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品帝國:從阿斯匹靈到COVID-19疫苗的人類醫藥壟斷史 (電子書)

藥品帝國:從阿斯匹靈到COVID-19疫苗的人類醫藥壟斷史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亞歷山大.柴契克
图书标签:
  • 医药史
  • 制药行业
  • 药物垄断
  • 阿司匹林
  • COVID-19疫苗
  • 公共卫生
  • 医疗经济
  • 历史
  • 商业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專利的存在是為了保護創意和專業,
極端資本主義卻讓它成為公平正義的絆腳石。
本書審視從專利出現到新冠疫苗競賽的醫藥壟斷史,
解釋公共科學私有化導致醫藥界重視利潤甚於人類健康,
更揭露蓋茲基金會在疫苗供應危機中扮演的關鍵角色!

  《藥品帝國》講述人類歷史上最有爭議的其中一場鬥爭,其標的是生產救命藥品的合法權利。醫學最初是一門追求改善全人類生活的學科,但研究與智慧財產權結合,加上製藥業崛起,扭曲並最終破壞了醫學的道德基礎。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政府資助的研究促成了多數重大醫學突破,但相關藥品往往完全由哄抬藥價、國際野心日盛的私營企業控制。為什麼美國政府以公眾的名義資助醫學的發展,卻把醫學研究成果的獨家權利送給製藥公司?這種制度如何掠奪我們的財富、使我們難以有效應對危機,以及在遇到愛滋病和新型冠狀病毒危機時危害世界的安全?

  亞歷山大・柴契克這本開創性的歷史著作概述多個世代的公共衛生和公共科學倡導者如何致力抗衡大藥廠和它們在政府中的盟友,記錄了醫學私有化如何發生於美國,然後全球化。本書從揮舞專利權的德國藥廠19世紀末進入美國市場、引起爭議,講到眼下製藥業如何與慈善組織(包括影響力龐大的蓋茲基金會)合作,阻礙了國際間促進新冠病毒疫苗接種的努力,為讀者講述了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但最鮮為人知的其中一段歷史。

本書特色

  1.本書描述製藥產業的專利和壟斷發展史,包括豐富的史料和知識性,探討疾病所反映出的全球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殘酷現實,以及救死扶傷的藥品其所有權該如何歸屬這個值得深思的社會議題。

  2.作者揭露美國政府和蓋茲基金會的遊說團體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從擁有專利的德國製藥公司在19世紀後期進入美國,到當今製藥業和慈善組織聯合阻礙全球接種COVID-19疫苗。這本書啟發我們去思考今日藥品帝國的道德爭議,並探討人類該如何在全球框架下尋求共存。

專業推薦

  江仲淵/「歷史說書人History Storyteller」團隊創辦人
  郭文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和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
  陳建守/「故事StoryStudio」共同創辦人
  劉紹華/醫療人類學家
  蘇上豪/金鼎獎得主、心臟外科醫師
  蘇書平/先行智庫執行長

各界好評

  「想熟悉藥品的前世今生,但卻步於專有名詞與醫法論辯的讀者而言,本書提供嗆辣帶勁的庶民論述,從專利與壟斷的角度切入製藥業的光影,為大家注入面對當代醫藥巨靈,應對產業操作虛實的智識能量。」——郭文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

  「《藥品帝國》提出重要的問題和論點,引人深思,是你現在必須閱讀的一本書。」——泰莉.史利琴邁爾(Terri Schlichenmeyer),《哥申新聞》(The Goshen News)

  「醫藥專利壟斷興起的歷史極其複雜,但柴契克成功講述了這段歷史,告訴我們制度化的科學和醫學自20世紀初以來發生了多大的變化。」——尼可拉斯.格雷森.華德(Nicholas Greyson Ward),《進步》雜誌(The Progressive)

  「部分是智慧財產權的歷史,部分是嚴厲的批判⋯⋯柴契克這本書內容豐富,讀來令人深感不安。」——《圖書館期刊》(Library Journal)

