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顯之聲 (電子書)

義顯之聲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譚瑞玲
图书标签:
  • 義顯
  • 佛教
  • 淨土宗
  • 法音
  • 電子書
  • 講經
  • 法師
  • 淨土信仰
  • 修行
  • 佛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這是一本原本應該在香港出版的書,在即將送印之際,執政掌權的已無法容忍敲鐘者,其推出的惡法,表面以保障國家安全為名,實乃要令人人自危,如履薄冰自我審查,因而本書一下子便失卻承印之鐘,鳴聲沒有了載體,剎那間無從出版。好在台灣有出版社願意接棒,令這本書重新有發聲的機會。

  很多人說:「今日香港,明日台灣」,因此,了解香港的過去和現在,對台灣極為重要。特別是在這個危機接踵而至的時代,這是一本用文字敲起公義之聲,鳴醒陷於假平安、偽語謊言中人。

  資深倫理學教授羅秉祥指出這本《義顯之聲》的可貴之處:「對社會公義的不同維度皆有所論述,作者是歷史學博士,獨具慧眼的她從香港、中國及世界近代史中,找到很多值得注意、跟社會公義有關的事件,為讀者娓娓道來。」

大力推薦

  羅秉祥博士(美國富勒神學院斯特芬伉儷中華研究講席教授及中華研究中心學術主任)
  黃春生(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濟南教會主任牧師)
 
