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印象 (電子書)

池上印象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蔣勳(文字‧畫作)
图书标签:
  • 池上彰
  • 科学
  • 科普
  • 电子书
  • 文化
  • 思考
  • 社会
  • 观察
  • 日本
  • 现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帶著季節所有的芬芳,日光、雨露、土地、雲和風,都在畫裡
 
  ★ 蔣勳池上駐村油畫創作全收錄,縱谷之美盡收眼底
  ★ 精美印製,限量發行,具收藏價值的油畫藝術之作
 
  我要畫池上了,好像心裡忽然有一種篤定
 
  每當日頭翻過海岸山脈,天光大亮時,他就走進布置簡約的畫室,站在畫布前,想大波池沒有日光時的寧靜,想水渠裡錚錚淙淙的水聲,想春天苦楝散發的香氣,想相連至天邊的搖曳稻浪;雲水天影、錚淙流水、土地芬芳……蔣勳用顏料一點一滴地累積池上記憶,縱谷之美,在畫布上留下永恆。
 
  「我好像只想畫一張畫,畫裡重疊著縱谷不同季節的景象,春夏秋冬,空白的畫布一次一次改換,彷彿想留住時間和歲月。」—蔣勳
《尘封的日记:一座边陲小城的百年变迁》 作者: 赵清源 出版社: 鸿雁文化 装帧: 精装 / 典藏版 页数: 680页(含大量历史图片及手绘地图) --- 【内容简介】 《尘封的日记:一座边陲小城的百年变迁》并非一部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一部扎根于泥土、渗透着人情冷暖的微观史诗。本书以二十世纪初至当代,虚构的“青石镇”为核心载体,通过对一批民间遗存的日记、信件、口述回忆以及地方志的细致爬梳与交叉印证,勾勒出一个被时代洪流裹挟、却又顽强生长的中国内陆边陲小镇的百年侧影。 第一部:烽火与乡愁(1900-1949) 故事伊始,青石镇只是清代遗留下来的一个偏僻驿站,依靠着盐道和几条河流维持着脆弱的平衡。本书的叙述线索,主要围绕着当地望族“沈家”和新兴的“张记商行”的兴衰展开。我们通过沈家少爷沈亦安的日记,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传统与现代选择之间的挣扎。沈亦安留学归国后,试图以新式教育改造古老的镇子,却屡屡碰壁于地方保守势力的掣肘。 这一部分,笔触沉重而细腻。它细致描绘了军阀混战时期,地方绅士如何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以保全镇子的基本秩序。我们读到物资匮乏的冬季,人们如何共同抵御饥荒;目睹了简陋的学校如何冒着战火坚持开课;也感受到了在动荡中,人们对于“安稳”二字近乎虔诚的渴望。其中穿插了对当地独有民俗——“竹筏渡江节”的描绘,这种古老的仪式在战火中一度中断,成为人们心中对逝去宁静的隐喻。作者通过对具体人物的命运刻画,展现了底层民众在宏大历史叙事下的渺小与坚韧。 第二部:改造与阵痛(1949-1978) 新时代的到来,为青石镇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部分集中展现了集体化运动对传统社会结构的冲击。本书并未采取简单的二元对立叙事,而是力求还原复杂性。通过一位老邮差的追忆录,我们看到了新政策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劳动方式乃至家庭结构。 建设新时代的公路、修建水库、成立公社的历程,在书中被具象化为一个个具体的劳动场景和集体决策过程。其中,对“大跃进”时期粮食征收与地方粮食储备的记载尤为详实,作者引用了多份会议记录的碎片,展现了地方官员在执行上级政策与面对地方现实之间的艰难权衡。 “文革”时期,青石镇的文化景观遭受了破坏,但人性的光辉与幽暗也在此阶段暴露无遗。本书收录了一位老教师冒生命危险保护古籍的片段,这种对文化传承的执着,构成了那个特殊年代里难得的光亮。 第三部:开放与回归(1978至今) 改革开放的浪潮首先以一句“允许个体经营”的标语形式,冲进了青石镇的沉寂。这一部分着重描写了市场经济对小镇传统产业——以手工艺品和地方特产为主的冲击与机遇。 张记商行的后人张伟,放弃了城市里的稳定工作,回乡承包了镇上废弃的古窑,重新烧制传统青石花砖的故事,是这一阶段的缩影。作者详细记录了张伟在引进现代管理理念与坚守传统工艺之间的拉扯。同时,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青石镇的自然环境和传统风貌也面临着旅游开发的挑战。书中探讨了“保护性开发”的艰难路径,以及年轻一代如何看待和选择自己的故乡。 通过对近三十年间镇政府工作报告和招商引资记录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青石镇是如何从一个纯粹的农业与手工业小镇,逐步融入到更广阔的经济网络之中。 本书的特色与价值: 《尘封的日记》的价值在于其“微观性”与“多重视角”。作者赵清源,一位深耕历史地理学的学者,以其扎实的田野调查功底,将冰冷的历史档案转化为有血有肉的故事。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口述访谈记录、未公开的老照片、镇政府的批示复印件、甚至包括当时的粮票票样和学费收据。 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近百年社会变迁的独特切口:当宏大的历史叙事在时代转折中不断被修正时,一个边陲小镇上普通人的爱、恐惧、希望与失落,构成了我们理解“历史”最为坚实的基础。本书是对一个特定地理空间内生命力的赞歌,也是对那些被主流史书所遗忘的,默默坚持生活的人们的深情回望。 适合读者: 历史爱好者、社会学研究者、关注地方文化与地域变迁的读者,以及所有对“故乡”有着深厚情结的人士。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蔣勳

