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教你,我認出我:POWER教師潘如玲三十二年教與學誠實心法 (電子書)

因為教你,我認出我:POWER教師潘如玲三十二年教與學誠實心法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潘如玲
图书标签:
  • 教育
  • 教学方法
  • 教师发展
  • 学习策略
  • 潘如玲
  • 教育理念
  • 经验分享
  • 成长
  • 自我认知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那些我正在教的,正是我需要學的。
那些你哭著問的,剛好我體驗過的。
那些我勸說你的,全是我渴望有的。

POWER教師獎、杏壇芬芳獎、時報文學散文獎首獎得主
第一線教師三十二年快樂教書極致祕訣

  曾經,我跟很多願意配合政策的老師一樣,在教改裡,努力了三十多年。無論教改多詭譎,我們從沒想停止協助孩子適應教育的變化。無論多忙亂,轉身面對孩子時,總還是想繼續說方設法。

  但我們的手再長,撈了這個、撈不到那個孩子的故事,還是讓人疲憊,落淚。
  不過,教了三十二年,我看見了……

  不管你是老師還是爸媽,或者就只是大人。
  請試試:看著孩子,看見你自己吧!

  擔任三十二年第一線教師的潘如玲,得過教師獎、文學獎,透過寫作、演講、工作坊推動班級經營,帶領學生狂野寫作,更是首位在體制內開設「圖像識讀」選修課的老師,以馬雅圖騰陪伴學生開發右腦直觀力量。

  教職退休後,她寫下三十二年在教改與教學的觀察與感悟,以及她能快樂教學的祕訣──由內心湧出「不誠無物」四字箴言而產生的行動力,成為她玩在教學,樂於陪伴的大力量。

專文推薦

  小野(TMS 創校校長、紙風車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作家)
  陳勇延 (國立中興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校長)

  當老師拿掉了過去習以為常純粹教導者的角色後,自己也會在這種教育現場不斷的成長,不斷的察覺過去不曾了解過的自己。如玲老師的這本書想要表達的正是這樣的覺悟,正是所謂的「不誠無物」、「反璞歸真」吧!──小野(TMS 創校校長、紙風車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作家)

  如玲老師就是一位單純的師者,天不怕地不怕的勇者,為了教育向前衝……我從她的書中,看到師者的光輝與智慧。──陳勇延(國立中興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校長)

