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慌,一天只做三件事就好:褚士瑩的日常慢哲學 (電子書)

別慌,一天只做三件事就好:褚士瑩的日常慢哲學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褚士瑩
图书标签:
  • 时间管理
  • 效率提升
  • 慢生活
  • 哲学
  • 自我提升
  • 生活方式
  • 褚士莹
  • 正念
  • 情绪管理
  • 阅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慢下來,我才能跟自己在一起
  與「快」宣戰的第一步──
  浪費時間在自己身上是一種對生命的犒賞
  
  在別人眼中的「褚士瑩」三個字代表行動力、高效率。
  全職NGO工作以外,還計畫不同的挑戰、旅行、學習,保持運動習慣,不拖稿出版新書。
  「浪費時間」「偷懶」是罪大惡極的標籤,
  他養成「一直想著還沒發生的下一件事」的習慣……
  行動力是成功者的最大讚美,斜槓等於擁有三倍豐盛的人生!
  
  但來到夢想的潛水者天堂,卻因為線上哲學課,
  搞得心思不寧,喜歡做的事變成壓力源,轉化焦慮懲罰自己;
  為了便宜四分之一價格的13個貝果,
  大清早守著電腦搶購,喜歡賺到的感覺卻又莫名得不償失;
  密密麻麻的行事曆,直到搬家三個月後,才發現一箱箱的行李還留在原來的地方……
  突然了解,緊急求快的結果慢慢侵蝕生活,難道以前都活錯了嗎?
 
  「活在未來」真的幸福嗎?他問自己,你到底急什麼?
  褚士瑩決定與「快」宣戰──他開始一天只做三件重要的事,不慌不忙。
  第一件重要的事:跟自己在一起
  第二件重要的事:成為一個會呼吸的人
  第三件重要的事:成為一個同伴
 
  未雨綢繆明天的計畫,因此今天的「我」永遠不在場?你因為太過努力,
  所以無法慶祝失敗?每個人都有勇氣刪除過去的「自我人設」嗎?
  改變是困難的,但改變是有可能的。
  不要當人生百貨公司的奧客,抱走你的人生福袋,慢慢拆,慢慢幸福。
 
  人生這杯手沖咖啡,其實沒什麼祕訣。
  只要夠慢,就會美味;只要夠慢,一切都會美味。__褚士瑩
 
本書特色
 
  從展開一場檢視生命中重要事物的反思之旅開始,用「慢下來」提升生活品質,並在每個生活的瞬間,都足夠溫柔地對待自己──
 
  ★在真實哲學諮商案例中,了解我們與他人的連結。
 
  ★每個人生都是百貨公司的福袋,會有喜歡的,也會有不喜歡的東西,但我們都可以享受、體驗每個從福袋中取出的「禮物」。
 
  ★學會為自己的人生定價,做值得付出自己生命的事、定義屬於自己的美好生活,理想有獨特性,但我們都可以藉由褚士瑩的方法,得出屬於自己的結論。
 
慢哲學專文推薦
 
  按部就班,你也是褚士瑩。__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高中同學(附中638班)  張正
 
