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百年史:革命、開放到專政,共產黨特質的世紀追尋 (電子書)

中國共產黨百年史:革命、開放到專政,共產黨特質的世紀追尋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石川禎浩
图书标签:
  • 中国共产党
  • 百年党史
  • 革命
  • 开放
  • 专政
  • 中共特质
  • 政治史
  • 历史
  • 电子书
  • 中国现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從階級革命、改革開放到一黨一人專政
跳脫傳統檔案及編年龐大敘事

劉少奇的無腳床、毛澤東的藏書齋……
〈義勇軍進行曲〉、〈東方紅〉、〈我的祖國〉
從領袖逸聞到流行「紅歌」逐一解碼 
歸納百年大黨各階段關鍵特質
 
「中國已不存在出版這本書的空間」
中共黨史專家石川禎浩重磅力作 特別收錄臺灣中文版序
 
★★★ 榮獲第25回「司馬遼太郎賞」
第33回「亞洲.太平洋賞特別賞」★★★
通盤理解共產中國的最佳入門書

  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這個擁有九千二百萬餘名黨員的超巨大政黨,以高度集權之姿領導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握有龐大的自然資源及社會動員能量。在風雨中跨越百年的中共,近十年經歷「一帶一路」等全球經貿布局,美日等國的對中立場轉變,對國內反對勢力的彈壓,以及新冠肺炎肆虐下的後疫情時代。在二十大結束、習派全面上位的此時,未來將面臨更嚴峻的考驗。

  中國共產黨是怎樣的一個政治組織?對臺灣人來說,這是必然要不斷探究的大哉問,我們無法迴避。千絲萬縷的歷史糾結,層疊交織的經貿現實,如履薄冰的外交折衝,以及一觸即發的軍事對峙。臺灣對這位既陌生又熟悉的鄰居,在進入下一個百年之際,理應有更客觀的全面認識。

  本書由享譽盛名的中共史研究專家、日本學者石川禎浩精心寫就而成。他廣納包括愛國流行歌曲在內的各種類型史料,以持平角度鋪陳中國共產黨自創黨求生、自立建國、革命試驗、改革開放到今日極權大黨的發展過程,並分段歸納出各階段的時代特質。對於想理解中共歷史發展概況的讀者來說,本書是絕佳的入門磚。
 
