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國:暴烈美學的極致書寫,三島由紀夫短篇傑作集 (電子書)

憂國:暴烈美學的極致書寫,三島由紀夫短篇傑作集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三島由紀夫
图书标签:
  • 三島由紀夫
  • 日本文學
  • 短篇小說
  • 文學經典
  • 憂國
  • 暴烈美學
  • 極致書寫
  • 電子書
  • 文學
  • 小說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三島由紀夫最引以為傲的作品★
「〈憂國〉描寫的性愛與死亡的光景,
情色與大義的完全融合與相乘作用,
堪稱我對這人生抱以期待的唯一至福……」
 
  「除了三島由紀夫,我想不出哪個作家能以如此簡單的篇幅,精確地詮釋出『生與死』這個文學上唯一的主題。」──花村萬月
 
  〈憂國〉以真實歷史為藍本,為三島文學中探討「愛慾」與「死亡」的代表作。其熾烈展現了三島二元對立的藝術觀,及從中迸發的壯烈與哀豔之美。三島以細緻的筆調呈現新婚夫妻純粹的性愛歡愉,以寫實手法描述切腹的過程與肉體產生的變化,絢爛、華麗地展現三島式的暴烈美學。
 
  「中尉目光所見之處,嘴唇便忠實地跟去描摹。高高起伏的乳房,擁有宛如山櫻花花蕾般的乳頭,被中尉含進嘴裡就硬了。胸脯兩側優雅落下的手臂線條極美,那種渾圓順著手臂到手腕逐漸變細越發巧緻,而更前端,是婚禮當天握著扇子的纖細手指。每根手指,在中尉的唇前,含羞帶怯地躲在每根手指的陰影中……」
 
  「中尉想,這就是切腹嗎?那是一團混亂的感覺,猶如天塌落在頭上,世界翻覆,切腹之前看起來那麼堅定的意志與勇氣,如今彷彿變成一根細小的鐵絲,令人萌生一種必須緊抓著那個不放的不安。拳頭變得濕滑。一看之下,白布與拳頭都已染血。丁字褲也已染成通紅。在如此劇烈的痛苦中,可見的依然可見,存在的依然存在,真是不可思議。」
 
  三島相當喜愛這部作品,甚至在一九六五年將〈憂國〉拍成影片,從道具到分鏡一手包辦,自編自導自演,充分展示三島所追求的英雄式的死亡美學。他曾表示:「如果,忙碌的讀者只能選讀一篇三島的小說,想把三島的優劣一次通通濃縮成精華的小說來閱讀,那麼,我希望讀者選讀的是〈憂國〉。」
 
  本書共收錄13篇貫串三島半生創作生涯的精選作品
  是通往三島文字藝術與思想核心的必讀之作
 
  其中包括──
  ✦〈繁花盛開的森林〉:三島的初登文壇之作,作品展現其華麗的精神世界,浪漫派風格強烈。
  ✦〈蛋〉:以滑稽鬧劇風格諷刺現實,其「純粹的荒謬」為三島難得一見的風格。
  ✦〈寫詩的少年〉:敘述了少年時代的三島與言語(觀念)的關係,為三島文學宿命的起源。
  ✦〈過橋〉:描寫藝妓世界的勢利、人情冷暖。
  ✦〈月〉:敘述披頭族世界的疏離、人工化激昂與抒情式孤獨。
  ✦〈女方〉:描寫歌舞伎演員世界的虛實與幻滅,揭示了演員在追求藝術、詮釋角色的同時,也面臨著現實和內心情感的摩擦和衝突。
 
