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標示——保護趨勢與國際辯論 (電子書)

地理標示——保護趨勢與國際辯論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靖方
图书标签:
  • 地理標示
  • 知识产权
  • 贸易
  • 保护
  • 国际法
  • 区域发展
  • 农产品
  • 原产地认证
  • WTO
  • 发展中国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有關地理標示保護的法律制度,在國際上向來區分為以歐盟為首的「特別權利」 體系,以及以美國為首的「商標法」體系。 在《與貿易有關之智慧財產權協定》(TRIPS)之後,歐美地理標示辯論看似已取得共識並畫上休止,實則,TRIPS條文用語卻讓雙方論述有了持續發展的空間,此外,各會員國為回應協定義務進行內國法修訂,更讓地理標示出現許多規範與實踐的進展。

  本書以蘇格蘭威士忌協會的全球侵權訴訟行動為背景,從司法實務分析、釐清地理標示國際辯論,探討歐盟與美國不同的法律制度,如何在「喚起」取得交集,並實現超越「地名」之地理標示保護範圍。
    
本書特色

  Farm to Fork, and then...the Court!?
  微醺餐桌,究竟是如何演變成為法庭論戰,
  好奇的話,來看看這本以「酒」為名的法律小故事吧!
 
聚焦全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探索现代社会治理的复杂性与未来路径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代全球治理体系的演变、核心挑战及其应对策略,旨在为理解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经济合作与环境可持续性议题提供一个跨学科的、全面的分析框架。全书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从宏观理论视角切入,最终聚焦于具体领域的实践困境与创新解决方案。 第一部分:全球治理的理论重塑与范式转移 本部分首先梳理了全球治理理论的百年发展脉络,从早期的自由国际主义、现实主义,到后来的建构主义和社会科学的批判性视角。重点探讨了在非国家行为体(跨国公司、国际非政府组织、技术平台)影响力日益增强的背景下,传统主权国家中心论的局限性。 核心议题包括: 多层级治理(Multi-level Governance): 分析权力如何在全球、区域、国家和地方层面之间流动、重叠和互动。特别是探讨欧盟(EU)作为一种独特的超国家治理模式,其经验和教训对其他区域组织(如东盟、非盟)的启示。 合法性与问责制危机: 在全球治理的决策权日益分散的今天,如何确保国际机构和跨国协议的决策过程具备足够的民主合法性,并对其结果负责。本书引入了“程序正义”和“实质正义”的辩论,考察透明度机制在维护信任中的作用。 霸权稳定论的黄昏: 评估美国主导的“华盛顿共识”体系在21世纪初所面临的结构性挑战,以及新兴大国(如金砖国家)在国际体系中寻求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的新动态。 第二部分:全球经济秩序的重构与公平性探讨 本部分将焦点置于全球经济体系的结构性不平等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冲击。本书超越了单纯的贸易自由化讨论,深入探究了金融化、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以及技术变革对劳动力的影响。 关键章节涵盖: 全球价值链(GVCs)的重塑与韧性: 考察新冠疫情和地缘政治冲突如何暴露了过度精简的全球供应链的固有风险。分析了“近岸外包”(Nearshoring)和“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等新趋势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潜在影响,以及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这一重构期提升自身的议价能力。 数字经济的监管真空与税收正义: 深入分析跨国科技巨头在数字服务中获取巨额利润,而传统税收体系难以有效规制的困境。详细介绍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推动的“双支柱方案”的复杂实施过程,以及各国在数字主权与全球协同监管之间的艰难平衡。 气候融资与南北鸿沟的再现: 探讨发达国家在气候变化历史责任与发展中国家减缓及适应需求之间的资金缺口。