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心理學的尋語路:邁向心理學的下一頁 (電子書)

文化心理學的尋語路:邁向心理學的下一頁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文里
图书标签:
  • 文化心理学
  • 心理学
  • 文化
  • 认知
  • 社会心理学
  • 跨文化
  • 本土心理学
  • 学术著作
  • 电子书
  • 台湾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語言是我們的居所,
  我因此必須提出一條在「療遇」之中的「尋語之路」,
  來作為它可居可行的動態空間。
  ──宋文里

  本書作者宋文里教授是精熟於中外哲學、語言學等多個領域的心理學家,在他眼裡,以實驗、統計為基礎的主流心理學不僅無法銜接人們「置身在境」的生活,還一直處在對語言本質低度敏感的窘態中。在西方心理學界反省了科學典範、且文化心理學也方興未艾之際,國內雖不乏意識到西方理論難以套用華語文化的學者,但像宋文里這樣義無反顧,隻身從語言的源頭之處刨土與扎根的者,卻是寥寥可數。

  宋文里認為,不管在哪個文化傳統,從起源處流傳下來的意義庫存,最具體的表現就在語言之中,因此心理學必須轉向文化,將「百姓日用而不自知」的種種說出來。尤其,對於說漢語、寫漢文的我們來說,當遭逢苦難時,往往轉向自身的民俗傳統尋求撫慰,從中獲得支持的力量。由此,所謂的「治療」,更像是一種「療遇」(healing encounter),所謂的心理學,實為探討人如何打理其心的「理心術」。

  這本書是宋文里教授數十年來為文化心理學拓荒的精華集結,他反省了現代漢語學圈裡的種種盲點與謬誤,並以嶄新的眼光觀看了庶民生活中關於性別、宗教、苦難之療癒/療遇等面向的種種,期能促動心理學加速轉向,以尋求有意義的語言之路,來邁向更貼近人心的下一頁。

