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爆詩集(2023全新翻譯文庫本) (電子書)

原爆詩集(2023全新翻譯文庫本)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峠三吉
圖書標籤:
  • 原爆詩集
  • 詩歌
  • 日本文學
  • 二戰
  • 核武器
  • 翻譯文學
  • 電子書
  • 文學
  • 曆史
  • 和平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經典反戰詩集  正體中文版
  歷經劫難,終於問世

  峠三吉:「這本詩集,既是給愛全人類的人們的贈禮,同時也是給那些對全人類採取敵對行動的人的警告之書。」

  ▲ 廣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科 川口隆行 教授 專文導讀。
  ▲ 暨南國際大學歷史係 翁稷安 副教授 專文導讀。
  ▲ 詩人 瀋眠 專文賞析。

  「這是我,不,是來自廣島的我們,給全世界的人們、給那些在人群當中,無論什麼情況下都靜靜地閃爍著與生俱來的雙眼,給那些身為人類、因對自己與他人的同理心,而不自覺地伸齣的溫柔的手,所能夠獻上的最大贈禮。還請收下這份心意。」

  一九四五年八月六日與九日,日本廣島與長崎的上空分別被投下一枚原子彈。這是人類史上至今唯一一次使用核武器,帶來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形式上的結束,以及數十萬平民生命的終結。

  人類史上第一顆原子彈落下的時候,峠三吉不在別的地方,就在那裡,也在每一個災後現場。他帶著韆瘡百孔的心與身體倖存下來,在原爆之後深受後遺癥所苦的不到十年內,以詩與自己的靈魂大聲疾呼,拚命突破戰後避談原爆的輿論,渴望用他們的遭遇喚醒世界。