好評推薦
 
  專文推薦──
  陳永發 中央研究院院士
 
  世紀推薦──
  王 丹 「對話中國」智庫所長
  汪 浩 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學博士
  余敏玲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天朝的崛起与迷雾:一部透视中国现代转型的社会文化史》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聚焦于特定政党历史的叙事,而是一部深植于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社会肌理、文化心理与制度变迁中的宏大社会文化史画卷。它以一种去中心化的视角,审视了自晚清以降,中国如何在剧烈的内外冲击下,经历了一场深刻而痛苦的现代化转型。全书力图捕捉那些在宏大历史叙事中常被忽略的民间声音、地方实践以及文化观念的抵抗与重塑。 第一部分:传统秩序的崩塌与现代性的闯入(约1890-1927) 本部分探讨的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如何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从内部开始瓦解。我们不从政治精英的决策入手,而是侧重于社会基础的变动。 一、士绅阶层的退隐与地方权力的真空: 晚清“新政”与清末的“预备立宪”并未带来平稳的过渡,反而加速了以科举制度为核心的士绅阶层的衰落。书中详细分析了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地方士绅如何从国家机器的代理人,逐渐退化为仅仅是乡土利益的维护者,甚至沦为地方武装的供养者。这种权力的真空为后续各种形态的组织动员埋下了伏笔。我们通过对晚期宗族规范的个案研究,揭示了传统权威在面对现代法律观念和市场经济时的挣扎与变异。 二、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新青年”的诞生: 随着通商口岸的扩张和铁路的修建,城市成为现代性最集中的展示场域。本章剖析了城市空间如何成为不同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的熔炉。西方的物质文明(如照相术、电力、新式学堂)如何被引入,又如何与根深蒂固的儒家伦理产生摩擦。特别关注了五四运动前后,知识分子群体——“新青年”——在面对“科学”“民主”等概念时的内在矛盾。他们既是现代化的热切追求者,又是传统文化“病灶”的批判者。书中通过对早期白话文运动中语言风格变化的分析,展示了知识精英如何试图构建一种新的、能够承载现代思想的语言载体,以及这种“新文化”在广阔的农村腹地所遭遇的接受困境。 三、民间信仰的重塑与救赎尝试: 在国家权力衰弱、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下,传统的宗教信仰体系(如佛教、道教,以及各种民间秘密会社)并未消失,而是以一种适应时代需求的方式进行了变异。本书深入探讨了“大刀会”等地方性组织的兴衰,它们如何将反抗帝国主义的民族情绪与传统的祛病禳灾、推翻旧王朝的朴素愿望混合在一起。这不是简单的迷信,而是在缺乏有效社会保障体系时,民众自发寻求精神慰藉与集体行动的体现。 第二部分:革命洪流中的社会重组与意识形态的渗透(约1927-1949) 此阶段的重点不再是“谁掌权”,而是“权力如何渗透到社会的最基层”以及“新的社会契约如何被构建”。 一、乡村的动员与“去地方化”的尝试: 革命力量如何在广袤的农村建立起与其意识形态相符的组织网络?本部分详细分析了土地革命时期,通过“打土豪、分田地”等一系列激进的经济重组,如何瓦解了传统的农村阶级结构。这不仅仅是财产的转移,更是人与人之间依附关系的彻底断裂。我们考察了新的基层干部队伍的形成过程,他们往往是受到过新式教育、具有强烈纪律性的青年,他们带着改造旧世界的使命感进入村庄,成为连接中央意识形态与地方现实的“中介”。 二、家庭结构的断裂与性别角色的重塑: 婚姻自由、妇女解放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本书分析了新式法律(如《中华民国民法典》中的相关规定)与革命运动中对“新女性”的塑造,如何挑战了数千年来以父权制为核心的家庭伦理。这种挑战在实践中充满了张力:一方面是女性社会参与的扩大,另一方面是革命话语对个人情感自由的潜在压抑。我们审视了早期工厂女工、女学生以及红军女战士的叙事,观察她们如何在新旧价值的夹缝中定义自我。 三、文化产品的革命化:从文学到年画: 意识形态的传播需要新的载体。本章考察了文化领域发生的深刻变化。文学从精英的“为人生”转向了工农兵的“为政治服务”,小说、戏剧、电影的叙事模式和人物形象如何被统一化和符号化。特别关注了民间艺术(如木刻、年画)在被革命动员后,其表现手法和题材的巨变,揭示了权力对大众文化审美趣味的强力规训。 第三部分:新秩序下的社会控制与现代性的悖论(约1949-1978) 本部分关注在单一权力结构下,社会如何被塑造成一个高度组织化的有机体,以及这种组织化带来的效率与压抑。 一、公社体制与生活的分隔: 人民公社化不仅是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更是对中国传统社会“家国同构”模式的极端化重构。本书着重分析了户籍制度与单位制度如何共同构筑了一个全方位的控制网络。个体生活被纳入国家提供的福利、就业和居住的框架内。我们详细描绘了公社时代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图景,探究了粮食配给、社会参与和家庭私域空间被压缩的程度。 二、知识分子与“改造思想”的漫长工程: 在这个时期,知识分子扮演了一个极其矛盾的角色——他们既是建设现代化的工程师,又是必须不断接受“思想改造”的潜在危险群体。本书考察了历次政治运动中,知识界如何经历从最初的积极拥护到后来的自我审查与精神流放。通过对学派、学科设置乃至学术语言的规范化过程分析,揭示了意识形态如何渗透到最细微的知识生产环节,扼杀了批判性思维的萌芽。 三、国家叙事对历史记忆的重塑: 历史不再是研究的对象,而是为现实服务的工具。本章分析了官方历史编纂如何系统性地筛选、重构和简化过去百年的复杂性,以服务于当前政治的合法性构建。地方志、教科书以及纪念馆的设立,共同构建了一种单一的、线性的历史进步观。然而,被压抑的民间记忆是如何在家庭内部、私人信件中以碎片化的形式得以延续的,是本章探讨的另一关键点。 结论:现代中国在回响 本书最终回归到对“现代化”本身的深刻反思。中国在百年间的转型,是一部不断在传统与现代、集体与个体、效率与公平之间进行残酷权衡的历史。它展示了国家意志的强大动员能力如何重塑社会结构,以及在这一宏大叙事之下,个人能动性和多元文化生命力所展现出的复杂而顽韧的生存策略。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立足于社会生活层面的历史视野,去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各个面向的深层根源。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石川禎浩(ISHIKAWA, Yoshihiro)
 