熱血推薦

  王郁菁 屏東縣立大同高中校長
  丘美珍 品學堂文化長
  洪旭亮 教育噗浪客共同創辦人
  張仲凱 臺中市立大里高中校長
  陳盈君 左西人文空間創辦人
  黃偉立 臺中市立文華高中校長
  劉安婷 為台灣而教 創辦人暨董事長
  歐陽立中 「Life不下課」主持人
  蔡宜芳 諮商心理師
  蔡美瑤  台東縣教育處處長
《行走的教育现场:校长王立德的十年耕耘与反思》 作者: 陈思远 出版社: 世纪之光文化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 内容简介 《行走的教育现场:校长王立德的十年耕耘与反思》并非仅仅是一本教育管理经验的汇编,而是一部深入剖析当代基础教育生态、探讨教育者如何在复杂现实中坚守理想的深度纪实文学作品。本书聚焦于教育界资深人士、现任A市实验中学校长王立德,以其过去十年在不同类型学校,特别是从一线教师转型为中层管理者,再到掌舵一所省级重点中学的真实历程为主线,描绘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浪潮下,一位实干型校长的艰辛探索与精神图谱。 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力求展现教育管理的立体维度: --- 第一部分:破茧成蝶——从教师到管理者的身份重塑(约350字) 本部分详细记录了王立德从一名深受学生爱戴的资深历史教师,到临危受命接管一所面临转型压力的初级中学时的心路历程。作者没有停留在对成功经验的赞美,而是细致刻画了身份转变带来的巨大冲击。王立德必须学会的,不再仅仅是备课和讲台上的感染力,而是资源整合、人事协调、危机公关以及冷硬的预算决策。 书中详述了他在接手初期,如何面对教师群体的抵触情绪、家长的质疑目光以及上级部门的期望重担。特别是一章名为“‘教’与‘理’的角力”,生动再现了王立德如何平衡其教育理想——对个体成长的尊重——与学校运营的现实需求——对升学率的硬性指标之间的张力。他如何放下“超级教师”的光环,学习倾听那些平时被忽略的声音,如何通过一次次艰难的会议和不眠之夜,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管理哲学。这部分强调了教育领导力并非天生,而是通过不断在实践中“试错”和“校准”而锤炼出来的。 --- 第二部分:重塑生态——构建面向未来的学习共同体(约450字) 在管理基础稳固后,王立德将重心转向了学校文化的深层变革。A市实验中学彼时面临着“分数至上”的惯性思维和教师职业倦怠的双重困境。本部分是全书最核心的实践探索部分,着重于他推行的几项标志性改革举措: 1. 课程的“去中心化”尝试: 王立德主张将课程自主权下放给教研组,鼓励开发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PBL)。书中详细记录了他如何克服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在特定学科组进行“弹性学时”试点,例如将历史与地理、艺术相结合,创造出“城市记忆与空间叙事”的系列课程。作者引用了大量师生对这些新课程的反馈,既有学生参与度空前高涨的喜悦,也有部分传统思维教师的焦虑与不解,展现了改革的复杂性。 2. “非业绩导向”的教师激励机制: 王立德深知,要提升教学质量,必须先提升教师的幸福感和专业自主权。他引入了一套独特的评价体系,将教师的贡献度评估不再仅仅与学生考试成绩挂钩,而是纳入了“师徒帮带效果”、“创新教案推广率”以及“社区服务参与度”等多元指标。书中特别提到了他如何成功说服董事会,设立“静默研究周”,允许教师将一部分工作时间完全用于个人专业阅读和教研,而不是行政会议或临时任务。 3. 学习空间的设计与重构: 本部分还描绘了学校物理环境的改造过程,从传统的“走廊教室”到“灵活学习中心”的转变,体现了王立德对“环境即第三位教师”理念的身体力行。 --- 第三部分:夹缝中的坚守——学校与社会的博弈(约400字) 教育的现场永远无法脱离社会环境的影响。第三部分聚焦于王立德在应对外部压力时所展现的智慧和坚韧。这部分不再是关于“如何教”,而是关于“如何在教的过程中保护教育的本质”。 书中详细描述了数次与强势利益集团的交锋。例如,面对某知名培训机构试图以赞助名义渗透学校招生环节的压力,王立德如何以清晰的制度红线划清界限,维护学校的纯净性。此外,书中也直面了“唯分数论”的家长群体。作者通过记录几次高难度的家长说明会,展现了王立德如何以数据和教育学的理论为武器,温和而坚定地阐释学校的整体培养目标,而非仅仅迎合短期考试成绩的期待。 一个引人深思的章节名为“理想的折旧率”,探讨了教育者在长期与体制和环境的摩擦中,如何防止自己的理想被磨损殆尽。王立德的应对之道,并非是激进的对抗,而是策略性的“微创新”和“局部胜利”的积累,强调在可控范围内,持续发出清晰的教育声音。 --- 第四部分:回顾与前瞻——教育者的生命叙事(约300字) 在篇幅的最后,本书回归到对王立德个人成长的哲学性审视。这十年间,他目睹了太多教育同仁的“退场”或“异化”。他如何保持内心的“清醒”和“热忱”? 王立德认为,真正的教育领导力来自于对“未竟事业”的敬畏。他坦诚地反思了自己管理生涯中的失误,比如对某些年轻教师的期望过高导致其过早离职,以及在推广某项创新政策时急于求成而缺乏足够细致的试点。 全书以王立德在退休前夕,站在空旷的礼堂里,对十年工作进行的最后一次梳理作结。他总结道:教育不是一门精确的科学,而是一门充满了人性、偶然与希望的艺术。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校长手册”,而在于呈现一个真实、有血有肉的教育领导者,在复杂而神圣的岗位上,如何通过自身的实践、反思与坚守,努力让教育的微光,能够穿透现实的迷雾。它为所有身处教育现场的管理者、教师和关注教育的公众,提供了一个深刻的对话样本。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潘如玲(藍夜 Joana)  


  屏東囡仔,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

  一個相信認出是教育的源頭、真誠陪伴就來力量的老老師,一個常莫名感恩到覺得「能呼吸就是奇蹟」的生命,一個確認來地球根本是場體驗豐盛之旅的靈魂。

  擔任三十二年第一線教師,二〇二二年從台中文華高中退休,繼續以書寫與圖騰課程,透過一對一對談預約、工作坊、營隊,陪伴光速小孩和一切守護光速小孩的老師(父母或照顧者)認出各自特質,一起創造好玩一點的人生。

