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有能的自己:探索自發性與強迫性 (電子書)

成為有能的自己:探索自發性與強迫性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摩謝・費登奎斯
图书标签:
  • 自我提升
  • 心理学
  • 自发性
  • 强迫性
  • 个人成长
  • 情绪管理
  • 行为改变
  • 电子书
  • 自助
  • 思维模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任何一件事,如果是以強迫的方式實行,即使有最好的意圖,也會產生相反的結果。――摩謝.費登奎斯

  青少年時踢足球受傷之後,費登奎斯發現自己竟為了贏得一場愚蠢的球賽,而賭上自己一輩子的健康。如此的「強迫性」便成為了他一生的研究,發展出獨特的費登奎斯方法。

  在《成為有能的自己》中,費登奎斯提出許多有違「常理」的觀點,發人深省。他指出,我們內在最惡性而又不自知的動機之一就是「渴望得到讚美」。為了得到肯定,人會失去「自發性」的學習能力,並且產生各種強迫性的情緒與習慣,不只無法發揮本有的能力,嚴重時還會造成身心問題。

  此外,費登奎斯還指出,阻礙我們發揮天賦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交錯動機。以性行為為例,許多人從事這項活動並不是出於身體的反應或親密關係,而是想從中得到認同、成就感或是彌補無能的人際關係,但因為搞不清楚自己的動機,身心無法連結,於是導致性無能。

  費登奎斯教導我們從最簡單的動作,如仰臥抬頭、屈膝等,去體會身體最具有良好張力、身心沒有抗拒的狀態,由此開啟自發性的大門。他一再強調,只有透過身體學習來的經驗,才能完全去除寄生性的情緒與動作慣性,並找回最單純的動機,培養有效的學習方法,喚起有能而成熟的自己。

