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盪時代:二十世紀歐洲百年史(卷二)1950-2017 (電子書)

激盪時代:二十世紀歐洲百年史(卷二)1950-2017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伊恩.克蕭
图书标签:
  • 欧洲史
  • 二十世纪史
  • 冷战史
  • 社会史
  • 政治史
  • 文化史
  • 历史
  • 电子书
  • 激荡时代
  • 现代欧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走過地獄之後,故事尚未完結
從1950年到2017年的近七十年間
歐洲人將經歷一段時而高峰、時而低谷
宛如雲霄飛車般的激盪之旅
******
霍布斯邦《極端的年代》、東尼.賈德《戰後歐洲六十年》之後
這個世代不可錯過的歐洲史經典作品
英國歷史學家、希特勒研究權威伊恩.克蕭
20世紀史詩二部曲《地獄之行》、《激盪時代》
 
  一個鐵幕壟罩、核戰陰影、經濟起伏與移民危機的時代。
 
  1950年,歐洲正從歷史上最慘烈的黑暗年代甦醒過來。戰爭雖然結束了,但仍處處可見戰爭留下的痕跡。城鎮可以很快重建,經濟活動可以恢復,人們可以重拾過去的生活,但精神與道德上的創傷卻久久無法癒合。此外,歐洲的戰火硝煙雖已散去,但核子戰爭的威脅仍近在眼前,美蘇兩強一觸即發的態勢不僅威脅到歐洲,甚至威脅整個人類文明的存續。
 
  二十世紀後半除了是冷戰的年代,也是人類文明快速發展的年代,在這五十年我們的經濟高度成長,科技一日千里。戰後嬰兒潮的孩子們誕生在新時代,他們親眼見證人類在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各領域快速的變化,且隨著全球化的腳步遍及地球每個角落。
 
  從1950年到2017年這近七十年的歐洲,宛如沿著蜿蜒曲折的道路從一個不安全時代,走入另一個不安全時代,這段期間有高峰,也有低谷,有進步與希望,也有挫折與幻滅。本書作者克蕭認為歐洲人像是坐上一台激盪起伏的雲霄飛車,而且未來遠還沒有終結,驚險的旅程也還沒有結束。一切未完待續。
 
  【歐洲戰後的歷史發展,給予台灣讀者的四點反思】
  一、了解這段歷史,才能理解歐洲對中國的綏靖態度。
  二、國家是討論的根本,唯先有「國家」,才能談「超國家」組織。
  三、民主體制要靠決心與實力守護,沒有民主,就沒有自由。
  四、唯有落實轉型正義,是個「正常國家」,再來思索走向「福利國家」。
 
推薦導讀
 
  張國城(台北醫學大學通識中心教授)
  蕭育和(國科會人社中心博士級研究員)
 
國際書評
 
  克蕭創作了一本易於理解的學術綜合著作,範圍廣泛,判斷明確……《激盪時代》是一本厚重但優雅的書籍。──《華爾街日報》
 
  根據本書所描繪和解釋的,過去七十年來歐洲的歷史,應該至少讓人們相信事情並不像是看起來的那麼糟糕。──《紐約時報書評》
 
  克蕭運用他卓越的才能,深入研究了諸如柏林圍牆倒塌、德國統一,以及新形勢下脆弱的歐洲的「接觸全球」……這是一位值得信賴的歷史學家所做的精采總結,還提供了廣泛的參考書目供進一步閱讀。──《科克斯書評》
 
  撰寫一本有著四十多個國家、長達六十七年的歷史的大陸是項艱巨的任務,但克蕭以他不屈不撓的敘述力和出身的文筆,成功完成了這項任務。──《出版人周刊》
 
  在福山宣布蘇聯帝國的崩潰意味著「歷史的終結」近二十年後,克蕭在這本關於1950年以來歐洲的廣泛記述中展示了歷史的持續波動和困惑……這是一部富有野心且引人深思的編年史。──《書單雜誌》
 
  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這本書很可能成為歐洲歷史的基本教材。它的優點在於寫作出色,講述了一個迷人的故事。──《圖書館雜誌》
 
  克蕭指出,當今的歐洲比其漫長歷史上的任何時期都更加和平、繁榮和自由。但舊有的傷口仍然在化膿,諸如區域和階級不平等仍然存在;專制主義再度抬頭;經濟和移民危機揭示了「自由價值的膚淺」和團結的局限性。確實,克蕭認為「民族國家的訃告」被過早地寫下,「根植於歷史的既得利益」仍然困擾著歐洲政治。──《衛報》書評
 
