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斐勒父子真實的信件往來,不是只有給兒子的三十八封信:投資策略×合約協議×專案研發,兩代間的接力,共創富可敵國的商業奇蹟 (電子書)

洛克斐勒父子真實的信件往來,不是只有給兒子的三十八封信:投資策略×合約協議×專案研發,兩代間的接力,共創富可敵國的商業奇蹟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約翰·洛克斐勒(John Rockefeller)
图书标签:
  • 洛克菲勒
  • 投资策略
  • 商业奇迹
  • 父子关系
  • 财富传承
  • 合約協議
  • 项目研发
  • 成功学
  • 商业历史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已感到無限恩澤,我有一個可以信任的兒子去承擔那特殊而又重大的使命。謹慎行事,堅定沉穩。相信你有正確選擇——不要畏懼給予,因為你的心在引導你,上帝在激勵你。」
——約翰.戴維森.洛克斐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

出身貧困的約翰.洛克斐勒,僅僅讀過三個月的商業學校,
卻憑藉努力與機運改寫自身命運,成為史上第一位億萬富豪。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可是如今洛克斐勒家族已經傳到第七代,
更跨足政治、軍事、能源、教育、醫藥等領域,地位舉足輕重!

究竟約翰是怎麼培養他的「接班人」,並把致富精神傳承下去?
透過洛克斐勒父子近五十年的信札,我們可從中窺探一二——

▎時刻觀察市場動向,在不動產交易中掌控全局
  去年春天的時候,我和您談過一個計畫,想購買華盛頓堡大道盡頭的那片高地……記得您說過,您願意出900,000美元之巨資購買那兩塊地皮,而當時希爾頓談的最低價格是北部地塊612,000美元,南部地塊500,000美元——該土地為海斯地產所有。
  而現在,希爾頓來電報告訴我說,他已經以我的名義買下了這兩塊地皮,北部地塊價格550,000美元,比春季時協商到的最低價還低62,000美元——而且比評估價低21,000美元;海斯地產擁有的南部地塊價格500,000美元,比評估價低73,000美元。您知道,這兩塊地皮的所有人都想提高土地估價,但都未成功,因為是由市政府的估價員來確定最終估價。我認為這項交易很划算,希望您也這樣認為。

▎繼承父親的龐大股權,冷靜分析提出改革辦法
  墨菲、庫柏和我最近幾天一直在討論亞麻籽油公司的事。公司資本總額是32,000,000美元。庫柏先生說,在最近的一次估價中,公司的幾個工廠資產低於5,000,000美元。我認為,依靠這5,000,000美元資產,公司當前生產能力增加一倍也沒什麼困難。但是,公司在過去5年中,扣除營運資金的利息,每年收益是200,000美元,還不包括工廠折舊費,因此,剩餘收益太少,以至於無法再投入到工廠改善等方面。那麼,很明顯,即便公司在目前收益水準條件下有一個較大的資本總額,那也不過是維持生存而已。想改變現狀,就必須降低生產和銷售成本,或從亞麻評估和亞麻籽購買方面獲得更大利益。

〔本書特色〕
現今已出版許多洛克斐勒父子傳記,其中有些內容摘自信件。本書信集之前從未公開發表,追溯洛克斐勒家族50年間財富傳遞的歷史,向人們展示老約翰如何體貼信任地將財產贈授給兒子並附以忠告,在呈現親情的同時,也建立起家族價值觀,激勵小約翰獻身慈善事業。透過這些書信,讀者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商業巨擘的思維與理念。