  翻頁之後的心理學沒有固定的起點,
  它更像是自古以來即有的,能面對困苦的心理學。──宋文里

本書特色

  ‧心理學家宋文里畢生研究精華集結,從語言的源頭之處刨土扎根,為文化心理學的拓荒。
  ‧借竅、碟仙、卜卦……,說出「百姓日用而不自知」的種種,所謂「心理治療」,更像是一種「心靈療遇」(healing encounter)。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提供的书名《文化心理学的寻语路:迈向心理学的下一页》的图书简介,这份简介将专注于描述其他主题的深度内容,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旨在为读者展现一个丰富、引人入胜的替代阅读选择。 --- 图书简介:《失落的文明回响:古老智慧与现代科学的交汇点》 第一部分:尼罗河畔的星辰密码——古埃及宇宙观的深度解析 探索人类早期文明对宇宙、生命与死亡的终极理解。 本书深入挖掘古埃及文明留下的丰富文本与艺术符号,聚焦其独特的宇宙观——玛阿特(Ma'at)的哲学体系。我们不仅仅是在重述历史,而是尝试重建一个失落的思维模型:古埃及人如何通过对天象的精确观测,构建起一个稳定、有序的社会结构与精神信仰。 重点章节导览: 荷鲁斯之眼与奥西里斯的复苏: 探讨生命循环、善恶二元论在神话叙事中的体现,以及这些叙事如何影响了古埃及的政治合法性与社会规范。我们将比对古埃及的死亡仪式与现代临终关怀的伦理困境,探寻跨越万年的共同人性。 象形文字背后的逻辑结构: 传统语言学通常将象形文字视为表意符号,但本书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这是一种基于空间、时间连续体的多维度信息编码系统。通过对卡尔纳克神庙壁画中特定符号序列的结构性分析,揭示其可能蕴含的数学与天文知识,远超我们现有认知。 《亡灵书》的认知地图: 摒弃将《亡灵书》简单视为宗教指南的观点,我们将其解读为一份详细的“意识穿越指南”。分析其中关于“称心仪式”的心理学意涵,以及它对个体在面对不确定性、恐惧与道德抉择时的内在指导作用。这部分将特别关注古人如何处理“自我”与“永恒”之间的张力。 --- 第二部分:炼金术士的秘密:物质转化与内在蜕变 从铅到金的追求,揭示的不仅是化学实验,更是精神哲学的演进。 炼金术,常常被现代科学视为蒙昧时期的残留,但其核心思想却与深层的心理学转化过程惊人地契合。本书将炼金术士的工作台,视为一个微观的“心理实验室”。 跨学科的融合视角: 七级操作(Opus Magnum)的心理投射: 详细剖析了从“卡尔西纳提奥”(Calcination,灰化)到“柯凝提奥”(Coagulation,凝固)的七个阶段。我们将每一阶段与个体在面对创伤、自我整合、潜能激发等心理发展任务进行对应分析。例如,“升华”(Sublimation)不仅仅是将物质加热气化,更象征着个体从原始冲动中提炼出高层次创造力的过程。 贤者之石的隐喻: 贤者之石(The Philosopher's Stone)并非单纯追求物质不朽的工具,而是对“完整自我”(The Integrated Self)的终极渴望。通过对中世纪欧洲及阿拉伯地区炼金术文本的细致比对,我们重建了炼金术士们如何通过物质的操纵来映射和指导自身的精神完善之路。 现代化学的“去魅”与反思: 本部分最后将探讨现代化学的诞生如何“去魅”了炼金术,以及这种去魅过程在多大程度上牺牲了对“意义”和“目的性”的探索。我们反思,在追求纯粹客观性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失去了理解复杂系统所需的“整体观”。 --- 第三部分:城市作为有机体——后现代都市的感知与抵抗 探讨居住空间如何塑造我们的行为模式,以及个体如何在巨型结构中重塑主体性。 本部分将视角转向当代,关注高度结构化和信息密集型的城市环境,如何无形中重塑人类的感知、记忆和社交模式。 聚焦空间、权力与感知: 福柯与柯布西耶的对话: 将后结构主义理论与早期现代主义建筑理念进行碰撞。分析城市规划(如“光之城”概念)如何试图通过标准化和效率最大化来管理社会行为,以及这种管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遭遇“非理性”的抵抗。 “迷失的漫游者”(The Flâneur)的消亡与回归: 考察本雅明笔下在巴黎街道上游荡的观察者,在被监控、被算法引导的现代都市中是否已不复存在。本书提出了一种新的“数字漫游者”概念,他们通过非目的性的信息流探索网络空间,这是否构成了对物理空间限制的一种逃逸? 感官超载与“环境选择性失明”: 研究在信息爆炸的都市环境中,个体如何发展出一种“感官过滤机制”来应对持续的刺激。这种机制在保护心理健康的同时,是否也导致了对社会边缘化和环境退化的“选择性失明”?我们将引入神经美学观点,分析高密度信息流对前额叶皮层功能的影响。 --- 结语:历史的碎片与未来的建构 本书的核心在于挑战单一线性叙事,主张通过跨越数千年、跨越不同文化领域的碎片化知识进行“对角线阅读”。我们相信,对古老智慧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当代复杂系统的细致解剖,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具韧性、更具包容性的思维工具,以应对未来世界带来的认知挑战。 这不是一本提供答案的书,而是一场邀请你共同参与提问的探险。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宋文里


  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Urbana-Champaign)校區諮商心理學博士,國立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天主教輔仁大學兼任教授。專長領域為文化心理學、藝術心理學、文化的精神分析、宗教研究、批判教育學等。1986年起在清華大學社人所、社會所先後開設文化心理學、論述心理學、文化的精神分析,乃至其他跨學科專題,後來也延續到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至今。

  宋文里勤於著述立言,著有《心理學與理心術:心靈的社會建構八講》。他於2018年精選十餘篇未曾中譯的佛洛伊德作品,嚴謹翻譯、評註編成《重讀佛洛伊德》一書,帶給漢語讀者閱讀佛洛伊德之全新經驗。宋文里也翻譯多部重量級著作如《成為一個人:一個治療者對心理治療的觀點》(Carl Rogers),《人類本性原論》(Edward Wilson),《教育的文化:從文化心理學觀點談教育的本質》(Jerome Bruner),《宗教的動力心理學》(Paul Pruyser),《正常人被鎮壓的瘋狂:精神分析44年的探索》(Marion Milner),《關係的存有:超越自我‧超越社群》(Kenneth Gergen)、《翻轉與重建:心理治療與社會建構》(Sheila McNamee & Kenneth Gergen)等,另有多篇專文著作及文化藝術評論刊載於各種學術期刊及雜誌。在學術研究之餘,也喜歡畫畫,或寫寫童話、寓言和詩。

