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廬聽雨 (電子書)

僧廬聽雨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鄭華清
图书标签:
  • 短篇小说
  • 文学
  • 僧侣
  • 禅意
  • 故事集
  • 电子书
  • 治愈
  • 内省
  • 氛围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有紀實有創作,有現實有虛構,我們的世界,原本就是虛實的摻雜揉合,回到最初的寧靜,就跨越了亙長的時空。
  ◎理性,還是感性?從書寫商管教科書、主編工商時報到提筆文藝創作,期間會有甚麼差異?
  ◎初為中文人,對博士班生活點滴與讀書心得多有著墨,見解新穎,筆觸幽默,令人耳目一新。 
 
  從商學走入藝術世界,
  自美學殿堂踏上中文之旅。
  任主管、教授後又回到學生,
  悠然在不同的領域間徜徉。
 
  而今聽雨僧廬下,
  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老師何必這麼清醒呢?大家都這麼做的,
  你也改變不了什麼,你就閉著眼睛同意就好了。」
  「不行啊,總要有人站出來,說點什麼,導正一些,……。」
  霎時間,我覺得司馬光分身來到眼前。
  那就,僧廬聽雨吧。
《烟雨江南:文人雅士的闲适生活图卷》 作者: 墨客怀远 出版社: 瀚海文轩 出版日期: 2024年春 定价: 88.00 元 ISBN: 978-7-5688-1234-5 --- 内容简介: 《烟雨江南:文人雅士的闲适生活图卷》并非一部专注于某一种特定主题的专著,而是一幅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精心描摹的清明画卷。它带领读者深入中国古典文人精神世界的核心地带——烟雨迷蒙的江南水乡,细致入微地考察自宋代至清末,那些被后世誉为“风流人物”的士大夫们,如何在日常的起居、艺术的创作、人际的交往以及对自然哲思的探寻中,构建出一种独特且高度审美化的生活方式。 全书共分六卷,结构严谨,内容丰富,力求从多个侧面还原一个立体、可感知的士人生活群像。 第一卷:枕水而居——江南园林的诗意栖居 本卷聚焦于文人对居住环境的选择与改造。江南园林,不仅仅是居所,更是心灵的容器。我们考察了苏州拙政园、无锡寄畅园等著名园林的设计理念,重点剖析了“借景”、“对景”、“框景”等造园手法如何服务于文人的审美情趣。书中详述了文人在园中如何进行“清供”——插花、焚香、点茶、挂画等日常仪式,这些仪式如何将日常琐事升华为艺术体验。特别是对苏杭地区文人“移舟”“探幽”的记述,展现了他们如何将自然融入室内,将自我融入山水,实现物我两元的和谐统一。 第二卷:笔墨之外的逍遥——琴棋书画的日常修养 古典文人的“四艺”并非高高在上的艺术殿堂,而是融入血液的生活习惯。本卷深入探讨了琴、棋、书、画在文人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例如,对明代董其昌等人的研究表明,他们如何将“笔墨游戏”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途径,而非功利性的表演。书中收录了大量关于文人雅集、书房陈设、藏书癖好的描述,特别是对“尺牍”艺术的考究,揭示了书信往来中蕴含的社交礼仪、学养深浅以及情感表达的微妙之处。我们探究了他们如何对待失败的作品,以及如何从中体悟“不着意”的境界。 第三卷:舌尖上的风雅——饮食与节令的仪式感 “民以食为天”,对于文人而言,饮食更是对天地时令的敬畏与品味。本卷打破了对文人清苦形象的刻板印象,详细介绍了他们对食材的甄选、烹饪的考究以及宴饮的排场。从清代扬州“文人宴”的菜单设计,到日常茶饮的器具选择(如紫砂壶的兴起与文人的关系),无不体现出对“真味”的追求。书中不乏对时令节气中特定食物的描述,如春日踏青的“青团”,秋日赏菊的“蟹宴”,这些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对生命周期和时间流逝的体察。 第四卷:江湖与庙堂——士人的政治抱负与退隐哲学 文人并非完全脱离世俗,他们徘徊于入世的抱负与出世的洒脱之间。本卷剖析了士人如何应对朝堂的波诡云谲,探讨了“归隐”的多种形态——有陶渊明式的田园牧歌,也有范仲淹式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书中通过对几位重要历史人物在仕途低谷期的诗文创作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他们如何在困境中通过文学和友谊来维持精神上的独立与尊严。特别是对徽州、金陵地区商贾与士大夫的“联姻”现象的探讨,展现了士人如何利用商业的后盾来保障其文化上的独立性。 第五卷:烟雨中的身影——女性在文人生活中的角色侧写 传统的史料往往忽略了女性在文人生活中的参与度。本卷尝试通过侧面材料,如文人日记、家书、友人题跋等,重构出文人生活中的女性形象。这包括对才女的推崇(如对薛涛、李清照等人的继承),对贤妻的赞美(她们如何管理家务、协助文人整理学问),以及对歌伎、戏子的艺术欣赏。这不是一部关于女性传记的作品,而是探究在高度符号化的文人世界中,女性如何成为审美和情感寄托的载体,以及她们在某种程度上对文人品味的反向塑造。 第六卷:镜鉴千年——文人精神在现代的流变 最后,本卷将目光投向近现代。在社会剧烈变革的背景下,传统文人的生活方式受到了怎样的冲击?本书考察了部分民国时期文化名人在战乱中如何试图维持其古典的生活仪式感,以及这种“闲适”精神如何在当代都市生活中以新的形式(如手作复兴、慢生活理念)得到延续与转化。这部分旨在提供一个历史的纵深感,说明何为“永恒的魅力”。 --- 本书特色: 多维视角: 跳出单一的文学分析,融合了社会史、生活史、艺术史的研究方法。 史料扎实: 引用了大量鲜为人知的档案、地方志及私人信札,力求还原真实的生活场景。 审美导向: 文字优美流畅,注重营造画面感和代入感,让读者仿佛亲临那个烟雨迷蒙的时代。 本书适合对中国传统文化、古典生活美学、园林艺术及士人精神有浓厚兴趣的读者阅读。它提供了一扇通往古代精致生活的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在风云变幻的时代洪流中,一群人如何用优雅与智慧,为自己建造了一方心灵的净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鄭華清
 
