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懂其實很有哏的節氣:從小寒到冬至,古典詩詞中的時間美學 (電子書)

你不懂其實很有哏的節氣:從小寒到冬至,古典詩詞中的時間美學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黃啟方
图书标签:
  • 節氣
  • 時間美學
  • 古典詩詞
  • 中國文化
  • 傳統節日
  • 文學
  • 電子書
  • 詩歌
  • 文化史
  • 季節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位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二十四節氣,是農業時代的作息指標,
每個節氣有三候十五天,每一候各有不同的自然現象。
本書以乾隆皇帝作詩詳解七十二候的奧祕為開展,透視古人的生活日常。
 
  ★一年起始的節氣不是立春是小寒?
  ★吃尾牙是臺灣特有的習俗?在何時出現?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跟哪個節日有關?
  ★「二月初二」很忙,皇帝和民間各有各忙,但忙什麼?
  ★唐朝公務員福利很多,三伏天可早下班,臘八還送宮廷護唇膏。
 
  每首膾炙人口的詩詞,都藏著一種節氣
  作者精選近900位詩人、20000首詩
  描繪出節氣與詩詞背後的文化寓意
 
  「清明時節雨紛紛」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滿城盡帶黃金甲」
 
  節氣體現在古人與大自然互動的哲思裡
  一年二十四節氣共七十二候,每候都會有一種自然現象相應。詩人將每個季節的變化詳細記錄下來,以自然作為創作靈感來源,結合自己的人生,揉合出一段段生命詩篇。本書以四季為序,從小寒起始,至冬至終結,深入七十二候、四時八節。作者爬梳古今典籍,蒐羅歷朝各代的節氣詩作,帶領讀者認識古人眼中的二十四節氣,也從節氣中重新領略文學,透過詩詞故事體驗節氣的每一天!
 
  氣候變遷、動植物演變、慶典風俗,囊括歷史地理的發展
  以乾隆解釋七十二候自然現象的律詩為基礎。每一候都有萬物發出的先兆,動植物、昆蟲呈現細微變化,象徵時間演進、氣候改變。而生活在節氣的古人,還會因為各地的風土不同也有不同感受,進而影響節氣特有的花卉與節慶,讓我們能在生活感十足的詩詞中,體會三千年的歲時文化。
 
  記錄時間、剖析心境、詠嘆生命,古人三千年的心靈軌跡
  冬至日時,陸游想說自己又老了一歲。
  櫻桃花開時,李白想念許久沒見面的親友。
  除夕夜時,孟浩然只想早點睡覺,期待夢歸故鄉。
  元宵節時,州官心心念念只准放火,不許點燈。
  驚蟄日時,韋應物看到鄉間一片春光,心情很美好。
  牡丹花開時,李白陷入糾結,到底是牡丹美,還是楊貴妃美。
  大暑時,黃庭堅欣賞笛子演奏會,表示很消暑。
  三伏天時,蘇軾正跟柳公權跨世紀爭論,你感到涼爽也要懂得分享。
  秋老虎時,白居易抱怨習俗誤人,明明九月還熱得要穿夏裝。
  重陽節時,蘇軾跟朋友說,難得見面別急著走,一起賞菊吧,不然就要凋謝了。
   
