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工程MIT05 把水留住的曾文水庫 (電子書)

超級工程MIT05 把水留住的曾文水庫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黃健琪
图书标签:
  • 水庫
  • 工程
  • MIT
  • 臺灣
  • 曾文水庫
  • 水利
  • 建設
  • 電子書
  • 科技
  • 環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23年再度推出超級工程系列,
將帶我們的孩子認識台灣最重要的水資源問題,以及水庫建設的維護及永續方法。
★每個台灣孩子都要知道的台灣超級工程★
 
  台灣山高水急,即使年降雨量高達25000公釐,卻有70%的水留不住,還名列聯合國評定缺水國家的第18名。要是梅雨季短,夏天颱風不來,那台灣就會面臨缺水乾旱的危機!2020年台灣就度過了56年來首度沒有颱風的夏天,也因此留存水庫的水量頻頻拉警報!
 
  曾文水庫是台灣湖面面積最大,也是容量最大的水庫。雖然蓄水量可達7億4千萬立方公尺,但水庫建好後,颱風登陸所造成的泥沙淤積年年增加,如果不清除淤泥,水庫的使用壽命就會減短,這是水庫面臨的最大問題!
 
  所以除了曾文水庫興建時的大工程,近年又將進行一項超級工程,就是幫曾文水庫開挖排砂隧道,並裝設引水象鼻鋼管,可以有效排除淤泥,延長曾文水庫的壽命。
 
  一起來看看水庫究竟是怎麼興建的?又怎麼在水下開挖隧道的呢?
 
  透過曾文水庫,我們了解一些水利工程的祕密:
  ★建水庫就會破壞生態嗎?
  ★把水留住只能建水庫嗎?
  ★防淤隧道的排沙原理竟然跟沖水馬桶有關!
  ★聽過北水南調、南水北送嗎?水庫可以互相支援送水,這是怎麼辦到的?
  ★台灣共95座水庫,供應全台每年約1/4的用水量。
  ★水庫的多重功能:防洪、發電,提供休憩娛樂的場所。
  ★古時候利用堆石頭來興建水壩,現在的土石壩也是利用堆砌土石而成的!
 
本書特色
 
  最領先:第一本為台灣孩子介紹國內重大工程的科普圖書。
  跨領域:透過工程建設了解各學科的應用與生活的關聯。
  最在地:透過台灣偉大工程認識台灣環境、區域特色及台灣的工程技術。
  強圖解:內含曾文水庫及防淤隧道結構大拉頁,以及相關主題圖解。
  接軌國際:從台灣出發,延伸介紹台灣其他以及海外的重要水利工程。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深入淺出的設計,學習像工程師一樣思考★
  本系列在企劃時,編輯和作者針對建設題材在討論時所提出的每一個提問都是大哉問,因為我們從來都不曾帶領孩子從公共建設認識我們的生活環境。於是我們便設計了兩位記者角色,進行主題的追蹤報導,從問問題開始,幫孩子做思考的引路人。
  
  問問題也是最好的思維邏輯訓練的方式,透過循序漸進的專題報導,公共建設的目的和考量也一步步揭開成果;而過程中並不是順利的一直線,而是充滿停下來的更艱難的問題和挑戰,工程人員的解決方式就做了很好的示範。這也是我們希望透過實際的工程,提供孩子一個學習像工程師思考的方式、實踐STEAM科學素養的過程。
 
  本次的水庫建設更難之處在於,它面臨的問題不再是要不要建設水庫,而是水庫已經在了,該如何延續它的壽命,成為水資源永續的堅強後盾。改善和永續,也是工程建設的核心。
 
得獎紀錄
 
  超級工程MIT系列獲獎無數、好評不斷
  ★《超級工程MIT》系列獲得第78、80梯次好書大家讀優良讀物推薦、SDGs兒童永續書房入選書單
  ★《超級工程MIT01穿越雪山隧道》入圍2020OPENBOOK年度好書,以及2021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兒童及青少年組圖書、文化部第43屆中小學生優良讀物推介
  ★《超級工程MIT02跨越高屏溪的斜張橋》獲得2020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青少年兒童讀物
  ★《超級工程MIT03觸碰天際的台北101》獲文化部第44屆中小學生優良讀物推介
 
