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中共的中國 (電子書)

後中共的中國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范疇
图书标签:
  • 中国政治
  • 后政治时代
  • 中共
  • 中国未来
  • 政治分析
  • 时事评论
  • 电子书
  • 社会变革
  • 转型期
  • 当代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強權角力下的國際關係,如走鋼索……
  假使希望和平,就必須在重重的地緣政治迷霧中,
  細微觀察、前哨預策!
 
  政略作家、跨界思考者范疇,帶你直擊正在重組的世界權力新時局!
 
  ◤中共會解體嗎?
  解體的契機是什麼?
  解體後的中國,究竟長什麼樣?◢
 
  全球華人和歐、美、印、日政界即將開始議論的話題,
  更是台灣公民不可不探討的未來!
 
  過去30年來,中國崩潰論,乃至於中共專制政權垮台的議題,持續引發各方論戰。而世界是在演化的,昔日「南斯拉夫」解體後已成歷史用語,面臨內外交迫的中共極權還能走多久?面對這位亦敵亦友的強鄰,你究竟了解多少?
 
  本書是一本設想中共集權財政解體後的「狀況分析報告」。先以可量化的財政標準,論斷中共統治框架已經鬆動;再分析國內外甚至跨區域、跨國家的因素對「後中共的中國」將產生何種動力或阻力;接著,針對中共於解體後所可能主動或被動採取的動作進行推演,以及這些動作會如何形塑「後中共的中國」樣貌;最後從台灣的國家利益角度,告訴台灣人在政治、民防、經濟和國際等領域中,可以做哪些超前部署的「預策」。
  
  中共解體後的中國,將由誰人來做主?何方來收拾殘局?
  你以為的未來中國,是脫胎換骨、演化重生,還是淪為行屍走肉?
  可能的長相有很多種,在本書中畫出了整體光譜,由小變化到極端變化皆予羅列。
 
  作者以世界史而非中國史的宏觀角度點明,「後中共的中國」無論型態如何,都代表著「中華民族」意象的破產,以及共產主義內殖民時代的正式結束。
 
  這樣看來,後中共的中國,究竟長什麼樣?是合還是分呢?這該是個鮮活的話題,你我將無可迴避!
 
各界推薦
 
  矢板明夫|產經新聞台北支局長
  葉耀元|美國聖湯瑪斯大學國際研究講座教授兼系主任
  劉必榮|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華人圈談判大師
  謝金河|《今周刊》董事長
  ─一致推薦(依首字筆畫排序)
 
  「《後中共的中國》是一本基於美中台現況的『預言書」。中共所面臨的內憂外患,其實遠比我們從新聞上看到的要來的更為嚴重。范疇先生幫讀者們點了一盞明燈,一盞幫助台灣在中共垮台時,我們應該如何準備的明燈。」 ─葉耀元,美國聖湯瑪斯大學國際研究講座教授兼系主任
 