  福建長樂人,一九四七年生於西安,成長於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一九七二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東海大學美術系主任、《聯合文學》社長。

  多年來以文、以畫闡釋生活之美與生命之好。寫作小說、散文、詩、藝術史,以及美學論述作品等,深入淺出引領人們進入美的殿堂,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著有散文《池上日記》《捨得,捨不得─帶著金剛經旅行》《肉身供養》《此生─肉身覺醒》《此時眾生》《微塵眾》《少年台灣》等;藝術論述《新編美的曙光》《美的沉思》《天地有大美》《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卷》等;詩作《少年中國》《母親》《多情應笑我》《祝福》《眼前即是如畫的江山》等;小說《新傳說》《情不自禁》《寫給Ly’s M》;有聲書《孤獨六講有聲書》;畫冊《池上印象》等。
 
  蔣勳Facebook:www.facebook.com/chiangxun1947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257985
  • EISBN:978986925798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7.8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蔣勳‧池上‧台灣好
◎柯文昌(台灣好基金會董事長)
 
  我是在屏東潮州成長的「庄腳囝仔」。年輕時,我在美商公司做事,因為工作的需要,跑遍全世界。不管在哪個城市,晚上睡覺時,眼睛一閉,首先浮上眼前的經常是綠油油的水稻田,和一張張台灣庄腳人質樸、樂天、認命的臉孔。中年以後,我開始有了很難跟在都會成長的家人說明白的鄉愁。

  二○○八年,長年禮佛修行,經常提醒我要布施的母親在高齡九十三歲時於午睡中往生。我想起母親要我「利益眾生」的期待,體認到時間的無情,對台灣的掛念和關心不能再空談,第二年的春分我邀了蔣勳、殷允芃和徐璐等好友,成立「台灣好基金會」。我們一致認為要台灣好,要從鄉鎮做起。東部資源較少,我們決定從台東著手。我們創辦鐵花村,讓原住民青年可以在故鄉高歌。莫拉克颱風後,「台灣好」全力投入嘉蘭村的復建。後來我們也在苗栗倡導小學生種菜,吃有機午餐的「神農計劃」;在我故鄉潮洲的小學推動「潮書院」。但,我們用力最深的是池上。

