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病說痛:在受苦經驗中看見療癒 (電子書)

談病說痛:在受苦經驗中看見療癒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凱博文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疗愈
  • 痛苦
  • 疾病
  • 经验
  • 自传
  • 健康
  • 情绪
  • 成长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關係中看見病痛的本質
  在苦痛中明白醫治的真諦

  治「病」或醫「人」?
  引領醫學和人類學對話的哈佛醫師凱博文
  深刻描寫病痛經驗的醫學人文經典
 
  如果你曾經歷病痛,本書必讓你心有戚戚焉。如作者凱博文教授所說,「別人看不見你的痛」,病痛的效應蔓延在人生各層面,病者不只承受身體不適,更苦於無助與孤獨。但主流醫學卻僅將病痛視為生理失常,鮮少提供對心理、生活甚至靈性的照護,這不但無法消除病痛,更使得病者陷入惡性掙扎,痛苦不已。
 
  高大威猛、戰無不勝的警官,為何因一次背傷,從此蜷曲成一個窩囊廢……
  氣喘求醫無解的律師,竟因接受婚姻諮商,症狀緩解……
  黑人社區的高血壓肥胖婦女,為何讓醫師絕望地說:如不進行社會改革,她的病不會好……
 
  作者以人類學家的銳利眼光,呈現了病痛所承載的心理、人際、社會、文化等多層意涵,如何與病況交互影響;而醫師聆聽病人敘事的姿態,會影響病人如何訴說病痛,更回頭左右醫師對病況的了解。對於病程發展與人生品質,這都是至關重要的。
 
  本書以一個個扣人心弦的案例,探討慢性病所蘊含的深刻意涵。凱博文強調,對於慢性病的合宜照護,應是理解、處理以患者病痛為中心的社會脈絡。減少失能、而非追求痊癒,更是醫療的目標。這仰賴醫師與照護者付出人文的關照、留心病者生活,絕非僅僅執行生理上的醫囑就能辦到。
 
  凱博文博士在三十年前便呼籲醫界應該關懷病者心理、將生活脈絡納入治療,致力於引領思考嶄新的醫療照護典範。對照當今醫療體制,這更是一記提醒找回醫護本色的警鐘。
 
本書特色
 
  ‧哈佛醫學院引領醫學和人類學對話的凱博文醫師,最經典的醫學人文著作。
  ‧以跨文化視野,對病痛經驗作最深刻的觀察與敘說。
  ‧直搗病者最深切、說不出的感受,喚起了每個人病痛經驗。
  ‧對照當今醫護體制,更是一聲敲醒醫護初心的警鐘。
  ‧經典歷久彌新,2020年全新翻譯。
 
名人推薦
 
  吳英璋/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名譽教授
  吳佳璇/遠東聯合診所身心科主治醫師、國立臺灣大學附設醫院腫瘤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
  李維倫/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教授
  林克明/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榮譽教授、美國精神醫學會傑出終生資深會員
  林耀盛/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胡海國/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
  陳炳仁/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助理教授暨主治醫師
  陳嘉新/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彭榮邦/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黃宣穎/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助理教授
  趙可式/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系名譽教授
  劉紹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臺灣醫療人類學學會創會理事長
   (依姓氏筆畫排列)
 
讀者好評
 
  本書是凱博文教授的一冊經典著作,經由醫學與人類學之整合,開展了與病痛中的病人對話的熱點,對病人、照顧者和醫療者均具意義,值得推介。──胡海國/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
 
  本書啟蒙了我同理受苦之人的視野,成為臨床上恆常的提醒。在長期照顧備受矚目的當前社會,更是醫、病雙方提升生命識能的經典。 ──陳炳仁/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助理教授暨主治醫師
 
