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獨特的你:愛、生活與學習,完整自己的13堂課 (電子書)

致獨特的你:愛、生活與學習,完整自己的13堂課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利奧‧巴士卡力
图书标签:
  • 自我成長
  • 人生哲學
  • 愛情
  • 學習
  • 心理學
  • 勵志
  • 個人發展
  • 幸福
  • 電子書
  • 心靈成長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這是一本蘊含簡單力量的書,帶領我們以「愛」,學習生活。
  這是一趟引你走向自己的路程,
  不是要你成為誰,而是回歸坦誠自然的你,
  擁抱幸福與完整!

  有「愛的傳教士」稱號的利奧‧巴士卡力博士,將1970至1981年間的重要課堂講座與演講精華,集結成本書。書中以理性觀點洞悉人際糾結,以感性關懷引領人們了解生命真諦。含金量滿載的雋永文句,敲動人心,還曾被媒體譽為台灣「40年來影響我們最深的書」。

  本書帶領讀者回歸坦誠自然的自己,不論身處人生何種階段,你都可以從書中找到生命的力量;不論時代如何轉變,書中的智慧歷久彌新。送給所有冀望生活有所改變,並渴望愛與被愛的你。

  愛自己 ╳ 愛他人 ╳ 愛分享
  從內在到外在,覺察「愛」的意義

衷心推薦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作家
  田定豐│安眠書店主理人、心靈作家
  吳家德│NU PASTA總經理
  李貞慧│親職作家暨繪本閱讀推廣者
  李偉文│作家
  林書煒│POP Radio聯播網台長、主持人
  洪培芸│臨床心理師、作家
  洪  蘭│中原大學、台北醫學大學、中央大學講座教授
  留佩萱│美國國家認證諮商師
  張瀞仁│作家
  彭樹君│作家
  黑幼龍│中文卡內基訓練創辦人
  愛瑞克│《內在原力》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劉冠吟│華山文創園區品牌長
  簡靜惠│洪建全基金會榮譽董事長
  (依姓名筆劃排序)

  閱讀《致獨特的你》,在人生的道路上,感受愛所帶來的無限希望與創造。──王意中│臨床心理師、作家
 
  這本書每一個章節都是生命智慧的灌頂,提醒著我們都在值得幸福也值得愛的道路上前進。──田定豐│安眠書店主理人、心靈作家
 
  書中的觀念與故事在我心中萌芽滋養,教會我成為一個有愛、也樂意分享愛的人。──吳家德│NU PASTA總經理
 
  請把有限的時間留給這本重要書吧!它會洗滌你的心靈,甚而改變你的人生。──李貞慧│親職作家暨繪本閱讀推廣者
 
  這本出版已四十年的書……不受一時流行的興衰而改變,這是一位擁有豐富經驗的前輩,引領著迷惘徬徨的年輕人探索生命的意義。──李偉文│作家
 
  這本傳世經典,再次喚醒了我們「認識自己」的天賦及特性是多麼重要的事!──洪培芸│臨床心理師、作家
 
  任何一本書經得起時代的考驗就一定有它存在的價值,基本上,它所代表的價值就是我們所謂的人生道理。──洪蘭│中原大學、台北醫學大學、中央大學講座教授
 
  邀請你翻開這本書,好好思考愛、生活,與學習,讓這本書引導你走向你自己。──留佩萱│美國國家認證諮商師
 
  雖然是幾十年前的作品,但內容完全沒有時間差,非常好理解,用溫暖的方式討論自身的成長、人際關係、親子教養。──張瀞仁│作家
 
  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閱讀,都有相同的感動與不同層次的體會,也都能從中得到對愛的理解與共鳴。──彭樹君│作家

  你即將因這本書而開始一種新的體驗。那是一種美妙的體驗。你會覺得,自己還可以這麼好;自己和別人的關係還可以這麼好。──黑幼龍│中文卡內基訓練創辦人

  願你和我一樣,能因此書而成為更懂得如何在生活中實踐愛的人。願愛與你我同在!願這個世界充滿愛!──愛瑞克│《內在原力》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致獨特的你》是一本全新復刻的經典作品,最簡單,但最有力量。……一年之初,讀這本書特別舒心,將引領你我邁向嶄新的一年。──劉冠吟│華山品牌長