  經歷:
  台灣第一位完整記錄出版自身班級經營模組的高中老師/高中組Power 教師/杏壇芬芳獎優良教師/時報文學獎散文首獎得主/親子專欄作家/三百場分享班級經營理念與實作演講/台灣首例在誠品書店帶學生狂野寫作發表兩場/首度在教育體制內開設引入馬雅宇宙觀的「圖像識讀」選修課程/JOANA MAYA 覺察教室負責人

  出版:
  《班級創意經營──反鎖死教學手冊》(合著)(師大書苑)/《教學魔法書》(商智文化)/《心情素描簿》、《班會就是夢想國》、《幹部就是千里馬》、《始終歡喜……班級裡的期初與期末》(勝穎文教)/《認出光速小孩》(網路與書)

  JOANA MAYA覺察教室  lin.ee/N1RzDTF
 

图书目录

推薦序.教育現場—台灣教改三十年回望和覺察/小野
推薦序.每一段故事都有它存在的意義/陳勇延
序.FOR YOU,親愛的,生生世世的師長們

PART 1 那些教改改的,不是我想要的?
一九九○-一九九九 教改從對立到無分.跟著教改改革的二十三歲
二○○○-二○○九 教育從單一到多元.聽著內在聲音造夢的四十歲
二○一○-二○一九 教室從Time is money到Time is art.學習馬雅頻率生活的四十五歲
二○一九-二○二二 世界從文字重返圖像,AI合作開始.歸零重置的五十二歲

PART 2 那些我在教的,正是我需要的!
輪迴可以不用輪──在家庭故事迴圈裡還要游多久?
如實才有機會──講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要幹嘛?
等待的背後是很深的信任──我是忍耐,還是好奇?
生死裡的慈悲──人真的渺小到無可談論?
創造前請放下控制──自己壓自己的壓力怎麼那麼大?
位置得自己說了算──你是來讓我知道你多討厭我嗎?
陪伴都是愛──為什麼你不要被我經營?
魔法在心不在咒──不是應該規畫好了就沒事嗎?
探問就是答案──被我打的孩子
認出即生力量──敢承認的孩子

PART 3 教育,自然法則而已
一個教室一個宇宙
師者就是天地通道
師者有道,無分正式或代課
以身作則,替人著想,慈悲心腸
鼓勵和批評都沒那麼重要
砍頭去尾的閱讀是測驗,不是閱讀
評語是來協助孩子看見沒看到的自己
鐘響時記得呼吸,練「覺察」
過去不等於未來,練「歸零」
光速小孩認「真」不認「假」
協助會在求助的瞬間啟動
右腦才是AI爭取合作的對象
讓更大量的輔導專才進校園協助教改不翻車

後記 一個守護練習:老師也需要被接住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63439
  • EISBN:978626706346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6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教育現場──台灣教改三十年回望和覺察
小野(TMS 創校校長、紙風車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作家)


  1.教改大遊行

  受到黃武雄老師的邀請,我參加了歷史性的台灣教育改革大遊行,並且站上肥皂箱開始演講,那是距離現在快要三十年的一九九四年,也是大家公認的台灣教育改革的起點。演講的內容大概就是控訴當時在台灣戒嚴時代流行的打駡式教育和填鴨式教育,我越說越激動,最後我吶喊著:「我們的孩子是人,不是青蛙,也不是狗,不要隨便打我們的孩子。」主持人笑嘻嘻的滅一下我的火氣說:「青蛙和狗也不能隨便打呀!」

  記得主持人介紹我上場時說:「師大畢業的老師通常不會站在教改這個陣營的,因為他們是鞏固這個體制最重要的角色。現在站在台上的是極少數願意支持教育改革的師大畢業的人。」台下掌聲響起,我像是一個叛徒。

  是的,我是師大畢業生中極少數沒有以「老師」為終身職業的,而且主修生物的我也完全沒有用這個專業工作。但是最諷刺的是,當大學同班同學們完成這一輩子為人師表紛紛退休之後,我反而在一個極偶然的機緣下成為全台灣第一所體制外高中階段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的校長。在極度缺乏資源的情況下,靠著要實現台灣另類教育可能性的使命驅使下,我咬著牙用當志工的心情陪著這個危機四伏的機構走到第八年。我常常自我解嘲說:「就算是我償還欠師大的服務年資吧。」

