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與亞太地區圖書資訊學教育 (電子書)

歐美與亞太地區圖書資訊學教育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梅玲
图书标签:
  • 圖書資訊學
  • 教育
  • 歐美
  • 亞太地區
  • 電子書
  • 比較研究
  • 高等教育
  • 學術研究
  • 資訊管理
  • 數位圖書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圖書館有三千年歷史,現今成為人們工作、生活、學習、與休閒的天堂。圖書館學是年輕的學科,推動圖書館事業,形成圖書資訊學教育,培養專業圖書館員。如今面臨科技、社會、資訊環境與圖書館變革,帶來新問題與新挑戰,國際與比較圖書資訊學教育成為重要的議題。
 
  本書探討二十一世紀世界各國圖書資訊學教育現況,美國是圖書館學教育發源地,建立圖書資訊學認可制度,培養專業的圖書資訊人員。英國在圖書館員專業資格認可基礎上,建立獨特的學會制度。澳洲不斷改革圖書館與資訊教育制度,法國是在檔案機構最早開設圖書館課程的國家,德國因重視圖書館事業與館員能力而建立圖書館學教育體系,印度是圖書資訊學教育發展範圍與學校規模最大的國家。中國大陸發展出多元多層次的教育體系,臺灣圖書資訊學碩士教育發展最有活力有特色,而日本與韓國的圖書資訊學校也不斷變革。
 
  本書以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澳洲、紐西蘭、印度、日本、韓國、中國與臺灣十一國的圖書資訊學教育為研究對象,探討各國圖書資訊學教育制度,研究其教育歷史與發展,比較其異同,並預測未來教育新趨向。 
 
