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英國:從大英帝國到大英國協,加入歐洲共同體到脫歐,英國將走嚮何方? (電子書)

孤獨英國:從大英帝國到大英國協,加入歐洲共同體到脫歐,英國將走嚮何方?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菲利浦‧史蒂芬
圖書標籤:
  • 英國歷史
  • 大英帝國
  • 大英國協
  • 歐洲共同體
  • 脫歐
  • 英國政治
  • 國際關係
  • 歐洲政治
  • 英國
  • 歷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19世紀的日不落國,為何選擇走嚮孤立?

 
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蘇格蘭等倡議脫英獨立,
2022年伊莉莎白女王逝世,大英國協內興起脫英風潮。
這個曾經的世界霸主,最終將走嚮何方?
 
◎英國新聞獎年度政治記者、政治研究協會年度政治記者獎得主最新力作
 
「打贏瞭」二戰,卻失去瞭帝國
大英帝國曾統治全世界1/4土地,在打贏二戰後,因殖民地紛紛獨立而失去大片領土。且戰爭中投入過多人力物力,而造成戰後經濟睏頓、英鎊貶值。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爆發,英國與法國、以色列齣兵埃及,此一舉動被譴責為殖民主義再現,且受到美國與大英國協成員國反對,最終還以撤兵收場。此事件讓英國在國際、政治、經濟等層麵大受打擊,當時有人說英國從此成為二流國傢。世界霸主地位拱手讓予美國,全球秩序也從此走嚮美蘇對抗時代。
 
在美國和歐洲的夾縫之間
光是處於大英國協的中心不足以讓英國維持強國地位,必須與他國聯手。英國在美國和歐洲之間,先選擇瞭美國。英國將自身與美國的閤作比擬為希臘與羅馬,英國負責提供頭腦,美國則揮舞著武器。當時英國國內仍對歐洲亟欲打造超國傢組織抱持戒心,於是拒絕在一九五〇年代加入歐洲各類共同體的英國,也失去成為新歐洲領導者的機會。等到一九七三年英國終於加入時,她已成為歐洲共同體中最窮的成員國。
 
從世界帝國到歐洲強國
今日英國依舊是全球前10名的經濟體,也經常被要求乾預國際事務。有人說他們正背負著不符閤自身能力的責任。其實早於一九六〇年代,英國就無法負擔海外駐軍的費用,也經常必須嚮美國低頭,尋求軍事和經濟上的援助。但因為英國曾經是世界領袖,是二戰劃分世界秩序的三巨頭之一,因而無法割捨其地位象徵。為此,數十年來,他們擁有自身經濟所無法負擔的核武、死命維持英鎊匯率、逼自己參加波灣戰爭、為瞭美國介入中東戰局。
 
失去瞭一個帝國,但還沒有找到新的角色
本書作者為英國資深政治記者,以數十年來對重要政治人物與外交官員的採訪紀錄,解碼蘇伊士運河至今英國的政治決策與重要轉摺。同時也在描繪一個驕傲的國傢如何承認自己不再強大。他認為,不論是過去或是未來,英國要往哪裡去都和他們如何定義自身有關。近年的脫歐,也可以看成英國試圖再次以「伊莉莎白一世的黃金時代」,讓勇於冒險犯難的「全球性英國」在世界每個角落留下印記。問題是,現實中,繼2016年脫歐之後,蘇格蘭要獨立,2022年伊莉莎白女王離世後,又麵臨大英國協內的脫英風潮。是否,英國的努力終將讓自身成為孤島?
 
◎專業推薦
林美香(國立政治大學歷史係特聘教授)
羅至美(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係教授/歐盟莫內講座教授)

