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藝與禪心 (電子書)

箭藝與禪心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奧根‧海瑞格
图书标签:
  • 箭道
  • 武道
  • 精神修養
  • 東方哲學
  • 自我提升
  • 心靈成長
  • 傳統文化
  • 射箭
  • 靜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它改變攝影大師布列松的世界觀!
「這本書有種魔力,讓人必須把它像接力棒一樣傳遞下去。」
—皮耶‧阿索利納(布列松傳記作者)
 
李清志、徐淑卿、陳栢青、單德興、楊 蓓、蔡昌雄  接棒推薦
 
  「禪是什麼?」
  「我餓了就吃,睏了就睡。」
 
  德國哲學教授奧根‧海瑞格,為了追求在哲學中無法得到的生命意義,遠渡重洋來到東方的日本學禪,處處碰壁之後,透過箭術,他體驗了禪的真義。多年後,海瑞格將這段曲折的學習經驗,透過文字生動地記錄下來,篇幅雖短,卻難能可貴地傳達了不可描述的開悟經驗,從此引發了西方世界的禪學熱潮。
 
  這雖然是他個人的追尋,卻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一個具有西方理性思想精髓的學者,以客觀的態度,親自深入探究東方的直觀智慧,並能以平實的文字加以報導分析,沒有誇大渲染。這種來自異文化觀點的第一手心得報告,沒有經過時間或口耳相傳的扭曲,也不用背負任何傳統的包袱,往往比故事傳說甚至經文公案更真實,更具參考價值。
 
  海瑞格教授的理性哲學訓練背景,使他在文字上不遺餘力地避免落入感性或煽情的陷阱,但是深沉的情感仍然不自禁地從字裡行間中流露出來,真實而不矯揉造作,別具有動人的力量。
這是一本談論禪悟經驗的經典作品!
 
  「我的目標是去說明禪的本質,它如何深入影響一項藝術。這種說明當然無法解釋禪的根本,但是至少要顯露有東西是存在於那無法看透的霧中,就像是夏季風暴欲來之前的閃電。瞭解這一點後,射箭的藝術就像是禪的一所預備學校,它讓初學者能透過自己的手,而對那些無法瞭解的事有較清楚的概念。」奧根.海瑞格
 
