旅的旅程中邁進,這個世界也愈來愈繽紛多彩。
 
  ●音樂的本質是聲波,這種波動真的可以感染我們的情緒?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知道情緒是怎麼來的。情緒是由我們大腦中的「邊緣系統」受到刺激之後,透過神經系統或內分泌系統產生應對的結果。科學家們透過腦造影實驗發現,當人們受到音樂這種抽象的聲音刺激之後,受試者大腦中掌管多巴胺分泌的區域會有明顯的活躍,這就證明了音樂是可以影響情緒的。
 
  ●誰說傷心的人別聽慢歌?傷心的人更應該聽慢歌!
  誰這麼大膽敢質疑五月天!?當然是有專業才敢大聲。這個理論可以從三方面來講。在生物因素上,悲傷音樂元素可以引發一連串生理反應來影響情緒。在心理與社會因素上,人們會因為自己的悲傷與悲傷音樂產生了共鳴,或者因為悲傷音樂轉移了我們糾結情緒,而使心情得到改善。在文化因素上,音樂可以讓我們與歌曲意境共情,當我們能以有安全距離的位置感受悲傷,再加上豐富的想像力,就能讓我們產生悲天憫人的感受,如此一來也就達到撫慰的效果。
 
  ●預測地震有可能嗎?聽聽地球的歌聲吧!
  地震的本質其實就是地殼釋放能量產生出波動,也就是說,它正是地球的聲音。那麼地震有可能預測嗎?很遺憾的,非常難。但是,我們卻可以預警。當地震發生時,我們可以透過各個地點地震儀取得的波動數據,來對這場地震做全身檢查預測出各個地區可能的震度與災情,並在主震到達之前的簡短時間內提出警報。當然,這樣的預判還必須以從古至今的地震數據作為參考。也就是說,地震預警不僅僅是對當下地球歌聲進行解析,還必須充分閱讀過去的樂譜。
 
  本書收錄臺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探索基礎科學講座」的演講內容,先從聲音的物理性質切入,說明各種樂器的發音原理;接著介紹音樂製作的流程與重點;再透過心理學的研究剖析聲音對情緒的影響;並說明研究人員如何利用地震儀來聆聽地球的聲音;而聲音在各種脊椎動物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更是顛覆你對於動物叫聲的理解;此外,利用聲音的物理性質,人們不僅能夠將其用於海洋的探測,甚至能讓光與聲音互相轉換,讓我們看見聲音聽見光。
 
  當你「聆聽」完這首由各個領域交織而成的知識交響曲,你不僅會對聲音的奇妙與多樣感到驚奇,更會發現這個聲聲不息的世界是如此地美麗。

聯合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列)
 
