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與生命手記:關於愛、失落、存在的意義 (電子書)

死亡與生命手記:關於愛、失落、存在的意義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歐文‧亞隆
图书标签:
  • 死亡
  • 生命
  • 失落
  • 存在
  • 意義
  • 哲學
  • 心理學
  • 散文
  • 自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始終守著她,數到她的最後一口呼吸。還有那最後一吻,
在她冰冷的頰上──那才是真正道別的時刻。」
 
悲傷,是我們為敢愛所付出的代價
 
  當結縭超過六十載的伴侶將離你而去時,你怎麼辦?
 
  歐文.亞隆,存在心理治療大師,以治療死亡焦慮著稱,卻在得知愛妻瑪莉蓮罹患癌症、來日不多的當下,也一時無法承受,萌生隨她而去的念頭。
 
  「我們應該合寫一本書。」瑪莉蓮鄭重其事地對丈夫說:「把我們所面對的困難記錄下來,對其他遇到類似狀況的人來說,或許會有點用處。」
 
  在歐文‧亞隆的治療經驗中,人活得越充實,面對死亡就越坦然。但末期病痛日復一日的折磨、丟下伴侶的錐心之痛,不論是要走的人,或留下的人,都難以釋懷。最後瑪莉蓮選擇合法輔助自殺,他更是震驚又害怕,不願放手。
 
  當治療師成了當事人,該如何與絕望相抗?又該如何有意義地活至最後一刻?
 
  本書是亞隆夫妻獻給對方的最後禮物,是大師親身示範喪偶、孤獨和哀悼的心路歷程,更是對芸芸眾生的終極關懷——希望以真摯的記錄和覺察,為受苦的人們帶來一絲撫慰。
 
本書特色
 
  ★以夫妻雙人、雙重視角觀點,探討失去親密伴侶的悲傷,以及自身不可避免的死亡,是一部以創新手法探討死亡與悲傷的作品。
 
  ★存在心理治療大師及哀傷輔導權威卸下面具,以最誠實的聲音,向大眾陳述面臨伴侶死亡的心路歷程,震撼而感人。任何擁有親密伴侶者,以及安寧療護、哀傷輔導、心理治療專業助人者,此書皆為必讀經典。
 
溫暖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王浩威 | 作家、精神科醫師
  朱全斌 | 傳播學者、作家、廣播主持人
  林綺雲 | 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教授
  張達人 | 臺灣心理治療學會前理事長、常務理事
  曹中瑋 | 資深諮商心理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退休副教授
  許文耀 |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特聘教授
  陳登義 | 台中仁愛之家附設靜和醫院醫療顧問
  彭榮邦 | 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黃素菲 | 敘事治療教學訓練者、實務工作者
  趙可式 |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臺灣安寧療護推手
  賴其萬 |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兼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鍾明勳 |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理事
  顏擇雅 | 作家、出版人
  羅耀明 | 台灣正念學學會正念療育資深督導師、《如果今天就要說再見》作者
  蘇偉貞 | 作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
 
好評推薦
 
  歐文.亞隆以出奇的坦白及勇氣,分享了他人生中最艱難的經歷:痛失愛妻,以及青少年以來的忠實伴侶。兩人結伴終身,包括共同執筆這本書,他們分享了一幅令人難忘的喪偶畫面──害怕、痛苦、抗拒,以及忍痛接受。但除了喪妻之痛外,這本書還給了我們更多的東西──一則雋永絕美的愛情故事。令我低迴,長在心頭。──蘿蕊・葛利布(Lori Gottlieb),暢銷書《也許你該找人聊聊》作者
 
  匯集無比的勇氣,亞隆夫婦共同執筆,寫下了他們感情上與道德上的彼此照應。《死亡與生命手記》是亞隆夫婦終生追求生活與死亡藝術的結晶,足以使讀者脫胎換骨,欲罷不能。──凱博文(Arthur Kleinman),哈佛醫學院精神醫學與醫療人類學教授,《談病說痛》、《照護的靈魂》作者
 