  這本書極其淺顯,卻滿含哲理,有如點燃一炷心靈的香,香味裊繞充滿人間。──簡靜惠│洪建全基金會榮譽董事長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提供的书名《致獨特的你:愛、生活與學習,完整自己的13堂課 (電子書)》之外的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提供丰富的内容,同时避免任何表明是人工智能生成的痕迹。 --- 图书简介:《静默的宇宙:从量子场论到黑洞边缘的探索》 作者: 阿尔伯特·冯·赫尔辛格 出版社: 星穹科学出版社 页数: 580页(精装版) 首次出版年份: 2023年 内容概述 《静默的宇宙》并非一部肤浅的科普读物,而是一次对现代物理学最前沿和最深刻问题的深度巡礼。作者阿尔伯特·冯·赫尔辛格,一位享誉业界的理论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以其严谨的数学基础和惊人的洞察力,带领读者穿梭于宏观的宇宙结构与微观的粒子世界之间,试图调和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鸿沟。本书以时间为轴,结构清晰地梳理了二十世纪以来物理学革命的脉络,并聚焦于当下理论物理学家们正竭力攻克的几大核心难题。 全书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从经典物理学的基石开始,逐步迈向神秘且充满悖论的量子引力领域。 --- 第一部分:基石与裂痕:经典物理学的黄昏 (约120页) 本部分深入回顾了奠定现代物理学大厦的两大支柱:牛顿的经典力学和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作者并未停留在教科书式的描述,而是着重分析了它们在特定边界条件下的局限性。 1. 伽利略的遗嘱与牛顿的胜利: 详述了绝对时空观的建立及其在宏大尺度上的无可匹敌。但重点转向了对光速恒定性的早期观测证据,如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寂静的失败”,如何预示着一场颠覆性的变革。 2. 狭义相对论的几何化: 赫尔辛格以清晰的数学推导,阐释了洛伦兹变换背后的深刻含义——时间和空间不再是背景,而是相互交织的实体。这部分深入探讨了质能等价性($E=mc^2$)的物理意义,而非仅仅将其视为一个公式。 3. 弯曲时空的壮丽图景: 广义相对论的引入被视为一场“最美丽的错误”——即引力并非一种力,而是时空自身的几何属性。作者详细解读了黎曼几何在描述引力场中的作用,并对水星近日点的异常进动等经典验证案例进行了细致的重述。 4. 量子世界的登场与不适: 引入普朗克对黑体辐射的解释,以及玻尔的原子模型。本部分的高潮在于揭示经典物理学在微观尺度上彻底失效的瞬间,特别是波粒二象性和量子化概念对“确定性”世界的冲击。 --- 第二部分:概率的统治:量子力学深层解析 (约150页) 这是全书最具哲学思辨和数学挑战性的部分之一。作者旨在剥去量子力学(QM)日常比喻的糖衣,直面其核心的怪异之处。 1. 薛定谔的猫与诠释之争: 详细对比了哥本哈根诠释(Copenhagen Interpretation)的“测量问题”与多世界诠释(Many-Worlds Interpretation, MWI)的激进观点。赫尔辛格并未偏袒任何一方,而是探讨了每种诠释对“实在性”定义的重塑。 2. 量子纠缠与贝尔不等式: 深度剖析了爱因斯坦所称的“鬼魅般的超距作用”。通过对贝尔不等式的实验验证的历史回顾,展示了量子世界如何彻底摧毁了局域实在论(Local Realism)。这部分内容详尽讨论了量子信息论的基础概念。 3. 量子场论的登场: 引入相对论性的量子场论(QFT)作为连接QM与狭义相对论的桥梁。探讨了狄拉克方程如何自然地预言了反物质的存在,以及如何通过重整化(Renormalization)技术处理无穷大的问题,虽然这本身仍是理论上的妥协。 4. 标准模型的辉煌与局限: 全面概述了描述强核力、弱核力和电磁力的标准模型(Standard Model)。重点描述了希格斯机制如何赋予粒子质量,并清晰指出标准模型无法解释暗物质、暗能量以及引力本身。 --- 第三部分:宇宙的宏大叙事:从暴胀到暗能量 (约100页) 本部分将视角拉回到宇宙学尺度,探讨物质与能量的终极命运。 1. 大爆炸的黎明与暴胀时代: 详细解析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观测证据如何巩固了大爆炸模型。随后,深入探讨了暴胀理论(Inflation Theory)如何解决了视界问题和磁单极子问题,并探讨了暴胀留下的引力波的“化石”证据。 2. 暗物质的幽灵: 汇集了星系旋转曲线、引力透镜效应和宇宙结构形成等方面的证据,论证了构成宇宙约27%的暗物质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作者对比了WIMPs、轴子等主要候选理论,并探讨了修改牛顿动力学(MOND)作为替代方案的努力。 3. 驱动加速膨胀的暗能量: 探讨了对宇宙加速膨胀的观测发现,以及它如何被解释为宇宙学常数(Λ)或第五种场。对真空能密度与观测值之间惊人的$10^{120}$倍的差异——“宇宙学常数问题”进行了坦诚的讨论。 --- 第四部分:时空的尽头:黑洞物理学 (约110页) 本部分聚焦于爱因斯坦方程在极端条件下的解——黑洞。 1. 史瓦西半径与事件视界: 深入分析了非旋转、不带电黑洞的数学结构。对“信息不丢失”的原则进行了反思,并详细讨论了潮汐力如何将物质撕裂。 2. 克尔黑洞与能层: 探讨了旋转黑洞(克尔度规)的复杂性,包括其内表面(内视界)和能层(Ergosphere)的概念,以及彭罗斯过程如何能从旋转黑洞中提取能量。 3. 霍金辐射与信息悖论: 霍金辐射被视为量子场论在弯曲时空中的应用。作者将此理论放在中心位置,详细阐述了它如何引出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之间最尖锐的冲突——黑洞信息悖论。关于防火墙理论和软毛发(Soft Hair)等最新猜想的讨论,体现了本书的前沿性。 --- 第五部分:融合的渴望:通往万有理论的尝试 (约100页) 最后一部分探讨了当前理论物理学旨在统一所有基本力的主要竞争者。 1. 超弦理论的优雅与挑战: 详细介绍了弦理论如何通过将基本粒子视为一维的振动“弦”来自动消除量子场论中的无穷大问题。对十维或十一维时空的必要性,以及对膜(Branes)理论的阐述,揭示了该理论的数学美感,但也直陈其缺乏可直接实验验证的预测性缺陷。 2. 圈量子引力(Loop Quantum Gravity, LQG): 作为弦理论的主要竞争者,LQG试图通过对时空本身进行量子化(时间与空间被分割成离散的“量子”)来避免背景依赖性。本部分分析了它的前景和在恢复广义相对论经典极限方面的困难。 3. 隧穿的未来: 作者总结了统一理论的迫切性,并对可能出现的下一代物理学(如M理论的最终形态,或全新的引力量子化方法)表达了审慎的乐观态度。 --- 读者定位与风格 本书适合具备坚实微积分和线性代数基础的物理学爱好者、本科高年级学生以及跨学科研究人员。作者的叙事风格宏大而充满激情,擅长在高度专业化的内容中穿插历史典故和深刻的哲学反思。赫尔辛格的文字简洁有力,善于用精准的类比来阐释抽象概念,确保了即便在讨论微分几何和量子拓扑时,读者的思维也能保持清晰的导向。这本书是对人类理解宇宙极限的智慧的致敬。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利奧.巴士卡力(Leo Buscaglia)