  本書是醫療相關的人文社會科學中「敘事轉向」的代表作,展現如何透過故事的敘述與傾聽,深度理解他人的經驗及其中意義。──黃宣穎/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助理教授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人类心智、历史演变与社会结构的综合性著作的图书简介。 --- 书名:《失序的文明:从古代祭祀到现代算法的权力结构变迁》 作者:[虚构作者名:林道远] 内容简介 《失序的文明:从古代祭祀到现代算法的权力结构变迁》是一部跨越数千年人类历史,深度剖析权力、秩序构建与瓦解之机制的宏大叙事。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人类社会看似不断进步,实则陷入一种周期性的“失序”状态,这种失序并非随机的混乱,而是源于不同历史阶段中,主导性的权力叙事和信息控制手段的根本性更迭。 本书摒弃传统编年史的线性叙事,采用“权力支点转移”的分析框架,将人类文明划分为三个核心阶段:神圣拟态期(古代文明至中世纪)、理性建构期(启蒙运动至工业革命)和数字渗透期(信息时代至今)。通过对这三个阶段的精细解构,作者揭示了支撑不同社会形态的底层逻辑是如何被精心设计的,以及当这些逻辑发生断裂时,所引发的社会动荡与认知危机。 第一部分:神圣拟态——秩序的最初编码 (约公元前4000年 - 公元1400年) 本部分聚焦于权力如何在缺乏可靠科学验证的背景下,通过构建“神圣的在场性”来确立其合法性。作者首先考察了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档案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体系,指出早期文字并非简单的记录工具,而是“神圣命令的锚点”。权力结构依赖于对不可见力量(神祇、祖灵)的解释权,从而将世俗的统治转化为宇宙法则的一部分。 重点分析了祭司阶层和早期王权如何通过“仪式经济”来维持其统治。仪式——无论是丰收祭祀还是战争动员——并非仅仅是象征性活动,它们是信息传输的低带宽、高强度的渠道,确保了社会共识的形成和对精英阶层的绝对服从。作者引入了“拟态的真实性”概念,探讨了在信息稀缺时代,人们如何将模仿和重复视为真理本身。例如,中世纪欧洲的“君权神授”如何通过教堂的建筑结构、圣像的布局以及教会法庭的运作,将权力渗透到个体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形成一种密不透风的社会“茧房”。 第二部分:理性建构——屏幕与尺度的暴政 (约公元15世纪 - 20世纪中叶) 随着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的兴起,神圣的解释权开始被“可量化的、可验证的”理性所取代。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启蒙运动如何从根本上重塑了人类对真实性的感知。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标志着主体性(Subjectivity)的诞生,但这并非意味着自由的全面解放,而是权力控制手段的升级。 作者详细分析了“度量衡的统一化”在塑造现代民族国家中的关键作用。从格林尼治标准时间到米制的推广,精确的测量工具不仅促进了贸易和工业化,更重要的是,它将原本流动的、情境化的经验世界,压缩成了标准化的、可被中央政府有效管理的资源。 本部分对“官僚制”和“工厂体系”进行了批判性考察。福柯的“全景敞视主义”被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在现代早期,权力不再需要神性的庇护,而是通过透明的结构和无所不在的监督体系(如监狱、学校、医院)来内化于个体行为之中。这种“理性的暴政”消除了古代社会中模糊地带的生存空间,要求一切都必须被清晰界定、分类和记录。然而,作者指出,这种对“清晰”的追求本身就是一种新的失序:当所有事物都被标准化后,“不可计算”的、边缘化的真实经验便被系统性地排斥和压抑。 第三部分:数字渗透——算法的幽灵与意义的流失 (20世纪末至今) 进入信息时代,权力控制的焦点从对物理空间和实体制度的控制,转向了对“注意力”和“认知路径”的重塑。本部分是全书最具前瞻性的分析。作者认为,现代算法系统并非中立的技术工具,而是继神权和理性之后,第三种强大的“意义聚合器”。 本书深入探讨了大数据、社交媒体平台以及人工智能如何构建新的“拟态真实性”。与古代社会依赖仪式建立共识不同,现代系统依赖“反馈循环”来维持用户粘性。这种粘性创造了一种持续的、碎片化的“在场感”,使用户沉浸在由自身偏好投射出的回音室中。 作者提出的关键概念是“透明的失焦”:在数字时代,所有数据看似被记录和公开(极度透明),但信息量的爆炸和异质性(失焦)使得个体对宏大叙事和深层结构失去了辨识力。权力不再是自上而下的命令,而是无处不在的“优化建议”。这种优化(无论是点击率、购买力还是社会影响力)悄无声息地引导着集体行为,导致社会共识的脆弱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结构性的稳定被表面的互动热度所掩盖。 结语:重拾边界感的必要性 《失序的文明》最终的呼吁并非是对技术的彻底否定,而是要求读者重新审视我们赖以生存的“边界”。从古代祭祀对神圣与世俗的边界划分,到启蒙时代对经验与超验的边界确立,再到现代社会中对个人与网络的边界模糊,每一次对边界的突破都伴随着巨大的社会红利,但同时也埋下了下一次失序的种子。 本书以严谨的史学考证和深刻的社会学洞察,为我们理解当前世界如何运转、我们正在失去什么,提供了一个清晰而震撼的哲学框架。它邀请读者走出技术和历史的迷雾,辨识出驱动我们时代的隐形权力机制,从而在持续的失序中,寻找构建有意义连接的可能性。 本书适合所有对政治哲学、历史演变、信息社会学及权力运作机制感兴趣的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凱博文(Arthur Kleinman)
 
  1941年生於紐約,美國精神科醫師,哈佛醫學院精神醫學與醫療人類學教授、哈佛文理學院人類學系Esther and Sidney Rabb教授,在醫學、人類學、公共衛生等領域備受敬重,也以在中國與臺灣從事精神疾病的研究而在華人世界聞名。
 
