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復原力:一位心理學專家,也是位失去愛女的母親,透過「復原力心理學」,走過分離崩解的悲傷 (電子書)

悲傷復原力:一位心理學專家,也是位失去愛女的母親,透過「復原力心理學」,走過分離崩解的悲傷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露西.霍恩
图书标签:
  • 悲伤
  • 复原力
  • 心理学
  • 亲子关系
  • 丧亲之痛
  • 悲伤疗愈
  • 心理健康
  • 自我成长
  • 母爱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面對至親至愛的離去,如果悲傷難免,
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度過這場巨大風暴?

  ★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各大媒體溫暖推薦
  ★露西博士「復原力」TED演講(The three secrets of resilient people),為該年度最受歡迎的影片之一

  ▍一個心理學家的悲傷修復之旅 ▍
  露西博士是研究「復原力心理學」的專家,2010年時幫助紐西蘭基督城地震的居民走出傷痛。但當她經歷了12歲愛女車禍身亡時,她不確定過往的復原力研究能否幫助自己走出喪親之痛。

  她決定進行調查,但不同以往的是,她調查的對象是自己,並剖析、記錄自身的身心變化。在這本書中,她將自己的無助脆弱,赤裸呈現。那些反覆交錯的情緒,時而困惑、時而憤怒,有時沮喪,有時又感到寬慰的日子裡,即使被巨大悲傷包覆,仍能採取一些行動,找回面對生活的力量。

  ▍悲傷沒有一體適用的方法,但我們仍能積極處理它 ▍
  過去,研究喪親之痛的專家認為,化解悲傷沒有人人通用的方法,也沒有具體的復原時間表,似乎隨著時間推移,就會「慢慢地」好起來。

  但真正經歷過這一切的露西博士發現,這些看似合理的建議,卻與真實情況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在現實生活裡,可能沒有充裕的時間讓人慢慢復原,也許其他家人需要你的照顧,也許為了經濟考量必須立即投入工作,這時該怎麼辦?

  於是,在她展開自我的復原之路時,刻意採用已知的復原力策略,積極化解悲傷,讓自己能重新振作,找回生活的掌控權。

  ▍關於悲傷,復原力心理學能教我們的事 ▍
  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人們更快走出喪親之痛?
  什麼樣的人,可以比別人復原得更快?
  哪些行為和思維,可以幫助幫助我們熬過痛苦?

  在這本書裡,「復原力心理學」將成為每個人都能善加運用的個人資源,
  讓你在痛苦無助時,可以採取正面積極的行動,
  重拾「正常的」生活。

  這本書不是關於你可能會經歷什麼,而是關於你可以做些什麼,
  帶你以不悲傷的方式,走過悲傷的過程。
  露西博士希望透過她的文字力量,讓每一顆破碎的心,得以修復。

  *選擇生命,而不是死亡。不要因為你已經失去的,而失去了你現在所擁有的。
  *知道做什麼都不能改變一切,這就是學習處理和面對喪親之痛的關鍵步驟。
  *不要低估此時體驗和分享正向情緒的重要性。
  *在開始新生活的過程中,與逝者建立持久的聯繫。

好評推薦

  臺灣心理治療學會理事、資深心理治療督導、唐子俊診所院長/唐子俊醫師
  ICU醫生/陳志金
  《內在原力》系列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愛瑞克
  諮商心理師/Masaki鄭詩怡