  一百七十五公頃的美麗稻田,有機耕種的農友讓人感動敬佩,我們希望透過藝文活動為這個稻香的村莊注入人文氣息。七年來,「台灣好」邀請許多藝術家造訪,與鄉民互動。年年舉辦的「池上秋收藝術節」已經成爲許多池上人家廣邀親友歡聚的節慶。二○○九年,陳冠宇在稻田中鋼琴演奏的照片上了《時代》雜誌網站。二〇一三年,我委託林懷民以池上為題材編作《稻禾》。雲門帶著這個舞作巡迴歐美各國;《紐約時報》用半版篇幅刊登舞者在稻浪前起舞的畫面,池上的朋友奔相走告,引以為傲。

  三年前,我提出「池上藝術村」的構想,馬上得到蔣勳熱情的擁抱,並且自願擔任總顧問及首位駐村藝術家。我的好朋友復華投信董事長杜俊雄也毫無保留地支持,承諾以十年的獨家贊助實現這個夢想。這些能量催生了「池上藝術村」。

  我們在池上老街到處走看,蔣勳一眼就挑上了大埔村池上國中一間閒置的老宿舍。他說「這老房子跟我記憶中小時候住的宿舍很像。」池上藝術村的第一棟房子就這麼定下來了。我們只做最小的整修,保留了老宿舍的感覺,也把旁邊另一個房間闢為畫室。蔣勳就在前年十月正式開始駐村生活。

  長期駐村的蔣勳已經成為池上的文化風景。每次到池上找他,和他一起在村裡逛,會不停聽到「蔣老師好!」的問候。鄰居們都很寵他,隨時送來自種的水果和特別的蔬菜。蔣勳天天畫畫,天天寫作。我不時會收到他傳來的簡訊或者照 片,有些是他在池上的所見所聞與心情感受,有些是他隨手拍下的天、地、山、雲、綠苗、稻穗……,全然地放鬆,讓我羨慕。

  我不斷在聯合副刊讀到他的「池上日記」,因此認識了我沒注意到的池上景觀和池上的朋友。我也曾多次到他的畫室,欣賞創作中和已完成的畫作。駐村後,他的畫有了不同的風格和氣勢,在畫中都可以呼吸到池上鮮美的空氣,感受到池上多彩的四時變化;我經常清晨去運動的大坡池,在他畫中也活了起來。蔣勳告訴我,以前很少畫大尺寸的畫,可是在池上寬闊的天地裡,忍不住畫了好幾幅大畫。他說:「我們真正的老師其實就是大自然,不是技術的學習,而是心靈的學習。」

  在大美的池上,蔣勳把心中的感動淋漓暢快地寫出來,畫出來;一本讓人心曠神怡的《池上日記》,二十九幅令人凝神讚嘆的畫作。感謝蔣勳過去一年多為池上創作出如此豐美的作品。愛台灣是要用雙腳一步一步去認識它,用文字一句一句去歌詠它,用畫筆、色彩一筆一筆去描繪它,使得任何人只要一說起我們的家園,都會讚聲:台灣好!

寧靜致遠的風景
◎阮慶岳(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
 

  一九八九年在敦煌藝術中心發表首次個展,相隔七年後的一九九六年,蔣勳推出了第二次個展,並開始他爾後的二十年間,大約以兩年為期的持續創作╱發表週期。整體回顧觀看,蔣勳的畫作一直圍繞著山水、花與人物╱身體,這三個看似互不相干的主題間移走尋思,雖然書法、詩作與對於宗教的企望,也穿梭其間做牽引,但若歸根要細究的話,依舊是落在山水、花與人物╱身體,三者內隱意涵的分合辯證上。

  這三個主題的創作手法與軸線,不管在技法、美學,與其中所透露的藝術觀,確實有其各自分歧的源處,尤其是油畫與水墨的並列同行,分別對映了東西繪畫的兩種主要藝術創作脈絡,也顯現蔣勳創作背景的多元共存特質。

  若是以最近(二○一三年)在「谷公館」畫廊展出的《春分》,以及今年(二○一六年)在台東美術館推出的大型個展《池上日記》系列畫作,來做近期的觀看與比較,依舊可以見到如上述在創作主體與技法脈流上,對於過往自我風格的承續,然而整體的濃郁厚實感加大,在筆法與意旨的輕╱重、濃╱淡之間,益發堅定也分明,顯現出作品的堅實成熟,以及風格揮灑的自信自如。