  只做三件事,其他時候去享受無用的事情吧!__專欄作家/《空中荃運會》主持人  曾荃鈺
悠然自得,慢享生活的智慧:深度探索现代生活的平衡之道 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当代社会,我们如同被卷入高速旋转的陀螺,常常感到身心俱疲,迷失在无休止的待办事项清单中。我们渴望片刻的宁静,却总被“效率至上”的焦虑感驱使着不断向前。这本书,并非提供一套僵硬的“时间管理秘籍”,而是邀请读者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重新审视我们与时间、工作和生活本质的关系。 本书的核心理念在于倡导一种“有意识的减速”,将生活从被动的反应模式,转变为主动的选择模式。它深知,真正的自由并非拥有更多的时间,而是拥有对现有时间的掌控权,以及能够区分“重要”与“紧急”的智慧。 第一部分:解构“忙碌”的迷思——为何我们停不下来? 我们首先要拆解现代人对“忙碌”的执念。本书深入剖析了社会文化如何将“忙碌”等同于“价值”和“成功”。我们习惯于用日程表上的排满程度来衡量自身的社会地位,这无形中制造了一种“被需要”的错觉。 1. 效率陷阱与精力黑洞: 作者探讨了现代工具如何加剧了我们的“多任务处理”幻觉。实际上,频繁的切换任务是对大脑能量的巨大消耗。书中详细描绘了这种持续切换如何导致深度思考能力的退化,以及我们如何陷入一种“看起来很忙,但实际上产出低下”的恶性循环。这不是效率低下的问题,而是我们对“效率”定义的偏差。 2. 外部期望与内在声音的冲突: 我们常常活在他人的时间表上。来自工作、家庭、社交媒体的无形压力,迫使我们不断回应外界的呼唤。本书引导读者辨识这些外部噪音,区分哪些是真正符合个人价值观的责任,哪些仅仅是惯性使然的服从。它鼓励读者建立起健康的“拒绝”边界,将精力保留给真正能滋养内心的事情。 3. 对“无聊”的恐惧: 现代生活将“无聊”视为需要被立即填补的状态。然而,本书提出,正是那些看似“无用”的间隙、留白,才是灵感和自我反思诞生的温床。我们恐惧的不是无聊本身,而是直面自己内心深处未经修饰的真实。 第二部分:慢哲学的基石——构建你的“核心秩序” 真正的慢生活并非意味着放弃目标或逃避责任,而是建立一套适应自己生命节奏的内在秩序。这部分着重于如何在日常实践中落地“有意识的选择”。 1. 精简的力量:从物质到精神的断舍离: 介绍如何通过对物质环境、信息摄入,乃至人际关系的审视,进行一场彻底的“精简”。断舍离不再仅仅是清理储物空间,更是一种筛选标准——任何不能带来明确价值或愉悦感的事物,都应被温柔地请出生活舞台。书中提供了具体的思维框架,帮助读者建立起坚固的“价值过滤系统”。 2. 呼吸与觉察:锚定当下的技术: 慢哲学的基础是对“当下”的完全在场。本书不侧重于复杂的冥想技巧,而是专注于如何在日常的琐碎行为中找到“觉察点”。例如,如何像品尝美食一样去品尝清晨的第一杯水,如何专注于每一次呼吸的进出,以此来训练心神,使其不再轻易被未来或过去的思绪掳走。这是一种无需打坐的、融入生活的正念练习。 3. 节奏的发现与尊重: 每个人的“最佳频率”不同。书中提供了一套自我观察的工具,帮助读者识别自己一天中精力最充沛、专注力最强的时间段(你的“黄金时段”),以及最需要休息和恢复的低谷期。学会尊重这些生理和心理的自然起伏,将最重要的任务安排在最佳时段,而非固执地遵循外部设定的日程表。 第三部分:实践中的智慧——如何在动中求静 理论最终需要回归到生活的实际操作层面。本章提供了应对现代生活挑战的实用策略,重点在于“少即是多”的执行力。 1. 任务的“瘦身”与“聚焦”: 介绍如何将庞大的项目分解成最精简、最不可或缺的步骤。关键在于问自己:“如果今天只能完成一件事,那件事必须是什么?”这种极端的聚焦,反而能带来强大的推进力,避免因选项过多而导致的瘫痪。 2. 创造“意图性暂停”: 在工作日中,安排有明确目的的休息。这不是因为累了才停下来,而是主动决定停下来,以确保接下来的工作质量。这些暂停可以是五分钟的站立伸展、凝视窗外,或是简单地写下当下的一个念头。这些短暂的重启,比拖着疲惫的身躯低效工作一小时更有价值。 3. 拥抱不完美与完成度: 现代人常因追求100分的“完美”而无法交付成果。本书倡导的是“足够好即可”(Good Enough)的哲学。区分哪些任务需要极致的打磨,哪些只需要达到“有效”的标准。将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真正能产生长期价值的活动上,而非在细节上过度投入,徒耗心力。 结语:回归生命的丰盈 这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帮助读者从“被动生存”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成为自己生活的设计师。慢哲学并非一种退缩,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参与——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选择,更深刻地体验每一个瞬间,从而让生命回归其本应有的丰盈与从容。它是一份邀请函,邀请你卸下不必要的重负,重新以好奇和开放的心态,迎接每一天的到来。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褚士瑩
 