本書特色
 
  ★以西方人觀點闡述學習日本箭術6年的求道歷程,寶貴的第一手經驗和充滿艱難與疑惑的學習歷程,宛如紙上版、少了殺戮的《末代武士》。
 
  ★作者深入探究東方的直觀智慧,並以客觀平實的文字報導分析,是想學禪卻不知如何入手讀者的最佳入門書。
 
  ★禪宗強調「無我」及「活在當下」的人生態度,對現代生活來說是一劑強效解毒劑。
 
接棒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李清志 |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
  徐淑卿 | 鏡文學聲音內容部總監
  陳栢青 | 作家
  單德興 |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楊  蓓 | 法鼓文理學院特聘副教授兼生命教育學程主任
  蔡昌雄 | 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天工开物:匠心独运的传统技艺探源》 一卷跨越时空的中华技艺史诗 书籍简介: 《天工开物:匠心独运的传统技艺探源》并非一部讲述修身养性或精神哲学的著作,它是一部深入、细致、百科全书式的记录,聚焦于明代中叶中国社会最为精妙、实用且具有高度技术含量的传统手工业与农业实践。本书以极其严谨的编纂体例,辅以大量翔实的图解(尽管此处仅为文字描述,但其内容结构深受原文图文并茂的风格影响),系统性地梳理了古代工匠的智慧结晶,展现了中华文明在技术应用层面所达到的非凡高度。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对“物”的本源、制作流程、所需工具及原材料的全面解析,它是一部活生生的古代技术手册,其深度和广度远超一般历史或文化读物。全书内容磅礴,结构严谨,主要围绕自然资源如何通过人类的双手与智慧转化为生活所需及国家建设所需之物的过程展开。 第一部分:谷物与农业的奥秘 本卷开篇,便将目光投向了支撑中华文明最基础的粮食生产。不同于泛泛而谈的农事记录,本书细致区分了稻作与旱作的不同技术要求。对于水稻种植,深入剖析了选种、育秧、移栽、水利调控(如堰坝、梯田的修建与维护)的精微技术。书中详细描绘了不同类型犁具(如曲辕犁、直辕犁)的结构差异及其在不同土壤类型中的适用性,并对灌溉系统中的水车、龙骨水车的工作原理进行了力学层面的阐述。 在旱地作物方面,本书着墨于粟、黍、麦的轮作制度,强调了休耕、施肥(包括草木灰、人畜粪便的科学堆积与转化)的重要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关于蚕桑丝绸的基础环节也有详尽描述,从桑树的嫁接、蚕的饲养环境控制,到缫丝机的结构与操作,无不体现出对效率与质量的极致追求。这部分内容不仅仅是农业史的记录,更是早期工程学在土地利用和生物资源转化上的应用实例。 第二部分:矿冶与金属的锻造艺术 如果说农业是文明的根基,那么冶金技术则是文明进阶的阶梯。本部分是全书技术含量最高的部分之一。作者并未止步于描述金属的产出,而是深入探讨了从矿石开采到成品铸造的每一个环节。 在选矿方面,书中描绘了利用水流冲刷、筛选等原始物理方法分离矿物的技术。炼铁部分,重点阐述了高炉和化铁炉的设计,包括炉衬材料的选择(耐火土的配比)、鼓风设备(皮橐、风箱的机械联动)的效率优化,以及焦炭或木炭的合理配比以达到足够的高温。 更令人惊叹的是对精钢的冶炼方法。书中提及了灌钢法、百炼钢的反复锻打过程,强调了通过锤击与折叠来排除杂质、均匀晶体结构的技术要点。对于铜器的铸造,则详细区分了失蜡法(精密模型的制作)和沙范法(批量生产的模具技术),展现了古代工匠对金属流动性与凝固过程的深刻理解。所描述的工具,如铁砧、锤子、镬(坩埚)的规格,均有细致的尺寸参考。 第三部分:土木与建筑的结构美学 本卷聚焦于人类栖居环境的构建,从基础的砖瓦烧制到宏伟的木结构搭建,无不体现出对稳定性和持久性的不懈追求。 烧制砖瓦的部分,详细记录了粘土的选择、揉捏、模具的制作,尤其是在窑炉的建造和火候的控制上。不同的窑型(如龙窑、馒头窑)如何决定了砖块的强度和颜色,形成了一套精密的温度管理学。书中对琉璃的烧制也有单独的篇幅,揭示了碱性助熔剂在低温下使釉料呈现鲜亮色彩的化学原理。 在木结构方面,本书详尽解析了榫卯(如燕尾榫、穿带榫)的构造,它们是如何替代钉子实现复杂连接的力学平衡。对于梁架的承重计算,虽然没有现代的数学公式,但书中通过经验总结和对“材份”的规定,体现了一种成熟的结构规范。此外,书中还涉及了园林假山、桥梁基础的修筑方法,例如如何利用块石的相互咬合来抵抗水流的冲刷。 第四部分:化学与染料的自然调配 这部分内容是古代应用化学的集中体现。它不仅关乎色彩的丰富性,更关乎纺织品乃至医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染料的提取是重点。书中详述了从植物(如靛草、茜草、栀子)中提取蓝色、红色、黄色色素的浸泡、发酵、氧化还原过程。例如,靛蓝的还原与上色原理(需要碱性环境使不溶于水的靛白还原为可溶的靛青,上色后再经空气氧化复原),这已然触及了基础的化学反应概念。 制盐业的流程也被详细记录,包括海盐(晒制法)、湖盐(煮盐法)的工艺差异,以及制取硝石(硝酸钾)用于火药或医药的粗略方法,涉及了矿物或生物残渣的提纯技术。制墨部分,则细致描绘了松烟、油烟的收集,以及胶的配比,以确保墨锭的附着力和光泽度。 总结: 《天工开物:匠心独运的传统技艺探源》以其无可匹敌的细节深度,构建了一部中华民族自力更生、世代积累的物质文明图鉴。它不是对历史的简单回顾,而是对人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深刻洞察。阅读此书,如同亲身走进古代的工坊和田野,触摸那些在千年时光中被反复打磨、验证的实用智慧。它以其对“如何制造”的专注,完美地展现了古代工匠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高效的利用。全书摒弃了空泛的抒情,代之以精准的工艺描述,构成了一部价值连城的“技术圣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奧根‧海瑞格(Eugen Herrigel, 1884-1955)
 