  在近期的這些作品裡,值得注意的變奏轉變,首先是《春分》裡,最是耀目的四件聯作〈夏至〉、〈白露〉、〈春分〉與〈立秋〉,有著異於往昔的獨特態勢。這四件大小接近、尺寸卻各異的油畫作品,脫離了先前以具象與畫意為主的風格,展現蔣勳過往少見的抽象畫風,尤其其中的〈白露〉與〈春分〉,顯露在油畫裡揉合水墨皴法的意圖,令人期待其後續可能。

  也就是說,將山水畫的皴法及墨色,做為處理量體與畫面分割的美學手法,輕巧也不露跡痕地移轉到油畫中,確實是令人目光一亮的轉折。這兩件介於抽象與具象間的油畫作品,不僅有著些許蔣勳形容他所喜歡的:范寬的挺拔大器、郭熙的婉轉迷霧,與李唐的谿壑肌理,也同時化解了蔣勳過往顯得分歧的繪畫多元個性,將之轉化成合一的嶄新語言可能。

  這樣的試探與前行,在《池上日記》的系列裡,得到更完整的呈現。這批以池上做為現實底蘊的畫作,其中幾幅令人矚目的大尺度作品,立刻展現創作者的氣度與企圖。〈野燒〉與〈雲淡風輕〉可做為其中的代表,畫面裡天地視野遼闊、事物肌理分明,對於其中扮演視覺中心的山脈,尤其有著特別引人的蓄意處理。

  相對於《春分》裡的抽象畫風,《池上日記》系列裡的山脈,相對有著回歸寫實的跡象。然而若是細看,同樣渾活的量塊與筆觸,依舊是埋藏在整體輪廓的寫實山體裡,像是騷動而不安的生命力道,永遠蠢蠢地欲動待發。這樣勁道鮮活的筆觸與量體風格,同樣可以在其他更顯靜態收斂的作品中見到,譬如〈薑花〉與〈荷花〉裡面的妖嬈葉脈,或是地景與林木枝幹的構圖處理上,都有著相同的塊體跡痕,應該已然是蔣勳的一個印記了。

  其他作品則延續著蔣勳整體畫風裡,一貫具有的寧靜祥和的恆久感。相對於天地顯現的有情寬慰,山脈的處理則宛如人間多變,以及因此的必須渾厚沉重,更藉此顯得其他生者(人物、花木與貓)的輕盈飄渺,彷彿生命一如盛開的繁花,皆有著瞬間燦爛的宿命哀悼與感傷。

  這樣對人間依舊回眸的不捨心境,在〈林木深處〉的畫作裡,更是隱隱可見。那個彷彿正要獨自入林的僧人,立在滿布著分歧枝葉的林間,看似方向堅定卻又步履不移,徬徨怔忡之間,尤其引人好奇。

  蔣勳的創作一直持恆堅定,其間的變化隱晦幽微,探討的主軸引人也重要,譬如水墨與油畫的自在合一,生命與美的糾攪辯證,都能逐步見到路徑清明顯現。而貫穿其中的,是一種相當清澄素樸的心境。蔣勳寫說:「所以,走在那洪荒的風景中,可以與江山素面相見,彼此都沒有心機成見。」

  素面相見與寧靜致遠,應當是蔣勳創作的底蘊,也是歸屬他一人的獨特風景與姿容吧!