  一個從小就喜歡到世界盡頭去旅行的國際NGO工作者,專業訓練來自埃及AUC大學唸新聞,及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
2001年起計畫遍佈世界各地,七大洋五大洲只缺南極洲跟南冰洋,他很愛自己的工作。在緬甸衝突地區的和平工作,讓褚士瑩意識到發展工作的極限,因此從2015年赴英國倫敦瑞士哲學作家艾倫.狄波頓成立的「The School Of Life」(人生學校),後來在法國「Institute of Philosophical Practices」(哲學踐行學院)師事奧斯卡.柏尼菲博士,學習哲學諮商,目標是在緬甸內戰衝突地區成立一個草根哲學機構,鼓勵武裝部隊跟難民營中長大的孩子一起思考「和平為什麼比較好?」,進一步用哲學思考來面對世界上各種戰爭、貧窮、難民、移工、歧視等複雜的問題。
 
  在台灣期間,他串連在地與國際團隊,一起關心兒童與成人的思考教育、訓練NGO領域的專業工作者、客工、新移民、部落、環境、社區營造、小農與永續農業、自閉症成人、失智症家屬的支持。中文出版品包括《野蠻生長》《用12個習慣祝福自己》《看見自己說的話》《我為什麼去法國上哲學課?實踐篇》《我為什麼去法國上哲學課?》《誰說我不夠好?》《企鵝都比你有特色》(大田出版)等五十多本作品。
 
繪者簡介
 
阿力金吉兒 Ali Ginger
 
  自由插畫家。
  小時候熱愛畫畫更勝於練琴。是一位Arsenal F.C.的足球迷。
  平日身居山中,與樹鳥為伍。渴望人也可以像熊一樣冬眠。
  著有《Face to Face》《有時候》《去遠方:聖塔非印象》等圖文創作書,以及獨立出版品《跳過一朵雲》。
  個人粉絲頁:www.facebook.com/ali.ginger.tw/ 

图书目录

013【自序】只要夠慢,一切都會很好
027_塞席爾群島的一日三事
041_13個白芝麻貝果
051_第一件重要的事:跟自己在一起
067_第二件重要的事:成為一個會呼吸的人
083_第三件重要的事:成為一個同伴
097_當一個有能力而無用的人
117_接受吧!不要對抗
139_美好生活長怎樣?
151_愛沒那麼重要,愛只是密碼
163_學習當一根溫柔的香蕉
189_你如何為自己定價?
205_裝在人生福袋裡的幸褔
219_當自己人生的咖啡師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1797786
  • EISBN:978986179783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7.4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一
 
按部就班,你也是褚士瑩
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高中同學(附中638班) 張正
 
  我和妻子是這三個地方的主顧:一兩個禮拜去一次的推拿店,一兩個月去一次的理髮廳,半年去一次的牙醫。這三處有個共通點:都必須預約。
 
  最初我真不習慣。我剛好有空、剛好路過,我也願意付費不殺價,為什麼不收我這個客人呢?
 
  以推拿店為例。推拿店在我搭公車回家的必經路線,之前從公車上透過落地玻璃窗看進去,店裡總是門可羅雀,我還替他們擔心這樣怎麼維持啊?
 
  有回得空,我和妻子興沖沖去了。
  推門入內,靠牆的幾張腳底按摩座椅空著,後方兩張圍著簾幕的全身推拿床。簾幕裡,兩位師傅正在分別替客人服務。
  其中一位師傅探出頭來:「請問有預約嗎?」
  「沒有吔,不過我們可以等。」
  「不好意思唷!今天全滿了。」
  我不懂,沒看到有人在等呀!
  「明天呢?」
  「明天也滿了,不好意思,我們這裡是預約制。」
 
  牆上的價目表也就一般價格而已,怎麼搞得像神祕高檔俱樂部?但是住家附近沒別的選擇(原本常去的推拿店結束營業),我們沒骨氣,終於還是預約了。
 
  等我們成為固定客人之後,才摸清楚他們的營運模式。
 
  每一位客人都是預約的,而且一個接一個,下一位客人會在前一個客人結束之前五分鐘左右,依約抵達。三位推拿師傅從下午兩點到晚上十點(後來知道還有一位女師傅在二樓),一位接著一位服務,完全沒空檔、不休息,甚至不吃飯。
 
  這樣的好處是,師傅和客人熟識,能對症下「手」。師傅也能將有限的時間,發揮最大效益,更不會閒閒沒事在店裡滑手機。
 
  讀完褚士瑩的新書,我發覺我的推拿師傅、理髮廳設計師、牙醫診所醫師,他們都在實踐褚士瑩所說的「別慌,一天只做三件事」。
 
  ◆
 
  最近忙嗎?忙什麼呢?是真忙還是「裝忙」?如果拿掉一兩件事可以嗎?其實可以的。我們常常一恍神,就陷入盲目的忙碌中,不斷滑著手機搜尋沒啥新意的訊息,不小心接下不適當不必要的工作,不好意思婉拒不想參加的聚會。
 