  凱博文是二十世紀引領「醫學」和「人類學」展開對話的先行者之一,帶領過無數的醫生、公衛學家、心理學家和人類學家,進入醫療人類學(medical anthropology)的領域,影響許多國家衛生政策的制定與執行。
 
  凱博文對華人世界身心健康的研究,貢獻非常卓著。早在1970年代,他就到臺北進行「乩童」的醫療人類學研究;1980年代大陸對國際學術交流剛剛開放,他率先攜家帶眷,在沒有空調沒有冰箱,夏天如火爐、冬天如冰窖的內地省份,一住經年,差點把命賠上。他的兩位子女,從小跟著他移居臺灣、香港、中國,回到美國後,還繼續念中文學校。而今,他的兒子是關注馬來西亞熱帶雨林的生態學家,女兒任職聯合國,先生是香港人,跟父母一樣踏上了連結東西方世界的旅途。
 
  凱博文數十年來的學術生涯,最偉大的貢獻是對人類「受苦經驗」的深刻體察,他以精神醫學、文化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宗教、藝術、心理治療、倫理學的全觀視野,去理解人生中無所不在的病痛、苦難和限制。
 
  凱博文著作等身,幾乎臺灣所有具文化觀的精神科醫師、心理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都曾與他結下不解之緣。
 
  在臺灣出版的著作有《道德的重量:不安年代中的希望與救贖》、《談病說痛:在受苦經驗中看見療癒》、《照護的靈魂:哈佛醫師寫給失智妻子的情書》(皆心靈工坊出版)。
 
譯者簡介
 
卓惠
 
  資深譯者。

图书目录

【推薦序一】 喚醒醫療照護初衷的諄諄告白 / 劉紹華
【推薦序二】 人的生存紋理是醫者與病人共同置身的地基 / 李維倫
【序】 了解病痛的意涵是醫療照護的精髓
 
第一章 症狀及不適的意涵
「病痛」、「病症」之辨‧病痛的意涵‧
症狀即意涵‧文化意義即意涵
 
第二章 病痛的個人、社會意涵
生活世界即意涵‧解釋、情緒便是意涵
 
第三章 痛得不堪一擊的痛
不堪一擊的警官‧詮釋
 
第四章 活著就是痛苦
魯道夫這人‧工作環境‧魯道夫的家庭‧
個人的病痛經驗‧詮釋
 
第五章 慢性疼痛:心之所欲始終不得
痛苦和自由‧詮釋
 
第六章 神經衰弱:美、中兩地關於衰弱與疲累的議題
中國的神經衰弱個案‧中國文化中的神經衰弱‧
曼哈頓城中區的神經衰弱,一九八六‧詮釋
 
第七章 解釋模式在慢性疾病醫療的衝突
個案:威廉.史提爾‧專業的解釋模式:長年病痛建構為病症‧
專業訓練對病歷記載的影響‧詮釋
 
第八章 以勝者之志應對慢性疾病
 
第九章 病與死
好好向人世告別‧怕得要死‧心照不宣‧詮釋
 
第十章 病痛的恥與辱
羞辱者何‧六位身負病痛恥辱的人
 
第十一章 長期病痛牽扯的人際脈絡
雙重束縛‧疼痛醫療中心‧病痛對病人家屬帶來的影響
 
第十二章 製造出來的病: 佯病症
 
第十三章 慮病症:似病非病的病
不知躲在哪裡的病‧很認真在擔心‧專心致志詮釋‧
死亡請命狀‧詮釋
 
第十四章 醫者:行醫的種種經驗
八種醫療生涯‧詮釋
 
第十五章 慢性疾病醫療照顧的法則
微型民族誌‧簡要病史‧不同的解釋模式須折衝協調‧
重振精神:邁向醫學心理治療
 
第十六章 以病痛意涵為中心的醫學教育及實踐
醫學教育‧衛生保健體系‧醫學研究
 
致謝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57175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3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喚醒醫療照護初衷的諄諄告白
劉紹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臺灣醫療人類學學會創會理事長
 
  要是說戰爭的關係太重大了,不可以任由將軍作主,政治也一樣不能任由政客作主,那麼,我們也應該說病痛和醫療照顧關係太重大了,不宜任由醫學專業人員來作主。──凱博文
 
  這本《談病說痛:在受苦經驗中看見療癒》的作者凱博文醫師、教授,在本書結尾寫下這段話,以比喻的方式總結了全書主旨。他真是說到重點了。不過,我想提醒讀者從正面而非否定的語氣來理解他的語重心長。
 