  「勇氣可嘉的及時提醒⋯⋯有力地說明了將醫學知識變成私人智慧財產為何危險。」——《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記者柴契克在這本內容豐富的著作中帶領讀者穿越醫學專利歷史的迷宮⋯⋯柴契克講述了大量歷史,但從未迷失方向,交出了一本內容全面和富啟發性的著作。」——《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大量美國人負擔不起持續高漲的藥價,在此情況下,柴契克這本關於大藥廠崛起的精闢歷史著作說明了限制製藥業壟斷力的迫切性。」——美國眾議員杜蓋特(Lloyd Doggett),眾議院歲入衛生小組委員會主席(House Ways and Means Health Subcommittee Chair)

  「耐人尋味。《藥品帝國》巧妙地解釋了大藥廠如何有系統地取得製造新藥(例如COVID-19疫苗)所需要的『智慧財產』全球控制權,儘管這些智慧財產權多數源自公帑支持的研究工作。對那些想瞭解這一切如何發生的人來說,這本書是必讀之作。」——約翰.阿伯拉姆森(John Abramson),醫學博士,《有病》(Sickening: How Big Pharma Broke American Health Care and How We Can Repair It)的作者

  「《藥品帝國》既是一部知識性歷史,也是一場揭露⋯⋯讀完這些,很難不對美國政府屈服於大型製藥公司感到憤慨。」——羅達·馮(Rhoda Feng),《雅克賓》雜誌(Jacobin)