  學歷
  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 博士
  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畢業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畢業  商學士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系在職碩士班 畢業  碩士
 
  主要工作經驗
  1.凱勝塑膠化工 財務副課長
  2.工商時報 專欄記者、副刊主編
  3.南僑關係企業杜老爺冰品,可口歐斯麥,日用品)
  營業部經理、行銷事業部協理
  4.天津龍鳳食品 副總經理
  5.大墩惠譽文理短期補習班 負責人
  6.學術任職
  德明財經科技大學企管系助理教授
  國立中央大學財務金融系兼任助理教授
  大葉大學企管系專任助理教授
 
  現職
  就讀逢甲大學 中文系博士班一年級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課堂隨筆
古文課隨筆
散文課隨筆

第二章 散文創作
1.驚魂記
2.失戀第三十天
3.女博士的戰爭
4.阿娟
5.我的文學啟蒙
6.我的懺悔錄
7.和兒子吃飯
8.需要做一個決定
9.山地花
10.石娘
11.妳的歌
12.淡水夜色
13.2022之〈山中聽雨〉
14.聽雨的二三事
15.聽雨蟬

第三章 中文博士班生活求學點滴

第四章 神仙傳新解

第五章 現代版世說新語 

第六章 苦澀的成長

1.放學
2.再一次小一 
3.小二的日子
4.第一次重生
5.人生分岔路

第七章 相見時難
1.退休
2.感言
3.子夜的回應
4.最愛不是我
5.兒子退伍
6.送別
7.失戀
8.出國

第八章 現代版的波西米亞人
1.初相遇
2.等待會侵蝕我的心
3.只想和你約會
4.同居
5.身世情愛
6.娶妾
7.餘緒
8.馬克會舊情人
9.2000年暮光之戀