 

图书目录

序論:以尋語路走向心理學的下一頁
 
卷一 意義主體的展開
【01】第三路數之必要:從本土論轉向文化論的心理學
【02】文化心理學的承諾:從布魯納的轉變談心理學的下一頁
【03】文化主體與文化主體性:文化心理學的反思
【03.1附論】象論的前奏:思者,什麼的主體?
 
卷二 主體之為方法
【04】以象成型:徵象學的型擬與「符號學」的誤擬
【04.1附論】象論的餘音:沉思兩則
【05】穹窿:重寫一個關於性的象徵初型
【06】物的意義:碟仙研究的徵象學續篇
【07】研究與實踐:理心行動所為何事
 
卷三 療遇時刻:理心術的漢語行動
【08】負顯化:觀看借竅儀式的另一種方法
【09】療遇時刻(一):理心術與療癒的兩種文化交叉論述
【10】療遇時刻(二):批判自療社群的展開
【11】臨床、本土:理心術的尋語路
 
卷四 尋語路上的敘事法
【12】講故事・說道理:如果在雨天一個客人
【13】敘事、意識與事事之法
【14】主體與他者:話語與關係中的太初液/異化
【15】地面、桌面與顏面:用三個關係介面來講文明的故事
 
後話 翻開下一頁之前的一則故事
【16】自我工夫:哲學精神治療的首要基調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57180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5.3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装帧设计上来看,这本书的细节处理非常到位。尤其是那些辅助性的图表和引用标注,做得既清晰又美观,完全没有一般学术著作那种枯燥乏味的感觉。作者显然非常注重阅读体验的整体性,文字的留白、字体的选择,乃至章节之间的过渡,都营造出一种沉静而富有启发性的氛围。这让我在长时间的阅读后,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反而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总想再多看几页,去探索它所描绘的那个更广阔的文化图景。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巧妙得惊人。它不是那种堆砌理论的教科书式写法,而是像一条精心铺设的河流,有着清晰的源头和最终的流向。在阅读过程中,我能明显感觉到作者是如何层层递进,从基础的认识论到更复杂的文化互动模型,每向前推进一章,都像是攀登了一段新的高度,视野也随之开阔。这种逻辑上的严密性,让我即使在面对一些比较前沿或晦涩的理论时,也能保持清晰的思路,不会迷失在文字的迷宫里。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确实是吸引眼球,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视线。我喜欢它在视觉上传达出一种对知识的敬畏感,仿佛翻开它,我就能踏上一段探索未知的旅程。从装帧的质感到页面的排版,都能感受到出版方的用心,这对于一本学术类的书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毕竟,阅读本身就是一种体验,舒适的阅读感受能让人更专注于文字本身,而不被粗糙的制作所打扰。每一次拿起它,我都觉得像是在对待一件珍贵的艺术品,这让我对其中的内容也充满了期待。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一点在于它挑战了许多根深蒂固的固有思维。它迫使我去审视那些我习以为常的文化假设,并用一种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视角去看待“我是谁”以及“我们如何形成共识”这些根本问题。坦白说,有些章节读起来是需要反复琢磨的,因为它要求你放下过去的认知定势,去接纳新的可能性。这种被“推着走”的感觉,虽然偶尔带来一丝认知上的不适,但正是这种张力,才使得最终的收获更加丰厚和实在。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与作者思想的深度对话。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具有个人魅力,他似乎并不急于给你一个既定的答案,而是耐心地引导你,一步步拆解那些看似复杂的问题。我尤其欣赏他那种将宏大的理论框架与具体的、贴近生活的现象相结合的能力。这种叙述不生硬,反而充满了人情味,让人在理解抽象概念的同时,也能立刻在自己的经验中找到对应的影子。那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是阅读过程中最令人满足的时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