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绿色债券、混合金融工具的有效性,并强调了“损失与损害”基金(Loss and Damage Fund)在重建信任中的核心地位。 第三部分:环境治理与跨界挑战的协同应对 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跨界水资源管理是当代全球治理面临的最紧迫的共同挑战。本部分着重分析了多边环境协定(MEAs)的执行困境和创新性的区域合作模式。 研究的重点领域包括: 从《巴黎协定》到国家自主贡献(NDCs): 分析各国提交的减排目标在科学基础和政治意愿之间的差距。侧重于“全球盘点”(Global Stocktake)机制如何被用于施加压力,以及各国如何通过国内法和产业政策来强制落实国际承诺。 生物多样性治理的碎片化: 评估《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实施障碍,特别是如何将生物多样性目标有效整合到农业、基础设施和金融规划中。探讨了原住民知识(Indigenous Knowledge)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及其应有的地位。 跨境污染与法律问责: 以跨界河流污染和海洋塑料污染为例,研究国际环境法在面对“搭便车”行为(Free-riding)时的无力感。探讨了引入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CBDR)在新兴环境问题中的适用性与争议。 第四部分:安全治理的范式转向:从传统冲突到新型威胁 本部分超越了传统的军事安全框架,关注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全球性蔓延,以及它们如何与地缘政治竞争交织在一起。 关键分析点在于: 网络空间的主权与治理: 考察网络攻击、信息战对国家安全和民主进程的侵蚀。本书详细比较了不同国家对互联网控制的哲学理念(如“主权互联网”与“开放互联网”),并评估了联合国框架下制定网络空间行为准则的艰难历程。 公共卫生治理的教训与改革: 基于对近年全球大流行病的经验教训,探讨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信息共享、资源调配和疫情爆发初期的独立性问题。分析了《大流行病协定》谈判中关于知识产权和疫苗公平分配的激烈辩论。 恐怖主义的“去中心化”与反极端化战略: 考察激进意识形态如何通过加密平台和社交媒体传播,导致恐怖威胁的本土化和复杂化。探讨了以社区为基础的反恐和去极端化项目(PREVENT)在尊重人权与维护安全之间的微妙平衡。 第五部分:面向未来的治理:技术、伦理与社会包容 最后一部分着眼于新兴技术对社会结构和治理能力带来的颠覆性影响,强调将伦理考量和包容性原则嵌入未来全球议程的必要性。 本书在此部分提出以下展望: 人工智能(AI)的全球伦理框架: 探讨AI在军事应用(致命性自主武器系统,LAWS)和民用领域(监控、算法偏见)引发的伦理困境。分析了欧盟的《人工智能法案》等区域性法规对全球标准制定的影响。 “人权赤字”与技术治理: 审视大规模监控技术、面部识别系统在全球范围内的扩散,以及它们如何威胁到公民自由和政治异议。探讨了国际人权法如何被延伸适用到数字领域以应对这些挑战。 跨代际公平与代际契约的重建: 呼吁治理体系必须正视其决策对未来世代的长期影响(特别是环境债务和社会保障的可持续性)。主张引入“未来世代代表”机制或“代际影响评估”标准,以确保当代行动不会以牺牲后代利益为代价。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超越对全球治理现状的简单描述,而是提供一套批判性的工具箱,帮助读者和政策制定者理解复杂的权力结构、识别治理缺口,并积极参与到构建一个更具韧性、更公平的全球秩序的实践中。全书在结构上力求严谨的学术论证与鲜明的政策相关性相结合,适合国际关系、经济学、环境科学及公共政策等领域的高级学生和专业研究人员阅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靖方


  學歷
  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 碩士
  東吳大學法律學系 學士

  經歷
  2021 COP26 in Glasgow觀察員 臺灣代表團成員
  國科會、環保署計畫 研究助理

  現職
  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 實習律師

  著作
  《論歐盟與美國司法實務之地理標示保護範圍與對我國之啟示》,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23年。
  《責任震盪 AI過濾—— 從歐盟與美國ISP侵權責任變遷趨勢論過濾機制可行性》,科技部108年度大專學生研究計畫。