  「范疇是很有深度的思考者。他總能找到我們沒想過的題目,從我們沒想過的角度切入,得到讓我們可以細細咀嚼的答案。讀范疇的書,是一場豐盛的心靈饗宴。」─劉必榮,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華人圈談判大師
历史的岔路口:一部关于现代中国转型的深度剖析 图书名称:《历史的岔路口:一部关于现代中国转型的深度剖析》(暂定) 作者: [此处填写作者姓名,例如:王立群、李明] 出版社: [此处填写出版社名称,例如:东方文苑出版社] ISBN: [此处填写ISBN号] 页数: 约 600 页 --- 内容简介:穿越百年迷雾,重塑中国叙事 《历史的岔路口:一部关于现代中国转型的深度剖析》是一部力求全面、深入地梳理和审视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的宏大叙事。本书超越了传统单一视角的历史编纂模式,旨在以多维度、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为读者构建一个复杂、立体且充满张力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图景。 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年代记述,而是一次对历史关键“岔路口”的审慎回望与深刻反思。作者认为,中国近现代史充满了关键的抉择点,每一个抉择都深刻地塑造了今日中国的面貌。 第一部分:旧制度的瓦解与新秩序的萌芽(约 1840 - 1927) 本部分聚焦于晚清的“疾风骤雨”与民国初期的探索与动荡。 1. 帝国黄昏下的挣扎与觉醒: 本书详细描绘了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清王朝内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一系列自上而下的改革尝试。重点分析了这些改革的内在矛盾性——它们既试图挽救旧体系,又无意中为其掘好了墓穴。我们探讨了知识分子群体如何从“师夷长技以制夷”转向对国家体制的根本性质疑,以及民间社会(如士绅、商人、早期工人阶级)在这一转型期的复杂角色。 2. 共和的理想与现实的鸿沟: 辛亥革命的爆发被置于全球范围内民族主义浪潮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然而,本书并未将民国初年的政治混乱视为简单的失败,而是将其视为在缺乏成熟的现代国家建设经验下,传统权力结构与新兴政治力量剧烈碰撞的必然结果。我们深入分析了“二次革命”、袁世凯的崛起与倒台,以及军阀混战的深层社会经济根源,揭示了中央权力真空如何加速了地方性的权力重组。 3. 文化与思想的“新青年”运动: 新文化运动被视为一场深刻的社会心理革命。本书详细梳理了白话文运动、科学与民主的呼声,以及对儒家传统的彻底反思。我们特别关注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和实用主义在中国知识界的传播路径、接受方式及其相互间的张力,这些思想的交锋,为后续的政治路线选择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意识形态的角力与国家的再造(约 1927 - 1949) 此部分的核心是国民政府的艰难治理与中国共产党力量的崛起,这是决定中国未来走向的关键时期。 1. 现代性工程的困境:南京国民政府的治理实践: 本书细致考察了国民政府在统一南方、进行“模范省”建设、推行法币改革和工业化尝试中的成就与局限。我们运用社会史的方法,探讨了城市中产阶级的形成、农村的土地问题以及税收体制的脆弱性,这些构成了国民政府“知易行难”的治理困境。 2. 战争的淬炼:民族主义的重塑: 抗日战争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存亡之战,也是对不同政治力量动员能力和组织效率的终极考验。本书将战争视为一个“社会熔炉”,分析了国共两党在敌后和后方采取的不同动员策略如何重塑了农民与国家政权的关系。 3. 最终的抉择:内战的社会基础: 国共内战的胜利并非单纯的军事胜利。本书着重分析了共产党如何通过土地改革和群众路线,成功地将广大贫苦农民转化为政治支持的基础,而国民党内部的腐败与精英阶层的离心离德,则加速了其政权的崩溃。 第三部分:探索中的宏伟实验与转型阵痛(约 1949 - 1978) 这一部分专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尤其是建国前二十年的“摸索”与“激进”。 1. 巩固政权与社会主义改造: 从镇压反革命到“一五”计划的快速工业化,本书描绘了新政权如何迅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机器,并初步实现了对经济命脉的控制。对农业合作化和工商业改造的论述,强调了在效率与公平之间的政治权衡。 2. 理想主义的狂飙:大跃进与人民公社的实践: 对“大跃进”的分析采取了技术史和社会心理学的结合视角。我们探讨了错误的决策机制、对科学规律的漠视,以及基层社会如何在“乌托邦”的动员下,付出了巨大的生存代价。 3. 动荡与反思:文化大革命的遗产: 本书对“文革”的分析力求客观,将其视为一次深刻的政治权力斗争与社会控制实验的结合体。重点分析了运动对教育体系、知识分子群体以及社会信任结构的长期性破坏,并追溯了其思想根源与政治逻辑。 第四部分:开放的代价与全球化的重塑(约 1978 - 2000s 初期) 本部分集中讨论“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经济奇迹的诞生及其伴随的社会结构性变化。 1. 拨乱反正与思想解放: “真理标准大讨论”如何为思想松绑,并为经济改革铺平了道路。本书详细梳理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价格双轨制等关键改革措施的设计理念及其在微观层面的执行情况。 2. 市场洪流中的“中国特色”: 重点分析了特区建设、外资引入和国有企业改革(“抓大放小”)的过程。我们讨论了经济高速增长背后日益凸显的区域不平衡、腐败的滋生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滞后性,这些都是高速增长的“副产品”。 3. 社会阶层的重构与身份焦虑: 随着单位制的解体和人口的大规模流动,一个全新的社会阶层结构正在形成。本书探讨了“下海”浪潮、知识分子“下岗”的现象,以及城市化进程如何重塑了家庭结构和代际关系,为当代中国的社会矛盾埋下了伏笔。 --- 核心特色与研究视角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跨越世纪、连接“过去”与“现在”的叙事雄心。它致力于: 1. 权力结构与治理能力的研究: 区别于单纯的政治史,本书关注历代政权如何通过具体的制度设计(如税收、动员、信息控制)来维持或瓦解其统治的合法性。 2. 知识分子与社会思潮的互动: 深入考察了“启蒙”的断裂与连续性,分析了不同思想流派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发生的“失真”与“重构”。 3. 地方实践与中央意志的张力: 强调中国历史并非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而是中央政策在广袤国土上被地方精英、地方文化和民间力量以不同方式解读、修正和执行的历史。 《历史的岔路口》旨在为所有关心中国命运的读者提供一个坚实、多维度的历史框架,帮助我们在面对当前复杂局面时,能够更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从何处走来,以及那些未被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是如何投射到今日的。这是一部关于耐心、错误、韧性与不确定性的中国历史画卷。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范疇
 