好評推薦
 
  Childrening替孩子選好知識書臉書粉專
  每天都要一起玩-STEAM xPlay親子學習社群臉書粉專
  蔡依橙|醫師、素養教育工作坊講師
  盧俊良|岳明國小自然老師、阿魯米玩科學臉書粉專版主
 
  ★屬於台灣的驕傲,寫給台灣孩子知道★
  很高興等到了這一天,我們不再只能仰望外國,依賴翻譯。
  而能仔細的看見我們居住且深愛的土地,
  那些用心做出世界級成績的人們,以及他們的作品。
  ──蔡依橙|醫師、親子教養部落客 推薦
探尋台灣水利史的偉大篇章:一本關於土地、智慧與未來的深刻觀察 書名: 《水之印記:台灣水利發展的百年軌跡與挑戰》 內容簡介: 《水之印記:台灣水利發展的百年軌跡與挑戰》是一部深度剖析台灣水資源管理與大型水利建設歷史脈絡的專著。本書並非聚焦於單一的工程案例,而是以宏觀的視野,追溯自日治時期至當代,台灣如何面對多變的地理環境與劇增的用水需求,逐步建構起複雜而精密的供水體系。 全書結構嚴謹,分為四大部分,層層遞進地揭示了台灣水利工程背後的社會、經濟與政治意涵。 第一部:島嶼的宿命——水文地理與早期墾拓 本部分首先建立起台灣獨特的水文地理基礎。台灣地處亞熱帶,地形陡峭,河川短促,加上季節性降雨分布極不均勻,使得「水患」與「缺水」始終是開發過程中難以迴避的兩難。作者從氣候變遷的早期跡象、流域特性,以及原住民族在自然環境中的用水智慧切入,探討早期農業社會如何依賴小型灌溉系統維持生計。 隨後,本書詳述了日治時期在現代化水利規劃上的開端。面對殖民地經濟對穩固糧食生產的需求,水利工程不再僅是地方性的疏導,而是被納入國家級的基礎建設藍圖。這一時期,許多重要的水圳與水庫的初步規劃開始成形,奠定了日後數十年大型工程的理論基礎與技術引進。此部分強調的不是工程的實體,而是背後由殖民政策驅動的「水權」分配觀念的形成。 第二部:戰後重建與快速工業化下的水資源競逐 進入戰後,台灣經歷了驚人的經濟奇蹟,人口爆炸性增長與重工業的崛起,對水資源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龐大需求。本書深入分析了這一階段的關鍵轉捩點:如何從以農業灌溉為主的思維,轉向兼顧工業、民生與發電的多目標水庫建設。 這一章節細膩地描繪了數座具有指標性意義的大型水利設施從規劃、選址到施工的艱辛歷程。重點在於探討決策過程中的權衡取捨——例如,選擇較高的水壩以換取更大的蓄水容量,是否必然會帶來更大規模的淹沒與遷徙問題?書中引用了大量的歷史文件與工程會議紀錄,揭示了決策者在面對有限的資源與迫切的發展需求時,所採用的技術路徑與社會動員策略。它關注的是「決策的結構性壓力」,而非單一建築物的技術細節。 同時,此部分也探討了水利建設對地方社會帶來的深遠衝擊,特別是土地徵收、居民安置與傳統生計斷裂等議題。水壩的興建,在工程師眼中是效率的象徵,在受影響的居民眼中,則是家園的消逝,本書力求平衡呈現這兩種視角。 第三部:從「量」的滿足到「質」的考量:水資源管理的轉型 進入民主化與環境意識抬頭的時期,台灣的水利管理進入了一個轉型期。本書指出,隨著科學研究的進步,人們逐漸意識到單純增加儲水容量已無法解決所有問題。這一部分集中探討了管理哲學的轉變: 1. 水循環的再認知: 探討地下水超抽的長期後果,以及如何將水庫系統與地下水層的管理納入同一個整合框架。 2. 非傳統水源的開發: 深入分析海水淡化、再生水利用等新興技術的引進與推廣所面臨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接受度問題。 3. 韌性與調適: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導致的極端降雨事件(如「百年大旱」與「瞬間暴雨」),水利基礎設施如何從追求「最大化蓄水」,轉向追求「最大化應變能力」(韌性)。這涉及對現有設施的再評估、防洪機制的調整以及預警系統的建立。 本書的亮點之一,是它對「水價機制」與「用水效率」的嚴肅探討。作者認為,單純依賴昂貴的硬體工程來解決需求增長,不如推動結構性的節水文化,並分析了過去幾十年來,在不同產業部門間推動節水改革的成功與阻力。 第四部:展望未來:智慧水務與永續共存 在結尾部分,作者將視線投向未來數十年的挑戰。本書預期,未來的台灣水利發展將高度依賴於數位科技與生態工程的結合。 探討的議題包括:如何利用大數據與物聯網技術,實現流域尺度的即時監測與預測性調度?如何從過去以單一工程為核心的思維,過渡到以「流域生態健康」為核心的綜合治理模式?這需要水利、環保、都市規劃等多部門的深度協作,打破傳統的行政壁壘。 此外,本書也深入探討了「水權的未來分配正義」。在未來水資源更加稀缺的背景下,如何制定一套既能保障民生基本需求,又能鼓勵產業創新的分配原則,將是考驗決策者智慧的最終課題。 總結而言,《水之印記》提供了一個全面、非技術導向的視角,它探討的不是某座水庫的混凝土澆築技術,而是數十年來,台灣社會如何與水共存、如何協商利益、以及如何透過工程與制度的雙重努力,在一個風雨飄搖的島嶼上,尋求永續發展的「生命之源」。 它適合關心公共政策、社會變遷、歷史研究以及環境議題的廣大讀者群。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健琪
 