  在這不算短的時間裡,我有全新的領悟:體制內教育和體制外教育並不是二元對立的,更沒有高下之分,關鍵在於老師的能力、性格、生命經驗和反省能力,其中又以反省能力最重要。同樣的課程有完全不同的學習方式,師生用生命來互相影響,更是最重要的學習過程。

  2.師大畢業的

  認識潘如玲老師是在一次全國性的文學創作大賽,她是當時的散文類首獎得主,我是評審委員之一。印象中在頒獎典禮上她很親切的叫我「學長、學長」,離開師大很久、感覺和師大很遙遠陌生的我,其實很不習慣別人這樣稱呼我。她自我介紹是師大國文系畢業的,在一所公立高中任教。我對師大國文系有特殊的好感,因為真正培養我成為一個創作者的朱永成老師,當年正是剛從師大國文系畢業的實習老師,她上台時緊張到聲音和手都發抖,還被我們取笑。她是唯一沒有放棄我的老師,直到我上了高中、大學,她還保持和我通信,不斷鼓勵我說我是她教過的學生中最有可能成為作家的孩子。所以我也一直記得朱永成老師的「學妹」潘如玲,一個真正能寫作的國文老師。

  後來才知道在這之前她曾經和一群同班同學,在畢業後六年合寫過一本書《班級創意經營》,描述她們在各自的教育現場進行的教學實驗。當時她代表大家打電話給我詢問可否替這本書寫序,她說她們是一群「師大國文系」的同班同學。我聽到「師大國文系」立即想到那位對我最好的朱老師,心裡其實已經答應了,算是一種報答吧,但是正在參加教育改革的我,卻故意帶著挑釁意味問她說:「聽說現在的年輕老師都很混呢。」她的回答很有自信,說她們都是覺得教書有樂趣並且懷抱理想的老師,甚至想要建立一個足以和師大抗衡的師資培育機構。言下之意她們正在進行的是體制內的教育改革,我對她們的態度感到十分好奇,懷疑和敬佩都有。

  3.監獄和軍隊

  在體制內要進行教育改革要比體制外困難千萬倍,體制內教育的結構形成非一朝一夕,社會的功利價值、學生人數暴增所形成的升學激烈競爭、家長們的期待和助長,甚至盤根錯節的利益關係等共犯結構。那些年我常常有機會接觸一些中學的教育現場,有時候覺得像是擁擠不堪的監獄,也像是枯燥乏味整齊劃一的軍營。在如此肅殺又喧囂的封閉環境中,老師能夠撼動的是什麼?充其量只是拿著電擊棒的獄卒或是吹著哨子吼來吼去的軍中班長。

  我承認當時決定離開教育現場,是已經預見到自己的無能為力。當時有很多父母親帶著孩子移民國外的理由就是逃離台灣這個水深火熱的教育現場,其中很有名的一本書《出走紐西蘭》的作者尹萍便是其中之一。想想真是令人痛心和憤怒。懷著這樣的心情,我替那本書寫了很長的序,也把潘如玲和她的夥伴們列為自己的同路人,一起走在教育改革的路上,不分體制內或是體制外。

  我們要面對的是絕大部分無法逃離教育現場,甚至成為共犯的人,包括自己,這才是生命中最艱難的課題。

  4.馴獸師的眼淚

  對於剛剛進入校園屬於野百合世代的潘如玲老師,學校已經不像戒嚴時代的監獄或是軍隊,她形容校園是一個動物園,她是被分到三種鞭子的馴獸師,這些鞭子有些特殊設計,那就是打人不留痕跡也告不起來,這不是和刑求差不多?