 
  利奧.巴士卡力博士是美國知名演說家,也是傑出的教育家,其任教於南加州大學時,經常被選為年度最佳的教師。他常說:「你如果用心聽,我會讓你看到人生是多麼美好而光明。」他所傳授的「愛」的課程,一開始不被看好,但他以不屈不撓的愛心,一路像啦啦隊長般持續上電台與電視演說傳播,並到各個學校與社團演講,喚醒許多自限退縮的個人心靈。

  他奉獻畢生心力在愛的教育上,所強調的「愛」、「愛人愛己」、「傾聽自己心聲」、「走出自限不自困」等觀念,不僅成為教育論壇重要議題,更從南加大教室傳遍全球。他的著作主題往往從愛出發,如《愛》(Love)、《人格》(Personhood)、《九路公車》(Bus 9 to Paradise)、《一片葉子落下來》(The Fall of Freddie the Leaf)、《愛.被愛》(Loving Each Other)等。

  1998年他因心臟病去世於內華達家中,享年74歲。在他生前曾有5本書同時進入暢銷書榜的亮眼紀錄,並翻譯成20種語言發行。

譯者簡介

簡宛

 
  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教育碩士,創辦北卡洛麗中文學校(1977年至今)與北卡書友會(1990年至今),並曾任第六屆海外女作家協會會長、中央大學駐校作家。

  曾獲洪建全兒童文學獎、中山文藝獎、海外華文著述獎等,能寫能譯。2000年被選入美國專業人員名人榜(National Register's Who's Who),並以所學專長譯介及策劃教育心理叢書。曾致力邀請海內外作者共同編寫百餘本兒童文學作品,並多次榮獲兒童文學小太陽獎及金鼎獎。2010年榮獲五四海外文學獎。

图书目录

Chapter 1  回歸坦誠自然的自己
Chapter 2  對自己的未來負責
Chapter 3 愛的光芒源自獨特的你
Chapter 4 用自己的心,找到失去的「心」
Chapter 5 三座通往幸福的明日之橋
Chapter 6 讓自己幸福、也讓別人幸福的藝術
Chapter 7 給孩子最珍貴的傳家寶
Chapter 8 享受親密關係的快樂與痛苦
Chapter 9 選擇你的人生
Chapter 10 引領孩子自由創造人生
Chapter 11 愛,是人生最美好的抉擇
Chapter 12 把「我」變成「我們」
Chapter 13 走出自限不自困
 
附錄
給自己的禮物
給他人的禮物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3299387
  • EISBN:9789573299738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7MB

图书试读



以愛連結全世界
利奧.巴士卡力


  卡任左克(Nikos Kazantzakis,一八八五~一九五七年,希臘著名作家及哲學家,有人稱他為當代最偉大的藝術家,作品譯成英文者有《希臘左巴》﹝Zarba of the Greek﹞等)曾說:理想的教師能使自己成為橋梁,去讓學生跨越,去幫他們通行,使他們跌倒了還能含笑爬起來,並且鼓勵學生能創造他們自己的橋。

  在本書中,包括了大大小小不同的橋,它們有些是簡單的理念,個人所思所感,都是我樂於同大家分享的,不論你是全然了解,或忽視反對,我都坦然接受。

  很高興有機會分享這些看法,我並不灰心,全世界仍然有成千上萬的人有充分的愛心去聽、去想,這就足夠給予我無盡再成長、再分享的支力。我永不後悔,是好是壞,我已伏下來決定去建造更多的橋梁。

推薦序

從愛出發,迎接充滿陽光的人生
洪蘭(中原大學、台北醫學大學、中央大學講座教授)

 
  任何一本書經得起時代的考驗就一定有它存在的價值,基本上,它所代表的價值就是我們所謂的人生道理。這本《致獨特的你》(初版書名《愛‧生活與學習》)能在競爭這麼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再版一次,表示它已經通過眾多讀者的考驗,是一本可以傳家的經典了。

  作者來自窮苦的義大利移民家庭,但是他父母的樂觀、生活不因窮困而減色,尤其他母親對他影響非常大,他能寫出這本書,背後的支援就是他母親深厚、源源不斷的愛。當我看到他母親要他穿他姊姊的大衣去上學(男生多半不肯穿女生的衣服,都寧可受凍也不肯穿),他正在說:「媽,我不要穿……」時,他母親說:「只要很尊嚴的穿上它,別人就不敢嘲笑你。」的確,只要頭抬得高高的,很有尊嚴,誰敢笑你?中國以前也是一樣,父母常告誡孩子衣服破舊沒有關係,只要漿洗得乾乾淨淨,就沒有什麼可羞慚的。因為窮,你沒有辦法,但是保持乾淨,你有辦法,那是操之在己。我父母常說,窮沒有關係,但窮得要有骨氣。作者的母親是個了不起的女人,即使家中無隔宿之糧,她都能使家庭充滿了歡樂的氣氛,她以身教讓孩子看到正向積極進取才是人生的態度,也因為她的孩子充滿了安全感,所以作者敢對於陌生人先伸出友善的手,先釋出善意。看到書中作者描寫他跟母親的互動,忍不住喝采,有這樣的母親,孩子怎麼會得憂鬱症呢?
 