  身為精神科醫師的凱博文並非反對生物醫學的「另類醫療」倡議者,亦不在鼓動醫、病的二元對立。他是在提醒我們:醫療照護的初衷狀態,其實是一種涵蓋了人對宗教、哲學、生死觀、人際關係、病痛緩和等多重關注的理解與處置,後來才淪為單由病理診斷與開藥處方主導的病痛介入模式。這種單向片面的醫療模式,對於本書關注的慢性病痛,經常無能為力,令醫、病、家屬各方都深感挫折。
  
  凱博文強調,對於慢性病痛的合宜照護,應是理解與處理以患者病痛為中心的社會脈絡。而這個社會脈絡是由病人及環繞周遭的醫護、親友所構成的多層意涵。換言之,折磨病人的慢性病痛,其成因、惡化或好轉可能同時受到生理、心理與多層社會關係的影響。如果僅著重於患者的生理因素,治療可能就只是緣木求魚,成為病人、醫護、親友等以病痛為中心的長年人際陰影。
 
  乍看之下,身為病人與家屬的讀者可能會心有戚戚焉,覺得凱博文說得太有道理了;但身為醫護人員的讀者,卻可能皺起眉頭,心想怎麼可能有時間和力氣如此治療病人。這兩種反應,放在現行常見的醫療照護架構下,都是可以想像的立即反應,因為病人經常覺得他人難以理解自身苦楚,家屬也感到困擾無助,醫護人員則認為難以應付藥解無方的麻煩病人。這些反應都是凱博文撰寫此書想要對話的對象。而他的生命與專業經歷,讓他具備充分的合理性與說服力去跟不同的立場者對話。
 
  凱博文是一九四一年於美國出生的猶太裔醫師,秉承猶太思想家的傳統,不信表象,習於探究深埋內心的動機與內涵,重視「道德見證」的生命意義。他體驗過罹患氣喘的慢性病痛,也是位臨床精神科醫師,一九六0年代末來台灣實習行醫,後來以艋舺等地的俗民醫療方式為研究主題,於一九八一年出版《文化脈絡下的病人與醫者》(Patients and Healers in the Context of Culture)一書,提出疾病解釋模型(explanatory model of illness)等觀點,一舉成名,成為享譽國際的醫療人類學家,引領跨文化精神醫學、醫療與人類學的學科對話。《談病說痛》這本書於一九八八年出版,延續他一九八一年提出的諸多啟發概念,再加上在美國行醫與中國改革開放後赴中國研究的案例經驗,繼續深化探討他所關注的跨文化與社會脈絡的病痛理解。
 
  凱博文的著作等身。台灣讀者可能熟悉他的另一本譯著《道德的重量:不安年代中的希望與救贖》(What Really Matters: living a moral life amidst uncertainty and danger,心靈工坊2007,原文於2006年出版),那是他已然成為國際重量級資深學者時的作品,娓娓道來,出手就是力道。與之相較,《談病說痛》是他中壯時期的著作,寫得十分用心,努力描繪、引述、分析、說服,致力於引領思考一種新的醫療照護典範。從此書回顧凱博文的立論,清晰可見一位重量級的學者、作者,是如何從青壯時期一路走來,長年認真勤奮投入思考與寫作,才得以成就影響眾人的先驅作品。《談病說痛》與《道德的重量》,如同從毫不懈怠的堅持轉型為舉重若輕的深思,儘管生命的變化與姿態可謂由緊到鬆,始終不變的則是對人的苦痛的深刻關注與道德責任。
 
  《談病說痛》這本書中所談到的一些實作理念,例如區辨病症(disease)與病痛(illness)的文化差異、醫師(doctor)與醫者(healer)的療癒差別等,如今已成為醫學人文教育的基礎,而有些仍然只是理想。凱博文所呼籲的醫療照護典範,也許並非一蹴可幾的臨床實作理念,但卻是不斷提醒我們如何面對生命疼痛的共解之道。不變的是疾患的生物現象,變化的則是每個社會中對於病痛的表達、分類與處遇。如今我們對於後者的理解,相較於一九八0年代,已經具有跨文化的比較精神。然而現今的醫者與家屬能否正視病人的經驗敘事,依然是慢性病診斷與治療的一大挑戰。
 
  沒有什麼比重大疾病更得以讓人聚焦生命經驗與釐清生存的條件了。凱博文強調病人的病痛敘事,目的不在要求病人忠於歷史,而是理解病人如何創造敘事的意義,因其攸關患者的病痛與人生。換言之,醫者聆聽病人敘事的姿態,會影響病人如何訴說病痛,以及醫者聽到的是什麼。這不僅需要醫者的同理心,亦需勇氣,以面對病人可能訴說出的詮釋與真相,並彰顯見證、認可、理解、協助他人病痛的重要性。
 
