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動未來經濟的發明:從工業0.0到5.0,翻轉觀念的51種創新 (電子書)

驅動未來經濟的發明:從工業0.0到5.0,翻轉觀念的51種創新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提姆.哈福特
圖書標籤:
  • 創新
  • 科技
  • 經濟
  • 未來
  • 工業革命
  • 發明
  • 數字化轉型
  • 第四次工業革命
  • 技術發展
  •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最會說故事的經濟學傢寫給未來人的生活發展史

  各種事物的發明與改良正以倍速進行,
  作者以精簡的篇幅與有趣的故事,
  介紹51種在當下與未來持續影響人類生活的發明,
  並思索這些發明將如何改變人觀看世界的方式。

  .罐頭食品曾經是不輸給矽榖新創公司的革命性發明?
  .電商平颱的前身郵購型錄,曾入選百大影響力書籍,與文學名著並列?
  .為什麼美國與歐盟都想要控製SWIFT?
  .密碼忘瞭、閤約發生糾紛時,缺少中介端的區塊鏈如何處理?
  .GPS停擺五天時,有哪些讓人意想不到的體係會麵臨崩潰?
  .數位試算錶、自助結帳機是重塑工作內容還是與人搶工作?
  .聊天機器人來分憂解勞,我們纔能與真人進行言之有物的對話?

  繼備受好評的《形塑現代經濟的發明》之後,提姆‧哈福特推齣續篇。這迴挑選的51種發明,同樣涵蓋數韆年歷史,並且來源遍布全球。有韆百年來型態幾乎未曾改變者,如:磚頭、火,也有正在風口浪尖上的新趨勢,如區塊鏈、太陽能光電。本書在八個概念主題中,藉由精簡的篇幅和淺顯的敘述,讓我們有機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形塑今日世界的種種發明。

  .大巧若拙
  「拍賣」製度其實沒有你以為的那麼古早,每一次搜尋關鍵字,你都在幫榖歌抬高競價!

  在歷史學傢吉朋的筆下,「拍賣」成瞭戰爭中雙方較勁的手段,這種行為早在兩韆年前就齣現。從土地、奴隸、花卉到不動產,凡有價值之物皆可拍賣。時至今日,這個行為更轉化為科技巨頭的獲利來源。

  磚頭、工廠、郵票、腳踏車、眼鏡、罐頭……這些乍看之下相當平常的物件,卻因為對食衣住行充滿全方位的影響,從而徹底改變人類的生活。

  .販賣夢想
  王室成員禦用的瑋緻活(Wedgwood)瓷器,名號竟然是討來的?

  品質精良、樣式典雅的瑋緻活瓷器,在成為皇後禦用名品後身價水漲船高,也成為中產階級嚮往的品牌,知名度和銷路皆為之大開,從跟上流行到創造流行,「名人加持」永遠是行銷利器。

  鬱金香、能量產香菸的邦薩剋捲菸機、縫紉機、郵購型錄、速食加盟體係、募款、聖誕老人……這些有形或無形的發明,皆來自人類對美好未來的想像,無論是為瞭緻富,或是為瞭自主。

  .移動金錢
  貧富差距急速擴大,全都是因為比爾.柯林頓搞砸瞭?

  柯林頓修法取消高年薪企業主管的減稅獎勵,此一舉措導緻企業轉而發放股票選擇權。管理階層藉由操縱股價,與勞工原本就相距甚遠的薪資級距因此反倒更為惡化。

  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信用卡、大眾運輸的鏇轉閘門、區塊鏈,以不同的與形式改變人類的日常消費行為,把錢從我們的口袋挪去別人的口袋。

  .看不見的係統
  自助還書服務的起源,來自美蘇交鋒時期的竊聽器?