  「本書向我們展示如何利用自身復原力來克服人生的困境」——《紐約時報》書評

  「這是一本為悲傷者所寫的書。本書作者將失序的生活,比喻成一個四散的拼圖遊戲,將以前的生活碎片,以新的方式重新配置」——華爾街日報
 
情绪的韧性:在风暴中重建心灵家园 探索人类心灵深处,理解悲伤的复杂性与超越之道 本书带领读者深入探讨人类情感结构中最具挑战性的一部分——面对巨大失落时的心理反应与重建过程。我们不是在谈论如何“忘记”痛苦,而是如何学会与痛苦共存,并将经历转化为内在力量的科学与艺术。 第一部分:理解悲伤的风景——从崩溃到觉察 悲伤,并非一条直线,而是一片变幻莫测的风景。本书的第一部分致力于解构我们对“悲伤阶段论”的刻板印象,转而聚焦于个体在经历重大创伤(无论是否与丧失亲人直接相关)时,内心世界发生的真实而深刻的变化。 1. 冲击与麻木的迷宫: 创伤发生之初,大脑会启动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麻木。这并非软弱,而是心智为避免瞬间崩溃而采取的必要缓冲。我们将细致分析这种“防御性隔离”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以及何时我们需要开始温和地触碰现实的碎片。我们探讨的重点在于:如何区分健康的暂停与有害的逃避。 2. 情绪的潮汐与碎片化记忆: 悲伤的感受是高度流动的,它可能以愤怒、内疚、恐惧、甚至奇异的平静面貌出现。本部分深入研究情绪的非线性流动模式,介绍“悲伤的波浪理论”——悲伤不会消失,但其强度和频率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同时,我们将解析记忆的重塑过程。在巨大的冲击下,对事件的记忆往往是破碎且不连贯的。理解记忆如何被创伤碎片化,是重建叙事的第一步。 3. 丧失的定义:超越“死亡”本身: 丧失远不止于生命的逝去。本书拓宽了“失落”的定义,涵盖了身份的丧失(如:从母亲到‘失去女儿的母亲’的身份转变)、未来蓝图的崩塌、对世界安全感的颠覆。通过对这些多维度失落的审视,读者能够更全面地识别自己正在经历的痛苦的根源。 第二部分:复原力的科学内核——重建内在的结构 复原力(Resilience),常被误解为“坚强不倒”。本书强调,真正的复原力是一种动态的适应能力——是面对压力和创伤后,能够有效调节情绪、重新组织思维,并最终适应新常态的能力。 1. 神经科学视角下的压力应对: 我们将引入基础神经科学知识,解释创伤如何影响杏仁核(恐惧中心)和前额叶皮层(理性决策中心)的运作。理解这些生理机制,能帮助我们停止自我苛责:“为什么我不能停止哭泣?”。核心在于学习如何运用呼吸、正念(Mindfulness)技巧,来温和地“重新校准”过度活跃的警报系统。 2. 叙事疗法与意义的重构: 人类需要意义来支撑生存。当原有意义体系被打破时,新的意义必须被构建出来。本部分侧重于“意义重构”的技术。这不涉及虚假的积极性,而是诚实地审视痛苦,并从中提炼出新的价值观、新的使命感。我们探讨如何将“事件”转化为“故事”,并找到故事中未被摧毁的部分。 3. 情感调节的基石:接纳与命名: 区分“接纳”(Acceptance)和“赞同”(Agreement)至关重要。接纳悲伤的发生,并非意味着我们喜欢或赞同这场痛苦,而是承认“当下,事情就是如此”。本书提供了一系列工具,帮助读者精确地为自己的复杂情绪命名,因为“清晰的命名是控制的第一步”。 第三部分:连接与独处——在关系中寻找支撑 悲伤往往将人推向孤立,但复原的过程却依赖于高质量的连接。 1. 避免“毒性积极”的陷阱: 社会对悲伤的反应常常是功利化的——“你应该走出来了”。本书严厉批判那些要求快速复原的外部压力。我们将分析“毒性积极”(Toxic Positivity)如何阻碍真正的疗愈,并指导读者如何设定健康的界限,婉拒那些无法提供真正支持的安慰性言辞。 2. 寻找“共情”而非“同情”的支持系统: 并非所有善意的靠近都是有益的。我们区分了“同情”(Sympathy,从高处俯视)和“共情”(Empathy,在低谷中陪伴)。本部分指导读者如何清晰地向亲友表达自己“需要什么帮助”,以及如何识别那些真正能够提供稳定情感支持的“锚点人物”。 3. 与“未竟之事”的对话: 创伤往往伴随着遗憾和未曾表达的言语。本书提供了一种非仪式化的方式,用于处理那些永远无法完成的告别。这可能涉及写信、创造纪念物,或是在特定的仪式中释放未完成的情感负载,从而让“挂起”的情绪得以流动。 第四部分:迈向整合——在变动中确立新的平衡 复原的终点不是回到“过去的样子”,而是整合创伤经验,形成一种更深刻、更有韧性的“新常态”。 1. 时间感的修复: 创伤会扭曲我们对时间的感知,让人感觉未来是空洞的。本书提供策略,帮助读者重新锚定于日常的节奏中——从微小的、可控的日常任务入手(如:规律进食、保持清洁),重建对未来时间可预测性的信心。 2. 脆弱性的力量与自我慈悲(Self-Compassion): 真正的勇气在于愿意展现自己的脆弱。本部分深入探讨自我慈悲的实践,它要求我们像对待一位正在受苦的好友一样,温柔地对待自己。自我慈悲是抵抗内疚感和自我批判最有效的工具。 3. 遗产与影响力的延伸: 最终,当个体准备好时,将经验转化为对外界的积极影响,是意义重构的最高体现。这不一定是大规模的社会活动,它可以是帮助一个正在经历类似困境的朋友,也可以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注入更深的人文关怀。这种向外延伸的行为,帮助我们确认自己的存在价值,并在失落的阴影之外,创造新的光亮。 本书是一份邀请函,邀请读者以诚实、科学和温柔的态度,面对自己心灵深处最柔软、最受创伤的部分,并发现,内在蕴藏的韧性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这是一条艰难但充满发现的道路——一条通往更深层次自我理解的道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露西.霍恩


