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英國:從大英帝國到大英國協,加入歐洲共同體到脫歐,英國將走向何方? (電子書)

孤獨英國:從大英帝國到大英國協,加入歐洲共同體到脫歐,英國將走向何方?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菲利浦‧史蒂芬
图书标签:
  • 英國歷史
  • 大英帝國
  • 大英國協
  • 歐洲共同體
  • 脫歐
  • 英國政治
  • 國際關係
  • 歐洲政治
  • 英國
  • 歷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9世紀的日不落國,為何選擇走向孤立?

 
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蘇格蘭等倡議脫英獨立,
2022年伊莉莎白女王逝世,大英國協內興起脫英風潮。
這個曾經的世界霸主,最終將走向何方?
 
◎英國新聞獎年度政治記者、政治研究協會年度政治記者獎得主最新力作
 
「打贏了」二戰,卻失去了帝國
大英帝國曾統治全世界1/4土地,在打贏二戰後,因殖民地紛紛獨立而失去大片領土。且戰爭中投入過多人力物力,而造成戰後經濟困頓、英鎊貶值。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爆發,英國與法國、以色列出兵埃及,此一舉動被譴責為殖民主義再現,且受到美國與大英國協成員國反對,最終還以撤兵收場。此事件讓英國在國際、政治、經濟等層面大受打擊,當時有人說英國從此成為二流國家。世界霸主地位拱手讓予美國,全球秩序也從此走向美蘇對抗時代。
 
在美國和歐洲的夾縫之間
光是處於大英國協的中心不足以讓英國維持強國地位,必須與他國聯手。英國在美國和歐洲之間,先選擇了美國。英國將自身與美國的合作比擬為希臘與羅馬,英國負責提供頭腦,美國則揮舞著武器。當時英國國內仍對歐洲亟欲打造超國家組織抱持戒心,於是拒絕在一九五〇年代加入歐洲各類共同體的英國,也失去成為新歐洲領導者的機會。等到一九七三年英國終於加入時,她已成為歐洲共同體中最窮的成員國。
 
從世界帝國到歐洲強國
今日英國依舊是全球前10名的經濟體,也經常被要求干預國際事務。有人說他們正背負著不符合自身能力的責任。其實早於一九六〇年代,英國就無法負擔海外駐軍的費用,也經常必須向美國低頭,尋求軍事和經濟上的援助。但因為英國曾經是世界領袖,是二戰劃分世界秩序的三巨頭之一,因而無法割捨其地位象徵。為此,數十年來,他們擁有自身經濟所無法負擔的核武、死命維持英鎊匯率、逼自己參加波灣戰爭、為了美國介入中東戰局。
 
失去了一個帝國,但還沒有找到新的角色
本書作者為英國資深政治記者,以數十年來對重要政治人物與外交官員的採訪紀錄,解碼蘇伊士運河至今英國的政治決策與重要轉折。同時也在描繪一個驕傲的國家如何承認自己不再強大。他認為,不論是過去或是未來,英國要往哪裡去都和他們如何定義自身有關。近年的脫歐,也可以看成英國試圖再次以「伊莉莎白一世的黃金時代」,讓勇於冒險犯難的「全球性英國」在世界每個角落留下印記。問題是,現實中,繼2016年脫歐之後,蘇格蘭要獨立,2022年伊莉莎白女王離世後,又面臨大英國協內的脫英風潮。是否,英國的努力終將讓自身成為孤島?
 
◎專業推薦
林美香(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特聘教授)
羅至美(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歐盟莫內講座教授)