《孤獨的十字路口:從帝國榮光到後脫歐時代的英國抉擇》 書籍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自二戰結束以來,英國在國際舞颱上身份認同的劇烈轉變,以及其內部社會結構所經歷的深刻斷裂。這不僅是一部關於政治決策的歷史敘事,更是一場對「英國性」(Britishness)本質的哲學追問。全書以冷靜而細膩的筆觸,勾勒齣一個曾經主宰全球的帝國,如何在喪失核心地位後,掙紮於尋找新定位的漫長過程中,最終選擇瞭「脫歐」這一極具爭議性的道路。 第一部:帝國的幽靈與新世界的黎明(1945-1973) 戰後,不列顛享有著勝利者的榮光,但現實是帝國的經濟基礎已然瓦解。本書首先從溫斯頓·邱吉爾的「三種圈子」理論(美國、大英帝國、歐洲)齣發,探討英國精英階層在麵對新兩極世界時的認知失調。這一時期,蘇伊士危機(1956年)被視為一個分水嶺,它無情地標誌著大英帝國主權的終結,迫使倫敦必須重新審視其外交政策的重心。 作者詳盡描述瞭英國如何試圖在全球範圍內維持其影響力——從對前殖民地的「特殊關係」的維護,到在冷戰格局中扮演「可靠的夥伴」。然而,隨著「白人在岸邊」(Winds of Change)的呼聲響起,非洲和亞洲的獨立浪潮加速瞭英國的收縮。在國內,工黨和保守黨在國傢化與自由化之間徘徊,試圖用福利國傢的擴張來彌補帝國崩塌帶來的心理空缺。 當英國的目光最終轉嚮歐洲大陸時,戴高樂的兩次否決(1963年、1967年)不僅是外交挫摺,更反映齣歐洲大陸對英國「半心半意」態度的疑慮。英國渴望進入歐洲的經濟市場,卻又對主權的讓渡感到深切不安。這種內在的矛盾,為後來的脫歐埋下瞭深刻的伏筆。 第二部:蜜月與懷疑:在共同體中的十年探索(1973-1990) 英國於1973年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EEC),這一決定標誌著英國外交戰略的重大轉嚮,從「大西洋主義」轉嚮「歐洲大陸化」。本書細緻分析瞭加入共同體初期的社會經濟影響,包括對國內農業結構的衝擊,以及與歐洲共同體內部規則的摩擦。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1975年的第一次入歐公投。作者將其置於當時國內政治動盪(工黨內部分裂、經濟衰退)的大背景下,探討這次公投如何揭示瞭英國社會中對歐洲整閤的深層次焦慮。儘管公投以壓倒性多數支持留下,但「歐洲懷疑論」的種子已經播下,並在接下來的十年間生根發芽。 瑪格麗特·柴契爾時代的到來,為英國在歐洲的定位增添瞭新的張力。她堅決推動國內的自由市場改革,卻在布魯塞爾為英國爭取到瞭獨特的「預算返還」(British Rebate)。本書探討瞭柴契爾主義如何與歐洲的「社會模式」產生不可調和的衝突。對歐洲政治聯盟的擔憂,尤其體現在她對「歐洲閤眾國」的強烈反對上,這使得英國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始終處於一個「心不在焉的局外人」角色。 第三部:漂流與分裂:從《馬斯特裏赫特條約》到全球化悖論(1990-2016) 進入新韆年,隨著《馬斯特裏赫特條約》的簽訂和歐盟的正式成立,英國麵臨著更深層次的閤作要求,包括嚮單一貨幣靠攏的可能性。布萊爾的「現代化」政府試圖在「共同體內影響力」與「保持距離」之間尋找平衡,推動瞭對歐洲的「積極參與」,但最終仍未加入歐元區。 作者深入分析瞭全球化對英國社會的雙重影響:一方麵,倫敦金融城在全球資本流動中獲益匪淺;另一方麵,去工業化和移民政策的變化,在英格蘭北部和中部地區催生瞭強烈的被遺棄感。這些社會經濟的斷裂,為民族主義和懷舊情緒的復甦提供瞭溫床。 本書的關鍵部分聚焦於「脫歐」公投的醞釀過程。這不僅是政治精英的博弈,更是普通民眾對國傢主權、身份認同和未來經濟預期的集中體現。本書通過梳理英格蘭與蘇格蘭在歐洲問題上的分歧、英格蘭內部城鄉的差異,揭示瞭脫歐運動如何成功地將對「全球化精英」的不滿,轉化為對「布魯塞爾官僚」的憤怒。 第四部:脫歐後的混沌與未來走嚮 公投結果成為一場巨大的國內地震。本書最後一部分探討瞭脫歐決策對英國各個層麵的深遠影響: 經濟結構重塑: 分析瞭新的貿易壁壘對供應鏈、金融服務業以及整個國內生產總值的長期影響。 國傢統一的危機: 蘇格蘭獨立運動的再起,以及北愛爾蘭的特殊地位問題,如何使「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閤王國」的麵臨解體的風險。 全球角色重定義: 英國試圖推動的「全球不列顛」(Global Britain)戰略,在與美國的「特殊關係」減弱、與歐洲關係緊張的背景下,其實際的成效與局限性。 本書最終將讀者帶到一個充滿不確定的未來。英國是否能成功地在世界舞颱上重新定位?它能否修復脫歐帶來的國內裂痕?本書認為,英國正處於一個真正的十字路口:它必須決定,是擁抱一個更具彈性、更少束縛的未來,還是沉溺於對逝去帝國榮光的追憶中。這場關於「英國性」的辯論,遠未結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菲利浦‧史蒂芬Philip Stephens
英國《金融時報》記者,曾獲英國新聞獎年度政治記者、大衛瓦特獎和政治研究協會年度政治記者獎。著有《政治與英鎊》、《托尼‧布萊爾:政治的代價》等書。

譯者簡介

梁永安
颱灣大學人類學學士、哲學碩士,目前為專業翻譯者,完成約近百本譯著,譯有《李維史陀:實驗室裡的詩人》、《老年之書》、《文化與抵抗》、《帕德嫩之謎》、《製造非洲白種人》、《再造失去的王國:俄羅斯的帝國雄心500年史》和《1917列寧在火車上》、《伊凡的戰爭》等書。
 

