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生活:職能治療師爸媽,從生活中淬鍊的教養心流 (電子書)

好好生活:職能治療師爸媽,從生活中淬鍊的教養心流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OT莉莉(陳姸伶)
图书标签:
  • 职能治疗
  • 育儿
  • 教养
  • 亲子关系
  • 生活技巧
  • 心流
  • 家庭教育
  • 儿童发展
  • 正念育儿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OT莉莉當媽媽團隊首本著作★
透過職能治療的觀點,幫你重新找回家庭生活平衡的主控權,
陪伴孩子一起好好生活!
 
  面對無法標準化的教養生活,身為職能治療師爸媽的OT莉莉與鬍鬚張老師,將幫助你跳脫思考困境,擺脫「面對充滿問題的生活時,急於想要改變,卻又無能為力」的焦慮。

  本書透過職能治療師的專業,一步步帶你重新系統性地理解生活、理解教養、理解自己。讓你能夠從更多以前並未意識到的角度,做出微小的調整,感受巨大的改變!
 
  ◎本書可以幫助你
  1.覺察自己的狀況:意識到身為父母的自己,也是需要被照顧的。
  2.從混亂中找到方向:從失衡的生活中,找出問題的根源。
  3.在生活中馬上改變:從職能治療師臨床上常用來提升生活品質的PEO架構,找到  可以立即調整的方法,用最省力直接的方式,改善生活。
 
  “自己的需求與孩子的需求同等重要。一定要先把自己照顧好,才有能力照顧孩子。犧牲與奉獻、勉強與忍耐,並不是長久之道。”——職能治療師媽媽 OT莉莉
 
  “利用PEO理論,幫助你做生活健檢,讓全家人一起重拾令人滿意的生活。不只孩子與另一半都能好好生活,你也更有餘裕照顧自己。”——職能治療師爸爸 鬍鬚張老師
 
本書特色

  1.以「職能治療師」的角度,協助父母進行自我覺察、改善生活面臨的問題,有別於其他教養書籍
  2.提供一個PEO架構,父母可以運用此架構來思考和解決自身面臨的問題
  3.書末附「你的生活急救小提醒」,忙碌的父母也可以直接從附錄開始看,快速找到問題解決的指引

專文推薦

  何翩翩|牧村親子共學教室負責人
  林怡辰|《怡辰老師的高效時間管理課》作者
  陳品皓|米露谷心理治療所策略長
  駱郁芬|臨床心理師、米露谷心理治療所所長
 
好評推薦

  李崇義|薩提爾模式資深對話講師
  李儀婷|薩提爾教養 ‧ 親子溝通專家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黃瑽寧|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
  鄧惠文|精神科醫師
  魏瑋志(澤爸)|親職教育講師
 
  現代人很難有迷路的經驗,因為人人手上都有一台智慧手機與定位地圖:開啟地圖找到自身所在位置,利用手機旋轉一圈定位出自己的方位,最後設定目的地,我們大概都能順利抵達終點。這本書宛如人生智慧地圖,透過PEO理論找到自己的定位點與方向,最後定向人生意義的目標,有了這本「地圖」陪伴,我們的人生也不容易迷路了。——李崇義,薩提爾模式資深對話講師
 
  讓同樣是家長的OT莉莉,用最感同身受的文字,給您在教養上最貼近的引導與陪伴。——胡展誥,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不懂得照顧自己,如何照顧好孩子?」本書作者OT莉莉與鬍鬚張在書中如此直言,這對所有家長都是很重要的提醒。本書從職能治療師的角度與你談教養,更和你聊教養中的自我照顧,滋養自己,再來成就孩子!——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喜歡本書,看同為職能治療師的OT莉莉與鬍鬚張,交織出各種理性與感性的育兒對話,並找到生活的平衡與自信。——黃瑽寧,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
 
