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西瓜的方法:五十週年紀念增訂版 (電子書)

吃西瓜的方法:五十週年紀念增訂版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羅青
图书标签:
  • 生活
  • 美食
  • 西瓜
  • 饮食文化
  • 台湾文学
  • 散文
  • 纪念版
  • 电子书
  • 趣味
  • 生活随笔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半世紀經典之作,回顧台灣現代詩發展的軌跡
 
西瓜的哲學史
比地球短,比我們長
非禮勿視勿聽勿言,勿為──
而治的西瓜與西瓜
老死不相往來
 
  1972年,24歲的羅青自費出版人生第一本詩集《吃西瓜的方法》,書上市後立刻受到詩壇矚目,也因為充滿趣味的書名,傳聞在書店被放到食譜區而熱銷。余光中當年更為此書撰寫萬字評介,認為羅青在台灣詩壇的出現,是60年代老現代詩的結束,70年代新現代詩的起點,他指出羅青的創作手法「是在知性的軌道上行駛感性」,正是羅青異於同輩和前輩詩人的特色。2023年初,《吃西瓜的方法》初版已滿半世紀,聯合文學推出五十週年紀念版,再現這本具備童趣與哲思的代表性詩集。
 
  一般的現代詩人,多自囿於主觀情緖和感官經驗,羅青卻能跳出「有我」之境,對層出不窮的意念作「無我」的玩味和戲劇性的表現……典型的現代詩偏重一句一語的經營,羅青卻集中注意力於整體的結構。典型的現代詩五色繽紛如野獸派的畫面,羅青的詩卻線條乾淨光影分明如蒙德利安和尼科爾孫。典型的現代詩嚴肅到歇斯底里的程度,羅青的詩卻充滿好奇,富於同情,洋溢著幽默感。──余光中
《星际漫游者:穿越未知宇宙的生存指南》 作者: 艾拉·凡恩 出版社: 银河之光出版社 出版年份: 2347年 页数: 680页(精装版) ISBN: 978-1-5678-0912-3 --- 内容简介 《星际漫游者:穿越未知宇宙的生存指南》并非一本寻常的旅行手册,而是一部饱含血泪与智慧的太空拓荒史诗。艾拉·凡恩,一位在银河边缘的自由贸易者和探险家,以其跨越三个世代的亲身经历,为所有渴望挣脱母星引力、投身浩瀚星海的求知者,编织了一部无比详尽且残酷的生存哲学。 本书的核心,在于对“未知”的深度剖析与应对策略。在人类文明抵达星际旅行的成熟阶段后,宇宙展现出的复杂性远超任何理论模型所能预测。凡恩摒弃了对华丽太空战舰和虚假乌托邦的浪漫想象,直面在广袤虚空中,个体生命所面临的资源枯竭、生态突变、文化冲突与心理极限的真实挑战。 第一部:启程与失落——跃迁技术与早期殖民的陷阱 本书开篇,凡恩便深入探讨了“曲率驱动”技术普及后,星际社会结构如何在一代人之间瓦解重塑。她详述了她最初的殖民飞船“奥德赛号”在首次尝试建立恒星系定居点时所犯下的致命错误。这部分重点聚焦于: 生态兼容性分析: 详细记录了数个宜居行星表层微生物群对人类生理系统的潜在威胁,特别是关于“灰烬孢子”的爆发案例,这导致了“新塞勒涅殖民地”的彻底撤离。 能源自持的艺术: 凡恩用大量篇幅阐述了如何利用超新星遗迹的残余能量流,而非依赖昂贵且易受干扰的恒星聚变反应堆,构建长期稳定的能源系统。其中包含她对“零点能量场”的野外捕获技巧的独家解析。 社群心理学在隔离环境下的崩溃与重建: 通过“奥德赛号”上长达三十年的航行,作者揭示了在资源有限和外部压力持续存在的情况下,人类社会如何迅速退化至原始的部落结构,以及重建信任和秩序的艰难过程。 