本書特色

  ★費登奎斯最具成長啟發與自我覺察的著作,勵志與一針見血程度可比《被討厭的勇氣》

誠摯推薦

  呂旭亞  IAAP榮格分析師
  洪素珍  IAAP榮格分析師
  陳文玲  政大廣告學系教授
  陳怡如  GCFP費登奎斯老師
  陳登義  台中靜和醫院醫療院長
  劉美珠  台東大學身心整合與運動休閒產業學系教授
沉静之河:探寻内在驱动力与生命河流的和谐共振 一部关于如何与自我深度对话、激活生命内在能量,并实现顺应天性的成长的深度导读。 引言:当心流成为常态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效率口号的世界里,不断被教导如何“设定目标”、“精进技能”和“管理时间”。然而,许多人发现,即使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内心的满足感和真正的创造力却难以企及。我们像被设定好程序的机器,执行着外部赋予的任务,却日益感到精神的枯竭。 《沉静之河》并非一本关于“如何更快、更狠地完成任务”的手册,而是一次深刻的回归——回归到我们作为生命体的本源:内在的驱动力、节奏的感知,以及与环境自然流动的关系。本书旨在引导读者穿透现代生活噪音的迷雾,重新校准自己的“内在指南针”,使行动不再是抗拒或挣扎,而是如同河水入海般自然、有力且持续。 第一部分:剥离“应该”的外壳——重塑自我认知的基础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辨识那些限制我们自由流动的核心信念和习得性反应。我们常常活在对他人的期望、社会规范乃至“理想自我”的投射中,这使得真正的“我”被层层包裹。 1. 倾听身体的低语:情绪的非逻辑信号 我们倾向于将情绪视为需要被快速解决或压抑的“问题”。本书将引领读者将情绪视为身体发出的、关于当前环境和内在需求的复杂讯号。通过细致的身体扫描练习,读者将学会区分“真正的饥渴”与“习惯性的索取”,从而建立起对自身生理和心理状态更精准的感知力。这不是简单的正念练习,而是关于深度解码生命信号的科学观察。 2. 时间的质感而非刻度:告别线性焦虑 现代社会对时间的线性化管理,常常让我们陷入“在路上”的焦虑感。本书提出“时间的质感”概念:理解不同任务和休息对我们能量场的影响。我们将探索“慢观察法”,即在深度专注时,时间感似乎拉伸或停滞的状态,并学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这种“拉伸感”,使工作和休息的界限变得柔韧且富有弹性。 3. 身份的重塑:从“角色扮演者”到“存在者” 我们常常用职业、成就或社会身份来定义自身价值。本书提供了一套深刻的内省工具,帮助读者解构这些外部标签,直面“我是谁,在我所有角色褪去之后”的核心存在。我们将探讨“边缘身份的接纳”——那些不被社会赞许或主流文化忽视的兴趣、恐惧和渴望,如何才是完整生命力的源泉。 第二部分:内在驱动力的激活——点燃自发性火花 真正的驱动力并非来自外部的奖赏或惩罚,而是来自生命深处对“意义”和“创造”的渴望。本部分着重于如何重新连接并释放这种内在的能量流。 1. “微小冒险”的哲学:走出舒适区的温柔重构 传统观念鼓励我们跳入巨浪中,而本书倡导“微小冒险”——在安全范围内进行渐进式的、有觉知的偏离日常轨道。这可能是一条未曾走过的街道、一次打破惯例的对话,或是一个看似无意义的探索。这些微小的“非必要行为”是激活大脑可塑性、激发自发性好奇心的关键。我们不再需要宏大的计划来驱动改变,只需允许自己对当下事物产生片刻的“不设防的兴趣”。 2. 创造性阻力的转化:将摩擦力变为推力 在任何创造或深入探索的过程中,都会遭遇阻碍——无论是外部的干扰,还是内心的拖延。本书不视之为需要战胜的“敌人”,而是视为能量聚焦的信号。通过“反向工程分析法”,我们将学习如何精确地找到阻力发生的位置,理解它试图保护什么,并温柔地引导这股被抑制的能量流向建设性的方向。 3. 沉浸式联结:万物皆为导师 真正的学习和成长发生在“我”与“世界”的深度互动中。本书提供了一套“多感官联结练习”,鼓励读者放下信息获取的习惯,转而进行环境的品尝、聆听和触碰。无论是观察一片叶子的脉络,还是感受一首音乐的呼吸,这种全方位的沉浸能激活被长期抑制的直觉通道,使知识不再是储存的碎片,而是流动的体验。 第三部分:和谐共振——在关系与环境中找到稳定的节奏 生命并非孤立的个体努力,而是复杂的系统互动。本部分探讨如何在群体、环境和自我之间建立可持续、平衡的共振关系。 1. 边界的弹性:学会拒绝的艺术 坚固的边界常常被误解为僵硬的“不”。本书定义了弹性的边界:它们既能保护核心的能量场不被过度消耗,又能根据情境的需要适度开放和收缩。我们将探讨如何在不产生内疚感的前提下,清晰地表达“此刻我的能量分配优先级”,实现更高质量的投入与退出。 2. 修复与环境的断裂:自然节奏的回归 我们的身心与地球的宏大节奏(日升月落、季节更迭)存在深刻的生理连接。本书将提供具体的方法,帮助读者将外部环境的自然韵律重新整合到日程安排中,例如根据光照强度调整工作强度,或通过季节变化来规划休息与输出的比例。这是一种深层生态学的自我关怀。 3. “留白”的创造:为未知的可能性预留空间 在紧凑的日程表中,我们几乎没有为“意料之外”预留任何空间。本书强调“留白”的战略价值——这不仅是休息,更是潜意识加工和直觉涌现的必要场地。通过故意安排没有固定目的的空白时间段,我们为生命河流的自然汇聚创造了条件,往往在这些未被预设的时刻,最深刻的洞察与最自发的行动得以诞生。 结语:成为一条持续流动的河 《沉静之河》邀请你放下追逐完美的负担,转而信任生命本身蕴含的、自我修正和自我引导的智慧。成长的终点不是一个固定的“有能的自己”雕像,而是一个持续地、灵活地与内在驱动力共舞的动态过程。当河流找到自己的最佳路径时,它就不再需要外界的鞭策,它只是自然地流动,以最适合自己的节奏,奔向远方。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摩謝・費登奎斯


