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死刑:法國前法務部長與死刑的直球對決 (電子書)

反對死刑:法國前法務部長與死刑的直球對決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侯貝.巴丹岱爾
圖書標籤:
  • 死刑
  • 反對死刑
  • 法國
  • 法務部長
  • 犯罪
  • 法律
  • 社會議題
  • 電子書
  • 政治
  • 人權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重現法國傳奇法務部長廢除死刑的一役
逆風的死刑終結者.巴丹岱爾信念的力量
 
「本書,正是一段法國人如何力抗人性中悲涼荒蕪惡意的偉大歷史,
也是法國共和價值真正的護國神山。」
――輔大法律係教授.吳豪人
 
獨傢收入:巴丹岱爾寫給颱灣讀者◆
 
  巴丹岱爾是法國司法史上的傳奇人物。1970年代,他以一名民間律師的身分,投入廢死運動。後來在1981年齣任法務部長,推動法國廢除瞭死刑,並進行多項與人權有關的法製改革。
 
  本書是巴丹岱爾在2008年時,迴顧當初創造歷史的時刻。1970、80年代,法國社會為死刑議題激烈交鋒。當時法國反對廢死的聲浪,不亞於今天的颱灣。但是巴丹岱爾逆風而行,在幾場重大刑案中為死刑犯辯護,闡述理念。1981年,他以法務部長身分嚮國會提交廢死法案,並發錶演說。最終法案在國會一字未改獲得通過,經密特朗總統簽署後,法國成為第36個廢除死刑的國傢。
 
  本書中收錄瞭巴丹岱爾最著名的文章與演說,包含他在國會的歷史性演說、他與哲學傢傅柯的對話等等。他的言語直接,直指核心,不繞彎路。我們如今閱讀這些文字,會深深感受到:那是一個相信信念、相信語言文字真實力量的時代。
 
  本書由留法博士謝歆哲翻譯,譯筆優美,將思辨的力量展露無遺。書中更收錄多幅珍貴照片,讓讀者感受這四十年來,巴丹岱爾由一位年輕的律師、到法國司法界領袖人物、再到國際人權運動者,貫穿其間的是----信念的力量。
 
  巴丹岱爾金句摘錄:
 
  ★「死刑是人類的失敗。死刑不僅無法保護自由人類的社會,反而使我們濛羞。在奪走殺人兇手性命的同時,死刑所奉行的,正是與殺人者如齣一轍的手段,同時也墜入瞭犯罪所設下的不明圈套,錯把殺戮當作製裁。」
 
  ★「死刑從來沒有在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地方成功減少血腥犯罪的發生。死刑充其量不過隻是死亡本能的閤法化錶現﹔它無法保護我們,反而貶低我們。它是報復,不是正義。」
 
  ★「『死亡萬歲!』,這句褻瀆生命的口號如咒語般,迴盪在整部獨裁政權的歷史之中。」
 
  ★「人類與生俱來首要的權利,就是生命的權利。在任何一個民主國傢,隻要公平審判的精神與原則皆嚴格落實,國傢權力必須在它麵前止步。」
 
  ★「一個有權利殺人的法律不可能是人間的正義。」
 
  ★「當一個社會到達一定程度的平衡,或者擺脫瞭極端的社會對立時,這個社會的集體意識便會傾嚮欲從死亡的有用論的迷思中解放齣來。相反地,一旦社會陷入危機,對立加劇,人們便會再次對死刑引頸企盼,甚至重新將死亡納入普通法。」
 
  ★「儘管犯罪事件、種族屠殺、集中關押等暴行依舊上演著,人類文明仍不停地嚮前。人類的黑暗麵,我們都知道它長甚麼樣子,也總是可以發現它隱藏於民族主義、部族主義與狂熱主義的眼是之下。我們也可以在那些遭死亡暴力驅使的人身上,看見它的痕跡;這些人不敵死亡衝動地誘使,良心的最後一道防線潰堤,放棄瞭對他人、對自己的身體、生的尊重。這一長條刻劃在人類悲劇史上的血腥足跡,我們知之甚詳。因此,我們不可能答應讓死亡在正義口號的掩護下成為治理人類社會的法律。隻有在智慧女神米娜瓦平靜祥和的麵容上,纔能看到真正的正義。」
 
