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頑疾:喀什米爾衝突之謎(1947—1974) (電子書)

南亞頑疾:喀什米爾衝突之謎(1947—1974)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習罡華
图书标签:
  • 喀什米爾
  • 印度
  • 巴基斯坦
  • 衝突
  • 南亞
  • 歷史
  • 政治
  • 地緣政治
  • 戰爭
  • 地區衝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分析的是一個印巴衝突火藥庫的政治演變,
所闡釋的是一個南亞心臟從地理到政治的過程。
 
  ◎喀什米爾問題因查謨和喀什米爾土邦而起,
  它雖產生於1947年,但與喀什米爾此前一百多年的歷史緊密相連。
 
  ◎喀什米爾問題是英國結束對印度殖民統治的一項副產品,
  沒有印巴分治就根本沒有喀什米爾問題!
 
  ◎喀什米爾問題產生後沒能及時解決,反被捲入國際政治鬥爭之中,
  直到1971年孟加拉戰爭爆發……
 
  第一章 英印帝國裡的喀什米爾(1822—1947)
  本章主要敘述在地緣政治的作用下,查謨和喀什米爾土邦是如何建立和定型及其對喀什米爾問題的影響。然後再概述查謨和喀什米爾土邦在英印帝國中的法律地位,分析喀什米爾問題產生的法律背景。
 
  第二章 南亞博弈中的喀什米爾(1947—1949)
  本章主要闡釋喀什米爾如何由一個潛在的問題變為現實的衝突,以及喀什米爾問題為何被提交聯合國調解。
 
  第三章 冷戰陰影下的喀什米爾(1949—1966)
  喀什米爾問題提交聯合國之後,很快捲入並成為世界冷戰的一部分。本章主要闡明1949-1966年間全球尤其是亞洲地緣政治形勢的巨變如何影響了喀什米爾問題的發展。
 
  第四章 孟加拉戰爭與喀什米爾(1966—1974)
  1971年的孟加拉戰爭是第二次喀什米爾戰爭的延續。本章主要闡明孟加拉戰爭對南亞地緣政治的衝擊,以及由此對喀什米爾問題造成的影響。
 
  喀什米爾處在國際地緣政治的策略要衝,在前現代時期形成了特殊的民族版圖和政治結構,在當地地緣政治的作用下,喀什米爾問題在1947年產生,並在1974年之後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本書特色
 
