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啟濛:豐子愷寫給孩子的美術與音樂故事 (電子書)

藝術啟濛:豐子愷寫給孩子的美術與音樂故事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豐子愷
圖書標籤:
  • 豐子愷
  • 美術啟濛
  • 音樂啟濛
  • 兒童文學
  • 繪本
  • 藝術教育
  • 親子閱讀
  • 經典
  • 電子書
  • 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觸及心靈的藝術教育
開啟孩子通嚮藝術的大門

民初散文傢、漫畫傢豐子愷力作
最純潔無瑕的童貞之心

▎生活中的美學
迴到傢裡,把在舅傢的所見告訴爸爸。爸爸說:「各種器物,都有繁簡種種形式。大概從前的人歡喜繁,現在的人歡喜簡。」他隨手拿鉛筆在一本拍紙簿上畫給我們看,一麵說著:「譬如鐘,以前用細緻的羅馬字,後來改用簡明的阿拉伯字,現在連阿拉伯字也不要,隻用一條線。又如茶杯,花瓶,痰盂等,以前大都用S麯線,後來麯線改簡,用括弧形的,或X形的。有時索性不要麯線,而用不併行的直線,或竟用並行的直線。又如椅子,從前的太師椅,麯麯摺摺,嚕嚕蘇蘇。」弟弟指著爸爸描齣來的圖,插口說:「外婆坐的就是它!」爸爸又描一隻椅子,繼續說:「不必說外婆,就是你姆媽房裡的藤穿椅,腳上一輪一輪的,一段一段的,也嚕蘇得很。所以後來就不流行,改用直線的腳。再簡起來,就是娘舅傢的鋼管椅子。其他桌子,眠床等,也都有同樣的變化。建築也是如此。舊式房子形式繁複,新式房子形式單純。將來你們到大都市裡去,可以看見許多實例呢。」爸爸放下鉛筆,結束道:「建築和工藝美術同一潮流。這潮流是從人的思想感情上變齣來的。」

▎青春的蛻變
我正在獨自迴想,忽然裡麵現齣一個很新鮮的人影。這是離傢半年而昨晚冒雪迴來的姐姐的姿態。昨晚她迴到傢裡已是上燈時光,我沒有看清楚她。自從暑假開學時相別後,我在白晝的光線中再見她的姿態,現在是第一次。我覺得非常奇怪:在她目前的姿態中,思想感情,態度行為,和語調笑聲,仍舊是我的姐姐;而麵貌和身體好像另換瞭一個人。她的麵貌比前粗而黑,身體比前長而大,好像不是我的姐姐,而是姐姐的姐姐瞭。姆媽曾經講一個故事給我聽:有一個人死去,換瞭另一個人的靈魂而活轉來。於是身體原是他自己的,靈魂卻換瞭別人的。現在我的姐姐正和這人相反:靈魂原是她自己的,身體卻似乎換瞭別人的。

▎樂器一途,唯有勤練
爸爸的臉色忽然晴朗瞭,怡然地說:「我很能原諒你。這是我的疏忽,沒有預先把提琴練習的性狀告訴你,而一味督察你用功。今天幸有這個機會,讓我告訴你吧。你要記著:第一,音樂並不完全是享樂的東西,並非時時伴著興味的。在未學成以前的練習時期,比練習英文數學更加艱苦,需要更多的努力和忍耐。第二,人生的事,苦樂必定相伴,而且成正比例。吃苦愈多,享樂愈大;反之,不吃苦就不得享樂。這是絲毫不爽的定理,你切不可忘記。你所學的提琴,是技術最難的一種樂器。須得下大決心,準備吃大苦頭,然後可以從事學習的。從今天起,你可用另一副精神來對付它,暫時不要找求享樂,且當它是一個難關。腿痠瞭也不管,頭頸骨痛瞭也不管;指頭齣血瞭也不管,勇猛前進。通過瞭這難關,就來到享樂的大花園瞭。」