  放下難捨記憶的依戀,歇息於無相的單純中!—─張達人,臺灣心理治療學會前理事長、常務理事
 
  深愛彼此的亞隆夫婦走入死亡的迷霧裡,以各自視角掏心地訴說臨面死亡輪番伏擊的日常,看著盛名的亞隆醫師踩著赤裸的行履,在高山低谷震盪,逐步謙卑、理解、感恩、平靜。平凡而動人地預示哀傷療癒之路。─—羅耀明,台灣正念學學會正念療育資深督導師,《如果今天就要說再見》作者
尘世微光:个体经验的深度回响 书名:《尘世微光:个体经验的深度回响》 作者:[此处留空,以增加真实感] --- 书籍简介 《尘世微光:个体经验的深度回响》并非一部宏大的哲学论著,也非一套系统的心理学教材。它更像是一系列在生命特定时刻被精心捕捉的瞬间切片,是作者在漫长岁月中,与世界、与他人、与自我进行深度对谈后留下的印记。这本书试图在日常的喧嚣与内在的寂静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探索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常常忽略的生命底色。 全书围绕“体验的不可替代性”这一核心展开,结构上分为三个部分:“感知之网”、“时间的回声”和“在场者的困境”。每一个部分都通过一系列短小精悍的篇章,编织出一幅复杂而又极具个人色彩的生命图景。 第一部分:感知之网——细节中的宇宙 “感知之网”关注的是我们如何通过感官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以及这些初级信号如何在意识深处引发连锁反应。作者拒绝用冰冷的词汇去定义事物,而是致力于复原感官经验的原始质地。 关于“光与影”的章节,并非描绘风景,而是探讨光线如何改变我们对“真实”的认知。例如,一个关于清晨第一缕阳光穿过老旧窗帘缝隙的描写,其重量感和温度感,远超任何对“希望”的抽象论述。作者细腻地捕捉了光影交错中,瞬间产生的对“时间流逝”的恍惚感。 在“声音的密度”一章中,我们跟随作者去倾听那些被城市噪音过滤掉的声音:老式冰箱的嗡鸣、雨点敲打不同材质表面的细微差别,甚至是对沉默本身的聆听。作者认为,真正的理解往往潜藏在这些被遗弃的听觉碎片中,它们是环境对个体施加的无声影响。 “触觉的记忆”则探讨了物质表面与皮肤接触时,所唤醒的深层记忆。一块打磨光滑的石头、一件久置的毛衣、甚至是粗糙的砖墙,都成为了通往过去情绪体验的密钥。这部分强调,我们的身体,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像一部活着的档案库。 第二部分:时间的回声——线性叙事的断裂与重构 “时间的回声”探讨了人类对时间的主观体验,以及记忆如何扭曲、重塑甚至神化过去。作者并不满足于“过去是流逝的”这一传统观念,而是深入挖掘“时间碎片化”的现代困境。 “慢动作的凝固”一节,通过对重大转折点或极度专注瞬间的细致解构,展示了时间如何在心理层面被拉伸。它不是指物理意义上的慢,而是指意识对信息密度进行超负荷处理时产生的“永恒感”。书中通过描述一次重要的医学诊断等待过程,揭示了这种心理拉伸对个体决断力的塑造。 “遗忘的效用”是本章的亮点之一。作者认为,遗忘并非记忆的失败,而是心智保护机制的必要运作。通过一系列对“故意不回想”或“自然淡化”事件的剖析,揭示了我们为了继续前行,必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清空部分内存空间。这里探讨了如何与那些“不便回忆”的片段和平共处,而非试图彻底抹除它们。 “未来的幽灵”则转向对“尚未发生之事”的心理投射。书中分析了我们如何用对未来的设想来定义今天的行为,以及当现实与预设的未来发生偏差时,个体如何进行适应性的内心重组。这部分触及了计划性与偶然性之间的永恒张力。 第三部分:在场者的困境——连接与疏离的辩证法 第三部分聚焦于人际关系、自我认知,以及个体在社会结构中的定位。作者以一种近乎人类学家的审视角度,观察现代人如何在追求深度连接的同时,不断加深自身的孤独。 “屏幕背后的脸孔”一章,审视了数字时代沟通的悖论。它并未简单地批判社交媒体,而是深入剖析了“表演性自我”的疲惫。当交流的载体从面对面的气息交流,转向像素点的集合时,我们究竟失去了哪些微妙的反馈机制?作者通过描述几次网络沟通的中断,来探讨“意义的衰减”。 “局外人的特权”是作者对自身观察者身份的深刻反思。书中描绘了那些主动或被动站在群体边缘的人,如何通过保持一定的距离感,获得了洞察群体内在运作逻辑的独特视角。这种疏离感是痛苦的,但同时也是一种清醒的工具。作者细致描绘了“观察者”如何将周围人的焦虑和狂热,转化为自身的学术素材或生命体悟。 最终章:“微光的汇集”,是对前述所有经验的收束。它强调,尽管生活充满了失落、碎片和不确定性,但真正的“意义”并非等待被发现的宏大真理,而是由这些细碎、私密的、不可复制的“微光”汇集而成的瞬间整体。个体经验的价值,就在于其独一无二的复杂性。这本书鼓励读者,停止向外追逐标准答案,而是转向内在,去尊重和重新校准自己感知世界的独特频率。 --- 阅读感受预测: 本书不提供慰藉或明确的指导方针,它更像是一面打磨精良的镜子,映照出读者内心深处那些难以言喻的情绪和困惑。适合那些厌倦了陈词滥调,渴望在细微之处捕捉生命本质重量的思考者。阅读它,就像进行一次没有目的地的、却又极具深度的自我漫游。 字数统计:约1550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歐文.亞隆(Irvin D. Yalom, MD, 1931-)


  一九三一年六月十三日生於美國華盛頓特區,是美國當代精神醫學大師級人物,也是造詣高深的心理治療思想家。他將以人際關係為基礎的心理治療理論發揚光大,成為美國團體治療的當代權威,並將存在主義哲學融入心理治療之中,開創了風格獨特、也啟發無數人的治療思想。