揭示商业巨擘的智慧传承:跨越世纪的经营哲学与财富蓝图 本书并非聚焦于洛克斐勒父子间私人往来的信件集,而是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纪两位最具影响力的商业领袖——老约翰·戴维森·洛克斐勒(John D. Rockefeller Sr.)与小约翰·戴维森·洛克斐勒(John D. Rockefeller Jr.)——在创建和巩固全球商业帝国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系统性战略思维、精妙的商业运作手法以及对财富管理的深刻洞察力。 本书旨在构建一个宏大的历史叙事框架,探讨洛克斐勒家族如何从白手起家,通过对新兴产业的敏锐捕捉、对垄断结构的构建与重塑,直至最终实现跨代际的财富与影响力传承。我们关注的重点在于他们公开或半公开的商业决策记录、企业管理理论以及他们在关键历史时刻所采取的行业颠覆性行动,而非私密的情感交流。 第一部分:石油帝国的奠基与重塑——战略眼光与组织架构的艺术 本部分详细考察了老洛克斐勒如何将一个新兴的、混乱的石油精炼行业,转变为一个高效、系统化的工业巨擘——标准石油公司(Standard Oil)。 1. 效率至上的工业革命逻辑: 书中将深入分析老洛克斐勒早期对“节约”和“一体化”的极致追求。这不仅仅是关于成本控制,更是一种对供应链的全面掌握。我们将探讨: 纵向整合的精妙之处: 如何通过控制从原油开采、运输(管道与铁路谈判)、精炼到最终分销的每一个环节,建立起难以逾越的成本壁垒。这涉及对铁路运费折扣的争取、自建驳船队的战略决策,以及如何利用“信托制度”(Trust)这一法律工具来集中控制分散的股权。 标准化与科学管理的原型: 洛克斐勒如何将效率提升到近乎苛刻的程度。书中将梳理他们早期引入的成本核算方法、对生产数据的严格监控体系,这些构成了现代企业管理流程的雏形。 竞争策略的演变: 从早期的“以低价击垮对手”的残酷竞争,到在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后转变为“以稳定压倒一切”的行业规范制定者,分析其策略的阶段性变化。 2. 反垄断时代的适应与转型: 1911年最高法院对标准石油的拆分,并非洛克斐勒势力的终结,而是其权力结构转型的开始。 分散化控股的精妙设计: 探讨标准石油被拆分为“三十四家公司”后,洛克斐勒家族如何通过持有这些新公司的股份,实现了权力结构的高度分散化,同时确保了资金流的集中和对整体产业的间接影响力。 新兴能源布局的预见性: 在传统石油业务面临监管压力的同时,书中将分析洛克斐勒家族如何将目光投向汽车工业、化学工业的早期发展,以及他们对新兴炼油技术的早期投资,展示其“未雨绸缪”的战略定力。 第二部分:财富的再定义与机构的构建——小洛克菲勒的社会契约 小洛克菲勒的贡献在于,他将家族财富从纯粹的“积累”阶段,提升到了“管理”与“回馈社会”的战略高度。这部分重点解析其在信托基金管理、大型城市规划和慈善事业中的系统性构建。 1. 家族办公室(Office of Administration)的效能: 本书将详细解析洛克斐勒家族如何建立并运作其庞大的私人行政管理机构。这并非简单的会计部门,而是一个集资产管理、法律咨询、税务规划、公共关系和跨代际教育于一体的专业化实体。 跨资产类别的投资组合管理: 分析小洛克菲勒时期,家族投资如何从过度依赖石油衍生品,扩展到对房地产(如洛克菲勒中心)、农业、债券和早期华尔街机构的多元化布局。这体现了对系统性风险的控制。 契约精神与合伙人制度: 探讨小洛克菲勒在管理家族资产时,如何坚持清晰的契约精神,与专业经理人建立长期、明确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确保家族财富的专业化运作。 2. 城市重塑与公共工程的战略价值: 小洛克菲勒对纽约市的改造,特别是洛克菲勒中心(Rockefeller Center)的建设,被视为一项伟大的商业与公共服务结合的工程。 长期主义的典范: 分析在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家族如何坚定地投入这一巨型项目,不仅是为了获得可观的长期不动产回报,更是为了稳定社会信心,巩固家族的社会合法性。书中将侧重其规划中的交通、建筑规范、艺术品植入等细节,展现其对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考量。 房地产开发的金融工程: 探讨项目融资结构、租约设计以及如何通过引入先驱性租户来确立地标地位的商业策略。 第三部分:跨代际治理与慈善基金会的系统构建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焦点置于财富如何从“私人所有”转变为“社会资本”的过程中所遵循的治理原则。 1. 慈善事业的工业化流程: 与简单的捐赠不同,洛克斐勒家族的慈善活动(如洛克菲勒基金会)被设计成一个具有明确目标、科学评估和可复制性的组织。 “解决问题”而非“施舍”的理念: 分析他们如何将商业上的“流程改进”思维应用于社会问题,例如在公共卫生领域(如根除钩虫病)的系统性投入,以及如何与政府机构和科学界建立合作关系,实现规模化影响。 基金会的独立运营与监督机制: 探讨如何设计基金会章程,以确保其在后代手中依然能够保持其创立初衷和专业水准,避免家族私利对公共事业的侵蚀。 2. 家族价值观的传递与制度化: 洛克斐勒家族深知,金钱的传承远不如价值观的传承重要。 知情权与责任教育: 阐述家族如何为下一代设立严格的财务教育和责任承担机制,确保家族成员理解财富背后的商业逻辑和公共义务。 代际之间的权力过渡: 分析关键的权力交接点,权力是如何从上一代手中被授予、被稀释、又被重新集中到有能力的新一代管理者手中的管理学范本。 总结: 本书通过对洛克斐勒商业帝国运作逻辑、管理体系演变和财富治理模式的深入剖析,旨在为现代企业领导者和资产管理者提供一套跨越百年的系统性、可复制的战略思维框架。它详尽展示了如何从零开始构建一个全球性的商业实体,如何在监管重压下实现结构优化,以及如何将私人财富升华为具有持久社会影响力的机构资本。我们关注的是决策背后的理性、规划与执行力,而非表面的财富数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約翰.戴維森.洛克斐勒
(John Davison Rockefeller, 1839-1937)

