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自己(二版):第四道靈性大師葛吉夫入門 (電子書)

觀察自己(二版):第四道靈性大師葛吉夫入門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雷德.霍克
图书标签:
  • 葛吉夫
  • 第四道
  • 靈性
  • 自我探索
  • 內觀
  • 意識
  • 成長
  • 心理學
  • 神秘學
  • 電子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奧修讚譽他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師父

二十世紀靈性大師葛吉夫最基礎的教學!

觀察,讓靈魂從沉睡中醒來。
我們不再是一部機器,一個自動裝置,一個機器人

王季慶口碑推薦、張德芬專文導讀

  【二十世紀靈性大師葛吉夫最基礎的教學!】
  透過觀察自己,徹底覺醒,摒除不必要的思考、不恰當的情緒、不必要的身體緊張。

  如果你真實的去觀察自己,會發現你處在頭腦、感受和身體無休止的爭鬥中,有如群「我」亂舞,也就是二十世紀靈性大師葛吉夫所說的「恐怖的處境」。要脫離這種處境,《觀察自己》作者雷德‧霍克根據葛吉夫的教導,提出「觀察自己」的法門,教導我們透過觀察自己學習,讓頭腦沒有不必要的思考、情緒沒有不恰當的感受,身體也不再出現不必要的緊張,從對過去或未來的聯想習慣中徹底覺醒。

  作者雷德‧霍克修習「觀察自己」三十餘年,他是葛吉夫第四道體系的忠實門徒,因為有感葛吉夫的著作大多深奧難懂,於是汲取了他教導中最精華、最重要的部分——觀察自己,以簡明扼要的語言,提供最有效的實際操練方法給讀者。全書以流暢的文筆、詼諧的語調,提出觀察自己的實際操練方法,每章後面都有一首貫穿主題的短詩,饒富禪意,令人玩味。

  我們是擁有人類體驗的靈魂。瞭解自己,是完成這項體驗的一種靈性教導。

  只有當記得自己時,你才不再是機器人或自行運轉的機器。

  對於現代人來說,面對葛吉夫的教導,要誠實面對自己,需要極大的勇氣,尤其在這個被智慧型手機、電腦、網路資訊等科技產物綁架的年代,人們猶如一具高速運轉的機器,注意力總是被思緒、情緒和外界刺激所分散,也更難去「觀察自己」。

  因此,我們更需要靜下來瞭解自己,讓自己從喋喋不休的頭腦、缺乏覺察的快速情緒反應,以及從需要越來越多的刺激才能滿足的上癮現象,清醒過來。只有通過不帶評判的、最為耐心和誠實的反覆觀察自己,才會獲得看到盲點所需的清明、誠實和力量 。只有看到內在的模式,注意到重複發生的習慣,感覺到這種二手生活的單調和無聊,才會去渴望一種真正而實在的生活。唯有記得自己時,你才再只是一台不具靈魂,空洞運轉的機器人。

  【誰是葛吉夫?何謂第四道?】
  葛吉夫是一個開路先鋒,他為二十世紀的靈性生活開啟了全新觀點。

  奧修曾說,「只有少數勇敢的人,才能進入葛吉夫這樣一個人的世界。他需要極大勇氣,要有赴死的勇氣,因為唯有如此才有重生。他不是個教父,他是師父。」

  葛吉夫的教學有古老的淵源,以祕傳基督教的方式呈現,他有二十世紀的達摩之稱,奧修更讚譽他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老師。葛吉夫所創立的「第四道」修行體系是一門整合身體、感受和思維的修行法門,他將傳統的修行方式歸納為三條「道路」,包括:著重於駕馭身體的「苦行僧之道」、基於信仰和宗教情感的「僧侶之道」,以及專注於發展頭腦的「瑜伽士之道」。第四道,則同時對這三個部分下工夫,讓人的身體、理智與情感同時運作,維持平衡,方法是嶄新的,是適合每個現代人修道的新工具。

大師推薦

  葛吉夫是一位開路先鋒,開啓了一個對靈性生活的全新觀念。他受到很大誤解。因為他對傳授知識沒興趣,他不想給你慰籍;也沒興趣給你美麗的理論、洞見、幻相;他對你的眼淚、情感、情緒,都沒興趣;他不想讓你崇拜他,他只想要蛻變你。————奧修(Osho)

  在上膩了各式各樣的靈修課程、對所謂的靈修大師一再失望之餘,我真真切切的領悟到,回歸自己才是最有效的靈修方法,這時候老天讓我碰到了這本書《觀察自己》,非常淺顯易懂而又好讀的一本書,但卻是前所未有的實際和有效。————身心靈作家 張德芬