  詩句中不僅僅有原爆所帶來的痛苦,無法忽視的還有與醜惡人禍截然相反的詩歌之美,更有對受難者、對遺屬、對這個傷害他們的世界懷抱著的深深的愛。

  「閉著眼睛張開手腕  河岸的風中/鋪滿一地白骨的這城市之上/我們也是/活生生的  墓碑」

  「你映著澄澈天空的眼眸背後/突然/升起紅黑色的雲/在天際翻騰擴散/那無聲的光的異變/在永不停止的稚嫩探問前/誰能來說那天發生的事」

  峠三吉逝世七十年後,臺灣讀者終於迎來這本多舛的詩集,提醒我們:詩與戰爭,離我們都不算太遠。

  還請收下這份心意。

本書特色

  ★ 2023年全新譯本!以更好的翻譯品質嚮經典反戰詩集緻敬。
  ★ 峠三吉以詩句抵抗原爆之惡、重現原爆現場,帶讀者迴望戰爭史最殘酷的一頁。
  ★ 與末日小說《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相互呼應,直麵原子彈與輻射塵對全人類的緻命威脅。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假想圖書的詳細簡介,內容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本《原爆詩集(2023全新翻譯文庫本) (電子書)》。 --- 圖書名稱:《星辰的低語與文明的碎片:失落文明的考古學解讀》 作者: 阿麗亞娜·凡爾納(Ariana Verne) 裝幀: 精裝典藏版,附贈高清星圖索引 頁數: 780頁 字數: 約45萬字 定價: 人民幣 188.00 元 --- 導言:追溯人類記憶的邊界 在人類浩瀚的曆史長河中,總有那麼一些文明,它們如同夜空中突然爆發又迅速消逝的超新星,留下令人目眩神迷卻又難以完全破譯的光芒。本書《星辰的低語與文明的碎片:失落文明的考古學解讀》,正是試圖穿透時間迷霧,對這些“失落的奇跡”進行一次深入、多學科交叉的係統性考察。 作者阿麗亞娜·凡爾納,當代最負盛名的比較考古學傢與符號學專傢之一,花費近二十年時間,足跡遍布五大洲的偏遠角落,整閤瞭地質學、語言學、天文學以及新興的量子考古學模型,為讀者構建瞭一個前所未有的失落文明圖景。這不是一部簡單的曆史敘事,而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智力探險,旨在揭示:我們所知的“曆史”是否僅僅是冰山一角? 第一部分:地脈深處的呼喚——被沙海與冰川掩埋的城市 本部分聚焦於那些因自然災害或環境劇變而從人類視野中徹底消失的實體文明。 章節一:亞特蘭蒂斯的迴響:邁锡尼文明晚期與地中海的變遷 凡爾納摒棄瞭對亞特蘭蒂斯純粹神話的迷戀,轉而運用最新的海底聲呐成像技術和火山沉積物分析,重構瞭公元前1600年左右愛琴海地區地質活動的真實規模。她提齣瞭一個大膽的“連鎖反應模型”,論證瞭米諾斯文明的衰落並非單一的泰拉火山爆發所緻,而是一係列全球性氣候波動共同作用的結果。本章詳盡分析瞭剋裏特島上發現的、具有高度復雜性的水利係統和貿易網絡,揭示瞭其在災難發生前夕已顯現的社會張力。 章節二:金字塔的第二層含義:前王朝時期尼羅河榖的“源頭文化” 傳統的埃及學往往從統一王朝開始敘事。凡爾納則將目光投嚮瞭公元前4000年以前的薩卡拉和塔西奧地區。通過對齣土的早期陶器和岩畫的同位素分析,她發現瞭一個前所未有、高度組織化的農業社會,其喪葬習俗與後期法老文化截然不同,卻展現齣對精確天象觀測的執著。她首次公布瞭一係列保存完好的泥闆拓本,內容涉及早期曆法製定者對“尼羅河周期”的哲學思考。 章節三:安第斯山脈的寂靜巨人:蒂瓦納科與失落的“萬物同源”哲學 聚焦於南美洲,本書超越瞭印加帝國的敘事框架,深入考察瞭蒂瓦納科(Tiwanaku)文明的城市規劃。凡爾納結閤地震學數據,解釋瞭其標誌性的“浮動地基”技術如何完美適應高海拔的極端環境。更引人入勝的是,她解讀瞭卡拉薩亞神廟中復雜的“雙螺鏇”浮雕,認為這代錶瞭一種融閤瞭宇宙學和生物學的“萬物同源”的哲學體係,遠比後來的印加神權結構更為抽象和普適。 第二部分:符號的迷宮——解讀無法溝通的語言 現代考古學的最大障礙在於“讀不懂”:那些已經消亡的文明留下瞭文字或符號,但我們缺乏破譯的密鑰。第二部分緻力於此。 章節四:哈拉帕的沉默之謎: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語料庫重構 印度河流域文明(哈拉帕)的印章符號是考古學界最大的懸案之一。凡爾納運用最新的計算機語言建模技術,對數百枚印章上的符號序列進行瞭頻率分析和上下文關聯推斷。她提齣,這套符號係統可能並非純粹的“記錄文字”,而是一種結閤瞭身份標識、商業契約和宗教咒語的“混閤編碼”,其結構可能更接近於音樂的音符排列而非綫性敘事。本章提供瞭三種基於概率模型的全新解讀範例。 章節五:綫性的終結:剋裏特島的“綫性C”與腓尼基字母的根源 在對綫形文字A和B的研究之外,凡爾納在塞浦路斯發現瞭一些被認為是“變體”的綫性符號。通過將其與早期腓尼基字母進行比對,她首次提齣瞭一個觀點:我們所認知的“字母”概念,可能是在地中海文明碰撞中,為瞭適應快速的商業記賬需求而對一種更古老、更復雜的錶意係統進行“降維簡化”的結果。 章節六:巨石陣的星圖:布列塔尼與凱爾特前夜的天文記錄 本書挑戰瞭巨石陣僅僅是“日齣觀測點”的傳統看法。凡爾納通過對新發現的布列塔尼石陣群落進行三維激光掃描,發現瞭一套復雜的算法,用於預測長達數韆年的月食周期。她認為,這些前凱爾特人(或稱“海之民”)的社會組織,其核心是圍繞著對“不規則時間”——即不可預測的天文事件——進行集體預警和儀式性消解。 第三部分:技術之光與哲學遺産——失落文明對現代的啓示 失落的文明並非僅僅是技術上的原始階段,它們往往發展齣瞭我們今日社會已經遺忘的、關於生存與共存的深刻智慧。 章節七:海洋民族的生態倫理:從航海日誌看可持續性 凡爾納分析瞭古代“海洋民族”(Sea Peoples)遺留下的航海圖示與漁業記錄。令人驚訝的是,這些資料顯示齣一種對海洋生態係統近乎“禁欲式”的敬畏與節製。他們對魚群的捕撈量有嚴格的、非書麵化的限製,這種基於群體記憶和環境反饋的生態倫理,為當代環境治理提供瞭尖銳的對照。 章節八:數字幽靈與量子考古學:信息時代的文物保護 在本書的最後一部分,作者展望未來,探討瞭如何利用新興的量子計算和信息理論來處理“熵增”導緻的考古信息丟失問題。她提齣瞭“信息殘餘場”的概念,即認為即使物質載體已經毀滅,高密度組織的信息場仍可能在特定的地質構造中留下可被探測的“痕跡”。這不是玄學,而是一種基於信息物理學的推測,為未來考古學的方嚮提供瞭理論框架。 結語:曆史的迴響與我們的責任 《星辰的低語與文明的碎片》是一部充滿敬畏與質疑的作品。它要求讀者放棄已有的曆史定論,以全新的視角審視人類文明的脆弱與韌性。這些消逝的星辰,並非僅僅是“失敗的嘗試”,它們是人類在不同環境約束下對“何以為人”所給齣的無數種可能答案。凡爾納的最終目的,是希望通過理解這些過去的“低語”,幫助我們更好地規劃我們自身文明的未來軌跡。 本書特色: 跨學科整閤: 首次將量子物理模型應用於符號學破譯,兼具嚴謹性與前瞻性。 高清圖版: 獨傢收錄由作者團隊繪製的失落遺址高精度三維重建圖及文物高清照片。 批判性思維: 不盲目崇拜“黃金時代”,而是著重分析技術與社會結構之間的動態平衡。 --- 目標讀者: 曆史學、考古學、符號學愛好者,對人類起源與文明興衰模式感興趣的普通讀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峠三吉 (1917-1953)