本書特色
 
  圖書資訊學教育培養新時代專業人才,跨域翻轉圖書資訊學新典範。
  解讀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澳洲、紐西蘭、印度、日本、韓國、中國與臺灣,圖書資訊學教育最新發展趨向 
跨越藩篱:全球视野下的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教育前沿探索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在北美、欧洲、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LIS)教育的演变、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本书并非仅仅是对某一特定区域教育模式的简单罗列,而是着眼于在全球化、数字化浪潮的共同背景下,不同文化与教育体系如何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培养新一代信息专业人才的战略性思考与实践经验的集成。 第一部分:全球LIS教育的范式转移与理论基础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传统图书馆学教育提出了颠覆性的要求。第一部分聚焦于LIS教育的理论基础如何随技术和社会的变迁而重构。 1.1 从“图书馆学”到“信息科学”的内涵拓展 本章详细梳理了LIS教育理念从侧重于传统图书馆实体管理,向更广阔的信息组织、数据管理、信息素养教育、知识组织系统(KOS)构建等方向的演进路径。探讨了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如何从基础技能训练提升为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并分析了全球不同学术机构在整合信息伦理、数据治理等前沿议题方面的实践差异。我们考察了欧洲(如英国和德国)在信息哲学和知识组织理论方面的深厚积淀,以及北美地区在将信息科学教育与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交叉融合的积极探索。 1.2 课程设置的动态调整与核心能力模型构建 现代LIS教育必须平衡专业知识的深度与跨学科能力的广度。本书分析了全球顶尖LIS学院在设计核心课程时的权衡策略。例如,北美地区强调项目管理、用户体验(UX)设计和信息架构(IA)的实战训练;而亚洲部分地区则在保留传统文献学精髓的同时,积极引入新兴的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方法论。通过比较分析,本书提出了一个适应21世纪需求的LIS毕业生核心能力模型,该模型涵盖了技术技能、人文学科素养、伦理判断和社会责任感等多个维度。 第二部分:北美与欧洲:成熟体系下的创新与挑战 北美(美国、加拿大)和欧洲(西欧为主)的LIS教育体系历史悠久,拥有成熟的认证标准和广泛的学术影响力。然而,它们也面临着预算压力、职业市场饱和以及如何保持学术前沿性的挑战。 2.1 北美LIS教育的专业化与市场导向 美国图书馆协会(ALA)的认证体系对北美LIS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本章深入剖析了美国及加拿大地区MLS/MLIS项目如何应对图书馆预算缩减和新兴信息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重点关注了数据科学、信息分析、以及医疗信息学等新兴专业方向的设立,以及如何在传统图书馆岗位(如参考咨询、编目)的教育中融入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辅助分类、元数据标准化)。此外,本书还探讨了数字策展(Digital Curation)和数字保存(Digital Preservation)领域在北美高校的课程结构与研究热点。 2.2 欧洲的学术传统与区域合作 欧洲的LIS教育呈现出多样性,既有英国、荷兰等国高度专业化的硕士课程,也有北欧国家强调社会公平与信息无障碍的教育理念。本节着重分析了欧盟框架下LIS教育的合作与互认机制(如博洛尼亚进程),以及欧洲高校在信息政策(Information Policy)、知识产权法制化教学中的特色。例如,德国的“信息科学”教育往往与档案学、博物馆学紧密结合,形成独特的知识生态。 第三部分:亚太地区:快速发展中的本土化与全球接轨 亚太地区(包括东亚、东南亚及大洋洲)是全球信息产业增长最快的区域,其LIS教育正处于快速转型和本土化创新的阶段。 3.1 东亚模式的特色:技术驱动与文化传承 以中国、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东亚地区,在信息技术应用和国家信息战略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本章探讨了这些国家如何将海量数据处理能力融入LIS教育,例如在知识图谱构建、中文信息检索优化等方面的实践。同时,也分析了如何平衡快速的技术迭代与保护本土文化遗产(如古籍数字化、方言信息处理)的教育需求。例如,台湾地区在数字典藏与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以及新加坡将信息管理教育与智慧城市建设深度融合的案例。 3.2 东南亚与大洋洲:资源限制下的适应性教育 对于资源相对有限的东南亚国家,以及幅员辽阔、人口分散的大洋洲(如澳大利亚、新西兰),LIS教育面临着远程教育普及和地区性信息鸿沟的挑战。本节关注了该地区如何利用远程教学技术(如MOOCs)扩大教育覆盖面,以及如何在课程中强化面向原住民知识体系(Indigenous Knowledge Systems)的保护与传播教育,这是大洋洲LIS教育的独有重要议题。 第四部分:未来展望:LIS教育的跨界融合与可持续发展 本书最后一部分展望了未来十年LIS教育可能的发展方向,强调跨学科合作是保持专业生命力的关键。 4.1 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LIS教育的融合前沿 人工智能不再是LIS教育的附属内容,而是核心驱动力。本章探讨了LIS项目如何系统性地教授机器学习基础、自然语言处理(NLP)在信息检索中的应用,以及AI伦理在信息服务中的前瞻性教育。分析了全球院校在培养“AI时代的图书馆员/信息架构师”方面的课程改革案例。 4.2 终身学习体系与专业认证的再思考 随着职业生命周期的延长,LIS专业人士需要持续更新知识。本书讨论了微证书(Micro-credentials)、专业发展(CPD)体系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以及传统大学项目如何与行业需求更紧密地结合,构建一个终身学习的服务与认证网络。 结论:全球互鉴,塑造信息未来的专业力量 本书通过对全球不同文化背景下LIS教育实践的深入对比分析,旨在为教育者、政策制定者和行业领袖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理解信息科学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共同挑战与创新机遇,从而共同致力于培养能够驾驭复杂信息环境的未来专业人才。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王梅玲(Mei Ling Wang, Ph.D.) 
 
  現任教於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博士。專攻比較圖書資訊學教育與圖書館管理研究。曾任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所長、中華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理事長、國家圖書館輔導組主任、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採訪組主任、玄奘大學圖書館館長。
 
  近年來關注圖書資訊學教育與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先後完成《歐美與亞太地區圖書資訊學教育》、《英美與亞太地區圖書資訊學教育》、《圖書資訊學導論》、《圖書館新定義》、主編《館藏發展與管理》、《圖書館與資訊利用》、《圖書資訊選擇與採訪》、《躍升、轉變與擴疆 : 中華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三十週年特刊1992-2021》、共同主編《圖書資訊學研究回顧與前瞻2.0》等十餘本專書與專書章節。 

图书目录

主編序
主編簡介
作者簡介
第1 章緒論/王梅玲
1.1國際與比較圖書資訊學教育
1.2研究方法
1.3本書結構

第2 章 圖書資訊學教育的原理與發展/王梅玲
2.1 圖書資訊學教育的發展
2.2 圖書資訊學教育理論
2.3 圖書資訊學教育評鑑與標準

第3 章 美國圖書資訊學教育/王梅玲、黃沛
3.1 圖書館事業概述
3.2 圖書資訊學教育發展簡史
3.3 圖書資訊學教育制度
3.4 課程設計
3.5 圖書資訊學教育的評鑑
3.6 教育變革與發展趨向