  宋家驥 國立臺灣大學 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系教授、兼任工學院船舶及海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林惠真 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兼研發長
  莫顯蕎  國立中山大學榮譽退休教授/海洋科學系兼任教授
  焦傳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知識系統應該這樣來建構!本書從現象出發,讀者能重拾兒時探索自然現象的樂趣,從中「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理解聲音的原理以及對身心靈的影響!想一想我們是否過度用眼睛「看」世界?讓我們試試閉上眼睛、張開耳朵,用聲音「聽」世界吧!——林惠真 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兼研發長
书籍简介: 探寻知识的边界:解码科技、人文与创新的交汇点 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索当代社会最前沿的几个核心领域:人工智能、生物科技、可持续能源、以及新兴的文化传播模式。我们试图超越单纯的技术介绍,着重探讨这些领域如何深刻地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乃至伦理观念。 第一部分:算法的黎明与人类的未来 本章节聚焦于深度学习模型与认知科学的交叉。我们将详细剖析当前主流的Transformer架构和生成式对抗网络(GANs)的工作原理,并探讨它们在自然语言处理(NLP)和图像生成领域达成的惊人成就。然而,重点并非仅仅是“它们能做什么”,而是“它们如何学习”以及“我们如何理解它们的决策过程”。 我们会引入“可解释性人工智能”(XAI)的概念,分析当前在确保算法透明度与决策公正性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例如,在金融风控、医疗诊断等高风险应用中,如何平衡模型的预测能力与人类对“为什么”的解释需求。同时,本书也将审视大规模语言模型(LLMs)在知识获取、信息过滤乃至创造力激发方面的潜力与局限,讨论信息茧房效应在数据驱动环境下的新型表现形式。 第二部分:生命工程学的伦理罗盘 进入生命科学领域,本书着重考察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的飞速发展与随之而来的哲学拷问。我们不会停留于对技术细节的描述,而是侧重于其在农业改良、遗传病治疗和增强型医学中的实际应用前景。 一个核心议题是“生命边界的重构”。当基因编辑技术成熟到可以对人类胚胎进行精确修改时,我们如何划定治疗性干预与增强性干预的界限?本书将梳理国际社会在生物伦理学上的主要争论焦点,包括基因权利、遗传公平性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的潜在影响。此外,我们还将探讨合成生物学如何从设计微生物工厂的角度,革新材料科学和药物生产流程。 第三部分:能源转型的宏大叙事与微观实践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能源转型已不再是一个选择题,而是一个紧迫的时代课题。本部分将系统梳理新一代能源技术的潜力。我们不仅会分析光伏和风能发电的成本下降曲线及其对电网稳定性的挑战,还将深入研究储能技术的瓶颈与突破口——从固态电池到长时储能方案(如氢能和重力储能)。 更具前瞻性的是,本书将讨论分布式能源系统(DERs)的兴起如何颠覆传统的集中式电网结构。读者将了解到智能电网如何利用物联网(IoT)技术实现能源的双向流动与高效调度。在政策层面,我们将分析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在全球能源结构调整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及其商业化障碍。 第四部分:数字文化与心智拓扑学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文化产品的生产、分发和消费模式正在经历根本性的转变。本章探讨Web3.0、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s)以及数字资产(NFTs)对创意产业和社群组织的影响。 我们着重分析“所有权”概念在数字空间中的重新定义。当创作者可以直接将其作品与受众连接,绕过传统中介机构时,艺术生态将如何演变?本书将通过案例研究,剖析数字身份、虚拟世界(Metaverse)中的经济模型构建,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的社会互动模式。同时,我们也会警惕技术集中化风险和数字鸿沟问题,探讨如何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和韧性的数字文化生态。 结语:跨学科思维的必要性 总结部分强调,驱动未来进步的不再是单一领域的突破,而是不同知识体系之间的深度融合与富有想象力的连接。无论是设计一款更具人性的AI系统,还是规划一个更可持续的城市能源方案,都需要我们跳出专业壁垒,以更广阔的、整合性的视角去理解复杂系统的运作。本书旨在提供这种跨学科的思维框架,激发读者在各自领域中进行创新性连接的勇气与能力。 本书适合对象: 对未来科技发展趋势抱有强烈好奇心的普通读者。 致力于在技术、商业、政策领域寻求交叉创新机会的专业人士。 高校相关专业的学生与研究人员,寻求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复杂问题的视角。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臺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探索基礎科學系列講座 簡介
  自1825年起,英國王家科學院舉辦了「王家科學耶誕講座」,以富有教育性、趣味性的方式,將科學知識介紹給社會大眾,提升英國學子、民眾的科學素養。無數的學者曾在此講座中講授科學知識,而除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曾暫停舉行外,這一具有古老傳統的科普講座,至今仍持續不斷。
 
  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自2009年起,師法「王家科學耶誕講座」,舉辦「探索基礎科學講座」,借重學養與教學俱佳的科學大師們開講,與有志探索科學世界的朋友們共聚一堂。講座的主題與基礎科學知識緊密相連,每期輪流就數學、物理、化學、生命科學、地球科學各學門開闢講題,講師們仔細清楚的解說科學原理,許多非科學背景的聽眾們,也能迅速的進入科學世界,體會探索知識的樂趣。 
 
  本期講者:蔡振家(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副教授)、楊敏奇(德國msm-production音樂製作人/大米音樂總監)、李承宗(東海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馬國鳳(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嚴宏洋(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特聘講座教授)、黃千芬(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教授)、李百祺(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特聘教授)。

图书目录

推薦序——妙趣痕聲的繽紛世界
序——科學是文明的DNA
ch1 樂器與嗓音的物理 蔡振家|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副教授
ch2音樂製作:聲音的錄製與有趣的混音 楊敏奇|德國msm-production音樂製作人/大米音樂總監
ch3誰說傷心的人別聽慢歌——談音樂情緒與大腦 李承宗|東海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ch4地球聽診器 馬國鳳|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ch5聲音在脊椎動物生活中所扮演的多樣角色 嚴宏洋|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特聘講座教授
ch6用聲音看海洋 黃千芬|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教授
ch7看見聲音聽見光——光與聲音在生物醫學的應用 李百祺|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特聘教授
附錄
參考資料
圖片來源
名詞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474403
  • EISBN:978626307834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6.5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妙趣痕聲的繽紛世界
 