烽火中的回响:一部关于时代变迁与个体命运的宏大叙事 书名: 《烽火连天:大时代下的众生相》 作者: 佚名 出版社: 鸿鹄文化 装帧: 精装典藏版/平装普及版 页数: 896页 (含大量历史图片与手绘地图) --- 内容提要: 《烽火连天:大时代下的众生相》是一部深度挖掘特定历史时期社会肌理与个体命运的长篇历史叙事作品。它以跨越数十年风云变幻的宏大时间线为骨架,以三个主要家族——北方儒商世家“陈氏”、江南士绅望族“沈氏”,以及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求存的底层工匠群体“李氏”——的兴衰沉浮为主线,全景式地展现了自晚清衰微至民国初建,直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夜,一个古老国度在剧烈动荡中经历的痛苦转型与不屈挣扎。 本书的叙事野心,在于对“历史的厚重感”的忠实还原。它摒弃了传统历史著作的刻板说教,转而通过细腻的人物心理刻画与富有张力的家族史诗,探讨在国家剧变面前,传统价值、家族伦理、个人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无可避免的冲突。 第一部:旧梦的崩塌与新潮的涌入 (1890s – 1911) 本书开篇,将读者带入一个表面繁华、内里腐朽的旧时代末期。陈氏家族,凭借祖辈积累的盐铁生意,在北方城市中地位显赫,却固守着僵化的儒家教条;沈氏则依托江南的丝绸与典当地产生意,沉浸于精致的文人雅士生活中,对外界风声充耳不闻。 故事的核心矛盾首先在陈氏的第三代继承人陈子衡身上爆发。子衡,一位留学归来的新派人物,试图以现代经营理念改造家族产业,却遭到保守派的强烈抵制。他所追求的“实业救国”,在层层叠叠的官僚体系和地方势力的倾轧下,显得步履维艰。 与此同时,在沿海通商口岸,李氏家族的代表人物,一位沉默寡言的船匠李老栓,亲眼目睹着蒸汽轮机的引入如何让祖传的手艺面临失传的危机。李老栓的视角,提供了对“现代化”最朴素、最直接的理解:机器不仅夺走了生计,更动摇了世代相传的技艺尊严。 辛亥革命的枪声,如同惊雷般划破了旧日的宁静。沈氏家族,因其与地方士绅的紧密联系,首当其冲地承受了政治洗牌带来的冲击。他们必须在“效忠旧主”的忠诚与“顺应天命”的求生之间,做出痛苦抉择。本书细致描绘了家族会议上的剑拔弩张,以及最终决定变卖家产,将部分资金投入新兴实业的无奈之举。 第二部:军阀混战与理想的漂泊 (1912 – 1927) 民国初建的荣光转瞬即逝,取而代之的是军阀割据的黑暗。陈子衡的实业雄心,在军阀间互相勒索、强征军饷的现实面前,屡遭重创。他被迫在不同派系间周旋,以微妙的平衡术来保护自己的工厂和工人。这段落集中展现了商业精英在权力真空地带的挣扎——他们既需要依附权力,又深知权力带来的腐蚀性。 沈氏家族在上海租界找到了相对的庇护所。他们将文化传承与商业投资结合,将家族资源投入到新式教育事业中,希望通过培养下一代,以知识来对抗野蛮的武力。沈家的女儿沈清漪,一位充满叛逆精神的女性,拒绝了家族安排的联姻,毅然投身于新兴的文学运动,用笔为理想呐喊。她与底层知识分子和进步学生群体的交往,构成了本书对“五四精神”最生动的侧写。 李氏的命运则更加坎坷。他们从船厂工人沦为流民,辗转于不同军阀控制的区域。李老栓的儿子李明,因目睹父亲的无助和家族的流离失所,对社会充满了愤懑。他加入了受雇于地方势力的武装队伍,在战火中寻找“安身立命”的粗暴答案。他的经历,是那个时代无数边缘人在暴力循环中迷失方向的缩影。 第三部:民族危亡下的抉择与坚守 (1928 – 1937) 随着国民政府的北伐成功,短暂的统一带来了发展的契机。陈氏家族通过与新政权合作,部分恢复了元气,开始着手进行更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然而,旧有的地主思想和新的官僚作风交织在一起,使得改革的步履缓慢而充满代价。陈子衡晚年对“新旧交替”的复杂情感,成为本部分的情感基调——既有对未来的期盼,亦有对逝去秩序的留恋。 沈清漪在进步思潮中日益成熟,她逐渐意识到,仅靠文学批判无法阻止灾难的降临。在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的背景下,她将精力投入到组织民众运动和文化抗争中,试图唤醒民众的集体意识。本书详细记录了她在城市中进行秘密联络、组织义演和募捐的惊心动魄的经历。 李明在军阀队伍中饱经沧桑后,带着对战争的深刻厌倦,回到了故乡。他利用自己积累的野外生存和组织能力,开始在乡村组织民众自卫力量,以应对日益猖獗的匪患和外部威胁。他与故乡的土地和民众重新建立联系的过程,展现了底层民众对“家园”最本能、最坚韧的守护欲。 尾声:历史的漫长回声 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成为检验所有理想与挣扎的最终试金石。三个家族,三条轨迹,在民族存亡的巨大压力下,最终汇聚于保卫家园的共同目标。陈氏的工厂被夷为平地,却以另一种方式支援了抗战物资;沈氏的文化精英们,踏上了内迁的漫漫长路,以血肉之躯延续文明的火种;而李明领导的民间武装,则成为了游击战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烽火连天》以其宏大的历史视野、细致入微的家族史诗描绘,以及对人物内心挣扎的深刻洞察,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近现代转型期复杂性的多维视角。它不仅是关于一个动荡时代的记录,更是关于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坚守人性、价值与希望的永恒追问。本书力求通过家族的兴衰,映照出整个民族在变革中的阵痛、牺牲与不朽的生命力。 --- 读者评价(摘录): “读完此书,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那些历史名词不再是书本上的冰冷文字,而是活生生的人间悲欢。” —— 历史学者 赵先生 “作者对不同阶层人物心理的把握极其精准,尤其是对传统士绅在面对新事物时的矛盾与恐惧,刻画得入木三分。” —— 文学评论家 吴教授 “李氏家族的命运线索,是全书最震撼人心之处,它提醒我们,宏大叙事背后,永远是普通人的血汗与抉择。” —— 读者 时代之子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譚瑞玲


  香港出生,畢業於香港大學文學院歷史系,曾任教香港中學及羅富國教育學院歷史系。後隨夫移民美國,入讀俄亥俄州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Ohio)研究院,獲歷史檔案學碩士及歷史系博士,專研美國華人歷史。

  因一場重病,醒悟應從象牙塔走回人群中,開始從事文字工作,曾任討論普世社會公義的刊物 《義顯之聲》編輯,分別在Facebook專頁「來,咬一口」及「華人基督徒義顯社」分享讀書心得和評論時事。曾為美國華文雜誌如《真愛》、《神國雜誌》、《傳揚》,以及香港《明報》副刊專欄〈書樓小聚〉、《眾新聞》網上專欄〈書海逍遙遊〉與〈義顯之聲〉撰稿,並於洛杉磯華語電台節目「開卷有益」暢談閱讀之樂。著有《由閱到悅:每天五分鐘書海逍遙遊》、《與書影共舞:每天五分鐘盡享書香影語》、《滔滔公義》等書。