第4 章 英國圖書資訊學教育/王梅玲、董冠麟
4.1 圖書館事業概述
4.2 圖書資訊學教育發展簡史
4.3 圖書資訊學教育制度
4.4 課程設計
4.5 圖書資訊學教育的評鑑
4.6 教育變革與發展趨向

第5 章 德國圖書資訊學教育/王梅玲、黃鈺婷
5.1 圖書館事業概述
5.2 圖書資訊學教育發展簡史
5.3 圖書資訊學教育制度
5.4 課程設計
5.5 圖書資訊學教育的評鑑
5.6 教育變革與發展趨向

第6 章 法國圖書資訊學教育/王梅玲、汪楚筠
6.1 圖書館事業概述
6.2 圖書資訊學教育發展簡史
6.3 圖書資訊學教育制度
6.4 課程設計
6.5 教育變革與發展趨向

第7 章 澳洲圖書資訊學教育/王梅玲、張梓妤
7.1 圖書館事業概述
7.2 圖書資訊學教育發展簡史
7.3 圖書資訊學教育制度
7.4 課程設計
7.5 圖書資訊學教育的評鑑
7.6 教育變革與發展趨向

第8 章 紐西蘭圖書資訊學教育/王梅玲、李宗叡
8.1 圖書館事業概述
8.2 圖書資訊學教育發展簡史
8.3 圖書資訊學教育制度
8.4 課程設計
8.5 圖書資訊學教育的評鑑
8.6 教育變革與發展趨向

第9 章 印度圖書資訊學教育/王梅玲、李育浚
9.1 圖書館事業概述
9.2 圖書資訊學教育發展簡史
9.3 圖書資訊學教育制度
9.4 課程設計
9.5 圖書資訊學教育的評鑑
9.6 教育變革與發展趨向

第10 章 日本圖書資訊學教育/王梅玲、吳悠
10.1 圖書館事業概述
10.2 圖書資訊學教育發展簡史
10.3 圖書資訊學教育制度
10.4 課程設計
10.5 教育變革與發展趨向

第11 章 韓國圖書資訊學教育/王梅玲、翁玉蓉
11.1 圖書館事業概述
11.2 圖書資訊學教育發展簡史
11.3 圖書資訊學教育制度
11.4 課程設計
11.5 圖書資訊學教育的評鑑
11.6 教育變革與發展趨向

第12 章 中國圖書資訊學教育/王梅玲、鐘黃迎
12.1 圖書館事業概述
12.2 圖書資訊學教育發展簡史
12.3 圖書資訊學教育制度
12.4 課程設計
12.5 圖書資訊學教育的評鑑
12.6 教育變革與發展趨向

第13 章 臺灣圖書資訊學教育/王梅玲、王琪寬
13.1 圖書館事業概述
13.2 圖書資訊學教育發展簡史
13.3 圖書資訊學教育制度
13.4 課程設計
13.5 教育變革與發展趨向

第14 章 歐美與亞太地區圖書資訊學教育綜論/王梅玲
14.1 十一國圖書資訊學教育綜述
14.2 十一國圖書資訊學教育比較
14.3 教育變革與未來趨勢
14.4 建議

附錄一 歐美與亞太地區十一國圖書資訊學教育大事年表
附錄二 IFLA圖書館與資訊科學專業教育學程指南
附錄三 美國圖書館學會圖書館與資訊研究碩士學程認可標準
附錄四 英國圖書館與資訊專業學會課程認可標準:專業知識與技能基石
附錄五之一 澳洲圖書館與資訊專業學會課程認可標準:檔案館、圖書館和文書管理資訊專業人員的基礎知識、技能和特質
附錄五之二 澳洲圖書館與資訊專業學會課程認可標準:初等圖書資訊專業人員的基礎知識
中文索引
英文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7112941
  • EISBN:978957711312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23.8MB

图书试读

主編序 
 
  圖書資訊學教育專題,是1993年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博士班最受歡迎的一堂課。那個年代,美國、英國的圖書館事業以及圖書資訊學教育令我們博士生嚮往,德國、法國、日本、韓國、澳洲……充滿了未知與神祕,這堂課的老師,是有一個法律學士、二個政治學碩士、三個圖書館學碩士,以及一個圖書館學博士等七項學位胡述兆教授,他用國際與世界的觀點,打開我們這群博士生的視野。
 
