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地美術館:臺東藝術、環境與人的對話 (電子書)

我的大地美術館:臺東藝術、環境與人的對話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Lisin Icyang(田瑞珍)
图书标签:
  • 臺東藝術
  • 環境藝術
  • 大地藝術
  • 原住民藝術
  • 公共藝術
  • 藝術與環境
  • 臺灣藝術
  • 文化景觀
  • 地方文化
  • 生態藝術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有一座名為臺東的大地美術館
 
  臺東,擁有豐富多彩的人文百景,是源源不絕的靈感來源,感知季節遞變,連結人與自然共生的關係,在森山海洋間,透過地景裝置、音樂演出、戲劇展演、聲光等形式,讓創作者、旅客與在地居民產生更深層的對話與省思。
 
  16個鄉鎮,16座大地美術館
  臺東的16個鄉鎮,依山傍海,整座城市,如同一座巨大的無圍牆博物館,俯拾即是自然與人文的悸動。不論是長濱八仙洞、三仙台、都蘭糖廠到加路蘭的東海岸景點;還是關山埡口、霧鹿峽谷、利稻部落等南橫山線;以及金崙大橋、太麻里金針山、多良車站、大武土坂村等南迴山海巡禮;抑或鹿野高台、伯朗大道、池上大波池和武陵綠色隧道等縱谷山巒田野,複雜多變的景觀鑿下東臺灣的輪廓。山谷峻崖的擺震與田間稻穗的晃動,是臺東自然四季的低語和喃喃。
 
  在這得天獨厚的條件下,臺東,成為藝術創作者用文學、音樂、藝術、影像和感知,與天地自然對話的場域。尤其是取自大地如漂流木、岩石、泥土、水,做為創作材料,放置在自然環境的大地藝術,近年來更是在這片土地上,如百花齊放般萌生成長。
 
  落實地景藝術的核心精神
  所謂的大地藝術(亦稱地景藝術),是20世紀左右始於美國的一種藝術運動,表現方式是將藝術品融合在自然環境下,不改變自然原本風貌,使觀者能透過藝術創作,重新發現自然之美,並獲得在美術館、博物館中看展品截然不同的感受。
 
  近年來,由於各國城鄉發展差距甚大,許多鄉鎮因缺乏產業發展與經濟活動,使得年輕人離鄉背井,移居城市工作生活,加上高齡化、少子化等社會趨勢影響,鄉鎮居民老年化嚴重,沒落蕭條的景象,使得消失的鄉鎮數量逐年增加。
 
  對此,各國政府紛紛端出地方創生政策,希望透過各種方式活絡鄉鎮發展,其中,舉辦大地藝術季吸引觀光客走訪鄉鎮,挖掘地方之美,打開鄉鎮知名度,促進經濟活絡、產業發展,進而吸引年輕人歸鄉。最好的例子莫過於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及瀨戶內國際藝術祭。
 
  臺灣也面臨城鄉差距過大、人口分布不均的問題,各縣市也紛紛舉辦大地藝術節,來拉近鄉鎮、藝術與民眾之間的距離。可是,活動猶如潮來潮往、四季變化,真正定期定時,甚至在人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又有幾個?
答案呼之欲出,那就是臺東的三大藝術季——縱谷大地藝術季、東海岸大地藝術節及南迴藝術季。
 
  獨特的生活藝術感
  為什麼是臺東?
  臺東人有天生的藝術氣息,充分展現在音樂、藝術創作、生活美學等不同領域;臺東人海納百川、接受各種文化的態度,加上來自公部門的資源挹注與推動,更促使大地藝術季在臺東各處落地生根,長出風姿綽約、姿態各異的花朵。
 
  除此之外,臺東縣政府以藝術造城、文化治理為方向,主張「藝術平權」,落實「藝文無所不在」的目標,讓藝術文化表演不再僅限於室內廳堂、各類展館,關注各鄉鎮需求,推動「藝術下鄉系列活動」,以各種型態的藝術展演方式,讓各年齡層的縣民們,都能無懼於交通易達性,輕鬆參與藝文活動。
 
  為了讓民眾不用舟車勞頓到外縣市看表演,讓臺東不再是邊陲地帶的文化沙漠,縣政府文化處也定期舉辦「臺東藝術節」,現已成為臺灣東部指標性的藝文活動,主打多元性、男女老幼皆宜兼具的演出,用心挑選國內外優質節目並提供經濟實惠的票價,是培育藝術人口、提升藝文素養的溫床。
 