  愛的誇獎,讓人放出光彩

  書中每個故事都意義深遠,尤其最後一個故事最令人感動。作者在亞利桑納一家又髒又小的餐館叫了一客豬排,因為做得非常好,所以他要求和大師傅見面。我們看到侍者馬上緊張起來,問:「有什麼不對嗎?」我們平常要求見大師傅都是要抱怨,很少是獎勵。就像老師找家長多半是告狀孩子不乖,很少是誇獎一樣。我們都習慣於認為做好是應該,做不好要被罰,很少像作者一樣想到去稱讚好的行為。果然大師傅聽到誇獎非常驚訝,目瞪口呆,手足無措之餘,居然冒出一句:「你還要再吃一點嗎?」最後一句是使我最感動的地方,一個小人物被人誇獎了,這是從來沒有的經驗,不知該如何回答,情急之下,冒出他心裡的話:「你還要再吃一點嗎?」已經吃過了,怎麼還吃得下呢?但是從這裡看到故事的真實性。廚師會這樣說,因為這是一個被誇獎的行為,人會不由自主的再去做,以期再得到誇獎。

  誇獎常使一個本來不起眼的孩子放出光彩,尤其從來不曾被人誇獎過的人,第一句誇獎更是重要。我念大一時,我母親住院開刀,那時我姐姐已經去了美國留學,下面的妹妹仍在中小學就讀,因此主中饋的責任就落在我的肩上。我父親是個很懂得吃的人,母親的手藝又極好,我很怕燒不好,讓父親難以下嚥。我每天清晨就去菜場轉來轉去(那時還沒有超市,家庭主婦是每天上傳統市場的),不知煮什麼來取悅我父親,最後決定煮獅子頭,因為不容易出錯,同時也是爸愛吃的菜。我買了荸薺,以及所有我看過母親放進去的材料,回家去戰戰兢兢做了一個下午,當我端出去時,因為我家吃飯是遵循孔子說的「食不言、寢不語」,沒有人說話。我看不出別人臉上表情,就很沮喪的回廚房去洗碗,這時爸爸走進來,拍拍我的肩膀說:「難為你了,燒得跟你母親的一樣!」我從此每天燒這道菜,母親住院一週,我就燒了七天獅子頭。現在回想覺得很幼稚,但這就是因為每個人都渴求別人誇獎的緣故。
 
  放開心胸,接受生命的挑戰

  這本書在很多地方點出人性,提醒我們只要你真心感覺到就可以說出來,不必捏造杜撰,但也不必刻意壓抑,因為真心話永遠不會傷害任何人,哪怕是勸誡的話,只要態度誠懇,出自你對他的關心,別人一樣感動。這也是我一直認為「天下沒有不可教的孩子」的原因之一,要教一個人,他一定要先接納你,你的話才會聽得進去,當一個學生恨老師時,老師上課再怎麼講得天花亂墜都沒有用。真心對待一個學生,他畢業很久都會回來看你。這本書所講的都是生活中微不足道、你認為不必講、別人應該要知道的事,但是作者告訴你講出來又何妨?讓別人高興一下,讓他看到他自己的價值,這不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嗎?

  現在的社會愈來愈冷漠,住在公寓,上不著天,下不著地,人也像公寓一樣懸在半空中,失去了腳踏實地的純樸敦厚的感覺。我回台以後,一直在尋找我小時候那種「鄰居家就是你家」,互助互惠、同村協力的感覺,但是一直沒找到,感覺失落了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卻又不知如何去彌補。我慢慢了解為什麼這本書在二十一世紀後工業時代會再版,人在物資充裕後,追求的便是心靈的滿足,每個人都渴望著桃花源的純樸社會:早上,小孩子呼伴去上學,大人互道早安,鄰居燒了好菜會分一點過來讓你嘗嘗……。其實這種生活仍在我們能力之內的,只要像作者一樣,從愛出發,接納跟你不同的人,學習聽自己內在的聲音、相信自己,付諸行動,就能創造你自己的生命。如果錯了,沒有關係,再來一次就好,只要記得「沒有一個地牢比心牢更幽暗,沒有一個獄卒比自己更嚴酷」,就不會跟自己過不去。放開心胸,接受生命給你的挑戰,你也會像作者一樣,有個充滿陽光的人生。

推薦序

愛的全新體驗
黑幼龍(中文卡內基訓練創辦人)

 
  一九八四年冬天,我陪內人李百齡從洛杉磯飛赴舊金山考藥劑師執照。在飛機上,我開始看這本《致獨特的你》。我幾乎是每看一段,就情不自禁的急著與她分享。我會輕聲的唸出原文,再用中文翻譯出來,然後與她談談我的感受,談談怎麼樣可以用在我們身上,或怎麼樣與小孩相處。

  想不到的是,多年後的今天,我居然有幸為這本新版書寫序。更不可思議的是,重看這本書,忽然意識到,這麼多年來,我的工作,我全心投入的志業,竟然就是書中倡導「愛、生活與學習」的信念。多麼奇妙。
 
  愛自己,愛他人需要學習

  有些人可能認為現在人都忙著賺錢,壓力這麼大,真還有人對愛、生活與學習的事這麼感興趣嗎?但再深入一點想一想,人這麼辛苦的工作,最終的目的還是希望自己能更快樂,也希望能影響到周遭的家人、同事、朋友,讓他們更快樂。然而該怎麼做呢?很明顯的是,有很好的工作,賺很多錢,不見得就一定快樂。

  這本書告訴我們,愛自己、愛他人是需要學習才能做到的。這是一個多麼寶貴的領悟。一個常常覺得自己不好、常常想到自己的缺點毛病的人,要經過練習才能找到自尊與自信,這樣自己才會快樂。人都有愛心,但要經過多少練習,才會向他人表達關心、肯定、感謝,進而幫助他們更快樂!對在台灣長大的人而言,家庭、學校、社會通常沒有提供這種練習的機會。
 
  與身旁的人分享這本書

  你即將因這本書而開始一種新的體驗。那是一種美妙的體驗。你會覺得,自己還可以這麼好;自己和別人的關係還可以這麼好。我建議你慢慢的體驗,最好每看完一段落,就閉上眼想一想,或甚至立即與身旁的人分享。

