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諸子繫年 (電子書)

先秦諸子繫年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錢穆
图书标签:
  • 先秦
  • 诸子
  • 思想史
  • 中国哲学
  • 历史
  • 电子书
  • 文化
  • 经典
  • 学术
  • 繫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取材廣博、考證綿密,研究錢穆思想者必讀

  「孟子見梁惠王,究竟是在梁惠王幾年?」這個自古以來中國史家從未解決的問題,啟發了賓四先生撰寫本書的動機。

  先秦諸子年世問題實多,前人多據《史記.六國年表》加以考訂。然〈六國年表〉僅據秦史,本身即多闕漏。先生乃通過考證汲冢《竹書紀年》,改正《史記》之牴牾;兼之遍考諸子著述,博採秦漢古籍,對先秦諸子之生平思想,各家學派之傳承流變,一一論證。其廣度與深度,為當時的學術圈開創了一番新境界。先生更為此故,獲聘任教於燕京大學,從此由中學教師走上大學講臺。本書之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書取材之廣博,考證之綿密,俱值得當代治中國學術思想者,反覆細品。而作為賓四先生早期最重要的著作,本書體現了先生對史料爬梳抉剔、條分縷析之治學精神,亦為研究其思想者所必讀。
汉代史学巨著:《汉书》 成书背景与作者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由东汉史学家班固及其妹班昭、族弟班彪等人合力完成。它系统记述了从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公元前202年)到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9年)间,共计230余年的历史。 班固(约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人。他出身于史学世家,其父班彪亦是著名的史学家。班固自幼博览群书,精通经史,尤其对史学怀有浓厚兴趣。在汉明帝时期,班固入宫任兰台令史,掌管宫廷图书典籍,这为他进行史学创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永平十八年(75年),汉明帝命班固在兰台校订前朝史籍,班固遂依司马迁《史记》之体例,着手编撰《汉书》。班固去世后,其未竟之业由其妹班昭续成,最终使这部巨著得以圆满问世。 体例结构与内容框架 《汉书》共一百二十篇,十表,八志,共三十卷,全书采用纪传体,但与司马迁的《史记》相比,它在结构上有所创新和调整。 一、《纪》 《汉书》的“纪”部分仅有《高后纪》和《景十三帝纪》,共两篇。这是与《史记》最大的区别。《史记》有十二本纪,而《汉书》只保留了对实际掌权的皇后和皇帝的记载,这反映了班固对历史人物评价的侧重。他更倾向于记录那些对国家大事产生直接影响的统治者。 二、《表》 《汉书》的“表”部分共十篇,包括《异姓诸侯王表》、《同姓诸侯王表》、《功臣表》、《王子侯表》、《八王表》、《外戚恩泽侯表》、《将军表》、《天地五行传》、《楚元王诸子表》和《元后诸子表》。这些表格以清晰的谱系和时间脉络,梳理了西汉重要皇室宗亲、功臣和外戚的世系及封爵沿革,是研究西汉政治结构和宗室制度的珍贵资料。 三、《志》 《汉书》的“志”部分共八篇,是其体例创新的重要体现。《史记》有五志,而《汉书》增至八志,内容更为宏富和系统化: 1. 《天文志》:记载了西汉时期的天文现象、历法变动及占星学知识。 2. 《律历志》:详述了汉代的音律、度量衡及历法制定,是研究古代科技史的重要篇章。 3. 《地理志》:是研究西汉疆域、郡县设置、山川形胜及民族分布的第一手资料,具有极高的史地价值。 4. 《河渠志》:重点记载了汉代治理黄河、漕运水利工程的历史。 5. 《五行志》:阐述了汉代流行的五行学说在解释政治兴衰中的应用。 6. 《礼乐志》:记录了汉代国家祭祀、朝廷礼仪及雅乐的制度。 7. 《兵书目录》:记载了汉代流传的兵法著作的篇目,虽原文散佚,但目录本身极具参考价值。 8. 《艺文志》:这是《汉书》中最具文学史和思想史意义的部分之一。它著录了汉代宫廷所藏的图书,并进行了分类评述,是研究先秦至西汉学术源流的基石。 四、《传》 《汉书》的“传”部分共七十三篇,是全书主体,记载了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其人物划分上,班固主要以官职和身份来组织材料,这与《史记》的“列传”体例有所不同: 1. 《叙传》:作为开篇的“叙传”,简述了自高祖至元帝时期的历史概貌。 2. 《列传》:主要记载了丞相、将军、酷吏、循吏、儒林、方术、孝友、货殖等各类重要人物的传记,展现了西汉社会各个阶层的群像。例如,著名的如《霍去病传》、《赵充国传》、《酷吏传》等,都以其鲜明的特色留名史册。 史学价值与影响 《汉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史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断代史”的成熟。 首先,体例的创新与严谨。《汉书》确立了纪传体断代史的基本范式,后世的“二十四史”多沿用此结构。其“志”的完备和细致,尤其《艺文志》和《地理志》,极大地拓宽了史书的记载范围,将政治史拓展至文化史、经济史、地理学等领域。 其次,史料的丰富性与可靠性。《汉书》利用了大量的宫廷档案、诏令、奏议和私人著述,史料的精确性和官方性较强。例如,对于汉代典章制度的记载,往往比《史记》更为详尽和系统。 再者,文学与思想的价值。《汉书》在文字上力求典雅、简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与《史记》并称“两史”。同时,班固推崇儒术,他在《儒林传》中系统梳理了汉代经学传承,强调“独尊儒术”的学术导向,对后世经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汉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其过分强调皇权,对一些被视为异端的思想和人物评价较为保守,以及对西汉末年政治的记载带有明显的褒贬色彩,这与其依附于东汉朝廷的身份不无关系。 总而言之,《汉书》不仅是研究西汉历史不可或缺的巨著,更是中国古代史学史上承前启后、影响深远的里程碑式作品。它为后世史家树立了严谨治史的典范,其博大精深的内容至今仍为学者们不断挖掘和研究。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錢穆