  1963年生,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教授,專長為中國近代思想史和政治史、中共黨史、中日交流史。
 
  石川教授的研究以一貫縝密周延的考察、細緻入微的文本辨析、不偏不倚的見解著稱,內容不時充滿了深刻又出人意料的洞見。《中國共產黨成立史》(2001)是他的成名作,內容研究中共創黨時期的歷史,更首次正確考證出中共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時間。2006年發行中文版後,迅速在中共黨史學界引發巨大的關注和討論。另外著有《「紅星」是怎樣升起的:毛澤東早期形象研究》(2016)、《中國近代歷史的表與裡》(2015)等書。
 
  《中國共產黨百年史》是他的最新作品,目的是要糾正當代年輕人對中國和中共的固有觀點,期望大家抱持冷靜客觀的態度看待這個東亞的強大鄰國。甫出版即獲各界高度肯定,更榮膺有「日本文藝界諾貝爾文學獎」之稱的司馬遼太郎獎。
 
  註:該獎由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設立,從1998年開始頒發,由朝日新聞社、講談社等11家文藝社團進行評定。歷屆得獎者包括宮崎駿、宮部美幸、鹽野七生、楊海英、杉山正明等名家。
 
譯者簡介
 
瞿艷丹
 
  1988年生,日本京都大學大學院文東洋史學博士,現為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人文學連攜研究者。主要研究方向為東亞醫療社會史、書籍史。 譯有《中國共產黨成立史(增訂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21)。

图书目录

推薦序 
從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到中國共產黨百年史 陳永發
 
中文版序
序言──中國的統治者
 
第一章 革命政黨的啟程
1「中國共產黨」之起源
2共產國際──中共DNA之來源
★專欄1 《國際歌》──永遠的抗爭歌曲
3黨的結成──國際共產主義時代
★專欄2 流行歌曲成立之前──未曾傳唱的國歌
4國共合作──相似的同志
5國民革命──最初的革命體驗
★專欄3 中國最早的流行歌──《國民革命歌》
6共產黨的政治文化──「全新生活方式」的衝擊
 
第二章 走向權力的道路
1農村革命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革命根據地現場
★專欄4 共產黨與軍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2長征──共產黨走向自立的轉機
3統一戰線與西安事變──黨的內外
★專欄5 作曲家的政治性──流亡三部曲與張寒暉、劉雪庵
4抗日戰爭與游擊戰──誰與誰的戰鬥?
5成為毛澤東的黨──整風運動的功與過
6成為執政黨──內戰的勝利與人民共和國成立
 