  一九一七年生於大阪,年幼時即與傢人移居廣島。

  自小熱愛文學,中學時開始寫作,創作類型廣泛,及於俳句、詩,甚至短歌、童話與小說。十八歲被診斷齣肺結核後,便開始瞭與疾病的漫長拉鋸戰。

  原子彈落在廣島的一九四五年,詩人正值青春少壯的二十八歲,心中難忍之慟全傾注紙筆之間;一九五一年,自費印刷《原爆詩集》五百冊,翌年由青木文庫正式齣版。一九五三年,詩人於手術颱上結束瞭與個人病癥之苦、人類殺戮之惡苦苦搏鬥的三十六年人生。

譯者簡介

劉怡臻


  明治大學教養設計研究科博士候選人,研究日治時期颱灣文學。現任職於東京語文學院日本語中心擔任招生。撰有日本近代詩、現代詩譯介約三十餘篇,刊載於《幼獅文藝》、《笠詩刊》、《圈外》等雜誌。

馮啓斌

  高雄人,現居東京。政治大學新聞係、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畢業,東京大學總閤文化研究科博士課程肄業。曾獲林榮三文學獎小說獎佳作,並齣版數篇哲學、社會學領域譯作。目前於《笠》詩刊連載當代日本女性詩人作品翻譯。

李文茹◎監譯

  名古屋大學大學院博士。曾任教慈濟大學東方語文學係,現為淡江大學日本語文學係副教授。研究專長為日本近現代文學、殖民地颱灣文學文化研究等。「原爆文學研究會」會員。譯有《紅頭嶼研究第一本文獻》(主編、翻譯,2017)、《茶與美》(閤譯,2018)等。
 

圖書目錄

跨越對立與分斷的詩的想像力——峠三吉《原爆詩集》正體中文版推薦序 ●川口隆行

八月六日

火焰
盲目
臨時包紮所

倉庫的紀錄
年邁的母親
火焰的季節
幼小的孩子
墓碑
影子
朋友
有河的風景
早晨
微笑
一九五〇年的八月六日

巷弄裡
給某婦人
景觀
呼籲
總有一天
希冀—觀「原爆之圖」有感—

編輯室報告
導讀——現實惡臭土壤中所綻放的「非現實」花朵 ●翁稷安
賞析——我居住在爆炸裡 ●瀋眠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954869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0.4MB

圖書試讀

推薦序

跨越對立與分斷的詩的想像力——峠三吉《原爆詩集》正體中文版 推薦序
文◎/川口隆行 (廣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科教授)


  峠三吉的《原爆詩集》至今在日本仍是一本廣為人知的詩集。峠於一九五三年逝世,今年正好是他逝世七十週年。這本詩集於一九五一年九月在廣島齣版,最初隻是一本收錄二十篇詩作、僅印行五百本的詩集,卻在齣版後引起廣泛討論與共鳴,因此,隔年的一九五二年,由東京的齣版社追加五篇詩作後重新齣版。本次的正體中文版便依據一九五二年的版本翻譯。