  (1895~1990年),字賓四,江蘇無錫人。年十八即任小學教師,歷中學而至大學。先後於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師範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雲南大學、江南大學等校任教。1949年,赴港創辦新亞書院。曾先後獲香港大學、美國耶魯大學頒贈名譽博士。1967年,來臺定居,膺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並任中國文化學院史學研究所教授。1986年,受聘為總統府資政。

  賓四先生治學,大抵以史學為核心,廣涉諸經諸子之學,從而擴及中華學術與思想文化諸多領域;其中又以理學最為深刻,自云「得力最深者莫如宋明儒」。其成就,直接反映了中國近代學術史之變遷。畢生心力鑽研中國古典文獻,即使晚年苦於眼疾,仍著作不輟,冀以喚醒中華民族文化之靈魂,儼然為晚清以來,力抗西方文化洪流之中流砥柱。所著《先秦諸子繫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秦漢史》、《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朱子新學案》等八十餘種,具享譽中外學術界。

 

图书目录

林仰山序
新版增訂本識語
自 序

上 冊

考 辨

卷 一
一 孔子生年考
二 孔子為委吏乘田考
三 孟懿子南宮敬叔學禮孔子考 附 南宮敬叔南容非一人辨
四 孔子與南宮敬叔適周問禮老子辨
五 孔子適齊考
  附 晏嬰卒年考
六 孔子自齊返魯考
七 孫武辨
八 陽虎名字考
九 孔子五十學易辨
一〇 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孔子考
一一 鄧析考
一二 孔子仕魯考
一三 孔子相夾谷墮三都考
一四 孔子行攝相事誅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辨
一五 孔子去魯適衛考
一六 蘧瑗史考
一七 孔子畏匡乃過蒲一事之誤傳與陽虎無涉辨
一八 越句踐元年考
一九 孔子去衛適陳在魯哀公二年衛靈公卒歲非魯定公卒歲辨
二〇 孔子去衛適陳在衛靈公卒後非卒前辨
二一 孔子過宋考
二二 孔子在陳絕糧考
二三 孔子至蔡乃負函之蔡非州來之蔡考
   附 楚昭王興師迎孔子辨
二四 孔子自楚返衛考
二五 孔子自衛返魯考
二六 孔鯉顏回卒年考
   附 項橐考
二七 宰我死齊考
二八 孔子卒年考
二九 孔子弟子通考
三〇 孔門傳經辨

