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anmar, the last stand (English version) (電子書)

Myanmar, the last stand (English version)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Frédéric Debomy
图书标签:
  • Myanmar
  • Politics
  • History
  • Southeast Asia
  • Conflict
  • Civil War
  • Human Rights
  • Refugees
  • Democracy
  • Military Coup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他們瞄準頭部
殊不知
革命在人心中

──緬甸詩人克席



  ★法籍緬甸觀察家德波米 X《被消失的香港》作者柳廣成
  ★台、港、法跨國合作,圖文敘述緬甸軍事政變始末
  ★在亞洲的反極權狂潮中,展現奶茶聯盟的無國界精神
  ★一場Now or Never的最後一搏,Is everything will be ok?

  現代緬甸爭取自由之路,宛如一部週更的民主警世寓言,脫離殖民、獨立、政變內戰、民主乍現,直至再次爆發軍事政變,翁山蘇姬被捕入獄… …

  亞洲近年不斷爆發對極權的反抗,台海局勢也不斷升溫中,讓我們用一本漫畫看懂緬甸現代民主抗爭,受強權脅迫、孤立無援下,緬甸人為何勇敢對抗,為自由而戰,族群從分裂到團結,從抗爭手段看見如何從日常回應非常。

  《緬甸,最後一搏》(中英雙語),由在法國長期關注緬甸,同時身兼紀實漫畫編劇的斐德希克‧德波米(Frédéric Debomy)、香港漫畫家柳廣成共同製作,故事以單篇為段,堆砌出緬甸人的抗爭現況,而擅長以鉛筆繪製漫畫的柳廣成,細膩筆觸更突顯衝突中,人物的張力與動感,讓讀者彷彿親臨關鍵現場。

  本書在緬甸軍事政變2週年推出,企圖打破國界,召喚關心民主自由的讀者,藉由閱讀,縮短距離,持續聲援奶茶聯盟夥伴,並以漫畫串聯抵抗強權的自由區域,展現小國小民的好國好民精神。