  袁瓊瓊作詞、張艾嘉多年前的歌曲〈忙與盲〉,時至今日仍是很好的提醒:
  忙是為了自己的理想
  還是為了不讓別人失望?
  盲(忙)得已經沒有主張
  盲(忙)得已經失去方向
 
  在二〇二二年的疫情期間,褚士瑩一年內搭了五十幾次飛機,在世界各地教課、演講、潛水、健身(當然還有不能透露的特務工作),在臉書上曬好料、秀美景、和臉友哈拉,還同時寫好幾個專欄、固定一年出兩本書。
 
  而他即將出版的這本《別慌,一天只做三件事》,主張卻是「慢」和「少」。這樣科學嗎?這還有天理嗎?(臉友說:這個人,言行不一。)祕訣是紀律與專注,不要貪多。即使一天只做三件事(或者更少),但要記得放慢呼吸、按部就班,每一件事都務必從容不迫專心盡力。看似推掉了一些機會、一些可能,但是長時間累積下來,其實能做的更多,而且品質更好。想到村上春樹的小說《舞‧舞‧舞》。不論世界如何紛亂,你要踩穩自己的舞步和節奏。
 
  關於張正
  中文人。現為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帶一本自己看不懂的書回台灣」發起人、文化部東南亞事務諮詢委員。曾任中央廣播電台總台長、移民工文學獎召集人、台北當代藝術館《非遊記(Unaccounted Travelogue)》協同策展人、一起夢想公益協會秘書長、「外婆橋計畫」發起人、電視節目《唱四方》製作人、中廣越來越幸福主持人、四方報總編輯、台灣立報副總編輯、行政院新住民事務協調會報委員。著有《外婆家有事:台灣人必修的東南亞學分》。
 
推薦序二
 
用一種慢板的方式,重新感覺生活的模樣
專欄作家.《空中荃運會》主持人 曾荃鈺
 
  褚士瑩是個勤耕的觀察家,更是哲學思考的信徒。
 
  在每天新聞量超載,訊息支離破碎的現代社會,如果無法慢下來先理解訊息背後的邏輯,向關鍵的核心提問,這些未經思考的資訊,只會跟世界衝突,對提升生活品質其實沒有幫助。
 
  有幸受大田出版邀請,為遠在緬甸(或正蹲在世界某個角落吃芒果)的褚士瑩寫推薦序,他的生活令我嚮往。遊歷世界後他注意到,為何自己總有忙不完的事?難道每天比別人多做三倍的事情,就能擁有三倍豐盛的人生嗎?高效率、忙碌、快速真的令自己感到光榮嗎?
 
  這本書《別慌,一天只做三件事就好》,褚士瑩以自己的生活當實驗,發現一天只做三件事,讓他慎選有價值的工作,看似工作量與收入變少,但他自己也沒餓著,反倒能閒懶舒適地,拾起過去散落一地的魂魄,重新讓靈魂追上身體,體驗完整的自己。
 
  別再過湊熱鬧的生活,放鬆慢下來保持敏感
 
  三十歲前的我,在都市工作,大樓人口稠密,彼此關係冷漠,人與人間的感覺早已麻痺,陌生人見面不打招呼;每月往返兩岸當空中飛人,拚高鐵上車時剛好關門,急匆匆拎著快餐盒,邊吃飯邊用手機排行程,網站分頁總是二十個,旅行、運動還要陪伴家人。但是,是誰讓我變得那麼忙?那麼忙的我,究竟要去哪裡?
 
  可能來自過去升學與工作壓力,腦中總有聲音對我說:「浪費時間就是浪費金錢。」快步調的切換,卻讓我對生活的趣味感大大降低,疫情來襲加上生了一場大病,終於把我打醒。其實,我可以用一種慢板的方式,重新感覺生活的模樣。
 
  面對忙碌、理性經營生活的現代人,在優勝劣敗的競爭環境下,不斷向外征服,生怕自己淪為失敗者,至於生命的品質、感受跟思考,則不斷被打壓到一旁,等到「有空再說」。不過,早在一百四十多年前,尼采就說:「緩慢,或是慢板(lento)的生活方式,已經不僅成為我的習慣,也成了我的品味。」我猜,尼采可不想成為韋伯口中那種「沒有精神的專業人,沒有心的享樂人。」這種無法感受趣味的人,大多是因忙亂,內心焦躁,不空不靈,而要能達到心境上的空靈,確實需要褚士瑩書中的「慢哲學」來滋養。
 