  不同於「臺東藝術節」,實驗元素為重、非典型劇場的「臺東藝穗節」,則透過跨領域、打破正規劇場形式的展演,運用山林海河與地方故事為腳本,懷抱著敬天地的謙卑之心,帶領民眾發現地方價值與文化魅力。
 
  於是,我們在臺東可以看到:公部門扮演起推播助瀾的重要角色,讓藝術真正融入在台東人的生活當中。藝術創作者則用文學、音樂、藝術、影像和感知,在臺東展開心靈和身體的遷徙,緩緩譜寫屬於自己的臺東敘事。觀者(無論是臺東人或外地人)藉由各種展演方式,與創作者對話,感受土地帶來的力量,以時間慢慢淬煉出有質感、有藝術感的生活態度。
 
  在邁向慢經濟,實踐真善美文化創新的這條路上,繽紛多樣的臺東藍,是眾人心中最美的一段風景,是內心堅定力量的來源,讓美好的臺東故事,不受時空限制,一則又一則的傳頌下去。
書籍簡介:跨越邊界與維度的藝術探索 沉浸於藝術的無限疆界:一場關於媒介、文化與社會的深度對話 這本著作以其廣闊的視野與深刻的思辨,引領讀者進入一個由藝術作為主要語言所構成的複雜且迷人的世界。它並非局限於傳統的藝術史敘事,而是將藝術視為一種強大的工具,用以解構當代社會的結構、探討人與環境的關係,並重新定義「美學體驗」的邊界。全書結構嚴謹,論述層層遞進,探討了從古典繪畫到前衛數位藝術的各種表現形式,以及它們在不同文化脈絡下的意義轉化。 第一部分:當代藝術的批判性解讀與媒介的轉向 本書的開篇聚焦於二十世紀末至二十一世紀初,藝術領域經歷的根本性轉變——從以物質為中心的創作轉向以概念和體驗為核心的實踐。作者深入剖析了後現代主義思潮對藝術定義的衝擊,特別關注「去物質化」現象如何影響了觀眾的參與方式和藝術品的流通性。 在「觀念的風暴」一章中, 我們將看到藝術家如何運用非傳統材料和非場所空間(如互聯網空間或城市廢墟)進行創作。作者精確地捕捉到,當代藝術不再追求永恆的凝視,而是強調過程性、關係性和即時性。討論了約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的社會雕塑概念如何演變為當今的社會實踐藝術(Social Practice Art),以及這類實踐對傳統美術館制度提出的挑戰。這裡的核心在於,藝術品如何從一個可被佔有的客體,轉變為一場持續進行的社會對話。 隨後,關於數位媒介的探討尤為引人注目。 網路、虛擬實境(VR)和擴增實境(AR)不僅是藝術創作的工具,它們本身成為了內容。作者探討了演算法美學的興起,以及當創作主體的部分權力轉移給機器智能時,人類的創造力將如何被重塑。這部分內容對於理解當前藝術與科技交匯點的倫理與美學問題至關重要,它挑戰了我們對「原創性」和「作者身份」的既有認知。 第二部分:文化地理學與場所精神的追尋 本書的第二個核心部分將視角從藝術的內部運作機制,轉向其與特定地理空間和歷史記憶的交織關係。作者認為,藝術的意義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植根於其發生的「地方」(Place)之中。 「地景書寫與失落的記憶」 一章,著重於探討藝術家如何回應後工業時代的空間遺產。從廢棄工廠的活化利用到對被遺忘的邊緣聚落的重新關注,藝術成為了一種修復記憶、激活地方潛能的催化劑。這裡的分析超越了單純的「環境藝術」,它更側重於歷史層次的疊加與對抗。作者細膩地描繪了那些不再被主流敘事所記錄的聲音,是如何透過藝術裝置和表演,重新獲得發言權。 在對文化認同的考察中, 該書探討了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性藝術實踐的韌性與創新。面對文化同質化的趨勢,藝術家們如何利用本土材料、傳統工藝與當代語彙進行對話?這不僅關乎風格的融合,更關乎在文化交流中如何保持主體性與批判性的距離。例如,特定地域的口述歷史、神話體系,如何被轉化為具有普世意義的當代藝術語言,成為本書探討的重點之一。 第三部分:社會介入與公共領域的再定義 本書的下半部分將焦點集中於藝術的社會功能與其在公共領域中的作用。作者堅信,藝術的最終價值,體現在它能否激發公眾的審議、促進社會的連結與變革。 「藝術作為行動主義的載體」 一節,分析了諸如參與式藝術、社區劇場等形式,它們如何繞過傳統的權力結構,直接與公眾建立聯繫。這不僅是關於「呈現」藝術,更是關於「組織」行動。作者詳細考察了不同地區的社會運動中,藝術所扮演的非暴力溝通與動員的角色。這裡的案例分析展示了藝術的介入如何能夠有效地揭露結構性不公義,並為集體行動提供情感和想像力的基礎。 隨後,本書討論了「策展的倫理」與「美術館的未來」。 在一個大眾傳媒高度碎片化的時代,作為文化權威的機構(如博物館和畫廊)必須重新審視其策展策略。作者質疑,這些機構在展示全球藝術的同時,是否無意中強化了某些權力關係?如何建立一種更具包容性、更少階層化的展示空間?討論延伸至數位典藏的開放性與公共獲取權,探討知識產權在藝術傳播中的複雜性。 結語:持續的提問與未完成的對話 全書在結尾處並未提供簡單的結論,而是強調藝術實踐本身就是一種持續的提問過程。它要求讀者(和創作者)保持開放性、懷疑精神,並不斷地質疑藝術的邊界、它所服務的對象,以及它能夠達到的深度。這本著作提供了一套豐富的分析框架,鼓勵讀者將自身置於藝術的對話之中,不僅作為一個被動的接受者,更作為一個主動的參與者和詮釋者。它是一份對當代文化景觀的詳盡導覽,同時也是對我們如何感知世界、如何與他人共存的深刻邀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Lisin Icyang(田瑞珍)
 