  隨著職能治療師的思考脈絡,先照顧好自己,再拉著孩子一起成長。——魏瑋志(澤爸),親職教育講師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主题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不涉及您提供的书名信息: --- 书名:《穿越时空的炼金术士:失落的智慧与现代科学的交汇》 作者:阿德里安·凡·德·维尔德 出版社:星辰之光文化 一、本书概述 《穿越时空的炼金术士:失落的智慧与现代科学的交汇》是一部跨学科的深度研究著作,它不仅追溯了炼金术这一古老实践的神秘面纱,更以严谨的史学和化学视角,探讨了它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炼金术绝非仅仅是痴迷于点石成金的迷信,它实际上是现代化学、药理学乃至心理学思想的早期孵化器。作者通过详实的文献考证和对历史实验的复盘分析,揭示了那些被历史遗忘的先驱者们,是如何在神话与实践的边缘,为科学的诞生铺设了一条曲折而至关重要的道路。 本书共分为六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从炼金术的哲学根源讲起,逐步深入到其具体的化学实践、在医药领域的贡献,最终探讨了其在荣格心理学中的隐喻意义。 二、内容详述 第一部分:起源与神话的迷宫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炼金术的源头。作者首先考察了古埃及的金属工艺、古希腊的哲学思想(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的四元素说)以及赫尔墨斯主义(Hermeticism)对早期炼金术的塑形作用。重点分析了“翠玉版”(Tabula Smaragdina)的文本结构及其多层次的解释,揭示了“如其在上,如其在下”(As above, so below)这一核心观念如何统摄了宇宙观和物质转化观。此外,本章还辨析了早期炼金术士群体的工作环境——那些遍布中东和欧洲的秘密作坊——及其对“大业”(Magnum Opus)的定义,即超越物质转化,追求精神完善的目标。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传承与阿拉伯世界的黄金时代 此部分聚焦于炼金术在古典文明衰落后,如何在阿拉伯世界得以保存和发扬光大。作者详细介绍了如贾比尔·伊本·哈扬(Geber)等关键人物的贡献。贾比尔对硫-汞理论的提出,标志着对物质构成理解的重大进步,即使该理论最终被证明是错误的。本书着重阐述了阿拉伯炼金术士在实验技术上的革新,包括蒸馏、升华和结晶等基础化学操作的标准化和完善,这些技术是现代化学实验室的直接先驱。同时,书中也探讨了炼金术如何与伊斯兰哲学中的神秘主义思潮相融合。 第三部分:文艺复兴的复兴与欧洲的扩散 随着知识从中东向欧洲的回流,炼金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迎来了新的高潮,但此时期也夹杂着更强烈的宗教和神秘色彩。本部分细致描绘了帕拉塞尔苏斯(Paracelsus)的出现如何为炼金术注入了革命性的“医药化学”(Iatrochemistry)理念。帕拉塞尔苏斯挑战了盖伦的体液学说,主张药物的疗效来源于矿物和金属的特定“本质”,这直接催生了现代药剂学的雏形。本书通过分析16、17世纪欧洲宫廷中炼金术士的地位——他们既是化学顾问,也是受人尊敬的医生或骗子——揭示了科学与迷信共存的微妙张力。 第四部分:迈向现代化学的过渡:从实践到理论 本书的关键转折点在于阐述炼金术如何逐渐分离出科学的内核。作者详细分析了罗伯特·波义耳(Robert Boyle)的工作,特别是其《怀疑的化学家》(The Sceptical Chymist)对传统元素观的批判。波义耳继承了炼金术的实验精神,但摒弃了其神秘主义的外壳,开始寻求可被量化和证伪的物质定义。本章还考察了早期燃素说(Phlogiston Theory)的产生,指出尽管燃素说本身是错误的,但它体现了早期化学家试图构建系统性理论模型的努力,这种努力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炼金术对“第一物质”的探寻。 第五部分:炼金术的“副产品”:技术与艺术的交织 本部分转向炼金术在技术和艺术层面的实际贡献。炼金术士在制备颜料、釉料、玻璃、合金以及早期电池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书中提供了大量关于特定化合物制造过程的描述,例如汞、锑、砷化合物的早期提纯方法,以及如何通过控制温度和气氛来改变物质的性质。这些实践技术往往在保密状态下流传,成为后来工业革命早期化学技术的重要基石。此外,本书还收录了部分炼金术插图的详细分析,探讨了这些视觉符号如何内化了复杂的化学过程。 第六部分:心灵的转化:炼金术与荣格心理学 在本书的最后部分,作者引入了心理学视角,探讨了卡尔·荣格(Carl Jung)如何将炼金术过程——如黑化、白化、赤化——视为无意识个体化过程的隐喻。炼金术中的“贤者之石”不再仅仅是物质实体,而是指向自我实现的终极目标。通过分析荣格对炼金文本的解读,本书展示了人类对“转化”的内在渴望,这种渴望无论是在实验室还是在心灵深处,都驱动着探索和超越。 三、本书特色 跨学科融合: 成功整合了化学史、哲学史、宗教史和心理学分析。 文献驱动: 引用了大量罕见或被忽视的原始手稿和历史记录进行分析。 去神秘化与重估: 既批判了炼金术的迷信成分,又高度肯定了其作为科学前身的实验贡献。 本书适合对科学史、哲学思辨以及人类文化演变感兴趣的广大读者,它邀请读者重新审视那些被时代抛弃的知识体系,从中挖掘出对现代世界仍有启发性的智慧火花。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OT莉莉(陳姸伶)、鬍鬚張老師(張恩加)