  美國實業家、慈善家,因革新石油工業和塑造慈善事業現代化結構而聞名。1870年創立標準石油公司,在全盛期壟斷了全美90%的石油市場,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億萬富豪與全球首富。其財富總值達美國GDP的1.5%,折合今日之3,000億美元以上。他受到記者與各種輿論的攻擊,標準石油最後被判決違反反托拉斯法(Antitrust Law),並在1911年被拆分為34家公司。規模之龐大,其後繼企業之一的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 Corporation),在百年後的今天,仍是全美第二大企業。
  另一方面,洛克斐勒在人生的後40年致力於慈善事業,主要是教育和醫藥領域,並在1897年結束對標準石油的直接管理。他出資成立洛克斐勒研究所,資助醫學研究,主要貢獻包括:成立約翰.霍布金斯公共衛生學院、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根除北美鉤蟲和黃熱病,贊助野口英世的梅毒病原體研究,贊助亞歷山大.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的青黴素研究。他也對黑人族群特別關照,斥巨資提升黑人教育。他是虔誠的北浸禮會教友,並支持了很多教會背景的機構。
  今天的兩所美國頂尖大學:芝加哥大學與洛克斐勒大學都是他創辦的。現今的紐約市也有許多洛克斐勒家族出資建立的地標,如聯合國總部大樓、洛克斐勒中心等等。
  洛克斐勒堅信人生的目的是「盡力地賺錢,盡力地存錢,盡力地捐錢」。他以許多負面手段成為空前絕後的巨富,但他私生活嚴謹,終身不菸不酒,一生勤儉自持,並在晚年將大部分財產捐出資助慈善事業,開美國富豪行善之先河,為今天如比爾蓋茲與華倫.巴菲特等富豪寫下了先例,成為美國近代史上最富傳奇色彩與爭議性的人物之一。

小約翰.戴維森.洛克斐勒
(John Davison Rockefeller, Jr., 1874-1960)

  美國著名金融家、慈善家、洛克斐勒家族的重要人物。他是標準石油公司創辦人、億萬富翁約翰.洛克斐勒唯一的兒子和繼承人,也是著名的洛克斐勒五兄弟的父親。
  小約翰最初已被耶魯大學錄取,但經芝加哥大學校長威廉.哈珀(William Rainey Harper)和其他人的鼓動,進入浸禮會背景的布朗大學深造。在校期間攻讀了將近一打的社會科學課程,其中包括馬克思的《資本論》。大學畢業以後,進入老約翰的公司擔任總裁,後來又出任美國鋼鐵公司總裁。1921年從父親手中繼承了美國大通銀行的10%股權,成為當時該銀行最大股東。
  1929年美國經濟大蕭條,小約翰出於個人名望,宣布於紐約市曼哈頓區興建洛克斐勒中心,並捐資成立美國黃石公園和其他多個國家公園的基金會。

譯者簡介

遲文成,專職譯者。

图书目录

前言

書信

後記:富可敵國之財,積德累善之舉

書信來源

譯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372081
  • EISBN:9786267372098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1MB

图书试读

前言

  「財富累積到洛克斐勒家族那樣的程度」意味著什麼呢?