  如何慢?只做三件事,其他時候去享受無用的事情吧
 
  《別慌,一天只做三件事就好》光書名就具體說明,只做三件事,其實更是反向強調,人活著的第一要務是生活,而工作跟讀書,只能算是第二件事,因此慢下來,確實是改變的第一個功課。慢,才能挪出空間,保留餘裕,花時間在自己喜歡但無用的事情上,當你每天都被行程塞滿,是不可能有時間創造跟享受閒懶的。
 
  我覺得褚士瑩確實是位精神生活富足,也是無聊得起的人,他像莊子一樣對看似無用的知識依然好奇追求。換句話說,當一個人可以每天把三件自認為重要的事,不慌不忙地做好,是不是就更能去享受那無用,或暫時看不出來有什麼用的事情,而不會有罪惡感?畢竟改變並決定我們人生命運的事情,大多都是那些看似沒用的事。
 
  這本書詳實記錄褚士瑩在塞席爾群島時,從潛水中重新學習呼吸,體會到慢吸、慢吐的放鬆呼吸法,覺察自己的身體,好好活著;從美國手工烘焙大師丹尼爾.立德成為麵包師的養成故事中,了解匠人的生活、道德承諾跟同伴關係;也從超過海拔八千八百公尺珠峰登頂者,和那些曾「走到一半的人」,在他們對自然謙卑敬畏的態度中,體會出對失敗的接納與勇氣,因成功只是美妙、好運的一瞬,失敗才是真實長久的人生,學習慶祝失敗,才更能有滋有味地活著。這些,都是褚士瑩在慢下來的餘裕時刻,專注生活時感受到的。
 
  讀完《別慌,一天只做三件事就好》這本書,我在隨身筆記本中寫下「言且慢,心宜善」六個字。歷史太長,壽命太短,一味的征服沒有窮盡,不如暫時讓人生轉到低速檔,在失速前先慢下來。慢哲學,就像是時代的醫生,當頭痛欲裂,眼目昏沉,焦躁不安,靜不下來時,你可以先慢下來;慢慢吃飯,慢慢喝水,慢慢說話,如禪修般做著重複性高的日常小動作,像褚士瑩一樣,活出自己慢板的生活方式。
 
  關於曾荃鈺
  天下獨立評論、親子天下翻轉教育專欄作家,台體大兼任講師,兩屆金鐘獎入圍《空中荃運會》節目主持人,中華奧會教育委員,二〇二〇關鍵評論網教育類未來大人物。現職:中華民國運動員生涯規劃發展協會理事長、Podcast節目《空中荃運會》主持人、業餘鐵人三項選手。 
 
作者序
 
只要夠慢,一切都會很好 
 
  「很多人氣喘吁吁地追逐快樂,追得如此急迫以至於匆匆錯過了快樂。」─齊克果(Søren Kierkegaard)
 
  我決定與「快」宣戰
 
  以前,我是一個很擔心自己這輩子沒有活好的人,所以總是做得太多,活得太快。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我開始有了「好」等於「更快」的誤解。
 
  比如我現在使用筆電打字完成這本書,如果要更好,意思就是要打得更快。幾年前我在北京,一個哲學思考教育機構的工作夥伴介紹我認識《極速寫作》這本書的作者,標榜學會了這套方法,一天可以寫出十萬字。
 
  為了打字變得更快,我必須要死背毫無邏輯的「快捷鍵」,就像打電話的時候,為了打得更快,要設置「快速撥號」的功能。
 
  但我顯然不是唯一一個想法充滿貪婪的人。好好散步、走路作為運動不夠,還要「快走」。不能坐下來好好吃飯,我們要開車去得來速點「快餐」。同樣的衣服被人看到穿兩次很丟臉,所以要去買「快時尚」。髒衣服拿到洗衣店當然要「快洗」,布料還要強調「快乾」。紐約市的人嫌瑜伽太慢,因此有工作室專門提供「快速瑜伽」。嫌約會浪費時間的人,特別去參加不停轉台的「快速約會」(speed dating),在最短的時間遇見最多可能的對象。嫌看書、追電視劇、看電影太花時間的人,網路APP上都有「懶人包」,強調用×倍速追劇,×分鐘快速看完、看懂一切。
 