  「(本書)審視公共研究被用於私人利益的漫長且令人憤怒的歷史,引人入勝。」——Engadget.com

  「一本重要的書。」——山姆・塞德(Sam Seder),podcast談話節目「多數報告」(The Majority Report)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人类医学史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本书: --- 书名:《白袍下的智慧与权力:一部跨越千年的医学演进史》 副标题:从古代草药到基因编辑的漫长探索之路 作者:[此处留空,或使用虚构作者名] 简介: 人类对生命的理解和驾驭,从来不是一条平坦的康庄大道,而是一条充满了血泪、发现与伦理挣扎的崎岖山路。《白袍下的智慧与权力》 是一部宏大叙事,它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深入探究医学——这门既关乎个体生死,又牵动社会结构与国家力量的古老学科——是如何一步步从巫术的阴影中挣脱,发展成为一门以实证为基石的现代科学的。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种特定药物或单一疾病的编年史,而是将目光投向医学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本身,剖析不同文明在其鼎盛时期对人体、疾病和治疗的认知框架,以及这些框架如何被颠覆、重塑,直至今日的精准医疗时代。 第一部分:奠基的时代——知识的萌芽与信仰的交织 人类最早的医疗实践,往往与宗教、哲学和神秘主义紧密相连。本部分将回溯至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记录、古埃及的医学莎草纸,以及印度阿育吠陀的精妙平衡理论。我们重点考察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如何首次尝试将疾病“去魅化”,提出体液学说,使医学开始摆脱神谕的束缚,转向对自然现象的观察。 随后,我们将详细描绘罗马帝国时期盖伦(Galen)的解剖学贡献与局限性,探讨其学说如何统治西方医学界一千多年。同时,本书也将目光投向东方,细致阐述中国古代的经络学说、阴阳五行理论在诊断和治疗中的独特逻辑,以及伊斯兰黄金时代学者们如何保存和发展了希腊医学遗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开创性的实验和观察。这部分内容旨在揭示,在科学方法尚未成熟的时代,人类如何利用有限的工具,构筑出复杂的健康与疾病图景。 第二部分:黑暗中的微光——文艺复兴与解剖学的革命 中世纪的欧洲,医学发展一度停滞,教会的教条与盖伦的权威构成了难以逾越的壁垒。然而,随着文艺复兴的曙光,人类对自身的好奇心再次被点燃。本书将重点聚焦于维萨里(Vesalius)的《人体的构造》,细致分析他如何通过亲身解剖,勇敢地挑战了盖伦的错误记载,为现代人体结构学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石。 这一时期,对疾病的理解依然停留在宏观层面,但显微镜的发明预示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我们将探讨早期显微镜观察者们如何首次瞥见微生物的模糊世界,以及这些早期的观察如何为后来的病原学理论铺平了道路。同时,本书也会穿插介绍炼金术士和早期化学家们在药物提纯和制剂方面的努力,这些看似原始的尝试,却是现代药理学诞生的重要前奏。 第三部分:实证的崛起——微生物学、消毒与外科的浴火重生 19世纪是医学史上最具革命性的时代之一。本书将详细解读巴斯德(Pasteur)和科赫(Koch)如何通过严谨的实验方法,确立了“疾病由特定微生物引起”的细菌学说。这一理论的提出,不仅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传染病的认知,更直接催生了公共卫生学的诞生。 与此同时,外科手术因缺乏有效麻醉和消毒手段而如同屠宰。我们将深入探讨麻醉剂的发现过程——从笑气到乙醚,手术如何从残酷的快速操作转变为精细的治疗手段。紧接着,李斯特(Lister)的消毒理论如何将手术室从死亡之地变为康复之所,标志着现代外科的真正开端。本部分强调,这一时期的医学进步,不再是孤立的灵感闪现,而是建立在可重复验证的科学方法论之上。 第四部分:生理的解码——分子生物学与靶向治疗的黎明 进入20世纪,医学的焦点从宏观的器官和微生物,转向了微观的细胞和分子层面。本书将详细梳理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的重大突破。我们将探讨内分泌学如何揭示激素在调节人体功能中的关键作用,胰岛素的发现如何将曾经的绝症——糖尿病——转化为可控的慢性病。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深入探讨遗传学的演进。从孟德尔定律的重现,到DNA双螺旋结构的破译,人类开始理解疾病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生命最基础的蓝图。这为后来的药物研发指明了方向——从广谱的化学干预,转向更具特异性的靶向治疗。本部分将追踪抗生素的早期发现与应用,以及随之而来的耐药性挑战,展示了医学进步的辩证性:每一次胜利都伴随着新的、更复杂的难题。 第五部分:未来的轮廓——精准医疗与伦理的边界 在当代,医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本书的收尾部分将聚焦于当前最前沿的领域: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免疫疗法。我们将探讨人类基因组计划如何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库,以及如何利用这些信息实现真正的个体化医疗——根据个人的基因组成来定制预防和治疗方案。 此外,本书不会回避技术进步带来的深刻伦理困境。从干细胞研究的争论,到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的潜力与风险,本书引导读者思考:当我们拥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去干预生命本身时,人类的智慧是否能与我们的技术能力匹配?医学的最终目标究竟是延长寿命,还是提升生命的质量? 《白袍下的智慧与权力》 是一部献给所有对生命科学、人类历史和知识演变抱有好奇心读者的作品。它不仅讲述了医学如何拯救生命的故事,更揭示了科学探索的艰辛、人类智慧的韧性,以及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知识如何与权力和社会结构相互作用的复杂画卷。翻开此书,您将进入一场横跨数千年、关乎人类福祉的伟大思想之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亞歷山大.柴契克(Alexander Zaitchik)


  柴契克為自由撰稿記者,文章發表於許多媒體,包括《國家》(The Nation)、《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The Intercept》、《衛報》(The Guardian)、《滾石》(Rolling Stone)、《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VICE》,以及《The Baffler》。本書是他的第三本著作。

譯者簡介

許瑞宋


  香港科技大學會計系畢業,曾任路透中文新聞部編譯、培訓編輯和責任編輯,亦曾從事審計與證券研究工作。2011年獲第一屆林語堂文學翻譯獎。譯有《反資本主義編年紀事》、《絕望死與資本主義的未來》和《艱困時代的經濟學思考》等數十本書。(victranslates.blogspot.tw/)
 