  在AI的時代,這本舊書依然深具啟發。在當前以精密儀器偵測病人身體以求診斷的醫療典範中,對於病痛敘事的同理與詮釋,是受到壓抑的醫者人文能力。可以想見,在AI逐步取代醫師的生理診斷技術之際,對於病人疼痛敘事的詮釋,仍是醫者有待培育開發的能力,而且應是儀器無法取代的人文能力。如凱博文所言:「疼痛科學一定要將社會科學的詮釋加在生物醫學的解釋裡。」
 
  「軟」科學的價值,得以讓診斷與療癒更為有效。這是一位臨床精神科醫師透過醫療人類學的細膩觀察與人文關懷,寫給臨床醫療工作者的諄諄告白,也有助於所有可能或正面臨慢性病痛的人,看見自己的生命挑戰與意義。
 
人的生存紋理是醫者與病人共同置身的地基
 
李維倫 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教授
 
  手術室裡,醫師們圍繞在手術檯邊,專注在手術巾覆蓋下露出的手術部位,以精細的外科手術,排除或修補人體器官運行上的障礙。這樣的場景,即使是戲劇演出,總是令我讚嘆醫學知識與技術的成就。現代醫學可說是人類智性能力累積發展的巔峰代表之一。我不難想像,自己若是一名學識與技術皆備的外科醫師,會多麼自豪於作為現代醫學的一員。
 
  然而現代醫學知識技術所面對的並非未經琢磨的鑽石,等待精細雕琢來映射光采。現代醫學所面對的,且之所以獲得意義與價值地位的,是在生、老、病、死過程中的「人」。醫學,其實是由生、老、病、死之人所召喚之人類智性能力的匯集之地。醫學並非只發生在醫院之中,而是發生在人對人的照顧之中。更精確地說,是發生在人類之智性能力與生存紋理的交接介面。因此,醫學必然是一種人文科學。
 
  醫學作為一種人文科學,其實正是凱博文教授一直以來對醫師與醫學教育發出的提醒。提醒意謂著遺忘。由於人們傾向將康復視為面對疾病的勝利,於是醫學成了武器,醫師成為戰士,終極目標則是戰勝「病魔」。如此,醫學成為與「病魔」的周旋,就經常與人的生存紋理擦身而過。凱博文教授將病症(disease)與病痛(illness)區分,來讓在生活中的受苦之人顯影,來讓醫學重新記起,照顧而非戰鬥,才是其本身的任務。
 
  在《談病說痛:在受苦經驗中看見療癒》這本書中,凱博文教授主要以慢性病患者,而非急重症患者的故事來呈顯生病之人的生存紋理。的確,在慢性病的情況下,病人更重要的是「帶病而活」,而非痊癒。不過,即便是要即刻處理的急重症,人的生存紋理仍舊是醫師與病人共同置身的地基,左右著醫學臨床事件的決策。美國范德比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醫學哲學與醫療倫理學榮譽教授李察.詹納(Richard M. Zaner)認為,正是在急重症的情況下,讓臨床事件中相關的各種醫療人員與病人及親屬相互交談,聆聽彼此,才是讓病痛的生存紋理得以顯現的方式,也是解開醫學倫理困局,重回倫理作為的方法。詹納教授的見解與凱博文的思考相互交映。在《談病說痛》中,凱博文教授也提到:「醫師要努力進入病苦的領域,與病人同在,病人要主動打開生活的領域供醫師與自己共同探索。醫師就這樣當作是道德見證,不作裁判,也不作操縱,病人是主動共事者,而不是被動接受者;兩人都在這樣的經驗中一起學習,一起轉變」。透過本書,凱博文教授讓我們看到,生存紋理並非抽象的哲學理論,而是病痛所發生的生活世界;了解病人生命中的病痛,才能完整了解疾病,才能了解醫學照顧的精髓。
 
  在本書英文原著出版十八年後,凱博文教授的另一本書《道德的重量:不安年代中的希望與救贖》,同樣表明醫學面對生存紋理的本質:「現實生活裡,偉大的英雄和邪惡的魔鬼都不存在,大多數人會慢慢了解到,生存之所以是個嚴肅的課題,是因為日常生活中所直接面臨的試鍊」。然而在今日,醫學的人文性卻更加隱蔽了:「時至今日,我們對於真實的了解愈來越糢糊,所謂具有專業技術的專家們引導我們過著一種膚淺、沒有靈魂,並且否定真實道德重要性的生活模式,其中最破壞人性價值的例子便是醫療化:平常不愉快和喪親的痛苦,變成了臨床上的憂鬱症;日常生活中憂慮和擔心,變成了焦慮症;而政治暴力後的精神傷害,則被稱之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凱博文所說的「真實」,就是生存的紋理。醫學對於自己人文性的遺忘,輕則經常性地陷入醫療倫理困局,重則以技術執行取代道德生活,失落在人類智性成就的迷宮之中。然而當生物醫學(biomedicine)一詞成為現代醫學的主要標幟,就表明現代醫學專注於生物性而非人文性。面對醫學人文失憶的情況,我們要自問的是,不管是《談病說痛》一書出版十八年後,或是三十年後的今天,醫學教育是否仍像凱博文所說的:「醫師學習到的是把病症(disease)看得比病痛(illness)重要,醫師需要的是生物學的知識,不必去懂病痛在心理社會和文化方面的關聯」?
 