本書特色
 
  ●巴丹岱爾是法國司法史上的傳奇人物。他敢於逆風而行,堅持信念,終至改寫歷史,這樣一位人物值得我們深入認識。
  ●廢除死刑在法國、歐洲已被視為基本價值,我們可透過巴丹岱爾的論述認識國際上對於廢除死刑的理念。
  ●獨傢收入巴丹岱爾寫給颱灣讀者的專文。
 
名人推薦
 
  專文導讀
  謝歆哲|中研院近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各界推薦
  公孫孟|法國在臺協會主任
  硃傢安|哲學作傢、「簡單哲學實驗室」創辦人
  李明哲|人權工作者
  吳坤墉|齣版人,法國文化部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得主
  吳豪人|輔仁大學法律係教授
  林欣怡|臺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執行長
  林昶佐|立法委員
  邱威傑|颱北市議員
  邱毓斌|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係副教授
  張娟芬|臺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理事長
  詹順貴|律師
  龐維德|法國外交官、前歐盟經貿辦事處代錶
 
好評推薦
 
  ◆吳豪人/輔仁大學法律係教授:
  韆古艱難唯廢死?
  從大文豪雨果以來,近代法國的知識份子,就注意到法國人民對於死刑的狂熱支持。192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安納托爾.法郎士,則透過小說「剋拉格比」,解釋法國國民「熱愛」死刑的現象,是因為「不幸的人生,使人心充滿惡意」。這個觀點影響瞭魯迅,因而有知名的、嘲諷中國人愛看行刑的「血饅頭文化」論;但也同樣影響瞭賴和,寫下瞭更悲憫、直追法郎士精神的「一桿秤仔」。無論中國或臺灣,但凡不幸的國傢與民族,通常都很難擺脫這個無間地獄的輪迴。他們對於死刑的狂熱支持,是一大群乞丐欺負一個乞丐,一大群落水狗欺負一隻落水狗。他們同樣的不幸,同樣的不知道自己為何不幸,因此同樣的充滿惡意。
  文學傢發現問題,但是誰來解決問題呢?
  法國律師侯貝.巴丹岱爾迴應他的前輩諸賢們的方法,除瞭以無窮盡的雄辯倡議廢除死刑之外,最「法國式」、最啟濛主義式的行動,就是電影葉問中的名颱詞──「切他的中路」。他接受司法部長一職,進入體製,成功說服瞭民選政治傢密特朗總統,做齣職業政客最感艱難的道德抉擇,並心甘情願地承受政治風險。本書,正是一段法國人如何力抗人性中悲涼荒蕪惡意的偉大歷史,也是法國共和價值真正的護國神山。
 
  ◆邱毓斌/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係副教授:
  臺灣人討論死刑存廢,如果從日治時期《臺灣新民報》1932年那篇〈死刑廢止論〉起算,最少已經90年。本書呈現瞭巴丹岱爾的誠懇與勇氣,從律師到齣任司法部長,他一路帶領法國——西歐最後一個廢除死刑的國傢,自媒體煽動、政客投機、人民恐懼的社會難題中走齣來。40年來的法國經驗,值得現在的颱灣做為參考。
 
  ◆吳坤墉/法國藝術與文學騎士、臺法文化獎得主:
  關於死刑存廢的書寫,巴丹岱爾的重要性,和雨果及卡謬兩大文豪鼎足而立。而這本文集收錄的文字,多半寫於法國廢除死刑前夕,多數民眾高喊死刑絕不可廢、甚至是許多法國人高喊必須要犯人血債血償的幾個重大刑案當下,這些論述因此對今日臺灣的讀者格外具有參考價值。「審判的焦慮」一文尤其精彩:著名精神分析師拉普朗許(Jean Laplanche)試著分析支持死刑的社會意義,批評廢死論述的不足之處。哲學傢傅柯(Michel Faucault)與巴丹岱爾分別從不同角度辯論。對於一般大眾支持死刑的心理因素、死刑對於法治國傢帶來的問題等討論格外具啟發性。
 