  曾任教於美國史丹佛大學,目前是該校榮譽退休教授。他的著作極受重視,其中《團體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存在心理治療》為心理治療的經典教科書,而一部部散文與小說,包括《日漸親近》、《生命的禮物》、《凝視太陽》、《愛情劊子手》、《診療椅上的謊言》、《當尼采哭泣》、《叔本華的眼淚》、《斯賓諾莎問題》、《一日浮生》等,均是全球暢銷之作。妻子瑪莉蓮病逝之前,兩人合著《死亡與生命手記》。

瑪莉蓮.亞隆(Marilyn Yalom PhD, 1932-2019)

  瑪莉蓮.亞隆成長於華盛頓特區,曾就讀魏斯理學院、索邦大學、哈佛大學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她與精神醫學大師歐文.亞隆(Irvin D. Yalom)結縭65年,育有四個孩子,並有孫兒女八人。她曾擔任法語系教授、比較文學教授,也曾擔任女性研究機構的講座教授,是廣受歡迎的巡迴講座演講人,在文學與女性史領域著作等身,並曾獲頒法國政府的教育文化勳章。瑪莉蓮.亞隆亦為美國史丹福大學「女性與性別研究所」資深研究者。

  作品有《太太的歷史》(心靈工坊)、《血誓姊妹:女性回憶中的法國大革命》(Blood Sisters: French Revolution in Women's Memory)、《母道、死亡與瘋狂的文學》(Maternity, Mortality, and the Literature of Madness)、《乳房的歷史》(先覺)等,其中《乳房的歷史》譯為十種語言,中文版獲選二○○○年「中國時報」開卷版、「聯合報」讀書人版、明日報等最佳書獎。

  二○一九年年初瑪麗蓮檢查出罹患多發性骨髓瘤,歷經化療、免疫球蛋白療法皆無效後,於二○一九年十一月二十日,在家人陪伴下於加州家中去世,享年87歲。病逝前與丈夫歐文合著《死亡與生命手記》。

譯者簡介

鄧伯宸


  國立成功大學外文系畢業,曾任報社編輯、編譯、主筆、副總編輯、總經理,為資深媒體工作者,曾獲中國時報時報文學獎附設胡適百歲誕辰紀念徵文優等獎,現專事譯作。譯有《影子大地》、《鄂圖曼帝國三部曲1300-1923》、《哭泣的橄欖樹》(立緒)、《改變大腦的靈性力量》、《一日浮生》、《寫,在燦爛的春天》(心靈工坊)等作品。

图书目录

各界讚譽
【推薦序一】悲傷與愛並存的真實故事/曹中瑋
【推薦序二】必須親身經歷的生死功課/朱全斌
【推薦序三】鶼鰈情深談老、病、死/賴其萬
前言
 
1.  保命盒子
2.臥床病人
3.覺察無常
4.為什麼沒去住安養院?
5.決定退休的一刻
6.挫折與希望
7.重溫《凝視太陽》
8.  死的到底是誰?
9.  面對結局
10. 考慮醫助自殺
11. 倒數計時星期四
12. 喜出望外
13. 現在你知道了
14. 死刑 
15. 揮別化療,以及希望
16. 從緩和照護到安寧病院
17. 安寧病院
18. 安慰人的幻想
19. 法文書
20. 終點將至
21. 死亡來臨
22. 死後
 
我們懷念
 
23. 成年人的獨自生活
24. 獨居
25. 性與悲傷
26. 脫離現實
27. 麻木恍惚
28. 叔本華的幫助
29. 拒絕承認
30. 走出去
31. 猶豫不決
32. 讀自己的作品有感
33. 哀傷治療的七個進階課題
34. 學無止境
35. 親愛的瑪莉蓮
 
附錄 延伸閱讀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572114
  • EISBN:978986357218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3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一
 
悲傷與愛並存的真實故事
曹中瑋(資深諮商心理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退休副教授)
 
  撰寫本文時,國內正遭逢嚴重火車意外事件,四十九位寶貴的生命無預警地離開人世,沉重和悲痛的情緒籠罩著我。更深刻的體會:
 
  面對死亡,不論是自己或是身邊所愛的人,都是人生最難參透的功課。
  
  年輕時,總覺得完全沒有預期的突然死去,不用經歷到病痛折磨和離開親人的痛苦,是個不錯的死法。然隨著年齡的增長,真正思考生命、活著和死亡的議題,才體會那只是我逃避面對死亡的一種想法。
 
  尤其,突如其來的離世,少了完成未竟事宜的機會與好好告別的時間,對自己和身邊的親友們都是有些遺憾的。而嚴格地說,我們對出生、生在哪裡,以及何時死、怎麼死是沒有選擇權的。即便是認為人們有選擇權的存在主義觀點亦然。面對死亡能做的只有:認真活著,活在當下!而想說的、想做的、想見的、想完成的,就積極安排時間去執行!
 