  長榮大學媒體設計學系畢業,北漂的都原青年,2018年返回家鄉臺東,努力褪去北漂的外衣,尋找紮實地活在家鄉土地的方式,將文化交織的衣飾穿回來。目前在鍵盤上漫舞,透過指縫間流瀉情感,成為土地的種子,用眼睛記錄、寫出屬於臺東人的地方事。
 
顧旻
 
  中山大學社會所畢業,台東人,生活在高雄。喜愛在不同的田野與知識場域佇足,在各議題現場走傱、思考與書寫,尋找島嶼脫困與復權的可能。

图书目录

【序】在臺東,找到仰望藝術的光/藝術家江賢二
【序】 聽,臺東說故事/臺東縣縣長饒慶鈴
【楔子】有一座名為臺東的大地美術館
【前言】無違和感的藝術之城

【第一部】縱谷大地藝術季—萬物糧倉感受四季脈動
1.1 田地間長出來的力量
1.2 創造出有地方感的藝術季
1.3 在縱谷間與藝術對話
1.4 藝術生活的多元型態

【第二部】東海岸大地藝術節—聽,月光在海上吟唱
2.1 藝術浪潮在東海岸奔流
2.2 盛夏必修的音樂學分
2.3 山海天地是創作靈感之源
2.4 太平洋滋養藝術創作
2.5 站上世界舞台的臺東藝術

【第三部】南迴藝術季—山海間壯闊的原動力
3.1 一趟華麗轉身之旅
3.2 藝術是擾動社區的媒介
3.3 創造共感地景

【結語】眾志成城,百花競放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554290
  • EISBN:978626355431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3.5MB

图书试读

 
在臺東,找到仰望藝術的光
藝術家江賢二
 
  我在臺東的生活很簡單,每天早上五點鐘起床,吃點簡單的麥片配咖啡當早餐,五點半就抵達工作室,打開巴哈的《郭德堡變奏曲》,然後開始創作,這是我生活的儀式感,已經持續16年了。
 
  大部分時間,我都是一個人,也許從外人眼光來看,日子過得平淡無奇,但我喜歡安靜,更能享受孤獨,而這也是我認為創作者該具備的特質,能沈浸在創作領域裡,關照自己並思考作品要傳達的精神。臺東這片土地,便給了創作者很寬廣的創作空間。
 