本書特色
 
  ★收錄三島十六歲至三十六歲的作品,從書中可一窺作家風格與思考的轉變。
  ★由三島由紀夫親自集選的短篇傑作,並撰文解說,深具代表性。
  ★見證三島美學的形成與流變,並感受三島豐富多采的文體。
逝川挽歌:现代文明的破碎与重塑 本书收录了五部风格迥异、思想深刻的短篇小说,共同描绘了一幅二十世纪中期以来,个人在巨大时代洪流和内在精神危机中所经历的挣扎、幻灭与徒劳的抗争。这些故事并非聚焦于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深入个体心灵的幽暗褶皱,探寻人性在极端情境下的真实面貌。 第一部:时间的囚徒 《沙漏的倒影》 在一个被遗忘的南方小镇,时间似乎凝固了。故事的主人公,一位名叫“景山”的钟表匠,毕生致力于修复那些停摆的古老座钟。他的技艺精湛,能够让最复杂的机械重新焕发生机,但他自己的生命却如同被他手中的齿轮卡住,停滞不前。 景山的生活被一幢日益腐朽的家族宅邸所禁锢,宅邸内收藏着他祖父留下的、据说是“能测量未来”的神秘天文钟。随着故事的推进,我们发现景山对时间的痴迷,源于一次童年记忆中的巨大创伤——他错过了目睹父亲生命中最后的一刻。他试图通过修复机械来“回溯”或“重置”过去,但每一次成功运转的钟声,都只是更清晰地提醒他,逝去的时间永远无法挽回。 小说细腻地描绘了小镇上的人们如何以各自不同的方式逃避时间的流逝:有人沉溺于旧日荣光的回忆,有人则寄希望于永无止境的享乐。景山最终发现,那座“未来之钟”的真正奥秘不在于计时,而在于它所发出的,一种永恒的、令人不安的寂静。当他终于决定砸碎它时,他并未获得自由,而是接受了自身与时间永恒的对立关系。 主题探讨: 记忆的悖论、对永恒的徒劳追逐、城市化进程对传统手工艺和精神世界的冲击。 --- 第二部:艺术的献祭 《画室的告别》 这是一个关于创作与毁灭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东京艺术圈。年轻的画家“藤井”,以其对光影近乎病态的精准捕捉能力而闻名。他拒绝使用任何现代颜料,坚持用传统油彩和自制的矿物粉末作画,认为现代工业文明污染了艺术的纯净性。 藤井的艺术追求达到了近乎宗教献祭的程度。他深信,伟大的作品必须以画家生命的一部分为代价才能诞生。他的模特——一位名叫“雅美”的年轻舞蹈家,成为了他艺术实验的牺牲品。雅美不仅是他的缪斯,更是他试图通过绘画“固化”其生命美感的载体。 随着藤井的画作越来越出色,他的人格也逐渐扭曲。他开始要求雅美在特定的、对身体负担极大的姿态下长时间保持不动,以捕捉“生命力即将枯竭时的瞬间之美”。最终,藤井完成了一幅被评论家誉为“凝固了灵魂的肖像”的作品。然而,在画展当晚,藤井却采取了极端的行动,他没有选择庆祝,而是当众焚毁了自己的所有早期作品,并宣布自己的艺术生涯已随那幅“最终之作”一同终结。 主题探讨: 艺术的边界与伦理、美学理想对现实人性的侵蚀、纯粹主义者在世俗世界中的必然悲剧。 --- 第三部:都市的异乡人 《通勤列车上的陌生人》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东京郊区一条拥挤不堪的早晨通勤列车上。主人公“渡边”是一位典型的工薪阶层,过着日复一日、精确到分钟的生活。他习惯于在列车上观察身边的人群,将他们视为移动的、缺乏个性的符号。 然而,在某一天,他发现了一个“异常点”——一个总是坐在角落,穿着与周围格格不入的旧式西装的男人。这个男人从不看手机,从不阅读,只是用一种近乎冷漠的眼神凝视着窗外飞速倒退的景色。渡边开始着迷于分析这个“陌生人”的身份、目的以及他为何能在这集体无意识的通勤队伍中保持如此清醒的疏离。 渡边尝试用各种方式接近他——无意的碰撞、递送一张纸巾、甚至模仿他的站姿。但每一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这种单方面的“连接”最终演变成一种精神上的缠斗。渡边开始怀疑,这个陌生人是否是自己内心深处对“自由意志”的投射,或者,他本身就是一个被社会系统无意中遗漏的、活着的哲学命题。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列车到达终点站时。渡边鼓足勇气准备上前搭话,但那位陌生人却在他面前,如同雾气般,悄无声息地消失在了拥挤的人群中,甚至没有留下任何物理证据证明他曾存在过。 主题探讨: 现代都市的匿名性、群体压力下的个体迷失、对“意义”的个体建构与瓦解。 --- 第四部:废墟上的恋歌 《冬日花园的继承人》 这是一个关于衰败的贵族阶层和无法割舍的土地的挽歌。故事围绕着一座位于偏远山区的、曾经奢华的私人植物园展开。园主“秋山夫人”,一位固执的老妇人,拒绝承认家族的衰败和花园的枯萎。她与外界几乎断绝了联系,唯一的陪伴是她年迈的园丁和那些在寒冬中顽强生存下来的异国珍稀植物。 一位来自大都会的年轻土地开发商“佐伯”来到这里,试图说服秋山夫人出售这片土地,以便开发度假村项目。佐伯代表着效率、未来和资本的力量,而秋山夫人则代表着逝去的精致、仪式感和对自然秩序的尊重。 在僵持的过程中,佐伯对植物园内那几株经历了严酷气候考验的奇异植物产生了敬畏之心。他开始理解,夫人维护的不仅仅是一片土地,而是一种不被现代潮流同化的精神堡垒。两人的冲突逐渐转化为一种复杂的情感纠葛,既是两个时代价值观的碰撞,也是对“美丽如何被保存”的深刻叩问。 最终,开发计划没有成功,但花园的命运也未曾改变。佐伯选择了放弃,留下了一笔小额捐赠,而秋山夫人则在下一个春天到来之前,平静地在她的“冬日花园”中辞世,将她对植物的爱与秘密一同埋入了冻土之下。 主题探讨: 传统价值观的消亡、自然与人工的对立、对逝去之美的执着守护。 --- 第五部:规则的悖论 《校规的执行者》 故事发生在一所保守且等级森严的私立高中。主人公“坂本”是高年级学生中的模范,他不仅学习成绩顶尖,更是学校“校规执行委员会”的核心成员。他坚信,只有绝对的纪律和毫不妥协的规则才能维持社会的秩序和个体的荣耀。 坂本的眼中,世界是非黑即白的。然而,当他的好友,一个在学术上极具天赋但行为散漫的同学“健一”,因为违反了一项极其微小的校规(例如,未在规定时间内归还图书馆的旧杂志)而被推向边缘时,坂本的信念开始动摇。 坂本被迫在维护他所信仰的“绝对规则”和保护他唯一的朋友之间做出选择。他试图运用规则的逻辑来“拯救”健一,比如设计一个复杂的程序,让健一的过失在规则的漏洞中被合法化。但每一次对规则的钻营,都让他更深地陷入虚伪之中。 最终,坂本发现,那些他曾引以为傲的规则,并非为了维护正义,而仅仅是为了维护维护规则者的权力。在一次激烈的内心挣扎后,坂本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没有指控健一,而是选择公开承认自己也曾犯下过更严重的(但从未被发现的)违规行为,并主动接受了最严厉的处罚——退学。 主题探讨: 法律与道德的冲突、纪律的异化、对僵化体制的个体反抗与自我净化。 《逝川挽歌》通过这些交织的故事,邀请读者进入一个充满张力与矛盾的世界,探讨在快速变迁的现代性面前,人类精神如何寻找安身立命之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三島由紀夫
 