图书目录

導讀:針對地理標示議題,當今最詳細的歐、美司法實務研究
自 序

第一章  緒論
一、從蘇格蘭威士忌協會的全球訴訟行動談起
二、國際公約下的「地理標示」
三、歐盟vs美國:國際上地理標示兩大陣營

第二章  歐盟地理標示制度與侵權實務
一、歐盟地理標示制度
(一)歐盟地理標示規章架構
(二)地理標示保護範圍
二、歐盟法院侵權實務標準
(一)直接或間接商業使用
(二)誤用、模仿或喚起
(三)任何其他錯誤或誤導之指示
(四)任何其他可能誤導消費者之行為
(五)分析
三、小結

第三章 美國地理標示制度與實務
一、酒類地理標示特別保護──「原產地名稱」
(一)酒類原產地名稱
(二)美國酒類地理標示訴訟實務──以「蘇格蘭威士忌」為例
二、既有商標法保護模式──「證明標章」及「團體商標」
(一)美國產地證明標章與產地團體商標制度
(二)普通法證明標章之發展──以「法國干邑」為例
三、小結

第四章  歐盟與美國地理標示保護範圍於我國之反思與借鏡
一、歐盟與美國地理標示辯論與保護範圍分析
(一)歐盟與美國地理標示辯論發展
(二)歐盟與美國地理標示保護範圍之衝突與交集
二、我國地理標示保護現況
(一)我國地理標示制度
(二)我國地理標示實務
三、我國地理標示制度與實務之反思與借鏡
(一)第一階段:劃定保護範圍
(二)第二階段:擇定保護模式

第五章 結論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7113184
  • EISBN:978957711326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1.9MB

图书试读

自序

  地理標示與美食總是難以分離,讀著讀著,所思所想經常會環遊世界,這是它的迷人之處,也是其魅力所在。

  講起我與地理標示的緣分,絕對是大學時第一次聽到地理標示,那個不可置信的反應。當時的我只覺得歐洲人簡直是瘋了,喝個酒話怎麼可以這麼多!這件事現在想起來真的特別好笑,我想,最不可理喻的大概就是我自己了,畢竟才剛嫌棄完歐洲人喝酒話多,自己卻天馬行空,花了一年的時間把這個議題寫成一篇七萬字的論文,現在甚至還要出版成書!不過,真心希望大家不要嫌棄我的厚話(台語),先倒上一杯威士忌、再翻開這本書,聽我娓娓道來這個以「酒」為名的法律小故事。

  地理標示,經常存在於生活中,卻不常為人們所注意。大多數人對地理標示的第一印象,不外乎就是來自於歐洲的美酒,不過,即使大家都好酒,卻少有人願意花一點時間,去聆聽有關一瓶酒的故事。

  在品酒文化盛行的歐洲,「地理標示」是一個非常日常的詞彙,但這個與「地名」息息相關的議題,在臺灣卻少有人注意。不過,我並不覺得是因為不在意,更精確來說,比起地理標示,臺灣可能更習慣另一個比較接地氣的說法:「土產」。我們總是會為遠道而來的朋友備上一些來自家鄉的名產,偶爾還會多嘴上兩句,告訴他們這是只有家鄉才買得到的「道地」口味。

  「產地」是我們日常生活經驗,也是聊天的話題,說到新竹就想到新竹貢丸,說到池上就會想到池上米,漸漸地,「產地」讓大家有了共識,進而產生共鳴。不過,有意思的是,大家總是聊到、談到,卻少有人真正去發覺或認識到自己對於「產地」的依賴,以及這些「地名」對於生活的意義。

  在國際上,地理標示的討論一直都是不溫不火,其中的原因離不開歐盟與美國在地理標示與智慧財產權議題上「既衝突、又合作」的微妙關係。由於歐盟與美國在地理標示議題上有著不小的認知落差,卻又得在智慧財產權議題上維持同盟關係,這讓地理標示辯論變得暗潮洶湧,尤其是在TRIPS之後,即使歐美對於地理標示定義之爭,已於檯面上畫了休止,實際上地理標示談判僅是從多邊協定,逐漸轉向雙邊的自由貿易協定(FTA)或區域貿易協定(RTA)。