  小說家休‧洛夫廷的奇幻小說《杜立德醫生》(Doctor Dolittle)和海洋生物學家瑞秋‧卡森的自然文學作品《沉寂的春天》(Silent Spring) 引起我對動物聲音的興趣,更對自然界聲景之涵義有嶄新的體會。我在大學講授海洋動物行為學和動物聲學,曾參與多項相關的基礎和應用研究,例如魚類發聲器官的構造和演化、魚類的聲音類型和功用、潟湖內石首魚類在生殖季節中的聲音時空分布、初生嬰兒哭聲特徵與先天性疾病的關係,和莫扎特鋼琴協奏曲:A大調K448樂章在兒童癲癇治療上之應用等。在平日,我常採用輕柔的爵士音樂來營造一個令人放鬆的環境,聲音己悄然地成為我生活中的要素。
 
  生物聲學研究內容包括聲音的物理、特徵、發音機制、遺傳機制、生理調控、功能、生態、演化、聽覺心理及聲音的應用等。近年聲景生態學備受重視。聲景是由環境中的地理聲音(如風聲和雨聲)、生物聲音和人造噪音所構成,而聲景生態便是探究這些聲音的時空變化以及聲音與生物體間的關聯影響。臺灣因應電力需要,政府積極推動大型風力發電計畫,但風力發電場所產生的人為噪音可能會對生態造成負面的冲擊,這正是聲景研究最為關切的問題。
 
  我很幸運有機會閱讀了《妙趣痕聲》,從平淡退休生活中得到新知的刺激,喚醒我要不斷探索聲之無限妙趣。這本書用簡潔的文字和科普方式介紹:1.樂器與嗓音的物理;2.音樂製作;3.音樂情緒與大腦的連結;4.用被動聲納方法聆聽地球(如地殼活動)和脊椎動物的聲音;5.用主動聲納方法「看」海洋和地殼;6.把聲能與光能轉換原理應用在醫學上。以上的題材皆與生物聲學息息相關。
 
  樂器、聲帶的發聲物理原理一章,為音樂藝術與自然科學間建立跨領域的橋樑。音樂創作者若是瞭解了這些物理機制,將更能掌握創造所需音質的訣竅。在介紹聲音合成和調配技術方面,對我在處理信號、進行音訊回播實驗,探究這些訊號當中之關鍵成分有很大的幫助。
 
  我對音樂情緒與大腦這一章特別感興趣。作者引用科學數據來說明聽覺心理學, 指出聽音樂和從事音樂活動(例如唱歌、玩樂器)是如何影響大腦生理,並進一步牽動情緒和行為反應,讀後獲益良多。作者解釋傷感的音樂可能改善低落情緒的原因,改變了我對音樂治療的刻板印象和誤解。音樂在人類演化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協助傳遞情緒訊息,使感情傳達能跨越文化的溝壕,增進社群間之連結。2022年,因氣候極端變化引致的災難、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再加上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戰爭影響全球經濟和糧食供應,許多人因為生活壓力增加而引致焦慮,使得身心健康均受到影響。在這樣的全球情境下,我們更應該要認識和利用音樂所附帶的療癒功能。
 
  《妙趣痕聲》亦提醒我們應該多聆聽生物的語言,如此一來也許就可以像杜立德醫生一樣,能夠透過與動物進行溝通,增加彼此的認識,從而建造相容互利的生存關係。希望人類能夠減少噪音,以保留聲景的原貌和維護生態系之生物多樣性,這些都是讀者們可以積極參與的行動。
 
國立中山大學榮譽退休教授/海洋科學系兼任教授
莫顯蕎

 
科學是文明的DNA
 
  在大眾的心中對於科學往往會有著一種謎樣的矛盾:一方面有一種本能驅使的好奇心存在著,極度冀望能夠瞭解科學驅使的文明世界;另一方面又會因為過往經驗裡的挫折感,因而覺得科學是難以理解和接近的「數理世界」。回顧過去的歷史可以發現,人類社會不斷地透過觀察自然環境、理解自然現象,例如星象、氣候、季節、生物的生長繁殖或是物候等科學活動的本體, 來保障生活平順、預期未來,盡可能地趨吉避凶,這便是生物所演化出來尋求生存最佳化的本能。隨著時代的邁進,人們除了累積環境的觀察與歸納自然秩序之外,還發展出了透過科學來改善生活條件、創造便利的工具和設施,於是文明出現快速的躍升(手機與網路都是最新的文明躍進展現)。扼要地說,科學就是文明的DNA,沒有科學就不會有人類文明!那麼作為一個科學家,又要如何協助大眾解開這種對於科學的矛盾心情呢?
 