  OT莉莉與鬍鬚張老師是任職於台大醫院、雙和醫院的資深職能治療師夫妻。

  在自己當了爸媽之後,開始覺得育兒路上有眾多挑戰,便致力於以溫暖的方式提供專業的分享。

  他們融合了職能治療的專業知識、多年的臨床治療經驗,以及自身的生活體驗,與整個OT莉莉團隊一起攜手陪你長大。

  粉專:OT莉莉當媽媽-治療師團隊
  Podcast:職能治療師媽媽OT莉莉練肖話
  課程:陪你長大系列學院
  Line社群:reurl.cc/x9pa8Z
 

图书目录

推薦序
好好生活從照顧好自己開始 何翩翩
從好好生活踏出的幸福育兒 林怡辰
照顧自己,是因為你本來就值得 陳品皓
用PEO整理人生,好好生活 駱郁芬
 
前言

第1章 父母要先懂得照顧自己
為何先照顧好自己很重要?
不懂得照顧自己,會對小孩造成影響?
接納孩子之前,先接納自己、照顧自己
到底什麼才是照顧自己?
父母的自我覺察,是第一道防線
 
第2章 到底哪裡出問題了?——找到生活失衡之處
四大基本需求:生活平衡理論
確認自己哪個基本需求出了狀況
 
第3章 努力之前,先努力對方向
方向不對,努力白費
用PEO整理你的人生狀態
怎麼用PEO改善自己的生活?
 
第4章 如何自我修復和療癒
身心健康:睡眠
身心健康:飲食
身心健康:休息
加強人際關係
能夠全心參與生活,感受更多心流
建立個人認同感,找回生活的意義
應用在生活任務上:下班後煮飯
 
第5章 人生沒有標準答案,教養也沒有
找到自己的教養步調
育兒之路,比得是誰撐得久
帶著成長思維,持續自我覺察
要是自己處理不來時,可以怎麼做?
 
結語
附錄:你的生活急救小提醒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610934
  • EISBN:978626361134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9.3MB

图书试读



做父母之前,你照顧好自己了嗎?


  當了爸媽之後,我再也不相信育兒部落客那些美美的育兒照片了。

  「為什麼我沒辦法像他們一樣,只要帶著耐心好好講,小孩就會聽?」不知你是否曾經在心底提問:「別人的家庭個個神隊友,我的家庭成員怎麼都是豬隊友?沒幫忙就算了,一開口就是唱反調,不然就是扯後腿?」

  有的時候,也不禁懷疑自己為什麼要決定生小孩?明明工作就這麼忙,生活這麼緊湊,為何當時還要生個小孩,來增加自己的教養負擔?真的好累啊!