第二部:异星法则——接触与共存的复杂艺术 生存的关键在于理解你所身处的环境,而星际旅行的首要环境,便是那些不属于人类的生命形态。凡恩在本书的第二部分,分享了她与四种主要的、非人形的智慧文明的接触记录。 克萨里人:时间感知的差异与交流障碍: 克萨里文明以其极慢的新陈代谢和对“存在”的独特理解,构成了极难沟通的障碍。凡恩记录了她为理解其“情绪波动信号”所付出的十年努力,并提供了一套实用的“多维逻辑映射”工具,以避免无意中触犯其禁忌。 影裔(The Umbra):物理定律的边缘生物: 这部分内容最具争议性。影裔被描述为生活在暗物质流中的实体。凡恩详细描绘了如何利用特定的电磁频率,在短时间内“固化”其存在形态,以进行信息交换。她强调,与影裔的互动,必须完全摒弃基于碳基生命的因果律思维。 生存资源的选择与替代: 在外星环境中,食物和水不再是理所当然的。凡恩提供了大量的“可食用星云藻类”的鉴定图谱,以及从惰性行星核心提取重金属用作建筑材料的详尽流程,这些都是在官方星图和补给站之外的生存技能。 第三部:内在的星图——导航、心理韧性与道德困境 太空旅行的最终考验,往往不在于外部的威胁,而在于驾驶舱内的决策。凡恩将最后一部分内容献给了对自我和远航伦理的深刻反思。 古老的导航术:跳出超光速的限制: 尽管曲率驱动是主流,但凡恩坚信,在遭遇无法预测的“空间湍流”时,古老的、基于引力波感应和背景辐射校准的“深空推算”仍然是保命的关键。她分享了她如何通过绘制“银河背景脉冲图”,成功绕过了一片被公认为“不可穿越”的重力陷阱区域。 孤独的代价与反制措施: 面对无尽的虚空,人类心智的脆弱性极高。凡恩坦诚地记录了自己经历的“时间迷失症”和“目的性衰竭”,并提出了独特的“任务碎片化”策略,通过不断设立微小、可实现的目标来维持意识的连贯性。 “第一接触”的道德边界: 面对可能掌握了颠覆性科技的文明,人类是否应该索取?凡恩以她发现的“阿卡迪亚遗迹”事件为例,论证了“非干预原则”在星际社会中的至高无上性,即使这意味着放弃拯救自己文明的关键技术。 《星际漫游者》是一部写给真正的开拓者看的书。它没有捷径,没有保证,只有对冷酷宇宙的彻底尊重,以及在绝境中,人类智慧所能迸发出的最坚韧的光芒。它将教会你,如何不仅在星空中存活,更要以一个有尊严的文明代表的身份,面对永恒的黑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羅青
 
  本名羅青哲,湖南湘潭人,一九四八年出生於山東青島,畢業於輔仁大學英文系及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州立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曾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所、美術系所及翻研所教授,並兼任中國語言文化中心主任;後任明道大學英語系主任、藝術中心主任、東大書局滄海美術叢書主編。畫作獲雄獅美術水墨雙年展獎、傅爾布萊德國際藝術家獎、第四屆米蘭文化節藝術獎等獎多次,並為國內外公私立美術館如大英博物館、柏林國家美術館、美國聖路易美術館、國立台灣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遼寧美術館、北京中國美術館……收藏;詩作獲第一屆現代詩創作獎、鹿特丹國際詩獎……國內外大獎多次。