  平日閱讀習慣頗雜食,寫作範疇堪稱跨界,喜歡將自己雜七雜八的想法編寫下來,與小朋友分享。作品曾獲《好書大家讀》優良圖書推薦。著有《孩子的第一套STEAM繪遊書04火車開進地底下》、《孩子的第一套STEAM繪遊書07不能再斜的比薩斜塔》,以及《超級工程MIT01穿越雪山隧道》《超級工程MIT02跨越高屏溪的斜張橋》。
 
繪者簡介
 
吳子平
 
  曾經是一個很愛畫圖的小孩,現在是一家人都很愛畫圖的家長。畫過很多童書,希望變成老爺爺的時候也還在畫圖。

图书目录

10報導曾文水庫前的疑問    標籤:一定要看!
32曾文水庫大圖解1:全球首座水庫防淤隧道
曾文水庫大圖解2:全台最大的水庫

曾文水庫專題報導
14 ①冬天缺水,夏天氾濫的嘉南平原
16 ②缺水灌溉?那就建一座水庫
18 ③灌溉水源仍不夠,再蓋一座大水庫
20 ④第一座國人自行建設的水庫
26 ⑤曾文水庫不能裝滿水
28 ⑥保護水庫大作戰──體檢和加高壩體
30 ⑦搶救水庫大作戰──清除淤泥
40 ⑧把水庫變成永續環保的設施

圖解曾文水庫
22 ①從未見過的工程機械進場
24 ②除了蓄水,還能發電
32 ③挑戰大難題:興建防淤隧道
33 ④什麼時候要洩洪
34 ⑤開挖防淤隧道
36 ⑥山壁裡的超大池子
38 ⑦水下工程不簡單

台灣水庫專題報導
42 ①台灣的水從哪裡來?
44 ②台灣水庫之最
46 ③石門水庫和翡翠水克
48 ④看不見的水庫1澎湖赤崁地下水庫
50 ⑤看不見的水庫2屏東大潮州人工湖
52 ⑥水庫南北串連的任務

世界水庫專題報導
54 ①古代的蓄水大壩
56 ②拱壩霸主——胡佛大壩
58 ③世界建築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峽大壩

