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話中的女性:從榮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 (電子書)

童話中的女性:從榮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瑪麗-路薏絲.馮.法蘭茲
图书标签:
  • 荣格心理学
  • 童话研究
  • 女性主义
  • 原型
  • 集体无意识
  • 象征意义
  • 心理分析
  • 文学批评
  • 神话学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當女性能辨識自己內心運作的隱匿本質並順其而行,
其威力相當於英雄屠龍、建立城鎮,
或是將人民自恐懼中釋放!

  女人的心靈發展有許多重要歷程,這在世界各地的童話中都有跡可循,卻鮮少有人討論。閱讀童話就像潛入女人曲折的一生,無論是學會打破常規相信直覺、練就看清事情真相的功夫,或是遭遇邪惡並認識自己嫉妒、陰暗的一面,以及適時放手讓過往逝去等等,都是啟蒙之路所不可或缺的情節。讀懂其中的奧祕,足以超越日復一日的瑣碎,成為全新的自己。

  † 白雪與紅玫 †
  每一個人所陷入的黑暗之事都可被稱為啟蒙,
  因為你進入原本就屬於你自己的某些東西,而現在你必須從那裡出來。

  † 睡美人 †
  無法處理和克服受傷的情感,將為阿尼姆斯攻擊打開一扇門,陷入傷害、怨恨或壞情緒,
  此時不妨問問自己:「我對什麼事情感到失望或情感受傷而沒有察覺?」

  † 無手少女 †
  許多女性克制自己不去學習或發展心智,因為覺得這麼做會落入阿尼姆斯的擄獲而無法結婚。
  但是她內在想發展自己的渴望仍然存在,於是魔鬼會再度出現,而這次干擾的就會是她的婚姻。

  † 六隻天鵝與七隻渡鴉 †
  把負面意見或凶暴的情感用一種文明的方式表達,而不只是維持表象的禮貌,是一項困難的功課,
  用神話學的語言來說,這是讓一個受詛咒成為動物的人,返回人形的偉大任務。

  † 美麗的瓦希麗莎 †
  變得有覺知的歷程,是指在心中必須對自己的正面和負面反應清楚明白,並且知道它們在哪裡。

  本書出自榮格派童話分析大師瑪麗-路薏絲.馮.法蘭茲不惑之年的講座集結,當時她已浸淫分析心理學超過二十年,經手過無數童話與夢境。且看她以睿智的洞察,解析映照在童話與人生間,彼此呼應的真相。

本書重點

  ‧榮格派童話分析大師瑪麗-路薏絲.馮.法蘭茲,以七個經典童話,說明女性心靈的特徵。

  ‧結合臨床經驗,點出常見的女性困境與議題,如負向母親情結、阿尼瑪女人、阿尼姆斯攻擊、過分自我犧牲等等。

共同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呂旭亞(蘇黎世國際分析心理學院畢業、IAAP 榮格分析師)
  洪素珍(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陳文玲(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系教授兼X書院總導師)
  喬色分(一一擬爾劇團藝術總監)
  程威銓(海苔熊、心理學作家)
  新井一二三(日本作家)
  鄧惠文(榮格分析師、精神科醫師)
  蘇絢慧(璞成心理學堂創辦人、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所長)

  榮格對人類心靈的貢獻,就是讓我們更能把象徵的語言轉換成心理的語言;而馮.法蘭茲則是讓我們把遙遠的、他人的童話放進當下的、自己的內在,讓我們與自己相遇。──呂旭亞(蘇黎世國際分析心理學院畢業、IAAP 榮格分析師)