本書特色:本書選自《新少年》,分為美術與音樂上下兩篇,其中分別收錄多篇散文,豐子愷以其生動活潑之文筆展現瞭兒童對於藝術的好奇與天真之心,文字雋永清新,對於兒童的文學或是藝術之啟濛皆為良冊。

藝術之光的啓濛:西方經典藝術故事集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為初涉藝術殿堂的讀者,尤其是青少年及藝術愛好者,提供一個引人入勝、深入淺齣的藝術世界導覽。我們精選瞭西方藝術史上最具代錶性的流派、大師及其代錶作品背後的深刻內涵與動人故事,帶領讀者穿越時空,感受藝術如何塑造人類文明的脈搏。 第一部分:凝固的音樂——古典雕塑的恢弘敘事 本部分聚焦於古希臘與古羅馬時期對人體美的極緻追求,以及文藝復興時期如何復興並超越古典精神。 一、荷馬史詩中的形體:古希臘雕塑的理想與和諧 我們將從米隆的《擲鐵餅者》開始,探討古希臘藝術傢如何將瞬間的動感凝固於永恒的石材之中。重點解析“黃金比例”在雕塑中的應用,以及不同時期的風格演變,如嚴謹的古風時期、生動的古典盛期和充滿情感的希臘化時期。讀者將跟隨菲狄亞斯(Phidias)的腳步,想象帕特農神廟上的眾神群像,理解“美德即和諧”的哲學內核。我們還將深入探討《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中風動衣袂的動感是如何通過大理石錶現齣來的,這種對“有生命的石頭”的追求,是西方藝術的起點。 二、羅馬的頌歌:肖像藝術與曆史敘事 羅馬藝術雖然深受希臘影響,但其更側重於實用性、寫實性及對統治者的頌揚。本章將分析羅馬肖像雕塑如何捕捉人物的性格特徵,從早期的嚴肅到後期的世俗化。同時,我們將詳細解讀圖拉真圓柱上的浮雕,瞭解這些“石頭上的新聞”,是如何以連續的、電影般的敘事手法記錄曆史事件的。這部分內容將幫助讀者理解,藝術不僅是裝飾,更是記錄曆史、塑造集體記憶的有力工具。 三、文藝復興的重生:人性的光輝與技藝的巔峰 文藝復興是古典精神的復蘇,也是人文主義的勝利。本章將聚焦於三位巨匠的雕塑作品。首先是多那太羅(Donatello),他如何以《大衛》(青銅版)重新定義瞭中世紀後對人體和情感的錶現。接著是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我們將詳細品讀《大衛》(大理石版)中蘊含的內在張力與完美比例,以及他如何通過對肌肉和血管的精準把握,賦予冰冷的石頭以靈魂。最後,我們將探討其晚期作品中流露齣的掙紮與宗教情懷,展示藝術傢的心路曆程。 第二部分:色彩的交響——繪畫流派的演變與革命 本部分將追蹤繪畫藝術的發展軌跡,從宗教主導的哥特時期過渡到對光影和科學的探索,最終走嚮對主觀感受的極緻錶達。 一、信仰的畫布:中世紀與早期文藝復興的象徵世界 本章首先概述拜占庭藝術的平麵化與符號性,隨後進入意大利早期的“發現”階段。我們將分析喬托(Giotto)如何打破僵硬的聖像傳統,引入空間感和真實的情感交流。隨後,我們將探討法蘭德斯畫派(如揚·凡·艾剋)如何通過油畫技術,將世俗世界和微小細節描繪得如同水晶般清晰,揭示早期藝術對自然觀察的重視。 二、光影的魔法師:巴洛剋與洛可可的戲劇性 巴洛剋藝術是情感的爆發,是光影的戰場。卡拉瓦喬(Caravaggio)的“明暗對比法”(Chiaroscuro)如何將聖經故事拉入凡塵,賦予其強烈的戲劇張力,我們將分析其作品中人物的粗糲感與瞬間的震撼。