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之際:生物人類學筆記 (電子書)

天人之際:生物人類學筆記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道還
图书标签:
  • 生物人類學
  • 人類學
  • 進化
  • 生物學
  • 科學
  • 電子書
  • 文化
  • 自然
  • 人體
  • 天人合一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美國國會指定1990 年代是 「大腦的十年」,但時至今日,我們真的了解大腦了嗎?
  1976年美國面臨豬流感疫苗的兩難問題,現今疫情下,我們是否真的有做到「不貳過」?
  「為什麼要做研究?」這個問題,可能比成果更重要?!

  -好書雋永,增添新篇,經典再版-

  人類與非洲的黑猩猩來自同一祖先,大約600萬年分別演化;
  我們智人(Homo sapiens)的直接祖先,大約30萬年前出現;
  我們熟悉的生活方式,發軔於1萬年前;
  文明在5000年前問世;
  許多所謂的普世價值,在過去500年逐漸成形,
  有一些甚至在最近幾個世代才成為公共討論的議題。

  ——本書各篇以不同的角度討論人文世界的起源、發展與展望,
  作者是生物人類學者,在他筆下,人類的自然史成為敷衍「人文」的重要線索。

聯合推薦

  邱鴻霖 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
  高涌泉 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兼任教授
  潘震澤 生理學者
  (依姓氏筆劃排列)

  即使近年生物人類學的飛躍進展,本書中的議題卻仍歷久彌新。作者深入淺出的知識對話,啟發我們對科學與認識世界的新視角。我們對於地球與人類這樣的生物,知道得還太少太少。——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邱鴻霖
 
《星塵迴響:宇宙演化與生命起源的宏大敘事》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描繪一幅橫跨數十億光年的宇宙演化圖景,並深入探討生命在其中誕生的複雜性與偶然性。這不僅是一部科學普及讀物,更是一次對存在本質的哲學性叩問。我們將從宇宙大爆炸的初始奇點出發,逐步追溯從夸克到基本粒子、再到原子、恆星、星系乃至宇宙網的宏偉結構如何層層遞進地形成。 第一部分:太初的寂靜與創生 在本書的第一部分,讀者將被帶回到時間尚未有明確定義的「那一刻」。我們將詳盡闡述當前宇宙學模型對早期宇宙的描述,包括暴脹理論如何解釋了宇宙的均勻性與平坦性。重點將放在早期宇宙極高能量密度下的物理學,探討基本力的分離、物質與反物質的微小不平衡如何決定了我們今日所見物質世界的存在。 隨後,敘事將聚焦於宇宙冷卻的漫長過程。從等離子體湯的形成,到第一批原子(主要是氫和氦)的誕生,這段被稱為「復合時期」的歷史,標誌著宇宙從不透明走向透明的關鍵轉折。我們將細緻描繪第一代恆星——龐大、短暫且極度熾熱的「第一代星」(Population III Stars)——的誕生與死亡。這些恆星在超新星爆發中,首次將宇宙中更重的元素,如碳、氧、鐵等,播撒到周遭的氣體雲中,為後續複雜化學的發生奠定了物質基礎。 第二部分:元素的熔爐與行星的誕生 本書的第二部分轉向恆星核合成的精妙機制。我們將深入解析主序星的生命週期,如何通過氫聚變產生氦,以及在紅巨星階段,不同質量恆星所經歷的氦聚變、碳燃燒乃至矽燃燒的過程。對於質量足夠大的恆星,我們將詳細探討它們如何通過「r-過程」(快速中子俘獲過程)和「s-過程」(緩慢中子俘獲過程)製造出遠超鐵的重元素,如金、鉑和鈾。這些元素的熔煉過程,是理解太陽系乃至銀河系化學演化的核心。 接著,我們將視角轉向被這些元素 enriquecida(富集)的星際介質。通過對太陽系形成模型的分析,我們將探討氣體與塵埃如何在外力擾動下坍縮,形成原恆星盤。重點分析吸積盤的物理過程、形成行星胚胎(Planetesimals)的碰撞與引力增長機制。我們將比較岩石行星(如地球)和氣態巨行星(如木星)形成途徑的異同,並探討「遷移模型」在解釋現有太陽系結構中所扮演的角色。 第三部分:生命的化學前奏與生命的起源 在第三部分,本書進入了地球生命起源的關鍵階段。我們將摒棄傳統的「雞生蛋,蛋生雞」的二元對立,轉而從化學演化的角度,探討生命前體(Prebiotic Chemistry)的複雜性。 內容將涵蓋米勒-尤里實驗的當代解讀,以及對「原始湯」理論的修正與深化。我們將專注於有機小分子(如胺基酸和核苷酸)如何在早期地球的特定環境下(如深海熱液噴口或黏土表面)富集和聚合。 一個核心章節將專門探討RNA世界假說。我們將詳細介紹核酶(Ribozymes)的催化能力,論證RNA如何可能在早期細胞結構中同時扮演遺傳信息儲存和基礎代謝催化的雙重角色,從而繞過了DNA/蛋白質複雜系統的先決條件。同時,我們也將討論脂質膜的自組裝特性,探討「原始細胞」(Protocells)如何在簡單的化學反應中形成物理邊界,將內部化學反應與外部環境隔離,實現內穩態(Homeostasis)。 第四部分:從單細胞到複雜性:演化的里程碑 本書的最終部分將梳理生命演化史上的幾個關鍵的「大躍進」(Great Leaps Forward)。 首先是光合作用的出現。我們將分析藍綠藻如何利用太陽能,並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物,以及隨之而來的「大氧化事件」(Great Oxidation Event)對地球環境造成的劇烈衝擊,這既是生物圈的災難,也是真核生物進化的催化劑。 接著,我們將探討真核細胞的起源,特別是內共生學說(Endosymbiotic Theory)的強大解釋力,線粒體和葉綠體如何被吞噬並演化為細胞內不可或缺的胞器。 最後,本書將以多細胞生命的複雜性爆發收尾。從寒武紀大爆發的遺傳學基礎,到生物體結構的層級組織,我們將探討自然選擇如何利用基因調控網絡(Regulatory Networks)這一強大工具,在相對較短的地質時間內,創造出極端多樣化的生命形態。我們將總結,無論是恆星的誕生還是生命的複雜化,都遵循著從簡單規則中湧現出不可預測的宏大結構的普適性規律。 《星塵迴響》試圖在宏觀的宇宙學與微觀的分子生物學之間建立一座橋樑,揭示我們——作為由星塵構成的智慧生命——在整個時空連續體中的獨特且必然的位置。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道還