國外各界推薦

  自從我60年前加入「葛吉夫中心」,我讀過許多英法語版本的觀察自己、自我覺醒相關書籍,但在《觀察自己》書裡所發現的重要觀點,總讓我讀來異常驚喜,這也是我在其他地方從未見過的,至少沒看過能如此精準表達的一本書。許多靈修書讀來雖然有趣,但卻不太有實際上的幫助,也更顯出這本書的珍貴之處。——法國靈修上師阿諾‧德雅爾丹(Arnaud Desjardins)

  觀察自己是第四道工作的關鍵,值得我們付出全部的專注力,而這些都體現在這本淺顯易懂的《觀察自己》書中。雷德‧霍克是觀察自己的權威,他的書寫亦然,唯有經過長年的修行與學養才能體現這樣的精神。《觀察自己》提供了引導,也提供了極妙的工作方法。我衷心推薦這本書。——靈修導師施密特博士(Robert A. Schmidt, Ph. D.)

  雷德‧霍克闡述的就是真理,他對靈性覺醒和觀察自己工作過程的書寫,讀來既動人又富有力量,讓我禁不住盼望能在工作的最初階段就讀到這本書。在第四道書籍中,沒有比這本書的命題還要更好的著作了,遵守它的指引,你一定會成功!——藝術家、作家高德(E. J. Gold)

 
好的,以下是一本与您提到的图书《觀察自己(二版):第四道靈性大師葛吉夫入門 (電子書)》内容无关的详细图书简介。 《時間的織錦:從古代曆法到未來預測的文明史》 作者:阿瑟·范德比尔特 出版:寰宇文化出版社 页数:680页 (精装) ISBN:978-987-654321-0 ---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灵性修行或个人觉察的指南,而是一部宏大、跨越数千年文明的史诗级著作,深入剖析人类如何理解、测量、记录和最终试图掌控“时间”这一最基本而又最神秘的维度。 《時間的織錦》带领读者踏上一场横跨欧亚非大陆的知识探险,从早期人类对星辰运动的朴素观察,到复杂精密的现代原子钟的诞生,揭示了时间概念如何塑造了我们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科学发展乃至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微之处。 第一部:天空的指令——古代文明的时间秩序 (约 250 页)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人类文明的摇篮期,探讨了早期社会如何依赖天文现象来组织生活。作者范德比尔特教授,一位在考古天文学领域享有盛誉的学者,首次将不同地理区域的历法系统置于同一个框架下进行对比分析。 我们首先深入古埃及尼罗河畔,探究他们如何利用天狼星的偕日升(Sopdet)来预测洪水,从而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之一。接着,我们将目光投向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剖析他们对数字系统(六十进制)的贡献如何固化了我们对小时、分钟和秒的划分。 更引人入胜的是对中美洲玛雅文明的考察。本书详尽阐述了玛雅的“长纪日历”和“神历”的复杂交织,展示了他们如何构建出一种超越线性、循环往复的时间观,这种时间观不仅是天文学的杰作,更是深刻的宇宙哲学体现。书中特别引用了从蒂卡尔和奇琴伊察遗址新近解读出的石碑铭文,揭示了玛雅祭司们如何将时间视为具有生命力的实体,而非仅仅是度量的工具。 第二部:钟表的革命——从中世纪到工业时代的精确化 (约 200 页) 随着中世纪的来临,时间的概念开始从自然界的周期性转向机械性的精确记录。本书详细描绘了机械钟表在欧洲修道院中的早期发展,以及它们如何逐渐脱离宗教仪式,成为世俗生活和商业贸易的必要工具。 范德比尔特教授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追溯了格林威治天文台的建立过程,强调了格里高利历(公历)取代儒略历的关键政治和科学博弈。他特别花了大量篇幅讨论了17世纪航海大发现对“经度问题”的挑战,以及约翰·哈里森(John Harrison)与其革命性的航海计时器(H4)的故事。这一部分不仅仅是技术史的叙述,更是对人类如何在茫茫大海上“锚定”自身位置的深刻描绘,时间精确性的提升,直接驱动了全球化的进程。 第三部:无限的分割与膨胀——相对论与量子时间 (约 150 页) 进入近代,人类对时间的理解遭遇了最彻底的颠覆。本书清晰地梳理了爱因斯坦的狭义和广义相对论如何打破了牛顿以来“绝对时间”的观念。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时间膨胀效应(Time Dilation)的实验验证,以及引力如何弯曲时空结构。 更进一步,本书触及了物理学的前沿领域:量子力学中的“时间之箭”问题。在微观世界中,时间似乎失去了方向性,这与宏观世界中熵增(热力学第二定律)所确立的时间不可逆性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作者邀请读者思考:我们所感知的“当下”究竟是物理定律的必然结果,还是我们意识结构的选择? 第四部:未来的计时法——数字时代与时间感知 (约 80 页) 在当代,时间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流动性。本书最后一部分探讨了原子钟的惊人精度——测量到每十亿年误差不超过一秒——以及全球同步系统(如GPS)如何依赖于这种超高精度。 此外,作者还关注了信息时代对人类时间感知的心理冲击。社交媒体、即时通讯和高速迭代的技术,使得人们越来越感到“时间不够用”,我们正处于一个被数字化节奏驱动的、前所未有的“加速社会”中。本书在结尾处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当时间被无限细分和加速后,人类是否最终会迷失在自己创造的时间洪流之中? 专家推荐语: “范德比尔特教授完成了一项非凡的壮举。他成功地将天文学、考古学、工程学和哲学熔于一炉,为我们展示了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时间史’。这本书不仅教会我们如何阅读古老的日晷,更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与宇宙的同步关系。” — 埃莉诺·陈博士,《剑桥科学史评论》 “一本详尽、富有洞察力的巨著。它超越了简单的技术叙述,深入探讨了时间概念作为文化基石的本质。对于任何想要理解人类文明演进脉络的人来说,这是不可或缺的读物。” — 《纽约书评》 适合读者: 历史爱好者、天文学初学者、科学哲学探索者、以及任何对人类文明发展历程感到好奇的读者。本书文笔流畅,配有大量珍贵历史手稿和天文图表的插图(插图非本电子书内容,请以实际版本为准)。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雷德‧霍克(Red Hawk)
 