  其實這些狀況,不一定都是小孩的問題或是隊友的問題。甚至,這些可能根本不是「誰」的問題。這只是因為:

  親愛的,身為爸媽,你真的太累了!沒有機會好好照顧自己啊!
 
  職能治療師是怎麼育兒的?

  這本書是在介紹職能治療師的思考方式,並用這些方式來改善你的育兒生活。畢竟,職能治療是一個非常生活化的專業,很容易就可以應用在生活中。

  雖然職能治療已經有一百年的歷史,但是引進台灣其實才四十年,算是個很年輕的專業。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職能治療,或是知道職能治療大概是在做什麼呢?

  鬍鬚張說,想當年他考上台大職能治療系的時候,身邊的人都一一恭喜他考上台大,卻沒人懂他考上的是什麼系。只有一個在教會裡認識、長期接觸國外資訊的長輩說:「哇,職能治療很好耶!是一個很棒的助人專業喔。」可能就是因為這句話,讓他決定先去讀讀看,而不是選擇重考。

  進了大學,我們才知道「職能」是什麼意思。職能這個詞,是從英文的「occupation」翻譯過來的,而這個字又是從「occupy」(占據)衍伸出來的。意思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各種大大小小的事務,在執行的過程都需占用時間。因此我們的人生,就是由這些各種生活任務所組成的。我們在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中,其實同時也是在建構出我們的生活,並且找到當中的意義。

  正常來說,我們都可以順利完成這些生活任務。但天有不測風雲,在人生的路途中,總是會遇到一些障礙讓我們舉步維艱。例如生病的話,就會讓我們失去某些能力;或是隨著人生不同的階段,我們會經歷到各種不同的情境,面對角色之間的轉變,這時如果適應不及,生活就會遇到障礙。

  而這時如果有職能治療的話,就可以用上各式各樣的途徑,來幫助我們更好地完成這些生活任務。例如有些能力是可以再訓練改善的,那我們就透過訓練來改善。但也不是每種問題都能經由訓練來解決,這時就要再想辦法用各種其他的手段,來繞過這些障礙,以達成我們的目標。

  所以,這本書就是要來做「職能解密」,讓你知道職能治療師是怎麼巧妙運用這些手段的。希望在這本書裡面,我們可以將這些概念傳達給你。因為在臨床上,這些概念都經歷過非常多實證了,我們也經常使用在自己的生活當中。期待這些概念也能幫助你,改善你自己的生活。

  在我們一起踏上這本書的旅程中,我們不會給你終極的答案,也無法將你人生的問題全面解決。但我們可以做到的,是一起學習,一起學著該怎麼好好照顧自己。讓未來的你,可以培養出面對問題的力量。

推薦序

好好生活從照顧好自己開始
何翩翩/牧村親子共學教室負責人


  莉莉從一開始就將自身經驗坦誠地帶入,告訴大家「育兒之路真的不容易」,絕非網路上那些貼文般看起來的美好單純,狼狽不堪的狀況是每個人都會碰到的窘境。文中用寫實的方式記錄了自己如何和隊友並肩作戰的歷程,也不斷重申自我覺察的重要性,並提供簡易的查核表檢視身心狀態,告訴大家照顧好孩子之前我們必須要先照顧好自己。

  書中很多育兒的畫面都勾起了我當年拉拔三個孩子,同時擔任園長職務的那段艱辛日子。凡事親力親為的確可以和孩子共享親密時光的每一刻,但甜蜜的負擔有時也會是落入情緒憂鬱低落的元凶之一,如果還睡不飽、吃不好,我們就更難從容擔負起照顧孩子的責任,思緒也會更加疲乏且僵化。我們必須善用外援,藉由緊密的網絡連結,就能在為人父母的路上持續成長,且讓育兒更加輕鬆有成就。