  雖然凱博文教授希望在醫學教育加入心理社會與文化方面的識見,我不認為這是指要將另一種知識,如心理學,加到醫學裡來作為補充。做為一位臨床心理學家,我必須誠實地說,加入臨床領域的心理學、心理治療學與臨床心理學,大多時並沒有帶來人文性,反而把生存紋理的呼喊心理技術化。因此,凱博文教授藉本書帶來的提議是:要在根本上對醫學重新定位。在我看來,凱博文教授的提醒,不只對醫學,對心理學來說也同樣必要。醫學與心理學,都有必要認識自身為一人文科學。
 
  因此,即便困難我們也必要回到凱博文在本書最後一章〈以病痛意涵為中心的醫學教育及實踐〉中所寫的:「我們必須將醫學看作是匯聚了生物科學、臨床科學,還有醫療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等三大知識的源流」,這正是醫學作為一種人文科學、人文醫學(human medicine)的呼籲。否則,在迎來新冠肺炎之生理與心理創傷的二0二0年,當醫學與心理學被更加地賦予重任,卻極可能也是我們再度見證生存紋理之遺忘的道德危機之時。
 
 
了解病痛的意涵是醫療照護的精髓
 
  一九六○年代初期,我還在醫學院就讀二、三年級時,遇到幾位病人,他們各自走在人生道路的不同階段,各自以病苦的動人經歷吸引我的注意力,帶領著我開始探究病痛(illness)對人生的種種切身影響。
 
  第一位病人是個可憐的七歲女童,嚴重燒傷,遍及全身大半。每天都要以渦流浴(whirlpool bath)進行清創,剝除壞死的焦痂。這樣的事自然是讓她痛得要命,不是尖叫就是哭嚎,苦苦哀求醫護人員住手,還會頑強抵抗。我這位門診的新手學徒負責按住她沒受傷的一隻手,盡力安撫,讓外科住院醫師可以在渦流裡快一點剝除壞死、感染的皮肉。水流很快就被染成粉紅色,然後是血紅色。我呢,笨手笨腳,才學不久,抓不準該怎麼處理,絞盡腦汁要引開小病人的注意力。我逗她講家裡、親人,還有學校的事─只要能把她驚慌的心神從劇痛中引開,什麼都好辦。每天要來這麼一場煎熬─尖叫哭嚎,壞死的焦痂漂在染血的水裡,撕開外露的皮肉,滲血的傷口,清理、包紥又是一場大戰─我幾乎要受不了。後來,有一天我終於和她接上線了。那時,大概黔驢技窮了,我對自己的無知、無能十分生氣,除了緊緊按住她那一隻小手,其他一概搞不清楚。眼看她的痛苦無止無休,我不知不覺便開口要她說說,傷得這麼嚴重,要日復一日捱過這麼一場痛苦的外科儀式,她是怎麼受得了的,是怎樣的感覺?她頓時停住,相當驚訝,愣愣看著我,痛得扭曲的小臉看不出什麼表情;接著,她開口簡單回答我的問題,說話時小手把我的手抓得更緊,不再尖叫,也不再撲打、推開醫師和護士。之後,她的信心一天天建立起來,也願意讓我知道她的感覺。等到我結束在復健科的實習,這位燒傷小病患對清創手術的忍受力明顯增強許多。那時,不管我給了她什麼,都遠不如她給我的。關於照顧病人,她為我上了很重要的一課:病人再痛苦,還是可以和對方好好談一下病痛的實際體驗;親身見證病痛的經驗、協助組織病痛的經驗,對病人是有療效的。
 
  另一位我學醫時難忘的病人,是一名老太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從一名士兵那裡染上了梅毒,以致慢性心血管疾病纏身。她是我的門診病人。看診幾個月,與她談話,讓我深刻體會到她帶著梅毒恥辱的辛酸;得了這樣的病,讓她與家人的關係、與其他男子來往,都受到影響,害得她被大家排斥與孤立。她每星期都找我,詳述一次多年前的診斷又為她帶來怎樣的難堪經歷。日積月累下來,我發覺這當中有兩組長期的問題:一組是因為罹患慢性梅毒而帶來的惡性併發症,一組是因為罹病以致人生就此無情劃定,不得改變。我進而發覺醫學院的教育體系教的是前一組問題,至於後一組問題,一般置之不理,有些甚至要我視而不見。這位病人,和年紀小得多的那位一樣,都教我領悟到,病人的病痛(illness)經驗大不同於醫師關注的病症(disease)─這當中最重要的差別,便是本書申論的主脈。
 