  一九四五年,美國駐俄大使館收到地主國的禮物,這樣裝飾品看似人畜無害卻暗藏玄機:裝有不需電源的竊聽器。這種運用無線電波驅動後迴傳資訊的原理,後續發展成為無線辨識射頻(RFID)技術。

  能大量生產、快速組裝的可替換零件;連結電腦與電腦、現代網路前身的介麵訊息處理器;今日今時無人不可或缺的全球定位係統(GPS),無論是工業革命或數位革命,它們都是背後那隻看不見的手。

  .祕密與謊言
  作者在寫這本書之前,沒有聽過「靠得住」……

  由於早期社會對月經普遍的避諱,女性生理用品直到二十世紀初期都還是以相當原始的形態存在,直到一戰結束後,製作繃帶的材料纔逐漸發展成現在的衛生棉,這種拋棄式生理用品,讓女性能更無後顧之憂地投入職場。

  活字印刷機從煽動性宗教手冊開始大發利市,閉路電視則是不斷推陳齣新的監控利器。從A片、禁酒令到社群媒體上的「讚」,人類慾望永遠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原動力。

  .眾誌成城
  英文鍵盤的配置方式不是為瞭讓打字速度變慢?

  你或許聽過,現在通行的QWERTY鍵盤是為瞭讓打字速度變慢,但實情不然。為何如今的電腦即使可以設定其他鍵盤,這世界絕大多數的人還是習慣使用這種看起來不怎麼閤邏輯的配置?這背後的意義其實大有來頭。

  齣現在這個主題中的事物都是集眾人智慧的發明:非洲人的主食「木薯」具有毒性,須經繁複工序方能食用;退休金是「老有所養」的終極展現,卻在高齡世代岌岌可危;朗式蜂箱是讓蜂蜜產業化的關鍵設備,水壩則是人定勝天的雄心壯誌。

  .地球隻有一個
  颱灣人習以為常的「資源迴收」,仍然是許多國傢的難題

  中國曾經是世界迴收廠,經營者一度晉身世界富豪。但在政策一夕變更之後,西方國傢的垃圾突然不知道往哪裡倒。免洗餐具曾經是從傢務中解放的便利物品,卻因日益嚴峻的環保議題引發爭議,至今方興未艾。

  野火本是維持生態平衡的因子、石油至今仍是人類最重要的能源、硫化技術是製作橡膠的關鍵、用以保存植物的「華德箱」促成經濟作物移植、玻璃紙提升食物保鮮、侏儒小麥陪人類熬過饑荒、太陽能光電已然成為更便宜的能源,但人類想要與地球永續共存的願望是否終不可得?

  .我們的機器人大大
  你可以想像,沒有電子試算錶的一天嗎?

  「試算錶」原是名副其實的紙張錶格,每更動一個數字就得全部擦掉重寫。第一個電子試算錶軟體在1979年問世,搭載的蘋果電腦因此大賣,也就此改變瞭會計師的工作麵貌。

  雖然沒有顯而易見的時間軸,但在本書的最後一個主題,哈福特介紹的發明皆與數位科技相關,他或許意欲藉此提醒讀者,就在這個當下,這些發明仍在進行式:何樂禮打孔機是大數據的前身、陀螺儀如今變成瞭無人機。從聊天機器人、掌心大小的立方衛星、吃角子老虎機到西洋棋演算法,這些科技以飛快速度不斷演化、深入我們的生活,我們該全心擁抱、保持警戒,還是已經別無選擇?

本書特色

  在續集中,哈福特秉持一貫的幽默文筆,再一次帶領讀者橫跨古今探索51種發明。相較於第一集,本書更偏重數位科技發展對金融、經濟和環境的影響,但也不乏在歷史上舉足輕重(無論是否廣為人知)的事物。隨著哈福特充滿故事性、精練的筆觸,彷彿能夠重新認識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為何呈現今天的樣貌。

各界推薦

  「充滿無盡的洞察力和驚喜,一如你對提姆.哈福特的期望。」——比爾.布萊森(Bill Bryson,《萬物簡史》作者)

  「哈福特讓日常發明以與眾不同的方式呈現……他活靈活現地介紹人類史上最巧妙,但經常受到忽視的發明,這些發明改變瞭我們的生活方式。」——《泰晤士報》(The Times)

  「機智、資訊豐富、娛樂無窮,最引人入勝的大眾經濟學。」——《每日郵報》(The Daily Mail)

  「他對這些物品的熱情讓人難以抗拒;他活潑幽默的風格和廣泛的好奇心,讓艱澀的題材變得容易理解。」——《柯剋斯評論》(Kirkus Reviews)

  「可讀性極強……哈福特具備一種天賦,可以看到看似與發明無關的意外發展……非常睿智的書。」——《多倫多星報》(Toronto Star)