  德籍哲學教授。他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遠赴日本東北帝國大學教授哲學,同時接受一位禪宗大師的嚴格訓練,花費六年時間專注地學習箭術,並且從中體悟禪機。他是少數深入鑽研禪宗理論與實踐的西方人士之一,在1953年出版本書,將他多年經由箭術習禪的過程與體會,以暢達的文字具體描述出來。本書出版之後廣受歡迎,被翻譯成許多不同語言版本。
 
  海瑞格教授生前只出版了這本《箭藝與禪心》。他在1955年去世之後,他的夫人在他所遺留下來的文件之中,整理出許多篇關於禪宗理論的筆記,從最初的入門到神祕的開悟,甚至在開悟之後會遭遇的種種心路歷程都有所描述。海瑞格夫人將之編輯成書出版,書名是《禪道》(The Method of Zen)。
 
譯者簡介
 
魯宓
 
  美國德州大學藝術系碩士,譯有「印地安巫士唐望」系列、《日漸親近》、《超越心靈地圖》、《診療椅上的謊言》、《道德的重量》、《紅書》、《人生賽局》等書。

图书目录

序  鈴木大拙
前言
 
1. 禪與日本藝術 
射手不瞄準自己地瞄準了自己,不擊中自己地擊中了自己,
因此射手同時成為了瞄準者與目標,射擊者與箭靶。
 
2. 從學禪到學射箭
禪是東方最玄奧的生活方式,想深入這種精神生活的領域,
必須先學習一項與禪有關的藝術。
 
3. 心靈拉弓 
他抓起他最好與最強的一張弓,
以一種肅穆莊嚴的姿勢站著,輕彈了幾次弓弦,
弦端發出了尖銳的扣弦聲與低沉的鳴響,
這聲音只要聽過幾次就會畢生難忘。 
 
4. 不放箭的放箭 
射手以弓的上端貫穿天際,弓的下端以弦懸吊大地。
放箭時如果有一絲震動,便會有弓弦斷裂的危險。 
 
5. 以心傳心 
一種內在的變化開始發生作用。
老師以他所知道最隱密與親密的方式來幫助學生:
也就是佛家的直接心傳。
「以一根蠟燭點燃另一根蠟燭」。 
 
6. 箭術的大道 
是我拉了弓,或者是弓拉了我到最高張力狀態?
是我射中了目標,或者目標射中了我? 
 
7. 結束與開始 
事情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了。
你們會用另一種眼光觀看事物,用另一種標準衡量事物。
以前這也發生在我身上,
這會發生在所有被這種藝術精神觸及的人身上。
 
8. 從箭藝到劍道
要達到劍道藝術的完美境界,必須心中沒有你我之分,
沒有對手與他的劍,也沒有自己的劍與如何揮舞的念頭
甚至沒有想到生與死。
 
譯後記  魯宓
【跋】箭藝.禪心.達道  單德興
【附錄】延伸閱讀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57204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3MB

图书试读

 
鈴木大拙
 
  在箭術中,事實上在所有屬於日本及遠東國家的藝術中,最顯著的一個特徵是,那些藝術並不具有實用或純粹欣賞娛樂的目的,而是用來鍛鍊心智;誠然,使心智能接觸到最終極的真實。因此,射箭不僅是為了要射中目標;劍手揮舞長劍不僅是要打倒對手;舞者跳舞不僅是要表現身體的某種韻律。心智首先必須熟悉無念。
 
  如果一個人真心希望成為某項藝術的大師,技術性的知識是不夠的。他必須要使技巧昇華,使那項藝術成為無藝之藝,發自於無念之中。
 
  在箭術中,射手與目標不再是兩個相對的事物,而是一個整體。射手不再意識到自己是一個想要擊中對面箭靶的人。只有當一個人完全虛空,擺脫了自我,才能達到如此的無念境界,他與技巧的完美成為一體;然而其中蘊藏著十分奧妙的事物,無法藉由任何按部就班的技藝學習方式來達到。
 