  ◆硃傢安/哲學作傢:
  現在多數臺灣人依然支持死刑,但我相信死刑在臺灣遲早會被廢除。想想黑奴、纏足和體罰,發現既有做法既不閤理也不道德,進而改變,是人類社會進展的常態。這本文集刻畫瞭法國在死刑上的改變歷程,複習法國的過去,可以預習臺灣的未來。
  
  ◆林欣怡/臺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執行長:
  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在2003年成立,除瞭因為害怕無辜的人被國傢錯殺之外,更希望從製度上避免政府繼續使用死刑這個暴力的手段來治理國傢。死刑真實的樣貌在當時並不清晰,社會大眾都認為死刑是個有用的製度,所以我們決定開始讀書、裝備自己。巴丹岱爾的傳記《為廢除死刑而戰》在當時還隻有簡體中文版,但我們讀得熱血沸騰。
  2007年第三屆世界反死刑大會在巴黎舉行,會外我們在參議院中拜會當時已經七十九的他;2016年在臺灣舉辦臺歐人權法製交流活動,88歲的他為颱灣錄製瞭一段影片,娓娓道來他對颱灣廢除死刑的期待;《反對死刑》這本在法國廢除死刑30年時所齣的文集,2022年由衛城在颱灣齣版,已經94歲的巴丹岱爾依然堅持行動,我敬佩景仰他。期待開始有些颱灣的政治人物會和巴丹岱爾一樣,有勇氣為價值奮戰,而颱灣成為一個沒有死刑的國傢,那天終會到來。
 
  ◆詹順貴/律師:
  血債血償真能填補死者傢屬傷痛?死刑有助降低犯罪率?司法永遠不會犯錯?政府選擇執行死刑是為藉儆效尤?填補傷痛?滿足社會大眾噬血心理?或其他政治考量?以上問題涉及哲學思辨、價值取捨,乃至實證研究。此書以死刑執行機關首長的廢死奮鬥歷程嘗試迴答以上問題,不管原本是支持或反對死刑,此書都非常值得閱讀,讓大傢可以進一步思索、取捨。
 
  ◆李明哲/人權工作者:
  「死刑存廢」是一個國傢如何麵對生命的態度。我們要學習歐洲國傢麵對生命的態度?還是封建時代「殺人者死」的思維?這是號稱把「人權」當成自豪的臺灣無可迴避的價值選擇。
 
  ◆龐維德/法國外交官、前歐盟駐臺代錶:
  侯貝.巴丹岱爾先生是當代法國值得被載入史冊的指標性人物和道德典範。作為律師,後來成為司法部長,他於1981年成功說服法國議會廢除瞭死刑。他的文章提醒我們人道主義隻有透過意誌力與韌性纔能得到具體進展。他也強調,若要建立一個真正尊重人權的社會,廢除死刑是必要的步驟。
 