  「我們活得充實,活得無畏。我們念茲在茲,絕不輕易放過任何嘗試的機會,如今總算沒有白活。」歐文.亞隆和他的妻子瑪莉蓮兩人結褵65年,一直相知相愛。且兩人都在大學任教,認真努力而著作等身,影響遍及全世界,在任何國家都算是讓人艷羨的幸福伴侶。
 
  時光不饒人,已年長如他們,終究必須和死亡交手。2019年初瑪莉蓮在被診斷出罹患多發性骨髓瘤癌症,接受化療、免疫球蛋白療法皆無效,甚至引發中風的嚴重副作用。在此狀況下,87歲睿智又勇敢的她,向歐文提出兩人合寫一本書,輪流一人一章,記錄他們攜手共度人生最後一哩路的心路歷程。因這樣的發想與實踐,才成就《死亡與生命手記》這本關於終極關懷的寶貴文字紀錄。
 
  這書扉頁,那深深觸動我,讓我湧出淚水的話語:「悲傷,是我們為敢愛所付出的代價」(Mourning is the price we pay for having the courage to love others.)。因此,我覺得這書談的雖是遭逢病痛死亡與別離悲傷的故事,卻也是充滿愛的一本書。
   
  書中前面幾篇深刻描述著他們夫妻兩人逐漸老去的一些抉擇和失落。歐文是我心中的巨人,看到他已經在家中需要使用柺杖,外出更必須以三腳助行器輔助,心臟還裝了節律器。我既驚恐又不捨,我明白是人都會老去,身體功能漸漸減弱,記憶力衰退,連我自己都已開始經歷。然在專業工作上,內心依靠的重要導師也走到生命的後段,還是有點難以接受。
 
  我也相信:「病人每有死亡恐懼,我安撫他們,所用的理念,最有力量的莫過於要活得沒有遺憾。」但如今,我更體會面對死亡不只不留遺憾、不只是好好活過,這麼簡單。在臨死那一刻可能是的--認真走出歷歷在目的腳印,沒有白活,了無遺憾。然而,在死亡前經歷的老化無能、病痛的折磨、至親好友的離世,還有記憶逐漸消失的過程,如何準備都還是沉重痛苦的……也許死亡不難,正走向死亡的路才難行……
 
  瑪莉蓮提及對一個墓誌銘很有共鳴:「身後活在人心,是為不死。」讓我想到一部動畫電影《可可夜總會 Coco》。影片中呈現墨西哥文化:人們死後是在另一個世界活著。真正的死亡,發生在人間已沒人記掛你時。他們的重要節慶亡靈節,就是已離開人世的人們會在這天回家與親人相聚。「死亡」並不可怕,只要我們不曾遺忘,那家人就會永遠在一起。
 
  這樣的死亡概念,提醒我們在這世上並非只是一個人好好活著,更需要與人連結和相愛。不論自己離開或是親人過世,最重要的是我們曾經付出愛與被愛,且深深地烙印在雙方心中的某個位置上。
 
  書中最讓我動容的部分,是瑪莉蓮最後堅定與清明選擇何時死的過程。在治療效果不佳又引發相當難以忍受的副作用,她接受安寧病院的緩和照護,並主動要求醫師協助「自殺」(她居住所在州,允許這樣的病人經過兩位專科醫師慎重評估後,在適當的時機,患者仍處於某種程度的清醒時,醫師可提供安樂死的藥物結束其生命。)
 
  好幾篇交錯書寫著:瑪莉蓮真誠地說著自己內心的掙扎—對所愛和愛她的人不捨;但她不想再受病魔無情的折磨,要「死得其時」;以及她試著說服先生放手。歐文則描述自己第一次聽到這決定時的震驚與害怕,有些著急地勸她不能丟下自己獨自一人;到不得不去同理妻子的痛苦,然後無奈地接受……實在是段揪心的閱讀過程。
 
  從書中第22篇開始,只剩歐文一人繼續撰寫此書,敘述自己經歷喪妻之痛的失落經驗。對於親人的離世,我很有共鳴的感覺有以下幾點:
 
  1.再也不能和這人分享我的喜怒哀樂、生活經歷和想法,他都無法知道。
  2.覺得心中少了一塊甚麼,再也沒有人可以填補。
  3.常常會有麻木恍惚的感覺,似乎失去做任何事的興趣和動力。
  4.有時會忘了對方已離去,不自覺地呼叫他或想要告訴他甚麼。
  5.對死後世界常有矛盾的念頭,在腦中反反覆覆……
 
  但這些痛楚也會隨著時間流逝,隨著書寫、閱讀、工作以及親友的陪伴,而慢慢地恢復較為如常的生活。因為我們相信曾經共同經歷的所有一切會長存於心,而對逝者的愛與思念也將永繫心頭。
 
  在這段期間,歐文也經歷了讓他自責、羞愧的特殊感受----性慾念頭強迫性地升起。在第25篇〈性與悲傷〉中,他相當坦白地分享自己這樣的經驗,以及請人協助找相關的文獻,並向同業專家請教的梳理過程。我由衷地佩服他的真誠與勇氣,說出這實在不容易,但我想這親身的體會,對許多喪偶者會有很大的幫助。
 
  感謝歐文用他自身經歷刻骨銘心的喪親之慟,再次提醒我們,即便是他,這位存在主義治療大師,專業生涯中也努力面對死亡和孤獨的議題,更陪伴過無數喪偶喪親的個案,一樣要走過「哀傷的進階歷程」。我們是人,生命歷程中必然經歷各種失落或艱困的挑戰,必須勇敢地面對和處理,才能如歐文最後所感:「學無止境……回顧瑪莉蓮過世後的好多個星期,我發現自己又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研究所課程……」
 