  我記得當時,我禮貌地從作者手上,微笑接過《極速寫作》這本書,然後一臉正經地轉頭問我的工作夥伴:
  「可是,為什麼我一天要寫十萬字?」
  那一次,也是我最後見到那位作者。但是場面想必挺尷尬。
 
  「他應該也不在乎我怎麼想吧?」我安慰自己,想必他在浪費時間和我見面之後,到現在已經又發憤圖強寫了好幾千萬字。
 
  我想到電影鬼才導演伍迪‧艾倫曾開玩笑說:「我參加了一個速讀課程,用二十分鐘讀了《戰爭與和平》,它跟俄國有關。」
 
  那本《極速寫作》到現在還完好地被我放在床邊顯眼的角落,雖然我從來沒有打開來閱讀,而且也沒這個打算,但對我來說,那一天是個重要的轉捩點。從那一天開始,我決定與「快」正式宣戰。
 
  我開始問自己:更「快」真的等於更「好」嗎?「快」除了讓我失去耐心,是不是還讓我失去了什麼?
 
  認養來自北歐的概念
  經過思考後,我指認出三個「快」的「重度受災區」:
 
  「舒適」:「快」讓我願意犧牲舒適。但是我並不是為了追求「快」而旅行。比如飛機的快速飛行,讓我忘了火車或公路旅行,每天沒有一定的進度要趕,走到哪裡停到哪裡,是一種多麼舒適的旅行方式。
 
  「適度」:「快」讓我無法掌握分寸。手沖咖啡要好喝,熱水通過慢速濾杯的流速快慢,要在沖泡的過程中不斷細微地調整。但為了追求「快」,我開始依賴義大利濃縮咖啡機瞬間萃取,然後再加熱水,我就喝不到手沖咖啡的美味了。
 
  「趣味」:「快」讓我們變成強調用處的人。速讀是為了要在最短的時間把書讀完,但誰能告訴我為什麼要趕快讀完托爾斯泰一百二十七萬七千字的《戰爭與和平》?速讀如何讓人品味書中人物的痛苦、歡樂和內心思緒的變化呢?
 
  為了要能夠把舒適、適度和趣味找回我的生活中,我必須拋棄班傑明‧富蘭克林的名言「時間就是金錢」,重新學習慢下來。
 
  比方說,到緬甸山區的叢林中,開拓一個有機農場,幫助我的生活慢下來。
  比方說,到法國孛艮地鄉間,學習哲學諮商,幫助我的腦袋慢下來。
  比方說,到海裡去潛水,則幫助我的呼吸跟注意力慢下來。
  仔細想想,這二十年來,我好像也只做了這三件事。
  還慎重地認養了幾個來自北歐的概念。
  首先是來自丹麥的「Hygge」概念,讓自己在任何環境裡,都有變得「舒適」的能力。
  然後是瑞典的「Lagom」概念,以「一切都恰如其分、不多也不少」的心態對待生活。
  最後是荷蘭的「Niksen」概念,這個字面意思是「無所事事,或毫無用處地做某
  事」,不用刻意什麼都不做,只要記得沒有目的,四處閒逛,無論是發呆、看看周圍的環境,或聽聽音樂都行。
 
  這既不是身心靈人士強調的「正念」(mindfulness),也不是彼得‧魏爾許(Peter Walsh)從斷捨離收納觀點強調的「減法生活」「極簡主義」,如果一定要給一個標籤,能夠比較完整地包含丹麥人的Hygge、瑞典人的Lagom、荷蘭人的Niksen、緬甸的有機農場、法國的哲學諮商、科隆群島的潛水,甚至伍迪‧艾倫對速讀的厭惡,最接近的概念,應該是「慢哲學」(slow philosophy)。
 
  不是越快越好,而是越慢越好
 
  「慢哲學」可以追溯到西方哲學的創始時刻,將「愛智慧」重新定位為哲學的唯一正確目的。這種開創性的指導思想,存在於早期的哲學著作中,甚至在我喜愛的蘇格拉底之前,就已經把哲學與日常生活密切地連結在一起。哲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不僅僅是為了產生一套關於正義的知識和想法(像古希臘斯巴達城邦的「立法」),而是需要過著一種古希臘哲人那種公正的生活,充滿意識地活出一段充滿可能性的旅程。
 
  這條細線從古希臘時代,一直持續延續到二十世紀的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理解極權主義政治在輕率和倉促的氣氛中蓬勃發展的方式後,清楚地指出「慢哲學」才是「快政治」的解毒劑。
 