隨後,轉嚮荷蘭黃金時代的倫勃朗(Rembrandt),探討其晚期自畫像中對“內在之光”的捕捉,理解他如何用深邃的陰影錶達人生的復雜性。洛可可時期,我們將轉嚮凡爾賽宮的精緻與甜美,分析布歇和華托的作品,理解藝術如何服務於宮廷的享樂主義。 三、理性的審視與情感的迴歸:新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對峙 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的號角吹響,藝術也隨之轉嚮。大衛(Jacques-Louis David)的《賀拉斯兄弟之誓》如何成為道德與公民責任的宣言,標誌著新古典主義對理性、秩序和古代英雄主義的迴歸。然而,這種刻闆的秩序很快迎來瞭反叛。浪漫主義的興起,以德拉剋洛瓦(Delacroix)的《自由引導人民》為代錶,強調激情、想象力和對異域風光的迷戀。我們將對比這兩大流派,理解藝術如何從對“應該是什麼”的描繪轉嚮對“感受到瞭什麼”的探索。 四、色彩的解放:印象派與後印象派對視覺經驗的重構 19世紀中葉,照相機的發明衝擊瞭繪畫的寫實功能,畫傢們轉嚮瞭捕捉轉瞬即逝的光影。莫奈(Monet)如何將“眼睛所見”而非“頭腦所知”置於首位,我們通過對《乾草堆》和《魯昂大教堂》係列的分析,理解光綫對色彩的微妙影響。隨後,我們將深入後印象派的“三巨頭”:塞尚(Cézanne)對結構的幾何化解析,梵高(Van Gogh)筆下鏇轉的星空所蘊含的強烈生命力和精神掙紮,以及高更(Gauguin)對異域色彩和原始精神的追尋。這些探索,為20世紀的現代藝術鋪平瞭道路。 第三部分:鏇律的視覺化——音樂與建築的共鳴 藝術並非孤立存在,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築。本部分將探討兩者之間跨媒介的聯係。 一、空間的故事:哥特式教堂的嚮上精神 我們將解析哥特式建築,尤其是巴黎聖母院和沙特爾大教堂的設計哲學。尖拱、飛扶壁和肋拱如何共同作用,使建築得以衝破厚重石牆的束縛,嚮上無限延伸,象徵著對神性的渴望。重點分析彩色玻璃窗的作用——它們如何將自然光轉化為神聖的、變幻莫測的色彩光斑,使進入教堂的朝聖者如同置身於流動的音樂之中。 二、巴洛剋的宏偉樂章:音樂與宮殿的閤奏 巴洛剋風格在音樂(巴赫、亨德爾)和建築(貝尼尼)上都體現齣復雜的結構、華麗的裝飾和強烈的對比。我們將以羅馬的聖彼得大教堂廣場為例,分析貝尼尼(Bernini)如何運用蜿蜒的柱廊,如同音樂的序麯般將信眾引入中心,營造齣一種包圍感和強烈的舞颱效果。這種追求動態平衡和情感衝擊的共通性,是巴洛剋藝術的核心。 三、從聽覺到視覺的轉換:抽象藝術的先聲 進入20世紀,一些藝術傢開始直接從音樂中汲取靈感,試圖將聽覺的抽象結構轉化為視覺語言。我們將考察康定斯基(Kandinsky)如何受勛伯格的無調性音樂啓發,創作齣色彩與綫條如同音符般自由組閤的抽象畫作。理解他如何試圖創造一種“純粹的、精神性的藝術”,挑戰傳統的再現性原則,使繪畫本身成為一種聽覺體驗的載體。 通過對這些跨越韆年、橫跨不同媒介的藝術故事的梳理,本書期望能激發讀者對美的深刻理解,並培養他們獨立觀察和欣賞藝術作品的能力。藝術不僅是曆史的遺存,更是我們理解自身情感和世界變化的一把鑰匙。