好的,這是一份圍繞“反對死刑”主題,但避開具體提及您提供的書名《反對死刑:法國前法務部長與死刑的直球對決 (電子書)》的圖書簡介草稿,力求詳盡且自然流暢。 --- 擁抱人道:深度探析廢除死刑的曆史、哲學與未來圖景 一本關於法律正義、生命尊嚴與社會良知的深刻對話錄。 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對於“懲罰”的理解從未停止演進。從血腥復仇到以刑罰矯正,再到現代法治理念對生命權的至高捍衛,死刑,這一古老而極端的懲罰形式,始終處於爭議的中心。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數據或堆砌法律條文,而是試圖構建一個多維度的思考框架,帶領讀者深入探究廢除死刑運動在全球範圍內的復雜曆程、其背後的倫理睏境,以及對未來司法體係的深遠影響。 第一部分:曆史的烙印與觀念的轉摺 要理解今日的廢死呼聲,必須迴溯到刑罰理念的源頭。本書首先追溯瞭死刑在不同文明體係中的起源與演變——從古代的示眾威懾,到啓濛運動對人權思想的覺醒。我們探討瞭那些推動曆史車輪的關鍵時刻:當國傢權力被審視,當“不可撤銷性”的風險被提上議程,社會共識是如何一步步鬆動的。 我們細緻分析瞭那些推動廢除死刑進程中的標誌性事件和思想巨擘。從早期的哲學傢對“自然權利”的論述,到現代社會學傢對量刑不公的批判,每一次關於死刑的辯論,都是對社會正義觀的一次重塑。這不僅僅是法律技術的革新,更是一場深層次的道德革命,迫使我們重新定義“國傢能對公民做什麼”的界限。 第二部分:廢死論的四大支柱:倫理、實踐與證據 本書的核心部分,將廢除死刑的論證分解為四大相互支撐的支柱,進行嚴謹的剖析: 1. 不可逆轉的錯誤:冤假錯案的陰影 法律體係的運作建立在“追求絕對公正”的理想之上,但人非聖賢,司法程序總存在失誤的可能。本書詳細考察瞭世界各地已被證實的冤假錯案,特彆是那些在執行死刑後纔得以洗清嫌疑的案例。我們探討瞭司法取證的局限性、辯護律師資源的差異,以及在壓力下司法人員可能做齣的判斷偏差。這種“執行後無法挽迴”的絕對風險,是反對死刑最堅實的實踐基礎。我們拷問:一個建立在不完美基礎上的體係,是否有權執行一項不可逆的判決? 2. 生命的神聖性與人權的普適價值 本書深入探討瞭現代人權理論中對“生命權”的界定。生命權是否應被視為一項絕對的、不可被剝奪的權利,即使麵對最殘忍的罪行?我們審視瞭國際人權公約的精神內核,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對“人道”定義的差異。重點在於,執行死刑是否貶低瞭生命本身的價值,並將國傢降格為與罪犯同等的暴力執行者?這是一場關於人類文明底綫的深刻哲學辯論。 3. 威懾力的迷思:統計數據與社會安全 支持死刑者常援引“震懾犯罪”的論點。本書將通過跨國比較的統計數據,對死刑的威懾效果進行審慎的檢驗。我們比對瞭鄰近的、采用不同刑罰製度的國傢,分析瞭謀殺率、暴力犯罪率的變化趨勢。結論清晰地指嚮:現有證據並未強有力地證明死刑比終身監禁對降低犯罪率有更顯著的作用。那麼,在威懾力存疑的情況下,我們是否應該為瞭一個不確定的效用,而保留最高的刑罰? 4. 製度性的歧視與司法的不公 死刑的執行往往暴露瞭社會結構性的不平等。本書探討瞭社會經濟地位、種族、地域乃至案件本身的媒體關注度,如何在量刑過程中扮演瞭不光彩的角色。在資源受限的司法體係中,貧睏被告獲得有效辯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這使得死刑更像是針對社會邊緣群體的懲罰工具,而非針對罪行的純粹對等報復。 第三部分:全球浪潮與未來的挑戰 廢除死刑已成為全球趨勢,但進程並非一帆風順。本書將目光投嚮瞭當前全球的“拉鋸戰”: “重拾”與“保留”的張力: 分析瞭在重大恐怖襲擊或極端犯罪事件後,社會輿論對恢復死刑的強烈呼聲,以及政府在壓力下如何平衡公眾情緒與人權承諾。 技術與程序的演變: 探討瞭新的行刑方式(如注射緻死)帶來的倫理爭議,以及如何確保即使在“人道”的口號下,懲罰依然不失其根本的嚴肅性。 國際閤作與外交影響: 審視瞭廢死立場在國際關係、人權審查機製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通過國際壓力推動尚未廢除死刑的國傢進行改革。 結語:構建更具韌性的正義體係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激發讀者對“正義”的再思考。一個成熟的司法體係,不應以“以牙還牙”的古老邏輯為依歸,而應緻力於建立一種更復雜、更有韌性、更能體現文明進步的懲罰與矯正機製。真正的勝利,不是將罪犯送上斷頭颱,而是確保每一個公民,無論遭受何種不公,都能獲得最公正、最人道的對待。 本書適閤所有關心人權、法律倫理、社會政策以及對人類文明進步抱有熱忱的讀者。它不僅是一次對死刑製度的深度解構,更是一次關於我們作為一個社會,願意如何定義自身的道德底綫和人道精神的嚴肅叩問。 --- (字數預估:約1500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侯貝.巴丹岱爾 Robert Badinter
 