  有人說不是每一本書都有知識,不是每一種知識都是智慧,不是每一種智慧都能變成影響我們一生的行為。唯有經過發掘、學習、演練,我們才會愈來愈愛自己,愈來愈愛他人,也因而才會更快樂。我是多麼樂於為此做見證,相信你讀完之後也一定會有同感。

推薦序

簡單而真實的生活道理
簡靜惠(洪建全基金會榮譽董事長)

 
  我喜歡《致獨特的你》這本書,不僅僅是因為書中的許多觀念、想法正是你、我生活中的印證,那麼的自然、那麼的真切,卻又那麼的睿智,更因為我喜歡作者利奧‧巴士卡力的人格,他以悲憫的胸懷引導大家去體驗愛與生活,更以敏銳感應的心吸收且包容了來自各種地方、各種民族文化、各階層人類的事物,正是因為他「愛」萬物,他「愛」人類。

  巴士卡力的觀念並不新奇,他只是希望每個人不斷的學習,存著寬容的愛心和過著樂觀的生活。他的這本書,極其淺顯,卻滿含哲理,有如點燃一炷心靈的香,香味裊繞充滿人間。

  一九八三年十月,洪建全基金會將本書引進台灣,並特請簡宛翻譯後出版,引領讀者進入書中愛與學習的世界。簡宛的文筆溫柔細膩,貼近作者的心,二者相得益彰,出版後引起轟動,一時洛陽紙貴,咸認為這是近四十年來影響台灣的最重要暢銷書之一(註)。

  當時書中提出的觀念諸如:「愛」、「寬容」、「尊重」、「建立自我」、「選擇人生」、「學習」及「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懷」等等,成為現時代台灣人修身的指標,而這些年我們看到台灣民間的自在生活、親切和樂、樂善好施的表現,都讓國外來台的人士留下深刻的印象,足以印證這本書的影響力!
 
  「愛、生活與學習」的延伸

  基金會在出版這本書之後,陸續推出相關主題之人文關懷系列叢書,引領社會大眾對人文書籍的熱烈閱讀風氣;又設立敏隆講堂,如同社會之人文學院,將「愛」與「學習」的觀念,落實為人文課程及講座之內容,推動「終生學習」風潮。而讀書會(素直友會)的推廣,除讀書外,主旨在培養及落實素直精神,也是本書概念「愛、生活與學習」的延伸。

  我已年邁,走在人生道上更能體會「愛與學習」,確是生活的必要。因著這本書的重新校訂出版的因緣,讓我有機會回顧記述這些工作的痕跡,並與現時的生活相連,如此單純、如此真實,都印證在這本書裡,十分可貴。

  值得與您分享!

二○二二年十二月三日
(註:1990年《中國時報》將本書譽為台灣「四十年來影響我們最深的書」。同年上榜者,還有《蛹之生》、《汪洋中的一條船》。)

推薦文

愛,一份美好的禮物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每天喚起我們精神飽滿起床的是愛,也是這份愛,伴著我們安穩甜蜜入眠。
  在日與夜之間,愛讓自己的所作所為,與這個世界有了連結。
  有了愛的滋潤,灌溉,培養,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環環相扣,密不可分。
  讓生活的齒輪,伴著美好的樂章,曼妙的轉動了起來。
  愛,無所不在。需要細膩感受,它所燃起的溫度。
  任由愛自然的展現,良善的傳遞在你我之間。
  愛,如清澈的湖面,讓自己見識了最真實、貼近的自己。
  接納了自己的所有,無論好壞,完美與否。
  愛,需要好好學習。
  無論在人群之中,大自然裡,放眼望去,觸目所見都是好的學習素材。
  只要你願意,讓愛走進你的心門。
  溫暖你的內心,敏銳你的感受,清明你的思緒,開啟你的行動。
  愛,將是一份美好的禮物。
  讓我們手把手,溫馨的傳遞,讓愛起了陣陣漣漪,觸動每個人的心窩裡。
  讓愛充滿生活之中,譜出屬於自己的節奏。成為喜歡的自己,找到生命的意義。
  閱讀《致獨特的你》,在人生的道路上,感受愛所帶來的無限希望與創造。

推薦文

每一章節,都是生命智慧的灌頂
田定豐(安眠書店主理人、心靈作家)

 
  現在的社會中,有越來越多對「愛無能」的人們;對自己,對伴侶,對孩子,乃至對群體,對社會,都充滿著無助也無力的迷茫。
  在一個陰鬱的下午,我對著眼前的山,讀著利奧‧巴士卡力(Leo Buscaglia)這本《致獨特的你》。
  從回歸自性本自擁有的愛,來看自己人生沿途所遺失的每一段片刻的畫面,重新在記憶裡拾起遺失的某些畫面。讓本不完美的人生,有機會再拼湊完整。
  這本書每一個章節都是生命智慧的灌頂,提醒著我們都在值得幸福也值得愛的道路上前進。
  當我在爬梳每一段文字落進心裡,成為喜悅的當下。
  偶一抬頭,蓊鬱的山頭竟畫出一道完整的彩虹橋。
  再低頭看著正閱讀的文字:「開始築一座橋給自己,讓它延伸出來,不要停止、不要放棄,然後繼續為別人築橋。」
  這樣美麗的呼應,猶如給了我在當下前進路上、最強而有力的正向鼓勵。
  我也確信,無論你是處在人生的哪一個當下,這本書都會帶給你所意想不到的支持。

推薦文

感受幸福分享愛
吳家德(NU PASTA總經理)

 
  此刻,如果你看到我寫的這篇推薦文,你會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什麼?吳家德你也太自大了吧!竟然敢大言不慚說你的文字可以帶給人們幸福。