图书目录

各界好評
引言
Chapter 1 源起:偉大美國專利之興起
Chapter 2 科學共和國中的道德醫藥
Chapter 3 專利禁忌之死:瓶裡的陽光
Chapter 4 瑟曼的軍隊:反壟斷新政
Chapter 5 開拓無盡的邊疆:專利與超級大國科學
Chapter 6 大藥廠的誕生和改革的幽靈
Chapter 7製造一頭怪物
Chapter 8 毒丸:新自由主義與芝加哥轉向
Chapter 9 拜杜法與雷根加速
Chapter 10 有史以來最貴的藥:學名藥、愛滋病與AZT
Chapter 11 世界貿易組織:歷史終結時的藥品壟斷
Chapter 12  COVID-19和一切如常之戰
Chapter 13 藥廠的最好朋友:比爾.蓋茲與COVID-19
Chapter 14 黑盒裡的皇冠寶石:商業機密與謊言
對部分資料來源的說明
致謝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38622
  • EISBN:978626723898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8MB

图书试读

引言

  很久以前,世上有煉金術,融合了冶金學與魔法。煉金術士探索自然以追求不自然的東西,追求永生,追求把鉛煉成銀、把銅煉成金的能力。被稱為魔法石的煉金術聖杯從未有人找到,但那些失敗嘗試所發現的東西則為現代化學和製藥學奠下基礎,由此發展出一個產業,過去一個世紀裡終於實現了將基本元素變成貴重黃金的神祕魔法。

  想想這情況:2000至2018年間,最大的35家製藥公司公布的累計毛利將近9兆美元,而期間全球黃金儲備總值最高峰為略多於7兆美元。製藥業此一成就背後的魔法,與將普通分子合成為更有價值的分子毫無關係。製藥業的魔法師不是它的科學家或技術人員,而是它的專利律師和說客。這些公司賣的產品是有價值的,但價值沒有多到超過人類已經開採出來的所有黃金。那些藥品涉及的科學技術是一旦公開就可以複製的,而且通常很容易複製。製藥業積累的那種財富,只能靠壟斷的政治魔法來創造。如果國家停止授予、執行和擴大藥品生產與銷售的專屬權利,利用公共投資和人類的疾病提煉私人黃金的能力就會燃燒並化為烏有,一如煉金術傳說中的純骨粉磷。

  本書要談的不是如何加速消滅藥品專利,也不是要討論可以取代藥品專利以造福人類的許多替代方案。本書要講的是醫藥壟斷如何產生的故事,從起初人們爭論授予救命的發明專利權的道德問題和實際價值,講到華府如何在強迫同意的基礎上將這種權利全球化。它是以下這些當代狀況的漫長前傳:民眾利用網路眾籌平臺籌集醫藥費;對沖基金和馬丁.希克瑞里(Martin Shkreli)對哪些人可以活下去和活多久有決定權;疾病大流行期間,生物科技富豪誕生,疫苗工廠卻閒置;大眾知道這個體制是根本腐敗和不義的,但遊說、宣傳和行銷機器保護它免受公憤火山摧毀。

  製藥公司動用大量金錢講述和複述他們那邊的說法,業界內部稱之為「藥品故事」(the drug story)。根據製藥業的敘事,專利權和它們產生的巨額利潤,本身足以激勵和造就創新;這個制度運作良好,任何干擾都將使人類付出沉重的代價。本書的故事則是站在異議者、批評者和反對者的角度講述,他們認為製藥業的說法是一種不誠實和危險的虛構。這些人密切關注醫藥壟斷發展的每一步,發出呼應英格蘭國王亨利四世(Henry IV)的民主回聲。亨利四世在1404年頒布命令,將利用煉金術「大量增加金銀」列為重罪。《反煉金法》(The Act Against Multipliers)並不是為了取締異教儀式或對付超自然犯罪,而是為了先發制人,防止私人財富成為足以挑戰王室權威的私人勢力。數個世紀之後,同樣的恐懼在北美殖民地激發共和主義者猛烈反對壟斷。這種對壟斷的敵意在美國建國之後繼續不時浮現,強度不一。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製藥業為這個國家的民主本能提供了一個容易擊中目標;這種有時受抑制的深刻本能偏好廣泛的公共利益,而不是狹隘的私人利益。