卷 二
三一 墨子生卒考
三二 墨翟非姓墨墨為刑徒之稱考
   附 孟子墨子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解
   附 莊子儒緩墨翟釋義
三三 趙簡子卒年考
三四 計然乃范蠡著書篇名非人名辨
   附 鴟夷子皮及陶朱公非范蠡化名辨
三五 曾子居武城有越寇考
   附 越徙琅邪考
三六 晉出公以下世系年數考
三七 魏文侯為魏桓子之子非孫其元年為周貞定王二十三年非周威烈王二年辨
三八 子夏居西河教授為魏文侯師考
三九 子夏居西河在東方河濟之間不在西土龍門汾州辨
四〇 魏文侯禮賢考
四一 公輸般自魯遊楚考
四二 墨子止楚攻宋考
四三 三晉始侯考
四四 宋信子罕之計而囚墨翟考
四五 宋昭公末年在周威烈王四年非二十二年辨
四六 魏文侯二十五年乃子擊生非子罃生魏徙大梁乃惠成王九年非三十一年辨
四七 魯繆公元乃周威烈王十一年非十九年亦非十七年辨
四八 魯繆公禮賢考
四九 越滅郯乃晉烈公三年非四年六年辨 附 越滅滕考
五〇 吳起仕魯考
五一 田莊子卒年考
五二 田齊為十二世非十世辨
五三 吳起為魏將拔秦五城考
五四 魏文滅中山考
   附 中山武公初立考
五五 甯越考
五六 田和始立在齊宣公五十一年非四十五年辨
五七 墨子遊齊考
五八 子思生卒考 附 顏般 王慎 長息
五九 列禦寇考 附 南郭子綦
六〇 魏武侯元年乃周安王六年非十六年辨
六一 墨子遊楚魯陽考
六二 墨子弟子通考
六三 孟子生年考
六四 田和始立為侯考
六五 齊康公二十一年乃田侯剡立非桓公午立辨
六六 吳起去魏相楚考
六七 吳起傳左氏春秋考 附 鐸椒考
六八 孟勝考 附 徐弱 田襄子 腹□
六九 宋辟公乃桓侯辟兵其元年當周安王二十二年非周烈王四年在位四十一年三年辨
七〇 田桓公在位十八年非六年其弒君自立在魏武侯二十一年非二十二年辨
七一 韓哀侯懿侯昭侯三世名諡年數考
七二 老子雜辨

下 冊

卷 三
七三 商鞅考 附 甘龍 杜摯
七四 齊威王在位三十八年非三十六年辨
七五 稷下通考
七六 孟子不列稷下考
七七 申不害考
七八 魏圍邯鄲考
七九 季梁考 附 季真
八〇 楊朱考
八一 子莫考
八二 白圭考 附 趙武靈胡服考
八三 逢澤之會乃梁惠王非秦孝公在梁惠王二十七年非周顯王二十七年辨
八四 齊魏戰馬陵在梁惠王二十八年非周顯王二十八年辨
   附 毛氏本索隱異文校
八五 田忌鄒忌孫臏考 附 司馬穰苴
八六 梁惠王二十八年乃齊威王稱王之年非齊威王卒年辨
八七 屈原生卒考
八八 莊周生卒考
八九 子華子考
九〇 尸佼考 附 公羊女子及北宮子沈子
九一 宋君偃元年乃周顯王三十一年非四十一年乃幼年嗣位非弒兄自立辨
九二 齊魏會徐州相王乃魏惠王後元元年非魏襄王元年乃齊威王二十四年非齊宣王九年辨
九三 惠施仕魏考
九四 匡章考 附 周最
九五 蘇秦考
   附 蘇代蘇厲考
   附 鬼谷子辨
九六 楚威王與齊威王同時考
九七 齊因燕文王喪伐取十城乃威王非宣王辨
九八 孟子在齊威王時先已遊齊考
九九 宋偃稱王為周顯王四十一年非慎靚王三年辨
   附 宋王偃即徐偃王說
   附 社亡鼎淪解
   附 戰國時宋都彭城證
一〇〇 秦始稱王考
一〇一 韓始稱王考
一〇二 韓宣惠王即韓威侯考
    附 韓舉乃趙將非韓將辨
一〇三 荀卿年十五之齊考
一〇四 齊魏韓會平阿及齊魏會甄考
一〇五 五國相王考
一〇六 魯平公元年為周顯王四十七年非周赧王元年卒在赧王十二年非十九年
一〇七 惠施去魏考
    附 張儀初入秦考
一〇八 惠施自楚至宋考
一〇九 靖郭君相齊威宣王與湣王不同時辨
一一〇 孟子至宋過薛過鄒考
一一一 孟子遊滕考
一一二 魯平公欲見孟子考
一一三 許行考 附 索盧參
一一四 田鳩考 附 腹□ 唐姑果 謝子
一一五 孟子遊梁考
一一六 惠施返魏考
    附 南方倚人黃繚考
一一七 孟子自梁返齊考
一一八 淳于髡考
    附 辨越絕書吳越春秋記越年
    附 淳于髡為人家奴考
一一九 魏襄王魏哀王乃襄哀王一君兩諡考
一二〇 齊伐燕乃宣王六年非湣王十年辨
    附 燕昭王乃公子職非太子平辨
一二一 屈原於懷王十六年前被讒見絀十八年使齊非即放逐辨
一二二 孟子去齊考
一二三 宋鈃考
一二四 尹文考
一二五 惠施卒年考
一二六 張儀卒乃魏哀王九年非十年辨
一二七 屈原居漢北為三閭大夫考
    附 戰國時洞庭在江北不在江南辨
    附 屈原沉湘在江北不在江南辨
    附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解