  「前哨預策」創辦人、亞太政經風險預策家。
 
  於美國、台灣、新加坡、中國創業逾30年,涉及跨界風險投資、組織避險流程、區域經濟規畫等領域。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哲學所碩士,從事人類認知結構及語言映射關係研究。
 
  著有九本專書,包括《被迫一戰,台灣準備好了嗎?》《2022:台灣最後的機會窗口》《與習近平聊聊台灣和中國》《與中國無關(第二季)》《與中國無關》《台灣會不會死?》《大拋錨!》《中國是誰的?》《台灣是誰的?》等書。

图书目录

【自序】開始想像「後中共的中國」
 
第1章 定義「後中共的中國」
・概念定義及討論範圍
・怎樣才算中共解體?
・錢不夠用了,不可以印嗎?
 
第2章 錢沒了,中共將因財政而解體
・財政解體的定義
・過去錢從哪裡來?
・2012年,是中共政權的轉折點
・來自中共元老院的訊息
・習近平的加速期
 
第3章 中共「異形」的前世今生
・獨立?統一?還是共產國際?
・中南海學─商鞅大過馬克思的學問
・脫序的越野車駕駛
・中共錯過的唯一好機會
・拒絕正道,畢竟非男兒
・撲面而來的變局
・「總加速師」不自知
 
第4章 中共牆內變因
・紅二代─奢想無上限、手段無底線
・共青團─更接近職業經理人氣質的共產黨
・解放軍─槍彈分離
・武警─軍警不分
・公安─全國皆唐山
・「條條塊塊」─行政轄區以及央企
・7大板塊的中國
・4大直轄市─4大「塊塊」
・5個自治區、2個特別行政區
・「條條」的另類諸侯:央企
 
第五章 牆外國際變因
・美國的對中政策,是「切習保共」還是「切共保美」?
・民主燈塔台灣,成中共最大威脅
・日本與中國的恩怨情仇能否化解?
・扮演關鍵少數的朝鮮,如何決定中共命運?
・南韓人認為中共比朝鮮更危險?
・印度和中國的隱密戰爭:水資源爭奪
・中共喊話東南亞華僑,挑起政治敏感神經
・俄羅斯將成為拖垮中共財政的巨大窟窿
・歐盟如何看待中共的戰狼外交?
・英國再度過問印太事務,脫歐入美
・對中東資源的依賴,足以壓垮中共財政
 
第6章 後中共的中國─變局全推演
・不作改變?小幅改變?中等改變?還是「被大幅改變」?
・中共解體?會與不會的理由
・中共解體後,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嗎?
・不作改變─奉陪到底,加倍奉還
・小幅改變─虛晃一招,過關再說
・中等改變─沒有回頭路的政治改革
・大幅改變─由不得中共決定方向的天翻地覆
・全光譜的10種大幅改變
 
第7章 中國重組的9大動力脈絡
・從「等雨線」看中國的重組
・從「秦嶺、淮河南北線」看中國的重組
・從「水系」看中國的重組
・從「行政管轄線」看中國的重組
・從「國際秩序線」看中國的重組
・從「華爾街線」看中國的重組
・從「人民江山觀」看中國的重組
・從「制度線」看中國的重組
・從「美國秩序」看中國的重組
 
第8章 台灣的「預策」
・台灣應該做的「政治對策」
・台灣應該做的「民防對策」
・台灣應該做的「經濟對策」
・台灣應該做的「國際對策」
・小幅改變─台灣「聽其言、觀其行」
・中等改變─台灣「牆頭草」將失去不做決斷的理由
・大幅改變─台灣可以怎麼做?應該怎麼做?
・明碼標價以避戰、止戰
・美國借名片論─Taiwan,還是R.O.C.?
・台灣的對價,與「中華民國」或「台灣共和國」無關
・「方塊字圈」的文明燈塔
・《台灣基本法》─主體性兩步走
 
第9章 請記住「住民自決」
・以「住民自決」應萬變
・毛澤東和普丁也支持住民自決!
・告中華人民共和國平民書
 
【後記及致謝】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14790
  • EISBN:978626726607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5MB