  其實,這種矛盾心結的來由經過剖析是很容易可以理解的。打個比方來說,數學、物理和化學可算是建立科學第一層次的烈性剛強三兄弟,大哥是數學,而後面跟著的物理和化學是孿生兄弟;三個兄弟彼此合作、互相支援,就構成了科學的基本內涵。科學第二層次則是由兩個溫柔婉約的連體孿生姐妹來主持, 一個是地球科學、另一個是生物科學(比較新穎的說法是生命科學),而讓她們連體的就是生態學,這是一門理解生命世界和非生命世界兩者間互動的學科。雖然「數、理、化」三兄弟的剛烈讓人比較難接受,但他們為科學所打造的地基卻是創造人類文明最關鍵的基礎工程;不論是地球科學或生物科學的知識都需要透過三兄弟打下的根基,才能夠去嘗試分析、探究與理解。再換個角度,若把事情顛倒過來看的話,「生物、地科」連體姐妹所著墨的課題,都是屬於透過系統內的成員(包括化學分子、原子,甚至是次原子的電子等)相互作用才會產生的新特質,和原先各成員單獨具有的特性均不一樣,是比較綜合性、全面性且複雜的,也就更加難以捉摸和預測了。這樣的特質就有如在地下找尋湧出地下水的泉口一般難以預測與掌握,因此被稱為湧現性質(emergent properties)。也正是因為這樣的特性,難怪生物、地科常被解讀為囉唆、冗長、難以記住......等。
 
  舉個實際例子來說明湧現性質。在天氣預報上,颱風和降雨都是很難精準預測的;而在生物學上,幹細胞的發育運作也是相當不容易掌握的。兩者不但都需要透過無數次的觀察或實驗來獲得數據,還需要廣泛地採用統計學方式來進行描述和分析,而且最終獲得的結果還都只是表示一個事件發生的機率值而已呢!
 
  儘管科學世界各學門之間盤根錯節、層層遞進,讓大眾往往會望其卻步,但科學的重要性是無庸置疑的。它雖然是推動著文明向前的極大動力,但也極有可能是一把雙面刃。只有從層次上去理解科學的本質,再加上熟悉文明和科學的關聯,才是消除大眾矛盾心結的不二法門!讓大眾接受科學、理解科學,甚至願意從事科學,推展出一個有反省、有前瞻的文明,並同時避免自我毀滅的厄運降臨,是現今社會非常重要的課題。
 
  有鑑於此, 第25期臺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的探索基礎科學系列講座特別規劃了「妙趣痕聲——聲彩繽紛的STEAM」這個主題,介紹聲學(acoustics)這一門研究聲波的傳播原理與應用、既古老又新穎的學問。聲波是藉由介質(medium)的彈性(elasticity)來傳遞動能所形成的一種波動,是日常生活當中最普遍接觸到的物理現象。不過聲學的運用卻是無遠弗屆地,從樂器的發聲、音樂的錄製、認知心理和行為,到海洋探測、地震預警、醫用超音波(聲波與光波的轉換) 都與其息息相關。此外, 多種動物為溝通所發出的聲波(或超音波)以及應對聲響的行為反應,不僅是人類行為最佳的自我投射,也是驅使我們探究原始自然界的好奇心的初衷,更是模仿生物來創新發明的泉源。無疑的,本書絕對是「妙趣痕聲」!
 
  最後,「妙趣痕聲」是我擔任臺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主任之後,第一個「原創」的探索系列講座題目。這不僅是因為我小學時參加過合唱團,也是大學就讀動物系時接觸青蛙叫聲所留下的印痕至今依然難以忘懷的結果。能夠讓時光倒流,再度享受昔日對聲音感到愉悅的經驗, 最應該感謝的便是本期探索系列講座的三位顧問教授——李百祺、劉雅瑄、蔡振家,以及貢獻本書各章節的講師們。唯一遺憾的是,講師李琳山院士(講題為「芝麻開門:語言的聲音開啟人類文明的無限空間」)因故而無法參與出版,在此一併致謝。
 