  例如社群團體常常就是最好的後援部隊,我自己有一個群組是我孩子幼兒園同學的爸媽們,這群家長從孩子學齡時期就一起露營、踢足球、聚餐,已經超過十年。我們還曾直接包下露營區,大陣仗超過百人一起露營。在我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們是我非常重要的舒壓來源,每次露營最期待的就是孩子們入睡後,大夥把酒言歡,看著星空訴說著生活上的苦悶以及各種壓力,不見得需要什麼解答,重點是在彼此聆聽的那些瞬間,所有的壓力似乎就得到紓解。

  每年五一勞動節更是我們最期待的日子,因為孩子們要上學,我們賺到放假一天,這樣的小確幸就可以讓我們期待好久、回味好久。今年的勞動節,大夥又在群組中吆喝聚餐,但不一樣的是這次我們竟然自動用爸媽的本名報名,不再是××媽媽、○○爸爸。就在我們家兒子滿十八歲的這年,我們似乎終於擺脫了灰姑娘的角色,還有爸爸開玩笑地說:「沒想到我們已經隱姓埋名這麼久了!」成為爸媽之後,孩子的名字後面加上稱謂就代表了我們當父母已經成為習慣,卻忘了我們自己需要好好生活,好好享受真正的社交,而不是只有圍繞著孩子。

  這本書緊扣「好好生活」的四字箴言,運用科學的觀點,教導讀者如何善用P(人people)、E(環境Environment)、O(職能/任務occupation)分析自身面臨的困境,尋找解套的方法,從生活、實務、育兒、職場多個方面切入,並提供實例讓大家發想思考,不再陷入原地踏步的窘境,找回生活中的意義,實現自我價值。

  養兒育女的日子日復一日,可能是枯燥瑣碎的,唯有實際參與其中,從中找到存在的意義及價值,明白自己真實的模樣,才能實踐自我價值,好好過生活。我們不見得要當個完美的父母,但我們可以不斷調整,讓自己成為更加稱職的父母,甚至在好好生活之後,從容享受育兒的種種。
 
從好好生活踏出的幸福育兒
林怡辰/《怡辰老師的高效時間管理課》作者


  常說育兒是種修行,那麼這本《好好生活》就是修煉寶典,是救命繩。

  每個人都是第一次當爸媽,不同時代的爸媽,有不一樣的修煉和天堂路要走。想起我懷孕歷經身心的巨大變化,照顧新生兒的手足無措,還有睡眠不足、精神不濟,同時有一個幼小的生命依靠在我身上的壓力,和先生的關係也因為新家庭成員出現,分工和協調、爭吵和磨合。然後第二個、第三個孩子不斷出現,挑戰從沒斷過。

  當媽媽之後,發現想要控制的反而控制了自己。許多價值觀、原本「一定要的堅持」無數次受到挑戰,想像和現實,原來預期的和真實的限制落差,一波一波失落,從來沒有停止過。你以為已經過了那個關,沒想到,又到了下一個坎,這就是爸媽。

  如果再來一次呢?我想送給自己這本《好好生活》,即便要修行,那可以少些眼淚和互相傷害,而是微笑著看待。

  養育孩子,可以讓我們成為更完整的自己。我們身上沒有的,也沒辦法給孩子。但這些成長並非憑空而來,當爸媽本身就需要不斷學習,持續成長,當我們自己平穩了、安靜了、和諧了,面對孩子,就是最好的示範。因此我很贊成莉莉在書中不斷強調的「先照顧自己」,這和我在《怡辰老師的高效時間管理課》中提到的「先支付自己」不謀而合。

  而在書裡,從睡眠、飲食、休息、人際關係、全心參與生活、建立個人認同感,也都是我這十年來不斷摸索,用許多失敗經驗和大量閱讀才有一些成長,但在《好好生活》中,全面且齊全,加上莉莉和先生本身的專業,利用結構化的PEO,多層面地提供思考軸線,不僅治標,更能符合每個人不同的狀況和需求,就像是一個友善的好友聽你傾訴在育兒路上的艱辛,給你支持安慰,再給你思索方向,安心並往想去的地方前進,一步一步。