  1953年出生於臺北市。臺灣大學人類學碩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人類學組退休,受過生物人類學、比較神經解剖學、演化論訓練。嗜好閱讀,通俗小說中尤好法律驚悚類(legal thrillers),最近主要娛樂管道是Netflix。從事翻譯、寫作、科學教育,全是人生意外。
 

图书目录

純真年代──代序
1談「科普」
2科學人
3談「性別」
4同志仍須努力
5談「母性」
6大腦的十年
7人在自然界的地位
8發潛德之幽光
9時窮節乃見
10演化風雲再起
11科學作家系譜
12民可使知之
13談「複製人」
14基因的迷思
15基因圖譜?
16追獵杭丁頓基因
17粒線體夏娃
18大道之行也
19尋根
20不問蒼生問鬼神
21向左看,向右看
22寧有種乎?
23人類最危險的神話
24猩球大戰
25同舟共濟
26以血肉築長城
27前浪死在沙灘上
28熱淚心聲
29物理不外人情
30優雅的雙螺旋
31科學家的自述
32科學界的社會責任
33人民科學
34悟生理之易失
35喬太守亂點鴛鴦譜
36山盟雖在難難難
37石神亨與妻訣別書
38惡意的缺席
39人猿泰山
40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41火燒圓明園
42而今安在哉
43李約瑟百歲冥誕
44談「東方」
45日本科學
46滾石不生苔
47百年榮耀
48「人性」是複數的!
49困而知之
50百體皆血肉之軀
51明於庶務察於人倫
52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科學、女性、政治
53陰陽之變萬物之統
54無情荒地有情天
55瞻前顧後的智慧——1976年豬流感疫苗事件
人名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475639
  • EISBN:9786263078871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3MB

图书试读



純真年代——代序


  初中起,就常讀《拾穗》,因為有位同班同學的父親常投稿,到他家裡就能讀到這本月刊。同學的父親是外交官,駐節過美國。同學似乎在美國讀過幼稚園或小學,英文很好,尤其是發音,比起來我總顯得怪腔怪調的。

  當時同學的父親在坐牢,據說是政治犯,我們搞不清楚什麼叫政治犯,連問問題都不會,因此從來不明白他父親出了什麼紕漏。我們只知道他英文不錯,在牢裡翻譯文章,登在《拾穗》上,可以賺些稿費。