  摩謝.費登奎斯(Moshé Feldenkrais,1904-1984)博士是現在稱為費登奎斯方法的創始者。他在受傷後,開始深入探索身體動作與療癒、感受、思考和學習之間的關係。在療癒自己的過程中,費登奎斯得到革命性的發現,發展出以他為名的方法。他的方法有兩個面向:一個是一對一操作的神經運動教育技巧,稱為「功能整合」;另一個是以團體方式進行的技巧,稱為「動中覺察」。他獨特而細緻的取向,可以促進人的改變,並改善功能。費登奎斯博士也是許多柔道著作的作者,也是歐洲最早獲得柔道黑帶的人之一。今日全世界已有將近四千名費登奎斯方法的老師。他的洞見不只對身心教育的新領域多所貢獻,也持續影響許多不同的學門,比如藝術、教育、心理學、兒童發展、物理治療與職能治療、運動效能的增進,以及老年醫學。

  費登奎斯著作目前有中文版的為:《費解的顯然》、《動中覺察》、《成為有能的自己》(心靈工坊)及《身體的智慧》(張老師文化)。

編者簡介

馬克.瑞斯


  馬克.瑞斯(Mark Reese,1951-2006)在美國和以色列長期跟隨摩謝.費登奎斯學習,從1977年開始成為費登奎斯方法的實務工作者,並從1983年開始在世界各地教導師資培訓課程。他是《放鬆運動》(Relaxercise)一書的共同作者,曾在南加州居住與執業,2006 年因淋巴癌過世。

譯者簡介    

易之新


  神經內科醫師、費登奎斯老師 (GCFP) 、身心靈書籍譯者,譯有《超個人心理治療》、《榮格心理治療》、《疾病的希望》、《心理學家的面相術》、《當下覺醒》、《費解的顯然》、《成為有能的自己》(心靈工坊)與《身體的智慧》、《存在心理治療》、《新關係花園》(張老師文化)等三十餘本書籍。

图书目录

推薦序  自然發生,才是真正有益的學習∕劉美珠
推薦序  真正的自由∕理夏
譯序  潛能無限,但我們限制了自己
理夏
編者注與編者序
作者前言
簡介:愛己如人
第一章  人的能力
第二章  自發性與強迫的行動
第三章  動機與行動
第四章  抗拒與交錯動機
第五章  行為與環境
第六章  依賴的力量與成熟
第七章  獎賞與懲罰
第八章  錯誤姿勢的來源
第九章  身與心
第十章  行動、抑制與疲勞
第十一章  重新調整的目的
第十二章  正確的姿勢
第十三章  我們的方法
第十四章  初步的整體檢視
第十五章  關於技巧
第十六章  生理學與社會體制
第十七章  腹部、骨盆與頭部
第十八章  小談哲學
第十九章  出路何在?
中文參考書目與資料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57134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1MB

图书试读

導讀

愛己如人


  「愛人如己」這句格言是所有宗教的核心,符合人性,一直是所有人道主義者珍視的目標。然而,這句對稱的格言仍有值得探討的空間。任何一件事,如果是以強迫的方式實行,即使有最好的意圖,也會產生相反的結果。過去的種種事件中,強迫性的宗教人士已造成太多傷害,且現在仍這麼做,為害遠甚於宗教的道德準則所帶來的祝福。我們的教育瀰漫著愛人如己的觀念,但往往是以激烈、絕對的方式來灌輸,完全消除了自發性。許多人成為「好人」,並不是學習與他人建立良好的相互關係,而是無法在必要時保護自己,因為害怕而無法拒絕別人的要求。因此,他們的「好」是強迫性的,會立刻做出讓自己怨恨自己的行為,一連串的行動完全是強迫自己去做的(有的情形是強迫自己不去做),只因為他們無法拒絕或反駁任何人,即使有多麼正確、合理的理由,也做不到。