  而「慢思考」正是在這個「慢哲學」底下重要的分支。只要參加過我哲學工作坊的人,想必都在不同的時刻聽到我強調「思考」的原則,「不是越快越好,而是越慢越好。」
 
  慢哲學表現在日常生活中,有各式各樣的應用。
 
  我們看到有二○○九年正式發起的「慢藝術」,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和美術館會在每年四月的其中一天舉辦「慢藝術日」,鼓勵來參觀的民眾,對一幅畫或雕塑慢慢觀察十至十五分鐘,然後討論,而不是快速地通過。
 
  也有人提倡「緩慢老化」(slow ageing),反對商業支持的醫美、醫療抗衰老系統各種侵入性的干預,用有自主權的方式,透過老化讓自己獲得自然生命的擴展。
 
  「慢電影」則時常使用長鏡頭、極簡表演、緩慢或不存在的攝像機移動、非常規使用音樂和稀疏剪輯,來實現對運動和情感的抵抗,以及對現實主義的熱愛。
 
  「慢消費」則是強調一種持久的設計、維修能力以及現代化的選擇,以提倡緩慢的消費,認為我們應該要生活在一個可持續性的、永續的經濟、環境和社會中,許多人聽過Kate Fletcher在二○○七年創造的「慢時尚」一詞,對抗快速時尚工業的「大量生產」,正是其中一環。
 
  伍迪‧艾倫對速讀的批判,實際上也反映在「慢教育」中。慢速閱讀的概念已經被重新引入教育,例如,被稱為「Lectio」 的古希臘慢讀方法,現在被稱為「Lectio Divina」,已經成為一種鼓勵更深入分析和更好地理解正在閱讀的文本的閱讀方式,我在哲學工作坊中也大量使用這個方法。
 
  只要可以慢,就不用快
 
  「蘇格拉底對話」的技巧,其實就是所謂的「慢對話」(Unhurried Conversation),使用一個簡單的過程讓人們輪流發言而不會被打斷。每個人一開始都同意,只有拿著選定物件的人才能說話。一旦演講者說完,他們就會放下物件,表示他們已經說出了他們想說的話。然後其他人拿起物件並輪到他們。每個發言者都可以對前一個發言者所說的部分或全部內容做出回應,或者他們可以將對話引向一個全新的方向,直到全體達成共識為止。
 
  應用在諮商上,就是所謂的「慢諮商」,由 Randy Astramovich 博士和 Wendy Hoskins 博士最早提出,把傳統諮商「晤談」固定四十五分鐘一節的時間緊迫性和壓力拿掉,讓前來尋求諮商者可以減輕壓力,也透過諮商培養出更平衡生活方式的方法。
 
  即使年輕時不斷強調「卡內基訓練」(Dale Carnegie Training)的黑幼龍,到了近年卻拋下軍事化訓練的競爭力,著書強調「慢教養」,給孩子學習的機會,讓孩子學會自己做決定,替自己的決定負責,在學習中成長。
 
  請別誤會,我並不是強調什麼都越慢越好,比如心跳過慢,或是薪水入帳過慢,都會對生活造成問題,不但不會減少壓力,反而會讓壓力上升。但是只要可以慢的,就不用快,比如家長時常抱怨孩子吃飯太慢,背書太慢,動作太慢,其實都不是問題。「一碗飯從中午吃到晚上沒吃完,那晚上就不用特別給孩子另外做飯了,不是很完美嗎?為什麼要把慢變成問題呢?我倒覺得吃飯太快,造成胃食道逆流,才是真正讓人困擾的問題啊!」
 
  我常常這樣告訴來進行親子諮商的家長。
 
  不慌不忙的美好生活
 
  「能慢則慢」,也是我給自己的建議。這幾年我給自己定下「一天只做三件事」的生活規則,就是允許每天可以把三件我認為重要的事,不慌不忙地慢慢做好。意味著我每天都有很大的機率能夠感受到三次生活上的成功,而不是生活在被現實追趕的挫敗感之中。
 