  過去二十年,我對活生生的人們在罹患慢性疾病之後如何與之共存、如何應對,在中國和北美以病痛經驗進行臨床和民族誌(ethnographic)研究。這些研究都以專業論文、書籍出版,讀者以專家學者為主。我的臨床工作又是以慢性疾病的心理、社會這兩層面為中心,一樣是以小眾的專業讀者為對象。不過,我寫這本書的目的就非常不一樣了。我寫這本書,是要向病人、病人家屬、治療病人的人,解說我畢生鑽研這主題累積下來的心得。在本書我將專業文獻換上通俗的面貌,希望對於不得不與慢性疾病共存,或是想要了解、治療慢性疾病的人,能發揮實際的協助。其實,我還要說,研究病痛經驗教我們學習到一些有關人類處境的重要課題,畢竟受苦、死亡是人世的共相。
 
  要聚焦生命經驗、釐清生存的核心條件,再也沒有什麼比得過重大疾病的影響力了。研究病痛如何產生其意涵,能帶著我們走進跟我們一樣的個人日常現實,他們每個人都必須處理受苦、失能、失依、死亡威脅等急迫的生命情境。沒錯,慢性疾病教的便是死亡的課題;哀悼的歷程既是老去的主軸,也是療癒的幹道。我們從病痛敘事(illness narrative)學習到人生的困境是怎麼來的、如何控制下來、又如何產生意義。病痛敘事也告訴我們,文化價值觀和社交關係如何塑造我們對自己身體的感覺和監督,如何標籤、分類身體的症狀,如何在個人的生命情境背景裡訴說病痛;我們用來表達難受的身體語彙,既有其專屬的確切文化,也受限於我們共有的人類條件。

  我們可以把慢性疾病及其治療想像成橋梁,連接起身體、自我和社會,這樣的一張網,有生理作用、意涵和關係交織其間,我們的社交圈就這樣回頭再連接到內在經驗裡。在這裡我們有幸能在自身之內、在人我之間找到種種力量,或是放大痛苦和失能,或是反過來抑制症狀進而有助於療癒。

  這本書也是為同在照顧慢性病人的醫護同僚寫的。懂得如何去詮釋病人、家屬對病痛的看法,有助於臨床醫療。我甚至還要說,行醫這件事的核心,就在詮釋病人對病痛經驗的敘述,只不過這技巧在生物醫學教育中已經萎縮了。這裡的訊息與我要傳達給醫療圈外人一樣,重點在:病痛是有其意涵的,了解病痛的意涵是怎麼來的,便是在了解病痛和醫療照顧的精髓,說不定還擴及人生。此外,病痛詮釋是病人、家屬、醫師要一起進行的。這是因為醫療的核心內含辯證,會帶著醫師走進疼痛、失能的領域,不確定又可怕;反過來也一樣會帶著病人及家屬走進醫療措施的領域,而這領域同樣不確定。這中間的辯證既會強化治療,也讓治療以及病痛成為少見的機會可供作道德教育。現代醫療體制因轉型而帶出的意外結果之一,便是竭盡所能要醫師不要去管病痛的經驗。慢性病人與醫護人員之所以有隔閡,這樣的體制是重要幫凶,且導致醫師扔掉了醫者(healer)該有的仁術仁心,這可是醫者最古老、最強大、最具生存意義(existential)的回饋。
 
  本書便是以前面幾段勾勒出來的目的為宗旨開展論述。先由兩章引文鋪陳分析網格,評估病痛意涵。三到十一章,便針對我臨床研究或是治療過的慢性病人各自的病痛經驗,詳細敘述,每章各以病痛意涵的重點進行闡發。最後三章詮釋的重點轉移到醫者,這三章為慢性疾病照顧撰寫指南,兼為醫學院暨進修教育提供改革方案,以利改善慢性疾病醫療。當今的醫療實務雖然有很多值得稱道的地方,慢性疾病照顧卻不是當代醫學出色的成就。最後一章的標題下得有一點聳動,目的是在向大家鄭重提議:我們要是以了解病痛的意涵為出發點,我們對醫療的理解就會從根基開始出現質疑。
 