美好推薦
 
  「文人自古以來傷春悲秋是常態,氣候與天氣往往成為詩人寫作時的心緒與靈感,再因個人際遇與時間、空間的不同,誕生一篇篇獨特且富有哲理的詩歌作品。本書梳理古今典籍與歷代詩歌,分別以節氣、花信、節慶引述詩人作品,跨越時空的距離,帶領讀者們認識古代賢人與節氣的生活面貌,並從中引申出詩歌作品的另一層深意。」——林宜陵(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兼通識教育中心暨儒道中心主任)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古典诗词中时间美学的图书简介,内容与您提到的书名无关: 《锦瑟年华:宋词中的人生况味与审美变迁》 本书深入探究宋代词坛的辉煌成就,重点剖析词体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演变脉络,以及词人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捕捉个体生命体验与时代精神的交织。我们不侧重于对节气物候的描摹,而是将视角聚焦于宋代文人精神世界的褶皱,以及他们如何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格律之美,呈现出丰富多维的人生况味。 第一章:词体的兴衰与士人精神的投射 本章溯源词体自晚唐五代兴起,至宋代臻于鼎盛的历史进程。重点分析词体在美学上如何从最初的“艳科”、“小令”逐渐拓展到气象万千的“慢词”。不同于诗歌的庄重典雅,词的音乐性和抒情性赋予了它更广阔的情感表达空间。我们将探讨宋初词风的平和冲淡,如柳永开创的都市叙事视角,如何反映出北宋初期市民阶层对世俗生活细节的关注。这种转变,标志着士大夫阶层开始以一种更为内敛、甚至略带感伤的姿态审视自身处境,为后来的审美转向埋下了伏笔。 第二章:北宋中期的“格调”之争与审美定型 北宋中期,词坛进入了群星璀璨的时期。本章将集中探讨苏轼(东坡居士)如何以其博大的胸襟和对诗学传统的融会贯通,彻底打破了词只能言“闲愁别绪”的藩篱。苏轼的“以诗为词”,不仅拓宽了词的主题范围,使其能够承载对宇宙人生的哲思、对历史的咏叹,更重要的是,他确立了一种雄阔开朗的审美范式。我们将细致分析其名篇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如何运用空间感和历史纵深感来表达对英雄的景仰和对自我短暂性的反思。 随后,我们会对比分析以秦观为代表的“婉约派”的精致与精微。秦观的词风,注重意境的营造和语言的锤炼,常在缠绵悱恻中蕴含深沉的哲理。这种对“情”的极致雕琢,展现了宋代文人对个体情感体验的珍视,与苏轼的豪放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共同构建了宋词美学张力的两极。 第三章:南渡后的沉郁与家国之思 靖康之变是理解南宋词坛的核心转折点。国破家亡的剧痛,使得词体的抒情基调陡然转为沉郁悲凉。本章将深入剖析以李清照和陆游为代表的词人,是如何将个人的不幸命运与民族的灾难紧密结合起来。 李清照中后期的作品,不再是闺阁中的无病呻吟,而是充满了对故国、故人的深切怀念,字里行间流露出“物是人非”的苍凉。我们分析她如何运用日常生活中极具个人色彩的意象(如易安体特有的花卉、酒器、手工艺品),来烘托宏大历史背景下的个人孤苦。 陆游的词作,则体现了宋代士大夫“文死谏,武死战”的道德担当。他的词中,充斥着壮志难酬的愤懑和对恢复中原的执着期盼。这种将家国情怀融入词体,使词的社会功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展现了古典文学在民族危亡之际所能爆发出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四章:辛弃疾的“集大成”与词体的转型 辛弃疾是宋词发展史上一个绕不开的高峰。本章将着重分析他如何集前人之大成,并将词体的表现力推向极致。辛弃疾的词,是豪放与婉约、出世与入世的完美融合体。他不仅继承了苏轼的雄健气势,更加入了其跌宕起伏的戎马生涯和政治失意的复杂体验。 我们将细致解读辛弃疾在结构上的创新,如长调中的叙事性增强和议论色彩的介入。他的词语往往带有强烈的动感和画面感,通过对军事典故、地理风物的引用,营造出恢弘的战争气氛或对现实的激烈批判。然而,在激昂的表象之下,往往潜藏着深刻的孤独与无奈,如“把酒问青天”的喟叹,体现了复杂的人性深度。 第五章:审美趣味的晚期流变:姜夔与周密 进入南宋后期,词坛审美趋向内敛、精致和对技巧的极致追求。本章探讨姜夔如何以其音乐家的身份,将音律之美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姜夔的词,以“清空”著称,注重以清淡之笔描摹雅致的景象,避免使用俗艳的词藻,力求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 最后,我们将审视周密的词作,它们往往带有浓厚的怀古伤今之情,通过对昔日繁华景象的追忆,反衬南宋末期的衰微。这不仅是对逝去时光的缅怀,更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预感,为宋词的谢幕留下了一抹复杂而悠长的尾音。 结语:穿越时空的共鸣 本书旨在揭示宋词并非仅仅是风花雪月的点缀,而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对人生哲理、情感波动、时代变迁最精微的艺术记录。通过对这些经典作品的细读,读者可以领悟到宋代文人如何在有限的格律框架内,创造出无限的精神世界,并与我们今日的生命体验产生跨越时空的深刻共鸣。本书内容聚焦于词体的审美发展、风格流变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士人情怀,而非自然节律或物候变化。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啓方
 