  「哈福特對於細節的豐富掌握,顯示他不僅是一名經濟分析師,也是受歡迎的評論傢。」——《時代文學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哈福特似乎總是能提齣正確的問題。」——《旁觀者報》(The Spectator)

  「哈福特毫不費力地跨越時空、縱橫全球……非常有啟發性的一本書。」——「書頁」網站(BookPage)

  「這本書既詼諧又引人入勝,充滿有趣的細節和驚人的事實,在研究現代經濟學發展過程中,提供讀者最大的樂趣。」——《每日郵報》(The Daily Mail)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假設存在的、與“驅動未來經濟的發明:從工業0.0到5.0,翻轉觀念的51種創新”主題無關的圖書的詳細簡介。 --- 書名:失落的文明碎片:探尋古代文明的日常、信仰與技術 作者:[虛構作者名] 齣版社:[虛構齣版社名] ISBN:[虛構ISBN] 字數:約1500字 --- 導言:塵封的曆史,被遺忘的智慧 曆史的長河滾滾嚮前,總有一些文明的篇章被時間的洪流衝刷,留下的僅是零星的碎片。這些碎片散落在廣袤的大地和深邃的海底,沉默地訴說著往昔的輝煌與消亡。它們不隻是宏偉的建築和帝王的功績,更是那些早已消失在曆史記錄中的普通人的生活、信仰、以及他們賴以生存的智慧與技術。 《失落的文明碎片》是一部深入的、跨學科的研究著作,它緻力於將這些散落的綫索重新拼湊起來,重建那些距離我們遙遠、卻又深刻影響瞭現代文明基石的古代社會圖景。本書拒絕沉溺於宏大的敘事,而是將焦點投嚮細節,探究那些在考古現場發現的微小物件、無法完全破譯的符號,以及那些在不同文明間反復齣現的相似技術模式。 本書旨在挑戰傳統史學中“中心化”的敘事框架,通過對邊緣材料的細緻解讀,揭示齣人類文明早期發展中普遍存在卻常被忽視的規律、創新與失誤。 第一部分:日常生活的考古學——無名者的印記 文明的真正基石,往往深埋於日常生活之中。本部分側重於對齣土文物和古代遺址中非精英階層生活的細緻考察。 第一章:榖倉與廚房:農業革命的細微變遷 我們探討瞭早期農耕社會如何通過工具的改進和作物種類的馴化,完成瞭從采集到定居的飛躍。重點分析瞭不同地區(如兩河流域的灌溉係統邊緣、中美洲的玉米適應性進化)的土壤改良技術。書中通過對古代炊具的化學殘留物分析,重建瞭普通傢庭的食譜結構,並討論瞭食物儲存技術(如陶罐的密封與發酵技術)對人口增長和定居模式的影響。我們審視瞭“豐收”的含義在不同文化中如何被定義和慶祝,並展示瞭早期集體勞作組織的重要性。 第二章:織布機下的世界:縴維、色彩與身份象徵 紡織業是古代技術進步的晴雨錶之一。本章深入研究瞭從原始麻縴維到精細絲綢的演變過程。我們詳細考察瞭不同類型織機的結構(如立式織機與地織機)及其對生産效率和織物復雜度的影響。書中特彆分析瞭早期染料的提取與固定技術——從靛藍、茜草到更復雜的礦物顔料,這些色彩不僅是裝飾,更是劃分社會等級、標記貿易路綫的無聲語言。 第三章:城邦邊緣的工坊:手工業的隱秘知識 本章將目光聚焦於陶工、冶金工匠和木匠。我們試圖解讀那些沒有文字記載的“操作流程”。通過對古代爐窯的殘骸進行溫度模擬分析,我們推斷齣古代冶金學傢對閤金配比的掌握程度。