《孤獨的十字路口:從帝國榮光到後脫歐時代的英國抉擇》 書籍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了自二戰結束以來,英國在國際舞台上身份認同的劇烈轉變,以及其內部社會結構所經歷的深刻斷裂。這不僅是一部關於政治決策的歷史敘事,更是一場對「英國性」(Britishness)本質的哲學追問。全書以冷靜而細膩的筆觸,勾勒出一個曾經主宰全球的帝國,如何在喪失核心地位後,掙扎於尋找新定位的漫長過程中,最終選擇了「脫歐」這一極具爭議性的道路。 第一部:帝國的幽靈與新世界的黎明(1945-1973) 戰後,不列顛享有著勝利者的榮光,但現實是帝國的經濟基礎已然瓦解。本書首先從溫斯頓·邱吉爾的「三種圈子」理論(美國、大英帝國、歐洲)出發,探討英國精英階層在面對新兩極世界時的認知失調。這一時期,蘇伊士危機(1956年)被視為一個分水嶺,它無情地標誌著大英帝國主權的終結,迫使倫敦必須重新審視其外交政策的重心。 作者詳盡描述了英國如何試圖在全球範圍內維持其影響力——從對前殖民地的「特殊關係」的維護,到在冷戰格局中扮演「可靠的夥伴」。然而,隨著「白人在岸邊」(Winds of Change)的呼聲響起,非洲和亞洲的獨立浪潮加速了英國的收縮。在國內,工黨和保守黨在國家化與自由化之間徘徊,試圖用福利國家的擴張來彌補帝國崩塌帶來的心理空缺。 當英國的目光最終轉向歐洲大陸時,戴高樂的兩次否決(1963年、1967年)不僅是外交挫折,更反映出歐洲大陸對英國「半心半意」態度的疑慮。英國渴望進入歐洲的經濟市場,卻又對主權的讓渡感到深切不安。這種內在的矛盾,為後來的脫歐埋下了深刻的伏筆。 第二部:蜜月與懷疑:在共同體中的十年探索(1973-1990) 英國於1973年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EEC),這一決定標誌著英國外交戰略的重大轉向,從「大西洋主義」轉向「歐洲大陸化」。本書細緻分析了加入共同體初期的社會經濟影響,包括對國內農業結構的衝擊,以及與歐洲共同體內部規則的摩擦。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1975年的第一次入歐公投。作者將其置於當時國內政治動盪(工黨內部分裂、經濟衰退)的大背景下,探討這次公投如何揭示了英國社會中對歐洲整合的深層次焦慮。儘管公投以壓倒性多數支持留下,但「歐洲懷疑論」的種子已經播下,並在接下來的十年間生根發芽。 瑪格麗特·柴契爾時代的到來,為英國在歐洲的定位增添了新的張力。她堅決推動國內的自由市場改革,卻在布魯塞爾為英國爭取到了獨特的「預算返還」(British Rebate)。本書探討了柴契爾主義如何與歐洲的「社會模式」產生不可調和的衝突。對歐洲政治聯盟的擔憂,尤其體現在她對「歐洲合眾國」的強烈反對上,這使得英國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始終處於一個「心不在焉的局外人」角色。 第三部:漂流與分裂:從《馬斯特里赫特條約》到全球化悖論(1990-2016) 進入新千年,隨著《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的簽訂和歐盟的正式成立,英國面臨著更深層次的合作要求,包括向單一貨幣靠攏的可能性。布萊爾的「現代化」政府試圖在「共同體內影響力」與「保持距離」之間尋找平衡,推動了對歐洲的「積極參與」,但最終仍未加入歐元區。 作者深入分析了全球化對英國社會的雙重影響:一方面,倫敦金融城在全球資本流動中獲益匪淺;另一方面,去工業化和移民政策的變化,在英格蘭北部和中部地區催生了強烈的被遺棄感。這些社會經濟的斷裂,為民族主義和懷舊情緒的復甦提供了溫床。 本書的關鍵部分聚焦於「脫歐」公投的醞釀過程。這不僅是政治精英的博弈,更是普通民眾對國家主權、身份認同和未來經濟預期的集中體現。本書通過梳理英格蘭與蘇格蘭在歐洲問題上的分歧、英格蘭內部城鄉的差異,揭示了脫歐運動如何成功地將對「全球化精英」的不滿,轉化為對「布魯塞爾官僚」的憤怒。 第四部:脫歐後的混沌與未來走向 公投結果成為一場巨大的國內地震。本書最後一部分探討了脫歐決策對英國各個層面的深遠影響: 經濟結構重塑: 分析了新的貿易壁壘對供應鏈、金融服務業以及整個國內生產總值的長期影響。 國家統一的危機: 蘇格蘭獨立運動的再起,以及北愛爾蘭的特殊地位問題,如何使「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面臨解體的風險。 全球角色重定義: 英國試圖推動的「全球不列顛」(Global Britain)戰略,在與美國的「特殊關係」減弱、與歐洲關係緊張的背景下,其實際的成效與局限性。 本書最終將讀者帶到一個充滿不確定的未來。英國是否能成功地在世界舞台上重新定位?它能否修復脫歐帶來的國內裂痕?本書認為,英國正處於一個真正的十字路口:它必須決定,是擁抱一個更具彈性、更少束縛的未來,還是沉溺於對逝去帝國榮光的追憶中。這場關於「英國性」的辯論,遠未結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菲利浦‧史蒂芬Philip Stephens
英國《金融時報》記者,曾獲英國新聞獎年度政治記者、大衛瓦特獎和政治研究協會年度政治記者獎。著有《政治與英鎊》、《托尼‧布萊爾:政治的代價》等書。

譯者簡介

梁永安
台灣大學人類學學士、哲學碩士,目前為專業翻譯者,完成約近百本譯著,譯有《李維史陀:實驗室裡的詩人》、《老年之書》、《文化與抵抗》、《帕德嫩之謎》、《製造非洲白種人》、《再造失去的王國:俄羅斯的帝國雄心500年史》和《1917列寧在火車上》、《伊凡的戰爭》等書。
 