  育兒是一條看不見盡頭的馬拉松,持久、剝奪個人時間、低成就,育兒路上的懷疑、困挫、難過、痛苦,大家都走過,莉莉也懂,且沒有永遠固定的答案,因為艱辛,所以有價值。把自責收起來吧!把和別人比較趕出心房吧!每個爸媽都不是完美的,但我們可以做「剛剛好」的父母。你不是做不到,你只是太累了而已。我很喜歡書裡的一個概念:你不是有問題、做不到的家長,你只是「遇見了困難」的爸媽。

  遇見困難,我們就來思考怎麼接受問題、面對問題、處理問題、放下問題。利用PEO,從環境、任務、個人三個層面,舉例來說,一堆工作還沒有做,但小孩陪睡都不睡,怎麼辦?這就是我曾經遇過的問題。我先照顧自己,安定自己後,每天帶小孩出門運動消耗體力,讓小孩白天多一點陽光、晚上就調暗燈光,晚上固定時間說故事,建立愉悅的入睡儀式,睡前不喝過多的水、不看藍光,含咖啡因的食物都不吃。然後和孩子一起入睡,隔天早上五點起床完成自己的工作。

  照顧好自己身心後,就有餘裕把這些看成一個個遊戲般的闖關活動,有時解決不了,只是我還沒找到方法罷了。

  而這些累積,讓我越來越享受當媽媽的身分,也能有自己的空間找回自己。希望這本《好好生活》,讓你也能享受育兒路上的幸福!

照顧自己,是因為你本來就值得
陳品皓/米露谷心理治療所策略長


  我從事兒童青少年心理諮商十多年來,在和上百對家長一起密切合作後,總不免有種感嘆:父母親這個角色,實在是一種糾結又複雜的無盡挑戰。

  除了要面對育兒路上孩子們各式各樣意料之外的狀況,還要同時維持家務的運作而耗費大量心力,更別說經營夫妻、親子甚至家族關係而累積的種種情緒勞動,這些繁複紛雜的隱性壓力往往讓我們長期處在緊繃的狀態而不自覺。

  除此之外,隨著社會日益重視教養品質與家庭功能,我們極可能是史上被賦予最多期待的家長,因此常常有一種莫名的罪惡感,深怕自己一不小心做錯,就造成孩子終生的心理陰影。父母親是真心難為,但這些幽微情緒的糾結卻又很難具體說出口,以致於我們往往慣性隱忍或壓抑自己,彷彿以為這些都是小事,不值得說嘴。

  然而,這些你以為的小事,才是真正的大事。

  是時候該好好珍視自己了,不是為了誰,單純因為你值得如此。

  這也是我很喜歡也欣賞莉莉以及這本書的原因之一。在自身經驗的回顧與檢視下,莉莉透過本書讓我們將視角從生活無邊際的糾葛中,重新擺放回自己身上,允許我們意識自己、觀照自己並且安頓自己。

  撇開我欣賞莉莉已久這事不說,她的新書我一讀就推薦。我相當認同書中的PEO模式,幫助我們檢視自己和環境的關係,並從其中找到整合性的全景式觀點,進而盤點以及分派資源在確切的位子,開啟通往安頓身心的道路。書中每一節的舉例跟建議,也都會再回歸到PEO模式的統整,相當立體又清晰,幫助陷入當局者迷霧中的我們,在閱讀中爬梳出自己的脈絡和方向。

  不僅如此,莉莉在書中旁徵博引,在高含金量的知識點中,又能萃取精華帶出生活化的務實建議,讓我們從中獲得啟發。舉個例子,我在讀完本書後學到知識之一:在關係中要做出判斷或決定之前,先好好吃頓飯再說(原因請容我賣個關子,你看完就會知道關鍵在哪)。