图书目录

成名要趁早?──五十週年紀念增訂版自序
序詩:問

卷第一 許願
第一輯:許願



許願
發表
春訊
心祭
故土.故土

第二輯:山水冊
玉山引十首
橫貫公路八首
橫貫公路的指紋
詩人太魯閣創作歷程分析比較影響研究報告

卷第二 夢的練習
第一輯:彈劍之歌


長短調
那該多好
?怎麼辦
雞鴨的哲學
白蝶海鷗車和我
彈劍之歌

第二輯:夢的練習
輓歌
同學會
聽風者
貝殼家族
夢的練習
夜班
睡神
好一個安靜的所在
房子
盒子

卷第三 吃西瓜的方法
第一輯:給樹看相的秘訣

樹的寫法
自祭文
兩棵樹
搖樹術
自白
給草

第二輯:吃西瓜的方法
泥土的軼事
茶杯定理
三斷論法
報仇的手段
吃西瓜的六種方法

卷第四 月亮.月亮
第一輯:柿子的綜合研究
研究動機
內篇:研究內容
外篇:柿子與我
研究結果

第二輯:月亮.月亮
前言:月亮的臉
蜜蜂的月亮
弟弟的月亮
手錶的月亮
床前的月亮
水手的月亮
太太的月亮
公寓的月亮
月亮的月亮
盤子橘子的月亮
工友老宋的月亮
329號的月亮
司機阿土的月亮
八月十五的月亮
逃獄的月亮
松林的月亮
汽球的月亮
黑鷹的月亮
無名月亮的月亮
初版校後記:《吃西瓜的方法》的方法

附錄
新現代詩的起點──羅青的《吃西瓜的方法》讀後/余光中
柿子的綜合研究的研究/李男
吃西瓜的方法──三十周年紀念版後記/羅青
化身園丁的蜜蜂──懷詩人余光中/羅青
「月亮.月亮」四首英譯/余光中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235118
  • EISBN:978986323515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2MB

图书试读

五十週年紀念增訂版序 
 
成名要趁早?
 
  俗話說「成名要趁早!」 然早慧成名是福是禍?還要依事、看人、靠天而定,其間關係,錯綜複雜,難有定論。不過,提早成名,必然提早遭遇,如何自我超越的超級大難題,是龍是蛇?是鯤是鵬?則要看作者今後如何奮力,一超!
 
  一九七二年,自大學畢業服完兵役出國留學的我,二十四歲,自費出版詩集《吃西瓜的方法》精裝一冊,收錄八十首詩,數年之年間,重印多次,在我不知情的狀況之下,換過一次風格完全不同的封面。三十年後,麥田版的修訂平裝本問世,我要求封面延續初版風格,做後現代式的變化即可。現在,又二十年過去了,巧得機緣,徵得聯合文學同意,出版五十年增訂紀念版。我決定讓封面恢復當年舊觀,再次彰顯當初提倡的詩學精神,低回之餘,不免有些感慨,不吐不快。
 
  歷來處女詩集之印行,因為是初試啼聲,生澀難免,多半自費為之,這本是情理中事。然處女詩集能於五十年間,不斷重印,並兩次修訂增補新版,衡諸中外,也不常見。
 
  以英詩而言,最有名的處女詩集,是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的四開本《商籟集》(1609),一直拖到四十五歲,詩藝登峰造極時,才自費出版;集中收入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詩,其中一百二十六首的對象是一名青年美男子,另外二十八首,獻給了一位神秘黑美人(dark lady)。
 
  該集的主題,不外乎人生短暫、寸陰是競、情愛美貌、忠貞忌妒之類,並無驚人之處。然詩人以abab cdcd efef gg的分節與韻腳,在義大利佩脫拉克商籟體外,另成英國莎氏商籟體,影響深遠,至今猶新。我們細味其練句謀篇之巧思,純熟技法之施展,造意時見翻新,抒情層層深入,舉重若輕,遊刃有餘,其佳妙處,簡直如同收官之作,真是英詩史上,隨口咳唾珠玉,滿地拋金散銀的奇葩。
 
  像這樣,一方面進行自我塑形,一方面又不停自我超越的天才,當然可以僅靠一本空前絕後的處女詩集,便成大詩人典範。至於一般庸才,只好歛手卻步,瞠目結舌,望塵莫及,徒呼負負了。
 