  關於喀什米爾問題的產生和發展有多種解釋路徑。人們固然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闡釋喀什米爾問題,但對其來龍去脈進行詳細考查之後可以發現,它之所以產生和發展,無不受亞洲地緣政治的影響,本書所欲證明的是喀什米爾如何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產生問題,隨後又如何在地緣政治作用下而發展演變。
南亞的邊界之爭:從印度獨立到不結盟運動的興起 (1947-1974) 引言:一個新時代的曙光與陰影 1947年,隨著大英帝國的逐步撤離,南亞次大陸迎來了歷史性的轉折點——印度的獨立。這場被寄予厚望的「黎明時分」,卻迅速被劃分的痛苦和隨之而來的血腥衝突所籠罩。英國在制定撤離計畫時的倉促與對複雜地方政治的忽視,為後來的區域動盪埋下了不可逆轉的伏筆。這個時期(1947年至1974年)不僅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新興國家的建國史,更是南亞地緣政治格局重塑的關鍵階段。本卷將聚焦於這一時期影響次大陸走向的宏大敘事,探討邊界劃定爭議的持續發酵、新興國家的內政建設與外交策略的形成,以及冷戰思潮對區域穩定的衝擊。 第一部:分裂的遺產與初步的邊界劃定 (1947-1950) 次大陸的分裂,即印巴分治(Partition),是理解此後數十年區域衝突的基石。數百個土邦的歸屬問題,尤其是在缺乏清晰民意基礎的情況下,成為了新政府之間摩擦的導火索。儘管克什米爾問題在本書中被深入探討,但我們需要將視角擴展到更廣泛的邊界爭議,例如旁遮普和孟加拉地區的人口遷徙與財產劃分,這些早期遺留問題幾乎癱瘓了新生的行政體系。 孟加拉的分裂同樣帶來了深遠的影響。東巴基斯坦(後來的孟加拉國)在地理和文化上與西巴基斯坦存在巨大鴻溝,這種結構性的不平衡,從一開始就預示了未來分離主義運動的必然性。在中央政府權力結構中,西翼對東翼的資源分配和政治代表權的壟斷,迅速激化了民族矛盾。 在獨立初期,印度和巴基斯坦都致力於鞏固國內統治,並試圖在國際舞台上確立自己的地位。印度總理尼赫魯堅守其社會主義與世俗主義的路線,尋求在美蘇對抗中保持獨立自主的外交空間。巴基斯坦則在尋求國家認同的過程中,更多地依賴於伊斯蘭教的凝聚力,並在建國之初就將與印度的敵對關係視為維護國家統一的核心要素。 第二部:從區域競爭到國際化干預 (1951-1965) 隨著冷戰的深入,南亞地區迅速成為美蘇兩大陣營拉攏的目標。巴基斯坦在杜魯門主義的感召下,積極加入以美國為首的軍事同盟,如東南亞條約組織(SEATO)和巴格達條約組織(後來的CENTO)。這使得巴基斯坦獲得了大量的軍事援助,深刻影響了次大陸的軍力平衡。 相較之下,印度採取了更為謹慎的「不結盟」策略。尼赫魯與南斯拉夫的鐵托、埃及的納賽爾等人共同倡導不結盟運動,意圖在兩極格局之外,為新興國家爭取發展空間。然而,這種策略在資源獲取上明顯處於劣勢,並經常被盟國一方指責為對抗共產主義不夠堅決。 這一時期,區域性的武裝衝突並未停止。在後果被更劇烈衝突掩蓋之前,1965年的印巴戰爭是雙方常規軍事力量的一次全面驗證。雖然戰事最終在聯合國的斡旋下停火,但雙方都未能達成決定性的戰略目標。這次戰爭加劇了雙方的軍事化傾向,也暴露了國際社會在處理邊界爭議時的局限性。邊界安全成為兩國預算中日益沉重的負擔,國家發展計劃被迫讓位於軍備競賽。 第三部:結構性矛盾的爆發與新秩序的建立 (1966-1974) 1965年戰爭後的和平期短暫而脆弱。東巴基斯坦對其在國家政治和經濟體系中邊緣化的不滿達到了頂點。西巴基斯坦統治集團在政治上拒絕與東翼分享權力,導致了愈發激烈的民族主義和自治訴求。 1970年代初,東巴基斯坦的政治力量在選舉中取得了壓倒性勝利,但權力移交的失敗直接引發了大規模的政治危機和人道主義災難。隨後的軍事鎮壓和解放運動,將東巴基斯坦的內部分裂問題徹底推向了國際舞台。 在這一過程中,印度與蘇聯簽訂了《印蘇和平、友好與合作條約》(1971年),這極大地改變了地區的權力動態,有效地制衡了美國對巴基斯坦的支持。1971年末的戰爭,雖然在戰略上是決定性的,但其根本原因在於巴基斯坦內部無法調和的結構性矛盾。戰爭以孟加拉國的獨立告終,標誌著次大陸地緣政治格局的徹底重組。 1972年的《西姆拉協定》試圖為新建立的關係定下基調,強調雙邊解決問題的原則。然而,協議並未從根本上解決歷史遺留的邊界爭議。進入1970年代中期,儘管大規模戰爭暫時平息,但區域信任度降至冰點。印度在1974年進行了首次核試驗,標誌著南亞正式進入核陰影下的平衡時期,為未來的區域安全架構奠定了新的、更具威脅性的基礎。 結論:未竟的和平 從1947年到1974年,南亞次大陸經歷了從殖民統治到獨立建國,再到大規模衝突和最終的地區重塑的劇烈變遷。這一時期確立的國家間對立模式、持續存在的邊界爭議、以及外部大國干預的常態化,共同構成了南亞長期不穩定的核心結構。這段歷史不僅關乎戰爭與和平的往復,更深刻地揭示了民族認同、資源分配和現代國家構建過程中的內在張力。儘管孟加拉國的誕生解決了一個核心矛盾,但南亞的和平進程遠未完成。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習罡華
 
  歷史學博士,主要研究唐宋禪宗史和印度南亞史,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出版各類著作4部。代表論文有《英國撤離印度時期的土邦政策──兼析喀什米爾問題產生的法律背景》、《歷史是什麼──一項純形而上學的思考》、《敦煌文獻S.2165號〈思大和尚坐禪銘〉論衡》、《禪宗祖庭「青原」山名和初期禪易關係探究》。