  最近遇到一個曾經擁有數千名學生的補習班老闆,他很得意的告訴我說他曾特別去日本採購一種非常有彈性也不會留下痕跡的教鞭,打下去可以立即彈許多下。他知道我這些年為了替「台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招募學生,跑遍各種過去不曾去過的場合,包括台北市家長會和各種教師團體,只為了區區幾十個人,表示非常同情。幾十個人怎麼和數千人相比?不過他的下一句話卻是:「也許因為我打了太多人,也算是造孽吧,我現在失業了。」如果不是最後這句話,我真的很想揍他一拳。

  並不是每個老師都是這樣子的,可以笑談過去在教育現場打學生的輝煌事蹟而毫無悔意。在教育現場實際磨鍊後的潘如玲老師,畢業後第一次回到台北,經過位於和平東路的母校師範大學時,忽然百感交集而痛哭起來,她哭的原因是在學校所學和真正的教育現場差太多了。她曾經多麼以師範大學畢業為榮。

  馴獸師哭了,因為她本來以為只要付出真心誠意,就可以專心做一個很好的老師,而不是靠著鞭子來馴服動物的馴獸師。透過不斷的反省、覺察和發現,退休之後的她寫下了這本書《因為教你,我認出我》,描述一個在台灣三十年教改各種政策下載浮載沉的體制內老師的心聲。

  5.每個孩子都不應該被放棄

  教改到底是成功或失敗?教改是否真的撼動了整個教育體制?台灣社會有沒有因為從基本的教育改革而使得社會更好,甚至成為一個理想的公民社會?解除師範大學為首的師範體系作為台灣唯一的老師培育中心之後,老師的素質是否普遍提高?少子化這個趨勢是否有被列入在當年教改政策的考量?流浪教師人滿為患,大學一家又一家的關閉,這些結果是否和當年的教改有直接關聯?

  上個世紀九〇年代初當教改運動開始的那一刻,二十三歲的潘如玲狂熱的追隨著這個革命性的夢想,在體制內進行著一個人的教改,一晃就是三十年。每隔十年她都有新的發現和覺醒。

  其中一個重大發現就是她寫的那本書《認出光速小孩》,她在這本書中提到一個觀念,是千禧年(西元二〇〇〇年)後出生的小孩學習和認知的方式受到網路科技影響,已經完全不同於過去的學生了。他們看起來注意力不大集中也沒有耐性,但其實他們正在用他們極敏銳的感官接收來自四周的訊息,如果再用傳統那套教材教法,他們會趴在桌上呼呼大睡的。我曾經把這本書發給我擔任校長的「台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的老師們當參考書籍,因為我們的學生就是書中提到的「光速小孩」。

  為了迎接一批又一批這些「光怪陸離」的青少年來到我們這個不是學校的學校,我們在招募老師時不看學歷甚至有沒有教師證,只看這個人的專業、熱忱和人格特質。所以每當有參訪者來到我們的機構,幾乎無法分辨誰是老師、誰是學生。我常常看到的畫面是學生替坐在地板上的老師紮頭髮,像是她的姊姊一樣。或是在有陽光下的青草地上起舞,在球場上賽球,分不出彼此,我指的不是年紀,而是心靈狀態。當老師拿掉了過去習以為常的純粹教導者的角色後,自己也會在這種教育現場不斷的成長,不斷的察覺過去不曾了解過的自己。潘如玲老師的這本新書《因為教你,我認出我》想要表達的正是這樣的覺悟,正是所謂的「不誠無物」、「反璞歸真」吧!在這本書中她描述了許多孩子的行為,例如拒絕學習上課睡覺的、習慣撒謊偷鷄摸狗的、不信任甚至討厭老師的、態度頑劣傲慢的、積習難改品德不良的學生,她用一種更深入理解的方式和他們相處,有了全新的發現和領悟,也促使自己成為一個更好更完整的人。

  在前面那段文字中,我刻意用了那些傳統老師們的思維和輕易貼上標籤的形容詞來描述孩子,其實是一種提醒。就像有些老師輕易判斷一些比較不專心思想天馬行空的孩子是「過動症」、內向害羞專注於同一件事的孩子有「自閉症」一樣。如果能夠拿掉這些先入為主的偏見和成見,看到孩子的另外一個面向和可能性,老師才可能繼續在教育現場使自己更加成熟、茁壯,否則我們很快就會使自己的身心枯萎。

  「一個孩子都不要放棄,救一個算一個,不知不覺就幫助了很多孩子。」這是潘如玲在書中提到的結論。我這些年常常為畢業的孩子們寫推薦信,不管是國內外的升學或是就業。我每一封信都寫成是獨一無二的散文,如果在寫信中發現這些孩子在過往的成長歷程中曾經被霸凌、被否定,或是父母親耐心陪伴他們度過很長、很辛苦的難關時心生不忍,會先躲在浴室內哭一下,出來再繼續寫。「哭很好,表示自己還擁有一個柔軟良善的心,不是嗎?」潘如玲曾經這樣寫著。孩子們看到我的推薦信後的反應通常是:「我有那麼好嗎?」我的回答是:「你本來就是這樣子的,連你自己都忘記了。」