  露西.霍恩博士是「復原力心理學」領域裡的權威,當她12歲的女兒不幸於一場車禍意外中喪生後,讓她更加關注悲傷復原議題。

  現為坎特伯雷大學(University of Canterbury)的兼任高級研究員,同時也是備受歡迎的專業演講者、暢銷書作家,也是一位屢獲殊榮的學術研究員,她擅長將複雜的工具轉化成簡單好用的工具。

  在新冠疫情期間,她的TED演講「堅韌者的三個秘密」(3 Secrets of Resilient People)獲得極高傳閱度,是2020年觀看人數最多的TDE影片之一。

  她也是本書《悲傷復原力》的作者,她面對「失去」的方法,受到全球許多媒體關注與採訪,包括《衛報》、《華盛頓郵報》、BBC、CBS、ABC、亞洲新聞頻道、瑞典電視台和紐西蘭電視台等。於《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網站上撰寫有關「悲傷復原力」的部落格文章。

譯者簡介

吳煒聲


  美國蒙特瑞國際研究學院中英口筆譯組碩士。現為國立清華大學與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兼任講師及自由譯者。致力於英語教學與中英翻譯研究,2009年起建立「天地無用」英語學習部落格,將個人多年的學習英語心得逐一分享給廣大網友參考,以期拋磚引玉,吸引更多華人放棄教條式或填鴨式的英語學習法,以正確的方式逐步邁進多彩多姿的英語殿堂。

  「天地無用」英語學習部落格:english.ecominfozone.net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我們所知道的世界末日
第二章  重創過後立即可採用的六種應對策略
第三章  關於悲傷,復原力心理學能教我們什麼?
第四章  接受親人已經離世的事實
第五章  人類天生就能夠因應困境
第六章  次要損失
第七章  正向情緒
第八章  分散注意力
第九章  韌性思維的三種習慣
第十章  人際關係(親友可以做什麼)
第十一章  優勢
第十二章  休息和運動來緩解疲憊和憂鬱
第十三章  重新評估你的美麗新世界
第十四章  面對未來
第十五章  繼續與逝去的親人保持聯繫
第十六章  創傷後的成長
第十七章  按暫停鍵
第十八章  儀式和哀悼死者
第十九章  沒有什麼是天長地久的
第二十章  結語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494251
  • EISBN:978626349424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1.6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电子书的书名,光是读着就让人心头一紧。《悲傷復原力》——这个组合词语本身就蕴含了巨大的张力。我一直觉得,我们这个社会对于“悲伤”的处理方式常常是要求我们快速地“走出来”,仿佛悲伤是一种需要被治愈的疾病,而不是生命中必然会经历的、深刻的体验。这本书的出现,至少在我看来,提供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视角。它没有承诺一个快速痊愈的灵丹妙药,反而更像是一盏陪伴在漫长黑夜里的灯火。我最期待的是,作者如何将自己深陷于那种极致痛苦的个人经验,与专业的心理学知识进行熔铸。毕竟,理论脱离了血肉的温度,是冰冷的;而纯粹的情感宣泄,又缺乏构建未来路径的结构支撑。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既能让人感同身受地理解那种“分离崩解”的破碎感,又能提供出坚实、可操作的“复原力”框架。这种融合,对于那些正处于风暴中心的人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锚点。它不只是在探讨如何“忘记”或“放下”,而是在探讨如何在携带伤痕前行时,依然能找到生命新的意义和力量。这种对生命深层次议题的探讨,让我对阅读的深度充满了期待。