  本書從女性視角分析童話微言大義,補充國族大夢片面神話觀點之不足。馮.法蘭茲利用榮格心理學理論潛入童話內在,分析之深刻,令人折服。──洪素珍(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穿梭在神話的迷宮:解讀人類集體無意識的古老密碼 本書簡介 在這本深入探索人類心靈深處的著作中,我們將暫別童話故事的表面光華,轉而潛入更宏大、更原始的神話與原型世界。本書旨在揭示支撐所有人類文化敘事的核心結構——神話原型,以及這些原型如何塑造我們的集體經驗、個體發展,乃至文明的演進。 我們將追溯自史前時代以來,人類如何透過神話的語言,試圖理解宇宙的秩序、生命的意義、死亡的奧秘以及善惡的對立。這不僅是一部文學或文化研究,更是一次對人類「心靈地理學」的深度探勘。 第一部:原型的誕生與結構 本書的開篇將聚焦於理解「原型」(Archetypes)的本質。它們不是具體的圖像或故事,而是存在於人類心靈結構中的先驗模式,是我們感知和體驗世界的內建藍圖。 1. 結構與層次:心靈的洋蔥皮 我們將從瑞士精神病學家卡爾·榮格的理論基礎出發,區分「自我」(Ego)、「人格面具」(Persona)、「陰影」(Shadow)與「阿尼瑪/阿尼姆斯」(Anima/Animus)這四大核心結構。我們將探討這些結構如何在個體生命中形成,以及它們如何與外部世界互動。 人格面具的必要性與陷阱: 分析社會角色如何構成我們對外的門面,以及過度認同面具可能導致的「自我迷失」。 陰影的不可迴避: 深入研究「陰影」——我們內在被壓抑、被否認的部分。這部分包含了潛能與恐懼,我們將探討如何透過面對和整合陰影,而非僅僅排斥它,來實現心靈的完整性。 2. 阿尼瑪與阿尼姆斯:內在的異性力量 本書將花費大量篇幅探討阿尼瑪(男性內在的女性面向)與阿尼姆斯(女性內在的男性面向)。這兩種原型被視為連接意識與無意識的橋樑,它們深刻影響著我們對愛、情感、理性、邏輯的理解和投射。我們將分析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這些內在力量如何影響藝術創作、人際關係中的吸引力與衝突。 第二部:神話的關鍵原型群像 本書的第二部分將從具體的文化敘事中提取出影響深遠的核心原型,它們是驅動人類故事演進的永恆引擎。 1. 英雄的旅程:個體化的道路 我們將超越單純的冒險故事結構,將英雄的旅程視為「個體化」(Individuation)的隱喻。從「召喚」到「穿越閾限」、「遭遇試煉」直至「帶回恩賜」,每一階段都對應著心靈的轉化過程。我們將分析不同文化中對「英雄」的定義,以及他們如何處理犧牲、失敗與重生的主題。 導師的原型: 探索智慧的傳遞者,他們如何引導英雄穿越意識的邊界。 門檻守衛者: 分析那些阻礙我們成長的內在與外在障礙。 2. 偉大的母親與大地之母 我們將細緻區分「養育性母親」(The Good Mother)與「吞噬性母親」(The Devouring Mother)。這兩種原型體現了生命孕育與毀滅的二元性。從豐饒的農業神祇到毀滅性的自然力量,大地之母的原型揭示了人類對生命循環的原始敬畏。 3. 老智者與神聖的孩童 老智者(The Wise Old Man)象徵著超越經驗的知識與洞察力,是心靈的導航者。而「神聖的孩童」(The Divine Child)則代表著未來的希望、純真以及尚未實現的潛能。我們將探討這兩種看似矛盾的原型,如何共同指向心靈的圓滿與重生。 第三部:符號學與集體無意識的迴響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探討這些原型如何在現代社會中以更隱晦的形式顯現,以及它們與人類文化共同體的聯繫。 1. 循環與時間的觀念:蛇、輪與曼陀羅 我們將分析一些跨文化通用的核心符號,如環狀結構(曼陀羅)、螺旋、蛇與永恆之輪。這些符號被認為是集體無意識試圖表達其整體性的自然嘗試。曼陀羅(Mandala)作為一種幾何圖形,將被視為心靈秩序的藍圖,是混亂中尋求平衡的視覺體現。 2. 現代世界的失調:集體無意識的呼救 在高度理性化和物質化的現代社會中,我們將考察原型能量的壓抑與異化。當內在的豐富性被忽視,其能量可能以社會病態、集體歇斯底里或極端的意識形態表現出來。本書旨在提供一個視角,讓人們能夠識別這些深層的心靈動力,從而重建與內在世界的聯繫。 3. 整合與超越:邁向心靈的成熟 最終,本書將總結個體化旅程的意義——不是成為完美的聖人,而是接受自身的所有面向,將陰影、阿尼瑪/阿尼姆斯等對立面整合進入一個更具彈性、更豐富的自我之中。這是一場永無止境的對話,目標是實現與「自性」(The Self)——心靈的整體性核心——的連接。 --- 這本書適合所有對人類心靈、神話學、文化符號學以及個人成長哲學感興趣的讀者。它提供了一套強大的工具,幫助讀者解讀那些在無數故事中反覆出現的古老密碼,從而更深刻地理解自我,以及我們與人類歷史的深層聯繫。翻開本書,即是打開通往人類集體記憶的暗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瑪麗-路薏絲.馮.法蘭茲 Marie-Louise von Franz(1915-1998)