第三章 毛澤東和他的同志們
1了解毛澤東的意義
2毛澤東的個性──什麼樣的青年成了共產黨員?
3黨的首腦們──「忠臣」與「佞臣」
★專欄6 由毛澤東「作詞」的歌曲──毛主席詩詞歌曲與語錄歌曲
4毛澤東與「文」──書齋中的皇帝
5毛澤東的遺產──法律與歷史
★專欄7 「紅歌」浮沉──李劫夫與王雙印的結局
 
第四章 人民共和國的領袖
1巨大執政黨的今與昔
2戰爭中的啟航──新生國家的原初體驗
★專欄8 成為國歌的救國電影歌曲──《義勇軍進行曲》
3被改造的人們──充滿意識形態與運動的社會
4浮出水面的社會主義──中國式計劃經濟與反右鬥爭
5大饑荒與大動亂──大躍進與文化大革命的爆發
★專欄9 第二國歌──《東方紅》
 
第五章 遠離革命
1脫文革的探索──是什麼維繫了中國共產黨?
★專欄10 創黨人士之子與最高領導人的夫人──《在希望的田野上》
2「改革開放」的光與影──1989年的民主化運動
★專欄11 中國流行歌曲的象徵──以統計法分析詞彙
3民族主義的呼聲──脫胎換骨,成為愛國者之黨
★專欄12 天安門廣場上唱起的歌──《血染的風采》
4經濟發展的前方──中國模式的價值
★專欄13 再次思念「祖國」──《我的祖國》的重新流行
 
結語──百年之際的試煉
 
後記
圖版一覽
主要文獻一覽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534672
  • EISBN:978957053485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0.0MB

图书试读

中文版序 
 
邁入第101年的中國共產黨
 
  日文版《中國共產黨百年史》自去年(2021年)六月出版以來,已經過了一年多。本書出版後不久,中共就在七月舉行了建黨一百週年的盛大慶典;接下來的十一月,召開了第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了有關黨的歷史的新決議〈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這決議滿篇都是習近平政權的成就何等偉大,從此,習的權威也能與毛澤東和鄧小平相提並論。再加上中國嚴格控制了新冠疫情、順利召開了北京冬季奧運會……
 
  可是,正當一切看起來都非常順利的時候,在共產黨成立第101年的2022年,中國內外接連發生了超出預料的大事件,黨和領導人又面臨著新的考驗。國內強行推行「清零政策」,然而在向西方先進國家展示了更早控制住新冠疫情之後不久,不斷變異的病毒就迅速在各地蔓延,彷彿是嘲笑黨的權威那般。官方採取的對策是輪番封城。國際大都市上海也被封城整整兩個月,此舉震撼了全世界。解封之後,給社會和經濟帶來的餘震依然在持續。此外,冬奧會閉幕之後,俄國對烏克蘭發起進攻,這令中國在國際的立場變得非常為難—很快地人們開始討論,東亞世界會不會發生同樣的變故,中國對台灣實施武力統一的可能性有多大,更讓圍繞著台灣問題的中美關係一下子變得很糟糕。此刻,這種不容樂觀的狀況仍在繼續。就這樣,在國內外的危機和困難中,在對過去成就的自負和社會的緊張氛圍中,黨召開了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定於一尊的領導人習近平順利連任,繼續其已超過十年的政權運行。看來這個黨非要站在聚光燈下不可。
 
  再說回我這本講了黨百年歷程中很多逸聞的小書。日文版面世之後,有幸得到很多好評。更榮幸的是,還獲得了每日新聞(亞洲調查會)的「亞洲.太平洋賞特別賞」和第二十五屆「司馬遼太郎賞」。前者是頒發給亞太地區研究著作的學術獎項;後者不問類型,頒發給與歷史相關的文學、非虛構、學術類作品,冠以日本國民歷史作家司馬遼太郎的名字。當然,我寫這本書的確花了大力氣,但如果沒有這幾年中國共產黨的「努力」和「活躍」,我的小書肯定也不會受到這般關注和評價。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或許應該朝著北京的方向合掌一拜。
 
