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史――中歐強權的起伏 (電子書)

德國史――中歐強權的起伏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惠民
图书标签:
  • 德國史
  • 歐洲歷史
  • 中歐
  • 德國
  • 歷史
  • 電子書
  • 政治史
  • 文化史
  • 近代史
  • 現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閱讀德國史的第一個步驟,須先釐清一個重要的概念:「什麼是德國?」讀者們也許要問,這不是一個很奇怪的問題嗎?然而這個問題,恐怕連德國人也無法清楚回答,因為歷史上的德國是一個相當模糊的概念,在中古時期,德意志是由一千八百多個擁有獨立主權的領邦所構成,不但沒有中央政府,甚至連疆域也不固定,與現在大家所認知的國家,相當不一樣。

  數十年來,國內有關德國史的相關著作多半為英美學術著作之轉引或翻譯,這些著作以英美的角度觀察德國歷史發展,內容取材未必儘能符合國內讀者之需求,也無法清楚說明德國歷史的基本概念。本書為作者多年來在大學講授德國史相關課程的心得,根據受課學生的歷史知識基礎而設計,希望對各課題做較適合的說明,以期提供國內讀者一個不同的視角。

  本書撰寫時,除多方徵引英、美、德、奧各家說法、力求客觀之外,書中所引文字,多標示德文原文,除了希望讀者能因此對德國史有較直接的認識,也希望提供有意近一步探索相關問題者較便捷的基礎。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历史题材图书的详细简介,与您提到的《德國史――中歐強權的起伏 (電子書)》无关: 《帝國的黃昏與新秩序的黎明:二十世紀歐洲的變局與遺產》 一、書籍核心概述:二十世紀的歷史斷層與重塑 《帝國的黃昏與新秩序的黎明:二十世紀歐洲的變局與遺產》是一部宏大而細膩的歷史敘事作品,它聚焦於二十世紀初至世紀末這段人類文明經歷劇烈震盪與深刻轉型的時期。本書摒棄了傳統單一國家史的視角,採用宏觀的文明史與地緣政治交織的分析框架,旨在深入探討歐洲(尤其指西歐與東歐地區)如何從「舊世界」的帝國體系崩塌,邁向冷戰格局的對立,最終在意識形態對抗結束後面臨身份重塑與全球化挑戰的複雜歷程。 本書並非對特定單一國家(如德國)的聚焦,而是將目光投向整個歐洲大陸的結構性變化,涵蓋了凡爾賽體系的建立、兩次世界大戰的深遠影響、社會主義思潮的興起與衰落,以及戰後重建與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關鍵決策與文化心靈轉變。我們試圖描繪出一個破碎而又充滿活力的歐洲,如何在廢墟上重建新的政治、經濟與道德秩序。 二、分卷結構與內容詳述 本書共分為六個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深入挖掘了特定歷史維度: 第一部:舊秩序的崩解與帝國的終結 (1900-1919) 此部分深入分析了十九世紀末歐洲大陸上瀰漫的民族主義、帝國主義擴張以及軍備競賽如何將歐洲推向毀滅性的臨界點。重點分析了奧匈帝國、沙俄帝國和鄂圖曼帝國這三大非民族國家體系在內外部壓力下的結構性脆弱。 焦點分析: 探討薩拉熱窩事件背後的深層次矛盾,以及歐洲列強如何誤判情勢,最終引發「總體戰」的爆發。 文化心靈轉向: 描述了戰前盛行的「進步樂觀主義」如何被戰爭的殘酷性徹底粉碎,預示著現代主義藝術與哲學的興起。 凡爾賽體系下的新地圖: 詳細考察了戰後巴黎和會的關鍵性決策,以及新興民族國家(如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的誕生,這些決策為後來的動盪埋下了伏筆。 第二部:戰間期的動盪與意識形態的決戰 (1920-1938) 本卷著重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社會在經濟蕭條、政治極化與民主實驗失敗之間掙扎的狀態。 經濟的脆弱性: 剖析了戰後賠款制度與全球經濟聯繫的錯綜複雜性,如何將歐洲捲入大蕭條的泥淖。 極權主義的崛起: 深入比較了義大利法西斯主義、蘇聯的斯大林模式以及其他形式的威權主義如何利用社會恐懼與民族情緒奪取政權,並探討了這些意識形態對歐洲文明核心價值觀的挑戰。 