著者信息

豐子愷,散文傢、畫傢、文學傢、美術傢與音樂教育傢。師從弘一法師,以中西融閤畫法創作漫畫,是中國漫畫藝術的先驅。作品有:散文集《緣緣堂隨筆》、《緣緣堂續筆》、《緣緣堂集外遺集》;彩色畫冊《子愷漫畫選》及漫畫集《子愷,漫畫》、《護生畫集》等。

圖書目錄

上篇 少年美術故事
賀年
初雪
花紙兒
弟弟的新大衣
初步
餵食
兒童節前夜
踏青
遠足
竹影
爸爸的扇子
嘗試
珍珠米
姆媽洗浴
洋蠟燭油
新同學
葡萄
「九一八」之夜
展覽會
落葉
二漁夫
壁畫
寄寒衣
援綏遊藝大會

下篇 少年音樂故事
獨攬梅花掃臘雪
晚餐的轉調
鬆柏淩霜竹耐寒
理法與情趣
鐵馬與風箏
律中夾鐘
翡翠笛
巷中的美音
外國姨母
芒種的歌
蛙鼓

圖書序言

  • EISBN:9786263632301
  • 規格:普通級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6MB

圖書試讀

代序

  傢裡的孩子們常常突發一種使我驚異感動的說話或行為。我每每拋棄瞭書捲或停止瞭工作,費良久的時光來仔細吟味他們的說話或行為的意味,終於得到深的憧憬的啟示。

  有一天,一個孩子從我衣袋裡拿瞭一塊洋錢去玩,不久,他又找得瞭一條紅線,拿瞭跑來,對我說:「給我在洋錢上鑿一個洞,把線穿進去,掛在頭頸裡。」我記得瞭:他曾經豔羨一個客人胸前的金的雞心,又豔羨他弟弟胸前的銀鎖片。現在這塊袁世凱浮雕像的又新又亮的洋錢的確很像他們的胸章。如果穿一個洞,把紅線穿起來,掛在頭頸裡,的確是很好看的裝飾品。這時候我正在編什麼講義,起初討嫌他的纍贅。然而聽完瞭他的話一想,我不得不擱筆瞭。我驚佩他的發見,我慚愧我自己的被習慣所支配瞭的頭腦,天天習見洋錢,而從來不會認識洋錢的真麵目,今天纔被這孩子提醒瞭。(袁世凱浮雕極有美術價值。新銀幣的孫中山像,雕工極惡劣。)我們平日講起或看到洋錢,總是立刻想起這樣錢的來路、去處、效用及其他旁的關係,有誰注意「洋錢」的本體呢?孩子獨能見到事物的本體。這是我所驚奇感動的一點。

  他們在吃東西的時候,更多美麗的詩料流露齣來。把一顆花生米劈分為兩瓣,其附連著胚粒的一瓣,他們想像作一個「老頭子」。如果把下端稍咬去一點,老頭子就能立在凳子上瞭。有一次,他們叫我去看花生米老頭子吃酒。我看見凳子上一隻紙摺的小方桌,四周圍著四個花生米老頭子,個個神氣活現,我又驚佩他們的見識不置。一嚮我吃花生米,總是兩顆三顆地塞進嘴裡去,有誰高興去細看花生米的形狀?更有誰高興把一顆花生米劈開來,看它的內部呢?他們看見瞭,告訴我,我纔曉得仔細玩賞。我覺得這想像真微妙!縮頭縮頸的姿勢,傴僂的腰,長而硬的鬍鬚,倘能加一支拐杖,宛如中國畫裡的點景人物瞭。

  他們吃藕,用紅線在藕片上的有規則的孔中穿齣一朵花來,把藕片當作天然的教育玩具的穿線闆。吃玉蜀黍,得瞭滿握的金黃色的珠子。吃石榴,得瞭滿握的通紅的寶石。

  他們的可驚的識力,何止這幾點?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他們能在處處發見豐富的趣味,時時作驚人的描寫。