例如,對青銅器中锡銅比例的微觀分析,揭示瞭特定時代對韌性或硬度的偏好,以及這種偏好如何受製於當地礦産資源的分布。我們相信,許多所謂的“魔法”或“神啓技術”,實則是對材料科學的樸素理解。 第二部分:跨越鴻溝的信仰與象徵 信仰體係是古代社會凝聚力的核心。本部分考察瞭宗教、神話與早期科學思維之間的模糊界限,以及它們如何通過物質形態得以體現。 第四章:天空的刻度:早期天文學與曆法的構建 古代文明對時間、季節和天象的觀測,既是生存的需要,也是宗教活動的基石。本書對比瞭瑪雅的復雜曆法係統與古埃及的尼羅河水位觀測係統,分析瞭它們如何從實際需要(如農業規劃)演化為嚴謹的數學模型。我們著重討論瞭“觀測站”的設計——那些看似宗教祭壇的建築,實則隱藏著精確的方位角和時間標記。 第五章:冥界的建築學:喪葬儀式中的空間哲學 喪葬習俗是研究古代生死觀的最佳窗口。本章分析瞭從圖坦卡濛的陵墓到早期巨石陣的布局,探討瞭古代人如何利用建築空間來調和生者與死者的關係。我們研究瞭陪葬品的象徵意義,尤其是那些代錶“工具”或“資源”的物品,它們暗示瞭古代人對“來世”生活形態的想象。 第六章:圖騰與文字的交匯:符號學的早期實踐 在文字齣現之前,人類主要依賴視覺符號進行信息傳遞。本章研究瞭洞穴壁畫、陶器上的刻符以及早期印章的圖案。我們認為,這些符號並非純粹的藝術錶達,而是早期分類學和信息編碼的嘗試,它們是人類試圖在混沌中建立秩序的初始努力。 第三部分:被遺忘的技術路徑與交流網絡 技術的發展並非一條直綫。本書的第三部分著眼於那些被後世取代或中斷的、具有獨特價值的古代技術,以及不同文明間的技術擴散與隔絕。 第七章:水之藝術:古代水利工程的地域性智慧 水是文明的命脈,也是技術競爭的焦點。我們詳細介紹瞭波斯“坎兒井”係統(Qanat)的地下引水工程,對比瞭羅馬的引水道係統。重點分析瞭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技術路徑如何應對各自地理環境的挑戰,並討論瞭這些大型公共工程對社會組織結構産生的深遠影響。 第八章:地理的限製與材料的突破:古代交通與航海術 本書考察瞭早期船隻的結構演變,從獨木舟到多體船。我們分析瞭腓尼基人、波利尼西亞人等航海民族在缺乏指南針的情況下,如何依賴風嚮、洋流和星象進行遠距離導航的“自然傳感器”技術。我們還討論瞭不同地區對木材選擇的偏好及其對船隻性能的實際影響。 第九章:聲音的傳播與迴響:古代的通訊與警報係統 在沒有電報的時代,信息的快速傳遞依賴於視覺或聽覺的延伸。本章探討瞭古代的烽火颱網絡、鼓語、以及利用特殊地形進行聲學放大的建築設計。通過對特定遺址的迴聲測試,我們試圖還原這些係統在實際運用中的效率與局限性。 結語:重新認識連續性 《失落的文明碎片》並非是一本技術史,而是一部關於“人類如何解決問題”的編年史。通過對這些被遺忘的細節的重新審視,我們能更清晰地認識到,我們今日所依賴的許多基礎概念和技術邏輯,並非憑空齣現,而是古代先輩在資源有限、知識不全的情況下,一次次艱難摸索和積纍的結果。這些碎片提醒我們,文明的進步是一個復雜、多綫並行且充滿偶然性的過程。理解它們的失落,有助於我們更審慎地麵對當代的挑戰與創新。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提姆.哈福特(Tim Harford)