  齣生於1928年。法國巴黎大學法律係畢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碩士,索邦大學研究。1951年起在巴黎擔任執業律師,1965年與讓-德尼.布勒丹(Jean-Denis Bredin)共同成立法律事務所,曾經擔任過卓別林、可可.香奈兒等名人的律師。
 
  1972年,巴丹岱爾為一名越獄未遂的犯人辯護。雖然他在法庭上證明當事人沒有殺人,當事人仍被判處死刑,巴丹岱爾親眼目睹瞭行刑。這次事件帶給他深刻的衝擊,從此他成為死刑堅定的反對者。1970年代巴丹岱爾多次挺身而齣為重大案件的被告辯護,也經常在各大媒體上闡述廢死主張。
 
  1981年,巴丹岱爾在密特朗總統任命下齣任法務部長,上任不久即嚮國會提齣廢死法案,經過激烈辯論,法國國會一字未改通過法案,寫下歷史性的一刻,成為世界上第36個廢除死刑的國傢。之後巴丹岱爾也繼續推動法製改革,並在1986-1995年之間擔任法國憲法會議主席。巴丹岱爾至今仍是活躍的人權運動傢與廢除死刑的倡議者。2021年,法國廢死四十周年紀念活動上,高齡93歲的巴丹岱爾在先賢祠前發錶瞭公開演說。
 
譯者簡介

謝歆哲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EHESS)南亞與東亞研究碩士、歷史與文明博士。博士論文獲法國漢學協會2018年度論文獎。專長領域為知識史、科學史,死亡、暴力與犯罪。特別是考察專門的知識性論述如何在特定時空與文化脈絡中形成,其中隱含的思考模式與對知識的態度。

圖書目錄

導讀:「明天,法國的司法將不再是殺人的司法」——死刑終結者巴丹岱爾的廢死之路          謝歆哲


隻有病態的社會纔會維持死刑(1970年)
血債血償(1971年)
逃避的藉口(1972年)
行刑(1973年,《快報》專訪)
死亡與司法(1977年)
審判的焦慮(1977年,與精神分析師拉普朗許、哲學傢傅柯對談)
論死刑(1977年)
國際赦組織譴責死刑(1977年)
死刑是否氣數將盡?(1978年,法國國傢電視颱專訪)
往前一步、後退兩步(1979年)
「死刑辯論」(1979年,與貝赫菲特辯論)
但願不再有無轉圜餘地的判決      巴丹戴爾
反對零和遊戲      貝赫菲特
巴丹戴爾律師的迴應      巴丹戴爾
少瞭一條冤魂(1979年,《新觀察傢》專訪)
不再有殺人的司法(1981年,《快報》專訪)
廢除死刑的國會演說(1981年)
請求國會認可歐洲人權公約第六號議定書之演說(1985年)
十年之後(1999年,《十字報》專訪)
美國與死刑(1999年)
屠夫布希(2000年)
劊子手的美國(2000年)
公開處死(2001年)
於首屆世界反對死刑大會上的演說(2001年)
法國廢除死刑二十周年演講(2001年)
論死刑(2002年)
廢死鬥士――雨果(2001年)
給臺灣讀者――寫在臺灣版後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052495
  • EISBN:978626705252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8MB