  同時,莉莉在書中分享的和家人、親友間互動的例子既生動又寫實,不管是自我覺察、溝通對話、經驗重塑等,都讓我們更加理解了好好生活的精神,以及在生活中的體現。

  這是一本既實用又療癒的佳作,陪著我們在婚姻、育兒的漫漫長路中,找回對自己溫柔的體恤、接納的貼近。作為一個重視心理健康的臨床心理學家,我很榮幸能受邀為本書的推薦人,並在此和你分享。

  好好生活,不是為了誰,而是你值得如此。

用PEO整理人生,好好生活
駱郁芬/臨床心理師、米露谷心理治療所所長


  在精神科工作時,我們病房住院病人最期待的就是職能治療的活動時間了!職能治療師各個好厲害,有時唱歌、有時手作,還有不同遊戲,難怪大家都好喜歡。

  在早療單位工作時,職能老師的教室裡也最有趣了!各種操作物件、桌遊、積木、紙卡,每堂課感覺都好好玩。

  但是其實在這些樂趣背後,職能治療師正悄悄施展著專業,或是提升能力,或是調整姿勢,或是培養習慣,或是練習技巧,協助大人和孩子達成生活中必須的目標。

  這就是職能治療師眼中的世界:人的生活,充滿了大大小小的任務(身為爸爸媽媽,沒有人會反對這句話吧!),而理想的生活能力,就是能夠順利地一一完成任務。

  從莉莉的書中我學到了PEO的概念,也就是一個人執行「生活任務」的表現,受到「個人」(Person)、「環境」(Environment)和「職能」(Occupation)三類因素的影響。唯有這三類因素各自都豐沛且彼此協調,才能有良好的生活任務表現。

  前面提到生活中充滿了大大小小的任務,而作為爸爸媽媽的角色,所面臨的任務之多,還真的是當了爸媽才能想像。

  以我自己典型的一天為例,早上送孩子上學,然後開會、上課、寫稿或講課,中午吃完午餐後開始臨床工作,結束後衝去參與孩子的課後活動,再帶孩子晚餐、打理家裡、陪孩子聊天送上床。中間的時間夾縫則貢獻給無數待回的訊息和信件、演講或文章的資料收集。

  孩子回家手上貼了紗布,要關切發生了什麼事情、處理得怎麼樣;天氣熱了,老師讓孩子帶回原本的替換衣物,叮囑要全部換季;一邊吃飯孩子嘰嘰喳喳分享最近喜歡的鋼彈和寶可夢,那些名字我一個都聽不懂只能用充滿感情的笑顏回報他的熱切;餐後孩子說他想自己練習洗澡,也想幫忙吸地板,即使知道一半原因是不想趕快準備上床,還是深吸一口氣決定耐住性子維護孩子的動機。好不容易孩子睡了,打開網頁努力看新學年的入學規定,還有暑假的活動也要安排了(喔對了,我還是心理治療所的負責人,家裡還有兩隻貓和二十盆植物)。

  這一長串的文字打完,我都覺得自己有點不能呼吸了。只有一個孩子的我,生活都如此緊湊了,有些家庭有多個孩子、有特殊需求的成員,又或者還有長輩需要考慮,要維持生活能夠運作下去,各方面能力的平衡與發揮就非常重要了。