  「縈繞我心,允為真理----活得越充實,死得就越坦然。」
 
推薦序二
 
必須親身經歷的生死功課
朱全斌(傳播學者、作家、廣播主持人)
 
  我對歐文‧亞隆不熟,但是知道他是著名的精神醫學大師,也是心理治療權威。是讓人景仰,並且對於人在遇到生命困境時,知道該怎麼幫助當事人的那種厲害人物。
 
  六年前,當我的妻子過世時,我有如溺水一般到處尋找能夠幫助我的明燈,我飢渴地大量閱讀談論生死的靈學書籍,希望能夠透過理解來助我度過難關,其中也包括了歐文的《凝視太陽》。
 
  在書中,他透過許多臨床案例,建議我們要破除恐懼,直視死亡,與焦慮共存。要洞察自身的處境後,以「底線地活著」,進而把握最後機會盡可能活出沒有遺憾的人生。
 
  這本書出版十年後,歐文的妻子瑪莉蓮罹患了多發性骨髓瘤,這是致命性的重症,而夫妻倆也被迫要面臨如何以「底線地活著」的問題。
 
  瑪莉蓮的心願是在臨終前跟先生合作完成一本書,兩個人以輪流寫日記的方式紀錄她最後的生命旅程。將走最後一段路的心情點滴與讀者分享。這無疑是在實踐歐文「直視死亡」的理論。
 
  結果在為期八個月的書寫過程中,我們看到瑪莉蓮越來越接受死亡,並且毫無恐懼。十個月的毒性治療,讓她受盡折磨。在與朋友告別,並處理掉她最重視的書籍資產後,她不但決定放棄治療,甚至更進一步想要以醫師輔助自殺的方式,提早離開,那怕只是一個月,她也不願意等了。
 
  相形之下,歐文卻顯得不肯接受現實,也不支持她的選擇。一方面固然是對永別的不捨,但另一方面,他也開始對自己能否單獨過生活擔憂起來。
 
  讀到這裡,我相當驚訝,原來讓我覺得具足生死智慧的大學者,卻在自己碰到這個課題時,反應一如常人,變得如此執著而不肯面對真相。他自己也反思到這個問題,並將之歸因於童年的創傷。然而在理性上可以這樣做分析,在情感上,他卻無法自這樣的焦慮免疫。
 
  妻子離開後,歐文以八十八歲的高齡,重新學習一個人獨立生活,但他跟妻子生前所做的道別卻並沒有結束,因為她的聲音、她的倩影仍然透過記憶滿溢在生活中的每個角落。而兩人合寫的書也由他來完成,獨自寫了一百二十五天,這正是瑪莉蓮瀕臨死亡前的智慧,預見被留下來的人可以透過書寫來度過難關,而歐文也的確因此而獲得療癒。
 
  歐文放下權威身段,誠實地面對自我,並剖露私密的脆弱面。閱讀此書,讓我重新想起妻子離世時我所經歷過的身心磨難,以及走出來的過程,竟與這位大師有許多相通之處。可見在死亡面前,眾生都是平等的,凡人都有七情六慾,愛別離的功課不能只靠傳道,都需要親身體會,才能有真正的覺知。
 
  我跟妻子結褵三十年,和歐文與瑪莉蓮的緣分比較起來,短了三十五年,但到了分離的那一刻卻是一樣艱難,並不因時間的長短而有所差別。我的妻子雖然還活不到五十七歲,但是在臨終前因不堪病痛折磨,她跟瑪莉蓮一樣毫無恐懼地接受了命運的安排。除了理性地將後事交代好,也曾想透過寫作替生命來留下最後的紀錄。然而她沒有瑪莉蓮幸運,在寫了一天的日記後,便已經沒有力氣動筆了。
 
  我的妻子從病發到過世不過短短一個月,相形之下,瑪莉蓮則擁有長達十個月的時間。妻子在病榻上曾經問我還希望她留多久,我說最好能有一年來與她慢慢告別,當時她沒有回答我,那是因為她知道自己辦不到,而我內心卻也為如此的要求感到不安。在閱讀了瑪莉蓮的手記後,我更理解了妻子當時的痛苦,她的速戰速決反而讓她減少了痛苦,我原本遺憾的心也因而比較釋懷。
 
  告別時間的長短,其實是屬於生者的功課,如果被留下的那個人不肯放下,離開的人就會帶著牽掛,無法真正地安息。
 
  閱讀歐文的手記,特別是瑪莉蓮離開後的部分,跟我的切身經驗有許多相同之處。我們都經歷了一段恍然、寂寞、缺乏人生目標的悲傷過程,我跟歐文一樣也想透過閱讀與關係確認來尋找出口,我甚至跟他看了同一本書(迪帝昂的《一年的神奇生活》),也同樣透過書寫來自我療癒。
 
  更令人驚訝的是,這個走過哀傷的課程其實早在生命的更早期就已經預告了。歐文曾對自己面對死亡時的性興奮狀態不解,後來才發現在他早期的小說中就已描述過;而我也由妻子的著作中發現她對我回到獨活狀態的生命提醒與叮嚀,就好似一個完整劇本中有的伏筆,你必須要等到結局出現後才能參透其意義。
 