  禪與其他所有宗教、哲學、神祕法門的教誨最大的不同是,禪從未脫離我們日常生活的範疇,儘管它的作法實際且明確,卻具有某種東西使它超然獨立於世界的混亂與不安之外。
 
  在此我們接觸到了禪與射箭之間的關係,以及其他的藝術,諸如劍道、花道、茶道、舞蹈,還有繪畫等等。
 
  禪是平常心,如馬祖禪師(卒於西元七八八年)所說;平常心就是「餓了就吃,睏了就睡」。一旦我們開始反省,沉思,將事物觀念化後,最原始的無念便喪失了,思想開始介入。我們吃東西時不再真正吃東西,睡眠時也不再真正睡眠。箭已離弦,但不再直飛向目標,目標也已不在原地。誤導的算計開始出現。整個射箭的方向都發生錯誤。射手的困惑心智在一切活動上都背離了自身。
 
  人類是會思考的生物,但是人類的偉大成就都是在沒有算計與思考的情況下產生的。經過了長年的自我遺忘訓練,人類能夠達到一種童稚的純真狀態。在這種狀態中,人類不思考地進行思考。他的思考就像是天空落下的雨水,海洋上的波濤,夜空閃爍的星辰,在春風中飄舞的綠葉。的確,他就是雨水、海洋、星辰,與綠葉。
 
  當一個人到達了如此的精神境界時,他就是一個在生活藝術中的禪師。他不像個畫家般需要畫布、畫筆和顏料;他也不像個射手般需要弓箭、箭靶和其他用具。他擁有他的四肢、身體、頭和其他部分部分。他的禪是透過所有這些「工具」來表現自己。他的手腳便是畫筆,整個宇宙便是畫布,他在上面描繪他的生命七十、八十,甚至九十年。這幅畫叫做歷史。
 
  五祖山的法演禪師(卒於西元一一○四年)說:「此人以虛空做紙,海水為墨,須彌山做筆,大書此五字:祖-師-西-來-意。對此,我鋪起我的坐具,深深頂禮敬拜。」
 
  有人會問:「這段奇怪的文字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有如此表現的人值得最高的敬意?」一個禪師也許會回答:「我餓了就吃,睏了就睡。」如果他喜愛大自然,他也許會說:「昨日天晴,今日下雨。」然而,對讀者而言,問題仍然存在:「射手在什麼地方呢?」
 
  在這本奇妙的小書中,海瑞格先生,一位德國的哲學家來到日本,藉著學習射箭來體驗禪,生動地報告了自己的經驗。透過他的表達,西方的讀者將能夠找到一個較熟悉的方式,來面對一個陌生而時常無法接近的東方經驗。
 
美國麻瑟諸塞州伊普斯衛鎮
一九五三年五月

前言
 
  1936年《日本》(Nippon)雜誌發表了我在柏林日德協會關於「箭藝」的演講。我對這次演講極為慎重,因為我想要說明「箭藝」與「禪」之間的密切關聯。由於這種關聯是難以描述與真正界定的,我很清楚我的嘗試只是權宜之舉。
 
  然而我的演說還是引起了極大的興趣。講稿在1937年被翻譯為日文,1938年翻譯為荷蘭文,1939年我得知也計畫翻譯成印度文,但尚未證實。1940年刊出經過大幅修訂的日文翻譯,還加上了小町谷教授的見證陳述。
 
  庫特‧威勒(Curt Weller)先生曾經出版鈴木大拙重要的禪修著作《大解脫》(The Great Liberation),仔細計畫要出版一系列的佛教書籍,詢問我是否同意重印我的演說,我很愉快地同意了。但由於過去十年我都持續練習箭藝,我相信我在靈性上有了更多的進展,對於這項「神祕」的藝術有更好的瞭悟,我決定把我的經驗用新的形式來陳述。在箭藝課程中無法忘懷的回憶與筆記是很大的幫助。所以我可以很確實地說,本書中沒有一句話是老師沒有說過的,沒有任何意象或比喻是老師沒有用過的。
 
  我也試著讓我的語言盡量保持單純。不僅因為禪的教導強調最精簡的表達,也因為我發現若無法單純表達或必須使用神祕話語,就會變得不夠清楚與具體,連我自己都無法接受。
 
  寫一本關於禪的本質的書,是我未來的計畫之一。
 
譯後記
 
魯宓
 
  市面上關於禪的著作不算少數,但是談到禪總是會提到「不立文字」。這可能是有心學禪的人會遇到的第一個疑問。如果不立文字,我們看這些書能得到什麼?禪到底是什麼?
 