  正如克蕭所強調的,歐洲的未來特別難以預測,這是因為我們「很容易低估歷史變革中的偶然性作用」。但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克蕭認為「個人」,而非「結構性的因素」擁有形塑歷史的力量,這跟當今的一些學術風潮是背道而馳的。──麥克福爾(Michael A. McFaul),美國前駐俄大使、史丹佛大學政治學教授
激盪時代:二十世紀歐洲百年史(卷一)1871-1945:帝國的興衰與世界大戰的陰影 作者: [此处填写卷一的作者姓名,若无特定作者,可使用一个合适的占位符,例如:歐洲歷史研究小組] 出版年份: [此处填写卷一的出版年份] --- 內容簡介:歐洲現代性的誕生、崩解與戰爭的序曲 《激盪時代:二十世紀歐洲百年史》的卷一,聚焦於一個充滿劇變、從鼎盛走向毀滅的關鍵時期——1871年至1945年。這段歷史時期不僅塑造了我們今日所見的歐洲版圖與思維模式,更是現代世界體系建立的血腥熔爐。本書深入剖析了德意志帝國的崛起如何打破既有的歐洲均勢,民族主義如何成為吞噬一切的狂熱力量,以及兩次毀滅性世界大戰如何徹底改寫了人類文明的進程。 第一部:舊秩序的黃昏與帝國的盛宴(1871–1914) 本書的開篇追溯至普法戰爭結束,德意志統一,標誌著歐洲權力結構的劇烈轉變。俾斯麥所建立的複雜外交體系,本意是為了維持和平,卻在後來的威廉二世時代逐漸失衡。 一、德意志的崛起與歐洲均勢的傾斜: 我們將詳細考察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如何迅速發展成為歐洲的工業和軍事強權。從魯爾區的煤鋼產能到對外殖民擴張的渴望,德意志對現有秩序的挑戰,催生了英法俄之間錯綜複雜的同盟與對抗。 二、民族主義的雙重面孔: 本部分將探討十九世紀末期民族主義的激進化。它一方面推動了國民國家的構建和公民意識的形成(如義大利和德意志的統一進程),另一方面,它也成為了帝國內部(如奧匈帝國的多民族困境)和巴爾幹半島(「歐洲的火藥桶」)衝突的根源。本書著重分析了泛斯拉夫主義、泛日耳曼主義的意識形態張力。 三、全球化與社會變革: 雖然戰爭的陰影籠罩,但歐洲在這一時期仍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經濟繁榮和社會轉型。我們審視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飛躍,城市化的加速,以及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等新興政治意識形態對傳統階級結構的衝擊。從馬克思主義到工會運動的興起,社會內部矛盾的累積,為日後的大戰提供了社會基礎。 第二部:第一次世界大戰:文明的崩潰(1914–1918) 本書以嚴謹的考證,還原了薩拉熱窩事件如何演變為一場無可挽回的歐洲浩劫。 一、戰火的蔓延與軍事僵局: 詳細分析了同盟國與協約國的戰略失誤、動員部署,以及西線戰壕戰的殘酷本質。機槍、毒氣、坦克等新式武器如何將戰爭推向空前的消耗戰層級,使數百萬人的生命被埋葬在泥濘之中。 二、戰時總動員與社會動員: 戰爭不僅僅是前線的較量,更是國家機器的全面運轉。本書探討了政府如何接管經濟、實施配給制、操縱宣傳機器(Propaganda)以維持民眾的戰爭意志。同時,女性勞動力的湧入、後方基層的動盪,也預示著舊有性別與階級秩序的瓦解。 三、帝國的瓦解與新的邊界: 深入剖析了俄羅斯帝國在戰爭重壓下的崩潰與布爾什維克革命的爆發。戰後,凡爾賽體系在巴黎和會上確立了新的歐洲版圖,奧匈帝國、鄂圖曼帝國的解體,催生了一系列新的民族國家,但也留下了難以癒合的邊界爭端。 第三部:戰間期的動盪與極權的崛起(1919–1939) 凡爾賽條約並未帶來持久的和平,反而為下一次更大的衝突埋下了禍根。 一、凡爾賽體系的脆弱性: 深入批判了凡爾賽條約中對德國的苛刻條款——戰爭罪責、巨額賠款與領土割讓——如何激化了德國的復仇情緒,為極端民族主義的滋長提供了溫床。 二、民主的實驗與崩潰: 分析了魏瑪共和國在政治碎片化、經濟超速通脹與大蕭條衝擊下的掙扎。同時,也探討了義大利法西斯主義的興起,以及東歐多國在威權統治下徘徊的困境。 三、極權主義的意識形態競爭: 本書將蘇聯的斯大林主義、義大利的墨索里尼法西斯主義與德國的納粹主義進行了深入的比較分析。探討了它們如何利用群眾動員、國家恐怖主義和對「敵人」的定義,來鞏固其對社會的絕對控制。 第四部:第二次世界大戰:人類的深淵(1939–1945) 這是歐洲文明自我毀滅的高潮,本書以冷靜而震撼的筆觸,重現了這場全面戰爭的規模與殘酷。 一、閃電戰與歐洲的淪陷: 描述了德國在歐洲大陸上連續取得的戲劇性勝利,從波蘭到法國的迅速崩潰,以及大不列顛堅守的孤立局面。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破裂與巴巴羅薩行動的發動,將戰火推向東方,戰場的殘酷程度遠超一戰。 二、種族的戰爭與大屠殺(The Holocaust): 本書嚴肅對待納粹政權實施的系統性種族滅絕政策。詳細描述了「最終解決方案」的運作機制、集中營體系的建立,以及在全歐洲範圍內對猶太人及其他少數族群的迫害與屠殺,這是對歐洲啟蒙理性精神的根本性背叛。 三、盟軍的勝利與全球格局的重塑: 分析了美、英、蘇三方在重大戰役(如史達林格勒、諾曼第登陸)中的協同與分歧,以及最終如何擊敗軸心國。隨著戰爭在1945年結束,歐洲雖然取得了軍事勝利,但其在世界舞台上的主導地位已然終結,取而代之的是美蘇兩大超級強權的崛起,為下一個時代(即卷二所涵蓋的冷戰時期)奠定了基礎。 --- 本書特色: 本書超越了單純的戰事敘述,強調結構性因素與文化轉變之間的互動關係。它不僅關注政治領袖的決策,更深入探究了技術變革、意識形態的群眾基礎、以及普通人在巨大歷史洪流中的經驗與選擇。通過細膩的史料分析和多角度的視角,本書為讀者提供了一幅從帝國鼎盛到自我毀滅的、關於二十世紀上半葉歐洲歷史的宏大而精準的畫卷。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伊恩.克蕭(Ian Kershaw, 1943- )
 