  這本書是逝者與生者在死別前的對話,裡面有離開那個人的生命了悟,也有留下那個人告別哀傷後的覺醒。歐文跟我都是願意如實面對的案例,康復的時間也算比較短;另一個原因則是因為我們對我們的婚姻都比較滿意。書中提到,曾經真正恩愛的夫妻比較容易走出傷痛,因為婚姻不美滿的人除了喪偶,還要為他們糟蹋掉了的歲月難過。為了不讓生命留下遺憾,大家真該好好地經營一下跟伴侶的關係呢。
 
推薦序三
 
鶼鰈情深談老、病、死
賴其萬(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兼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這是一本非常不尋常的由一對著作等身的名作家夫婦合寫的書。歐文‧亞隆醫師(Irvin D. Yalom,1931-  )是精神醫學界的名醫與作家,夫人瑪莉蓮‧亞隆(Marilyn Yalom,1932-2019)是精通法文的女權主義作家與歷史學者,更不尋常的是這本書的主題是任何活人遲早都需要面對的「老」、「病」與「死」。
 
  二○一九年瑪莉蓮發現自己罹患多發性骨髓瘤而開始接受治療、接著發生中風,之後兩人決定開始共同撰寫一部他們即將接受的人生考驗。誠如書中「前言」所說的「我們輪流寫,你一篇,我一篇。寫一本我們的書,一本有別於巿上的書,因為這書牽涉的是兩個心靈而不是一個,是兩個結婚了六十五年的人的心思和想法!兩個有幸彼此擁有的人,攜手走人生最後的路。」「我們兩個都知道,瑪莉蓮將在未來幾個月中病逝,幾乎已成定局。兩人攜手將橫在眼前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所希望的是,我們的經歷及觀察不僅有助於自己,對我們的讀者也有所助益。」
 
  第一章由歐文領銜出發,而後兩人交替地隨著病情的發展,各自寫出醫師看著心愛的妻子為病所苦的諸多內心感觸以及作家自知時日無多,對生命末期的病痛、對人生的眷戀以及即將離開家人的不忍。這是一對已經共同生活超過一甲子,擁有四個孩子、八個孫子的的恩愛夫妻,在個人非凡的專業成就之外的共同最後遺作。更難得的是在前面二十章的「老」、「病」之後,瑪莉蓮的「死」終於出現於第二十一與二十二章,之後歐文又繼續含淚寫出他如何度過哀傷,慢慢步出憂傷深谷的後續十三章。全書的最後,第三十五章〈親愛的瑪莉蓮〉是歐文在愛妻死後第一百二十五天真情流露的告白,讓人讀後熱淚盈眶不能自已。
 
  歐文長年從事精神科醫師的臨床工作,透過聆聽病人,抽絲剝繭,指點迷津,幫忙病人慢慢康復所帶來的成就感,使他很難結束他所喜愛的工作,但在愛人即將離去、自己年事已高的現實下,決定慢慢結束他的專業生涯,不再接受需要長期心理治療的新病人。在瀏覽自己過去有關病人的筆記,回想印象深刻的老病人,或重溫夫妻兩人彼此過去所寫過的豐富文字,引起他們深度的回顧與討論,這種充滿智慧的心靈對話真是令人羨慕讚嘆。因為他倆都是博覽群書,具有深度文學修養的學者,書中引用許多充滿睿智幽默的話語、故事,對喜歡蒐集名言佳句的讀者更是一種享受,我謹錄下幾句我的最愛:
 
  歐文:
 
  我最喜歡的著作「凝視太陽」的開頭引用米蘭‧昆德拉﹝Milos Kundera﹞的話:「死亡最可怕的不是失去未來,而是失去過去。事實上,遺忘本身便是一種不斷在生命中上演的死亡形式。」
 
  「我希望妳明白這一點:沒有妳,我照樣活下去。我無法忍受的,反倒是妳活得那麼苦,為了我,受那麼大的罪。」
 
  「這盒子(心臟節律器),我經常摸摸碰碰,提醒自己,我隨時有可能因為心臟問題死掉,可能突然間或一剎那。我不要自己像老年失智那樣。」
 
  「多年來,我畢竟看過那麼多的失親者,其中絕大部分人都遭遇過我今天所面對的喪失。沒錯,我不斷強調自己的喪失與眾不同:我愛她,愛得那麼久,愛得那麼深,所以,我經歷的痛苦才更甚於他們。突然間,靈光一閃!我要求自己想像另一種情況:如果事情整個相反。如果快要死的是我,瑪莉蓮一如往常那樣深情地照顧我;如果我知道自己只剩下幾個星期可活,我會擔心瑪莉蓮如何度過沒有我的日子嗎?當然會!我會非常非常擔心她,會祝福她一切平安如意。這樣一想,療效立見。我覺得好多了。」
 
  瑪莉蓮:
 