  浪漫派大詩人華次華茲(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50),十七歲於《歐洲雜誌》發表第一首商籟,二十三歲自費出版處女詩集《傍晚閒步˙抒情素描》,然書中語多模仿,未獲重視。一七九八年,二十八歲的華氏與二十六歲的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 1772-1834)合作出版《抒情歌謠集》,前者發表〈庭潭寺〉(Tinter Abbey),後者發表〈古舟子詠〉,俱成一代名詩,雙雙揚眉吐氣。
 
  六年後,三十四歲的華氏,再度自我超越,寫下有名的水仙詩(暱稱Daffodils),於一八○七年結集出版,八年後修正定稿,遂成英國詩史上最受愛戴的名作之一,排行高居前五名內,歷久不衰。
 
  詩句從「我獨自徜徉似一片雲」(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開始,到一大片湖畔水仙在「內眼」(inward eye)的映照中,帶來「孤獨的狂喜」(the bliss of solitude),讓心境歡快,隨水仙起舞。全詩意思,從容恬淡,用字平淺易曉,筆法風致,直追陶淵明(365-427)。
 
  美國大詩人惠特曼(Walt Whitman, 1819-1892),也要等到三十六歲詩藝成熟後,才自費出版處女詩集《草葉集》(1855),雖然只收錄了十二首詩,薄薄一冊,但仍受到當時文壇泰斗,五十二歲的愛默森(Ralph Waldo Emerson, 1803-1882),慧眼識英雄,毫無保留,大力為之譽揚稱讚。此後,惠特曼一直致力於處女詩集的完善化,不斷超越自己,大量增補詩作,並修改字句,重編詩組,調整目錄,五次增訂,四次新版。過世後五年,遺作一併收入一八九七全集版。
 
  像惠特曼這樣,一生只專心打造一本詩集的大詩人,可算詩壇異數。他自況編詩集如建中古主教座堂(cathedral),大有一編就是橫跨幾個世紀的氣概。
 
  一九一七年元月,二十七歲的胡適(1891-1962),率先在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接著在二月號上,刊出過去一年所試寫的新作《白話詩八首》。三年後,三十歲的他,自費出版《嘗試集》(1920),是個人首部詩集,同時也是「新詩」或「白話詩」的處女詩集。
 
  雖然該集是夾泥沙俱下的實驗之舉,毀譽參半,然無論在詩史或詩藝上,都有開天闢地的貢獻,此乃不爭之事實!次年,胡適稍事增刪,再版問世,可見處女作中,確實有些不堪再讀的尷尬。一九二二年《嘗試集》四版,復又火眼增刪舊作,留存四十八首,附〈去國集〉十五首,印行後,再版連連,成為新詩史上第一本最暢銷的著作,帶動了無數新詩集的出版。
  
  一九五二年,六十三歲的詩人,檢點一九二二年以來,積存詩稿四十七首,編成《嘗試後集》,以「但開風氣不為師」的精神,為《嘗試集》畫下優雅退場的句點。
 
  徐志摩(1897-1931)二十八歲自費出版處女詩集《志摩的詩》(1925),以《嘗試集》的基礎,在題材上,關懷社會,多所拓展,尤其是在技巧上,為白話詩字裡行間的腔調節奏舒展,音韻婉轉頓挫,樹立了最佳典範,影響至今不衰。《志摩的詩》原為排印聚珍宋版線裝書,一九二八年,新月書店將之重排,費心增刪,得詩五十五首,改為平裝本發行。
 
  這樣看來,二十四歲初版詩集的我,時間不算晚,但卻也說不上早。詩集雖能多次重印,然在數量上,也談不上真正暢銷。
 
  享年僅二十八歲的王勃(649-676),十八歲就寫下〈乾元殿頌〉(666)讓唐高宗驚嘆:「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因而名滿天下。二十六歲作〈滕王閣序〉,飛躍超越,換骨脫胎,頓時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千古名篇,至今膾炙人口。而〈乾元殿頌〉一篇,則再也無人聞問了。
 