  在最早的時候,禪這個字是一句印度話的音譯,意思只是靜心去慮。但是後來禪傳到了中國,已經不僅是打坐靜心了。在禪宗的種種公案與傳奇故事中,禪似乎是對於生命中的困境,有一種超越對錯二元的態度。禪師們似乎在面臨無可解的矛盾時,卻能夠從中迸出一種全新的東西,稱之為作法或觀點或解答都有點勉強,於是被稱之為悟。禪宗故事最讓人心動的,往往就是「頓悟」。
 
  因為有了頓悟,禪宗彷彿成為了一條求道的捷徑。彷彿只要悟了一則公案,就立刻到達修行的最高境界,從此自在解脫。難怪追求速成的現代人對於禪都心生嚮往。
 
  問題是,從禪宗公案或傳奇故事中通常只看到悟的那一剎那,而看不到在所謂開悟之前,或開悟之後的種種過程,因此給人一種修真捷徑的印象。也許這就是禪宗不立文字的用意:文字描述不了開悟,也難以傳達禪修的種種過程,反而容易被簡化或扭曲,造成誤解。
 
  正因為如此,這本《箭藝與禪心》才尤其難能可貴。德國哲學教授奧根‧海瑞格,為了追求在哲學中無法得到的生命意義,遠渡重洋來到東方的日本學禪,處處碰壁之後,透過了箭術(在日本稱為「弓道」),他體驗了禪的真義。這雖然是他個人的追尋,卻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一個具有西方理思想精髓的學者,客觀的態度,親自深入探究東方的直觀智慧,並能以平實的文字加以報導分析,沒有誇大渲染。這種來自於異國文化觀點的第一手心得報告,沒有經過時間或口耳相傳的扭曲,也不用背負任何傳統的包袱,往往比種種故事傳說或甚至經文公案更真實,更具參考價值。
 
  海瑞格教授說他身為歐洲人,有困難直接學禪,所以不得不藉助一項外在的運動。其實他這樣做很符合禪的精神,一舉跳過了宗教傳統的種種包裝,以行動來直接切入禪:禪是活生生的體驗,不存在於任何言語文字之中。
 
  體驗什麼呢?在此冒著誤導讀者的危險(請自行斟酌),簡單說,就是當下的真心。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之所以無法解脫煩惱,拋開業障或輪迴等等說法不談,純粹以意識的觀點來看,就是我們的意識幾乎永遠被困在自我的投射之中,如果不是對於未來的憧憬或擔憂,就是對於過去的緬懷或悔恨,而無法真正忘我地活在當下。「當下真心」的狀態,如果勉強地加以描述,可以說是不帶絲毫貪求,也不帶任何憎惡的平衡心境,對一切事物都平等無分別地全然接納。如果要引伸到日常生活中,說起來很簡單,譬如「餓了就吃,睏了就睡」,可是對於我們這些頑冥不靈的凡夫俗子而言,實在很難參透其中的真義。但是在《箭藝與禪心》中,透過了箭術的學習,讓我們對於當下的真心有更實際、更清楚的概念。我們看到一個初學者因為缺乏了當下的真心,於是學習射箭的每一個階段都是一個困境,彷彿是一則則似乎無解的公案。海瑞格教授很清楚地描述了這段過程:
 
  首先是拉弓的困境:拉弓時如果用力會發抖,但是那些弓又非常強硬,不用力怎麼拉得開?然後是放箭的困境:放箭不能出於自己的意識,有意識的放箭都會造成箭的顫動,但是無意識又怎麼放箭?最後是擊中箭靶的困境:老師一再告誡射箭時不要有射中目標的欲望,不要瞄準,那麼要如何射中箭靶?每一個困境在知上似乎都沒有合理的解答,學生沒有其他的辦法,只有信任老師的引導,全心全意的繼續努力,逐漸放下更多的自我投射,變得無所求與無我,於是就在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情況下,突然就水到渠成,體驗到了箭術中的禪心,以最自然而無痕跡的方式完成了困難的動作。事後看來,每一個困境的解決其實都是一次「當下真心」的顯現,都是一個悟。
 