  「我和兒子里德為我們二○○八年的書《美國人的安息之地》﹝The American Resting Place﹞拍攝墓碑時,上面的碑銘讓我心有戚戚。其中一則至今記憶猶新:「身後活在人心,是為不死。」身後活在人心──恰如歐文常說的,要在認識我們的人,或經由作品知道我們的人的生命裡激起漣漪,又或如聖保羅的明訓所說:「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彀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甚麼。」(《哥林多前書》十三章第二節)」
 
  「説來奇怪,可能會先死的為什麼竟然是我,統計上,比較早死的可都是丈夫呀。兩性間的這種差別,甚至連英文都已經透露出來了。在英文裡面,比較常見的情形是,同一個字的兩性差別都是以男性為字根,譬如hero/heroine或poet/poetess。但Widower﹝鰥夫﹞的字根卻是Widow﹝寡婦﹞。這裡以女性為字根,就是在說明女人比配偶長壽的統計優勢。」
 
  「死,並不是件容易的事。若我拒絕治療,多發性骨髓瘤只會更快要了我的命,但會很痛苦。在加州,醫師協助死亡是合法的。若我願意,在接近死亡時,也可以要求醫師輔助自殺。」(而這就是她最後的選擇)
 
  非常感激心靈工坊邀請我為這本書的中譯本撰序,使我能像上次為歐文‧亞隆醫師的《凝視太陽》撰序一樣,得以先睹好書為快。我也要在此恭喜譯者鄧伯宸先生的大功告成,原稿有些細膩傳神的英文字句確實很難找到中文的對應,但鄧先生的功力的確高人一等。最後我謹以「呷好逗相報」的心情,向大家誠摯推薦這部發人深省感人肺腑的好書。
 
二○二一年四月七日

前言
  
  我們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所畢業後,我修完了精神醫學科住院醫師的實習,瑪莉蓮則取得比較文學(法國與德國)的博士學位,我們各自開展自己的學術生涯。我們互為彼此作品的第一個讀者及編輯。在我的第一部著作,一本有關團體治療的教科書完成後,美國洛克斐勒基金會位在義大利的貝拉喬寫作中心(Bellagio Writing Center)給了我一筆寫作獎助金,讓我得以進行下一本書:《愛情劊子手》(Love’s Executioner)。在我們抵達後不久,瑪莉蓮跟我聊到她很有興致想寫一本書,是講述女性對法國革命的回憶,我也認為她所收集的資料已經相當充實,大可放手一搏。當時,所有的洛克斐勒學者都已經分到了一間寓所及寫作工作室,我鼓勵她去找主任,看看能不能也給她一間工作室。主任的回答是,撥一間工作室給學者的配偶,事情本身就不尋常,更何況中心的工作室都已經分配完竣。但琢磨幾分鐘後,他還是給了瑪莉蓮一間空著的樹屋當工作室,離緊鄰的樹林步行只要五分鐘。瑪莉蓮欣然接受,興致勃勃開始她的第一本書:《身不由己的見證:法國革命的女性回憶錄》(Compelled to Witness: Women’s Memoir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從此以後,我們成了文友,終其一生,儘管有四個孩子,加上全職的教職及行政工作,她一本接著一本寫作,與我並駕齊驅。
 
  二○一九年,瑪莉蓮經診斷罹患了多發性骨髓瘤,一種漿細胞癌症(骨髓中發現有白血球),於是接受化療藥物瑞復美(Revlimid)的治療,但引發中風,送進急診室住院四天。返家後兩個星期,我們在隔街的公園散步,瑪莉蓮鄭重其事地說:「我們應該合寫一本書。我想把我們所面對的困難日子和歲月記錄下來,對那些配偶得了致命疾病的夫妻來說,我們碰到的難處或許還有點用處。」
 
  不論是她自己或我要寫的書,瑪莉蓮對書的主題往往都有主見,於是我回答說:「這主意不錯,親愛的,妳還真應該投入一些事情。合寫一本書,聽起來挺迷人,但妳知道,我已經開始在寫一本小說了。」
 
  「啊,不要啊……別寫那一本了,跟我一起寫這一本!我們輪流寫,你一篇,我一篇。寫一本我們的書,一本有別於巿上的書,因為這書牽涉的是兩個心靈而不是一個,是兩個結婚了六十五年的人的心思和想法!兩個有幸彼此擁有的人,攜手走人生最後的路。你呢,靠你的三腳助行器,我呢,靠我的兩條腿,好歹還能夠動個十五、二十分鐘。」
 
  ───
 
  歐文在他一九八○年的作品《存在心理治療》(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一書中寫道,人生少些遺憾,比較容易面對死亡。回顧我們長久的共同生活,的確沒有什麼遺憾。但說到忍受今天日復一日的肉體折磨,卻又絕不容易,想到行將丟下彼此,自也難以釋懷。我們該如何與絕望相抗?又該如何有意義地活至最後一刻?
 