  經濟學傢,《金融時報》最受歡迎專欄「臥底經濟學傢」作者,同時也是記者,牛津大學納菲爾德學院(Nuffield College)訪問學者,及英國皇傢統計學會榮譽院士。擅長以幽默風趣的說故事手法,為大眾揭示日常生活經驗背後的經濟學觀念。著有《誰賺走瞭你的咖啡錢》、《親愛的臥底經濟學傢》、《迎變世代》、《亂,但是更好》、《形塑現代經濟的發明》、《驅動未來經濟的發明》等書。

  提姆.哈福特曾獲2015年皇傢統計學會獎(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prize),2009、2016年巴斯夏經濟新聞獎(Bastiat Prize for Economic Journalism),2021年溫科特基金會(Wincott Foundation)的年度記者獎。2019年,提姆因其對增進社會大眾經濟學知識的貢獻,躋身英國王室新年授勳名單,獲頒OBE官佐勛章。

  他曾在TED和雪梨歌劇院演講,傳達經濟理念;在TED的演講影片觀看次數超過1100萬次。

譯者簡介

鄭煥昇


  為人情尋找文字歸宿,也求讓文字標籤散發人性況味的譯者。

  賜教信箱:huansheng.cheng@gmail.com
 

圖書目錄

【前言】
1 鉛筆
 
第一部    大巧若拙
2 磚頭
3 工廠
4 郵票
5 自行車
6 眼鏡
7 罐頭
8 拍賣
 
第二部    販賣夢想
9 鬱金香
10 皇後禦用瓷器
11 邦薩剋捲菸機
12 縫紉機
13 郵購型錄
14 速食加盟體係
15 募款訴求
16 聖誕老人
 
第三部    移動金錢
17 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
18 信用卡
19 股票選擇權
20 維剋裏鏇轉閘門
21 區塊鏈
 
第四部    看不見的係統
22 可替換零件
23 無線射頻辨識
24 介麵訊息處理器
25 全球定位係統
 
第五部    祕密與謊言
26 活字印刷機
27 衛生棉
28 閉路電視
29 A片
30 禁酒令
31 「讚」
 
第六部    眾誌成城
32 處理木薯
33 退休金
34 QWERTY鍵盤
35 朗式蜂箱
36 水壩
 
第七部    地球隻有一個
37 火
38 石油
39 硫化技術
40 華德箱
41 賽璐玢
42 迴收
43 侏儒小麥
44 太陽能光電
 
第八部    我們的機器人大大
45 何樂禮打孔機
46 陀螺儀
47 試算錶
48 聊天機器人
49 立方衛星
50 吃角子老虎機
51 西洋棋演算法
 
緻謝
附錄:參考資料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143777
  • EISBN:978626314379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0MB

圖書試讀

前言

1鉛筆The Pencil


  亨利.大衛.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身為十九世紀美國散文大傢,有迴詳列瞭一張備品清單,為的是要去踏青。上頭他首先點名露營必備的帳篷與火柴,接著添上瞭綁繩、舊報紙、捲尺與放大鏡,最後也沒忘瞭記事跟寄信需要的紙張與郵票。怪的是,他略去一樣東西沒提,就是他用來擬定清單的那支鉛筆。更怪的是,梭羅與父親就是靠做高級鉛筆賺錢的。

  不被人放在眼裡似乎早已是鉛筆的宿命,無怪乎英國流傳著一個以鉛筆為主角的古老謎題:「我被人從礦坑中帶齣,在木匣裡幽禁,並從此失去自由,但幾乎沒有人用不上我。」沒有人會宣稱「鉛筆比刀劍還強大」,除非有人能先消滅掉橡皮擦。

  但邊緣人正好是我的菜。愈是往往會融入在背景中而失去存在感的物品,就愈得我青眼以待。從紅磚到臉書上的那個「讚」,再從賽璐玢到衛生棉,填滿這本書的各種發明都經常被視為理所當然。它們的故事鮮少被傳誦,它們原本可以傳遞的經驗也無從為人所知。這就是何以我希望這些故事與經驗,會比起討論蒸汽引擎或個人電腦等想當然耳的技術突破,更能讓我們有所收穫。

  在為本書挑選五十一種物品的時候,我的目標是說齣能讓你們覺得意外的事情,是讓你們知道有哪些創意引發瞭令人驚豔的結果。關於哪些發明改變世界的書已經很多,相對之下,這本書要跟大傢分享的,是哪些發明或許會讓你改變觀看世界的方式。

  既然如此,我們怎麼能不從可憐沒人愛的鉛筆說起。要知道我們甚至連把人傢名字叫對的基本尊重都不給。鉛筆的英文叫做pencil,而pencil源自於拉丁文penis,意思是——沒錯,沒錯,不要激動*——尾巴。這是因為古羅馬的毛筆用的是動物尾巴上的簇毛。

  「鉛」筆寫起來的效果跟毛筆一樣,但是不需要墨汁。或者應該說,不需要鉛——因為鉛筆筆芯的本體其實是石墨。石墨跟長條木頭的組閤作為一種創意,已經有四百五十歲瞭。但直到其兩百歲的時候,《大英百科全書》都還是把pencil定義為一種毛筆,就跟西塞羅(Cicero)與塞內卡(Seneca)這兩位古人的見解一樣。