  「開蓋的披雅娜(piano)像露齣一排白牙齒的大嘴巴」,「電風扇像四個鞋拔子」,「T字像曬衣架」,「C字像箱子環」,「P字像旗」……有一次我把天上的幾個星座教示瞭孩子們,後來有一天一包銅闆散落在地闆上,他們就把地闆當作天空而找求星座,發見瞭牽牛座、織女座、白鳥座,歡喜得如獲至寶,使我半日不忍拾起銅闆,毀壞瞭他們星的宇宙。有一天晚上齣外,遠望參差的電燈,他們又發見瞭類似的各星座,又歡喜得不堪。凡此種種,都是我所萬萬不能自動地發見的。我哪得不驚奇感動呢?

  我於驚奇感動之餘,仔細一想他們這種言語行為的內容意味,似乎覺得這不僅是傢庭尋常的瑣事,不僅是可以任其隨時忘卻的細故,而的確含有一種很深大的人生意味。再仔細想想,愈覺得兒童的這一點心,是與藝術教育有關係的,是與兒童教育有關係的。這是人生最有價值的最高貴的心,極應該保護、培養,不應聽其泯滅。想到這裡,我不由得提起筆來寫這篇文章。

  這點心,怎樣與藝術教育有關?怎樣與兒童教育有關?何以應該培養?我的所感如下:

  兒童對於人生自然,另取一種特殊的態度。他們所見、所感、所思,都與我們不同,是人生自然的另一方麵。這態度是什麼性質的呢?就是對於人生自然的「絕緣」(isolation)的看法。所謂絕緣,就是看一種事物的時候,解除事物在世間的一切關係、因果,而孤零地觀看。使其事物之對於外物,像不良導體的玻璃的對於電流,斷絕關係,所以名為絕緣。絕緣的時候,所看見的是孤獨的、純粹的事物的本體的「相」。我們大人在世間辛苦地生活,打算利害,巧運智謀,已久慣於世間的因果的網,久已疏忽瞭、忘卻瞭這事物的「相」。孩子涉世不深,眼睛明淨,故容易看齣,容易道破。一旦被他們提醒,我們自然要驚異感動而憧憬瞭。

  絕緣的眼,可以看齣事物的本身的美,可以發見奇妙的比擬。上麵所述諸例,要把洋錢當胸章,就是因為絕緣而看齣事物的本身的美;比花生米於老頭子,就是因為絕緣而發見的奇妙的比擬。

  上例所述的洋錢,是我們這世間的現實生活上最重要的東西。因為人生都為生活,洋錢是可以維持生活最重要的物質的一麵的,因此,人就視洋錢為間接生命。孜孜為利的商人,世間的大多數人,每天的奔走、奮鬥,都是隻為洋錢。要洋錢是為瞭要生命。但生命是為什麼要,他們就不想瞭。他們這樣沒頭於洋錢,縈心於洋錢,所以,講起或看見洋錢就強烈地感動他們的心,立刻在他們心頭喚起洋錢的一切關係物——生命、生活、衣、食、住、幸福……這樣一來,洋錢本身就被壓抑在這等重大關係物之下,使人沒有餘暇顧及瞭。無論洋錢的鑄造何等美,雕刻何等上品,但在他們心目中隻是奮鬥競逐的對象,拚命的冤傢,或作福作威的手段。有注意洋錢鈔票的花紋式樣的,隻為仿銅洋錢、假鈔票,是戒備的審查的態度,不是欣賞的態度。隻有小孩子是欣賞的態度。他們不懂洋錢對人生的作用,視洋錢為與山水花草蟲鳥一樣的自然界的現象,與繪畫雕刻一樣的藝術品。實在,隻有在這種心理之下,能看見「洋錢」的本身。大人即使有偶然的欣賞,但比起小孩子來,是不自然的、做作的瞭。小孩子的所見的洋錢,是洋錢自己的獨立的存在,不是作為事物的代價、貧富的標準的洋錢;是無用的洋錢,不是可以換物的洋錢。獨立的存在的洋錢,無用的洋錢,便是「絕緣」的洋錢。對於食物、用品,小孩子的看法也都是用這「絕緣」的眼的。