  二十五歲就天才早夭的英國詩人濟慈(1795-1821),十九歲寫下第一首詩,二十一歲發表第一首詩,二十二歲初版處女詩集《詩輯》(Poems, 1817),反應不佳,連出版社都自慚不已。濟慈無奈,只好另尋東家。然此後三年,他筆鋒蛻然超變,名作居然傾巢而出,光華四射,奠定了他在浪漫詩派的重要地位。
 
  因此,許多詩人,都諱言自己的處女詩集,能不提就不提,以免以今日意氣風發之我,照見三日之前的吳下,刷的漲紅一臉慚愧。而我之所以能僥倖逃過此劫,都是因為周夢蝶(1921-2014)的緣故。
 
  在《吃西瓜的方法》之前,我有一本詩歌筆記,厚厚一冊,記錄了大一到大二的長短句、長短詩。我雙手捧上,向夢公求教,哪曉得他從早到晚,仔細看了一天,回答我的竟是:「只有這一行還可以。」言罷,收回指點詩行的手,往嘴上一掩,莞爾一笑。我聽了,頭皮發麻,滿臉通紅,靦腆的抓了抓頭,傻了一張大嘴,默默收回筆記,依稀聽到「謝謝」這兩個字,在空中迴盪,半晌說不出話來。
 
  如此霹靂的當頭棒喝!大大的刺激了我另起爐灶的決心。
 
  我與夢公先生相交四十餘年,詩文書法,應酬往還,其樂融融,十分相得。然在詩學理念上,則針鋒相對,互不相讓,但卻從來沒有公開說破過。
 
  當年我認為,夢公的詩,主述者聲音單一,主題單一,從核心往外擴展,幾十年不變;像一顆蘋果,處女詩集如「種子時期」,多少有艱澀難嚥之處,但日後發展所需的主要養分,全已具備;接下來,是進入成熟期的「果肉時期」,豐美多汁,廣受歡迎;最後來到「果皮時期」,遣詞造句,美麗多彩,但卻不免,招式已老,乾癟走味。對這種寫法,我無由反對,只要各個時期,都能寫出好詩,那又何妨。
 
  但我自己,卻雅不願意,蹈此覆輒,決定另求出路。但一時之間,也毫無頭緒可言,不知從何下手。
 
  當時,我正在讀艾略特的演講集《詩的三種聲音》。(The three voices of poetry,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4.)恍然悟到,詩人在詩中,可以自言自語,自己對自己說話;也可以原音或化身音,對特定的某個人或某群觀眾說話;更可自己化身為人或物,對另一個化身,另一個想像的人或物,戲劇性的暢述衷情。這樣一來,首先在詩的主述者上,就可以擺脫浪漫式的自我過分膨脹或刻意縮小的單一聲音,走向多元複雜的面具角色主述(persona)。
 
  接下來,我意識到,如果能為每個我所創造的人或物,找到一個主題,用一組詩,像衛星一般,圍繞這個主題,以相互補位的方式,環而巡之,開發此一主題的各種可能性,並為讀者留下空白的軌道,暗示的空間。那,我就可以輕鬆跳出「種子、果肉、果皮」的「結構詩學」模式,走向多元互補的「解構詩學」。只是,彼時「解構」一詞,尚未流行。
 
  於是,我開始以那「還可以」的一行句子為基礎,另謀新篇,長短高低,寫下〈故土˙故土〉一詩,成了《吃》集中,少數與筆記本中少作有關的存證。
 
  那厚厚一冊老筆記本,有我無比鍾愛珍惜的少年青年時光,有我詩情萌芽時的全部熱情與想像,居然在大學畢業,搬離宿舍時,莫名其妙,弄丟了。此一不幸而幸的劫數,在五十年後的今天,竟然轉化成無比的思念、遺憾與惆悵。
 