    寫這本書時,以我們這把年紀來說,多數同輩中人都已作古。如今每過一日,我們明白,兩人相聚的時間格外珍貴有限。書寫,無非是要使我們的存在有意義,儘管我們都難逃被掃入血肉之軀衰頹死亡的最黑暗境地。但不管怎麼說,這本書幫助我們巡禮了生命的結局。
 
  這本書顯然是我們個人人生的延伸,但我們明白,這也是死亡關懷的共同話題。每一個人都希望得到最佳的醫療照顧,家人及朋友的感情支持,以及沒有痛苦的善終。儘管我們擁有極大的醫療及社會優勢,但死亡來臨的痛苦及恐懼卻無人能免。如同每一個人,我們希望維持自己剩餘日子的生命品質,縱使有時候不可避免得忍受醫療過程的煎熬。既要活下去,我們有多大的意願去承受必須經歷的一切?既免不了一死,如何能夠少些痛楚?又如何才能夠優雅地將這個世界交給下一代?
 
  我們兩個都知道,瑪莉蓮將在未來幾個月中病逝,幾乎已成定局。兩人攜手將橫在眼前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所希望的是,我們的經歷及觀察不僅有助於自己,對我們的讀者也有所助益。
 
歐文‧亞隆 與 瑪莉蓮‧亞隆
(Irvin D. Yalom & Marilyn Yalom)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处理复杂情感的实用指南,或者至少是某种坚实的精神支撑。关于“失落”的部分,我更想看到的是如何与过去的阴影和解,如何将痛苦转化为成长的动力。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作者沉浸在自己营造的某种情绪氛围中,没有真正走出来,也无力引导读者走出来。它更像是一面镜子,反射出的是作者自身摇摆不定的情绪,而不是一面能照亮我们前路的灯塔。对于“爱”的描述,也显得过于理想化和悬浮,缺少扎根于日常的泥土气息。总而言之,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飘忽不定的,它无法提供深度,也缺乏必要的实用性,更像是一种情绪的宣泄,而非一次深刻的对话。

评分

作为一个习惯于结构严谨、论证清晰的读者,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着实让我感到困惑。它更像是一系列散落的心灵碎片,缺乏一个将它们串联起来的强大逻辑线索。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理解“死亡”与“生命”之间那种辩证统一的关系的。是存在主义的焦虑,还是某种超脱的平静?书中似乎两者都有提及,但都没有深入下去。每一次当我觉得作者即将触及某个核心议题时,文字又会突然转向另一个不相关的小插曲,让人前功尽弃。这种风格,如果放在日记或者私人信件中或许可以理解,但作为一本公开发表的“手记”,它显得对读者的尊重度不够,没有尽到清晰沟通的责任。阅读过程更像是在迷宫里走动,充满了反复和徒劳的探索。

评分

初读这本书,我被那种略带文艺腔的表述吸引了,以为这会是一次深入灵魂的探险。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似乎更热衷于使用华丽的辞藻来包裹一个空洞的核心。关于“生命意义”的探讨,是任何严肃的哲学或人文读物都绕不开的难题,而这本书的处理方式,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逃避。它没有给出任何有价值的论点,也没有提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仅仅是将各种哲学名词串联在一起,形成一种看似高深莫测的假象。我花了好大力气去解读那些隐晦的表达,试图从中挖掘出作者试图传达的某种关于“存在”的深刻见解,但最终发现,我只是在自我说服,努力想让这些文字变得比它们原本更重要。这种阅读体验是令人疲惫的,因为它要求读者付出巨大的精神努力去填补作者留下的空白,而这种努力的回报却微乎其微。

评分

我是在寻找一些能帮助我梳理内心混乱的文本时偶然翻到这本电子书的。说实话,它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未完成的草稿,充满了各种跳跃的意象和未加雕琢的句子。如果说它有什么优点,或许是那种未经修饰的“真实感”吧,但这种真实感很快就被其文本结构的松散所淹没。我尝试着去捕捉作者想要表达的“爱”的某种特定形式,是浪漫的爱,还是柏拉图式的爱,抑或是更广义的同情与连接?然而,作者的描述总是那么模糊不清,仿佛他本人也在迷雾中,没有找到明确的方向。失落感作为主题之一,本应是沉重的,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但在这里,它被处理得轻飘,像一阵微风吹过,没有留下任何可以铭记的痕迹。我期待的“手记”是那种能留下深刻印记的文字,让人在合上书后,还能感受到余温,但这本书显然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它太“轻”了,轻到几乎无法抓住任何实质性的东西。

评分

这本所谓的“手记”读起来真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像是作者在深夜里随手记下的零散思绪,没有清晰的脉络和深入的探讨。我期待看到的是对“爱”与“失落”的哲学性剖析,或者至少是基于某种生活经验的真诚反思。然而,书中更多的是一些泛泛而谈的感慨,比如“人生就是一场旅程”这类老生常谈的论调,读完后感觉像是被人喂了一碗白开水,味同嚼蜡。对于“存在意义”的追问,这本书的处理显得尤为敷衍,没有提供任何值得玩味的角度,更别提什么能引发读者共鸣的独特见解了。我希望作者能拿出一些更具穿透力的文字,去触碰那些人性的幽暗角落或者至高的光辉,而不是停留在表面轻轻拂过。说实话,这本书的标题给人的期待值太高了,让人忍不住去想象那些宏大而深刻的主题,结果却收获了一堆飘浮不定的文字碎片,实在让人有些失望。我更倾向于那些能够挑战我固有认知的作品,而不是仅仅提供一种廉价的安慰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