图书试读

自序
 
開始想像「後中共的中國」
 
  蘇聯共產黨1991年垮台,或稱解體,至今已經31年了。蘇共依然存在,只是再也沒有執政力量。蘇共垮台後短短幾年,由遺老葉利欽(Boris Yeltsin)掌權,然後就是年富力強的前蘇共中級官員、只做過市長及特務的普丁(Vladimir Putin)出線,當時也少人料到。
 
  而今30餘年過去了,普丁總統換做總理,再換做總統,結結實實的用移花接木手法,避開了任期限制。然後在2014年,普丁入侵前蘇維埃聯邦後實質獨立了23年的烏克蘭克里米亞地區,打的是俄羅斯民族自決的口號,西方及烏克蘭都給予實質的接受,只是簽了一個《明斯克協議》(Minsk Agreement),告知不可再犯。
 
  2022年2月,普丁再度入侵烏克蘭與俄國接壤的東北地區—頓巴斯盆地,打的依然是「民族自決」口號,加上一條:西方違背了《明斯克協議》的內容。
 
  31年來,我們看盡了「後蘇共的俄國」,它的歷程、它的現狀,還有它對世界的影響,肯定和1991年至1993年間人們期待的不一樣。現今許多人的詮釋,坦白說,馬後炮居多,一些當年信誓旦旦的預測,儘管正確,今天也沒人想再提。這都是人性,大浪淘沙,沙子自己不願承認被淘掉,反正也死無對證;後浪不耐煩的催促著前浪,你怎還在那囉哩囉嗦,你前浪不退,我後浪何以登陸?
 
  今天2022年,你想過一個「後中共的中國」嗎?還是,你覺得時候還沒到,現在連想都不敢想?或者,你就是中國人,知道提出這個話題,中共會如何對你?或者,你身在美國、歐洲或日本,已經「潤」(英文「Run」的中文諧音,意即「出逃」)了,變成看戲人了?再或者,你和我一樣是台灣人,關心「後中共的中國」過程中台灣的安危,還有「後中共的台灣」長什麼樣?
 
  意識決定行為,敢想決定意識。想都不想,就是意識薄弱,就是行為受限,換句話說,就不是自由人。想做自由人,就要開始想。想,總要有個起點,而本書就是個起點。不多,也不少,只是個起點。
 
  邏輯上,「後中共的中國」預設了一個前提,就是「中共政權解體」。「解體」,就是骨架鬆散了,雖然距離「滅亡」還有一段距離,但是,如果中共政權不先「解體」,就談不上「後中共的中國」。但這邏輯關係,並不妨礙我們先行對「後中共的中國」做出探討。其中道理,正如即使人類還在開汽油車,但並不妨礙大家探討「後汽油車時代的交通」,又如在1989年蘇聯共產黨還存在的時候,先行探討「後蘇共的俄國」一樣。
 
  2022年,中共政權的統治骨架在內因和外因雙邊夾擊之下,已經出現環環失靈的現象。此時此刻,正是探討「中共會不會解體」「中共解體後的中國長什麼樣」,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會不會存在」等問題的時刻。
 
  正如2008年,美國金融海嘯的前幾年, 就有人事前「嗅」到了趨勢的前兆,雖然美國政府、全球依賴美國金融吃飯的圈子,都駁斥其為聳人聽聞的言論,但會發生的事還是發生了。雖然之前沒人能準確預測「何時發生」(when),但倒是許多人對「如何導致」(how)的預測,事後證明就是那樣的。
 
  即使在2008年金融海嘯已經啟動的狀況下,絕大多數華爾街的「專家」和「高管」,還是不敢想像事情會走到讓他們掉眼睛、掉下巴的地步。一切我們今天對2008年「金融海嘯」的理解,都來自各種「馬後炮」的回憶和詮釋。
 
  因此,這不是一本「預測」的書,而僅僅是一本「嗅覺討論」的書。雖然只是嗅覺,但也是需要有基礎的。2008年,正值北京奧運會盛大開幕、全球各國驚嘆不已、各企業加碼投資中國之際,我的嗅覺告訴我,三節火箭的動力已經用到第三節了,因此我決定收拾已經經營16 年的公司。
 
  這個退場的決定,花了我整整4年時間,才安排完對每位員工和每個客戶的責任。2013年,從一些零散破碎的消息和跡象中,我判斷習近平意圖執政20年。2015年,我判斷2018年至2022年間世局會巨變。2019年12月,我家中就備齊了N95口罩,因為我在北京市經歷過2001年的SARS疫情,而在BBC的一條小新聞中看到「10月分武漢出現奇怪傳染病」的消息。我沒有「情報」,但是有對當下事態的判斷,以及對未來事態的嗅覺。
 
  超前部署、有備無患,永遠不是一件壞事。2019年,我在一場舉辦於台北、與日本民間政界合辦的座談會中,首度提出「世界應該開始探討後中共的中國」看法。2022年6月11日,一位英國朋友轉傳一條他朋友給他的信息,內容如下:
 
  從2007年開始,中國就開始踏上一條「借來的成長旅程」。現在看來,中國不過是一個超巨型的恆大集團(2022年,瀕臨破產的全球最大地產集團),下場定如恆大集團,是不是時候有人開始討論中國的下場這件事了?
 