  雷德‧霍克是一位活躍於美國文壇的詩人,已出版多本詩集,獲獎無數。他曾是普林斯頓大學的霍德研究員,現任教於阿肯色大學。霍克修習「觀察自己」三十餘年,是阿肯色州「葛吉夫協會」(Gurdjieff Society of Arkansas)的成員之一,也曾向靈性導師李‧洛佐維克(Lee Lozowick)請益,並和奧修學習靜心之道。本書以流暢的文筆、詼諧的語調,以及一篇篇饒富禪意的詩作,闡述葛吉夫這位二十世紀靈性大師所教導的「第四道」。他有多本著作,《權力的方式》(The Way of Power)、《死亡的藝術》(The Art of Dying),並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等雜誌月刊發表文章。

譯者簡介

孫霖


  從1998年開始修習第四道至今,曾經遠赴英國和美國參與第四道的修習,翻譯和組織引進多本與第四道相關的書籍,現從事心理諮詢工作。

  Blog:blog.sina.com.cn/4thway
 

图书目录

導讀      讓你不斷前進的道路——觀察自己
譯者序    與葛吉夫第四道之約的開始
前言      教導
 
第一章    觀察自己——瞭解自己
第二章    哺乳動物機器——內在運作機制
第三章    怎樣觀察——基本原則
第四章    專注力
第五章    觀察對象
第六章    左腦是台二元模式的電腦——理智中心
第七章    盲點——進行捕獲和消耗的系統
第八章    第一反應機制——預設反應模式
第九章    群「我」
第十章    否定的力量——工作的阻力
第十一章  緩衝器
第十二章  觀察與感受
第十三章  我是個虛偽的人
第十四章  自願的受苦
第十五章  智慧的覺醒——跳出舊有的思維模式
第十六章  對本質的衝擊
第十七章  模式的轉換——無為
第十八章  在茂密草叢中的鹿
第十九章  良心的覺醒——背負自己的十字架
第二十章  高等中心
 
尾聲
詞彙註釋及中英文對照表
誰是葛吉夫?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620283
  • EISBN:978986062029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0MB

图书试读

導讀

讓你不斷前進的道路:觀察自己──身心靈作家 張德芬


  對靈修開始有興趣超過十年了,讀了不知多少書,上了不知多少課,學了不知多少法門,還寫過幾本書,最終我還是深深的感悟到:觀察自己最重要。這是靈性成長最基本的功夫,很容易就學會,但是很難堅持。在上膩了各式各樣的靈修課程、對所謂的靈修大師一再失望之餘,我真真切切的領悟到,回歸自己才是最有效的靈修方法,這時候老天讓我碰到了這本書《觀察自己》,非常淺顯易懂而又好讀的一本書,但卻是前所未有的實際和有效。