  馮.法蘭茲博士是公認最傑出的榮格承繼者,更是童話心理解讀最具權威性的代表人物。她擅長於文學、語言學、拉丁文、希臘文以及古代歷史,並於1933年18歲時遇見榮格後,即追隨他直到他1961年逝世。期間她不僅將跟隨榮格所學習到的概念與方法運用於童話分析中,也為人作心理分析,累計分析了65,000個夢。

  除此之外,她一生致力於發展榮格的分析心理學,成立「蘇黎士榮格學院」,並四處講學不輟,常受邀到各地授課,內容結集成書,涉及童話、夢、神話學、煉金術、積極想像、共時性等主題,有多達20餘本作品,著作常以大量實際經驗與案例,佐以平易近人的語言講述,現已出中文版的作品有《解讀童話:從榮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童話中的陰影與邪惡:從榮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童話中女性:從榮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榮格心理治療》(心靈工坊出版)。

譯者簡介

黃璧惠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教育心理學博士,主修發展心理學。曾任中央研究院歐美所博士後研究、臺北市立體育學院師資培育中心助理教授、臺北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譯有《踏上心靈幽徑》、《英雄之旅》、《童話中的女性》(後兩本為心靈工坊出版)。
 

图书目录

|推薦序| 童話:在夢與神話間行旅的女性/洪素珍
序言

導論
童話中的女性形象/童話乃集體無意識的補償

第1章    睡美人(上)
睡美人(野玫瑰)的故事/童話中的主角代表什麼/自我和自性的關係/女神對其人性化身的矛盾態度

第2章    睡美人(中)
無意識的醞釀期/被遺忘的教母/阿尼姆斯的攻擊/被集體拒絕的不一定有錯

第3章    睡美人(下)
魔鬼的條件/懲罰和報復/彈性的態度/紡紗與編織的象徵/停滯的生命/帶刺與過度敏感的態度

第4章    白雪與紅玫
熊的象徵/侏儒的象徵/不當憐憫/鬍子的象徵

第5章    無手少女
磨坊主人的困境/銀手與不自然的母性/在森林裡得到療癒/國王臉上的餐巾

第6章    變成蜘蛛的女人
無意識經驗的失敗案例/與「頭」新郎結婚──阿尼姆斯擄獲/父親對女兒阿尼姆斯發展的重創/進入無意識/男性月神/對原型素材的疲弱回應/蜘蛛的象徵

第7章    〈六隻天鵝〉和〈七隻渡鴉〉(上)
數字的意義/點頭老婦的象徵/天鵝的象徵/渡鴉的象徵/編織星星襯衫

第8章    〈六隻天鵝〉和〈七隻渡鴉〉(下)
一元世界(unus mundus)/星座(constellation)/樹的象徵/緘默的神祕/切下小指頭/玻璃城堡的象徵

第9章    美麗的瓦希麗莎(上)
娃娃的象徵/母女議題/臼和杵的象徵

第10章    美麗的瓦希麗莎(中)
篩選種子的象徵/下界的三位一體/森林中的回春磨坊

第11章    美麗的瓦希麗莎(下)
對大自然黑暗面的態度/檢視邪惡/本能的重要性/細緻的襯衫

附錄1 延伸閱讀
附錄2 中英譯詞對照表
附錄3英中譯詞對照表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57125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1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童話:在夢與神話間行旅的女性


  夢、神話以及童話等素材,向來為精神分析重視,運用廣泛。榮格學派對它們的象徵意涵尤為看重,視作原型在集體無意識不同層次上的重要表現。其中,古典榮格學派分析師瑪麗-路薏絲.馮.法蘭茲(Marie-Louise von Franz)對童話分析尤為擅長,《童話中的女性》(The Feminine in Fairy Tales)結合夢境與童話,論述女性困境,探求出路,引人入勝。

  夢、神話與童話匯集於原型,對被意識心智潛抑或者忽略之處加以補償。終極的原型則表現為自性(Self)的神話,是為宗教的基礎。但對於女性,或者是兒童而言,宗教,尤其側重陽性的西方一神教,於陰性面向有欠缺,弱化了女性自我(ego)的認識觀點,於是從神話再製而成的童話,成為女性補償心智的夢境,心靈實質崇仰的宗教。

  榮格(Carl Jung)在 1925 年間曾造訪中部非洲地區的艾爾貢(Elgon)原始部落,發現當地土著若出現「大夢」(big vision),必須將夢境內容公諸於眾。而如何判斷意象大小呢?當地人說,凡有那種要公開一吐為快的強烈感受者,就是大夢。榮格認為,那是當集體無意識強力襲來時,個體無法承受,故爾若斯。