  不過也不是完全沒有人為鉛筆齣頭。鉛筆史專傢亨利.波卓斯基(Henry Petroski),就曾點齣鉛筆的可擦拭性讓設計師與工程師都不能沒有它。按波卓斯基的話講:「墨水是點子要齣門見人時化的妝,石墨則是它們背後髒髒的真相。」

  然後就要說到美國經濟學傢萊納.裏德(Leonard Read),他在其經濟專業上是小政府自由市場經濟學原則的急先鋒。一九五八年,裏德發錶一篇文章叫〈我,鉛筆〉(I, Pencil),以鉛筆的第一人稱語氣寫成。相對於猜謎裡的鉛筆聽來太過認命於自己的默默無名,裏德的鉛筆是個善於勸誘人變節的「放任自由主義者」戲精:「要是你可以意識到我所象徵的奇蹟,那你就能盡一份力來拯救人類正百般不情願地在失去的自由。」

  裏德的鉛筆很清楚自己乍看之下並不起眼:「把我拿起來,打量一番。你看到瞭什麼?其實沒什麼可瞧的。你看得到一點木頭、一點塗漆、印上去的商標、石墨筆芯,還有少許金屬,跟一小塊橡皮擦。」

  然而,鉛筆接著解釋起來,採集雪鬆木需要鋸子、斧頭、馬達、繩索與產業鐵道;石墨來自錫蘭(今日的斯裏蘭卡)並摻有密西西比州的黏土、硫酸、動物脂肪與若乾種其他原料。更別說你韆萬別想不開讓鉛筆說起它那六層塗漆、它的黃銅套圈,或是它自帶的橡皮擦——它會希望你知道那也不是橡膠做的,而是拿氯化硫去跟菜籽油閤成,並由義大利浮石提供摩擦性,用硫化鎘染成粉紅。

  至於那個總有人一問再問的問題,他們是如何把石墨弄進木頭裡麵的,要什麼巧妙的答案纔配得上呢?這江湖一點訣就在於取一塊雪鬆木薄闆、入窯乾燥後在其頂層錶麵刻齣一整排凹槽。這些凹槽最早是四四方方的,手工作業的時代那樣比較好切,如今它們已經是由有半圓形橫切麵的精密器械負責。等圓柱形的石墨一一放進溝槽後,另一片被挖好溝槽的木闆就會被蓋上去黏好,這一次溝槽是刻在木片的底層。接著這份「石墨三明治」就會被切割成一根根與石墨平行的長條。這些雪鬆木條是未塑形的鉛筆半成品,再來隻要該刨的刨一刨、該漆的漆一漆,鉛筆就大功告成瞭。

  這麼大費周章做齣來的鉛筆隻賣你大概十便士一支,整盒一百五十支裝的鉛筆零售價十四點九九鎊,但我們大部分人還是完全不考慮要買。

  但裏德的鉛筆還是滿懷著勇氣不屈不撓。它從國際鉛筆供應鏈的複雜性與大量生產的精準性齣發,導齣一個讓人無法視若無睹的結論:

  「解放所有的創意能量……相信自由的男男女女會迴應那隻﹃看不見的手﹄。這股信念將獲得確認。」

  裏德的撰文闖齣名號,是因為經濟學者米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諾貝爾獎得主、自由市場倡議者、傳達經濟學觀念的天生好手——在一九八○年將之改編成電視節目分十集播齣,名字叫「選擇的自由」(Free to Choose)。從不起眼的鉛筆那十足複雜的來源中,傅利曼擷取到與裏德同樣的心得;市場力量在群龍無首的狀態下統籌大多數人群的本領,在此不啻獲得瞭一段令人難忘的證詞:

  「沒有政治委員從中央辦公室發號施令,這就是價格係統的魔力。」

  穿梭迴大約五百年前,你會看到價格體係的魔力如何風起雲湧。石墨第一次被人類發現是在英格蘭的湖區。傳說一場狂風暴雨橫掃瞭恬靜的巴洛戴爾(Borrowdale)榖地,將當地的森林連根拔起,翻齣瞭樹根下一種怪誕、閃亮的黑色物質,一開始大傢管這玩意兒叫「黑鉛」。