  過去70年間,製藥業已經變成一個肥到不可能打不中的目標,乃至於如果不蒙起眼睛就對它揮棒,幾乎會讓人覺得不公平。但是,正是因為它肥到荒誕的程度,它才會如此難以約束。正如亨利四世、湯瑪斯.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和路易斯.布蘭代斯(Louis Brandeis)認識到,如果容許私人財富不自然地猛增,最終其勢力將掙脫所有的社會約束。有天醒來,你將發現魔法師戴著王冠。

  小羅斯福總統(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1936年在民主黨大會上的著名演講,就針對這種危險提出警告。雖然羅斯福在未點名的情況下向「經濟貴族」(economic royalists)宣戰,新政擁護者明白,真正的目標是經濟貴族驚人勢力的無形源頭,也就是薄弱的規章、糟糕的法律和腐敗的法規,它們使壟斷者得以支配經濟,並危及美國的自治實驗。專利是新政(New Deal)後期的一個主要關注點,但當時關注的不是藥品專利,因為時候未到。在1930年代,製藥業痛苦的蛻變過程來到最後陣痛階段。它正在擺脫自身反壟斷傳統的最後殘餘,開始具有羅斯福演講中提到的「渴求權力的新經濟王朝」的心態和特徵。學術研究、藥品製造、街角藥店或醫學組織(organized medicine)等領域的人只要有聽那場演講,一定會聽到激烈的反壟斷說教的回聲;那種說教長期以來填滿了美國醫藥界的廣闊空間。

  二戰結束時,製藥業基本上已經斷絕這種反壟斷傳統,當時美國政府開始孕育世上有史以來最豐盛的科研成果。公共部門與私人利益集團爭奪這些科研成果控制權的故事,將貫穿本書各章。這些故事的情節受一種內在張力推動,而這種張力源自授予醫學知識(或任何知識)與單簧管或曳引機相同的財產地位。對於「智慧財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這概念的奇異性,我們現在已經麻木,但這個概念即使不算是矛盾的,也是非常反直覺的。如果你擁有一頭乳牛,然後被鄰居偷了,你就失去了你的牛。任何一種文化——東方或西方,古代或現代——都會認為,你可以作某種報復,又或者在法律上得到補償。但是,如果你發現了一種使牛奶變得更健康或更安全的方法,而你的鄰居加以模仿,使他的牛奶也變得更健康或更安全,那麼一般人會認為,你的鄰居並沒有犯下「竊盜」或任何其他應受懲罰的罪。這是因為你的鄰居占有你的構想,並不會使你掌握的構想有所損失。事實上,情況恰恰相反:科學知識,尤其是與食物和藥品有關的科學知識,是一種公共財,其利益——例如在病毒大流行期間以最低成本達致疫苗產出最大化——會因為知識廣為流傳而增加。經濟學家稱這種東西為「非競爭性的」(non-rivalrous)。湯瑪斯.傑佛遜則是這麼說:「你從我這裡得到一個構想,你得到啟發而我沒有損失;你借用我的蠟燭點燃你的蠟燭,你得到光明,而我也不會因此置身黑暗。」

  人們經常注意到,我們當前的社會和經濟體制予人無可避免和無法改變的壓迫感。歷史眼界縮短可能使這種感覺變得更強烈。如果你認為某些事情一直就是那樣,你會很難想像它是可以改變的。在目前關於擱置世界貿易組織所執行的智慧財產權規則的辯論中,這一點非常明顯。如果你與1980年出生的人交談,很可能會發現他們認為世貿組織一直存在,有如全球貿易的泰姬陵。但是,所有1980年出生的人其實都經歷過這樣的時代:美國的藥品專利不但廣受譴責,還遭到漠視,而透過世貿組織強行實施的智慧財產權制度,被視為輝瑞藥廠若干高層的瘋狂幻想。如果你出生於1975年,你還經歷過製藥大國瑞士仍未發出藥品專利的時代,這種情況在1977年改變了。1978年輪到義大利和瑞典,西班牙則要等到1992年。