卷 四
一二八 齊湣王在位十八年非四十年其元年為周赧王十五年非周顯王四十六年
一二九 魏襄王十九年會薛侯於釜邱考 附 馮驩
    附 孟嘗去齊相魏考
一三〇 宋元王兒說考
    附 唐鞅田不禮考
一三一 楚頃襄王又稱莊王考
一三二 春申君乃頃襄王弟不以游士致顯辨
一三三 平原君為相考
一三四 王氏古本竹書紀年輯校補正
一三五 宋康王滅滕考
一三六 荀卿自齊適楚考
一三七 慎到考
一三八 接子考
一三九 田駢考 附 彭蒙 王斶
一四〇 春申君封荀卿為蘭陵令辨
一四一 公孫龍說燕昭王偃兵考
一四二 公孫龍說趙惠文王偃兵考
一四三 荀卿齊襄王時為稷下祭酒考
一四四 鄒衍考 附 鄒奭
    附 鄒衍著書考
一四五 莊子見趙惠文王論劍乃莊辛非莊周辨
一四六 魏牟考
    附 論詹何環淵年世 附 召滑
一四七 虞卿著書考
    附 國語釆及鐸氏虞氏鈔撮考
一四八 孔穿與公孫龍辨於平原君所考 附 子思以下孔裔生卒年表
一四九 荀卿赴秦見昭王應侯考
一五〇 陳仲考
一五一 荀卿至趙見趙孝成王議兵考
一五二 鄒衍與公孫龍辯於平原君家考 附 綦母子 毛公 桓團
一五三 魯滅在楚考烈王七年非八年非十四年辨
    附 武內義雄六國年表訂誤論魯譜之誤辨
一五四 再論魯譜歧點
一五五 魯仲連考
一五六 李斯韓非考
一五七 龐煖劇辛考
    附 龐煖即臨武君考
一五八 鶡冠子辨
一五九 呂不韋著書考
一六〇 孔叢子載孔子順事跡辨
一六一 春申君見殺考
一六二 尉繚辨
一六三 諸子捃逸

通 表
例 言
通表第一 相當於考辨第一卷
通表第二 相當於考辨第二卷
通表第三 相當於考辨第三卷
通表第四 相當於考辨第四卷
通表之部 附表第一 列國世次年數異同表
通表之部 附表第二 戰國初中晚三期列國國勢盛衰轉移表
通表之部 附表第三 諸子生卒年世先後一覽表
          附 諸子生卒年世約數


考辨索引
書名人名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932125
  • EISBN:9786263078840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0.8MB

图书试读

新版增訂本識語

  本書初版付印,在民國二十四年之冬。未兩載,中日戰事起,余自北平避難南下,遵海繞道香港,北至長沙,移住南嶽。又經衡陽入廣西,經桂林柳州南寧,出鎮南關,借道越南,去昆明,輾轉蒙自宜良。又離滇經港,變姓名,省親蘇滬,閉門奉養一歲。又脫身自香港航空飛重慶,卜居成都,先後及六年。並以其間至樂山,至貴州遵義。戰事平息,重返蘇滬,又去昆明。歸居無錫太湖之濱。不及三年,重避赤禍,隻身來香港。先後迄今,計二十有一載矣。奔竄流亡,飢餓窮窘,而此書每攜行篋中。偶有所覩記,可以補訂原書缺失者,輒以蠅頭細字,寫列書眉,積久得兩百五十條左右。約計首卷得五十條,二卷八十條,三卷七十五條,四卷四十五條。其篇幅較大者,為補入蘇代蘇厲考一篇,又補晏嬰卒年考、項橐考、鴟夷子皮及陶朱公非范蠡化名辨、南郭子綦考凡四篇,改定越徙琅邪考一篇。其他皆零文短札,散入各篇。計有增訂改動者,卷一有考辨三,四,五,七,一一,一二,一三,一四,一五,一六,二〇,二一,二七,二八,二九,三〇,共十六篇。卷二有三一,三二,三四,三五,三九,四〇,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五〇,五三,五四,五八,五九,六〇,六二,六三,六六,六七,六九,七二,共二十五篇。卷三有七三,八〇,八二,八三,八五,八七,八八,九〇,九二,九四,九五,九六,九九,一〇三,一〇五,一〇八,一一八,一一九,一二〇,一二一,一二二,一二三,一二四,一二六,一二七,亦共二十五篇。卷四有一二八,一二九,一三〇,一三一,一三二,一三四,一三九,一四〇,一四四,一四五,一四六,一四七,一五〇,一五二,一五六,一五九,一六一,一六三,共十八篇。考辨四卷凡一百六十三篇,而增損所及,計共八十四篇,已逾其半。然計其字數,則僅三萬餘言,占原書分量十之一。而於原書結論大體,則殊無改變,蓋僅止於添列例證,補增細節而已。