  這種強迫性的「善良」或「好」是攻擊性受到壓抑的症狀與結果,這種人如此徹底地認同別人,以至於會認定別人在面臨反駁或拒絕時,也會有相同的焦慮,同樣覺得丟臉、寂寞與疏離,就像他在這些情境中的經驗一樣。旁人自然會發現這種愛是無法接受的,所以強迫性的好人很少有真正的朋友(如果有的話)。處於這種情境的人生只是一連串的怨恨。強迫性的好人對自己這個也是社會一員的好人本身,所造成的傷害程度之大,如果是用同樣的方式強迫別人,一定會被社會視為罪犯。強迫性的好人對待自己,還不如對待一條狗。他引導自己去做或不做某件事時,會以有如虐待狂的激烈或嚴格來要求自己,但他不會以這種方式對待別人,因為會害怕失控的後果。他往往害怕自己,甚於別人的直接報復。這種行為的特色就是,當事人通常會在微小、日常、瑣碎事物的問題中,沒有預先考慮好就自動表現出來。較重要的行動中,人通常會做好準備,費極大的力氣來克服自己的無能,而在符合自己的期待時,得到不成比例的快樂。這種成就感有時會被帶入其他活動,持續數天,當事人興高采烈,直到下次犯錯,又進入深度的沮喪狀態。即使是最親近的朋友,也無法解釋這種變化,因為外在沒有發生什麼事情可以說明這種高興或沮喪。

  這段也許過度生動的描述是用來說明許多敏感且行為良好的人的傾向,這些人所具有的特質,如謙遜、害羞、為別人的感受著想(如果不是強迫性的非遵守不可,這些特質本身是值得稱道的),會讓他們得不到別人和善、尊重的對待。如果這種人能了解「愛人如己」這句話並不是指他們自己不如任何別人,更不應該依此來對待自己,就會獲益良多。

  這篇「說教」的出發點在於,學習以新的方式引導自己時,必須先促成理想的條件,才能成功。以這種方式提出要求,比較容易讓人配合,因為當他了解某種行為的必要性,並收到客觀、平和的邀請時,即使很不愉快,也會願意按照要求而做,不會有什麼反抗。但如果是受到威嚇,即使本來是愉快的事,也會生氣而拒絕提供協助。

  同樣的,如果以粗魯的方式引導自己――責備自己懶惰、軟弱、笨拙――就會發現自己頑固地拒絕協助。所以對自己提出要求時,最好不帶著固執、緊張、對自己的威嚇,而是只提出客觀合理的理由。只有小孩才必須在無論多麼不合理的情形下,仍服從命令;有人稱之為學習紀律。但成人不應該把自己當成小孩來對待,而應該學習有禮貌地對待自己,就像對待別人一樣,在做任何重要的事時,如果以不合理的問題困擾自己,也應該感到局促不安。人應該學到,不斷抱怨自己,就像不斷抱怨旁人一樣,對方不會忍受這種事,沒有人會親切、甘願地回應抱怨,就算是對自己也是如此。人越是訓練自己的意志力,卻不去做必要而有用的事,就會變得更具有強迫性,心理與舉止都會僵化,身體也會僵硬。最偉大的領導者如佛陀、孔夫子、摩西和基督,改變了千萬人的行為,讓他們願意做很困難的事,並不是透過威嚇,而是以要求自己時同樣人性化的方式來要求他們。這些領導者受人稱道,即使像我這樣的非信徒也欣賞他們,並不是因為他們的意志力,而是他們沉穩反思的態度。他們溫和而客觀,清楚了解那個時代的人需要什麼,也依此對待他人。