  現與丈夫及三名子女定居美國加州。

图书目录

羅秉祥推薦序/社會公義的不同維度 ix
自序 xi

異國觀 1
殖民地警察出身的《一九八四》作者歐威爾:向左轉 2
殖民地警察出身的《一九八四》作者歐威爾:「左派」夢碎 5
由一張照片談起:有圖有真相? 8
由一張照片談起:活在真相中 11
忽發橫財的挪威:屈辱的過去 14
忽發橫財的挪威:拒作財大氣粗之徒 16
驟至的極權魔爪 19
韓國民主路:外在勢力 22
韓國民主路:偽民主外衣 25
韓國民主路:從便衣隊到白骨團 28
韓國民主路:高中生犧牲的血 31
韓國民主路:大學生慘死的呼喚 34
韓國民主路:受虐、被性侵和自殺的大學生 37
韓國民主路:舉國上下的一步 40

傳媒浪 45
巴拿馬文件:記者捲起的驚濤 46
巴拿馬文件:記者揭露的跨國洗錢黑暗渠道 49
巴拿馬文件:記者追查的貪官惡棍 52
假新聞 54
珍惜能褒亦貶的報導權利:印上「X」、「〇」、「囗」的香港報業 58
珍惜能褒亦貶的報導權利:六七暴動的轉捩點 61
珍惜能褒亦貶的報導權利:香港電台來之不易的新聞自主 63
珍惜能褒亦貶的風格:烽煙之路 67
珍惜能褒亦貶的風格:借助角色發出批評的聲音 70
左右存留的香港戰後影業:左派的軟進路 73
左右存留的香港戰後影業:從南洋到東南亞的分野 76

社會情 79
先行一小步建立的族裔關係:從開埠說起 80
先行一小步建立的族裔關係:累積各人的小步 83
類比禽獸:人間悲劇 86
類比禽獸:「曱甴」與寄生蟲?斷乎不可! 89
刻下是最壞的時代,還是黃金的年代? 91
香港歷史博物館的背後:博物館的功能 94
香港歷史博物館的背後:遠古香港的價值 97
香港歷史博物館的背後:被矮化的香港 100

少年心 103
吃瘟豬肉的民眾與拆穿真相的稚童 104
聽命掌權者的少年:獨裁者的武器 107
聽命掌權者的少年:希特勒的少年團 110
聽命掌權者的少年:北韓的樣板 113
培養兒女公義之心:從稚年開始的培養到為無能者充權 115
培養兒女公義之心:兩代恆常的互動 118
高錕校長是縱容學生嗎?121

歷史看 125
群醫堅拒洗手的勸喻? 126
人禍下的1894年香港大瘟疫:科學界的競爭 129
人禍下的1894年香港大瘟疫:官官互斥與官民利益衝突 132
人禍下的1894年香港大瘟疫:官民相斥 135
國際義人 138
鴉片源流:歐美的萬靈丹 141
鴉片源流:孟加拉的上品 143
鴉片源流:從吃到吸的雅興 146
鴉片源流:禁煙的擺鐘 150
鴉片源流:香港製造—一百五十年前的名牌 154
鴉片源流:起步的模糊 158
鴉片源流:兩面不是人 161
鴉片源流:歷史的足跡 165

靈裡望 169
墮胎先鋒 170
給我一個Baby:不育的哀哭 174
給我一個Baby:人工生育 177
關門大吉的見證 180
教會與強權 182
習仲勛與王明道:「三自」的由來 185
習仲勛與王明道:習批王的指示 188
面對黑暗,基督徒孰走孰留? 191
不只是上天堂的盼望 194
尋找黑暗中的快樂 197
「時機」與「時機」之間 199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635047
  • EISBN:978626963509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6.4MB

图书试读

自序

  ⋯…
  我們不喊,誰喊?
  我們不幹,誰幹?
  ⋯…
  我們最純潔的愛國感情,我們最優秀的赤子心靈,卻被說成是「動亂」,說成是「別有用心」,說成是「受一小撮人的利用」。
  ⋯…
  我們有甚麼罪?
  ⋯…
  我們忍著飢餓追求真理卻遭到軍警毒打⋯⋯學生代表跪求民主卻被視而不見,平等對話的要求一再拖延,學生領袖身處危難⋯⋯
  ⋯…
  民主⋯⋯,自由⋯⋯,但這就需要我們用這些年輕的生命去換取,這難道是⋯⋯中華民族的自豪嗎?
  ⋯…