60工程師大挑戰:我家用水大調查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43715
  • EISBN:978626314395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32.1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給台灣孩子的寶貴禮物
 
  在我們成長的年代,台灣仍在進步中,我們只能看著國外的紀錄片、國外翻譯進來的書,讓我們知道國外的偉大工程是怎麼做到的。
 
  我曾看過一部關於明石大橋的紀錄片,印象非常深刻。裡頭提到,當地原本多靠船運,溝通淡路島與神戶,但經過幾次數百人的船難,大量學童溺死後,日本民意強烈要求興建專屬橋梁,提供一條安全回家的路。
 
  明石大橋建造過程中,還遇到規模7.3的阪神大地震,震央離工地僅4公里,不過事後檢查,橋墩沒有受損,只是位移。修改路線讓橋長增加1公尺,地震三年後,依然順利完工。
 
  我當時就覺得,像這種認識到自己生活環境的問題,努力去思考怎麼解決,一邊解決的過程中,又遇到新的問題,再繼續思考怎麼解決,正是工程的核心精神。
 
  斜張橋之於台灣,就是類似的概念。這幾年,在路上開車,越來越常看到這種造型獨特的斜張橋,只覺得特別,一直不知道為什麼。
 
  看了超級工程MIT系列的《跨越高屏溪的斜張橋》才知道,原來斜張橋的特色是:大跨徑、造型獨特、工程難度略高,但造價合理,且維護費用可負擔。很適合現在的台灣。
 
  至於建造過程中,那些超大跨徑橋面、超長的強力鋼索,到底是怎麼吊上去的,超高的水泥塔柱又是怎麼灌出來的,這些令一般讀者感到好奇的細節,本書作了很好的圖解介紹。
 
  讀了這本書,再開車看到斜張橋時,那種感覺很特別,原來身邊的許多改變,背後的工程細節這麼多。也認識到,不只是國外的工程有故事,其實我們身邊的這些斜張橋,也都有各自的故事,而且,這是屬於我們自己的故事。
 
  優秀的工程,解決了一個一個的難題,讓我們的生活面貌開始改變。而下一代人,也將在這樣的基礎上,發展更新的技術,打造更困難的工程。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先生,前陣子有個演講,說到台積電之所以能如此成功,其實是台灣的很多天時地利人和因素所共同造就的。演講中提到,其中一個讓台積電能這麼成功的原因,就是台灣發達的高速公路網,以及平穩且快速的高鐵,造就西岸一日生活圈,讓傑出的工程師,能夠不搬家,只用一個小時的車程,在竹科、中科、南科之間迅速支援,解決問題。
  
  這是一個明確的例子,優秀的交通建設工程,孵化了優秀的半導體工程。說明我們所完成的每個工程,所克服的每個難題,都能讓我們的下一代在更好的基礎上前進,形成我們之前根本沒想過的優勢,站上世界舞台。
 
  作為這套書的粉絲,我是真的每個字都看。每一本的工程主題,都是在解決一個我們自己生活環境與土地上的問題,從分析問題、初擬方案、實際執行、遇到困境,再想辦法突破。而這一整套書,就是在解決我們「缺乏同時適合大人跟小孩的台灣工程科普讀物」的問題,作者黃健琪在第1冊《穿越雪山隧道》的序言中,稍微提到這些辛苦的過程,但我想整個編輯團隊所付出的努力,一定是非常巨大的。
 
  很高興等到了這一天,我們不再只能仰望外國,依賴翻譯。而能仔細看見我們居住且深愛的土地,那些用心做出世界級成績的人們,以及他們的作品。
 
  這是屬於台灣自己的,教育工程。
 
蔡依橙(蔡依橙的閱讀筆記 板主 / 素養教育工作坊 講師)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关于“水”的故事,总能触及人类最原始的敬畏之心。这本书的标题直指“把水留住”,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哲思的命题。水资源管理是全球性的难题,曾文水库的经验,无论成功与否,都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我希望看到更具前瞻性的探讨,比如在气候变迁日益严峻的今天,这座水库的未来将如何应对更不可预测的降雨模式?它是否为其他面临类似水资源挑战的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可持续性”的论述,这已经超越了工程本身,上升到了人类文明如何与地球生态和谐共处的宏大议题。如果作者能以一种超越地域限制的眼光,将曾文水库的案例置于全球水资源战略的版图中进行审视和分析,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不可估量,它将从一本区域性记录,跃升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行业参考。