  莉莉、鬍鬚張用他們的職能專業與最真實的生活經驗,帶著我們用PEO模式來檢視自己的生活是否失衡、看看哪個要素需要補強,並在輕鬆詼諧的氛圍中提供了各種可行的方法。

  我喜歡書中這麼說:PEO模式中的項目清單,就像出國打包行李的清單一樣,幫助我們用更有系統的方式將人生狀態整理出來。

  也想一起起飛嗎?跟著莉莉一起打包行李(×)整理人生(○),一起好好生活吧!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市面上关于育儿的书籍多如牛毛,但真正能让人反复翻阅、每次都有新体会的却不多。我更青睐那些能提供“框架”而非“剧本”的书。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的,是一种理解孩子行为的底层逻辑,而不是一套适用于所有人的标准化流程。如果这本书能深入探讨“心流”是如何在亲子互动中自然产生的,那将是极大的收获。在我看来,心流状态意味着专注、投入和愉悦,而这恰恰是现代家庭教育中最稀缺的资源。我期待看到作者们如何指导父母识别孩子当前的“最近发展区”,并设计出既有挑战性又不至于让人气馁的活动。这种平衡感的拿捏,才是教养艺术的精髓所在。我非常好奇,他们如何平衡职能治疗师的专业严谨性与父母的直觉和情感需求,希望书中不会有太多学术腔调,而是充满真诚的对话和可以立刻尝试的小窍门。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整体调性给我一种非常温暖、踏实的感受,仿佛拿到了一把解开日常育儿困局的钥匙。我一直很困惑,为什么有些父母看起来就能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孩子也显得心满意足,而我却总是在“要做什么”和“已经错过了什么”之间徘徊。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关于“慢下来”的哲学指导,那种不是空泛地要求你放慢速度,而是教你如何在快节奏中识别出那些真正值得投入精力的“锚点”。职能治疗师的视角,意味着他们必然对人体的、感官的、特别是环境互动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理解。我猜想书中一定会有大量关于如何环境重塑,从而促进孩子自主发展和情绪调节的实用建议。这种从“功能”和“参与感”出发的教育方式,比单纯关注行为矫正是要高明得多的。我迫不及待想看看,他们是如何把那些专业的“干预”手法,巧妙地融入到温馨的家庭日常中的。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我们现代父母常常过度地“干预”了孩子的探索过程,结果反而削弱了他们的内在驱动力。这本书的书名恰好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渴望:如何才能让教养这件事,从一种“任务清单”变成一种“享受过程”的体验?我尤其期待作者们能分享他们如何处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影响深远的“日常仪式”。比如,从穿衣服、吃饭到睡前阅读,这些时间点如何被巧妙地设计成促进关系和技能发展的机会?职能治疗的背景让我相信,他们对“活动分析”一定有独到见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摆脱那种“必须时刻监督和纠正”的疲惫感,转而成为一个能够创造适宜环境的“园丁”。一个好的教养观,应该是让孩子在你的“看不见”之处,依然能健康茁壮地成长,这本书如果能点亮这条路,那就太棒了。

评分

这本书光看书名就觉得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实用的智慧,书里探讨的“教养心流”这个概念一下子抓住了我的注意力。现在社会节奏这么快,我们这些为人父母的,常常觉得自己在育儿的路上手忙脚乱,总是被各种突发状况牵着鼻子走,很难找到那种顺畅、高效又充满乐趣的状态。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视角,帮助我们跳出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焦虑感,真正理解孩子成长的节奏,并找到我们自己的节奏。毕竟,育儿不是一门僵硬的学问,而更像是一场需要灵活应对的、持续性的动态过程。我希望作者能分享一些深入骨髓的感悟,那种只有亲身经历过职能治疗师和父母双重身份的人才能提炼出来的洞察。如果这本书能帮我把日常的管教变成一种自然而然的引导,而不是一场又一场的权力拉锯战,那对我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我特别关注如何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家庭实践,而不是一堆冷冰冰的理论术语,真正落地到厨房、客厅和游乐场这些日常场景中去。

评分

这本书的另一个吸引我的点在于“淬炼”这个词,它暗示着这个过程是艰难的、需要打磨的,但最终的成果是坚韧而有价值的。为人父母,最大的挑战之一可能就是处理自己的情绪波动和不确定性。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否会触及父母自身的“心流”状态?即,当父母自己处于平静、专注、接纳的状态时,他们如何能更自然地引导孩子进入积极的互动模式?如果作者能将职能治疗中关于自我调节和压力管理的技巧,巧妙地嫁接到亲子关系的处理上,那将是极具创新性的视角。我需要的不是“完美父母指南”,而是“如何成为一个更具适应性和韧性的父母”的实操手册。我非常看重那些来自一线实战的经验总结,特别是那些关于如何将看似普通的家庭生活,提升到具有意义和目的性的层次的智慧分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