  年輕時的我,喜歡封窗做畫,不留一絲光照進畫室,即使回到臺灣也沒有改變。到了臺東就完全不一樣了,我不再緊閉門窗,甚至希望光線愈多愈好,尤其是天氣好、太陽西下接近黃昏的時候,海平面上會浮現淡淡的粉紫色,這是用油墨都調不出的顏色,是臺東特有的表情。
 
  臺東沒有都市的繁忙與快步調,臺東就是「慢」,這是它的優勢,當萬事萬物都在快速前進的時候,因為臺東的慢,讓人可以用心感受生活,領受天地自然瞬息萬變的美,自由不受拘束,創作靈感也源源不絕,我真的覺得在臺東的藝術家很幸福。
 
  我已經81歲了,還可以做想做的藝術,挑戰沒做過的事情,真的很幸運!而在孕育藝術的過程中,我也很想分享給更多人,因此,即將完工的「江賢二藝術園區」就是我回饋給臺東的作品,希望不只是藝術家、音樂人、作家,所有人都可以走進園區,傾聽微風吹拂椰林的聲音,體會陽光灑落在太平洋海面的美麗光影,感受俯拾皆是的藝術生活,以及臺東的美好日常。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地方志类的书籍情有独钟,而这本书在处理台东这个特定地域时展现出的多维度视角,实在称得上是上乘之作。它巧妙地编织了艺术家的创作心路、当地居民的生活图景,以及台东独特的生态环境这三条主线。不同于一般聚焦于某个明星艺术家的传记式叙事,这本书更像是一幅宏大的群像画,展现了多元力量在同一空间内的相互作用与碰撞。那些关于在地文化如何被艺术重新诠释和激活的段落,尤其引人深思。比如,当某种传统工艺被赋予了现代的审美语境时,它既保留了历史的温度,又获得了新的生命力。这种处理方式,非常高明,显示出作者对文化传承的深厚敬意和敏锐触觉。

评分

作为一名常年关注人文地理的读者,我对这本书中蕴含的地域精神感到由衷的赞叹。台东的“慢”与“远”,常常被外界符号化,但这本书却深入其肌理,揭示了这种状态下孕育出的独特创造力。它所描绘的,是一种有节制、有深度的美学追求。这里的艺术不是为了迎合市场或外界的眼光,而是对自己和周遭世界最诚实的反馈。那些关于人与自然共生的伦理思考,通过艺术家的创作行为被无声地传达出来。读完后,我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宁静感,仿佛心灵经过了一次彻底的涤荡,对生活中的“慢镜头”产生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处理得非常巧妙,逻辑的推进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作品的流畅性。它没有刻意去拔高或美化某些艺术行为,而是以一种近乎记录片式的冷静客观,去呈现艺术介入特定环境时所引发的真实涟漪。其中关于社会参与和社区营造的部分,尤为精彩。艺术不再仅仅是展览厅里的展品,而是成为了解决社区议题、凝聚人心的一种实用工具。这种将艺术实践下放到社会肌理中的努力,是当代艺术发展中非常值得推崇的方向。它探讨了艺术如何从“观看”走向“参与”,这种转变的力量,在台东这个相对慢节奏的地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评分

这本关于台东艺术与环境的探讨,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它不像那些纯粹的艺术评论,更像是一次深入土地的行走记录。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太平洋吹来的咸湿空气,感受到艺术家们如何将他们的创作根植于这片独特的地理和人文土壤之中。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成功地捕捉到了人与自然之间那种微妙而又深刻的联系。他们没有把艺术视为高高在上的装饰品,而是将其视为一种与土地、与社群进行对话的媒介。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那些利用在地材料进行创作的实践的描述,那种近乎原始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让人不禁反思我们对“艺术”二字的传统定义。整体而言,这不仅是一本关于艺术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安居于此”的哲学思考。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艺术与环境对话”这类主题抱持着一丝警惕,总担心会落入空泛的理论阐述。然而,这本书完全打消了我的顾虑。它的叙述方式极其具象化,充满了鲜活的案例和鲜明的场景描述。我能清晰地“看”到那些在田野中工作的艺术家的身影,能“听”到他们与当地长者交流时的对话片段。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它不是在纸面上空谈“在地性”,而是在实实在在地展示“在地性”是如何通过艺术实践被构建和强化的。读完之后,我对如何看待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美和意义,都有了全新的视角和更积极的行动意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