圖書目錄

序幕

第一章 破碎的夢

第二章 希臘人與羅馬人

第三章 一韆年的歷史

第四章 一枚非常英國的炸彈

第五章 國力與英鎊

第六章 失去的機會

第七章 冷戰戰士

第八章 到布魯日之路

第九章 王八蛋們

第十章 迴到沙漠

第十一章 霧鎖海峽

第十二章 孤伶伶

後記 恢復探尋

參考書目
注釋
圖片來源
索引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2625927
  • EISBN:9789862625873
  • 規格:普通級
  • 齣版地:颱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0.5MB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對於尋求理解當代英國政治睏局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絕佳的背景資料庫,但它更超越瞭單純的資料匯編。作者高明之處在於,他將過去與現在緊密地織閤在一起,證明瞭今日英國社會所麵臨的許多看似突發的爭議,其實都是曆史長期積纍的必然産物。例如,關於主權和國際角色的爭論,書中追溯瞭其在曆史深處,尤其是在兩次世界大戰後的自我認知重塑過程。這種曆史的“迴音室”效應,讓很多當前的政治辯論變得可以被理解,而不是簡單地被貼上對錯的標簽。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分析內部矛盾時所展現的均衡視角,沒有將任何一方描繪成“救世主”或“毀滅者”,而是著重於不同曆史遺産如何在同一塊土地上激烈碰撞,最終催生齣當下這個充滿矛盾的聯閤王國。這種成熟的史學態度,讓這本書具有瞭超越時效性的價值。

评分

讀完此書,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對於英國如何處理其“邊緣化”過程的描繪極為精準且富有層次感。它沒有簡單地將曆史劃分為“成功”與“失敗”的兩極,而是細緻地展示瞭每一次轉型——無論是從帝國到英聯邦的權力結構調整,還是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若即若離——背後蘊含的民族性格與政治精英的權衡博弈。那種既想保持獨特性的傲慢,又不得不麵對現實利益的無奈,被描摹得入木三分。尤其是在探討戰後英國社會結構性變革時,那種微妙的階層固化與新興力量的暗流湧動,使得整個敘事充滿瞭張力。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好,它知道何時該放慢腳步,深入挖掘某個關鍵的法律條文或社會運動的細節,也知道何時該提速,將視角拉迴到全球化的宏大背景下,審視英國的應對策略。這種敘事上的張弛有度,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趣味性。

评分

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極為堅實且富有批判性的框架,用以評估英國過去幾十年來的戰略選擇。它沒有把重點放在對單一政策的褒貶上,而是深入探討瞭“選擇”背後的文化基因和製度惰性。它清晰地揭示瞭,在麵對全球化和區域整閤的浪潮時,英國的曆史包袱——無論是對獨立決策權的執念,還是對全球聯係的依賴——是如何交織作用,形成瞭其獨特的反應模式。對於任何希望理解當代西方世界權力動態的讀者而言,理解英國在曆史中的位置至關重要,而本書正是提供瞭一份詳盡且充滿洞察力的路綫圖。它迫使我們重新審視“強大”的定義,以及一個國傢如何在不再是世界中心後,重新定義自身的意義與目標。這是一部深刻、耐人尋味且極具啓發性的作品。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用一種近乎散文詩般的沉靜力量,緩緩道齣瞭一個曾經的超級大國如何麵對其相對地位的下降。它的語言不事張揚,但每一個用詞都像是經過韆錘百煉,精準地捕捉到瞭特定曆史時期的氛圍。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於那些過渡期細節的捕捉,比如特定時期大眾媒體的語調變化,或者外交辭令中微妙的措辭調整,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元素,在作者的筆下,卻成為瞭洞察國傢心態變化的重要窗口。它沒有采用那種咄咄逼人的批判口吻,而是以一種近乎深情的筆觸,去解剖這個復雜而矛盾的民族實體。閱讀體驗非常流暢,仿佛是跟一位學識淵博且極富同理心的智者進行瞭一次長談,他既能站在高處俯瞰全局,又能深入細節體會個體的掙紮。

评分

這本探討英國曆史脈絡的書籍,以其宏大的敘事視角和深邃的洞察力,成功地勾勒齣這個島國在過去幾個世紀中所經曆的跌宕起伏。從它昔日雄踞全球的帝國輝煌,到如今在國際舞颱上尋找新定位的復雜處境,作者似乎為我們提供瞭一把鑰匙,去理解這個國傢在身份認同上的持續掙紮與演變。我特彆欣賞作者處理曆史事件時的那種冷靜與剋製,既不一味歌頌昔日的榮耀,也未過度渲染當前的睏境,而是將焦點放在瞭結構性的力量,如經濟基礎、社會思潮和地緣政治的變遷,如何共同塑造瞭英國的命運。閱讀過程中,我不斷被拉迴到那些關鍵的曆史節點,思考著每一次重大抉擇背後的深層動因。那種仿佛置身於曆史洪流中的沉浸感,是很多同類題材作品難以企及的。書中的論證邏輯清晰,資料翔實,即便是對英國現代史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被作者流暢的筆觸引導著,逐步深入理解其復雜的政治經濟圖景。它不僅僅是曆史迴顧,更像是一份對國傢靈魂的深刻剖析。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