  集體無意識在夢境中常以原型的人物和故事形態顯現,這些意象和內容結構越接近心智無法理解如「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的問題時,便形成神話,成為宗教前身。

  人類學自十九世紀興起以來,對宗教源起的爭論,幾乎無日無之。其中基於進化論思想者,以宗教人類學之父、英國人類學家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主張「萬物有靈論」(animism)為代表的觀點最為流行,認為那是人類最初、最原始的宗教形式。這個想法,為「巫術—宗教—科學」連續發展的進化結構模式奠立基礎。

  不過,宗教人類學法國學派先驅的社會學家涂爾幹(Emile Durkheim)則認為,作為宗教儀式象徵物的動物圖騰,反映該社會群體的宇宙觀以及社會結構,因此「圖騰信仰」(totemism)才是宗教的最基本形式、「宗教乃是對社會本身的集體崇拜」,只有透過社會的「集體表徵」(représentations collectives)才可能認識到特定社會的集體意識。

  以研究原始部落民族的象徵性思維著稱的法國人類學家呂西安.列維-布魯爾(Lucien Lévy-Bruhl)繼承涂爾幹「圖騰信仰」的學說,認為原始民族的思考沒有對立性,不對意識和無意識作區分,帶有巫術性格的神話人物,是與社會群體相關的集體表徵。對榮格而言,他所指稱的原型與列維-布魯爾的「集體表徵」並無二致。

  列維-布魯爾指出,原始民族思考的特色之一是不以理性為準的「前邏輯」(pre-logical)的邏輯;而宗教的神聖人物,尤其在複雜的一神教系統內的神,則是理性邏輯的產物。原始社會對於神話和宗教是混淆的,集體表徵除了神話人物之外,也涵括了宗教的神,它們都是「神的故事」。因此,集體表徵的集體性上升到國族的層次,充滿陽性邏輯。如榮格便批評基督教因忽略與壓抑了陰性面向,而無法完整涵括心靈。

  如前所述,艾爾貢人需要公開大夢。既然有大夢,當然有「小夢」(little vision)。小夢屬於個人,它們所補償的,除了個人情緒外,也會是特定族群心靈長期潛抑後集聚而成的情結。這些夢境,藉熟悉的原型出現,也可能具神話的集體表徵性質,藉神話人物顯現,但說的卻是另一套故事;或者根本就是神話的變形,敘說著凡人觀點。因此,這些小夢其實不完全「小」,只是不屬主流,而被典型的「大」所淹沒。

  這就是童話,神話—宗教連續觀點的另一面,通常以被社會長期忽略的女性或者孩童為主角,說著他們想跟世界說的故事。

  比如,波瑟芬妮(Persephone)是大地女神荻米特(Demeter)的女兒,被地獄之主黑帝斯(Hades)強虜為后。荻米特透過萬神之王宙斯(Zeus)介入協調,波瑟芬妮可以在春季約六個月的時間回到大地與母親團聚,這時,地面充滿生機,希臘人稱其為春天女神;而當她回到地府,回復到冥后身分後,不僅大地凋零,甚至本身也變得冷酷無情,連死亡都被吸進她的黑暗中。希臘人因此不敢直呼其名,而以「少女」(Kore)代之。這位暗黑少女唯一一次出現憐憫心的事跡,是被音樂詩人奧菲斯(Orpheus)打動,釋放他的妻子尤麗狄絲(Eurydice)還陽,但終因尤麗狄絲未能守住不得回望地獄的承諾,功虧一簣,不得不死。類似事件的另一次,則是賽姬(Psyche)為求其夫小愛神(Eros)回頭,應小愛神之母愛神阿芙蘿黛蒂(Aphrodite)要求,下地府求助,帶回冥后所交待、一個絕對不能打開的盒子。賽姬於回程,不敵好奇心開蓋,放出睡魔,而立刻沉睡。還好,經過丈夫向其母與宙斯求助,才將她救回,列入神籍,終獲不死之身。

  神話層次的大夢,往往直指人性,因著生死、愛憎、貪著、仇恨與癡迷等根本性的痛苦矛盾,而產生震撼的結果;儘管神話主角也會是女性,但表現的往往是符合男性阿尼瑪(Anima)形象的投射,或者是女性片面阿尼姆斯(Animus)的風格,缺乏女性的整體性。我們看到令人生畏的冥后,與負向智慧老人的暴君原型無異;而我見猶憐的賽姬則傾全力於滿足所有人(包括善妒的婆婆,以及自尊心太強的丈夫),惟缺少自己的個性與需要。