  臺灣大學中文系退休教授、世新大學中文系終身榮譽教授,亦曾任《國語日報》社董事長。教學生涯五十餘年來,曾於國內外多所大學擔任客座教授、訪問學人,如東吳大學、文化大學、政治大學、韓國漢城大學、高麗大學、梨花女子大學、香港大學、安徽師範大學、四川大學等學校。
 
  研究領域為唐宋文學。著作多元,著有《你不懂很有哏的生肖:文學與歷史形塑下的十二靈獸》、《人間有味是清歡:東坡肉、元脩菜、真一酒,蘇軾的飲食生命史》、《唐宋日記文選釋》、《宋十三家生平事跡考述》、《東坡的心靈世界》、《黃庭堅與江西詩派論文集》、《唐宋文學十一題》、《兩宋詩詞文綜論稿》、《東坡題跋編年校注》、《山谷題跋編年校注》、《鬼谷子與鬼谷文化綜說》等;另有雜文集《多情應笑》、《弄孫》等。

图书目录

推薦序 最美詩詞——節氣、花信、節慶/林宜陵
自序 「天、地、人」的互動

冬至到入春(十二月至二月)
小寒 大寒 立春 雨水 驚蟄 春分


小寒——一年之始,開始進入寒冷
三候:雁北向 鵲始巢 雉雊
花信
梅花(小寒一候花)
山茶(小寒二候花)
水仙花(小寒三候花)

大寒——整年最冷的節氣
三候:雞始乳 征鳥厲疾 水澤腹堅
花信
瑞香花(大寒一候花)
蘭花(大寒二候花)
山礬(大寒三候花)
蠟梅花——大寒中的奇葩
節慶
尾牙——臘月十六

立春——春天的開始
三候:東風解凍 蟄蟲始振 魚陟負水
花信
迎春花(立春一候花)
櫻桃花(立春二候花)
望春花(立春三候花)
節慶
祭竈送神——臘月二十四
小年夜——臘月二十九
除夕——年三十
元日——正月初一
人日——正月初七
上元——正月十五

雨水——雪水融化,降雨增多
三候:獺祭魚 候雁北 草木萌動
花信
菜花(雨水一候花)
杏花(雨水二候花)
李花(雨水三候花)

驚蟄——春雷初響,萬物從沉睡甦醒
三候:桃始華 倉庚嗚 鷹化為鳩
花信
桃花(驚蟄一候花)
棣棠(驚蟄二候花)
木蘭花(驚蟄三候花)
節慶——二月初二
亞聖孟子誕辰
濟公活佛誕辰
土地公誕辰
龍擡頭

春分——白晝時間開始轉長
三候:玄鳥至 雷乃發聲 始電
花信
海棠(春分一候花)
秋海棠——九月重陽節花
梨花(春分二候花)
薔薇(春分三候花)
節慶
春社——立春後第四十一至五十天
花朝——二月十五
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

春至到入夏(三月至五月)
清明 穀雨 立夏 小滿 芒種 夏至


清明——天氣漸漸轉暖,草木欣欣向榮
三候:桐始華 田鼠化為鴽 虹始見
花信
桐花(清明一候花)
菱花(清明二候花)
柳花(清明三候花)
節慶
上巳——三月初三
詩人有話要說 「又匆匆過了清明時節」——辛棄疾的感嘆

穀雨——降雨充沛,滋潤秧苗
三候:萍始生 鳴鳩拂其羽 戴勝降於桑
花信
牡丹(穀雨一候花)
酴醾花(穀雨二候花)
楝花(穀雨三候花)

立夏——夏天的開始
三候:螻蟈鳴 蚯蚓出 王瓜生
節慶
母親節——國曆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
佛誕浴佛——四月初八
詩人有話要說 「孟夏草木長」——陶淵明的樂觀心態影響深遠