  在此必須針對患者、醫師面談的相關引述加以說明。從第三章到第十四章,我使用許多這類引述,其中約有一半是從我進行臨床或是研究面談的錄音帶直接謄下來的文字,另一半則是面談時我自己速記的筆記。我的筆記不管講話的停頓,沒有口氣、音高的變化,也沒有「啊」、「唔」或其他助詞。由於我的重點在謄文好不好讀,所以從錄音帶謄下來的文字,打岔的助詞也泰半刪除,除非對當事人說的意涵十分重要,才會留下。我寫這本書的目標讀者群相當廣,不只是一小撮專家。所以,書裡引述的話會有些調整─也許說是壓縮或是簡化才比較準確─但也只是壓縮或簡化而已。為了保護病人、醫師的隱私,如果相關資料可能暴露當事人的身分,我會刪除或改動。而進行這類更動時,會參考類似問題的病人資料,以求所做的更動在同一組病人的經驗不致有衝突。
 
凱博文醫生
劍橋,麻州
1986-87 年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独树一帜,充满了古典的韵味和现代的张力,交织出一种独特的阅读节奏感。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构建句子时那种精妙的停顿和转折,仿佛他深谙文字的音乐性。有些段落的排比和对仗,读起来简直像在听一首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气势磅礴,层层递进,让人忍不住要大声朗读出来,感受那种声音在口腔中激荡的快感。但同时,它又能够在最宏大的叙事中,瞬间切换到极其私密和细腻的笔触,描绘那些转瞬即逝的微观感受,这种收放自如的掌控力,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学功底。可以说,这本书的每一个句子都是经过反复锤炼的,没有一句是多余的赘述,充满了精确的张力。它不仅仅是在传达信息,更是在进行一场纯粹的语言艺术展示,让人在阅读文字本身的过程中就获得了极大的审美愉悦。

评分

我得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磨人”的,但这种“磨人”恰恰是它最迷人的地方。作者似乎毫不留情地撕开了某种温情脉脉的表象,直抵核心的困境与挣扎。它不是那种能让你轻松消遣的读物,更像是一场对心智的严峻考验。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在房间里踱步良久,试图消化其中抛出的那些尖锐的问题。那些论述的逻辑链条极其紧密,环环相扣,一旦你跟不上,就会有一种被远远抛下的挫败感。然而,正是这种挑战性,使得最终抵达某些领悟的瞬间,显得格外珍贵和震撼。它迫使你拿出自己最诚实的自我,去面对那些平日里总想躲避的阴影。这种“硬核”的对话,远比那些浮光掠影的慰藉来得更有价值,它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切割掉虚假的繁荣,让你直面本质的真实。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触动,在于它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于哲人般的洞察力。它似乎拥有一种穿透表象、直达事物底层逻辑的能力,让很多我过去习以为常的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作者在探讨那些沉重议题时,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冷静和克制,没有陷入廉价的煽情,也没有走向空泛的说教。他的理性之光,反而使得那些深刻的情感体验更加具有力量。我尤其欣赏他那种“向内挖掘”的勇气,不回避人性的幽暗面,不粉饰成长的代价,而是以一种近乎坦诚的姿态,邀请读者一同面对存在的荒谬与美丽。这种对生命复杂性的深刻理解和包容,使得全书弥漫着一种沉静而有力的气质,读完后,心里留下的是一种被洗涤后的平静,一种更坚韧、更具穿透力的目光。

评分

这本书真的让我眼前一亮,那种文字的质感和思想的深度,完全超出了我原本的预期。我一直都在寻找那种能直击灵魂深处,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反思自身存在的作品,而这本恰好满足了我对“深度阅读体验”的所有幻想。作者的叙事手法极其老练,他不是简单地陈述事实或观点,而是构建了一个个充满张力的情境,让你仿佛亲身置身其中,去感受那种微妙的情绪波动。特别是他对细节的捕捉能力,简直令人惊叹,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场景或对话,经过他的笔触,立刻获得了强大的象征意义,让人回味无穷。更难得的是,这本书的格局非常宏大,它没有局限于单一的视角,而是通过多维度的观察,构建了一个复杂而又自洽的思想体系。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框架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拓宽了,看待世界的方式也因此有了一些微妙而深刻的转变。这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它更像是一个老朋友,在你未来的某个时刻,会不经意地从书架上跳出来,提醒你那些曾经被触动过的深层思考。

评分

从结构布局来看,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大胆且富有创意。它打破了传统非虚构作品那种线性叙事的刻板印象,采用了碎片化但又相互勾连的叙事模块。一开始阅读时,你可能会感到有些迷惘,仿佛在面对一幅巨大的、由无数小图层构成的马赛克,无法立刻看到全貌。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那些看似分散的篇章,其实像星辰一样,都在彼此呼应,共同指向一个中心光芒。这种非线性的组织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探索性和参与感,读者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需要主动去构建意义的联结者。这种处理方式非常契合当代人破碎化的信息接收习惯,却又用更高层次的智慧将这些碎片重新整合,形成了一个复杂而有机的整体。这种结构上的精妙设计,本身就值得深入研究和品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