评分

翻开这本书的想象,我能立刻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曾文水库的建设历程,无疑是台湾近代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注脚。我特别想了解的是,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启动这样一个耗资巨大、技术复杂的项目,背后的政治推动力是什么?是单纯的民生需求,还是某种区域发展的战略考量?我喜欢历史叙事中对“时代背景”的细致勾勒。那些参与工程的工程师、决策者,他们在那段特殊时期所面对的资源短缺、技术壁垒,是如何被一一攻破的?如果书中能穿插一些当时的文献摘录、会议记录的片段,那就太棒了。这能让我更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奋斗精神和集体意志。这本书如果能成功地将工程史、技术史与台湾的社会经济史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它就不再仅仅是一本关于水库的书,而是一部浓缩的时代侧影。

评分

说实话,我平时不太接触纯粹的技术性读物,但这本《超級工程MIT05》的书名组合却意外地吸引了我。它似乎暗示着这不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而是一部用“超级工程”作为切入点的故事集。我特别关注“MIT05”这个编号,它让我联想到某种系列丛书的系统性和严谨性。我希望这本书的叙述风格是那种既有专业性,又不失可读性的典范。比如,在讲解大坝的结构、泄洪道的原理时,能否用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让非工程专业的读者也能领略到其中的精妙?我期待的,是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此外,工程的维护和持续运营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书中是否会涉及水库运行几十年来的技术升级和安全管理经验?毕竟,一项伟大的工程不仅仅在于建成的那一刻,更在于它能够持久稳定地服务于社会的能力。如果能读到关于长期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的细节,那就更完美了。

评分

我得承认,我挑选这本书的出发点,更多是基于对“水”这种自然要素的深刻联想。水,是生命之源,但同时也是最难以驯服的力量。曾文水库这个名字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它代表着台湾南部地区重要的生命线,也象征着人类与自然界之间永恒的博弈。我期待书中能详细描绘出水库建成前后,当地生态环境发生的变化。毕竟,任何大型水利工程都伴随着不可避免的环境代价,我希望能看到一种平衡的视角,而不是一味地歌颂工程的伟大。作者是否有对那些因水库建设而迁移的居民进行过深入的田野调查?他们的记忆和生活变迁,才是构成这部“超級工程”最柔软也最沉重的一部分。如果能读到那些鲜活的个体故事,感受到水库对他们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无论是积极的保障还是无形的失去——这本书的厚度与深度都会大大提升。我渴望看到的是,一个宏大的工程如何编织进复杂的人文网络之中,而不是冰冷的钢筋水泥的堆砌。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实在是太引人注目了,那种饱经风霜的质感,配上醒目的标题,一下子就能抓住眼球。我猜这一定是一部关于水利工程的深度力作,光是看到“超級工程”这几个字,我就对书中涉及的技术难度和宏伟蓝图充满了好奇。我个人对那些改变自然面貌、影响无数人生活的巨大项目总是抱有极大的敬意和探究欲。我希望作者能在书中不仅仅是罗列数据和工程细节,更能深入挖掘背后那些决策者的心路历程,他们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将那些看似天方夜谭的设想变为现实的。毕竟,像曾文水库这样级别的工程,背后必然凝聚了无数人的智慧、汗水,甚至是争论和妥协。我尤其期待能读到关于初期选址、地质勘探中的那些惊险时刻,以及在施工高峰期,工程人员是如何应对极端天气的挑战。这本书如果能将工程技术与人文故事完美结合,那绝对是本让人欲罢不能的佳作。从封面的视觉冲击力来看,这本书的制作水准应该相当高,希望能带来一场视觉与知识的双重盛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