  這種態度,與藝術的態度是一緻的。畫傢描寫一盆蘋果的時候,絕不生起蘋果可吃或想吃的念頭,隻是觀照蘋果的絕緣的「相」。畫中的路,是田野的靜脈管,不是通世間的路。畫中的人,是與自然物一樣的一種存在,不是有意識的人。鑑賞者的態度也是如此。這纔是真的創作與鑑賞。故美術學校的用裸體女子的模特兒,絕不是像舊禮教維持者所非難的傷風敗俗的。在畫傢的眼中,——至少在描寫的瞬間——模特兒兒是一個美的自然現象,不是一個有性的女子。這便是「絕緣」的作用。把事物絕緣後,其對世間、對我的關係切斷瞭。事物所錶示的是其獨立的狀態,我所見的是這事物的自己的「相」。無論詩人、畫傢,都須有這個心、這副眼睛。這簡直就是小孩子的心、小孩子的眼睛!

  這點心在人生何以可貴呢?這問題就是「藝術在人生何以可貴」,不是現在所能草草解答的瞭。但也不妨簡單地說:

  涉世艱辛的我們,在現實的世界、理智的世界、密布因果網的世界裡,幾乎要氣悶得窒息瞭。我們在那裡一定要找一種慰安的東西,就是藝術。在藝術中,我們可以暫時放下我們的一切壓迫與擔負,解除我們平日處世的苦心,而作真的自己的生活,認識自己奔放的生命。而進入於這藝術的世界,即美的世界裡去的門,就是「絕緣」。就是不要在原因結果的關係之下觀看世界,而當作一所大陳列室或大花園觀看世界。這時候我們纔看見美麗的藝術世界瞭。

  哲學地考察起來,「絕緣」的正是世界的「真相」,即藝術的世界正是真的世界。譬如前述的一塊洋錢,絕緣地看來,是渾圓的一塊浮雕,這正是洋錢的真相。為什麼呢?因為它可以換幾升米,換十二角錢,它可以緻富,它是銀製的,它是我所有的,……等關係,都是它本身以外的東西,不是它自己。幾升米,十二角錢,富,銀,我,……這等都是洋錢的關係物,哪裡就可以說是洋錢呢?真的「洋錢」,隻有我們瞬間所見的渾圓的一塊浮雕。

  理智,可用科學來代錶。科學者所見的世界,是與藝術相反的因果的世界。譬如水的真相是什麼?科學者的解答是把水分析起來,變成氫與氧,說這就是水。藝術的解答,倘是畫傢,就把波狀的水的瞬間的現象描齣在畫布上。然而照前麵道理講來,這氫與氧分明是兩種別物,不過與水有關係而已,怎麼可以說就是水呢?而波狀的水的瞬間的現象,確是「水」自己的「真相」瞭。然而這是說科學的態度與藝術的態度,不是以藝術來詆毀科學。科學與藝術,同是要闡明宇宙的真相的,其途各異,其終點同歸於哲學。但兩者的態度,科學是理智的、鑽研的、奮鬥的,藝術是直觀的、慰安的、享樂的,是明顯的事實。我的意旨,就是說現實的世界既逃不齣理智、因果的網,我們的主觀態度應該能造齣一個享樂的世界來,在那裡可得到refreshment以 恢復我們的元氣,認識我們的生命。而這態度就是小孩子的態度。

  藝術教育就是教人這種做人的態度的,就是教人用像作畫、看畫的態度來對世界。換言之,就是教人絕緣的方法,就是教人學做小孩子;學做小孩子,就是培養小孩子的這點「童心」,使長大以後永遠不泯滅。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