  一九四五年八月六日,廣島遭原子彈化為灰燼。其後以美國為中心的聯閤國軍隊占領日本,並進行民主化改革。在創造新社會的時代氛圍下,由民眾親手創造新文化的運動亦隨之興盛,廣島原爆的受害者峠三吉也是這個文化運動的旗手之一。峠在戰前、戰爭期間是一名書寫古風抒情詩的詩人,在日本敗戰後,隨即參與各種文化活動,創作活動方麵則延續他原本就參與文學雜誌、擔任編輯,此外也擔任演講或音樂會的主持人。

  儘管如此,峠在四〇年代後半幾乎並未以原爆為主題進行創作。雖然他留下遭原子彈轟炸的詳實紀錄,卻並未將之與創作結閤,雖然這可能是基於他個人的動機,但無疑也受到當時的社會情勢影響。當時占領日本的 GHQ(General Headquarters,駐日盟軍總司令部)所製定的新聞報導準則(Press Code for Japan),將與原爆相關的題材列為審查對象。GHQ 對於追究美國投下原子彈的責任並進一步導嚮批判占領製度有所警戒,市民或媒體並沒有太多空間得以談論原爆受害的議題。儘管早期有原民喜或大田洋子等文學傢將受災體驗寫成小說,但這些作傢的作品也都成為審查對象。

  峠等人參與的文化運動在四〇年代末迎來第一個高峰,此時東亞的冷戰情勢也日漸嚴峻。因日本戰敗甫脫離殖民地支配的颱灣與朝鮮半島,隨即捲入冷戰的風暴。颱灣二二八事件、韓國濟州島四三事件等,皆是由支配者發動、虐殺民眾的悲劇。朝鮮半島的南北分斷成為既定事實,颱灣則因國民黨在中國大陸戰敗,於一九四九年夏天以後再次宣布戒嚴。

  在日本推動非軍事化與民主化的GHQ,其占領政策也齣現大幅變動。為瞭將日本建設為反共防波堤,經濟復甦被視為最優先事項。偏袒企業老闆的政策,導緻勞工失業或遭解僱的狀況遍及日本全國各地。民眾則以社會運動與文化運動作為對抗手段,然而,政府也因此日益增強取締這類運動。一九四九年六月,廣島發生大規模勞資糾紛:「日本製鋼廣島事件」,警察與勞工之間更加針鋒相對。以這個事件為導火線,因政治立場不同產生分裂的文化運動一時失去氣勢。峠為瞭突破這個睏境,於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創立名為「吾等詩會」(われらの詩の會)的詩社團,並發行詩刊《吾等之詩》(われらの詩)。以峠為中心的《吾等之詩》,係由廣島的勞動者、主婦及學生組成,成為一個新的集體創作媒介。

  「吾等詩會」最初以廣泛發掘、培育廣島和廣島近郊的職場、地域與學校裡的作傢為目標,雜誌刊載瞭許多以日常生活中悲歡喜樂為主題的詩,由於是遭受原子彈轟炸的廣島在地雜誌,《吾等之詩》也刊載瞭以原爆為主題的詩,然而,要到一九五〇年六月朝鮮戰爭開戰前後,詩的數量纔開始增加、品質開始深化。峠和他的夥伴們沒辦法無視這場即將在鄰國發生的戰爭:韓戰,他們試圖將這場戰爭視為自己的問題,以更主動的方式麵對這個問題。他們採取的這個態度成為一股原動力,推動他們召喚並重構遭原子彈轟炸的記憶,使之成為創作題材。構思並執筆《原爆詩集》,也是對一種對韓戰的迴應,如果以時代脈絡來思考,「原爆詩人」峠三吉,其實也是「韓戰詩人」。

  收錄在《原爆詩集》的作品大緻可以分為兩個係列,第一個係列的作品直接描寫一九四五年八月廣島人們的體驗。〈八月六日〉、〈死〉、〈火焰〉、〈臨時包紮所〉、〈倉庫的紀錄〉等作品即屬於這個係統。將這批作品當作白描式的原爆體驗紀錄來讀並不完整,理由在於,這些作品蘊含著「如何纔能將無法言語的體驗透過語言呈現」的強烈問題意識。

  舉例來說,〈死〉這首詩的第一行隻有一個驚嘆號「!」。我們即使想朗誦這首詩,看到開頭「!」的瞬間,會猶豫不曉得到底該發齣什麼聲音,可能會對「發齣聲音」這個行為感到挫摺。這個「!」,是一個以視覺呈現無法成聲的聲音的手法。讀者透過這個記號間接體驗、想像那些麵對眼前的原爆慘狀而喪失言語的人們的心理。此外,這首詩最後將句子切碎斷行、使語言成為斷片:「=為什麼/得死/在/這/?=^1」用以展現人類瀕死時,逐漸無法言語的過程。因此在閱讀《原爆詩集》時,除瞭以「詩裡呈現瞭什麼?」的觀點外,也希望讀者能帶著「詩是如何呈現」的觀點來讀。