  當然不是我敢自大,而是我太興奮了,想要讓讀者一起和我感受幸福分享愛。為什麼我會有強烈的幸福感呢?是因為閱讀了這本《致獨特的你》產生的後座力。

  《致獨特的你》這本書暢銷全世界,我在學生時代已經讀過,也完整讀完(能被我一字不漏讀完的書很少啊),對我爾後的人生歲月至關重要。因為書中的觀念與故事在我心中萌芽滋養,教會我成為一個有愛、也樂意分享愛的人。

  「愛」一直都在,但需要透過「生活」去實踐,而「學習」就是昇華愛的心法。

  我是一位感性的人,也是一位喜歡接觸人群的中年男子。我常說:「對人感興趣,生活很有趣。」我真心想要成為愛的使者,讓更多有緣人彼此互動認識,是我一生的職責。

  很榮幸為這本好書掛保證推薦。我的熱情、溫暖、善良的因子,這本書助我良多。

推薦文

洗滌心靈之書
李貞慧(親職作家暨繪本閱讀推廣者)

 
  很開心這本經典心靈好書再次出版!能在新書正式上市前,搶先閱讀,真是既幸運又幸福!隨著年歲的增長、生命的歷練,這本年輕時讀過的書,現在讀來有更深刻的體會與獲得。我讀得很慢很慢,細細感受字裡行間的智慧,閱讀的過程本身就是一段療癒身心之旅,很享受其中啊。

  這本書是作者帶著滿滿的愛寫下的書,裡頭充滿著或撫慰或激勵人心的金句,加上此書乃由散文作家簡宛所譯,譯文優美雋永,讀來不僅流暢,沒有文字生硬拗口之感,還為讀者帶來一種美好的詩意與深意哪!

  特別喜歡書中以下兩段文字:

  「你若要給愛下定義,只有『人生』兩字可以取代。愛,充滿在人生中,你沒有愛,也就沒有了人生。請不要失去你的人生。」

  「愛,因為你能愛,不是因為你必須去愛。花開,因為他們自然開放展露,而非取悅人群。你生活和愛,因為你要如此,這是生命的本質。」

  多美好可愛的兩段話!在我看來,這兩段文字也表達了這本書的核心價值:生命即愛,愛即生命。永遠不要讓愛離開我們的生命,愛是生命的本質,亦是生命唯一的答案。
 
  忙碌的你,如果能靜下心來閱讀的時間有限,請把有限的時間留給這本重要書吧!它會洗滌你的心靈,甚而改變你的人生。

推薦文

跨越時代淘洗的經典
李偉文(作家)

 
  一九八三年時我讀大學,《致獨特的你》(初版書名《愛˙生活與學習》)第一次在台灣出版就是我的案頭書;二○一○年再度在台灣發行時,我推薦給我即將上大學的女兒;如今,二○二三年第三度發行,相信也會出現在新一代年輕人的桌上。

  這本出版已四十年的書,就這樣在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之間流傳著,已經可以算是經典,不受一時流行的興衰而改變,這是一位擁有豐富經驗的前輩,引領著迷惘徬徨的年輕人探索生命的意義。

  其實這種「過來人」的道德教訓很不討好,因為聽得懂的,你不必說,他早就懂了;聽不懂的,你再怎麼說,他也無法體會。而且真正有用的生命經驗,說起來無非也都是老生常談而已,因此,一本好看且能夠跨越時代淘洗的書,就顯得難能可貴了。

  當年,我把書中這段話抄下當成座右銘:「愛,是我引領你走向自己的過程,我不要你成為誰,我要引你走向你自己,回到你自己。」這段話提醒我與伴侶相處的態度,更是後來生了小孩,在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謹記在心的教養心法。

  如果你在一九八三年、二○一○年時沒有讀到這本書,那麼今天就不要再錯過這本能帶給我們許多感動與體會的經典。

推薦文

活出飽滿而美好的自己
洪培芸(臨床心理師、作家)

 
  唯有我們擁有自知之明,深刻認識到自身的重要性,不再懷疑自己存在的價值,那份愛自己的堅定、尊重自己的動力才能油然而生,並且源源不絕的在每一天、每一秒持續運作,活出飽滿而美好的自己。

  不輕易被外界的耳語、尤其是長年蟄伏在你內心深處的自我批評所擊垮,進而把愛的能量持續地分享出去。

  我很喜歡書中「動物學校」的故事,相信你讀了也會莞爾一笑;還有法國名廚茱莉亞(Julia Child)面對用心烘烤了半天的舒芙蕾卻塌陷的自在態度,那反應真的很帥氣。

  很榮幸能推薦這本傳世經典,再次喚醒了我們「認識自己」的天賦及特性是多麼重要的事!進而,能前往最適合自己發揮的位置,不再事倍功半,失去信心。

  對生命有信心,來自對自己有信心;對自己有信心,來自認識自己的天賦、接納自己無須完美及肯定自己的獨特性。

  不僅如此,從而能認識他人,接納異己,肯定所有人都有其亮點,看見我們都有的善與美。

  「愛」就是每一天在「生活」裡的實踐,是終其一生的「學習」。

推薦文

引領你,走回你自己
留佩萱(美國諮商教育與督導博士)
 

  翻開《致獨特的你》這本書,讓我開始思考什麼是愛。我很喜歡作者在書中引用的句子:「愛,是我引導你走向你自己的輕柔過程。」身為一位心理治療師和教育者,我理解到不管是做心理治療或是教育學生,其實都是在做同樣的事情──我們在引導一個人溫柔的走回他自己。而這本書談論著什麼是愛、生活,與學習,藉由反思這些觀點,我們可以慢慢釐清自己想要什麼樣的人生,能夠回到我們自己。