  圖書館是文化保存的守護者,是人類智慧的寶藏,是社會知識傳播鏈的重要節點。圖書館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起初培養圖書館管理員,後來圖書館事業成為專業,形成圖書館學教育,培養專業圖書館員。第一所圖書館學校肇始於1887年,杜威(Melvil Dewey),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設立的圖書館學院(School of Library Economy)。臺灣大學圖書館學系在1980年,成立圖書館學碩士班,提升圖書館學專業教育,推動臺灣圖書館事業蓬勃發展。圖書館學教育隨著社會變遷,演變成圖書資訊學教育,面臨科技、社會、資訊環境與圖書館事業等巨大變革,帶來許多問題與挑戰。歐美圖書資訊學界正在探討未來教育。鑑此,有系統因應變革,進行國際與比較圖書資訊學教育研究相當具有意義。
 
  受到了博士班專題的啟發,世界圖書資訊學教育成為這三十年研究我最愛探尋的主題。第一部曲,在1996年,撰寫《英美圖書館與資訊科學碩士教育的比較研究》博士論文並獲出版。當時從專業教育的理論來探討英國與美國圖書館與資訊科學教育的歷史與現況,發現二國圖書館與資訊科學教育發展蓬勃頗有建樹,專業教育推動二國圖書館事業的發展。
 
  其後,世界各國大幅更改系所名稱,「去圖書館化」現象普遍發生,資訊科技進步與高等教育變革影響圖書資訊學教育的發展,於是進行第二部曲,2005年,撰寫《英美與亞太地區圖書資訊學教育》專書。從國際觀點,採用比較研究方法,探討英美與亞太地區圖書資訊學教育,涵蓋英國、美國、澳洲、日本、韓國、中國與臺灣七國。
 
  圖書資訊學教育經過一百三十餘年的洗禮,歷經社會、科技、教育許多變革,現今有了不同的意涵與教育新形式,值得研究探索。世界各國隨著圖書館事業的建立,如今圖書資訊學教育也形成體系,並在各國社會、文化、教育、政治、經濟的架構下綻放不同的花朵,增益豐富與多元。因此,我在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開設「圖書資訊學教育專題」課程,與博士生、碩士生、臺灣的學生、中國的學生,天南地北,一起探討世界各國圖書資訊學教育。用國際與比較的鏡子,重新檢視圖書資訊學門與教育制度,各種豐富、多元、反差的現象與觀點,再一次喚起師生的好奇與驚嘆。於是我們共同約定寫作一本世界圖書資訊學教育的書,這就是第三部曲,《歐美與亞太地區圖書資訊學教育》。
 
  本書探討二十一世紀世界各國圖書資訊學教育發展現況,美國是圖書館學教育的發源地,其建立的圖書資訊學認可制度,培養了專業的圖書資訊人員,並保證了圖書資訊學教育的卓越品質,領導全球發展。英國也在圖書館員專業資格認可與培育基礎上,建立獨特的學會制度。澳洲不斷反思與改革圖書館與資訊服務,法國是在檔案機構開設圖書館課程最早的國家,德國因為重視圖書館事業與館員專業能力而建立圖書館學教育體系,印度是圖書資訊學教育發展範圍與學校規模最大的國家。中國由於二十一世紀經濟發展強大,帶動圖書資訊學教育大規模成長,發展出多元多層次的教育體系。臺灣的七所圖書資訊學教育以碩士教育發展最有活力且具特色,而比鄰的日本與韓國的圖書資訊學校也不斷進步變革,更添加國際圖書資訊學教育的豐富與價值。因此本書以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澳洲、紐西蘭、印度、日本、韓國、中國與臺灣等十一國的圖書資訊學教育為研究對象,採用國際與比較研究觀點,探討十一國現行圖書資訊學教育制度,研究其教育歷史發展與影響,歸納各國圖書資訊學教育重要發展與興革,最後比較其異同,並根據重要發現以推論未來發展趨向。
 
  2021年,我在政大開授「圖書資訊學教育專題」課程,有十一位同學修課,二位博士生與九位碩士生,藉著專題式學習(Project-BasedLearning),以國際圖書資訊學教育作為專題計畫主題,引發學生對圖書資訊學教育求知的渴望。由於同學學習熱烈,回饋豐富,於是我提出寫作的框架,引導每位同學選擇一國圖書資訊學教育作為專題的學習主題,這十一位同學及主題:黃沛(美國),董冠麟(英國),黃鈺婷(德國),汪楚筠(法國),張梓妤(澳洲),李宗叡(紐西蘭),李育浚(印度),吳悠(日本),翁玉蓉(韓國),鐘黃迎(中國),與王琪寬(臺灣)。我們用專題式學習方式進行課堂學習並產生學術報告。最後由我綜整十一篇專題報告,完成本書。
 