  *詩人克席,已在2021年5月9日死於拘留所期間所受酷刑。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世纪欧洲历史与文化的书籍简介,旨在深入探讨那个被称为“黑暗时代”却孕育了现代文明的转型时期。 铁与信仰的交响:中世纪欧洲的重生与塑造 书名: 《铁与信仰的交响:中世纪欧洲的重生与塑造》 作者: [此处留空,或使用一个历史学家的化名] 出版社: [此处留空,或使用一个历史出版社的名称] 页数: 约 850 页(精装)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传统的编年史,而是一次对中世纪欧洲(约公元 500 年至 1500 年)精神、社会结构与物质生活的深度潜水。我们试图剥离那些由文艺复兴学者投下的“黑暗”滤镜,重新审视这个时代如何在一个破碎的罗马世界废墟上,精心搭建起一个充满活力、矛盾重重却又富有远见的文明结构。 中世纪并非一个停滞的千年,而是一个充满剧烈动荡、创新与复兴的漫长进程。本书将从三个核心维度展开叙述:权力的重塑、精神的渗透,以及日常的韧性。 第一部分:王权的碎片与新秩序的诞生(约 300 页) 罗马帝国西部的崩溃,留下了一个权力真空,但也提供了原始的土壤。这一部分聚焦于蛮族王国的兴起,特别是法兰克人、盎格鲁-撒克逊人和西哥特人的融合过程。 1. 蛮族遗产与罗马的幽灵: 我们将细致考察日耳曼部落的法律传统、军事组织,以及他们如何与幸存的罗马精英进行政治联姻和文化借用。重点分析查理曼帝国及其短暂的统一,探讨“神圣罗马帝国”这一概念是如何在意识形态层面被建构出来,并持续影响欧洲政治长达千年。它既是复兴的象征,也是中世纪政治分裂的根源。 2. 封建主义的土壤与结构: 封建制度,这一常被简化为“领主与农奴”的契约关系,实际上是权力分散化、军事化和土地依附性的复杂产物。本书深入剖析了采邑(Fief)的演变、效忠(Homage)的仪式性与实际意义,以及骑士阶层作为新的军事贵族的崛起。骑士精神,这一结合了野蛮暴力与宗教理想的混合体,如何被教会塑造成一种社会规范。 3. 教权与王权的博弈: 教会,作为唯一的、跨越国界的组织,在世俗权力衰弱时填补了行政和文化的功能。本书详细探讨了格里高利改革(Gregorian Reforms)对教皇权威的再定义,以及“授职权之争”(Investiture Controversy)如何定义了中世纪早期神权与王权之间的紧张关系。权力不再是单一的,而是由圣袍与王冠共享。 第二部分:信仰的穹顶:教会、学术与形而上学(约 350 页) 中世纪的精神生活是其最核心的驱动力。本书探究了基督教信仰如何渗透到社会肌理的每一个角落,并催生了独特的知识体系和艺术形式。 1. 修道院:知识的避难所与农业革命的引擎: 我们不再将修道院视为隔绝世界的场所,而是视为中世纪早期的创新中心。本笃会(Benedictine)的“祈祷与劳动”原则,不仅保存了古典文献,还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如水车的使用和休耕制度的改进),是欧洲经济复苏的基石。 2. 经院哲学的辉煌: 中世纪的学术并非停滞不前,而是通过经院方法论达到了逻辑的巅峰。我们将焦点投向巴黎大学和牛津大学的早期发展,分析亚里士多德思想的重新发现,以及托马斯·阿奎那如何试图调和信仰与理性,构建一个宏大而自洽的宇宙观。这种对系统性知识的追求,是现代科学精神的隐秘先驱。 3. 哥特式奇迹:光线、石头与天堂的隐喻: 哥特式大教堂不仅仅是建筑奇迹,它们是三维的神学教科书。本书将分析飞扶壁、肋拱和花窗玻璃技术如何解决了结构工程的难题,并将建筑的重心从厚重的墙壁转向光线的引入。这些高耸入云的结构,象征着对彼岸世界的强烈渴望,塑造了中世纪城市的天际线和市民的集体意识。 第三部分:土地、城镇与变革的暗流(约 200 页) 本书的最后部分关注普通人的生活,以及促使中世纪晚期发生巨变的经济和社会动态。 1. 农奴的抗争与自由的代价: 农奴制并非一成不变。通过分析庄园法庭记录和地方叛乱,我们看到农奴如何通过“逃往城市”或以货币形式支付租金(Geld)来逐步争取自由。农牧业的复苏,特别是重犁、三圃制等技术进步,极大地提高了人口承载力,为城市化提供了人力基础。 2. 商业的复兴与行会的权力: 随着十字军东征开辟了新的贸易路线,意大利城邦(威尼斯、热那亚)和北欧的汉萨同盟成为全球贸易网络的核心。我们详述了行会(Guilds)的双重角色:它们既是保证质量和工人福利的保障组织,也是阻碍技术创新的保守力量。早期金融工具(如汇票)的出现,预示着资本主义的曙光。 3. 瘟疫与社会结构的断裂: 14 世纪中叶的“黑死病”是中世纪社会结构承受的终极考验。它造成的人口锐减,反而意外地提高了幸存劳动力的议价能力,加速了农奴制的瓦解,并为社会流动性打开了新的通道。这场灾难,在某种程度上,为文艺复兴的出现提供了经济和社会上的必要条件。 结论: 《铁与信仰的交响》旨在向读者展示,中世纪并非历史的沉寂期,而是一个充满动态张力、信仰驱动和制度创新的熔炉。它奠定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基础、塑造了西方法律和学术传统的核心,并以其独特的精神深度,定义了我们理解“西方”的起点。这是一部献给理解复杂历史的读者的作品。

著者信息

Frédéric Debomy(Script)

  1975年出生,成長於巴黎。2006年起參與Info Birmanie、Euro Burma Network等支持、宣傳緬甸民主運動的機構。他出版了十多本關於緬甸局勢的書籍和漫畫,並在媒體上發表相關文章,也曾針對盧旺達圖西人的種族滅絕問題發表著作。

  已出版漫畫作品有《Sur le fil : dix ans d’engagement pour la Birmanie》、《Birmanie, fragments d’une réalité》、《Aung San Suu Kyi, Rohingya et extrémistes bouddhistes》等。

Lau Kwong-Shing(Comic)

  香港創作者。童年成長於日本京都,深受當地漫畫文化影響,返回香港定居後修讀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出版及連載短篇漫畫十餘部,並在香港反送中運動時大量以漫畫發聲。習慣以鉛筆作畫,個人風格明確,常藉由筆觸強調氛圍。

  已出版漫畫作品有《被消失的香港》、《報導者事件簿001-留學黑工》、《北港香爐人人插》、《Cube Escape: Paradox》、《Fantaisie ordinaire》等。

图书目录

#HistoryRepeating
#ATasteOfFreedom
#Uprising
#TheMilkTeaAlliance
#Angel
#Terrorists
#Borderlands
#Union
#SolidarityShortfall1
#SolidarityShortfall2
#EverythingWillBeOk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649341
  • EISBN:9786269649358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3.7MB

图书试读

導讀

Now or Never的奮力一搏
劉忠恩 (前緬甸時報記者)

  聽到我說想要再次回到緬甸時,在緬甸的記者朋友這樣回覆我:“The Myanmar you once knew is not the same (那個你曾經知道的緬甸已經不復存在)。” 作為曾報導緬甸近三年的記者,我內心再清楚不過:現在的緬甸充滿著傷痛與被囚禁的靈魂,只是,它大抵還是會被我在那地所經歷的美好時光給掩蓋住。