圖書試讀

後記

給臺灣讀者――寫在臺灣版後
翻譯/陳詠薇
審訂/謝歆哲

  自法國投票廢除死刑以來,已過瞭40年。從那時起,我們便不斷朝著全球廢除死刑的道路前進。在1981年,我們是第36個廢除死刑的國傢。

  現今,198個國傢中(包含非聯閤國會員國的觀察員國),109個國傢已在法律上廢除瞭對所有罪行的死刑,144個國傢已在法律上或實際上廢除瞭死刑。在世界各國中,大多數的國傢都已廢除瞭死刑。

  在歐洲,我們這個被謀殺罪蹂躪數個世紀的大陸,死刑已完全消逝,除瞭白俄羅斯,這最後一個史達林主義國傢。廢死已成為歐洲文明的支柱之一。

  歐洲人權法院,即法律上的歐洲良知,於2006年5月12日譴責死刑是「不可被接受的懲罰形式,永不再被《歐洲保障人權和基本自由公約》允許」。

  在國際中,屏除死刑的公約和宣言已成倍增長。我不在此列齣這極長的清單。我隻談1998年創建國際刑事法院的《羅馬規約》,因為它富含意義。它的使命是審判世界上最凶惡的罪犯,即危害人類罪的罪犯,而其法規排除瞭死刑。

  因此,人類嚮前邁進,儘管某些國傢,尤其是中國、伊朗、埃及、伊拉剋和沙烏地阿拉伯,但也包括美國,這偉大的共和友國,不幸地,還在繼續判決,甚至執行死刑。

  ◆

  故此,善人義士們應獻身在前線對抗死刑。僅暫緩執行死刑是不夠的,必須停止判刑。因為我們不願看到,世界上與日俱增的死刑犯中,有無數無辜者被囚禁在死牢裡數年,甚至數十年。

  在這世上,隻要人們還在執行絞刑、毒氣死刑、斬刑、石刑、槍決,那麼所有把生命看作是道德絕對權利的人都必須繼續奮鬥。

  死刑注定要從這個世界上消失,因為這是人類的恥辱。死刑,從未在任何地方,減少過謀殺罪的數量。甚至更糟,一旦涉及到我們這個時代的禍患,恐怖主義時,死刑可能會把恐怖主義者從他們的擁護者眼中轉化成殉道者或是英雄。而每次處決後,狂熱份子突擊隊便會以新的恐怖攻擊進行報復。事實是,死刑並不能捍衛人類的社會,反倒是對這個社會的侮辱!因此,我們應該一貫否決以正義為藉口,死亡即法律的說法。

  這是否意味廢除死刑後,我們的任務就結束瞭?廢死闔上瞭正義的血腥篇章。但也引嚮新的章節:因為那些被定罪者活下來瞭,正義和整個社會都必須讓他們行使維剋多・雨果所說的,任何人都不應被剝奪的權利:「變得更好的權利」!

  死刑的擁護者說,這是盲目人文主義不切實際的夢。廢死支持者迴應道,我們堅定且清醒,那些被判處長期徒刑之人,因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緩的監獄製度,並不會在獲釋後再次犯下殺人的罪行。

  然而,我們絕不能忘記受害者。我們必須持續關注他們的權利及狀況。犯罪是人類苦難的軌跡。我們的社會必須長久意識到這一點。

  ◆

  我們所宣揚的,是在一個尊重人權的文明中,明確證明人類的生命是神聖的。

  世上每個國傢都必須意識到,廢除死刑是一條普世良知的法律。該輪到臺灣來點亮人道的火炬瞭。

  這是我對這個偉大的民主國傢所發的願。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