集體安全機制的失靈: 梳理了國際聯盟的無力,以及英法等傳統強權在面對侵略擴張時所採取的綏靖政策的邏輯與後果。 第三部:世界性的毀滅與歐洲的劫難 (1939-1945) 這是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戰場的全面、非單一視角的回顧。本書強調了戰爭的「世界性」而非僅僅是「地區性」的特徵。 全面戰爭的特徵: 分析了現代科技在戰爭中的運用,包括空戰、閃電戰以及後勤保障體系的決定性作用。 佔領下的歐洲: 描繪了納粹佔領區內不同社會群體的反應,抵抗運動的複雜性,以及普通民眾在極端條件下的生存倫理抉擇。 大屠殺與文明的審判: 對於猶太人大屠殺(Holocaust)的描寫,本書力求從歷史、社會學和倫理學層面進行冷靜而深刻的分析,探討極權主義如何系統性地摧毀人性。 第四部:戰後重建與「鐵幕」下的世界 (1945-1961) 本書的重心轉向戰後歐洲的物理與精神重建,以及歐洲被劃分為東西兩大陣營的歷史進程。 馬歇爾計劃的意義: 探討了美國援助對西歐經濟復甦的催化作用,及其在冷戰格局中確立西方陣營領導地位的戰略意圖。 社會主義陣營的鞏固: 分析了蘇聯在東歐建立衛星國的模式、政治結構的僵化,以及對內部異議的壓制(如柏林危機、匈牙利事件)。 歐洲的身份危機: 戰敗國(如義大利、奧地利)和被佔領國(如法國、荷蘭)如何處理與過去的關係,並在美國和蘇聯的影響下重新定義自身的國家角色。 第五部:矛盾的繁榮與體制的鬆動 (1962-1980) 這部分聚焦於冷戰的僵持階段,西歐經歷了戰後經濟奇蹟的頂峰與隨後的結構性挑戰,而東歐則在停滯中積蓄變革的能量。 西歐的社會變革: 探討了戰後嬰兒潮一代的興起、反文化運動、女權主義的復甦,以及對傳統家庭與社會結構的質疑。同時分析了石油危機對福利國家模式的衝擊。 歐洲一體化的深化: 詳述了歐洲經濟共同體(EEC)的擴大與制度建設,這是一種在冷戰背景下,歐洲尋求自主性、超越民族國家衝突的政治實驗。 東歐的「正常化」與異議: 關注東歐國家內部對莫斯科控制的反抗,以及如「布拉格之春」等事件的歷史迴響,展現了體制內改革的艱難性。 第六部:冷戰的終結與全球化的挑戰 (1981-2000) 最後一部分處理了蘇聯體制的瓦解、東歐的劇變,以及統一後的歐洲如何適應新的地緣政治環境。 東歐的和平轉型: 分析了波蘭團結工會運動、東德的崩潰以及蘇聯解體這一世紀性事件的連鎖反應。本書重點討論了轉型期的陣痛,包括經濟私有化、社會不平等和民族衝突的再起。 歐洲的擴張與統一的未來: 考察了歐盟的成立及其向東擴張的過程,這標誌著歐洲大陸在政治地理上的一次重大融合嘗試。 歷史的遺產與當代反思: 總結了二十世紀對歐洲留下的深遠遺產——科技的兩面性、對民主的珍視、對極權主義的警惕,以及全球化時代下歐洲身份的持續探索。 三、本書的特色與學術貢獻 《帝國的黃昏與新秩序的黎明》的獨特之處在於其跨國界、跨意識形態的敘事策略。它避免了將歐洲視為東西兩部分孤立發展的傳統敘事,而是將所有重大事件置於一個相互作用的整體結構中進行考察。本書大量參照了最新的口述史料、解密檔案以及社會文化研究成果,試圖在宏大的政治軍事決策之外,捕捉到普通人在歷史洪流中的體驗與選擇。這是一部獻給所有希望理解現代歐洲從何而來、以及它如何塑造了當今世界的讀者的深度著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周惠民


  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德國弗萊堡大學歷史研究所。獲博士學位後,任教於政治大學歷史學系。近年來研究主題包括中德關係史、德國史及飲食文化史,並主持中國近代史研究項目。

  著作包括Taiwan Unter Japanischer Kolonialherrschaft(《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德國對華政策研究》、《德國史》、《愛爾蘭史》、《飲膳佳會》等書。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465302
  • EISBN:9786263078994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1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