  我很想要當一個非常好的教育工作者,也一直以作為師大的畢業生為榮。我常常去師大的操場散步,踩在有彈性的跑道上,忍不住就跑了起來。原來自己從來沒有離開過師大。

每一段故事都有它存在的意義
陳勇延(國立中興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校長)


  如玲老師是我在文華高中服務時的同事,即使我已離開文華十三年,仍保持聯繫。我們不是那種常常聚會的朋友,但彼此會相互關心。大約一年前吧,她告訴我正在寫一本新書,希望我幫她寫序。我笑說:「您這位國文系的學姊(我和如玲都是師大畢業,她大我一級),文筆好,我何德何能為您寫序呢?」

  當時我還不知道她新書想寫什麼。就是一種信任吧。我心想,她要我寫序,一定有她的道理,我沒再多問就一口答應。直到出版社寄來書稿,我才發現我被寫進書裡,好奇特的感覺喔!以電視劇人物的出場序來說,還算排在滿前面的,而且不是那種一出來就陣亡的臨時演員喔,還是影響她後來發展不小的角色耶。

  原來當年我推薦他們看的一本書──郝明義先生寫的《越讀者》,對她產生了某些化學變化,這是我始料未及的事。當時我是總務主任,身兼學校教育基金會的執行長,手邊有些經費可以協助教學發展特色。高中老師的自主性不小,愈刻意想推動任何特色發展,反而適得其反。加上我當時不在教務處,因此就是敲敲邊鼓,純粹只是想分享好書,完全沒想過後面的發展。哪知道這群國文科姊妹們,就自顧自地玩起來,還把郝先生請到學校演講,完全沒思考到郝先生行動不便,而當時校內的禮堂沒有電梯,這可真難倒我了。心想,頭都洗到這裡了,這齣戲不跟著唱下去好像說不過去,於是我硬著頭皮去拜託總務處的工友大哥們,讓郝先生坐在輪椅上,像抬鑾轎一樣,從一樓一路沿著階梯抬到三樓,我是亦步亦趨護駕在旁。整場演講,我毫無印象郝先生講了什麼,我只掛念著演講結束後還得順利把他抬下樓。或許這一切都太戲劇化了,老天爺覺得前面的戲都唱這麼足了,後面的戲分也不能太弱啊。如玲老師與國文科的老師們,在這場次的演講之後,陸陸續續又開展了許多的活動,包含後來的狂野寫作等等,都相當精彩。

  人生如戲。就像如玲在書裡提到的,師者有時只是播下種子,後來會怎樣不知道?有時天自有安排。我們只要各自負責把戲分唱足,用心的唱,就是一場好戲。隨著歲月的洗禮,我愈來愈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說個我親身的經歷,十四年前第一次參加校長遴選,運氣不錯,首次報考就通過筆試,入圍到興大附中的複試(當時還是市土立大里高中),但我在四選一的遴選複試中未能獲選;在遴選失利當下,我心裡有點失落,第二年再接再厲,順利錄取台南的新豐高中。在獲知錄取的喜訊時,也同時接獲通知,住在台南的父親檢查出肺部腫瘤。在這一年,我回到台南擔任校長,也陪伴父親最後一年。在台南服務六年後,我又遴選回到台中,擔任當年遴選失利的興大附中校長。回顧這一切,原來當年的遴選失利,不是挫敗,是上帝的恩典,讓我能忙於公務又能盡孝道,等因緣俱足了,該去哪裡就去哪裡。好比如玲在這本書裡,描繪的師生情緣,每一段故事都有它存在的意義。

  我讀如玲這本書,就像是翻閱她教學生涯的回憶錄。從師大畢業,歷經各時期的教育環境轉變,她也跟著與時俱進的蛻變。我們年紀相近,加上有共同服務場域,讀著讀著,腦中浮現故事的畫面,宛如身歷其境。擔任教職多年,我也有如玲老師的類似經驗,以前種的因緣,多年後再接上線,說是重新理清前緣也好,或是再續前緣也好,生命之間似乎沒有誰影響誰或誰教誰的必然,有時我們從學生身上學到的,不亞於我們想教給他們的。