  感謝在本書撰寫過程中,許多朋友的協助,如韓國江南大學退休曹炯鎮教授、本所韓國畢業生安智炫、中國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的陳傳夫院長、肖希明主任。更要感謝黃鈺婷博士生擔任第三校校閱者,以及助理黃沛同學,謝謝他們悉心的打字與校稿,才使得這本書終於順利出版。最後要感謝我的指導老師胡述兆教授,他的專題課程開啟了我學術生涯的追尋,感到萬分的喜悅與啟發。希望這本書,同樣吸引修課的研究生以及讀者,共同探索世界圖書資訊學教育的奧妙與迷人。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体验,就像是完成了一次长途的智力跋涉。它不像流行读物那样能提供即时的满足感,它的价值在于构建了一种深厚的认知结构。我发现,当我合上书本,重新审视我日常接触到的新闻报道、学术期刊乃至工作中的信息流时,我的“扫描”方式已经发生了微妙的改变。这本书训练了我用更具结构性和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信息源的可靠性、传播路径的潜在偏见,以及不同文化语境下信息权力是如何被分配和运作的。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在信息爆炸时代保持心智清醒的指南。虽然阅读过程充满了挑战,但最终获得的那种对学科全局的掌控感,是任何碎片化信息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实在令人印象深刻,那种沉稳的蓝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放在书架上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我是在一个学术交流会上偶然看到这本书的实体版的,虽然我主要的阅读习惯是电子书,但那一刻我还是忍不住想把它带回家。打开书页,纸张的质感非常细腻,油墨的印刷清晰锐利,每一个图表和引文都处理得一丝不苟。阅读体验上,即使是深入的学术探讨,作者的行文也保持着一种恰到好处的流畅性,使得复杂的内容变得易于消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在引用和脚注的处理上极为严谨,这对于一个需要进行深度研究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过渡时使用的留白设计,既让眼睛得到了休息,也为思考留出了空间。这本书的实体形态本身就传达出一种对知识的尊重,让人在翻阅时,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与学术的严谨性,这与许多追求快速消费的当代出版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开篇让我有些许的不知所措,它的术语密度非常高,感觉像是直接进入了一场高级别的研讨会现场,对非专业人士来说,门槛似乎有点高。我不得不承认,最初的几章我读得非常慢,经常需要停下来查阅术语表,或者翻阅附录来辅助理解那些晦涩的专业概念。然而,一旦跨过了这个最初的认知障碍期,后半部分的内容便开始展现出惊人的逻辑力量。作者构建的分析模型清晰地揭示了不同区域图书馆学教育在应对数字化浪潮时所采取的不同策略,以及这些策略所带来的长期后果。尤其是在讨论技术伦理和数据治理方面,其前瞻性的预判令人不寒而栗,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日常工作中对信息获取方式的依赖程度。这是一本需要耐心灌溉才能收获丰硕果实的学术专著,绝非轻松的睡前读物。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超出了我原本的预期,它不仅仅是对某一特定区域的文献信息管理的简单罗列,更像是一幅宏大且精密的地图,勾勒出全球信息生态系统的演变脉络。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勉强读完第一遍,每读完一个核心章节,都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论点,甚至需要借助网络去查阅一些被提及的经典案例或理论家的原著,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在字里行间倾注的心血。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信息素养教育差异性的分析尤其精彩,它没有采取“一刀切”的西方中心论视角,而是非常细腻地剖析了东亚和北美在知识获取、传播以及伦理规范上的根本性差异,这种跨文化的洞察力是极为罕见的。对于希望理解信息科学全球化挑战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理论框架和实证数据,无疑是极具启发性的起点。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对“地方性知识”的重视和整合。在许多关于信息科学的著作中,我们往往看到的是对全球化标准和通用技术的歌颂,但这本书却巧妙地将视野拉回到具体的国家和地区实践层面,探讨了在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图信教育是如何被塑造和扭曲的。例如,书中对比了几个发展中国家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创新的本土化项目,有效提升了信息检索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这为资源匮乏地区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我特别欣赏作者没有将教育看作一个静态的产物,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持续动态的、与社会需求紧密耦合的过程。这种强调“情境性”的分析视角,使得全书的论述充满了生命力,避免了陷入空泛的理论说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