  我們應該把「學習如何學習」當成人生最重要的事;也就是以寧靜而不嚴肅的態度,帶著耐心的客觀,而沒有強迫性的嚴峻。握緊拳頭、皺起雙眉、咬緊下巴,都是無能而費力的表現。雖然有這些缺點時,還是有成功的可能,但代價是失去生活中真正健康的歡娛。當整個有機體保持的狀態是可以自然、自發、不受干擾地把微笑轉成大笑時,就必然會產生學習,而且是真正有益的學習。

譯序

潛能無限,但我們限制了自己    
                 

  我剛開始接受師資培訓時,老師就強調,費登奎斯方法是與眾不同的,重點並不在於比其他學派或方法「更好」,而是「不同」,但很難簡單地為這個方法下定義、說明這個方法是什麼。我想在此試著闡述這個方法的「不同」,以及本書的特色。

  由於不容易說明什麼是費登奎斯方法,我向大家介紹時,喜歡先談這個方法不是什麼:它並不是一種放鬆的技法,雖然常常有放鬆的作用;它也不是某種療法,雖然有時會出現療效;它當然不同於瑜伽、皮拉提斯或各種運動,卻常常用來改善它們的動作與效果,即使如此,費登奎斯方法也不只是動作教育。

  我們比較容易從外在的形貌來認識費登奎斯方法,比如團體課的「動中覺察」、個別課的「功能整合」,或是操作過程的手法與技巧,但這個方法其實完全不能從這些形貌來定義;我在教課時,喜歡用「身心實驗」來類比這個方法,但這只表達了它的部分面向,它當然不僅僅是身心實驗。

  如果從它的核心精神來看,可以說,費登奎斯方法是透過身心的探索與覺察,來學習如何有更好的學習,學習如何運用自己,學習找到自身內在的權威,學習如何有適情適性的人生發展,學習如何與外在世界有更合宜的關係。摩謝說:「我所追求的,不是靈活的身體,而是靈活的大腦;我所追求的是每一個人的人性尊嚴。」人類神經系統的特殊性及其原本具有的能力與發展的可能性,可說就是摩謝所說的人性尊嚴,

  「動中覺察」與「功能整合」就是以具體的方式來實際體驗上述的各種抽象觀念。所以若是從效果來看,就不只在於身心狀況的改善、病痛的減輕或消除,更是可以發揮這個方法的核心精神與學習經驗,應用到人生中形形色色的經歷與各種面向的學習與發展。簡言之,就是找到認識自己、發揮潛能的方法。

  不只是我親身的經驗,許多費登奎斯老師也與我談到,學了費登奎斯方法之後,學習其他事物的能力增加了,分辨自身需要與興趣的能力也變敏銳了。摩謝.費登奎斯在《費解的顯然》書中談到,他用這樣的精神來學習繪畫,並在另一本書Master Moves(舊譯書名為《大師之舞》)談到以這個方法學彈鋼琴,都事半功倍。我覺得摩謝會舉這兩個例子,就是希望學習這個方法的人不會受限於其形貌或類比。

  當談到「學習」,主流觀念給予我們的往往是目標、成就的導向,充滿了「努力」、「用力」、「費力」、「拼命」等等很壓迫的感覺,相當破壞學習的樂趣。本書所談的學習,可說是歷程導向,從「強迫性」與「自發性」的角度來探索我們的潛能受到什麼阻礙,以及如何去除這些障礙,得到生機盎然的發展。

  當我們看著心目中的「完美」目標,「努力」往前時,往往有過多、不必要的費力,並承受著自己不夠好的壓力,即使達到原本以為的目標,也往往付出許多身心方面的代價;但如果把眼光放在當下的自己,體會學習的樂趣,享受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經驗,逐漸地、不知不覺中,可以在輕鬆不費力的身心狀態下自然進步,而且進步會逐漸累積,以至於超過原本的想像。「強迫性」與「自發性」的探索,可以讓我們看見,人的潛能超過我們原本所以為的,甚至,不會被「完美的目標」所限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结构设计得非常巧妙,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它不像有些理论书籍那样,读到中间就会感到疲惫,而是总能在关键节点抛出一个新的疑问,让你忍不住想知道接下来的解释。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那些看似对立的概念时所展现出的辩证思维。他没有简单地将“自发性”和“强迫性”定义为非黑即白的好与坏,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这种高屋建瓴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控制”和“自由”这两个核心概念的理解。当我开始用这种更宏观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行为时,那些曾经让我感到困扰的“失控”时刻,似乎也变得可以理解和接纳了。这本书更像是一张精密的地图,它告诉你世界很大,你所处的坐标点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根据这张地图调整航向,而不是被地图本身所束缚。