  《吃西瓜的方法》分四卷八輯,三、四兩卷四輯:「給樹看相的秘訣」、「吃西瓜的方法」、「柿子的綜合研究」、「月亮˙月亮」,是我實踐「解構詩學」的主力。在「月亮˙月亮」詩組中,我發明了一種「飛鳥體」,詩分三節,以第二節固定兩行為詩眼,是為飛鳥的主體,以第一三節為雙翼,行數可以在八行上下伸縮,使全詩排列的外型有如「飛鳥」。詩集出版後,此一「飛鳥體」欲罷不能,續有所作,收錄在一九八四年純文學版的《不明飛行物來了》詩畫集中。
 
  而一、二兩卷四輯:「許願」、「山水冊」、「彈劍之歌」、「夢的練習」,則是人、物化身聲音的各種變奏。主述者的身分與聲音,忽男忽女,老少交替;忽人忽物,若存若亡;或天真搞笑或世故深算,可溫柔可淒厲;或自怨自哀或忌妒懷恨,可豁達可狠毒。尤其留意於「身分聲音」的多重轉換,人先化為物,再由物化為人,婉轉曲折,角度為之一新。如〈房子〉的吞吞吐吐,〈盒子〉的多重影射,都是例子。
 
  上述這些大三大四嘗試性的少作,受到林海音先生(1918-2001)與瘂弦先生的鼓勵,得以陸續在《純文學》、《幼獅文藝》……雜誌上發表;出版詩集後,又受到正值四十五歲壯年的余光中先生(1928-2017),主動以萬字長文:〈新現代詩的起點〉,極力譽揚、衷心喝彩,迎來不少掌聲與熱議,於一九七四年獲「第一屆中國現代詩獎」委員會主動頒發「詩創作獎」。然毀謗忌恨、排擠打壓,亦隨之而來,困擾不斷,直至五十年後,一切才完全煙消雲散,水流風清。
 
  值得一提的是,慨然出資主辦詩獎的旅越現代詩人吳望堯先生(1932-2008)與我,當時一在西貢,一在西雅圖,都無緣出席頒獎典禮。加上出席主持頒獎的五四大老葉公超先生(1904-1981),三人也一直無緣相聚暢敘,留下終生遺憾。
 
  繼《吃西瓜的方法》之後,我不停的開發新主題,環以奇特意象,繞以衛星詩組,大約每隔三四年,便出版一本詩集或詩畫集:
 
  《詩集:神州豪俠傳》(武陵1975),六十首詩。
  《詩集:捉賊記》(洪範1977),四十四首詩。
  《攝影詩畫:隱形藝術家》(董敏攝影,興台1978),三十一首詩。
  《詩集:水稻之歌》(大地1981),六十首詩。
  《詩畫集:不明飛行物來了》(純文學1984),六十八首詩。
  《詩畫集:螢火蟲˙全彩版》(台灣省教育廳1987),十五首詩。
  《詩畫集:我發明了一種藥》(親親文化1988),一首詩。
  《詩集:錄影詩學》(書林書店1988),七十四首詩。
  《詩畫集:少年阿田恩仇錄》(民生報 1996),四十一首詩。
  《詩畫集:一本火柴盒:羅青小詩選》(民生報1999),六十九首詩。
  《詩畫集:螢火蟲˙全彩精印手稿版》(民生報2003),十五首詩。
  《詩畫選集:羅青詩畫˙中西對照本》(輔大西語系1987),十二首詩。
  《詩選集:錄影詩˙中英對照本》(西雅圖華盛頓州立大學1993),五十首詩。
  《詩畫集:與哥倫布本論地理大發見˙中西對照本》(輔大西語系1993),八首詩。
  《詩畫選集:羅青詩畫選˙中瑞對照本》(Fenix, Atlantis 1996),十六首詩
  《詩畫選集:驚醒一條潛龍˙中德對照本》(真賞2002),四十二首詩。
  《詩選集:吃西瓜的六種方法˙中德義對照本》(Fondazione Beltrametti 2022),十三首詩。
  《詩畫選集:詩是一隻貓˙中捷對照本》(麋鹿2015),三十七首詩。
  《詩畫選集:一本火柴盒˙中捷對照本》(麋鹿2020),六十九首詩。
  《詩選集:吃西瓜的六種方法˙法文本》(Circé 2022),八十三首詩。
 