  英國歷史學家,牛津大學歷史學博士,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皇家歷史學會會員,專長是二十世紀的歐洲史、德國史,也是當代納粹德國跟希特勒研究權威。
 
  克蕭師從德國歷史學家馬丁.布羅薩特(Martin Broszat),早年的他原本投入歐洲中世紀研究,關注當時的德國農民。1972年克蕭拜訪巴伐利亞,在慕尼黑的咖啡館和一位老人聊天,老人對他說:「你們英國人實在太愚蠢了,你們應該跟我們站在一起打敗布爾什維克主義,統治地球。」接著老人又補了一句:「猶太人就像人身上的蝨子!」由於這件事讓克蕭開始熱衷於了解為何德國一般民眾會支持納粹主義,他的研究取向也轉向近現代德國社會史,進而成為研究納粹主義、希特勒的頂尖學者。
 
  克蕭的代表作是兩卷本《希特勒傳》(2000年沃爾夫森歷史獎得獎作品),另有《地獄之行:二十世紀歐洲百年史(卷一)》、《命運攸關的抉擇:1940-1941年間改變世界的十個決策》(Fateful Choices)等十數本著作。
 
譯者簡介
 
林華
 
  英文譯者、聯合國翻譯,在聯合國工作三十餘年。主要譯作有伊恩.克蕭《地獄之行》、阿蘭.瑞安(Alan Ryan)《論政治》(On Politics)、雅克.巴爾贊(Jacques Barzun)《從黎明到衰落》(From Dawn to Decadence,台灣貓頭鷹出版社另有繁中版《從黎明到衰頹》)。

图书目录

導讀(張國城)
推薦序(蕭育和)
作者序
導言 歐洲的兩個不安全時代

第一章 緊張對峙
冷戰方酣/與核彈共處:惶恐畏懼還是聽天由命?

第二章 西歐成形
鞏固民主/帝國的後退

第三章 鐵鉗之勢
放鬆鐵鉗:蘇聯/南斯拉夫的「離經叛道」/收緊鐵鉗:蘇聯陣營/舊秩序的維持/受到威脅的舊秩

第四章 美好時代
經濟奇蹟/福利國家/消費社會/朝向一體化的踏腳石

第五章 災後文化
昔日的陰影/對過去的利用與濫用/與過去決裂/與過去的價值觀決裂

第六章 重重挑戰抗議與暴力
另一個「一九六八年」/變幻不定的東歐局勢/社會民主在西歐的前進

第七章 轉折關頭
困難纏身的各國經濟/經濟衰退中的政治/民主得勝/冷戰重起

第八章 東方之變
蘇聯的改革/改變之勢/一切照舊:西歐的關注

第九章 人民力量
衛星脫軌/德國統一的出奇快捷之路/蘇聯漫長的垂死掙扎新時代

第十章 嶄新開端
族群戰爭/錯寄的希望/統一的希望/西歐令人沮喪的治理狀況

第十一章 接觸全球
「反恐戰爭」/全球化的兩面/全球化的政治挑戰/歐盟的挑戰/「普丁因素」

第十二章 危機年代
崩潰得免/緊縮政治/移民危機/恐怖主義威脅/普丁的進攻/英國脫歐

後記 新的不安全時代
部分參考文獻
誌謝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34495
  • EISBN:978626723454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1.5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