  由於TRIPS第22條所賦予的共識性定義,地理標示已經正式成為國際智慧財產權保護體系的一環,只要是WTO會員國,保護地理標示已經成為必須履行的義務,而在TRIPS沒有限制會員國實現地理標示保護模式的背景之下,各國也紛紛依照自己對於地理標示的理解,採取了最適合本國的保護模式。臺灣身為WTO會員,當然也必須履行地理標示保護義務,不過,值得思考的是,臺灣有關地理標示的討論一直都較為片段。有將地理標示與產地團體商標、產地證明標章(產地標章)一起討論者,也有以競爭法理解者。事實上,臺灣的產地標章規範確實是符合TRIPS地理標示定義者,即使它與歐盟心目中的地理標示是有所落差的,但與美國相比,其實相差不遠。另外,一直以來,產地都是行銷產品的重要資訊,錯誤的產地會導致市場上的不公平競爭,這也是無庸置疑的。

  地理標示與商標、競爭法確實常常相提並論,這也是本書所欲探究者之一,此外,本書也希望透過對於地理標示議題的全面觀察,探討歐盟與美國在地理標示的衝突與調和,從雙方之司法實務展開,以蘇格蘭威士忌協會在各地所發起的侵權訴訟行動為背景,分析、比較歐盟與美國地理標示之司法實務判決及判決趨勢。本書發現,歐美雙方的認知落差,不僅反應於不同的法律制度選擇,亦呈現在司法所承認的地理標示保護範圍。不過歐盟與美國看似衝突的立場,卻也在司法實務中有關「喚起」的概念有所交集,這將可以成為臺灣未來面對歐美地理標示辯論之突破點。最後,本書分析臺灣法制現狀,並對於臺灣未來的地理標示發展提出建議,臺灣雖尚未受到歐美貿易談判的直接衝擊,但仍須持續關注各國地理標示議題發展、改善國內制度、確認地理標示保護範圍,以建立銜接歐美最新趨勢,同時慮及在地脈絡之地理標示保護制度。

  本書改自作者清大科法所碩士學位論文《論歐盟與美國司法實務之地理標示保護範圍與對我國之啟示》,感謝我的論文指導教授洪淳琦老師,在老師的帶領下認識了地理標示,這個既知性又歡樂的議題,我的論文也在「寓教於樂」的氛圍中逐漸成形,謝謝老師的教導與鼓勵,並支持我將論文出版成書。另外,感謝我的法律啟蒙恩師林利芝老師,老師的一路提攜,讓我從一張白紙逐漸成長為能夠完成法學研究的「作者」。也感謝范建得老師,以及采蓉學姊,在我就讀科法所期間給予許多支持與幫助,並促成這本書的出版。

  最後,感謝我的家人,爸爸、媽媽與弟弟,一直以來我都在充滿愛與關懷的環境下成長茁壯,謝謝你們所給予的支持與陪伴,讓我毫無後顧之憂的追尋我的目標,不敢說自己一定能回饋什麼,但我會學著好好照顧自己,讓你們不再為我擔心。

  本書完成之際,也是我正式踏入職場的時刻,成為社會新鮮人的緊張與雀躍,讓我想起第一天上學的自己。在未來,無論是工作或生活,我期許自己能夠保持熱忱、謹記初心,並永遠都為了成為自己喜愛的樣子,盡心盡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以为这本关于地理标志的探讨会是一篇枯燥的法律汇编,没想到它在“国际辩论”这个维度上挖掘出了惊人的戏剧张力。作者仿佛是带着显微镜在观察全球贸易谈判桌上的每一次交锋。从最初的巴塞罗那和里斯本体系的形成,到WTO多哈回合的拉锯战,再到美欧之间在特定产品名称(比如香槟和菲达奶酪)上的长期争端,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关于主权、文化遗产与市场准入的深刻冲突。我尤其喜欢作者对“非西方”国家立场解读的部分,打破了以往西方中心主义的叙事框架,揭示了GI制度如何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被用作抵御全球化冲击的工具。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旁听者,置身于那些烟雾缭绕的国际会议室里,亲眼目睹了各国代表为了保护本国特色产品而进行的智慧和耐力的较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记录历史,更是在解读当代地缘政治经济格局下,文化符号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权力。