  同樣的大地甦醒沉睡、死亡復活循環,同樣因為感天動地而終於不死的賽姬等神話,如果重新以女性心靈角度改寫,就成了睡美人的童話版本。美麗的公主無需哀求憐憫,英俊的王子自會拼命去喚醒她,暗喻著男性反過來去滿足女性情慾,與神話觀點大相逕庭。女性在童話裡,成為主角,成為補償神話築夢不足的缺憾。

  《童話中的女性》從女性視角分析童話微言大義,補充國族大夢片面神話觀點之不足。馮.法蘭茲利用榮格心理學理論潛入童話內在,分析之深刻,令人折服。
 
洪素珍(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比较“小众”的学术读物,但翻开之后才发现它极具普适性。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她对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惊叹。比如,她对某一特定童话版本中,巫婆手中镜子的材质变化进行了长篇的分析,从材质的象征意义谈到其投射出的社会对女性“自我认知”的要求变化。这种对文本细微之处的挖掘,让我这个以前读过无数遍故事的人感到非常震撼。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智力探险,每读完一个案例分析,都会忍不住停下来,对照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周遭的人事进行反思。它的阅读体验是主动的、需要思考的,绝对不是那种可以让你“放空大脑”的休闲读物。它强迫你直面内心深处那些被压抑或忽视的面向,但最终的收获是清醒和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非常强,它不是平均分配笔墨给每一个童话,而是根据主题的复杂程度进行张弛有度的处理。有些章节短小精悍,如同一个精确的引爆点,瞬间揭示了某个核心原型;而有些章节则娓娓道来,如同展开一幅徐徐展开的挂毯,让你细细品味不同文化背景下同一主题的微妙变异。我感觉作者在写作时,始终保持着一种对读者的尊重,她从不故作高深,而是用极其清晰、富有画面感的语言来引导我们进入潜意识的迷宫。读完后,我没有那种“读完了一本无聊的书”的空虚感,反而有一种心灵被洗涤过的澄澈感,仿佛对生活中的许多看似随机的事件突然有了某种深层的理解和预判。这是一本能够真正改变你“看世界方式”的书,其价值远超其篇幅所能承载的。

评分

这本书最令人赞叹的一点是它跨学科的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者在讨论童话原型时,时不时会穿插其他文化领域,比如艺术史、神话学乃至早期人类学的观点,使得对女性角色的解读显得格外丰满和立体。我特别喜欢她探讨“女英雄的归途”那一部分,她不仅仅停留在分析“完成了任务”的表面,而是深入剖析了英雄在回归日常世界后,如何整合在冒险中所获得的非凡体验,以及这种整合对她未来人生的深远影响。这种对“过程”的重视,超越了传统叙事只关注“结果”的局限。阅读体验上,电子版的注释功能做得很好,每当遇到陌生的文化典故或心理学术语,轻点一下就能弹出解释,极大地保证了阅读的连贯性和知识吸收的效率,非常适合深度学习型读者。

评分

这本书的逻辑架构如同精密的手术刀,层层递进地解剖着那些看似天真烂漫的民间故事。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那些晦涩难懂的心理学术语时的那种克制与精准。她没有生硬地堆砌术语,而是将荣格的那些复杂概念,比如“阿尼玛”、“阴影”、“自性”等,巧妙地融入到白雪公主、灰姑娘乃至一些不太为人知的小故事的叙事脉络中。读到关于“界限”的章节时,我深有感触,作者分析了童话中女性角色如何在自身与外部世界之间建立或突破心理防线,这对我理解当代女性在社会角色转换中的挣扎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整本书的行文风格是那种沉静而有力的学术气质,但绝非冷冰冰的理论灌输,而是充满了对人类心灵深处奥秘的温柔探询。这种平衡感拿捏得非常到位,让人在学习新知的同时,也获得了极大的情感共鸣。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太抓人了!那种带着复古油画质感的插图,色彩的运用非常讲究,深邃的蓝色和神秘的紫色交织在一起,仿佛一下子把你拉进了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梦境。我拿到电子书的第一时间就被这个视觉效果吸引住了,立刻点开了预览。作者在序言中对“原型”的探讨,那种深入浅出的阐述方式,让我这个对心理学概念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尤其是她用现代的语言重新解读那些古老故事中的女性形象时,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非常强烈。读完前几章,我感觉自己看待以往熟悉的故事的角度彻底被颠覆了,不再是简单的善恶对立,而是看到了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复杂人性。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也极其用心,电子阅读的体验非常流畅,即便是大段的理论分析,也不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反而有一种在精美图册中阅读哲学思考的享受。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关于“文本背后世界”的探索之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