  但是,這本書卻不能在中國大陸出簡體版。要是在十來年前,中共度量還比較大的年代,或許還能在北京哪家黨史相關的出版社做出來。但是,在出版、新聞管制益發嚴苛的中國媒體空間之內,本書已不被允許存在。因為日文版腰封上用了橡皮章版畫家佐藤 MARIKO 創作的毛澤東、習近平頭像,這好像被視為大不敬,中國大陸著名的書評網站「豆瓣」上曾添加過此書條目,但很快就被刪掉了。接下來,介紹本書標題和內容的資訊也被「和諧」了。也就是說,在中國,用普通方法是無法獲知本書內容的。給中國朋友寄過去,有大半也被海關沒收了。
 
  去年,還有好幾部充滿個性的研究著作回顧了中共的百年歷程。在日本有高橋伸夫的《中国共産党の歴史》(慶應大學出版會),英語圈有黨史大家托尼.塞奇(Tony Saich,哈佛肯尼迪政府學院教授)的《從反叛者到統治者: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From Rebel to Ruler: One Hundred Year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哈佛大學出版社),還有著名的毛澤東研究專家齊慕實(Timothy Cheek,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編纂的《中國共產黨:十個人的一世紀》(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 Century in Ten Lives,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都是極見功力的著作。只不過,在未來一段時期,這些書籍也不大可能被譯介到中國大陸。黨史雖被擺在所謂「四史」的第一位,但遺憾的是,這個黨史並不是研究,而是成了學習的對象。國外已有從不同角度切入的中共黨史研究,但在中國,對此卻沒有任何響應。而且,中國國內的黨史研究者甚至不知道,自己的黨在國外是如何被研究的。這就是建黨一百年之後,中共所創造的社會。
 
  因此,當台灣商務印書館向我提出本書繁體版的出版計畫時,於我而言不啻久旱甘霖,又或雪中送炭。在此,我要鄭重感謝台灣商務告知我出版此書中文版的意義與可能性。同樣地,也要向本書譯者瞿艷丹表示滿心的謝意,她明白曉暢的譯文,為本書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為了避免成為生硬難讀的黨史教科書,我在撰寫本書時努力用了不少戲謔的表達。翻譯這樣的文章並不容易,瞿艷丹以她出眾的譯筆(她現在是京大人文研究所的非常勤研究員,研究中國近代醫療史,而在中文文學領域,她還以作家蘇枕書的身分為人所知)和精準的理解為基礎,在短時期內完成了十分流暢的譯稿。再補充一點,本書原是面向日本讀者而撰寫,因此有些地方是為了方便日本讀者理解而寫,但對於中文讀者來說卻稍嫌冗餘(或者說不言自明);反過來,也有些地方是日本讀者熟知,但對中文讀者而言則需要一些補充說明。對於這些地方,瞿艷丹都作出了細緻周到的調整,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她不僅是本書的譯者,或許還近乎本書的共同執筆者。過去二十多年來,我的翻譯工作都拜託給袁廣泉先生(原江蘇師範大學副教授)。袁先生是學界知名的翻譯家,在2020年英年早逝,我失去了在中文世界表達觀點的重要聲音。但如今,我又得到了幾乎不遜於袁先生的生力軍,能把自己的心血之作以中文版面世,真是深覺欣慰。
 
  如前所述,本書原是面向對中國感興趣的日本人而寫。因此,書裡應該還留有一些譬喻或解說,是對漢語圈讀者而言不必要或多餘的敘述。我與譯者雖已重新思考材料的取捨選擇,但難免有漏網之魚,祈請讀者多予諒解。
 
  由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國際政治局勢一度動盪多變。我當然希望這場戰爭儘早終結,同時也期望,這種多變的局勢與緊張對立,不要波及台灣海峽和東海、南海區域,這裡本應是和平的海域;而各國與各民族之間富協調性的相互交流,能在充滿對立和敵意的時代真正保存下來。為了促進相互交流與理解,期望本書能稍盡綿薄之力。最後,面對不斷膨脹的中國共產黨的陰影,台灣的讀者朋友們在閱讀本書之後有何感想?期待大家賜予批評和意見。
 