图书目录

導言

第一章 英印帝國裡的喀什米爾(1822-1947)
第一節 查謨和喀什米爾土邦
第二節 喀什米爾問題產生的法律背景

第二章 南亞博弈中的喀什米爾(1947-1949)
第一節 波譎雲詭的戰前局勢
第二節 《加入證書》及其法律效力
第三節 第一次喀什米爾戰爭

第三章 冷戰陰影下的喀什米爾(1949-1966)
第一節 冷戰陰影降臨喀什米爾
第二節 中印戰爭與喀什米爾
第三節 第二次喀什米爾戰爭

第四章 孟加拉戰爭與喀什米爾(1966-1974)
第一節 孟加拉戰爭定乾坤
第二節 孟加拉戰爭結果的法律表現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Ⅰ:喀什米爾大事
附錄Ⅱ:印度憲法第370條《印度憲法》
附錄Ⅲ:塔什干宣言引自《參考消息》
附錄Ⅳ:西姆拉條約《參考消息》

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570139
  • EISBN:978626357100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2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从结构安排上来看,这本书的章节过渡处理得非常流畅,几乎找不到任何生硬的转折点。作者似乎拥有将时间轴和空间轴完美融为一体的魔力。比如,一个关于外交谈判的章节,可以自然而然地衔接到前线部队的日常记录,两者之间通过某种微妙的心理或资源流动的线索被串联起来。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连贯性与沉浸感,避免了传统历史著作中那种“一事讲完再换另一事”的散点叙事弊端。它更像是在引导读者跟随一条河流的走向,时而潜入深水区探究暗流涌动,时而浮出水面观察两岸风光,始终保持着动态的、有机的历史进程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视觉盛宴,封面色彩的运用既大胆又克制,那种深沉的蓝与边缘处若隐若现的暖色调交织在一起,仿佛预示着一个复杂而又充满变数的历史进程。我花了很长时间才舍得将它从书架上取下,生怕破坏了这种完美平衡。内页的纸张质感也令人赞叹,字体的排版疏朗有致,即使是厚重的历史叙事,阅读起来也丝毫没有压迫感,反而让人感到一种沉浸式的舒适。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为接下来的阅读体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常常在想,一个如此注重外在呈现的作品,其内在的内容必然也经过了无数次的打磨和推敲,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值得细细品味,甚至可以作为研究设计史的一个侧面案例来探讨。尤其是在光线不同的环境下翻阅,那种光影在纸张上投射出的微妙变化,都让人感觉每一次触碰都是一次新的发现。

评分

我是在一个朋友的强烈推荐下接触到这部作品的,起初我对这个主题抱持着一种审慎的好奇心,毕竟涉及到如此敏感和长期的地缘政治博弈,很容易陷入片面或情绪化的叙事窠臼。然而,作者的笔触展现出一种令人敬佩的冷静与宏观视角。他似乎总能从纷繁复杂的事件链条中抽取出最核心的驱动力,用一种近乎冷静的解剖刀,剖析了数十年间各方势力的错综关系。这种叙事策略非常高明,它没有急于给出“谁对谁错”的简单答案,而是专注于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历史场景,让读者自行在信息的洪流中寻找自己的理解路径。这种不预设结论的写作风格,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学术价值和耐读性,让它超越了一般的纪实文学范畴,上升到了对历史规律探寻的层面。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开篇部分,在地理环境的描绘上,花费了相当大的篇幅,起初我有点不耐烦,觉得这似乎是在浪费笔墨,毕竟我的兴趣点主要集中在政治角力上。但当我读到中段,才猛然领悟到这种布局的深意。作者通过对那片土地独特气候、山脉走向以及水文特征的细致描绘,成功地为后续的人口迁徙、资源争夺乃至文化隔阂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地理基础。它让我明白,很多看似是纯粹的“人为决策”,其实是深深植根于脚下这片土地的限制与馈赠之中的。这种“人与地”的互动关系,被作者描摹得栩栩如生,使得原本抽象的冲突,突然变得具象化、可触摸,我仿佛能感受到那片土地的坚硬与不易。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与自己既有认知的持续对话和挑战。作者在某些关键节点的历史解释上,明显采用了与主流叙事相悖的解读角度,这些新颖的观点绝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一系列详实的一手资料和档案的交叉比对之上。我发现自己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查阅附带的注释和延伸阅读材料,以求跟上作者的论证步伐。这种需要读者付出智力努力的阅读体验,虽然稍显费力,但回报却是巨大的——它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让我学会了从更深、更隐蔽的权力结构层面去审视历史事件的发生逻辑,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事件的表面描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