  於是,我開始了這一場「嗅覺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资料的引用和论证的严谨性上,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标准。翻阅过程中,我注意到底层脚注和尾注的标注非常详尽,每一次关键论断的提出,都能清晰地追溯到其原始出处,这对于任何想要进行二次核查或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存在争议或多方解读的历史事件时所采取的平衡态度。他并非简单地采信某一主流观点,而是将不同的解读并置,让事实自己说话,最终引导读者形成批判性的思考框架,而不是直接喂养预设的结论。这种“证据先行”的写作手法,使得全书的论证基础异常坚实,极大地增强了观点的可信度。在涉及大量数据和统计分析的部分,图表的使用也十分精妙,它们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有效辅助理解复杂关系的工具,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数据陈述变得直观易懂。

评分

抛开学术层面的探讨,这本书在思想的穿透力上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在记录过去,更像是在构建一个审视未来的透镜。我感觉作者在探讨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得失时,都隐含着对当下及未来发展路径的深层关切。那种对权力结构、社会心理以及文化惯性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历史走向的剖析,极其犀利而富有洞见。它迫使读者跳出日常的思维定势,去审视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社会运行逻辑背后的深层逻辑。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当前世界局势的角度明显拓宽了,很多过去感到困惑的现象,似乎在这个历史的大背景下找到了合理的解释框架。这本书提供的是一种认知升级的机会,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和提升。

评分

这本电子书在装帧上给我一种非常扎实的感觉,尽管是数字版本,那种纸质书特有的重量感和厚度似乎透过屏幕传递了过来。封面设计简洁有力,没有过多的花哨元素,直接点出了主题,让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迅速抓住核心。我特别留意了排版,字体的选择和行距处理得非常考究,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的疲劳感也得到了很好的缓解。阅读体验的流畅性是电子书的关键,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无论是目录跳转还是笔记的添加,都几乎是瞬时响应,这对于深入研究特定章节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而且,它的目录结构划分得逻辑清晰,脉络分明,能让人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迅速定位到自己感兴趣的断代或议题。光是这份精心打磨的阅读界面,就足以看出作者或出版方在尊重读者阅读体验上的投入。它不仅仅是一堆文字的集合,更像是一个精心构建的数字阅读空间,让人愿意沉浸其中,细细品味每一个章节的结构和意图。

评分

我被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深深吸引住了。它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不容置疑的史学家的口吻,反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饱经沧桑的长者在娓娓道来,语气中带着审慎和克制,但字里行间又流露出对现实深刻的洞察力。叙事节奏掌握得恰到好处,时而紧凑如鼓点,剖析关键转折点的决策机制;时而舒缓如溪流,描绘社会底层民众在历史变迁中的微观生活图景。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在宏观历史框架与微观个体经验之间进行无缝切换,使得那些抽象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立刻变得鲜活、可触摸。这种叙事上的张力,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历史的现场,亲眼见证那些复杂博弈的发生。我读到一些关于特定历史时期的侧面描述时,那种细腻的情感捕捉能力,实在令人印象深刻,让人对那些被宏大叙事遮蔽的真实面貌有了更立体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传统的时间线性叙事,而是通过一系列相对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主题单元进行推进,像是一部多声部的交响乐。每个单元都聚焦于一个核心矛盾或关键转型点,但它们之间的逻辑跳跃却出乎意料地和谐,共同指向一个更宏大的主题。这种非线性叙事的好处在于,它避免了长篇叙事可能带来的拖沓感,让读者始终保持着一种探索新大陆的兴奋感。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各个章节的衔接处往往会设置一些富有哲理性的过渡段落,这些段落像是桥梁,将不同的历史场景和议题巧妙地联系起来,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像一个有机的整体,而非零散的片段拼凑。这种结构上的匠心独运,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智力愉悦感,让人在读完一个部分后,会忍不住思考它与前后的内容究竟是如何呼应和支撑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