石川禎浩
2022年11月1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中国历史的书籍,虽然书名未提及,但它在叙述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时,展现出一种深刻的洞察力。作者似乎对清末的衰败与后续各个政治力量的角逐有着极为细致的观察,尤其是在描述地方精英与中央政府关系重塑的过程中,笔触细腻而富有张力。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分析,那种从传统士绅到新兴知识分子和实业家的转变过程,被刻画得入木三分。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内心的挣扎与抉择,他们如何在旧秩序的瓦解与新观念的冲击中寻找自己的定位。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宏大,它不仅仅关注政治事件的罗列,更着力于挖掘隐藏在历史表象之下的文化心理和思想变迁的内在逻辑,对于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形态的根源,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照系。

评分

另一本我最近读到的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著作,其侧重于对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策的剖析,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本书并没有过多纠缠于宏大的政治叙事,而是将焦点放在了土地改革、工业化初期的资源配置以及对外贸易政策的转向等具体议题上。作者似乎采用了计量经济学的视角,辅以大量的档案资料,力图还原当时决策层在资源稀缺背景下所面临的艰难权衡。例如,书中对特定年份农业生产效率波动的分析,清晰地展现了政策制定与实际执行之间的巨大鸿沟,以及这种鸿沟如何影响了最底层民众的生活质量。读完之后,我对于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那些看似枯燥的经济数据背后所蕴含的社会代价和制度惯性,有了更具象化的认知。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细节的执着,着实令人敬佩。

评分

有一本关于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史的书籍,读起来感觉非常亲切,因为它将历史拉回到了人们的日常经验之中。这本书摒弃了宏观叙事,转而聚焦于家庭结构、城市空间的变迁、大众娱乐方式的兴起与演变。作者对于旧式家庭伦理的瓦解、新式婚姻观念的萌芽,以及城市中不同阶层生活方式的差异,进行了生动的描摹。特别是书中对于服饰、饮食习惯等文化符号变迁的论述,极富画面感,让我联想到许多老照片中所呈现出的时代印记。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流畅,像是讲述一个大家族的故事,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人性的温度,它提醒我们,宏大的历史叙事背后,是无数个体平凡而真实的生命体验交织而成。

评分

我曾拜读过一本探讨中国现当代思想史的力作,它让我得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中国社会变迁的底层驱动力。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聚焦于“启蒙”这一概念在中国不同知识群体中的不同解读和实践路径。作者并没有将思想的传播视为一种单向度的灌输,而是描绘了一幅错综复杂的思想交锋图景——从西方思潮的涌入、本土化改造的努力,到最终不同流派之间对于“中国未来之路”的激烈辩论。书中对梁启超、陈独秀等思想巨匠的个体思想发展轨迹的梳理,细致入微,展现了他们思想体系的内在矛盾与发展张力。这种对观念史的深挖,使得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为何特定的历史时期会出现某种主流思潮,以及这些思潮又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政治行为和文化风尚的。

评分

我还读过一本专注于特定地域——比如长江流域某一省份——近代转型期的区域史研究。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去中心化”的视角来审视全国性的历史进程。作者通过深入挖掘地方志、家族谱系和地方报刊,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地方社会图景。书中详尽描述了当地在铁路修建、外国资本进入、传统手工业衰落等一系列冲击下的内部反应,包括精英阶层的分化、农民的反抗模式,以及地方士绅在权力真空中的角色扮演。这种自下而上的观察,揭示了中央政策在地方层面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折射和扭曲,为我们理解中国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供了宝贵的案例支撑。它让人意识到,任何一部全国通史都无法完全捕捉到地域间的巨大差异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