  自來香港,獲交英國友人林仰山教授。日軍陷大陸,彼適僑寓山東,任教齊魯大學,入集中營,披誦是書不輟。在港,主持港大東方文化研究院。談次,知余積年有增訂稿。而此書在大陸已絕版,海外亦少流布。乃商由哈佛燕京社斥資為鑄新版。二十年來叢碎所得,遂獲匯入原書,勒為定本。爰述緣起,兼誌謝意,並備詳增訂篇目,以告讀者。書末並增附本書引用書目索引一種,便尋檢焉。
 
中華民國四十五年四月八日錢穆識於香港九龍之新亞書院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资料的搜集和整合方面所投入的心力,绝对是令人叹服的。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汇编已有的研究成果,更像是一个全新的、跨越性的整合工程。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一些存有争议的历史节点时,采用了非常审慎和多角度的论述方法,没有轻易站队或下定论,而是将主要的史料和已有的解释框架清晰地呈现给读者。这种开放性的探讨姿态,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批判性思维,鼓励我们在吸收既有知识的同时,去思考和审视这些历史记载背后的复杂成因。这种对待史料的敬畏之心和严谨态度,是判断一本历史著作是否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为精妙,它并非那种枯燥的编年史罗列,而是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构建出了一条清晰、引人入胜的时间主线。作者高明的之处在于,他懂得如何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聚焦于那些关键的转折点和代表性人物的命运起伏。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仿佛跟随作者的笔触,亲历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每一段落的衔接都如同行云流水,逻辑推演严密而又富有人性关怀,避免了纯粹的学术说教。这种流畅感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段历史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思路,不会在繁杂的年代和人物关系中迷失方向。

评分

我必须称赞一下本书的注释体系,它达到了学术严谨性与实用性之间的完美平衡。很多时候,我们阅读史学著作时,常常为脚注过多而打断阅读思路感到困扰,但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人性化。注释的编排既保证了对关键概念、人名、地名的溯源和解释,又没有过度干扰正文的流畅阅读体验。更重要的是,注释本身的内容也极具价值,它们往往提供了不同学派的观点对比或者原始文献的引用佐证,让读者在不离开主线的情况下,就能对细节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使得本书既能满足专业研究者的需求,也能服务于有志于系统了解该时期的普通爱好者,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学术成果展现方式。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封面的材质到排版布局,都透着一股沉稳的书卷气。尤其是字体选择,兼顾了古籍的韵味与现代阅读的舒适度,让人在翻阅时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搏。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颇为讲究,触感细腻,墨色浓淡适宜,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我特别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章节之间的过渡页设计,既有间隔感,又保持了整体的流畅性。这不仅仅是一本内容翔实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装帧的用心程度,直接提升了阅读的体验感,让人愿意花更多时间沉浸其中,细细品味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文化厚重感。对于追求阅读质感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个加分项。

评分

从语言风格来看,作者展现出一种罕见的、既典雅又具有穿透力的文字功底。他的笔调是沉稳内敛的,但文字的密度和信息量却非常高。用词精准,没有一句废话,却又极富画面感和画面张力。特别是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描述,作者似乎总能抓住那个时代精神最核心的脉络,用简练的文字勾勒出复杂的人心博弈和文化思潮的碰撞。这种文字的力度,让人在阅读时不得不放慢速度,细细咀嚼每一个词语所承载的历史重量。对于追求文字美感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的文笔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记录,而成为了鲜活的、有温度的叙事艺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