小滿——秧苗已結穗,豐收指日可待
三候:苦菜秀 靡草死 靡草死

芒種——麥類已成熟,秋季作物可播種
三候:螳螂生 鵙始鳴 反舌無聲
詩人有話要說 入梅
節慶
端午——五月初五
詩人有話要說 仲夏

夏至——白晝最長的一天
三候:鹿角解 蜩始鳴 半夏生

夏至到入秋(六月到八月)
小暑 大暑 立秋 處暑 白露 秋分


小暑——開始進入炎熱時節
三候:溫風至 蟋蟀居壁 鷹始摯
詩人有話要說 三伏天
詩人有話要說 「人皆苦炎熱」——蘇東坡跨世紀槓上柳公權

大暑——全年最熱的節氣
三候:腐草為螢 土潤溽暑 大雨時行
節慶
七夕——七月初七
詩人有話要說 李後主的生辰 宋徽宗的「前身」

立秋——秋天的開始
三候:涼風至 白露降 寒蟬鳴
詩人有話要說 「寒蟬」——恪守本分、謹言慎行的象徵
節慶
中元——七月十五

處暑——暑氣漸漸消除
三候:鷹祭鳥 天地始肅 禾乃登
詩人有話要說 秋老虎

白露——天氣轉涼,水氣在晚上會凝結成露水
三候:鴻雁來 元鳥歸 群鳥養羞
節慶
秋社——立秋後第五個戊日
中秋——八月十五

秋分——夜晚時間開始轉長
三候:雷始收聲 蟄蟲壞户 水始涸
詩人有話要說 南極老人星

秋至到入冬(九月至十一月)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寒露——天氣更涼,早晚的露水有寒意
三候:鴻雁來賓 雀入大水為蛤 菊有黃華
詩人有話要說 「滿城風雨近重陽」——潘大臨一句詩的效應
節慶
重陽——九月初九
詩人有話要說 「菊為重陽冒雨開」——歷代詩人的菊花情結
詩人有話要說 「且看黃花晚節香」——晚菊傲霜,老而彌堅

霜降——更冷了,水氣會結成白色的霜
三候:豺乃祭獸 草木黃落 蟄蟲咸俯
詩人有話要說 「蒹葭蒼蒼」——追思才情高妙的年輕詩人邢居實

立冬——冬天的開始,作物收成了
三候:水始冰 地始凍 雉入大水為蜃
詩人有話要說 十月小陽春

小雪——天氣寒冷,初雪的時節
三候:虹藏不見 天氣上升,地氣下降 閉塞而成冬
詩人有話要說 「最是橙黃橘綠時」——蘇東坡與韓愈的好景各有千秋

大雪——降雪範圍擴大
三候:鶡鴠不鳴 虎始交 荔挺出

冬至——夜晚最長的一天
三候:蚯蚓結 麈角解 水泉動
節慶
臘日——臘月初八

附錄 文人論花
論花信風
明.王奎《蠡海集》
明.楊慎《升菴集》
評花
張翊——九品九命
張景修——十二客
姚伯聲——三十客
程棨——五十客
曾慥——花中十友
王十朋——十八香喻士
袁宏道——花沐浴
屠本畯——花盟主、花客卿、花使令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534757
  • EISBN:978957053483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6MB

图书试读

自序
 
「天、地、人」的互動
 
  所謂「二十四節氣」,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一直都有不同的說法。 清朝萬斯大(一六三三癸酉—一六八三)認為:漢武帝(前一五七甲申—前八七)太初元年(前一○四)創「太初曆」,恢復使用「夏正」(夏朝是以正月為一年的開始)後,才訂定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立;「春分」、「秋分」二分;「夏至」、「冬至」二至等八節。又以立春、立夏為「啟」(生成),立秋、立冬為「閉」(止息)。八節確定了,節與節之間各又有兩個時令,合起來就是「二十四節氣」了,其間還有一些傳統民俗節慶,依時間順序分別是:
 
  春季
  正月 ✿元日——立春——✿上元——雨水
  二月 驚蟄——春分
  三月 ✿上巳——✿寒食——清明——穀雨
 
  夏季
  四月 立夏——小滿
  五月 ✿端午——芒種——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
 
  秋季
  七月 立秋——✿中元——處暑
  八月 白露——✿中秋——秋分
  九月 寒露——✿重陽——霜降
 
  冬季
  十月 立冬——小雪——✿下元
  十一月 大雪——冬至
  十二月 小寒——大寒
 
  每個月兩個節氣,前一個稱為「○月節」,後一個則為「○月中」。每一個節氣十五天,五天是一「候」,每候又各有應時的自然現象,在農業社會時代是最重要的作息指標。照理說,二十四節氣應該從每年的立春為始,但實際上卻是從前一年的冬至後起算,也就是從「小寒」開始。這和陰陽曆法星象都有關,是專門之學,也可證明老祖宗的智慧,被列為聯合國的文化遺產,誰曰不宜。
 