  那是緬甸最好的黃金十年,一個百廢待舉、問題叢生的年代,但那時,幾乎人人都對這個東南亞國家的未來滿懷憧憬。2011年起,外資大幅進入,仰光街頭蓋起了一個又一個的新建案,多數人都有了手機,接上了網路;非政府組織與公民團體蓬勃發展,民主自由雖然仍有缺陷,但相較於2011年以前,得到很大程度的鬆綁。2016年翁山蘇姬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成功上位,儘管羅興亞人的迫害與逃亡讓她在國際間的名聲黯淡不少,2020年的選舉,她以近乎「國母」形象的支持度連任仍是毫無懸念。只是任誰也沒想到,與全民盟共享了四年多政權的緬甸軍方耐不住性子,大舉奪權。

  一切都來得太突然,2021年2月1日的凌晨,原本是新任國會議員履新的日子,翁山蘇姬被抓,軍方也宣布戒嚴。

  對於在民主國家成長的人來說(尤其是能夠相對成功過渡到民主的東北亞),政變近乎無法想像,但這卻已經是緬甸的第三次。它在1948年獨立,是亞洲最早實行民主的國家之一,無奈國內動盪,獨立後不久就面對與其他民族間的內戰,使得軍方大權在握,1962年發起了第一次的政變,獨裁腐敗的軍事政權,把曾經在亞洲相對富裕的緬甸帶向了赤貧。

  可是緬甸人民對民主的追求與渴望不曾停止,1988年發起了8888民主運動、2007年有番紅花革命,縱然屢屢被鎮壓血洗,他們未曾遺忘初心,一代接著一代前仆後繼地在這條路上貢獻青春與生命。最終在2011到2020年換來了曇花一現的有限民主,但那終究是軍方施捨的,2021年說拿走就拿走。

  然而,軍方沒有料到的是,緬甸人民對於軍方獨裁政權的厭惡,以及對民主的渴望是如此的強烈。而且這一次他們不僅要民主,還要與各個緬甸民族一起走向民主、平等的未來。從政變伊始,便可以看見緬甸人,尤其是佔國家七成左右人口的緬族人,痛定思痛,重新反思過去緬族主導壓迫少數民族的政策;但軍方的血腥鎮壓很快地在政變引起全國抗議聲浪後展開,持續到今日:把人活活燒死、對著民宅開槍掃射、空襲村莊、甚至是派直升機轟炸學校。根據緬甸援助政治犯協會的統計,截自2022年底,已有超過2500人命喪軍方手下。

  然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緬甸人還是沒有放棄,有人隻身前往少數民族武裝組織控制的地區接受訓練,加入民族團結政府(National Unity Government)組織的人民防衛軍(People’s Defence Force);有人堅持罷工,再也不為政府及公部門的醫院、學校工作;還有國內外的緬甸離散族群不間斷的捐款資助民主運動;如同香港人說的「兄弟爬山,各自努力」,大家都用各自的方式為理想中的「民主緬甸」奮力拼搏。

  而事實上在堅持了那麼久之後,民族團結政府及其他反抗軍方的組織也有些許斬獲,目前人民防衛軍已是一隻65,000人的軍隊,並且直至2021年4月,他們已在緬甸330個村鎮(township)中的36個成功建立了自己的政府組織「人民行政團隊」(People’s Administration Teams),並開始在其中一些村鎮中設立了民族團結政府的司法體系。民族團結政府除了透過不同手段募款(至今年上半年已募得超過4400萬美金),也持續在海外擴張他們的外交據點,從西方國家到日本韓國,現在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辦事處及代表,尋求各國政府對他們的認可。

  緬甸在2023年2月1日便進入了政變後的第三年,本書透過曾任職於關注緬甸民主人權議題的法文網站Info Birmanie斐德希克.德波米的描述、香港藝術家柳廣成的畫筆,回顧了緬甸政變後的重大發展,也提供了一些關於緬甸歷史背景的重要脈絡。圖文並行的方式,讓我們可以一窺緬甸人的堅毅,相信穿越過這些場景後,一個個有血有淚的緬甸人將深深烙印在讀者的腦海裡,從此緬甸不再是一個東南亞的陌生國度。即便全球各地對緬甸的關注度不若政變發生初期,針對此地持續發生慘絕人寰事件的報導也黯淡了許多,「關心」與「傳遞故事」仍是我們作為局外人,除了出錢出力之外,可以做的小小貢獻。

  我特別喜歡書名中的「最後一搏」,對於許多緬甸人而言,這是一場now or never的奮力一搏,若是這次不能成功扳倒軍方,以後可能都沒有機會了。我想這也是本書的另一個重要意義:提醒我們這場已經進行到第三年的持久戰尚未結束、也並未失敗,緬甸人的民主奮鬥仍是現在進行式。

2022年12月11日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