  以上是三十多年前在亞洲一文明古國,一批「首都高校自願絕食者」的《絕食宣言》。為政者不為所動,不到一個月便殘酷屠城。之後,便是集體遺忘,便是踩著無辜者流的血發大財、上位的中外人士了。

  然而,遠處南陲的一城,儘管不少人呼應著北方主政者以鎮壓屠殺換取安定繁榮,並不介意「袋住先」甚或自我矇騙為「完善選舉」的民主倒退之際,卻又出現了另一批年輕人,拒絕裝睡,拆穿在上者的一派胡言。他們和三十年前的中原學生般照樣喊、照樣幹,未幾,慘痛的歷史便重演了:發聲的年輕人再被抹黑為「動亂」者、「別有用心」、「受一小撮人的利用」, 收場更是如出一轍:被定性為暴徒、遭下獄、要逃亡。

  第一次在首都的屠城,引來這城的居民惶恐逃遁,離走他鄉。然而,不少留下來的,或重投懷抱的,卻成了堅實的政權附和者,以至當極權親臨城下,年輕人要站出來,對抗撕破臉皮的政府時,歷史慘劇在三十多年後便重現了。

  可是,城中人對多年前的屠殺追捕不單不儆醒,反而以假平安取代之,自我麻醉成假希望,斷然否定政權在歷史上的連續苦難,其實就是拒絕回應時代,逃避向歷史負責。魯益師(C. S. Lewis)曾這樣說:痛楚是上帝的揚聲器。若我們漠視祂的警示,掩飾苦難成歌舞昇平,黑暗必然循環而至。

  神在猶太人的歷史中,常派遣先知代言,在苦難降臨前發出嚴厲的警告。這些聖經裡的先知,雖然無權無勢,卻不畏強權,屢次警誡猶太人的君王、祭司、利益集團,以至平民百性, 不要漠視社會的傾斜,粉飾太平,否則國祚難存。

  以賽亞當面責備民眾為「悖逆的兒女」(以賽亞書三十8-14);阿摩司指出社會賄賂成風,司法不能伸張公正(阿摩司書五10-13);新約時代的施洗約翰直接揭露希律王的亂倫行為(馬可福音六17-29)。耶利米痛斥君王,「欺壓寄居的和孤兒寡婦」、「流無辜人的血」(耶利米書七5-6)。他不願跟隨那些奉承王朝的先知,蒙著眼散播國家繁榮安定的「愛國」信息,而是認定神的警告是不能被包裝蓋過的。

  相信最單刀直入的,莫如以西結嚴責同胞不肯面對現實,徒然粉飾將滅之國(以西結書十三1-16)。他怒斥宗教人士妄說平安,兩次重申「其實沒有平安」(10、16節)。這豈非今日此城的寫照?

  這些冒著生命危險直諫君王、權貴以至迷戀現狀之百姓的先知,雖然因說出真話而遭眾叛親離孤獨一生,仍然流淚呼喊,處處流露出哀痛即將降臨的災難之情感。他們不單進入同胞的逆境中,與民同行,而且在拆穿社會裝睡假象的希望之際,還展示出一個從神而來,公義如江河滔滔的真希望!

  這個真希望的實現,必須先粉碎由謊言重重疊構,掩蓋著無盡不義的假平安,直視墮落的現實。舊約的先知用盡方法(包括脫去衣服、頸上加軛、向一側橫卧等)去宣示:社會已經禮樂崩壞、貧富懸殊、是非顛倒;惟有當人切實看到時艱之險峻,痛其所缺,重新啟動惻隱之心,狂瀾才得以力挽,民族才會有真正更新的希望。

  昔日的猶太人以為在聖殿積極參與宗教活動,便可以得到神的祝福,但卻遭神嚴厲的譴責,因為祂討厭無視社會不公義的獻祭。同樣地,若今天的信徒躲在教堂四壁內,漠視門外的哀哭切齒,麻木地期待神的保守,也只會是徒然。神在每一個時代皆對信徒有召命,無論我們生於哪一段歷史,都要回應上主在歷史背後的呼召——「行公義,好憐憫」,因為祂就是歷史的掌權者。

  舊約的先知在他們特定的時空,指出了時代的黑暗,同時宣講光明的盼望。他們在看得見的世界,帶領群眾感悟看不見的神國應許。他們在患難中操練忍耐、等候,積極地同情、關心百姓的勞苦,即使因不順應主流歌頌強權,而受苟且偷安之徒唾棄,仍不改嫉惡如仇的使命,走入人群中。他們多在有生之年,都未能親眼看到他們所傳揚的神之承諾實現,但基於他們對真理的不離不棄、對神的確信,直到今天仍能堅立一代代受苦者的意志和願景。