  本名平岡公威,一九二五年出生於東京。一九四七年自東京大學法學部畢業,通過高等文官考試,隨後進入大藏省任職,隔年為了專心從事寫作而從大藏省離職,開始專職作家的生涯。
 
  三島由紀夫在日本文壇擁有高度聲譽,其作品在西方世界也有崇高的評價,曾三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也是二戰結束之後西方譯介最多的日本作家之一。
 
  三島對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深為讚賞,他對日本二次大戰後社會的西化和日本主權受制於美國非常不滿。一九七〇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他帶領四名「盾會」成員前往陸上自衛隊東部總監部,挾持師團長要求軍事政變,期使自衛隊能轉變為正常的軍隊,但是卻乏人響應,因而切腹自殺以身殉道,走上了日本武士最絢爛的歸途。
 
  主要著作有《豐饒之海》四部曲、《假面的告白》、《金閣寺》、《鏡子之家》、《盛夏之死》、《憂國》、《反貞女大學》、《不道德教育講座》等。
 
譯者簡介
 
劉子倩
 
  政治大學社會系畢業,日本筑波大學社會學碩士,現為專職譯者。譯有小說、勵志、實用、藝術等多種書籍,包括三島由紀夫《金閣寺》、《假面的告白》;川端康成《雪國》、《古都》;谷崎潤一郎《春琴抄》、《陰翳禮讚》;太宰治《女生徒》;夏目漱石《我是貓》、《少爺》;宮澤賢治《銀河鐵道之夜》等日本經典文學作品,皆為大牌出版。