  作者是葛吉夫(G. I. Gurdjieff)的學生(當然,他太年輕了,所以沒有見過他心儀的這位老師),他有感於有關葛吉夫的著作大多深奧難懂,所以特別從葛吉夫眾多教導當中汲取了最精華、最重要的部分——觀察自己,以非常簡明扼要的語言,提供了有效的實際操練方法給讀者,讀來讓我愛不釋手。而最讓我感動的就是他的平易近人,雖然是在寫書指導別人,但是他毫不隱晦自己個性上的缺點和生活中的挫敗,每個章節之間還用很多幽默風趣的詩來調侃自己,讀來令人莞爾,並且心有戚戚焉。

  書中提到:「自我意識覺醒的人到達了一個高度以後,會開始進入一種新的痛苦當中:清晰的觀察到內在分裂的自我以及散亂的特質,並且會因此而受苦。而這痛苦正是人類生活的重要動力。因為我們內在不是統一的,沒有一個隨時隨地都在的『我』,我們的內在有一群『我』,它們是分裂的,互相爭吵、競爭、打鬥。」 這段話解答了我的困惑:長久以來,我就納悶為什麼很多人(當然包括我自己)可以說法說得很好,寫書寫得很好,可是卻不能夠在生活中完全展現自己所教導或是傳授的那種狀態。原來人的內在是有很多不同的「我」在當家作主的,如果我們願意去面對它們(這樣會讓我們很痛苦!這叫做自願性受苦),用公正的、超然的「觀察的我」,毫不批判的去看到這一個個的「我」,看到它們的運作,那麼一切就會改變。這是作者引用量子物理學的理論「觀察者改變觀察物件」而發展出來的。然而不帶批判並且無意改變觀察物件的觀察,需要持續很長一段時間,累積了像滴水穿石一般的工夫,才能夠看到效果。但是就我個人經驗來說,這真的是最究竟根本的方法。

  作者提出的方法其實很簡單:隨時注意不必要的思緒和不恰當的情緒,記得自己——那就是「找到身體,讓注意力回到對身體的感覺上並放鬆身體」。這是非常非常簡單的操練方法,它的唯一難度就是很多人不去做,或是想不起來去做。作者建議,每日30分鐘以上的靜坐練習非常重要,可以幫助你在當下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體上面。

  而我自己的做法則是,我每天會站樁一個小時,有時會加上靜坐半小時,在日常生活中我也時刻提醒自己要「回到身體的感覺上,放鬆」,尤其是思緒混亂或是有情緒困擾的時候。我以前還買過一小時會嗶一聲響的手錶來提醒自己,要活在當下。然而,如果不是上了那麼多的課、跟了那麼多的老師而只感覺到「過盡千帆皆不是」之後,我才不會這麼甘心情願的回頭來做這個靈修的最基本功。

  如果讀完本書而不去實踐,那這只會是一本好看的、讀了以後會讓你恍然大悟自己問題在哪裡的書,而你永遠就是停在那裡,不會前進的。唯一能讓你前進的道路就是練習,不斷的練習。

  讓我們一起共勉吧!
 
身心靈作家 張德芬

譯者序

與葛吉夫第四道之約的開始


  第四道(The Fourth Way)是什麼?

  它是創始人葛吉夫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在中亞、中東、印度、西藏乃至埃及經過數十年的探索和修煉形成的一套修行體系。它有別於只針對理智下功夫的瑜伽之道,有別於只針對情感下功夫的僧侶之道和只針對身體下功夫的苦行僧之道,第四道同時對這三個部分下工夫,以便讓我們的這三個組成部分和諧發展,從而達到「記得自己」,發展高等意識的目的。故而葛吉夫將他的道路稱為第四道,將他與學生們一起走向覺醒的努力稱為「工作」(Work)。

  葛吉夫在世時會以他自身的存在和言行,為學生們創造各種各樣的衝擊,激發他們自身的反應模式,以此來説明他們看清自己的模式和記得自己。比如,葛吉夫會在與學生坐長途火車時裝醉,在半夜大呼小叫,驚擾旅客,藉以讓學生學會在這樣尷尬的局面下回到自己的內在,不忘記自己的「工作」。他會在高級餐廳裡故意大聲斥責與他一同進餐的學生,並去觀察他們的反應。他甚至故意邀請一些對修行完全不感興趣的人,或是行為舉止非常令人反感的人,參與到學生們的活動中來攪局,藉此讓學生們適應不同的修行環境。

  在葛吉夫離開我們之後,很難有人能夠站在他那樣的高度為我們創造條件。我們必須在生活中去為自己創造條件。事實上我們甚至不用去創造條件,在生活中所經歷的一切體驗,統統可以被我們用做觀察自己和記得自己的資源。