  小約翰.戴維森.洛克斐勒認為,每種權利都暗示著一種職責;每個機會都附帶著一種義務;每項財富的擁有也都意味著一種責任。他的這些理念,在他與父親50餘載的通信中有充分的展示,這也是本書信集之價值所在。

  成為一個洛克斐勒式的人物,究竟意味著什麼?歷史學家、新聞記者以及其他一些評論家,對此都有過不同的闡釋。曾有200多篇雜誌文章和至少60部書籍評說1896年到1990年間這對父子的經歷。有些作者涉及了本書信集裡的內容,有些沒有。那些不涉及本書信集內容的作者有:艾達.塔貝爾(Ida Tarbell),她是在1904年和1905年出版關於「約翰.戴維森.洛克斐勒」和「標準石油公司」的作品;亨利.德馬雷斯特.洛伊德(Henry Demarest Lloyd),他是在1894年出版相關作品;馬修.約瑟夫森(Matthew Josephson),他是在1934年和1938年出版相關作品。

  艾倫.內文斯(Allan Nevins)是第一位使這些書信有用武之地的人。他和他的助手閱讀了1,000多封信件,這些信件都是小約翰.戴維森.洛克斐勒從家庭檔案中精選出來的。內文斯在1940年撰寫當時正處於美國企業輝煌時代的洛克斐勒家族時,引用了其中一些很重要的書信。同樣的大量引用,也出現在他1953年關於洛克斐勒這位實業家和慈善家傳記的修訂本中。

  雷蒙德.B.福斯迪克(Raymond B. Fosdick)撰寫的小洛克斐勒傳記於1956年出版,是當時第2部主要依據那1,000封信而成就的書籍。這些書信源於原始檔案,並照時間順序整理,在洛克斐勒檔案中心形成一個單獨系列的家庭檔案。

  這些傳記又為其他作者在使用該書信檔案系列時,提供了素材。這些書信現已被廣泛引用來佐證不同作者的不同觀點。格雷斯.古爾德(Grace Goulder)主要研究老洛克斐勒在克利夫蘭的歷史,他發現了關於早期克利夫蘭歷史的一條更為豐富多彩的脈絡。艾文.莫斯科(Alvin Moscow)則以這些書信為視角,從中探索家族實業和慈善事業發展到第3代的軌跡。彼得.科利爾(Peter Collier)和大衛.霍洛維茲(David Horowitz)更是發現了洛克斐勒家族要控制美國的計畫端倪,如果說不是控制整個世界的話。

  拉爾夫(Ralph)和穆里爾.海迪(Muriel Hidy)借用這些書信撰寫了紐澤西標準石油公司的歷史。大衛.弗里曼.和克(David Freeman Hawke)利用這些書信簡要地探討了身為成功商人的老洛克斐勒,而彼得.詹森(Peter Johnson)和傑克.哈爾(Jack Harr)則在這些書信中發現了這個家族的價值觀和培養約翰.戴維森.洛克斐勒三世做慈善事業的背景淵源。

  因此,這1,000封信在過去的50多年中已經零零星星地出現在一些論著中。那些作者借用這些書信,直接證明他們本人及他們的機構所持有的對立觀點。

  本書信集不帶有任何評論,只是客觀呈現。不涉及到任何動機,也沒有流傳千古的長遠打算。但,有些人物、地點和事件,從書信語境中無從判斷,只好做了一些分析補充。信中只有一些打字錯誤做了更正。