  遠在專利辯論涉及藥品之前,許多國家對於接受英美「擁有構想」(owning ideas)這個概念相當遲疑。在整個19世紀乃至20世紀初,利用專利權獎勵發明的正當性和價值引發爭論,形成一場席捲歐洲的風暴。荷蘭一直自豪地維持它所謂的「發明之自由貿易」(free trade in inventions),直到1912年才改變。在這場漫長的爭論中,針對智慧財產權最激烈的譴責並非出現在左翼刊物上,而是出現在《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該雜誌的編輯主張廢除英國的專利制度。《經濟學人》在1850年宣稱,發明者若想「確立其發明之財產權」,首先必須「放棄他們從他人的知識和發明中獲得的所有知識和幫助⋯⋯這是不可能的,而由此可見,他們的心智和發明實際上是整個社會的大心智的一部分,而他們對自己的發明沒有財產權。」

  隨著自由貿易派和自由主義者在爭論中落敗,專利制度在20世紀初成為工業國家的常態,專利權被用來獎勵每一種發明和發現。但有一個重大例外。

  一般人如果對醫藥專利的歷史有所認識,那很可能是知道喬納斯.沙克(Jonas Salk)研發的小兒麻痹症疫苗(polio vaccine)不受專利保護。他們之所以知道,是因為沙克在他的疫苗宣告成功那一天(這是1950年代最大的新聞之一),在電視直播中說了這句話:「你能把太陽變成你的專利嗎?」(”Could you patent the sun?”)這短短一句反問具有永恆的意義,在戰後關於藥品專利的新生爭論中直指核心,充分暴露了藥品專利的問題。

  這句名言的相關故事值得回顧。在與小兒麻痺症疫苗有關的所有科技知識成為公共財之後,美國政府與數家製藥公司簽訂生產協議,硬性規定每劑疫苗的價格不得超過生產成本的三倍。這些公司要求政府補償它們建設生產基礎設施的費用,但政府說不行。政府認為這些公司受委託做事,有利可圖,這就夠了。美國全國的疫苗試驗宣告成功時,艾森豪總統(Dwight Eisenhower)發表演講,宣布「將把關於該疫苗生產和注射技術的所有資料,提供給樂於接收這些知識的所有國家,包括蘇聯。」

  相對之下,最近的企業疫苗民族主義(corporate vaccine nationalism)則是像《奇愛博士》(Dr. Strangelove)那樣的荒謬劇。美國聯邦政府2020年5月宣布展開「神速行動」(Operation Warp Speed),以加快對抗冠狀病毒大流行的醫療技術開發。神速行動延長了醫藥業正享有的每年420億美元的補貼;容許接受補貼的公司保持專利控制權,而且在產品定價或向世界其他地區移轉技術方面不必承擔任何相應的義務;並將由此產生的疫苗專利技術當成醫學版《間諜對間諜》(Spy vs. Spy)漫畫中的國家安全機密。最有效的第一批2019冠狀病毒疫苗是基於信使核糖核酸(mRNA)技術,而該技術主要是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開發出來的。雖然美國政府擁有(或與夥伴共同擁有)許多專利,但它卻選擇扮演一種如今常見的角色:就mRNA疫苗而言,美國政府是其商業承包商莫德納(Moderna)卑躬屈膝的小夥伴。2020年3月初,一群眾議院民主黨人試圖針對80億美元的第一批冠狀病毒研究補貼制定一些溫和的條件,結果他們像小人國國民那樣,被製藥和生物科技業的遊說機器甩到一邊。製藥業在華府的代表史蒂芬.鄂布爾(Stephen Ubl)警告國會議員,「如果與政府合作會導致製藥業者損失智慧財產權或由政府制定價格,即使程度有限」,業者也將終止合作,一拍兩散。

  製藥業經常發出這種最後通牒(事實上,它是建立在恐嚇上的一個產業),但在大疫年代,我們比較容易看到這個產業的反動性——政府資助其運作並保護其商業模式,它卻恐嚇政府。在私營部門,發明的所有權歸出資者所有是標準做法;美國政府沒有針對國家衛生研究院出資的研究執行類似的安排,是極有問題的背叛行為,本書將會探討。