自序

林木深處-二○一六年台東美術館畫展序
 
  島嶼東部的風景常在心中浮起。

  因為地殼板塊擠壓隆起陡峻的山脈,騷動不安,彷彿鬱怒被激動起來的野獸,向天空嘯叫著。一望無際的大海,波濤洶湧,擊打著堅硬的岩岸礁石,大浪澎轟,這樣狂野肆無忌憚,鋪天蓋地而來。

  有時候覺得,風景其實是一種心事。

  走遍天涯海角,我為什麼總是記得島嶼東岸那樣的海和那樣的山。

  年輕的時候常常一隻背包,遊走於東部海岸。在一個叫做靜浦的地方住下來,只有一條街,一間小客棧(彷彿叫元成旅社)。夏日黃昏坐在門口、面頰脖子塗粉的婦人,穿著薄薄背心,汗濕的棉布貼著黝黑壯碩的胸脯乳房。她搖打著扇子,笑著說:「來坐。」

  滿天星辰,明亮碩大,我看到暗夜裡長雲的流轉,千萬種纏綿,千萬種幻滅。

  附近營房的充員兵赤膊短褲,露著像地殼擠壓一樣隆隆的肉體,跟婦人調情嬉鬧。

  在一個一個黎明,揹起背包,告別一個又一個小鎮,告別婦人和充員兵。他們有時依靠親暱環抱著,像一座山和一片迴旋的海。

  靜浦,或者許多像靜浦的小鎮,都不是我流浪的起點或終點,我畢竟沒有停留,這樣走過島嶼東部的海岸和縱谷,學會在黎明時說:再見!

  二○○九年至二○一○年擔任東華大學中文系駐校藝術家,在花蓮美崙校區住了一年。覺得好奢侈,可以半小時到七星潭看海,半小時進到太魯閣看立霧溪谷的千迴萬轉。

  我時時刻刻在想要去東部了。

  台灣好基金會在池上蹲點,我參加了幾次春耕和秋收活動,看到那樣肆無忌憚自由自在的雲,更確定要到東部去住一段時間了。

  特別要謝謝台灣好基金會柯文昌董事長,如果不是他有魄力承租下一些老宿舍,提供給藝術家到池上駐村,我到東部去的心願還是會推遲吧。

  也謝謝徐璐,開著車帶我從台東找到池上,一家一家看可以居住的地方。最後他們帶我到大埔村的舊教師宿舍,紅色磚牆,黑瓦平房,有很大的院子,我忽然笑了:「這不就是我童年的家嗎?」我想到《金剛經》說的「還至本處」,原來找來找去,最終還是回到最初,回來做真正的自己。

  因為是自己的「家」,沒有任何陌生,二○一四年十月一住進去就開始畫畫了。十月下旬是開始秋收的季節了,我走在田間,看熟透的稻穀,從金黃泛出琥珀的紅光。在畫室裡裁了畫布,大約兩公尺乘一公尺半,在台北很少畫這樣大尺寸的畫。在縱谷平原,每天看廣大的無遮蔽的田野,回到畫室也覺得要挑戰更大的空間。

  從秋收畫到燒田,從燒田看到整片金黃的油菜花,我記憶著色彩裡的繽紛絢爛,記憶著一片一片繁華瞬間轉換的變滅,領悟著色相與空幻的關係—色相成空,空又再生出色相。歲月流轉,星辰流轉,畫裡的色彩一變再變,畫裡的形容一變再變,那一張秋收的畫變成田野裡的紅赭焦黑,不多久又變成油菜花的金黃,然後,立春前後,綠色的秧苗在水田裡翻飛,畫面又轉變了。
第一季稻作,我彷彿只坐在一張畫布前,讓季節的記憶一一疊壓在畫布上。

  我好像只想畫一張畫,畫裡重疊著縱谷不同季節的景象,春夏秋冬,空白的畫布一次一次改換,彷彿想留住時間和歲月。

  一年時間,創作二十九件作品,想起有一天看到「林木深處」,絳紅色衣袍的僧人愈走愈遠,樹林搖曳,林木高處的蟬嘶、鳥鳴,樹影恍惚,樹隙間的日光和月光,沙沙的風聲雨聲,人的喧譁,都被他遠遠留在身後了。