评分

初读这本书的感受,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种缓慢的、浸入式的体验。我原本以为,作为一位“心理学专家”,作者的笔触会带有某种高屋建瓴的学术腔调,但事实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文字的质地极其细腻,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自省。它不像是在向读者传授知识,更像是在向一位同样经历过深渊的朋友坦陈心声。这种真诚的力量是巨大的,它瓦解了我内心深处对“完美受害者”的刻板印象——那种认为遭受了巨大痛苦的人就应该永远处于某种神圣的、脆弱的偶像光环下的期待。相反,作者展示了挣扎、反复、甚至偶尔的自我怀疑,这些才是真实生活的一部分。这种对复杂人性的直面,让我感到极大的释放:原来,在重建自我的过程中,允许自己“不完美”地悲伤,也是复原力的一部分。这种对悲伤过程的“去浪漫化”处理,反而更贴近那些正在经历痛苦的人的日常感受。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对于“力量”的传统定义。我们习惯将力量等同于坚不可摧、无所不能。然而,这本书似乎在挑战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作者通过她的经历和专业洞察,有力地论证了真正的力量恰恰蕴含在对脆弱性的承认之中。这种“悲伤复原力”更像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它要求你必须先完全接触和感受那股将你拉向深渊的引力,然后才能找到对抗它的支点。这种叙事方式,非常巧妙地将学术的严谨性与情感的穿透力结合在一起。它不回避痛苦的细节,却又始终保持着一种向前看的、具有建设性的姿态。对我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悲伤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类精神韧性极限与可能性的探索指南,引导我们重新定义何为“强大”。

评分

这本书在处理“分离崩解”这个概念时,展现出了一种令人敬佩的逻辑层次。很多人在面对巨大失落时,感受到的往往是整个世界结构的坍塌,而不仅仅是失去某一个客体本身。作者似乎精准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她探讨的“崩解”远超个体的情感层面,触及到了自我认同、日常惯例乃至对未来叙事的连贯性。我特别欣赏她是如何小心翼翼地拆解“复原力”这个常被滥用的词汇。它不是一个瞬间爆发的能量,而是一个漫长、螺旋上升的适应过程。她似乎在强调,复原不是回到“从前”,而是接纳“现在”的破碎,并在此基础上,以一种更具韧性的方式重新编织生活的结构。这种对时间线和结构重建的探讨,为那些感觉自己被“冻结”在某一刻的读者,提供了一个看到“下一步”的可能性。这种对内在世界的结构性分析,远比空泛的鼓励更有力量。

评分

我最深刻的体会是,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陪伴式阅读”的体验,而非“指导式阅读”。它没有居高临下地提供一个清单式的“你需要做什么”的建议,而是更像是在并肩行走。那种作为一位母亲的身份,去体认“失去爱女”的巨大创伤,使得她对其他形式的悲伤和损失也持有更深的同理心。这使得她在分析那些普遍性的心理机制时,总能带入一层温暖的人性光辉。很多心理学的著作往往在处理极端痛苦时显得过于抽离,但这本书却始终根植于“有血有肉”的真实体验中。它告诉我们,修复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你会同时感到想要退缩的本能,和必须继续下去的责任。这种对内在冲突的细致描摹,让读者在自我对照中,找到了与自己内心深处那个“正在挣扎的自己”对话的空间和勇气。这种细腻的共情和专业的洞察的结合,是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价值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