评分

这部作品的深度令人印象深刻,它并非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是对一个复杂且日益重要的全球议题进行了详尽而细致的剖析。作者展现了扎实的学术功底,在梳理地理标志(GI)保护的历史演变脉络时,没有满足于表面的叙述,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文化背景和经济体在知识产权、地域特色以及国际贸易规则制定过程中的微妙博弈。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保护趋势”这一核心议题时所采用的宏观视角,它不仅关注了法律条文的变化,更着眼于技术进步——比如区块链和数字溯源技术——如何重塑消费者对产品原产地的信任机制。读到关于新兴市场国家如何利用GI制度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工具的章节时,我深感震撼,这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对“小众”知识产权保护的理解。全书的论证逻辑严密,引用了大量的国际公约、案例判决和高层级政策文件,为任何希望深入了解这一领域动态的专业人士或学生,提供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参照系。尽管内容密度极高,但其清晰的结构使得复杂概念的理解变得相对顺畅,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案头参考书。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出乎意料地流畅,尽管题材偏向严肃的国际经济法和政策分析,但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将冷硬的法规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线。读完前几章关于传统知识产权与地域性标记差异的辨析,我对自己过去对“原产地”概念的模糊认知有了彻底的修正。它巧妙地穿插了许多鲜活的案例,比如某个偏远山区的小农产品如何因为获得了严格的GI认证而身价倍增,或者某个声名显赫的品牌如何因为地理标识的滥用而面临国际诉讼的窘境。这种从微观案例到宏观政策的跳跃和衔接处理得非常自然,使得读者在理解抽象的“保护主义倾向”时,能够找到具体的情感和商业锚点。它成功地做到了学术深度与大众可读性之间的平衡,那些非法律背景的读者也能迅速把握住核心的政策意图和潜在的贸易风险。这是一本能让我在阅读时不断产生“原来如此”感叹的作品。

评分

这本书的编辑和排版质量也值得称赞,这对于阅读如此密集的学术论著来说至关重要。清晰的脚注系统、详尽的术语表,以及对关键国际条文的引用格式都非常规范,这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的效率。但抛开这些技术层面的细节,真正打动我的是作者在收尾部分对“文化自治与经济效率”之间永恒张力的深刻反思。在讨论了各国如何竭尽全力地将自己的独特风土人情转化为受法律保护的经济资产后,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个简单的结论,而是留下了关于“保护的过度化是否会扼杀创新和流动性”的哲学追问。这种不把话说死的开放式收尾,体现了作者真正的学者风范——承认复杂性,尊重多重可能性。这本书无疑为我理解全球化浪潮下,地方性知识的价值重估提供了一套极其全面且富有启发性的分析工具。

评分

从一个行业观察者的角度来看,这部著作提供了一个极具洞察力的框架,用于分析未来几年全球供应链和品牌战略可能面临的结构性变化。它不仅仅是回顾了保护的“趋势”,更是大胆地预测了未来的“断层线”。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数字平台和电子商务环境下,跨国GI侵权行为的监管难度分析。作者深入探讨了跨境电商平台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如何处理大量来自不同司法管辖区的申诉,以及现有国际法律框架在面对虚拟市场中的地理实体暗示时显得多么力不从心。书中对“共同标记”(Collective Marks)和“认证标记”(Certification Marks)在数字时代如何被重新定义和滥用的讨论,直接触及了企业当下最头疼的知识产权保护难题。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前沿,它没有停留在已有的法律条文中,而是积极地引导读者去思考,当“地理”概念开始被数据化、网络化时,我们该如何重塑地域标志的法律护城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