  我愛讀《拾穗》,主要是它內容駁雜,尤其是科學報導。當然,大多是翻譯的。那時國內可以隨意翻譯美國的書報雜誌,根本沒有所謂智財權的問題。記得有一次讀到同學父親譯的〈秋天樹葉為何飄零〉,似乎是從Scientific American之類的刊物譯出來的,程度不淺,但是我讀得懂的部分,教我大開眼界,印象深刻。

  那是在初一下學期吧,瓊瑤在《皇冠》連載《寒煙翠》(民國55年5月至10月),從此「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老在我心裡縈繞,雖然沒看過那種景象,念念也覺得有那麼回事。詩詞在不成熟的腦子裡激起的波瀾,既純又蠢蠢的,現在回想,仍莫名其妙。

  但是那篇談樹葉飄零的科學文章,在這種強說愁的思緒中,注入了「理性」。原來樹木在秋天脫卸樹葉,既符合秋收冬藏之旨,也有退藏以避鋒銳之意。樹葉先枯黃才脫落,那是因為其中的有用物質早已經樹枝、樹幹輸送根部儲存,待來春再輸回樹梢,供應新芽,以迎東風。秋風冽冽,北風凜凜,大地龍藏,休養生息是藏器於身的進取之道呢。王陽明(1472~1528)要是懂得這個道理,也不會格竹子格不出個名堂來了。

  《拾穗》會連載翻譯小說,但是我沒耐心,只願意讀事後出版的單行本。拾穗月刊社也出版翻譯書,有些書書名就很精彩,例如《國際冷戰用間錄》。記得最喜歡的是李昂.尤瑞斯(Leon Uris, 1924~2003)的作品,如講以色列建國故事的《出埃及記》(Exodus, 1958),當年是美國自《飄》以來最暢銷的書,據說有五十種文字譯本;講柏林危機的《柏林孤城錄》(Armageddon: A Novel of Berlin, 1963);還有間諜小說《黃寶石》(Topaz, 1967),以及講二次世界大戰猶太人浩劫的《女王七號法庭》(Q.B. VII, 1970),靈感來自他身為被告的毀謗官司。這本書彭歌(1926~ )也譯了,由純文學出版社出版,書名改為《浩劫後》(民國61年4月初版,筆者當時高三)。

  當年國內出版翻譯書,根本不受智財權束縛,因而產生過良性競爭——同一本書由不同出版社請不同譯者翻譯。《浩劫後》就是個例子,彭歌的譯本拾穗譯本沒得比。

  另一本令我印象深刻的書,拾穗月刊社與純文學出版社也打起對臺,就是英國動物行為學家莫里斯(Desmond Morris, 1928~) 的The Naked Ape(1967)。這是一本以演化生物學觀點討論「人之所以異於禽獸」的書,很快就成為國際暢銷書。從書名就可以看出,作者對我們人類的生物特徵,有極為精確的把握:拾穗譯本譯成《無毛猿》,純文學譯本則直譯《裸猿》(民國60年2月出版,筆者高二)。

  一點不錯,人與其他動物比較起來,最大的特徵不是超級大腦,而是光滑的皮膚。人類屬於哺乳綱靈長目,而哺乳動物的特徵是:溫血、哺乳、被毛(以禦寒)。有些哺乳類體表沒有毛髮,那是例外,各有適應的道理,例如鯨豚,是為了方便過水中生活。人類體表的毛髮分佈,僅限於頭、腋下與陰部,而且男女的體毛分佈模式也不一樣,為什麼?

  莫里斯討論了好幾個理論,但是他的結論是:人類祖先以打獵維生,為了追逐獵物,非得使身體容易散熱不可,於是脫去濃毛,皮膚的汗腺也增加了。

  可惜莫里斯在寫作這本書的時候,考古學家在非洲蒐集到的證據已經顯示:兩百多萬年前的人類祖先,可能不靠打獵維生;他們攝取的動物性蛋白質,可能主要來自腐肉──其他肉食動物的殘羹冷炙。這是後話,暫且不表。拾穗月刊社與純文學出版社還有一個差異:《浩劫後》與《裸猿》都不是「全譯本」。彭歌對原書「稍加節譯」,是為了「適合我們的閱讀習慣」。由於彭歌也寫小說,他操起刀來,倒也輕重得宜。《裸猿》的譯者李廉鳳就外行了,沒受過生物學與動物行為學訓練,真難為她。她刪節的是第二章〈裸猿的性行為〉中「不嫌其煩的描述性交與性器官的文字」,理由是「譯者不慣於寫這一類的字眼」。

  那個年代已經消逝了。
 
王道還
2003.11.19

誌謝

本書各篇,除另外注明者,原先均刊載於《中央副刊》書海六品專欄,謝謝所有編輯的辛勞。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