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版自序
我之學習《周易》,到底齣於自由意誌?或者由於命運決定?已經很難說得清楚瞭。記得一九五七年,小學教師已擔任瞭五年,雖然學尚未厭,但教卻有些倦瞭。於是決定報考臺灣師大,給自己充充電。也許是平常喜歡現代文學,偶而也在報刊發錶過一些新詩、散文和小說。填入學誌願時就把師大國文係填在最前麵。這樣,四年吃飯不愁,而且國文係對自己寫作應該會有些幫助。徼天之幸,總算考上瞭。上學之後,纔知道師大國文係為瞭培養中學國文師資,教育科目比重很高;而且偏重語文知識和古典文學;相對的,新文藝隻是點綴性的,四年一共隻有四個學分!
讀完大學部,又想進研究所。在附中實習一年,就考取師大國文研究所瞭。碩士論文由楊傢駱老師指導。那幾年,跟楊老師學寫論文的,一律取張森楷《史記新校注》中一篇作「疏證」,我分到〈儒林列傳〉。我很想以此篇加上《漢書‧儒林傳》為線索,寫《西漢學案》。楊老師沉思良久,答應可以補以《漢書‧儒林傳》,不過仍宜以「疏證」形式,使《史記新校注》的「疏證」能分篇完成,結集齣版。所以〈史記漢書儒林傳疏證〉就成瞭我的碩士論文。寫成後竟獲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獎助齣版,倒是很齣自己意外。一年之後再考上博士班。那時高仲華老師主持所務,看我碩士論文寫的既是西漢儒林,希望我博士論文就寫魏晉經學。這當然也是順理成章的,我由易學寫起。可是,遍通五經談何容易呀!後來還是央求高老師讓我隻作易學部分的研究,而時代由魏晉延至南北朝。高老師欣然同意。所以,我的博士論文是〈魏晉南北朝易學書考佚〉。陸陸續續寫瞭七年,對《易經》的興趣也逐漸磨瞭齣來。恩師林景伊先生還特別叮嚀我對《周易》思想作後續研究。
學的是《易經》,教的當然也就有《易經》。講稿變成瞭《周易讀本》,由三民書局印行。三十年瞭,還是未完成交響麯,實在愧對讀者和三民書局暨東大圖書公司劉董事長振強兄。完成《讀本》幾乎成為我憂患餘生最後的願望瞭。偶而也有些機緣要我寫些有關易學的文章,三十年來也隻寫瞭十來篇。現在選取八篇,加上和李怡嚴教授來往的幾封信,就是這本《周易縱橫談》瞭。
第一篇〈周易叢談名義、內容、大義和要籍〉(增訂再版時,又進一步改為「周易的名義內容大義和要籍」),原名〈周易縱橫談〉,一九七八年初應瀋謙約稿而寫的。發錶於《幼獅月刊》四十七捲二期。為瞭避免與本書書名雷同,現在題目改瞭。內文也作瞭部分修正,主要在談周易內容部分。由於帛書本《周易》的齣現,我現在對〈十翼〉寫作年代的看法,和以前不同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