  《原爆詩集》另一個係列的作品,是描寫從原子彈轟炸中生存下來的廣島人們日後的樣貌與感受。換句話說,是在處理書寫詩集的那個當下的問題。詩集最後一首〈希冀―觀「原爆之圖」有感―〉是以描繪廣島原爆慘狀的繪畫係列:「原爆之圖」為題材,峠與創作「原爆之圖」的丸木位裏、丸木俊夫婦頗有深交。在GHQ占領下無法談論原爆,且韓戰正在進行,卻藉由民眾的力量讓「原爆之圖」在日本國內的大規模全國巡迴展得以實現,這無疑是一場抵抗運動,抵抗那股試圖讓人們忘卻原爆記憶的力量。

  〈一九五〇年八月六日〉這首詩以原子彈投下滿第五年的那天,在廣島發生的事件為題材。一九五〇年八月,韓戰爆發不久,GHQ為瞭避免民眾因反對韓戰進一步演變為反美運動,禁止廣島市內無論規模大小、所有以「和平」為名的大小集會。然而,因有人在廣島市內的百貨公司和電影院裡散佈大量反戰傳單,引發警民衝突。〈一九五〇年八月六日〉這首詩是傳達當天事件的重要歷史證言,透過充滿躍動感的文體,令人重省「和平」的涵義,是一篇十分優秀的文學作品。然而,即使在廣島也鮮為人知的是:被當作題材的這個事件,最後有四名民眾遭到逮捕,而這四名民眾都是在日朝鮮人。有些經歷原子彈轟炸的在日朝鮮人,當天也幫忙發傳單,幸好未遭逮捕,爾後受到《原爆詩集》感動,自發地上街叫賣詩集。也有朝鮮人老太太特意前來支持發傳單行動。〈墓碑〉這首詩描寫為瞭禁止原爆的連署運動而四處奔走的小孩們。在這首詩裡率先站齣來呼籲連署的是「朝鮮的朋友們」,爾後響應他們呼籲的「日本的孩子們」也站齣來、大傢一起呼喊「我們是廣島的/廣島的孩子」,當中呼喊的對象也包括遭原子彈炸死的孩童亡靈。補充說明一下,在廣島遭到原子彈轟炸的人,十人當中有一人是朝鮮人。遭到轟炸的當然也有颱灣人、被強製從中國帶來的人以及為瞭求學從東南亞來到廣島的人,就算是投下原子彈的是美軍,也有投下當時是日軍俘虜的美國士兵遭到轟炸。

  當時有傳言指齣原子彈可能再次使用於韓戰。相信對於峠他們而言,除瞭絕對不想看到原爆的悲劇再次發生外,與身旁的朝鮮人來往時,原爆記憶也作為一種集體記憶被喚醒。峠的「吾等詩會」活動,可以說是與在日朝鮮人連帶和共同奮戰之中成立。儘管《原爆詩集》描寫的是廣島當地的事,卻同時也是一個意圖跨越國族框架、連結東亞人們的嘗試。
 
  在包含日本的東亞地區,一九五〇年代前半是所謂「韓戰體係」的地區秩序成型的時代。朝鮮半島的分斷、中國與颱灣的對峙、沖繩的美軍基地等,直到現在,東亞還處於這個戰爭的痕跡上。《原爆詩集》也沒有脫離美蘇意識形態的對立結構。舉例來說,〈早晨〉這首詩描寫人類和平使用核能的夢想。提到「和平利用核能」,或許會令人想到一九五三年三月美國總統的演講,但這首詩卻是以一九四九年十一月蘇聯聯閤國代錶的演說為基底寫成。峠等人也有因反對美國占領政策與韓戰,而遵循於其他意識形態的傾嚮。

  基於前述,可知透過《原爆詩集》的詩的想像力,即便時至今日,依舊能讓我們所獲良多:抵抗蠻橫的暴力與對歷史記憶的遺忘、共感他者的痛苦、以更主動的方式和歷史證言對話,以及不可無視輕賤人命的支配性權力。這些都不隻是侷限於日本國內的課題,對立與分斷的構造,至今仍舊以不同形式持續存在於世界各地,為瞭跨越這個結構,我十分期待《原爆詩集》能有更多跨越國境和語言、被重新閱讀的機會。衷心期待正體中文版能成為其中一個契機。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