  如玲給我的感覺,始終是很溫暖。她有時很細膩,有時卻又很傻大姊。如同她書裡寫到,新課綱上路前,憑著一股熱情,就自薦擔任一〇八課綱課程諮詢教師的召集人,我要是當時也在會場,我也會像那位同事一樣阻止她,我會在桌子底下跟她狂比NO,勸她別幹傻事,因為那些複雜的條規會把她搞瘋。但她就是一位單純的師者,天不怕地不怕的勇者,為了教育向前衝,即使退休了,仍活力滿滿。

  王溢嘉曾經寫道,人生有三部曲:「第一部,相信聖誕老人,期待他的降臨。第二部,不再相信聖誕老人,面對現實。第三部,自己成為聖誕老人,彌補現實。」您的人生是處在哪一部曲呢?我從如玲的書中,看到師者的光輝與智慧,期許我自己也能跟她一樣,成為孩子生命的貴人。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在寻找一些能真正触动我内心深处,关于“成长”和“自我发现”主题的书籍,而这本书的标题恰恰击中了我。它没有采用那种过于宏大或空泛的叙事,而是用一种非常个人化和真诚的视角来切入,这种“真诚”的姿态是如今许多作品中稀缺的。我倾向于那些能够带领我进行深度自我对话的文字,它们如同镜子,映照出我尚未察觉的内在风景。这本书从名字上就暗示了一种“相互成就”的关系,这让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在这种关系中实现自我认知的飞跃的。这种基于实践和反思的提炼出的“心法”,远比纯理论的阐述来得更有力量,它承诺的是一种可以落地、可以实践的智慧,这正是我所渴求的阅读体验。

评分

作为一名对教育哲学和终身学习理念颇有研究的读者,我发现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往往过于侧重技术层面的传授,而忽略了教育者自身的精神滋养和心路历程。这本书的“诚实心法”四个字,则暗示了它可能涵盖了更多关于面对挑战、处理挫折以及在日复一日的教学实践中如何保持初心的深刻探讨。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平衡“教”与“学”之间的动态关系——难道不是每一次的付出,最终都指向了对自身更深刻的理解吗?这种内省式的写作风格,对于任何处于职业瓶颈期或正在进行职业转型的专业人士来说,都具有极强的疗愈和指引作用。它提供了一个参照系,让我们看到资深前辈是如何在岁月的沉淀中,将经验转化为真正的智慧。

评分

我阅读的习惯是,先快速浏览目录和引言,以判断作者的叙事结构是否清晰流畅,逻辑脉络是否严谨。这本书的结构给我一种非常扎实的感觉,它似乎不是杂乱无章的随笔集合,而是经过精心编排,旨在引导读者层层递进地进入作者的思考框架。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本结构清晰、重点突出的书显得尤为珍贵。它不像那些追求短期刺激的读物,而是提供了一个稳固的知识和情感的架构,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到安全且有方向感。这种稳健的叙事节奏,非常适合需要沉下心来,进行深度思考的读者群体,让人感觉这是一次有准备的、有收获的精神漫步。

评分

我通常对那些被冠以“POWER”等强调力量感词汇的书籍保持一定的警惕,因为它们有时会流于表面化的励志口号。然而,这本书的副标题,即“三十二年教与学”,提供了一个极其有说服力的背景——这份力量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源自于漫长岁月的积累和锤炼。我更看重的是这种“韧性”和“深度”,而非瞬间的激情。真正强大的力量,往往是内敛的,是经过时间淬炼后的平和与坚定。因此,我期待这本书能揭示出,这份“POWER”是如何在日复一日的琐碎和重复中,被耐心雕琢和守护下来的。这才是真正能让人受益终身的经验之谈。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又不失活力的色彩搭配,以及封面上那种充满智慧和亲和力的字体选择,都透露出一种不凡的质感。一拿到手,就能感受到纸张的细腻触感,即便是电子书,这种设计上的用心也能透过屏幕传递出来,让人对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尤其欣赏封面设计中那种留白的处理,不多不少,恰到好处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引人深思的氛围,仿佛在邀请读者一同进入一个充满智慧的内心世界。这种对细节的打磨,体现了出版方对这本书价值的重视,也让我更加确信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好书。整体视觉效果非常舒服,既有专业性,又不失人文关怀,让人爱不释手,或者说,是忍不住想要立刻打开阅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