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座名為臺東的大地美術館
臺東,擁有豐富多彩的人文百景,是源源不絕的靈感來源,感知季節遞變,連結人與自然共生的關係,在森山海洋間,透過地景裝置、音樂演出、戲劇展演、聲光等形式,讓創作者、旅客與在地居民產生更深層的對話與省思。
16個鄉鎮,16座大地美術館
臺東的16個鄉鎮,依山傍海,整座城市,如同一座巨大的無圍牆博物館,俯拾即是自然與人文的悸動。不論是長濱八仙洞、三仙台、都蘭糖廠到加路蘭的東海岸景點;還是關山埡口、霧鹿峽谷、利稻部落等南橫山線;以及金崙大橋、太麻里金針山、多良車站、大武土坂村等南迴山海巡禮;抑或鹿野高台、伯朗大道、池上大波池和武陵綠色隧道等縱谷山巒田野,複雜多變的景觀鑿下東臺灣的輪廓。山谷峻崖的擺震與田間稻穗的晃動,是臺東自然四季的低語和喃喃。
在這得天獨厚的條件下,臺東,成為藝術創作者用文學、音樂、藝術、影像和感知,與天地自然對話的場域。尤其是取自大地如漂流木、岩石、泥土、水,做為創作材料,放置在自然環境的大地藝術,近年來更是在這片土地上,如百花齊放般萌生成長。
落實地景藝術的核心精神
所謂的大地藝術(亦稱地景藝術),是20世紀左右始於美國的一種藝術運動,表現方式是將藝術品融合在自然環境下,不改變自然原本風貌,使觀者能透過藝術創作,重新發現自然之美,並獲得在美術館、博物館中看展品截然不同的感受。
近年來,由於各國城鄉發展差距甚大,許多鄉鎮因缺乏產業發展與經濟活動,使得年輕人離鄉背井,移居城市工作生活,加上高齡化、少子化等社會趨勢影響,鄉鎮居民老年化嚴重,沒落蕭條的景象,使得消失的鄉鎮數量逐年增加。
對此,各國政府紛紛端出地方創生政策,希望透過各種方式活絡鄉鎮發展,其中,舉辦大地藝術季吸引觀光客走訪鄉鎮,挖掘地方之美,打開鄉鎮知名度,促進經濟活絡、產業發展,進而吸引年輕人歸鄉。最好的例子莫過於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及瀨戶內國際藝術祭。
臺灣也面臨城鄉差距過大、人口分布不均的問題,各縣市也紛紛舉辦大地藝術節,來拉近鄉鎮、藝術與民眾之間的距離。可是,活動猶如潮來潮往、四季變化,真正定期定時,甚至在人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又有幾個?
答案呼之欲出,那就是臺東的三大藝術季——縱谷大地藝術季、東海岸大地藝術節及南迴藝術季。
獨特的生活藝術感
為什麼是臺東?
臺東人有天生的藝術氣息,充分展現在音樂、藝術創作、生活美學等不同領域;臺東人海納百川、接受各種文化的態度,加上來自公部門的資源挹注與推動,更促使大地藝術季在臺東各處落地生根,長出風姿綽約、姿態各異的花朵。
除此之外,臺東縣政府以藝術造城、文化治理為方向,主張「藝術平權」,落實「藝文無所不在」的目標,讓藝術文化表演不再僅限於室內廳堂、各類展館,關注各鄉鎮需求,推動「藝術下鄉系列活動」,以各種型態的藝術展演方式,讓各年齡層的縣民們,都能無懼於交通易達性,輕鬆參與藝文活動。
為了讓民眾不用舟車勞頓到外縣市看表演,讓臺東不再是邊陲地帶的文化沙漠,縣政府文化處也定期舉辦「臺東藝術節」,現已成為臺灣東部指標性的藝文活動,主打多元性、男女老幼皆宜兼具的演出,用心挑選國內外優質節目並提供經濟實惠的票價,是培育藝術人口、提升藝文素養的溫床。
不同於「臺東藝術節」,實驗元素為重、非典型劇場的「臺東藝穗節」,則透過跨領域、打破正規劇場形式的展演,運用山林海河與地方故事為腳本,懷抱著敬天地的謙卑之心,帶領民眾發現地方價值與文化魅力。
於是,我們在臺東可以看到:公部門扮演起推播助瀾的重要角色,讓藝術真正融入在台東人的生活當中。藝術創作者則用文學、音樂、藝術、影像和感知,在臺東展開心靈和身體的遷徙,緩緩譜寫屬於自己的臺東敘事。觀者(無論是臺東人或外地人)藉由各種展演方式,與創作者對話,感受土地帶來的力量,以時間慢慢淬煉出有質感、有藝術感的生活態度。
在邁向慢經濟,實踐真善美文化創新的這條路上,繽紛多樣的臺東藍,是眾人心中最美的一段風景,是內心堅定力量的來源,讓美好的臺東故事,不受時空限制,一則又一則的傳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