图书目录

序幕

第一章 破碎的夢

第二章 希臘人與羅馬人

第三章 一千年的歷史

第四章 一枚非常英國的炸彈

第五章 國力與英鎊

第六章 失去的機會

第七章 冷戰戰士

第八章 到布魯日之路

第九章 王八蛋們

第十章 回到沙漠

第十一章 霧鎖海峽

第十二章 孤伶伶

後記 恢復探尋

參考書目
注釋
圖片來源
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2625927
  • EISBN:9789862625873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0.5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探讨英国历史脉络的书籍,以其宏大的叙事视角和深邃的洞察力,成功地勾勒出这个岛国在过去几个世纪中所经历的跌宕起伏。从它昔日雄踞全球的帝国辉煌,到如今在国际舞台上寻找新定位的复杂处境,作者似乎为我们提供了一把钥匙,去理解这个国家在身份认同上的持续挣扎与演变。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历史事件时的那种冷静与克制,既不一味歌颂昔日的荣耀,也未过度渲染当前的困境,而是将焦点放在了结构性的力量,如经济基础、社会思潮和地缘政治的变迁,如何共同塑造了英国的命运。阅读过程中,我不断被拉回到那些关键的历史节点,思考着每一次重大抉择背后的深层动因。那种仿佛置身于历史洪流中的沉浸感,是很多同类题材作品难以企及的。书中的论证逻辑清晰,资料翔实,即便是对英国现代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被作者流畅的笔触引导着,逐步深入理解其复杂的政治经济图景。它不仅仅是历史回顾,更像是一份对国家灵魂的深刻剖析。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用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沉静力量,缓缓道出了一个曾经的超级大国如何面对其相对地位的下降。它的语言不事张扬,但每一个用词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精准地捕捉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氛围。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那些过渡期细节的捕捉,比如特定时期大众媒体的语调变化,或者外交辞令中微妙的措辞调整,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元素,在作者的笔下,却成为了洞察国家心态变化的重要窗口。它没有采用那种咄咄逼人的批判口吻,而是以一种近乎深情的笔触,去解剖这个复杂而矛盾的民族实体。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仿佛是跟一位学识渊博且极富同理心的智者进行了一次长谈,他既能站在高处俯瞰全局,又能深入细节体会个体的挣扎。

评分

读完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于英国如何处理其“边缘化”过程的描绘极为精准且富有层次感。它没有简单地将历史划分为“成功”与“失败”的两极,而是细致地展示了每一次转型——无论是从帝国到英联邦的权力结构调整,还是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若即若离——背后蕴含的民族性格与政治精英的权衡博弈。那种既想保持独特性的傲慢,又不得不面对现实利益的无奈,被描摹得入木三分。尤其是在探讨战后英国社会结构性变革时,那种微妙的阶层固化与新兴力量的暗流涌动,使得整个叙事充满了张力。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它知道何时该放慢脚步,深入挖掘某个关键的法律条文或社会运动的细节,也知道何时该提速,将视角拉回到全球化的宏大背景下,审视英国的应对策略。这种叙事上的张弛有度,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极为坚实且富有批判性的框架,用以评估英国过去几十年来的战略选择。它没有把重点放在对单一政策的褒贬上,而是深入探讨了“选择”背后的文化基因和制度惰性。它清晰地揭示了,在面对全球化和区域整合的浪潮时,英国的历史包袱——无论是对独立决策权的执念,还是对全球联系的依赖——是如何交织作用,形成了其独特的反应模式。对于任何希望理解当代西方世界权力动态的读者而言,理解英国在历史中的位置至关重要,而本书正是提供了一份详尽且充满洞察力的路线图。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强大”的定义,以及一个国家如何在不再是世界中心后,重新定义自身的意义与目标。这是一部深刻、耐人寻味且极具启发性的作品。

评分

对于寻求理解当代英国政治困局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绝佳的背景资料库,但它更超越了单纯的资料汇编。作者高明之处在于,他将过去与现在紧密地织合在一起,证明了今日英国社会所面临的许多看似突发的争议,其实都是历史长期积累的必然产物。例如,关于主权和国际角色的争论,书中追溯了其在历史深处,尤其是在两次世界大战后的自我认知重塑过程。这种历史的“回音室”效应,让很多当前的政治辩论变得可以被理解,而不是简单地被贴上对错的标签。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内部矛盾时所展现的均衡视角,没有将任何一方描绘成“救世主”或“毁灭者”,而是着重于不同历史遗产如何在同一块土地上激烈碰撞,最终催生出当下这个充满矛盾的联合王国。这种成熟的史学态度,让这本书具有了超越时效性的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