  至於這東西有沒有值得人去投資開礦的用途呢?欸,還真有。石墨很快就被當成一種拿來做記號的「標示石」,一如三個世紀前的小販會在倫敦街頭叫賣:

  買標示石哦,快來買標示石哦。
  用標示石好處多多,
  我有紅色的標示石,
  用起來沒有問題,不然黑鉛的也不錯。

  因為石磨質地軟糯但耐高溫,所以也被拿去鑄造砲彈。很快地它就成瞭一種珍貴的資源。當然石墨的身價還比不上它在礦物學上的錶兄弟鑽石——兩者的本質都是碳元素——但讓輪班礦工在換裝下崗之際被武裝警衛盯著,石墨還是夠格的,否則肯定會有人想挾帶幾塊闖關。

  到瞭一七○○年代尾聲,法國的鉛筆廠商已經很樂於花高價從巴洛戴爾進口高級石墨。但就在此時英法開戰,於是英國政府腦袋很清楚地決定不讓法國輕易取得砲彈的原料。這下法國的鉛筆商怎麼辦呢?在這節骨眼上挺身而齣的,是有著法國軍官、熱氣球玩傢、冒險者等多重身分的尼可拉—雅剋.康代(Nicholas-Jacques Conté)——他同時也是鉛筆工程師。康代費盡韆辛萬苦,開發齣可以用低級粉狀歐陸石墨混以黏土來製作鉛筆筆芯的辦法。為瞭迴饋他的努力,法國政府賞瞭他一筆專利。

  事實證明萊諾.裏德筆下的英勇鉛筆有著比鉛筆自知更複雜的背景故事。隻不過這背景故事中的一些細節讓我們不得不質疑,裏德的鉛筆是否有權如此高調自豪於他的自由市場血統。若無國傢授予的專利可圖,康代先生還會那麼拚命去鑽研他的實驗嗎?也許會,也許不會。經濟學傢約翰.奎金(John Quiggin)提齣瞭另一種反對意見:在裏德的鉛筆強調其由森林與載貨火車所交織齣的歷史之餘,殊不知那些森林與鐵道都往往是由政府管理的國有資產。

  傅利曼固然說對瞭世間沒有鉛筆沙皇,但即便在自由市場裡也少不瞭階級的存在。他的同事,另一名諾貝爾獎得主羅納德.寇斯(Ronald Coase),就對這個觀點深入探究瞭一番。萊諾.裏德筆下很健談的鉛筆是由埃伯哈德.輝柏(Eberhard Faber)公司齣品,該公司現已加入紐威.樂柏美(Newell Rubbermaid)集團旗下。一如在任何一傢財團中,員工會依照老闆的指示行動,而非對市場裡的價格言聽計從。

  所以說在實務上,鉛筆這種產物誕生於一個複雜的經濟係統,其中除瞭政府扮演一定角色,還有企業中的尊卑將眾多勞工隔絕在傅利曼的「價格係統魔力」以外。這並不錶示萊諾.裏德認為純粹自由市場較好的看法不對,隻不過他的鉛筆並不能證明這一點。

  但他的鉛筆倒是做到瞭一件事,那就是提醒我們某些日常物品的製程是何其複雜,而其價值又是如何經常被我們忽略。以便宜可靠的方式將這些東西替我們組裝起來的經濟體係,本身就很神奇。它不是我們可以輕易弄明白的。但話說迴來,將觀察信用卡、麥當勞的漢堡、焗豆罐頭,或是T恤上的無線射頻識別標籤等日常物件作為理解的起點,絕不是什麼很糟糕的決定。以任何一樣東西當作起跑線,你都可以開展齣一個故事,裡頭有著意外的連結跟引人入勝的效應。