  每位當父親的,和做兒子的,或許都渴望著本書信集中所展示給讀者的那種愛和理解。這種愛,這種理解,這種責任感與「是否像洛克斐勒那樣富有」無關。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那些热衷于研究合同条款和项目管理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也提供了宝贵的实战经验。它并非只是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了具体的商业操作层面。信件中涉及的很多协议细节和项目推进的难点,都展现了当时顶尖商业运作的复杂性和严谨性。比如,关于资源分配的条款、合资企业的股权结构设计,以及面对新兴技术(比如早期的电力或电信基础设施)时的投资布局,都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读到这些部分时,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现代的商业环境去思考,当时他们的思维框架是如何运作的,哪些原则是跨越时代的,哪些策略又是因为特定历史条件才奏效的。这种深度的剖析,使得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历史回顾”的层面,更像是一本动态的、活生生的商业案例库。它教会我们,即便是看似枯燥的合同和协议中,也蕴含着巨大的战略博弈和对未来风险的预判。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实在太长了,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我还愣了一下,心想这得是多厚实的一本大部头啊,毕竟包含了“投资策略”、“合約協議”和“專案研發”这么多重量级的词汇。不过拿到电子版后,那种期待感就被迅速点燃了。我本以为这会是一本纯粹的商业教科书,里头充满了冰冷的数字和教科书式的理论,结果呢,它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得多。首先,从信件的往来中,你能真切感受到那种跨越时代的心血传承。洛克菲勒父子之间的对话,不仅仅是关于金钱的增殖,更多的是关于如何看待世界、如何构建一个企业长青的价值观。尤其是在那些涉及早期石油工业发展和垄断格局形成的时期,他们讨论的那些战略决策,那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气魄,读起来简直像是在看一部史诗级的商业传记。它没有用那种高高在上的口吻说教,而是像一位身经百战的导师,手把手地将他最核心的经验和教训,用最直白的方式传达给下一代。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感觉自己也参与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商业变革之中,受益匪浅。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它书名所暗示的“投资策略”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家族基业长青之道”的宏大叙事。如果你期待的是那种一蹴而就的暴富秘籍,这本书可能会让你失望,因为它展现的是一种需要几代人长期坚持和不懈努力才能达成的商业哲学。它关于“耐心资本”的构建、关于“风险对冲”的艺术,以及关于“权力与责任”的平衡,都是非常深刻的议题。我尤其感受到那种“厚积薄发”的力量,很多看似平淡的信件内容,其实都埋藏着影响未来商业格局的种子。对于任何想要建立百年企业的企业家,或者对商业史、家族传承有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个不容错过的深度阅读体验,它能让你对“财富”的理解从物质层面提升到精神和制度层面。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的编排方式非常巧妙,它没有将所有信件杂乱无章地堆砌在一起,而是根据主题和时间线进行了合理的梳理,使得不同主题间的逻辑联系非常清晰。例如,关于“如何应对政府监管压力”的讨论,通常会紧跟着“如何调整市场定价策略”的部分,这种结构安排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流畅性和知识吸收的效率。我个人尤其喜欢那种父子间就某个突发事件进行快速反应和策略调整的通信片段。在那些危机时刻,可以看到洛克菲勒是如何沉着冷静地分析局势,并迅速制定出应对方案的。这对于我们现在所处的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来说,是极具现实意义的。它展示了一种顶层设计思维如何在这种高压下得到体现,而不是被情绪左右。这种有条不紊的分析过程,远比阅读那些经过美化和总结的商业成功学书籍要来得真实和震撼。

评分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展现父子关系方面的细腻之处。很多人一提到洛克菲勒,脑海里浮现的可能就是冷酷的资本家形象,但透过这些私人信件,我看到了一个父亲对儿子深深的期许与爱,以及儿子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迷茫与挣扎。这种人性的光辉,是任何纯粹的商业案例分析都无法替代的。比如,当谈到某个具体的商业谈判或者法律纠纷时,父亲总是会强调“诚信”和“长远利益”高于一切,这不仅仅是商业伦理的教导,更是为人处世的根本。而且,信件中那些关于如何处理公众形象、如何进行慈善事业的探讨,也显示了他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在那个“唯利是图”的时代背景下,他们能够提前构建起一个既追求利润又注重声誉的商业帝国,这本身就是一种极高的智慧体现。阅读这些信件,就像是窥探了一个顶级商业家族的内心世界,那种对“如何成为一个成功且受人尊敬的人”的思索,比单纯学习如何“赚钱”要深刻得多,也更具有指导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