臺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主任
于宏燦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話,現在市面上很多標榜STEAM的書籍,內容有時候會流於表面,知識點堆砌得比較多,但缺乏引人入勝的敘事。這本《妙趣痕聲──聲彩繽紛的STEAM》光是書名就給了我一種「深度與廣度兼具」的期待。我尤其欣賞「聲彩繽紛」這個描述,暗示著聲音的多樣性和豐富性,這也許意味著內容不會僅限於物理學,還可能觸及心理學(聽覺感知)、生物學(動物的溝通方式)甚至是資訊科學(數位聲音處理)。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測量聲音」或「如何控制聲音」的實作案例,讓孩子們體會到工程學的魅力。如果書中還能穿插一些趣味歷史故事,講述人類在理解聲音上的重大突破,那閱讀體驗一定會更加豐富。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是它能成為孩子們一本可以反覆閱讀、每次都能從中獲得新啟發的工具書。

评分

最近在物色給姪子的生日禮物,這本書名簡直是正中紅心,太有創意了。「聲彩繽紛的STEAM」這個副標題,讓我立刻聯想到五光十色的聲波圖,或者是一些跟聲學相關的互動裝置。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在介紹科學原理的同時,也能夠帶入一些藝術的元素。你知道的,現代的STEAM教育強調跨領域整合,單純的硬科學有時候對小孩子來說太枯燥了。如果能結合音樂、色彩或者視覺藝術,讓他們覺得原來科學也可以這麼「美」,那他們自然會更願意親近。我有點好奇,作者是怎麼處理「聲音」這個無形無狀的主題,讓它變得具象化、可視化。我猜測裡面可能會有提到一些關於樂器構造的奧秘,或是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奇妙現象。如果能提供一些簡單的DIY專案,例如自製簡易的共鳴箱或聽診器,那就更貼近我對一本優質STEAM讀物的期待了。

评分

身為一個對新興教育趨勢有點研究的家長,我對這本標榜STEAM的書籍非常感興趣。「妙趣痕聲」這個取名,讓我覺得它可能不只是介紹理論,而是強調「痕跡」與「影響」,這可能指向聲音在環境中留下的各種效應。我希望這本書的內容深度能夠適中,既要能讓國小高年級到國中階段的孩子理解,同時也不會讓已經具備基礎知識的讀者覺得過於淺薄。最好的STEAM書,是能激發更深層思考的。比如說,探討聲音的科技應用,像是聲納、超音波,或者甚至延伸到文化層面,討論不同文化對聲音的感知和運用有何不同。如果能在「藝術」這一塊多著墨,也許可以介紹一些聲音藝術家或聲音設計師的工作,讓孩子意識到STEAM的應用範圍遠超乎想像。這種結合了科學的嚴謹性與藝術的創造力的書籍,我絕對會列入採購清單。

评分

欸,這本聽起來就很有吸引力,光是書名「妙趣痕聲」就讓人忍不住好奇裡面到底藏了什麼寶藏。我最近剛好在找一些能激發孩子對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學(STEAM)學習熱情的書籍。現在的小朋友,眼睛盯著螢幕的時間太久了,我希望他們能透過閱讀,找到動手做、動腦思考的樂趣。我比較偏好那種不只是講理論,而是能用生活化的例子來解釋複雜概念的書。像那種把物理定律跟魔術結合,或是用簡單的樂高積木拼出複雜機械結構的內容,肯定會讓小朋友的眼睛為之一亮。我特別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把「聲音」這個抽象的概念,轉化成可以實際操作、可以觀察的「痕跡」。如果書裡能附帶一些簡單的實驗步驟,讓家長和孩子可以一起完成,那就太棒了。畢竟,動手做的學習,記憶最深刻嘛!希望這本書能提供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探索世界的樂趣。

评分

我最近在關注親子共學的資源,發現這本書的書名「妙趣痕聲」真的很有畫面感。我個人對於那種能讓孩子產生「哇!原來如此!」驚嘆的書籍情有獨鍾。我總覺得,學習不該是填鴨式的,而應該像偵探解謎一樣充滿樂趣。我特別想知道,這本書是如何在STEAM的架構下,巧妙地融入「聲音」這個元素。聲音的產生、傳播、接收,其實都牽扯到不少物理學和工程學的知識。如果作者能用一種很生活化的口吻,比如從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聲音開始切入,慢慢引導到背後的科學原理,那肯定非常成功。我還希望能看到一些關於「噪音」和「聲波」的討論,也許可以教導孩子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或防範聲音。總之,我期待這是一本能夠啟發孩子好奇心,並且讓他們願意主動去探索周遭世界奧秘的優質讀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