  宋朝詩人徐俯(一○七八戊午—一一四一)有「一百五日寒食雨,二十四番花信風」一聯,上句說冬至後一百五日是「寒食」,下句「二十四番花信風」的意思,根據明初王逵的說法,由前一年的冬至算起,第十五天就進入十二月的小寒。古人經過長時間的觀察以後,才訂出了二十四節氣,從小寒起到來年的穀雨,一共八個節氣,每個節氣有三候,會有不同的自然現象出現,五天一候,每候有風,便有一種花卉應風而開,八個節氣和共二十四個「氣候」,合起來有二十四種花卉隨風而開,就是所謂「二十四番花信風」(《蠡海集》)。但早於王逵的南宋人程大昌(一一二三癸卯—一一九五)的《演繁露》引徐鍇(九二○庚辰—九七四)《歲時記.春日》的記載說:
 
  三月花開時,風名花信風。初而泛觀,則似謂此風來報花枝消息耳。按《呂氏春秋》曰:「春之得風,風不信,則其花不成。」乃知「花信風」者,風應花期,其來有信也。(卷一)
 
  所以,是風應花開而來,而不是花應風至而開。
 
   是哪二十四種花呢?王逵以為自「梅花」始,至「楝花」終;楝花開盡,春季結束,便是立夏。二十四種花卉,就如下列:
 
  月分(農曆) 節氣  花卉
  十二月   小寒  梅花、山茶、水仙
  十二月   大寒  瑞香、蘭花、山礬
  正月    立春  迎春、櫻桃、望春
  正月    雨水  菜花、杏花、李花
  二月    驚蟄  桃花、棣棠、木蘭
  二月    春分  海棠、梨花、薔薇
  三月    清明  桐花、菱花、柳花
  三月    穀雨  牡丹、酴醾、楝花
 
  明朝末年的楊慎(一四八八戊申—一五五九)引南朝宗懍(五○二壬午—五○五)《荊楚歲時記》所記大致一樣,但現在《文淵閣四庫全書.荊楚歲時記》,並沒有這一則記事。
 
  又,每個節氣有三候,對這一共七十二候的自然現象,一向沒人做解釋,一直到清朝乾隆皇帝(一七一一辛卯—一七九九),才各以一首七言律詩加以概述,或加以質疑,也很有參考的價值,本書便以乾隆之節氣詩作為講解的基礎。
 
  節氣之間,或有民俗節慶,如上元、端午、中秋、重陽等等,早已深入人心,成為共同的生活內涵,或有過於節氣者,自不能忽視。
 
  歷代文人對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番花信風和傳統節慶,都會因時因地而有不同的感受,因為這些天象、花卉、節慶已經和人的生命生活融為一氣,詩人的感受或反映,豈不正是人對天地的回應。因此本書儘量把篇幅不太長的詩賦詞文引錄,正可以證明古賢所稱天、地、人「三才」的互動,可以創造更璀璨的文明和文化!
 
  基於以上所述,本書便從小寒開展,小寒到穀雨共八個節氣,各有三番花信,因此先說節氣,其次花信,再述節慶,而各引歷代詩人讚頌詩文,使連成一氣。穀雨之後有十六個節氣,因已無花信,則直接講述民間習俗節慶,或古賢名句之闡揚,如陶淵明「孟夏草木長」、蘇東坡「明日黃花」、「最是橙黃橘綠時」等。所引歷代詩人詩作,以二十四番花信之八個節氣為主,小計共七百七十六人次、一萬四千九百首詩詞。另十六節氣所引,亦應不下於此。
 
  本書初稿於戊戌年(二○一八)完成,因特殊因緣,提供由「唯心聖教.南天文化院」印行為善書,只在教內流傳,當時書名《時序紛紛滿眼花:二十四節氣、節慶、花信》,以節氣、節慶為上編;花信為下編。啟方則仍隨時做補正,並持續發布於個人臉書,朋友多以為頗有可觀,鼓勵應正式出版,而「南天文化院」執事亦表樂觀其成。更得臺灣商務印書館編輯團隊之積極回應,於是重新彙整,連成一氣,合為一編,自小寒起,至冬至結束,以符如天地人之互動!
 