  此城當下如覆巢之卵,一個個危機接踵而至,警戒著災難酷劫在歷史重複的可能。我們豈能不敲起公義之聲,鳴醒陷於假平安、偽語謊言中人,盡歷史責任成為劇變的明燈,起來與時代同哭,與苦難者同行?可是,苛政何其猛於虎,獨裁的政權怎能容忍敲鐘者,其推出的惡法,表面以保障國家安全為名, 實乃要令人人自危,如履薄冰自我審查,因而本書一下子便失卻承印之鐘,鳴聲沒有了載體,剎那間無從出版。眼看書中所言似乎從此湮沒,那憐憫受壓逼者的上主,卻藉台灣主流出版社的鄭超睿社長伸出救援之手,令這本書重新有發聲的機會。實在非常感激鄭社長的義助,在兩岸關係緊張、劍拔弩張之際, 仍然具道德勇氣,為拙作出版!人世間黑暗的日子無數,信徒也要與世人一同經歷走下去,然而,在主內我們有幸能互相效力,在暗沈的政治環境中合力提燈,燃點正義之光,為苦痛者帶來希望,是上主格外的恩典。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典雅的气质,即便只是电子版的封面,也仿佛能嗅到纸张特有的芬芳。整体的排版布局也十分考究,字体的选择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让人在指尖滑动之间,就能感受到作者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我特别欣赏它在章节过渡时那种流畅自然的过渡,丝毫没有生硬的割裂感,读起来就像是聆听一曲精心谱写的乐章,层层递进,引人入胜。特别是那些关键的论述部分,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留白和重点突出等技巧,让读者能够迅速抓住核心观点,而不至于在信息的洪流中迷失方向。总而言之,从视觉和阅读体验上来说,这部作品无疑是经过精心打磨的艺术品,每一个像素、每一个字距都充满了匠心。

评分

阅读体验的沉浸感在这本书里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我通常对需要长时间专注阅读的电子书比较挑剔,但这部作品的文字功底实在高超,它有一种魔力,能让你轻易地忘记自己正捧着一块冰冷的屏幕。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时而紧凑如鼓点,推动情节飞速发展,时而又舒缓如清泉,留出空间让读者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哲理或情感。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感,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期待与惊喜。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绘复杂场景时所使用的精准而富有画面感的词汇,仿佛每一个场景都能立刻在脑海中搭建起一个栩栩如生的舞台。读完一个段落,常常需要停下来,默默回味刚才那些精彩的措辞,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是检验一部好作品的重要标准。

评分

从整体结构和逻辑的严密性来看,这部作品展现了非凡的组织能力。它不是简单的观点的堆砌,而是一座精心规划的知识迷宫,每一个岔路口都通向更深层次的理解,但又始终保持着清晰的主线不曾偏离。作者显然在构建这个思想体系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进行架构设计,使得前后的呼应和铺垫都做到了天衣无缝。当我试图跳跃式阅读时,会发现跳过的部分虽然可以理解,但总会错过一些微妙的线索,这反过来鼓励我必须从头到尾,按部就班地去体会这份精心设计的逻辑链条。这种要求读者全神贯注、步步为营的阅读体验,在当前的快餐文化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不像某些当代作品那样过度追求新潮或口语化,而是保持了一种相当典雅且富有力量的文风。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深厚的学养和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它不是那种晦涩难懂的学术腔调,而是一种经过提炼、洗练过后的精粹表达,既有文人的风骨,又不失大众的可读性。每次读到那些结构复杂的长句时,非但没有感到费力,反而觉得像是在欣赏一件精美的编织品,每一个从句都恰到好处地嵌入主干,共同构建出完整而有力的意义。这种对文字精雕细琢的态度,让人由衷地感到作者对这部作品倾注了巨大的心血,值得尊敬。

评分

读完之后,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与人分享这份阅读的震撼。这部作品成功地在我的内心深处激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它不只是提供了信息,更是点燃了思考的火花。那些涉及深层人性或世界运行规律的洞察,如同被精准投掷的石子,在我平静的心湖上激起了层层涟漪,久久不能平息。这种持久的影响力,远超了一部单纯消遣娱乐的作品所能达到的高度。我发现自己时不时地会想起书中的某些片段,并将其与我日常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对照和反思,这说明它已经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我看待某些问题的视角。能找到这样一部能真正“触动灵魂”的作品,实属幸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