图书目录

繁花盛開的森林
中世某殺人慣犯遺留的哲學日記選萃
遠乘會

寫詩的少年
海與夕陽
報紙
牡丹
過橋
女方
百萬圓煎餅
憂國

解說 三島由紀夫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305768
  • EISBN:978626730571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6MB

图书试读

 
解說 三島由紀夫
 
  這次以文庫版的形式出版自選短篇集,令我感到,對於短篇小說這種文學領域,我早已疏遠。我並非跟隨短篇小說的衰亡期這個現代傳播主義的趨勢,像製線工廠縮短工時那樣開始節約短篇創作。是我的心已自然而然遠離了短篇。少年時代,我曾專注在詩與短篇小說,當時籠罩我的那種悲喜,隨著年紀漸增,前者已轉向戲曲,後者似乎也轉向長篇小說。總之,那也是我把自己朝向更有構造性、更多辯、更需耐性的作業推進的證據,顯示出我已需要更巨大的工作帶來的刺激與緊張。
 
  這點,似乎與我的思考方式從箴言型漸漸轉向有系統的思考型不無關係。當我在作品中闡述某個想法時,我變得喜歡慢慢來,寧願多花點時間一步步讓人接受,我開始懂得避免一刀斃命式的說法。說好聽點是思想圓熟了,其實只是性急卻迅速輕捷的聯想作用已隨著年齡漸漸衰退。我等於是從輕騎兵改成重騎兵的裝備。
 
  因此,本書收錄的內容,全是我在輕騎兵時代的作品。不過,雖然這麼一概而論,事實上其中有些作品本身屬於純粹的輕騎兵式,也有些作品已沉悶地朝著重騎兵轉型,完全是為了操練那個才寫的。前者的代表作若是〈遠乘會〉,後者的代表作,就是在我很年輕時(一九四三年)也就是我十八歲時寫的〈中世某殺人慣犯遺留的哲學日記選萃〉了。在這篇簡短的散文詩風格的作品中,出現了殺人哲學、殺人者(藝術家)與航海家(行動家)的對比等等主題,堪稱包含了日後我許多長篇小說的主題萌芽亦不為過。而且,其中也有活在昭和十八年這種戰時,處於大日本帝國即將瓦解的預感下的少年,暗淡又華麗的精神世界的大量寓喻。
 
  至於另一篇戰時作品〈繁花盛開的森林〉,相較之下,我已無法喜歡。這篇寫於一九四一年的里爾克式小說,如今看來分明受到某種浪漫派的負面影響與小老頭似的矯揉造作。十六歲的少年,想得到獨創性卻怎麼也得不到,無奈之下只好裝模作樣。附帶一提,出版社堅持將這本短篇集定名為《繁花盛開的森林》,我只好選了這個。
 
  從戰後的作品中,我毫無懸念地選出了自認為最好的作品。
 
  〈遠乘會〉(一九五○年)是在我的短篇寫作技巧終於成熟的時期,運用平行結構(parallelism)的手法描繪的水彩畫,遠乘會的描寫本身,是我自己參加某個騎馬俱樂部出遊活動的速寫,這種在實際上沒有任何戲劇化經驗的微細速寫中穿插某個故事的手法,如今已成為我創作短篇小說的一種常用手法。
 
  〈蛋〉(一九五三年六月號.群像增刊號)曾是不受任何評論家與讀者肯定的作品,但這篇模仿愛倫.坡滑稽鬧劇的珍品,成了我個人偏愛的對象。要解讀為是在諷刺「制裁學生運動的權力」是各位的自由,但我的目的是超越諷刺的無厘頭,我的文筆難得到達這種「純粹的荒謬」的高度。
 
  〈過橋〉與〈女方〉、〈百萬圓煎餅〉、〈報紙〉、〈牡丹〉、〈月〉都只是當時矚目的風景或事物刺激了小說家的感性,於是構成一篇故事。其中尤其是〈過橋〉,在技巧上最成熟,我認為在文體中成功融入了某種有趣又滑稽的客觀性,以及冷淡高雅的客觀性。
 