  邀請你翻開這本書,好好思考愛、生活,與學習,讓這本書引導你走向你自己。在這個走回你自己的過程,每個人的狀態都不同,需求也不同,所以這本書中的每段文字並不一定都適合於你,邀請你在閱讀過程中好好感受書中文字,然後帶走那些你覺得適合你、有共鳴的文字就好;讓這些文字引領著你,走回你自己。

推薦文

關於愛、生活與學習
張瀞仁(作家)

 
  一個晴朗的冬天,明明台北出現難得的藍天豔陽,也沒發生什麼大事,我走在路上卻異常悲傷。說是頓悟嗎?我在那刻體會了人的出生就是為了告別。我想起了電影《露西》的最後,女主角想起媽媽所有的吻;我想到當新生命誕生,就是漫長告別的開始;耳機中的歌曲正好唱著「There will come a day when I won't be there, but I know that you'll be okay.」(有一天我會離你而去,但我知道你會好好的)。如果是為了告別,為什麼要開始?

  答案是愛。

  這聽起來不知道會不會太廉價,像是流行歌裡被唱到生無可戀的主題。但這本書像是橋梁,帶我們進入理解愛、理解生命的領域。雖然是幾十年前的作品,但內容完全沒有時間差,非常好理解,用溫暖的方式討論自身的成長、人際關係、親子教養。雖然不算厚重,但我看得很慢,因為太多需要咀嚼、思考的地方。

  是愛,一切都是愛。

推薦文

理解愛,完整自己與人生
彭樹君(作家)

 
  第一次讀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正面臨著無常人生中某個巨大的轉折,那時它曾經平撫了我內心的波濤;而今多年過去,人生從夏天來到秋天,一切皆已塵埃落定,再次閱讀這本書,卻還是從內心湧現彷彿第一次閱讀的感動,而且更多了一層真實生命經驗體會而來的同理與共感。

  愛是一生的學習,而且總是在生活中實踐;愛也永遠是宇宙真理,同時亦是人生的最終依歸。作者利奧‧巴士卡力以誠懇樸實的文字傳達愛的真理,沒有說教,沒有高腔高調,因為愛並不艱澀高深,愛就在平凡的生活之中。因此我特別喜歡他說的這段話:

  「你若要給愛下定義,只有『人生』兩字可以取代。愛,充滿在人生中,你沒有愛,也就沒有了人生。請不要失去你的人生。」

  請不要失去你的人生。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需要這樣溫暖的提醒。

  這是一本歷久彌新的經典之作,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閱讀,都有相同的感動與不同層次的體會,也都能從中得到對愛的理解與共鳴。所以,如果有任何人想要閱讀一本關於愛的書,那麼我會推薦這一本《致獨特的你》。

推薦文

極具穿透力的經典之作
愛瑞克(《內在原力》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這是一本暢銷四十年的經典好書,作者的大名常被其他心理勵志類作家所引用,然而汗顏的我,直到今日為了作序,才有幸好好拜讀他的大作。雖然我遲到了,但沒缺席,因此沒有錯過一堂寶貴的人生智慧課!

  此書對我來說,有諸多驚豔之處。首先,這不是一本高談闊論的書,而是生活實踐之書。作者像一個慈祥的前輩,對著後輩輕聲細語的訴說著他的價值觀、他深信並且大力提倡的為人處世之道。他將自己過往的經歷,以相當樸實而真誠的言語娓娓道來,沒有戲劇化的鋪陳,但總能讓人留下深刻印象,彷彿身歷其境一樣──這就是最令我驚豔的地方──很少有書可以輕描淡寫,卻深深寫入讀者內心。

  除非一個人在自己生命中一向都是用心傾聽、關懷別人、把他人放在自己之前,唯有如此,才能寫出觸動人心的文字,而巴士卡力就是這樣的人。書中提到他年輕時曾和老師在竹林中散步,滔滔不絕說著自以為是的道理,並帶著得意說:「瞧,我知道的也不少,這都是我知道的。」沒想到文質彬彬、一向反對動粗的老師一個巴掌打了他,說:「不要用你的髒腳走在我的頭上。」這段經歷深深地影響了巴士卡力,所以他在書中說:「我所期望於你我之間的,是一段溫和而共享的時光,你擷取你想要的,把不要的捨棄。我不願強迫推銷,只希望在我們分手之前,能有共同分享的機會。」這樣的價值觀,貫穿了全書,也不斷在他生活、教學、與任何人互動過程中實踐著。他言行如一,所以話語極具穿透力。

  此外,這是一本跨領域的智慧結晶之書。作者總是可以恰到好處的引用來自文學、哲學、社會學等不同領域巨擘們的言論,寓意深長的在我們心中埋下種子,隨著時間開始發芽、長大,而悄悄的成為了我們價值觀的一部分──這就是經典的力量,一部經典之所以能被奉為經典,就是因為即便相隔數十年、甚至數百、上千年,今天我們回顧這些話語,依然如此清新、富有洞見,也唯有這樣的智慧能夠經得起時間考驗,穿越時空不斷影響著我們和後人。我想,您手上這一本書已經被許多人視為智慧結晶、經典之作,也是時常翻閱的床頭書。

  願你和我一樣,能因此書而成為更懂得如何在生活中實踐愛的人。願愛與你我同在!願這個世界充滿愛!