二○一六年三月二十八日春分後八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从一开始那种慢悠悠、带着些许疏离感的笔触,到中期情节逐渐深入、情感张力陡然攀升,再到尾声处那种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的收束,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作者对于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尤其是在面对抉择时的挣扎与彷徨,简直入木三分。我特别喜欢他处理那种微妙的、难以言喻的氛围的技巧,比如清晨雾气弥漫时,主角内心的迷惘感几乎要从纸面上溢出来。它不是那种靠着强烈的戏剧冲突来推动情节的传统故事,而是像一幅层层晕染的水墨画,需要读者静下心来,才能品味出每一笔色彩背后的深意。整个阅读过程就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的、却又无比充实的内心漫步,读完之后,合上书页,世界仿佛都安静了许多,只留下一些久久不能散去的余韵。那种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对时间流逝的无力感,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不得不产生强烈的共鸣,仿佛作者偷窥了自己的某些不为人知的角落。

评分

这部作品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其对“存在”与“虚无”这两个宏大主题的探讨深度。它没有给出任何现成的答案,反而更像是在带领读者进行一场深刻的哲学思辨之旅。主角们在追寻某种意义的过程中,不断地被拉扯回无意义感的泥沼,这种永恒的拉锯战,构成了作品最核心的张力。书中的许多场景,特别是那些关于孤独和疏离感的描写,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关于生命本质的疑问。它不像是一本小说,更像是一部用故事外壳包裹起来的、私人的、极度真诚的哲理自白录。我喜欢作者那种近乎残忍的坦诚,不回避人性的幽暗面,也不粉饰生活的粗粝感。读完后,我花了好几天时间才真正“走”出书中的世界,那种被深刻诘问后的余味,久久不散,让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生活中的优先级和执念。

评分

从结构上看,这部作品的叙事结构是相当大胆且富有实验性的。它似乎并不遵循传统的时间线索,而是采用了碎片化的、如同记忆闪回一般的处理方式,将过去与现在不断地进行碰撞和对话。一开始阅读时,我不得不时刻保持高度的集中力,甚至需要时不时地回溯前文,以确保自己没有遗漏掉任何一个关键的线索点。这种叙事手法带来的挑战性,恰恰也是它最大的魅力所在——它要求读者成为故事的共同建构者,主动去填补那些留白的空白,去解读那些未明言的潜台词。这种互动性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参与感和沉浸感。虽然偶尔会感到一丝迷失方向,但当那些看似无关的片段最终在某个意想不到的转折点上轰然汇合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满足感,是其他线性叙事作品难以给予的。作者对掌控叙事迷宫的能力,令人叹服。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场文字的盛宴,充满了古典的韵味和现代的诗意交织的独特美感。那些长句的运用,看似繁复,实则逻辑严密,每一次转折都带着一种精心编排的音乐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自然景象时的那种近乎于洁癖的精准度,仿佛他不是在描述,而是在精确地复刻那些光影和气味。举个例子,书中对夏日午后知了鸣叫的描写,那种热浪滚滚、万物慵懒的状态,让人仿佛能感受到空气中细微的颤动。然而,这种华丽的辞藻堆砌并没有让人感到晦涩难懂,反而像是一件制作精良的艺术品,每一个细节都闪耀着光芒,值得反复玩味。它挑战了我们对于“简洁”的固有认知,证明了在合适的语境下,繁复的美学同样可以直抵人心,直击灵魂深处最柔软的部分。这是一部需要放慢速度去“品尝”的作品,如果只是囫囵吞枣地快速浏览,那无疑是对作者心血的一种辜负。

评分

作为一部电子书阅读体验,这次的排版和字体选择简直是加分项,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舒适度。特别是书中一些关键转折处的留白设计,电子屏幕上的处理非常到位,既保持了视觉上的呼吸感,又没有打断阅读的连贯性。我特别赞赏编者在引用某些文献或插入手稿片段时的处理——那种模拟的纹理和略微泛黄的色调,即便是以数字形式呈现,依然能传达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成功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时代感。而且,电子阅读的便捷性让我可以随时随地沉浸其中,不用担心携带纸质书的负担。总体来说,这次阅读的载体选择,完美地配合了这部作品需要深度沉浸的特性,让读者能够无干扰地完全进入作者构建的那个复杂而迷人的世界,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跨媒介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