  〈過橋〉描寫的是藝妓世界的勢利、人情與某一面的冷酷,而〈女方〉描寫演員世界的壯闊與鄙俗以及自我本位,〈月〉描寫披頭族世界的疏離與人工化激昂與抒情式的孤獨……這些作品與以前的狂言作者依循「世界定理」的儀式設定的「世界」不同,只不過是偶然興起窺見那個世界後,那種獨特的色調、言語動作、生活方式,宛如水槽中的奇異熱帶魚,在文藻的藻葉之間若隱若現,自然誘發出每一個世界的故事。所以或許就是這樣漫長的時間,以及自然發生性,賦予這三篇小說某種濃厚感與豐饒的韻味。當然,那都是從我個人的「遊戲」產生的。我把自己故意放在一個古典小說家的見地,一邊游弋於各種世界,一邊慢慢觀察,用琢磨過的文體寫短篇,等於是出自我腦中的小說家的紳士主義。至今我仍不免認為,短篇小說就該是這種紳士主義的產物。
 
  不過,這樣的我,不見得都是用這種遊刃有餘的態度書寫所有的短篇。
 
  本書中,〈寫詩的少年〉、〈海與夕陽〉、〈憂國〉這三篇,在乍看純屬故事的體裁下,隱藏著對我而言最切實的問題,當然站在讀者的立場,不必考慮任何問題性,只要享受故事就行了(例如銀座酒吧的某位媽媽桑,就是把〈憂國〉全然當成黃色小說閱讀,自稱整晚難以入眠),這三篇是我非寫不可的東西。
 
  〈寫詩的少年〉中,敘述了少年時代的我與言語(觀念)的關係,道出了我的文學出發點的任性、卻又宿命的起源。在這裡,出現了一個抱著批評家眼光的冷漠少年,這個少年的自信來自自己也不知情的地方,而且從中隱約可窺見一個自己尚未掀開蓋子的地獄。襲擊他的「詩」的幸福,到頭來,只帶給他「不是詩人」這個結論,但這樣的挫折把少年突然推向「再也不會有幸福降臨的領域」。
 
  〈海與夕陽〉,試圖凝縮展示的是相信奇蹟的到來但它卻未來臨的那種不可思議,不,比奇蹟本身更加不可思議的主題。這個主題想必會是我終生一貫的主題。當然人們或許會立刻聯想到「為何神風不吹」這個大東亞戰爭最可怕的詩意絕望。神助為何沒有降臨──這個,對信神者而言是最終也是最決定性的疑問。不過,〈海與夕陽〉並非直接將我的戰時體驗寓言化。毋寧,於我而言,最能闡明我的問題性的其實是戰爭體驗,「為何當時海水沒有一分為二」這個等待奇蹟的命題對自己是不可避免的,同時也是不可能達成的,對此,想必早在〈寫詩的少年〉這個年紀,應該就已有明顯的自覺了。
 
  〈憂國〉的故事本身只是二二六事件外傳,但〈憂國〉描寫的性愛與死亡的光景,情色與大義的完全融合與相乘作用,堪稱我對這人生抱以期待的唯一至福。然而,可悲的是,這種幸福極致,或許終究只能在紙上實現,即便如此也無妨,身為小說家,能夠寫出這篇〈憂國〉,或許我已該滿足。以前我曾寫道:「如果,忙碌的讀者只能選讀一篇三島的小說,想把三島的優劣一次通通濃縮成精華的小說來閱讀,那我希望讀者選讀的是〈憂國〉。」這種心情至今不變。
 