  製藥業數十年來為自己辯護的說法早已站不住腳,它說專利制度造就的發財希望,是促進科學進步和醫學創新唯一可行的誘因。我們只要粗略回顧歷史和各國公共部門(包括美國)經常取得的研究突破,就能輕易看到,這種說法根本是錯誤的。遠在世上有公司因為能夠這麼做而提高藥品價格之前,人類就已經在開發藥品了。自從牛痘把vacca(拉丁文的「牛」)置入疫苗的英文單詞vaccine以來,各國政府已經證明了政府確實有可能在維持自身尊嚴和權威的情況下,與私營部門簽訂契約。同樣錯誤的是製藥業的這個說法:削弱製藥業對公共科學的壟斷控制,將會損害自由市場原則。藥品根本沒有自由市場可言。製藥業的基礎,是國家授予和執行的人為壟斷的雙重保護。這種安排伴隨著持續的公共研究補貼,幾乎涵蓋製藥業的所有產品。川普總統2018年提交預算,提議削減這種補貼,結果主張自由市場的製藥公司痛苦地嚎叫抗議,最後保住了補貼。

  製藥業的最後避難所是一個旨在嚇唬人的黑暗警告:業者說,製藥業的專利壟斷若有動搖,就沒有什麼能阻止人類長期倒退,結果將是回到四種體液學說(four humors)盛行、利用水蛭或割破靜脈放血、生孩子和普通感染容易死人的年代。如果沒有專利的誘惑促進科學發展,生命將再度變得殘酷而短暫,在痛苦中度過,以搗碎的根莖和草藥為食。製藥業者說這種話實在有夠厚顏,因為正是這些公司在1950年代系統性地長期濫用專利抗生素,為自己製造了印鈔機,但也促成現今的抗生素抗藥性危機。隨著監理機關在美國市場約束這種做法,這些公司把這種把戲轉移到開發中國家,以虛假的使用理由推銷有品牌的抗生素,但對研究所謂的窮人疾病幾乎毫無興趣;所謂窮人疾病包括結核病(tuberculosis)、南美錐蟲病(Chagas)、登革熱(dengue)等數十種疾病,它們影響全球南方(the global south)中低收入國家約10億人。

  20年前,這個體制對非洲愛滋病危機的反應極其低劣,其正當性因此受到質疑,也有所動搖。如今在21世紀的第一次疾病大流行期間,製造疫苗和相關藥品的權利問題使它再一次面臨考驗。我在2021年夏天撰寫本文時,七大工業國組織(G7)有望在這年年底前達成全面接種疫苗的目標,低收入國家則估計要到2078年才能做到。但是,製藥和生物科技產業組織及其政治盟友認為,干涉《與貿易有關之智慧財產權協定》(TRIPS)這個智慧財產權制度的運作,構成「非常措施」(extraordinary measure)——這是美國貿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Tai)的話。但事實上,無視TRIPS一點也不特別,因為TRIPS根本不是什麼非凡的東西。它的背景故事淺薄和卑鄙到幾乎令人難以置信,其創始文件比(1994年3月出生的)小賈斯汀(Justin Bieber)還稚嫩。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Universal Declarationof Human Rights)堪稱反映二戰之後人類的願望,TRIPS則並不反映冷戰之後的普世共識。TRIPS的誕生是高度集中的企業勢力一種極度不民主的粗暴表現——目睹其誕生的一名美國官員說,它是「不到50個人」創造出來的。印度經濟學家帕特奈克(Prabhat Patnaik)就把TRIPS的面世過程稱為「最瘋狂陰謀論的惡搞版本」(a parody of the wildest conspiracy theory)。