评分

对于那些正在经历人生重要转折点,或者感觉自己被某种惯性思维卡住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心剂。它的语言充满了力量,但这种力量不是外放的呐喊,而是内敛的笃定。我个人最深的体会是,这本书帮助我区分了“责任”和“负担”。很多时候,我们把外界强加给自己的期待,误认为是自己必须承担的责任,从而活得非常沉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学会了如何更加清醒地识别出哪些是真正属于我的“责任”——那些基于我核心价值观的选择,从而能够更有意识地去卸下那些不必要的、压垮我的“负担”。这种心灵上的减负,带来的精神上的轻盈感是难以言喻的。它不是让你变得更“强大”去对抗世界,而是让你变得更“清晰”去理解自己,进而以更有效、更平和的方式去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重建内在秩序的工具箱。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的很抓人眼球,那种简洁又不失深度的感觉,让人在书架上一下子就能注意到。我第一次翻开它的时候,是被它提出的那些关于我们日常行为模式的深刻洞察力所吸引的。作者似乎对人类心理的微妙之处有着非常敏锐的感知,文字的组织也显得相当有条理,引导着读者一步步深入思考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究的问题。比如,书中探讨的关于选择的悖论,那种明明拥有无限可能,却常常陷入选择困难的现代困境,被剖析得淋漓尽致。它不是那种一味灌输“你应该怎么做”的励志读物,更多的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得以审视自己是如何被那些无形的机制所驱使的。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琢磨某一句措辞,因为它往往能触及内心深处某种模糊的不安或冲动。整本书的论述层次分明,逻辑严密,即便是涉及到一些比较复杂的心理学概念,作者也能用非常平实且富有画面感的语言来阐述,使得即便是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并从中获益。这种将理论与生活体验紧密结合的叙事方式,是这本书最引人入胜的地方之一。

评分

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因为它没有过分堆砌晦涩的术语,而是专注于实际的思考路径。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构建一种对话的氛围,仿佛他就在你身边,用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声音引导你探索思维的迷宫。我发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会不自觉地拿书中的观点去套用我最近遇到的各种人际交往场景。比如,当我和伴侣因为一些小事产生争执时,我能更快地意识到,这可能不仅仅是当下的冲突,而是双方长期以来未被满足的需求或潜意识中的行为模式在作祟。这种即时的应用感,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纸面知识的层面。更重要的是,它没有提供一劳永逸的“速效药方”,而是强调了一个持续探索和调整的过程,这更符合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和动态性。这种务实的态度,让读者在合上书本之后,依然能感受到一股内在的动力,去细心观察和调整自己的生活轨迹。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主要来自于它对“内在驱动力”的细致描摹。我以前总觉得,我的很多行为都是出于完全自由的意志,但读完这部分内容后,我开始怀疑,那些看似自主的选择,究竟有多少是真正源于自我,又有多少是被社会期待或深层恐惧所塑造的。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没有用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那些“不完美”的行为倾向,而是将其视为人类心智运作的自然组成部分,这让人读起来感到非常放松和被接纳。我尤其喜欢书中穿插的一些小案例,它们虽然简短,但精准地捕捉到了生活中那些微妙的瞬间——比如一个人在进行某项任务时,那种既想做得完美又害怕开始的矛盾心理。这种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理解,使得整本书的基调充满了理解和同情,而不是生硬的说教。阅读的体验如同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自我对话,它迫使你直面那些不愿承认的自己,但最终给予的却是更加清晰和有力的自我认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