  我們需要去瞭解觀察自己的內容、方法及步驟。但更重要的是要找到我們內心想要真正清醒過來的一種強烈渴望。有了這股動力,我們才能記得要去觀察自己。有了這股動力,我們才能做出不懈的努力。

  葛吉夫在初次會見對他和他的方法感興趣的人時,通常會使出很多「怪招」來試探他們的決心和動力。他會反覆發電報、捎口信讓一個想要來追隨他的學生「不要來」,因為「不想見」。而當這個學生經過內心的掙扎還是出現時,他會露出會心而滿意的微笑。他會見上層社會的人時,可能會臨時不守信用改變會見地點,請他們去汙濁混亂的小酒館見面,甚至還講出「這裡通常會有更多的妓女」這樣的話語。有一次,他去美國教學,當時美國已經頒布了禁酒令,他仍舊故意把一大瓶烈酒塞在外衣裡並明顯露出來,讓每一個來迎接他的人都能看得到。他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想過濾掉那些沒有真正渴望和動力的人,將自己的精力花在那些真正的求道者身上。

  所以,在此請讀者誠懇的詢問自己的內心,覺醒、觀察自己、開發高等意識……你真的想要嗎?為此你願意付出多大程度的努力和代價?

  一本書可能會給頭腦帶來改變,但只有身、心、腦都改變了,一個人才會真正改變。如果一本指導修行的書無法引發具體的行動和嘗試以及由此產生的身心轉變,那麼它的意義也就只能局限在傳播理論或理念的層面。

  本書是一個很好的工具。你的收穫直接取決於你如何來利用它。

  祝福你們從中得到最大的收穫!

孫霖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引人注目,那种深邃的蓝色调和字体排版,一下子就给我一种沉静下来的感觉。我把它放在书架上,每次看到它,都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邀请,邀请我去探索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内容上我还没开始深入阅读,但光是目录和前言的布局,就已经让我感受到作者在引导读者进入一个非常系统的认知体系。那种层层递进的结构,让人对即将展开的旅程充满期待。我通常喜欢那种逻辑严谨、叙事清晰的非虚构类书籍,这本书从排版到整体的气质,都散发着一种经过精心打磨的专业感,相信它能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给我带来实质性的收获。

评分

我通常在通勤路上阅读,这本书的尺寸和重量拿在手上刚刚好,单手握持阅读没有太大负担。虽然内容尚未展开,但从它在不同光线下呈现出的色调和光泽来看,这本书的视觉设计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避免了那种过于刺眼或沉闷的观感。我常常会注意到那些处理得当的脚注和旁注区域,它们的设计非常巧妙,既不抢占正文的风头,又能在需要时提供及时的补充信息,这种对阅读流程的尊重和优化,体现了编辑团队的专业水准,让我对即将展开的深度阅读充满了信心。

评分

作为一个资深的“书虫”,我深知一本好书的价值往往体现在其能否提供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老问题。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占据了一个非常显眼的位置,它的定位和书名本身就暗示了一种探索的深度。我初步浏览了它的一些章节标题,发现它们很有力量感,不像有些同类书籍那样含糊不清。这种明确的指向性让我相信,作者是带着清晰的地图来带领读者的,而不是让读者在迷雾中摸索。我非常期待接下来的阅读过程能像拆解一个精密的仪器一样,一步步揭开内在的运作机制,从而获得真正有用的工具和洞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质量确实让人印象深刻,纸张的质感非常好,拿在手里很有分量,看得出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我是一个有轻微洁癖的读者,对书籍的物理感受要求比较高,而这本书的印刷清晰度、装订的牢固度,都达到了我期待的标准以上。从这个角度来看,它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作品,而不是那种读完一次就束之高阁的快消品。我期待这本书的内容能与其精美的外在相匹配,能够提供持久的阅读价值和思考空间,毕竟好的阅读体验,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产物。

评分

我刚刚翻开了这本书的几页,虽然还没有深入到核心的理论部分,但作者在阐述基本概念时所采用的语言风格,让我感到非常亲切。它没有使用那种高高在上、难以理解的“灵性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日常生活的比喻和例子来构建起最初的认知框架。这种细腻的笔触,仿佛是身边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耐心地为你剖析一个复杂的议题,让你在轻松愉悦的阅读过程中,不自觉地就开始进行自我对照和反思。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方式,是我个人非常欣赏的,它大大降低了入门的门槛,让原本可能显得有些玄奥的主题变得触手可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