  從以上的簡約書目可以看出,從《吃西瓜的方法》到《一本火柴盒:羅青小詩選》二十七年間,我大約發表出版了五百四十多首詩,平均一年二十首,不算快筆多產,可免浮濫之譏。而從一九八八年《錄影詩學》後,我應在一九九二到九四年間,出版新詩集一冊,然卻突然中斷,箇中原由,說來可笑,實在是自尋煩惱所致。
 
  事實上,一九九四年我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發表〈論杜甫受羅青影響〉一詩之前,就有計畫編一本同名詩集,把六年來的作品,彙編成輯出版。然當時求好心切,總想在分卷分輯的模式外,以單一主題為專冊的模式,出版一部主旨更精純、層次更複雜的詩集。
 
  為了達成此一自我超越,我累積了六七本主題詩集的材料,書名暫定為《論杜甫受羅青影響》、《異鄉高呼古人》、《獨行世界》、《戰爭遺忘錄》等,每周好整以暇,細細調整詩目次序,斟酌安排首數增減,慢慢琢磨詩句詩行,反覆挑剔標點移動。不料,如此一來,時間未免延長,一拖數年,沒有定案。
 
  這段期間,我仍有新作不斷發表,適時羼入不同的組群,打亂原來的編輯次序,組群一再變化,前後映照,曠日費力,時間一拖再拖,簡直陷入自製獨家泥淖,無法自拔。驀然回首,居然迤迤然,已拖了將近三十年。想起曹雪芹的「十年辛苦不尋常」,只有苦然會心,一愣!
 
  我這一拖,直接從二十世紀拖到了二十一世紀,幾乎要追隨惠特曼去修建主教座堂了。
 
  古人云:「三十年為一世。」自我超越的大問題,尚未完全解決,現在又出現了跨世紀、跨世代的更大問題,真有黃山谷「座對真成被花腦」的無限怨艾與懊悔。
 
  正待扔筆廢然長嘆之際,忽然念頭一轉,瞪著案頭正在校對的詩稿,無論舊作新篇,都是我硯田墨池中栽種的各式水仙,只要能在時間的春風或薰風吹拂下,芬芳搖曳不凋,應該沒有什麼先後之分,我又何必過於執著風吹次序的前後,花叢搖擺的左右?
 
  山谷面對《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欣然會心,為之作詠》(1101)的那年,正好是詩藝完全成熟的五十一歲,發見自己詠水仙的詩想:「凌波仙子生塵襪,水上輕盈步微月。是誰招此斷腸魂?種作寒花寄愁絕。含香體素欲傾城,山礬是弟梅是兄。」一路「賦、比」交錯,娓娓寫來,眼看快要落入前人窠臼,不免眉頭微皺,心生煩「腦」。然而,天才到底是天才,懂得及時斷然以「興」之手法,在「座對真成被花腦」之後,飛空岔開一筆,補上「出門一笑大江橫!」做下聯,為全詩作結,頓成詩史上詠水仙的無上神品。
 
  其奪胎換骨之妙,直可上追陶淵明的千古岔筆名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並與之分庭抗禮。
  這樣想來,《吃西瓜的方法》五十週年紀念增訂版的印行,不就成了我的「飛空岔開一筆」!
 