  導致美國式醫療壟斷全球化的談判,與其說是在會議桌上完成的,不如說是在肢刑架上進行的。因為唯有如此,利用藥品尋租(rent-seeking)這種普世厭惡的奇特概念才能付諸實行。本書的故事講述史上最惡劣的其中一個構想如何違逆傳承了多個世紀的傳統,生根發芽並支配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笔触是极其犀利和毫不留情的。它成功地揭示了药物研发背后那层光鲜亮丽的外衣下,潜藏的巨大道德困境和利益冲突。叙事视角经常在实验室的白大褂和华尔街的西装之间快速切换,清晰地展示了创新动力和逐利本性之间的永恒张力。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引用了大量的官方文件、内部备忘录和未公开的法庭记录,使得整本书的论据扎实得像一座无法撼动的堡垒。读到某些涉及早期药物试验的章节时,我常常感到一种强烈的愤怒和不安,那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评价,更像是一种对当下体制的无声控诉。书中对于不同国家在药品监管和定价政策上的差异对比分析尤其精彩,它迫使读者去思考,在全球化的医疗体系中,“公平获取”究竟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还是一个可以通过政策努力实现的现实目标。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知识的吸收,不如说是一场对既有医疗权力结构的深度审视和挑战。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文风非常独特,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融入了大量的叙事张力和富有画面感的描述。作者没有满足于提供事实,而是力求还原历史场景的氛围。比如,描述早期抗生素大规模生产时的混乱与希望交织的工厂景象,或是二十世纪中叶,几家巨头为了争夺特定市场而进行的“专利战争”的紧张气氛,都描摹得栩栩如生。这种“讲故事”的能力,使得这本书即便是面对关于复杂的生物化学进程的探讨时,也能保持读者的注意力。它成功地将“药”从一个冰冷的化学名词,转化成了承载着人类希望、恐惧、贪婪与救赎的复杂符号。对于那些期待阅读一本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历史著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罕见的平衡,它让你思考科学的局限性,同时也赞美了人类改造自身命运的决心。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教科书级别,但其内容却远远超出了传统教科书的范畴。它采取了一种类似悬疑小说的叙事节奏,每一章都像一个独立的案件,从对某种疾病的绝望探索,到特定分子被发现的偶然性,再到最终商业化的过程,环环相扣,高潮迭起。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捕捉历史上的“决定性瞬间”,那些因为某位关键人物的远见、失误或是纯粹的运气,而彻底改变了人类健康轨迹的节点。我尤其喜欢它对“旁观者”的刻画,比如那些被边缘化的科学家、勇敢发声的记者,以及在药物副作用中挣扎的普通患者。他们的视角平衡了宏大叙事可能带来的冰冷感,注入了必要的人文关怀。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艘历史的潜艇里,潜入到那些不为人知的深海区域,观察那些决定我们生死的决策是如何被秘密制定的。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深感受是,它彻底颠覆了我对“医药研发”的传统认知——即认为这是一个纯粹以公共利益为导向的线性进步过程。作者通过详实的案例分析,有力地证明了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利润动机如何成为驱动药物创新的最主要引擎,有时甚至是唯一引擎。书中对于那些被“遗忘”的疾病——那些影响贫穷国家或利润前景不佳的疾病——的讨论,尤其令人心酸和深思。这种对比鲜明的叙事手法,清晰地勾勒出了全球医疗资源分配的内在逻辑和结构性不公。阅读完后,我再看任何关于新药发布的新闻时,都会习惯性地去追问:谁从中获利?谁被排除在外?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答案”,而在于它成功地、永久性地改变了提问的方式。它是一本改变思维模式的著作。

评分

这本被誉为“史诗级巨著”的医药发展编年史,远远超出了我对一本单纯梳理药品历史的书籍的预期。它不仅仅是罗列了那些耳熟能详的药物名称和发明时间线,更像是一部深刻剖析资本、政治与科学如何交织缠绕的社会学观察报告。作者的叙事手法极为高超,能将枯燥的化合物结构和复杂的临床试验过程,转化为引人入胜的商业斗争故事。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早期制药巨头如何通过专利壁垒和市场营销策略,将原本可能惠及大众的救命药,一步步塑造成高利润的“奢侈品”的描述。那种对历史脉络的把握,让你在阅读中不断反思:我们今天享有的医疗进步,究竟是纯粹的科学胜利,还是精心设计的商业成功?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的完美结合,使得即便是对化学或医学背景不深厚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巨大的智力满足感。整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那种让你读完后需要停下来,凝视窗外,重新审视你对“健康”这个概念的理解,让人深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