推薦文

最簡單,但最有力量
劉冠吟(華山文創園區品牌長)

 
  《致獨特的你》是一本全新復刻的經典作品。其實在這個新版本之前,我從未讀過此書,一打開卻欲罷不能。

  「愛」是人生中最基本卻又艱難的問題,人初來乍到世界上,以為愛應該是天性是本能,隨著歲月流逝世事磨練,我們變得越來越堅強,卻越來越難去愛。

  作者巴士卡力是一個對世界萬物充滿熱情的老師,開了一堂名為「愛」的課程,在課上帶著同學們反覆叩問:「什麼是愛?我們可以怎麼做?」他遇過各式各樣的學生,就如同這世上一種米養百種人,巴士卡力說:「愛,是我引你走向你自己的過程,我不要你成為誰,我要引你走向你自己,回到你自己。」

  愛沒有固定的形狀,也沒有固定的規則,巴士卡力不說你「應該」怎樣,而是說「或許可以」怎樣,或許可以重新用不同的眼光回望自己的童年,或許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跟別人講話,或許可以嘗試新的態度面對創傷……嘗試就有希望,引導自己走向自己,原廠設定的自己。

  為人父母後,看到書中這段話特別有感觸:「你將給予你的兒女這些財富,你當然不希望能給予的只是一個貧乏、單調的你。」他所說的財富就是愛的能力,接受愛、送出愛並且知道運用愛照顧自己。一年之初,讀這本書特別舒心,將引領你我邁向嶄新的一年。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终身学习者,我对“学习”这个词汇的定义非常看重。如今的学习往往被简化为技能培训或考试通过,但真正的学习应当是关于认知重构和世界观的拓展。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探讨如何将生活本身变成一个学习场域。例如,如何从日常的人际互动中学习人情世故,如何从一次失败的尝试中提取教训,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另一个让我产生兴趣的点是“爱”与“学习”之间的关联。我们如何通过学习提升爱的能力?这可能涉及到情绪管理、共情技巧,乃至是理解复杂人性的艺术。如果这本书能引导我去思考,我的“学习”是否真的让我成为了一个更懂得去爱、更愿意去付出的人,而不是仅仅让自己变得更“有用”,那就太棒了。我希望它能突破传统教育的框架,把每一天都变成一次有意识的、有方向性的成长体验。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远比突击式的知识灌输更持久、更深刻。

评分

这本书光是名字就带着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虽然我还没开始读,但光是想象它能带来的启发就足够让人期待。我总觉得现代生活里充斥着各种“标准答案”,好像每个人都应该活成某种模板的样子。这本书的标题——“致獨特的你”,听起来就像是在对每一个正在迷茫或觉得自己格格不入的人发出邀请,告诉我们,做自己,本身就是一种值得庆祝的成就。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真正实用的工具,而不是空洞的口号,去帮助我们拆解那些社会强加的期待,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体系。特别是关于“爱、生活与学习”这三个核心主题,它们几乎涵盖了人生的全部维度。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这三者有机地编织在一起,而不是孤立地谈论。比如,学习新知识如何能深化我们对爱的理解,或者如何用更具爱意的方式去经营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如果这本书能帮我厘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且提供勇气去追求那份“独特性”,那么它对我来说就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亦师亦友的引路人。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即使只是在电子屏幕上看到,也透着一股沉静而有质感的气息,让人愿意花时间去细细品味其中的每一个字句,这种细微的体验也是阅读乐趣的一部分。

评分

我最近正处于一个职业和个人发展上的十字路口,感觉像是被困在一个高速运转的陀螺里,虽然一直在转,却不知道下一个目标点在哪里。因此,我对这种强调“完整自己”的主题特别敏感。我希望这本书的“13堂课”结构能提供一种清晰的、可遵循的路径,而不是天马行空的理论堆砌。我特别好奇的是,它会如何定义“完整”?这个概念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哲学意味。对我来说,“完整”可能意味着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和矛盾之处,而不是一味追求完美无瑕。我期待其中有关于如何处理内在冲突的章节,比如,如何平衡事业心和对平静生活的渴望,或者如何看待过去的失败经历,并将其转化为成长的养分。如果作者能分享一些非常个人化、甚至有些“丑陋”的成长故事,那将比完美的成功案例更有说服力。我更看重的是那种“去伪存真”的过程,剥离掉那些为了迎合他人而戴上的面具。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个让我暂时放下外界评判,进行深度自我对话的空间,那它的价值就无可估量了。我希望它能像一面镜子,反射出我未曾察觉的潜能和盲点。

评分

从电子书这个载体来看,我更期待它在阅读体验上的便利性与内容的深度能够完美结合。我希望它不是那种需要反复翻阅、每次都带着做笔记任务的厚重教材,而是那种可以随时随地、在任何碎片时间里,都能给我带来一次“顿悟”的文本。这种“顿悟”可能只需要一句话,一个精辟的比喻,就能瞬间点亮我思维中的某个角落。关于“独特性”的探讨,我希望它能避免陷入过度自我中心的陷阱。真正的独特性,不应该意味着孤立或疏离,而应当是与世界产生更深层次连接的基础。我期待书中能够阐述,一个真正完整和独特的个体,是如何更有效地去服务、去贡献、去建立有意义的社会关系的。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种将个人成长与社群贡献联系起来的视角,让我看到自我实现最终的意义所在,那么它的阅读价值就会被进一步提升。我希望它能像一颗经过精心打磨的宝石,即便只是被拿起一瞥,也能折射出复杂而美丽的光芒。

评分

这本书的副标题提到了“爱、生活与学习”,这三个词汇组合在一起,仿佛勾勒出了一个理想人生的框架——有温度的情感联结、充实的日常体验和持续的自我超越。我猜想,这本书很可能侧重于如何找到这三者之间的和谐点。现代人常常面临“失衡”的问题:为了工作牺牲了生活和爱,或者沉溺于爱中而停止了成长。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设立个人界限的思考。在“独特性”的主题下,维护自己的空间和节奏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能有关于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以及如何在爱与被爱之间保持自我主权的内容,那对我来说将是巨大的收获。我更倾向于那种能帮助我建立内在稳定性的哲学思考,而不是肤浅的“正能量”鸡汤。我追求的是一种扎根于现实、但又超越平庸的生存智慧。这种智慧,应该能让我在面对生活的风雨时,依然能保持内心的笃定和优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