  話說,前面的〈蛋〉也是一例,我個人也偏好全憑知性操作的小故事(conte)類型。在此,作品本身連看似主題的主題都沒有,就像被拉向一定效果的弓,保有徹頭徹尾的緊繃形式,當它被射進讀者的腦中,如果命中了等於是「聊以取樂」。同時,若能構成西洋棋棋手體會到的那種知性緊張的一局,構成毫無意義的一局,則余願足矣。〈報紙〉、〈牡丹〉、〈百萬圓煎餅〉這類小故事,就是我基於這種意圖寫成的短篇中,選出的較佳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简直就像一记重锤,直接敲击在心头,那种带着历史厚重感和某种极端美学倾向的文字气息扑面而来。我是在无意中翻到这个封面的,那种设计风格,带着一种复古的、近乎于禁忌的美感,让人忍不住想探究里面到底蕴含着怎样一番世界。我一直对那些游走在主流边缘、却又有着极其鲜明个人印记的作家抱有天然的好奇心,而三岛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符号,代表着一种对传统与现代、生与死的深刻纠缠。从标题的字里行间,我嗅到了一种对“国家”这个宏大概念的极端忠诚,以及随之而来的,那种近乎于自毁式的、极致的艺术追求。我猜想,这绝不是一本轻松愉快的读物,它更像是一场对读者精神洁癖的挑战,要求你直面那些被社会规范刻意回避的、关于奉献、荣誉与毁灭的原始冲动。它的文字想必是雕琢过的、锋利的,能在一瞬间划破日常的平静,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思考,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驱使着一个人走向那种“暴烈”的美学高峰。

评分

这本书的某些片段,那种对“身体性”和“死亡美学”的描绘,具有一种令人不安的魅力。它毫不避讳地探讨了肉体存在的极限,以及如何通过超越肉体的痛苦和毁灭,来达成某种精神上的永恒。这让我想起古典悲剧中英雄的宿命感,但三岛将其注入了现代语境,使其更具一种现代知识分子的焦虑和疏离感。我原以为自己对这种题材已经有所免疫,但阅读过程中,仍不时感到一阵寒意从脊背升起。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猎奇或者感官刺激,而更深层次地触及了人类对于意义的终极追问——在一切都可能消亡的现实面前,如何确立一个值得献身的对象?这种对“瞬间的永恒”的执念,是理解这位作家思想体系的关键。他的文字像是一面扭曲的镜子,映照出我们时代中潜藏的、对确定性的渴望与对虚无的恐惧。

评分

读完之后,我感到一种奇特的精神亢奋,但这种亢奋并非源于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那种语言的密度和节奏感带来的冲击。有些作家的文字是涓涓细流,娓娓道来,而三岛的笔触更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武士刀,每一笔下去都带着明确的意图和不容置疑的力量。我尤其欣赏他在构建场景时那种近乎于舞台剧般的仪式感,即使是最日常的对话,也仿佛被置于一个巨大的、象征性的舞台之上,人物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承载着超越其本身含义的重量。这种对形式的极致追求,让原本可能略显晦涩的主题变得清晰而具有视觉冲击力。它迫使你慢下来,去品味那些被精心选择的形容词和动词,去感受作者在雕琢句子时所付出的心力。这绝不是一次被动的阅读体验,而更像是一场需要全神贯注的智力与情感的双重搏击,你必须跟上作者的思维轨迹,才能不被他所构建的华丽迷宫所吞噬。

评分

尽管题材沉重,但本书在叙事技巧上的精湛程度,绝对值得每一个严肃的文学爱好者细细品味。它巧妙地在意识流与精确的客观叙事之间切换,使得故事在保持情感深度的同时,又不失清晰的结构骨架。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几篇篇幅较短的作品,它们在极有限的空间内,完成了人物性格的完整塑造和主题的深刻揭示,这显示出作者对短篇小说体裁的炉火纯青的驾驭能力。每一个意象的安放都像是棋局中的关键一步,看似随意,实则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导向一个必然的、却又令人唏嘘的结局。这种高度的掌控感,让阅读过程本身成为一种享受,仿佛在欣赏一位技艺高超的工匠在打磨一件复杂而精密的艺术品。阅读结束时,我甚至会回顾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过渡段落,试图找出隐藏在叙事纹理之下的精妙设计。

评分

总而言之,这是一次挑战心智的阅读旅程,但绝对是值得投入时间的。它不是那种读完后可以轻松合上的书,它会像一根细小的刺,偶尔在不经意的时刻扎痛你,让你重新回想起那些关于美、牺牲与体制的复杂讨论。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美学”二字的重量,意识到它可以是优雅的,也可以是令人颤栗的。对于那些厌倦了平庸叙事,渴望在文学中寻找更深层次的精神共鸣和智性挑战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样本。它毫不留情地将我们推向极端,迫使我们直面那些被光鲜的现代生活所遮蔽的、关于理想主义破灭与重塑的永恒主题。读完后,我需要时间来消化这种强烈的精神冲击,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在我心中的文学版图上留下了深刻的、难以磨灭的印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