  慢下來,我才能跟自己在一起,不會讓我的靈魂和影子追不上我的身體。
  慢下來,我才能記得每分鐘好好呼吸十五次。
  慢下來,我才能成為身邊的人真正的夥伴。
  雖然我對這個世界沒什麼用,但是我不擔心,因為我知道自己是一個有能力的人。
  畢竟人生就像一個福袋,不可能也不需要去控制。
  只要可以選擇接受的時候,就不要選擇戰鬥。
  我慢慢看懂了美好的生活是由什麼構成的。
  我也知道了「愛」原來只是一組為了打開門的密碼,本身沒那麼重要,門後的真實世界才是重點。
  要面對世界,比「愛」更重要的,是「溫柔」。而溫柔會隨著老化自然而來,所以沒什麼好著急的。
  我也學會怎麼為自己的人生定價,所以不會做出賤賣時間,或是出賣靈魂的傻事。
  到頭來,人生這杯手沖咖啡,其實沒什麼祕訣。只要夠慢,就會美味;只要夠慢,一切都會很好。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本以为会看到一堆心灵鸡汤式的空洞口号,结果却发现自己陷进了一个非常实用的“生活实验记录”里。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她似乎擅长捕捉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思的瞬间。比如,关于“独处”的描绘,不是被塑造成一种孤僻的状态,而是被提升到一种自我对话、自我修复的必要环节。这种对日常细节的捕捉和深入挖掘,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时间分配和精力投放是否合理。我特别欣赏那种不带评判性的叙述方式,她只是客观地呈现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让你自己去找到共鸣点。这不像是一本指导手册,更像是一面镜子,让你清晰地看到自己生活中哪些部分是冗余的,哪些部分是需要加固的。它提供的是一种思维框架,而不是一套僵化的规则,这种灵活性正是现代人所需要的。

评分

这本关于日常哲思的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反而是像一个老朋友在耳边轻声细语,分享着如何把日子过得更踏实、更有滋味。我特别喜欢那种把生活中的小确幸放大,并赋予它们深度思考的过程。比如,作者如何看待“慢”这个概念,不是逃避忙碌,而是在忙碌中找到节奏,就像是给自己的心灵按下暂停键,审视一下自己是否还在朝着自己真正想去的方向前进。那种对“三件事”的聚焦,其实是对“核心价值”的提炼,教会我们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把注意力放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拒绝无效社交和无谓的焦虑。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好像被重新校准了生活的指南针,不再盲目地追逐潮流,而是更专注于内心的平和与真正的成长。它不是一本告诉你如何成功的书,而是一本教你如何“好好生活”的指南,那种温柔而坚定的力量,实在让人感动。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去芜存菁”的生活哲学。在如今这个“越多越好”的社会氛围下,学会“少即是多”显得尤为珍贵。我发现作者在字里行间都在倡导一种有意识的选择,选择跟谁说话,选择读什么书,选择如何度过清晨的第一小时。这些选择背后,其实是对自我边界的坚守。对我这种常常被外界噪音干扰的人来说,这本书像是一个及时的“降噪器”。它没有宏大的理论体系,但每一个小小的观点都像一颗精准的螺丝钉,将我松散的生活状态重新拧紧。我甚至开始尝试模仿书中的一些小习惯,比如睡前记录当天完成的三件有意义的事,这种微小的改变,带来的心理满足感是巨大的,它让你确信自己的一天是充实的,而非虚度的。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令人安心的韵律感,读起来像是在雨天窝在沙发里听着舒缓的音乐,非常放松。它没有试图用复杂的词汇来堆砌深度,而是用最朴素的语言探讨最深刻的问题:我们到底在为什么而忙碌?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个人化,充满了真诚的自我剖析,这让读者很容易产生信赖感,仿佛正在和一位非常坦诚的长者对话。尤其是关于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中的“边界感”那部分,写得极其到位。很多时候,我们累不是因为事情本身太难,而是因为我们总是在替别人的人生负责。这本书教会我的,是如何体面地把不属于自己的担子放下,把能量留给真正滋养自己的事情上。这是一种温柔的自我保护,也是一种高级的智慧。

评分

坦率地说,我过去读过不少关于极简主义或时间管理的书籍,它们往往强调效率和结果导向。但这本书完全不同,它关注的是“过程的质量”。它不强求你必须达到某个世俗的成功标准,而是鼓励你慢下来,去品味生活本身的质地。作者对“日常”的重新定义,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哲学并非深藏于古籍中,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我们每一天的三餐四季里。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重复行为,如整理书桌、为自己泡一杯茶,都被赋予了仪式感和精神内涵。这种对“当下”的全然投入,极大地缓解了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焦虑。它像一股清流,冲淡了社会强加给我们的“必须快速跑起来”的压力,让人有勇气,也有方法,去过一种更从容、更符合本心的生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