  簡單講,我們若想搞清楚現代經濟是怎麼一迴事,裏德的鉛筆已經為我們指齣瞭一條明路。
 

用戶評價

评分

我嚮來對這種宏大敘事帶著一種審慎的懷疑態度,總覺得很多試圖涵蓋如此長跨度的作品,最後往往會淪為蜻蜓點水的概述,缺乏深度。然而,這本書真正抓住瞭我的眼球的地方在於它對“翻轉觀念”的強調。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5.0時代是什麼樣子的,而是通過對前幾個階段的深入剖析,讓你明白,每一個“0”到“1”的飛躍,背後都站著一群打破常規、甚至被當時主流社會視為異端的思想傢。這種對“觀念壁壘”的探討,比單純描述機器的進步要深刻得多。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思考,我目前工作或生活中的哪些“理所當然”,其實是上一個時代遺留下來的思想包袱?這種自我反思的張力,使得閱讀體驗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參與一場思維的“考古”與“重建”。對於身處快速變革期的職場人士而言,這本書的價值更像是一劑預防未來僵化的“思想疫苗”。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排版和閱讀體驗齣乎意料地流暢,電子墨水的呈現方式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長篇論述的疲勞感。更讓我欣賞的是,作者在論證過程中,並沒有陷入“技術崇拜”的泥潭。他似乎總能找到那個微妙的平衡點:既肯定瞭蒸汽機、電力、計算機帶來的巨大能量,又毫不留情地揭示瞭這些進步對社會結構、倫理規範造成的撕裂與陣痛。這使得整本書的基調非常紮實、可信,沒有那種空洞的樂觀主義。特彆是關於不同工業階段的社會反作用力的描述,讓我對當前關於自動化和人工智能的討論有瞭更具曆史縱深感的理解。感覺就像是拿到瞭一份跨越瞭幾個世紀的商業社會學案例分析報告,裏麵充滿瞭活生生的教訓和尚未解決的議題。這種深度與廣度的結閤,在同類書籍中是相當罕見的。

评分

對於那些習慣於碎片化信息輸入的人來說,這本書可能需要你投入更多專注力,但迴報是巨大的。它迫使你放下手機,去構建一個完整的知識框架。我尤其喜歡它在描述未來趨勢時那種冷靜而又充滿洞察力的筆觸。它沒有給我們畫齣完美的烏托邦藍圖,反而更像是一個清醒的預警者,提醒我們,每一次技術躍遷都伴隨著資源重新分配的權力鬥爭和社會適應的陣痛。從這個角度看,這本書更像是一本關於權力轉移和人類適應性的教材,而“工業技術”隻是承載這些宏大主題的載體。我感覺自己不僅學到瞭關於“發明”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瞭如何用一種更具批判性、更具長遠眼光的視角去解讀眼前的世界變化。這種“思維工具”的獲取,比任何具體的技術細節都要寶貴得多。

评分

這本書真正厲害的地方,在於它成功地將“發明”這個聽起來很機械的詞匯,注入瞭強烈的人文關懷和哲學思辨色彩。它不是在贊美機器,而是在探討人與工具、人與環境之間不斷演化的契約。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思考,一個時代的“最高效率”是否真的等同於“最佳生存狀態”?不同工業時代對“工作”、“價值”和“時間”的定義是如何被技術力量重塑的?作者通過對51種關鍵觀念轉變的梳理,有效地解構瞭我們對“進步”的綫性想象。它提供瞭一種多維度的透鏡,讓原本混沌不清的未來變得可以被理解、可以被引導。這絕對不是一本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書,更像是工具箱裏的一件常備工具,隨時準備在你對未來感到迷茫時,為你提供一個堅實可靠的思考錨點。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帶著一股撲麵而來的曆史厚重感與對未來世界的強烈好奇心,光是“工業0.0到5.0”這個跨度就足以讓人腦洞大開。我本來以為這會是一本晦澀難懂的硬核技術手冊,裏麵塞滿瞭各種我看不懂的圖錶和復雜的理論模型,但事實證明,我的顧慮完全是多餘的。作者在行文上展現齣驚人的敘事能力,他沒有將重點放在冰冷的技術參數上,而是巧妙地將每一次“工業革命”視為人類社會一次集體心智模式的轉變。讀完之後,最大的感受是,我們看待生産力、工作本質乃至社會結構的底層邏輯,都需要一次徹底的“操作係統升級”。它不僅僅是在羅列發明,更像是在繪製一幅宏大的文明演進圖景,讓你清晰地看到,那些看似突兀的技術飛躍,實際上是無數次底層觀念衝突與突破的結果。對於那些渴望理解當前技術浪潮背後深層驅動力,而非僅僅停留在追逐風口錶麵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極佳的戰略製高點去審視一切。它讓人意識到,真正的顛覆,往往不是工具的迭代,而是我們對“可能”邊界的重新定義。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