  原書稿完成時,曾作七言絕句二首,如今回顧,仍可代表個人感受,並錄於此以為紀念:
  
  節氣流行大化中,花開花落暫時空。一生一世天關注,古往今來無不同。
  時序紛紛滿眼花,三春春信朝晚霞。夏荷秋菊續姿韻,漫說人生本有涯。
 
二○二二壬寅年臘八十二月三十日 於心隱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编排逻辑清晰得令人称道。它没有采用简单的时间顺序罗列,而是巧妙地将不同节气的特点与相应的诗歌意境进行关联,形成了一个相互印证、层层递进的知识网络。例如,在讲述“清明”时,作者不仅探讨了祭祀的习俗,还穿插了描写春日景象和伤别离愁绪的诗词,使得“节气”的概念不再是孤立的天文现象,而是与人文情感紧密相连的文化载体。这种非线性的、主题导向的组织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内容的连贯性。每当读完一个节气的探讨,都会期待下一部分会如何与之呼应或对比,这种设计让读者始终保持着探索的欲望,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不得不说,编辑和作者在整体布局上的用心,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远超预期。

评分

我非常欣赏作者在引用和比较不同朝代诗词时的那种审慎态度。他并非简单地罗列出“最好”的诗句,而是会细致地分析同一节气在不同历史时期,文人墨客的心境差异。比如,初唐诗人对春日来临的欢快,与晚唐词人笔下带着黍离之悲的春景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对此的解读,不带强烈的个人褒贬,而是客观地将诗歌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去考察,使得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文学创作的复杂性。这种严谨又不失温度的学术态度,让这本书在知识的准确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它既能满足对古典文学有一定基础的读者的深入探究需求,也能让初学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建立起对传统文化自信的初步认知,确实是一本雅俗共赏的佳作。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作者的文字驾驭能力感到由衷的钦佩。他的叙事风格极其流畅自然,从不故作高深,却能将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古诗词,用现代人可以理解的语言娓娓道来,仿佛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在耳边轻声细语,分享着古老的智慧。他对于词汇的选择非常考究,既保留了文学作品应有的韵味,又避免了生僻字的堆砌,使得阅读过程赏心悦目,毫无阅读障碍。特别是他在解析不同诗句背后的情感脉络时,那种精准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总能让人眼前一亮,原本以为自己已经完全理解了某句诗的含义,读完他的阐释后,才发现自己仅仅触及了皮毛。这种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笔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大量的知识,而且整个过程是轻松愉快的,而非枯燥的说教。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察世界的方式。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早已习惯于用日历上的数字来标记时间,完全忽略了季节更迭背后蕴含的自然规律和生命节奏。这本书通过对历代诗人描绘节气的作品的梳理,重新唤醒了我们对“时间”的敏感度。它让我们意识到,每一个节气都不只是气温的变化,而是承载着特定的农耕智慧、生活习俗和集体记忆。我开始学着留意春雷的初响,关注秋风中叶子的颜色变化,不再将这些自然信号视为背景噪音,而是认真去体会其中蕴含的诗意和哲理。这种由内而外的视角转变,让日常生活充满了发现和惊喜,原本平淡无奇的一天,因为有了节气的参照,瞬间变得丰富而有意义起来。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视觉的享受,那种淡雅的米黄色书页,配上古朴的字体排版,拿在手里就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沉静感。封面选用的水墨晕染风格,初看平淡无奇,细品之下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仿佛真的能从中窥见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赞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内页的插画部分,虽然是黑白线条勾勒,但每幅图都精准地捕捉到了不同节气特有的意境,比如小雪时节的萧瑟寒意,或是谷雨时节的万物复苏,那种细腻的笔触让人在阅读文字之余,也能获得极佳的视觉体验。这本书的开本设计也十分贴心,既方便携带,又保证了阅读时的舒适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完全不像现在很多轻飘飘的电子书那样缺乏质感,这实体书带来的阅读仪式感,是电子版绝对无法比拟的。可以说,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精心营造的氛围所吸引,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收藏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