  不管是透過箭術,或禪定,或參話頭公案,如果悟是當下真心的乍現,在開悟之前,禪師必須先完成漫長艱辛的準備工夫,才能夠逐漸消解自我的投射,在意識中清理出空間讓當下真心能夠出現。有了開悟體驗的禪師,也只不過是對生命的實相電光火石的一瞥而已。在開悟之後也還有更多的進境,更多的挑戰必須克服。他仍然需要持續的努力,使當下真心的出現越來越平常,或許終於有一天,他的意識能夠徹底擺脫所有瞻前顧後的妄想與根深蒂固的習性,永遠留住當下的真心,從此不再有悟與不悟的分別;姑且不論這是否就是最終的證道,單就人生的痛苦與煩惱而言,這種狀態應該算是自在解脫而無可置疑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读起来有一种很古典、很沉静的节奏。它不是那种快节奏、碎片化的信息流,而是需要你沉下心来,一句一句细品的文字。作者的用词考究,很多词语的选择都带着历史的厚重感,但又不会让人觉得晦涩难懂。我特别喜欢它对“瞬间”的捕捉能力,无论是瞄准前那漫长的几秒,还是箭矢在空中划过的无声轨迹,都被描绘得富有张力,充满了画面感。这种叙事方式,仿佛作者本人就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在炉火边,用最朴实的语言,娓娓道来他毕生的体悟,让人倍感亲切,又对其智慧深信不疑。

评分

与市面上许多心灵成长书籍相比,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实践性”和“去中心化”。它不鼓吹任何单一的信仰体系,也不强迫读者去成为某种“完美”的形象。它提供的是一套完整的方法论,教你如何通过专注的练习,找到自己与世界连接的最佳方式。读完之后,我没有感到一种被灌输后的亢奋,反而是一种踏实的平静。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射中靶心,而是如何面对不确定性,如何与自己的不完美和解。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变,才是真正有力量的知识,它像一块基石,稳固了我在纷繁世界中立足的根本。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排版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我刚拿到电子版时,就被那种古朴而又不失现代感的字体所吸引,配上淡雅的水墨风格插图,立刻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阅读过程中,那种流畅的排版和恰到好处的留白,让长时间的阅读也变得非常舒适,眼睛一点都不觉得疲劳。很多电子书为了追求版面紧凑而牺牲了阅读体验,但这本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仿佛作者和排版设计师都深谙“留得有余”的东方美学。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每一次翻页(哪怕是电子书的滑动)都充满了仪式感,让人在拿起它的瞬间,就仿佛被带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充满智慧与力量的世界。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真的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心生敬意。

评分

书中对“心境”的探讨,简直是直击现代人焦虑的靶心。我们总是在追求速度和效率,却忘了停下来问问自己“我在追逐什么”。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没有那种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一系列看似简单的场景和比喻,将复杂的哲学思考变得触手可及。比如,书中对于“呼吸与专注”那一段的论述,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日常工作中的那种“忙乱的有效性”。它不是让你彻底抛弃现代生活,而是教你如何在喧嚣中找到那个不被干扰的中心点。我发现,读完某些章节后,我会不自觉地放慢语速,甚至连走路的步伐都变得沉稳了许多。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远胜过那些直白的大道理,它更像是一剂温和而持久的良药,滋养着那些被生活磨损的心灵。

评分

从技艺层面上来说,作者对“工具”的理解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深度。这绝不是一本简单的技术手册,它更像是对一门古老手艺的“精神考古”。书中对弓箭材质的选择、拉弓时的身体力学平衡,以及箭矢离弦那一瞬间的微妙控制,描述得栩栩如生,仿佛能让人闻到木材和皮革的气息。但最妙的是,作者总能将这些硬核的技术细节,巧妙地与内在的“专注力”和“预见性”联系起来。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技艺高超,从来都不是肌肉记忆的胜利,而是心神合一的体现。对于任何从事需要高度精确性工作的人来说,都能从中找到跨领域的启发,理解“精益求精”背后的真正含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