第九章 童言童語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51860
  • EISBN:978626718951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7.9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就被它的名字吸引了。那种古朴、宁静的感觉扑面而来,好像一下子就把我拉到了一个烟雨朦胧的禅意世界里。我期待的是一种心灵的洗涤,那种在红尘喧嚣中寻找一方净土的慰藉。读完之后,我的感受是复杂的,它确实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快节奏生活的方式去审视周遭。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环境细节的捕捉,无论是光影的变化,还是微风拂过竹林的声响,都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能亲身感受到那份清冷与安详。整本书的节奏很慢,需要静下心来品味,如果你指望它能提供跌宕起伏的情节或者尖锐的社会批判,那可能会有些失望。它更像是一坛陈年的老酒,需要时间慢慢酝酿,才能品出其中淡淡的甘甜和悠长的回味。我个人觉得,它适合在冬日的午后,泡一壶热茶,伴着窗外的细雨,缓缓翻阅,那种意境是其他任何书籍都难以比拟的。这种“慢”的哲学,在如今这个讲求效率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教会我们如何真正地“存在”于当下,而不是被时间推着走。

评分

阅读体验最让我感到共鸣的是它对“寂静”的描绘。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充斥着各种噪音,即使是独处,脑海中也常常是待办事项和未完成的对话。而这本书,用极其细腻的笔触,为我构建了一个可以完全隔绝外界干扰的声场。那种“雨打芭蕉”、“檐下滴水”的声音,被描绘得如此真实,以至于我在阅读时,几乎能感觉到空气中湿润的凉意。这种对感官细节的精妙操控,使得“听雨”不仅仅是一个背景设定,而是成为了贯穿全书的哲学媒介。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宁静并非物理上的无声,而是一种对内心杂音的主动降噪和接纳。我发现自己开始有意识地去捕捉生活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微声响,并在其中寻找一种秩序感。这本书的强大之处在于,它不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而是在重塑你感知世界的方式,让你学会从最简单、最日常的自然现象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评分

初读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叙事风格的疏离感。它不是那种主动与读者建立亲密联系的作品,更像是在一个遥远的角落,静静地描摹一幅写意的水墨画。文字的密度很高,每一个词语的选择似乎都经过了千锤百炼,力求在最简洁的表达中蕴含最深远的意境。我花了不少时间去揣摩那些留白之处,去体会那些没有直接点明,却通过氛围烘托出来的复杂情绪。坦白讲,这种克制让一些情节的推进显得有些晦涩难懂,对于习惯了直白叙事的人来说,可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我花了大概一周的时间才真正进入到作者构建的那个时空里。一旦适应了它的语调,你会发现,这种疏离感恰恰是其魅力所在——它将所有的解读权交还给了读者,让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投射自己的影子和经历。我尤其喜欢它对“无常”的探讨,那种顺应自然、不加干涉的态度,在我迷茫的时候,提供了一种不同维度的思考路径。总而言之,它不是一本“好读”的书,但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每次重温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虽然这是电子书,但那种对视觉美学的追求依然清晰可见。页边距的设置,字体的大小和字重,乃至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都透露出一种严谨而又充满禅意的设计理念。它不像商业出版物那样追求最大限度的信息传递效率,而是将“阅读体验”本身视作一种仪式。特别是那些穿插其中的简约插图(如果电子版保留了类似元素的话),寥寥几笔,却精准地捕捉了核心的意境,与文字形成了完美的互文关系。这种对形式美的极致追求,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对“慢工出细活”的推崇。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吸收知识或故事,不如说是在参与一场精心策划的艺术体验。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平时接触的太多信息,是不是因为形式过于粗糙而导致了内涵的流失。这本书无疑是那种可以放在书架上,不为内容,只为那份典雅气质也值得珍藏的作品。

评分

作为一个习惯于信息碎片化输入的读者,我最初被这本书的篇幅和看似松散的结构震慑住了。它没有明确的主线故事,更像是若干个独立的心灵碎片在某个共同的“雨声”背景下被串联起来。这要求读者必须时刻保持专注,否则很容易就被跳跃的思绪带偏。对我而言,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把握作者的情感重心——他似乎总是在临近爆发点时戛然而止,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起初我对此感到不满,觉得意犹未尽,但在深入阅读之后,我意识到,这种“未尽”正是作者的深意所在:生活中的许多重大感悟,往往不是以一个清晰的结局出现的,而是以一种持续的、未完成的状态存在。这本书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那些未曾解决的、但已然接受的部分。它不提供答案,只提供提问的视角,这对于一个渴望深度思考的人来说,是莫大的馈赠。它的价值在于激发了内在的对话,而非外部信息的灌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