  至於「世代跨越」是死牆還是活門?則全靠自家手掌如何輕輕,一推!而「世紀跨越」是上九樓還是十樓?也要看自我腳下如何借力,一登!
 
  期望能在不斷跨過「自我超越」的高欄時,一鼓作氣,也飛越「世代」高欄,「世紀」高欄!
  走筆至此,成名與否,早已無關緊要,更遑論什麼早晚?
 
  註:《吃西瓜的六種方法˙中法對照本》(Six manières de manger de la pastèque)正巧也在二○二二年五十週年將屆時問世,選錄從《吃》集到二○二一年的新作八十三首,是截至目前為止,拙作最全面的詩選集;由巴黎譯詩名家Ms. Marie Laureillard執筆,頗負盛名的Circé文學出版社印行。

用户评价

评分

整体的编排结构处理得极为精妙,它仿佛遵循着某种内在的音乐律动在推进。每一章的过渡都衔接得异常自然,没有那种为了凑字数而硬生生拉扯的痕迹。作者似乎非常懂得“留白”的艺术,总是在关键的论点之后,留出足够的空间让读者自行消化和咀嚼,而不是急于给出结论。这种留白的设计,极大地激发了我主动探索和反思的欲望。我发现在阅读不同章节时,我的思绪总是不自觉地将前后内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宏大的认知网络。这种结构上的巧妙安排,让阅读体验从线性的信息接收,升华为一种网状的知识构建过程,非常具有启发性。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呈现出一种近乎古典的严谨性,措辞考究,逻辑链条环环相扣,几乎找不到任何可以被指摘的逻辑漏洞。作者似乎对每一个概念的界定都抱有一种近乎偏执的精确度,这使得阅读过程像是在攀登一座结构严密的知识高塔,每一步都需要审慎思考,但每登高一尺,视野便开阔一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复杂理论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感,没有花哨的修辞,只有纯粹的思想的穿透力。它要求读者拿出足够的耐心和智力投入,但这回报是极为丰厚的——你获得的不仅仅是信息,更是思考问题的全新框架。这种深度和广度兼备的叙事方式,着实让我体验了一把智力上的酣畅淋漓。

评分

从版本革新的角度来看,这次的“增订”做得非常到位,它显然是经过了长期的沉淀和打磨才最终呈现的。新增的内容并非简单的信息堆砌,而是对原有体系的巩固和拓展,它补充了前一版本中尚未能完全覆盖到的时代语境和新的学术进展。这种与时俱进的修订态度,体现了作者对自身作品持续负责的匠人精神。对于我这种对该领域有所涉猎的读者来说,能够看到作者如何回应新的挑战和质疑,并将其融入到已有的理论框架中,是非常有价值的体验。这使得整本书的生命力得以延续和升华,确保了它在当下依然保持着最前沿的指导意义和讨论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总能用极其日常的表述,撬动起对宏大命题的深刻探讨。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高高在上,拒人千里之外,反而带着一种邻家智者般的亲切感。作者在阐述其核心观点时,总能信手拈来一些生活中的细微观察或者历史的侧影作为支撑,使得那些原本抽象的哲学思辨,瞬间变得触手可及、有血有肉。这种“由小见大”的叙事技巧,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同时也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和情感共鸣。我常常在读到某个平平无奇的句子时,突然被其背后的深刻意涵击中,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是阅读过程中最令人愉悦的瞬间。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出色,那种复古与现代交织的视觉冲击力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也很有讲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翻阅时能感受到一种对待文字的敬意。封面上的那枚印章,细节处理得极其精致,仿佛能从那个时代的一角窥见作者深沉的思考。我特别喜欢它字体排版的间距和行高,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种对物理形态的极致追求,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可以被珍藏的艺术品。那种厚重感和历史的沉淀感,让我在接触它的第一刻,就预感到其中蕴含的重量。它成功地在视觉和触觉上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独特的阅读氛围,这对于一本需要深度思考的作品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开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